卢沟桥简介[资料]
中国桥梁史料对卢沟桥的介绍

中国桥梁史料对卢沟桥的介绍
一、历史背景
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桥。
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北京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建筑结构
卢沟桥采用拱桥结构,主拱共有二十八个,每个主拱长度均在31米左右,横跨永定河上。
每个主拱之间由九个并列的券洞相连接,整体结构独特而壮观。
桥面宽度为7.5米,可以同时容纳两辆马车并行通过。
三、建造工艺
卢沟桥的建造工艺精湛,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的卓越成就。
建造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石材,经过精心雕刻和打磨,使得桥梁外观精美且坚固耐用。
同时,桥梁的排水系统设计巧妙,能够有效地防止河水对桥身的冲刷和侵蚀。
四、历史事件
卢沟桥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金朝皇帝的出行、明清两代官员的巡游以及近代的抗日战争等。
这些历史事件使得卢沟桥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五、文化价值
卢沟桥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卢沟桥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同时,卢沟桥也是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卢沟桥是中国哪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

卢沟桥是中国哪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卢沟桥的历史渊源卢沟桥位于中国首都北京市的西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
卢沟桥得名于横跨其上的卢沟,这是一条汇入北京西山的小河。
早在明朝时期,卢沟桥就成为京畿地区的交通要道,连接着京畿地区和山区。
时至今日,卢沟桥作为一座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标志性建筑,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
二、卢沟桥的建筑风格卢沟桥是一座石拱桥,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技术和工艺。
桥面由古老的青石铺成,桥身以大型花岗岩石块砌筑而成。
桥面宽敞平坦,行人可以自由穿行,远离繁忙的城市喧嚣,感受宁静与宜人的环境。
卢沟桥上的石拱由多块整齐码放的石头组成,形成了优美的弧形。
这些石拱不仅具有实用性,还体现了古代工匠的聪明才智和艺术造诣。
三、卢沟桥的历史传说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是《聊斋志异》中的牛郎织女传说。
相传,在卢沟桥上的牛郎织女相遇,相爱并生下了两个孩子。
然而,王母娘娘得知此事后,对织女薄情的牛郎产生了嫉妒之心,于是将织女带回天界。
牛郎伤心欲绝,为了与织女相见,他乘坐了一头会飞的黄牛,试图穿过银河。
最终,玉帝被他真挚的爱情所感动,允许牛郎和织女在每年的七夕节相会一次。
因此,每年的七夕节,许多人会来到卢沟桥,期望能感受到这段美丽的传说。
四、卢沟桥的文化价值卢沟桥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卢沟桥见证了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历程,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
此外,卢沟桥还是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
在卢沟桥附近,有许多著名的人文景观,如梅庄、香山、颐和园等。
这些景点与卢沟桥相互辉映,构成了京畿地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五、卢沟桥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卢沟桥这一历史遗迹,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卢沟桥的维修和保养工作,确保桥体的安全和完好。
同时,还制定了相关保护法规,加强对卢沟桥周边环境的管理,保护其历史文化的独特性。
此外,加强对卢沟桥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从而进一步加深大众的文化认同感。
卢沟桥事迹

卢沟桥事迹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卢沟桥简介
2.卢沟桥事变的背景
3.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4.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城的重要门户,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历史见证。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扩张。
在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势力逐渐向华北地区渗透,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构成严重威胁。
1937 年 7 月 7 日,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我国军队奋起反击,卢沟桥事变爆发。
事变经过是这样的:当晚,日军以寻找失踪士兵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我国军队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日军遂向我军开火。
我国军队在卢沟桥及周边地区奋起反击,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此后,日军不断增兵,事态逐渐升级,演变成全面战争。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在此后的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次,卢沟桥事变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
此外,卢沟桥事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为中国赢得了国际支持和援助。
总之,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杜林石桥简介

杜林石桥简介
杜林石桥,又名“卢沟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杜林村西北,东距北京城区55公里。
卢沟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石桥之一,始建于金代,是一座标准的大型石桥。
卢沟桥是一座单孔长石拱桥,横跨在永定河上,位于北京城西北20公里处。
桥长约160米,宽约6米。
卢沟桥建于金代,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建。
明永乐年间(1403-1424)扩建为石拱平桥。
桥上建有月台、石桥、小亭和望柱等建筑。
卢沟桥是一座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石桥,它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兴衰与荣辱,更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
卢沟桥被誉为“天下九塞”之一的“金锁玉关”。
它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坚强毅力的结晶,更是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历史见证。
卢沟桥是一座艺术宝库,它像一位慈祥的母亲用温柔的双手托起了华夏民族的脊梁。
它更像一座历史丰碑,记载着中华民族抗击外族侵略、反抗侵略斗争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和作出的巨大贡献。
卢沟桥是我国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反对侵略、维护世界和平而修建的。
—— 1 —1 —。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

历史悠久的卢沟桥卢沟桥,又称“盘古桥”,位于中国北京市的海淀区,横跨于岳各庄一河之上,是北京最早的石拱桥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址。
卢沟桥建成于公元公元1189年,也就是北宋时期。
当时,即如今的北平地区正处于国际嘉定贸易通道上,成为北方的商业重镇。
卢沟桥的建造,则是满足了京城与其周边地区的交通需求,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
这座古老的桥梁属于石拱桥的类型,使用了优质的大理石为桥石,桥面采用了石头和青砖。
它的设计独特,结实耐久,被誉为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之一。
卢沟桥的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事件要数发生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
这次事件引发了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标志着中国人民抵抗侵略的开始。
卢沟桥作为一座战略要塞,成为了日本侵略军发起进攻的第一目标。
在七七事变中,卢沟桥被敌人遭受了严重破坏,成为了中国人民奋勇抵抗的象征,也成为了中国民族浩气长存的象征。
解放后,卢沟桥得以修复并恢复使用。
如今,游客们可以在卢沟桥上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桥上保存有大量的历史痕迹和纪念碑,记载了这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岁月。
桥下的水流依然潺潺,桥两边的青山仍然青葱,给人一种跨越历史时空的感觉。
卢沟桥的存在,不仅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
它见证了中国古代城市交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
卢沟桥不仅是北京这座古都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
卢沟桥的历史悠久,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荣耀。
在这里,人们可以放松心情,感受到建筑艺术的魅力,领略中国古代历史的印记。
总之,卢沟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桥梁,见证了中国几个重大历史时期的变迁。
它不仅是一座桥梁,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卢沟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见证者,也是人们缅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我们应该珍视和保护这样的文化遗产,将其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段历史的印记。
介绍卢沟桥的说明文

介绍卢沟桥的说明文卢沟桥,位于北京市通州区卢沟镇,是一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桥。
它横跨于永定河上,连接着通州与延庆两个地区,是连接首都北京与北方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
卢沟桥的设计非常独特,它是一座石拱桥,桥身由大小不一的石块垒砌而成,十分坚固耐用。
整座桥长260米,宽9.3米,拱洞高十分宏伟,每个拱洞下都有石雕装饰,形态各异。
整座桥由53个石拱洞组成,拱洞的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穿行于巍峨山峦中的感觉。
卢沟桥的历史上有着许多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卢沟桥上》这首民谣。
传说明朝时期,卢沟桥曾是官民往来的要道,经过的人很多,桥上热闹非凡。
而民谣中唱到的卢沟桥上卖的瓜果羊肉,更是成为了中国传统美食的代表之一。
曲调朗朗婉转地描绘了卢沟桥壮观的景象,让人充满了对这座桥梁的向往。
卢沟桥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坐落在山水之间,四周环绕着郁郁葱葱的树木和清澈的水源。
从桥上远眺,可以看到远处的山峦连绵,水波荡漾。
尤其是在秋天,桥两岸的枫叶变成了一片金黄,与桥上的石拱洞相映成趣,美不胜收。
因此,卢沟桥成为了摄影爱好者的天堂,每年都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拍摄这壮丽景色。
除了风景优美,卢沟桥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明清时期,卢沟桥曾多次修复,历经沧桑,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
它承载着中国传统工艺和建筑的精髓,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瑰宝。
因此,卢沟桥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保护价值。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桥,卢沟桥不仅仅是一座交通工程,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文化的纽带。
它既是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杰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卢沟桥的存在,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的传统建筑之美,也让我们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总之,卢沟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不仅仅是交通便利的枢纽,更是中国文化瑰宝。
它壮丽的风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保护好卢沟桥,传承好历史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

卢沟桥事变资料简介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这么一件震惊中外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因为卢沟桥事变事件是1937年7月7日。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卢沟桥事变的资料简介,一起来看一下吧。
卢沟桥事变简介79年前的今天: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
第29军奋起抗战。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自1874年出兵台湾开始,日本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战争。
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
日军占领东北后,阴谋将魔爪伸向华北,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
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
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
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
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的特点

中国石拱桥卢沟桥的特点中国的卢沟桥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石拱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部的卢沟村。
下面将介绍卢沟桥的特点和历史。
首先,卢沟桥是一座传统的石拱桥。
这座桥是由多个拱石组成,并以巨大的石柱和石栏杆作为桥的支撑结构。
石拱桥具有厚实坚固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承载桥面的重量,保证了桥的稳定性。
拱石与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呈现出古朴、庄重的魅力。
其次,卢沟桥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座桥开始修建于公元前1189年,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如今的卢沟桥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卢沟桥曾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是联通北京与其他城市的关键桥梁。
在明清两代尤其是清朝时期,卢沟桥因为它的战略位置而起到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此外,卢沟桥还有着独特的建筑设计。
桥身的主体结构采用了拱桥形式,主跨长约37米,由11个石拱构成,两边还有12个拱,共23个拱洞。
拱下的两侧分别有长方形的桥洞,使行人能够在雨天或夜晚顺利通行。
桥面采用灰瓦铺装,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拱和桥面融为一体,显示出独特的美感。
此外,卢沟桥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元素。
例如,桥上的石拱和桥洞上刻有大量的花纹和雕塑,包括花草、鸟虫、人物等,展示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
此外,桥上还有几座亭子,供行人休息观景。
这些建筑元素的存在使卢沟桥在历史上获得了“中国最美丽的石拱桥”之称。
卢沟桥还与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息息相关。
桥上的亭子曾经是著名的中国古代戏曲《牡丹亭》中世界著名的场景之一、此外,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卢沟桥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中,卢沟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亮丽烙印,因此赢得了“卢沟桥事变”之称。
总之,中国卢沟桥是一座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独特的石拱桥。
它的传统设计、厚实的结构和美丽的装饰,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桥梁建筑中的瑰宝。
这座桥连接着古今并重的历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特别的意义和价值。
介绍卢沟桥说明文500字

介绍卢沟桥说明文500字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郊,是一座古老而著名的桥梁,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座文物古迹。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卢沟桥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
卢沟桥始建于公元公元1189年,距今已有830多年的历史。
它最初是为了方便京城和周边地区的水运而建,起到了重要的交通枢纽的作用。
卢沟桥的名字来源于卢沟河,桥梁横跨在这条河上,连接了京城与卢沟河两岸的交通。
卢沟桥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它采用了中国古代桥梁的典型形式,是一座石拱桥。
卢沟桥全长266米,宽9.3米,桥面由大石块铺设而成。
桥上有17个拱洞,其中最大的拱洞宽7.5米,高4.5米,整个桥梁气势磅礴,工艺精湛。
卢沟桥不仅在建筑上独具特色,也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曾被称为“京畿第一桥”,是京畿地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
在历史上,卢沟桥曾多次重修和扩建,是连接京城与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
同时,卢沟桥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座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地。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发动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从而拉开了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
这一事件被称为“卢沟桥事变”,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如今,卢沟桥已经成为了一座重要的旅游景点。
游客可以欣赏到这
座古老桥梁的独特魅力,体验历史的沧桑变迁。
卢沟桥周边的景区还有卢沟桥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卢沟桥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杰作,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它见证了中国的历史变迁,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一环。
卢沟桥ppt课件

卢沟桥所在的地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包括饮食、手工艺品、民俗 文化等,这些特色文化也是卢沟桥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沟桥的旅游发展
旅游设施建设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卢沟桥地区不断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包括 旅游酒店、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提高了旅游服务水平。
旅游活动推广
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如文化节庆、民俗表演、旅游展览 等,增加了游客对卢沟桥地区的认知度和兴趣。
03 修建原因
由于永定河上的交通十分不便,影响了当地经济 的发展,因此修建一座桥梁成为了必要的需求。
卢沟桥的修建过程
01 开始修建
据史书记载,卢沟桥的修建始于金朝明昌三年( 1192年),由当时的官员刘豫负责主持修建。
02 修建细节
卢沟桥采用了传统的石拱桥建造方法,全长266.5 米,宽7.5米,有11个拱券,每个拱券上都有精美 的石雕。
旅游景点
卢沟桥如今已成为著名的 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 客前来参观和凭吊,促进 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04
卢沟桥的旅游价值
卢沟桥的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遗产
卢沟桥是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文 化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和交通发展的重要载体。
自然景观
卢沟桥周围环境优美,山水相依,风景秀丽,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 资源。
历史价值
卢沟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 上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 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 组成部分。
03
卢沟桥的建筑特色
卢沟桥的结构特点
石拱桥结构
卢沟桥是一座石拱桥,由若干石 拱组成,每个石拱都独立支撑桥 面,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和承载
能力。
桥面宽敞
卢沟桥的桥面宽敞,可以满足大量 交通需求,确保了桥梁的通行能力 。
卢沟桥详细介绍

卢沟桥详细介绍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距市中心约1公里。
它是我国现
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桥长27.5米,宽8.7米,高10米。
桥
面由7条石铺砌而成,南北走向。
桥的两端各有一个石狮子,姿
态各异,雄赳赳,气昂昂。
卢沟桥是我国人民英勇抗战的纪念性
桥梁。
1937年7月7日晚上,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
中国守军坚决抵抗。
卢沟桥上的战士们有的手握钢枪、有的手持
手榴弹、还有的手握大刀……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士们虽然英勇
顽强、视死如归,但仍有许多战士被日军击中而牺牲了。
这件事在《北京日报》上作了详细的报道。
从那以后,卢沟
桥就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这里冉冉升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1999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奏响了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1 —1 —。
关于卢沟桥的介绍

关于卢沟桥的介绍
卢沟桥是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南部的一座历史名桥,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以下是关于卢沟桥的一些介绍:
1. 历史背景:卢沟桥最早建于公元1189年,起初是为了便利京城与山西、陕西等地经济交流而修建的。
此后,卢沟桥成为京郊通往西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2. 重要事件:卢沟桥因1937年七七事变而闻名于世。
该事件标志着中日战争的爆发,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在该事件中,日本军队袭击并占领了卢沟桥,引发了全面的中日战争。
3. 桥梁特点:卢沟桥是一座石拱桥,长266米,宽9.3米,桥面由16个石拱组成,桥身以青石垒砌而成。
桥上设有19个桥孔,其中主洞为三孔,两侧各为八孔。
这种结构使得卢沟桥在水流冲刷下能够更加稳固。
4. 文化意义:卢沟桥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之一,也是京郊旅游的热门景点。
它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和美学理念。
5. 文物保护:卢沟桥经历了多次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修复是在1987年。
为了保护桥梁本身以及周边的历史环境,卢沟桥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1年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具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桥梁,也承载着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对于中国和世界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卢沟桥

用一种说明方法介绍卢沟桥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古老桥梁。
下面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卢沟桥。
一、历史背景卢沟桥修建于公元公元公元1189年,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始建于金代,当时主要用于水运,为进入北京的重要经济纽带。
二、地理位置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北部,毗邻京城的“西北门户”,连接官厅水道与京杭大运河,沟通国信沟与三里河。
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连接了华北平原与山西河南等地,是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三、建筑风格卢沟桥是一座木质桥梁,平面布置呈弯曲形,长180米,宽9.3米,桥梁分为九孔,形成八个桥墩中孔洞墩,两个孔洞附加大型木质结构穗,表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思想。
四、文化意义卢沟桥是中国民间文化的象征之一。
相传在起义前夜,桥上出现吉兆,即有沟通天县的桥洞,因此被视为抵抗外敌和维护国家安全的象征。
此外,卢沟桥还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例如小说《开明的忠诚》和电影《卢沟桥》。
五、历史事件卢沟桥历史上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最著名的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欲进攻北平的卢沟桥附近制造了一起挑衅事件,结果导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和日本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保护与修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价值,卢沟桥已被列为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自20世纪50年代起,政府对卢沟桥进行了多次修复和保护,确保其保存完好。
2006年,修复的卢沟桥重新开放,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七、旅游价值卢沟桥被誉为中国八景之一,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欣赏到古老的桥梁建筑和周围的风景。
此外,卢沟桥周边还有其他景点,如卢沟桥博物馆和白幡双塔等,都是游客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八、社会影响卢沟桥的历史事件和其文化意义不仅影响了中国,也吸引了世界的关注。
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国政府和民众通过纪念活动和纪念馆来纪念这一事件。
卢沟桥抗战遗址知识点

卢沟桥抗战遗址知识点卢沟桥抗战遗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遗迹之一,也是抗日战争的开端。
以下是关于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背景介绍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北京通往保定的交通要道,也是延庆、宣化、张家口等地的交通枢纽。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卢沟桥地区是华北地区的军事重要地带。
二、事发经过1937年7月7日,日本关东军向卢沟桥附近的中国抗日军队发动了侵略行动。
当天下午,日本军队在卢沟桥上向中国军队发射炮弹,导致中国军队还击。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面抗战,开启了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历史。
三、战争影响卢沟桥的抗战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使中国抗日军队赢得了国际上的声援和支持。
同时,这次事件也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野蛮,凝聚了全民族的抗战意志。
四、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保护与纪念为了保护卢沟桥抗战遗址和纪念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中国政府组织修复和维护了卢沟桥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内设有纪念碑、雕塑和展览馆等,以展示和宣传抗战的历史。
五、历史意义卢沟桥抗战遗址成为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象征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次事件展示了中国人民抵抗外敌入侵的勇气和决心,也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六、教育意义卢沟桥抗战遗址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通过学习和了解这段历史,可以培养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集体荣誉感,激励后代继续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结语卢沟桥抗战遗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遗迹,它代表了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通过保护和纪念这一遗址,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后代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卢沟桥抗战遗址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包括背景介绍、事发经过、战争影响、遗址的保护与纪念、历史意义以及教育意义。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惜我们民族的历史,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卢沟桥的介绍资料

卢沟桥的介绍资料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之上。
这座桥因横跨卢沟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卢沟桥的全长为266.5米,宽度为7.5米,桥两侧雁翅桥面呈喇叭口状。
在历史上,金大定二十九年(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六月,卢沟桥开始建造。
并在明正统九年(1444年)进行了重修。
然而在清康熙时期,该桥曾被洪水毁坏过。
除了其历史悠久的建筑特点外,卢沟桥也是一处丰富的历史与文化景区。
桥东的碑亭内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这是明代帝京的故事。
此外,卢沟桥还有宛平城、雕塑园等景点。
作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是卢沟桥的一大特色游览区。
卢沟桥事迹

卢沟桥事迹
(原创版)
目录
1.卢沟桥简介
2.卢沟桥事变背景
3.卢沟桥事变经过
4.卢沟桥事变的影响
5.结论
正文
卢沟桥,位于中国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城的西南门户,也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地方。
卢沟桥事变,发生在 1937 年 7 月 7 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1937 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他们在华北地
区频繁进行军事挑衅,企图以武力征服中国。
7 月 7 日,日军在卢沟桥
附近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遭到中国守军拒绝后,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了突然进攻。
中国守军二十九军奋起抵抗,拉开了卢沟桥事变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经过数小时的激战,中国守军打退了日军的进攻,日军被迫撤退。
但随后,日本大批援军赶到,战斗愈发激烈。
事变发生后,中国国民政府宣布对日宣战,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救亡的高潮。
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在 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其次,卢沟桥事变使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御日本侵略者,
体现了民族大义。
最后,卢沟桥事变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投入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
综上所述,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外侮面前团结一致、英勇抵抗的伟大精神。
卢沟桥名词解释

卢沟桥名词解释
摘要:
一、卢沟桥简介
二、卢沟桥的历史背景
三、卢沟桥事变
四、卢沟桥的价值和意义
五、总结
正文: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桥梁。
它始建于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历经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修建和维护,至今仍然屹立不倒。
卢沟桥全长640米,宽9米,桥上的石狮子共有501个,栩栩如生,被誉为“石狮子的故乡”。
卢沟桥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金朝时期。
当时,北京曾是金国的首都,卢沟桥作为连接京城与南方的重要通道,具有极高的战略地位。
在元、明、清三个朝代,卢沟桥仍然是京师通往南方的主要交通要道,见证了古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卢沟桥事变发生。
日本侵略军以军事演习为名,向中国军队发动突然进攻。
中国军队坚决反击,全国抗日战争由此爆发。
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
卢沟桥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历史背景上,还在于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座古老的桥梁,卢沟桥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
衰落,更见证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勇敢抵抗外敌的决心和勇气。
如今,卢沟桥成为了一座和平与友谊的桥梁,连接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流与合作。
总之,卢沟桥是一部生动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
卢沟桥

宛 平 城
千奇百怪的狮子
卢沟桥的石狮子共多少只?
• 卢沟桥的狮子以前是“498只”,因为经有关部 门批准刚刚修复了原来被雷电劈毁了的3只小狮子, 现在卢沟桥的狮子又多了三只,是501只了。 • 卢沟桥的石狮子,姿态各异,有的母子相抱,有 的在倾听水声,有的在举首仰望,有的在相互嬉 戏。 • 卢沟桥的狮子,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 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 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 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 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 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卢沟桥的御题汉白玉碑
• 御题汉白玉碑(4张) •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 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 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 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 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 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 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 了59道混凝土挑梁。 • 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 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 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 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 15.5米。
卢沟桥始建于公元1189年六月, 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两 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 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 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 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 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 沟 晓 月
• 据金代《明昌遗事》所载, “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间。 在桥的东西两头各立御碑一通, 东头为清代乾隆帝御书“卢沟 晓月”碑,西头则是清康熙帝 于1698年为记述重修卢沟桥而 竖的御制碑。 古时,这里涧水 如练,西山似黛,每当黎明斜 月西沉之时,月色倒影水中, 更显明媚皎洁,从而成为古代 著名的燕京八大景点之一。北 京丰台区宛平城内月色朦胧, 美丽的月亮倒映水中,更显明 媚皎洁。站在卢沟桥上,市民 已经可以欣赏到“一天三月” 的旷世奇景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沟桥简介[资料]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金大定29年),完成于1192年(金明昌3年)。
此桥因跨卢沟河而得名。
它工程宏伟,艺术精巧,久负盛名。
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记》称赞“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因而,欧洲人也称其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
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
每个桥墩的平面均呈船形,迎面砌成分水尖。
桥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501个。
这些石狮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让人流连忘返。
卢沟晓月是古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乔动脉内有清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
桥西面有清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碑与乾隆皇帝重葺卢沟桥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
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拒绝。
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
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抵抗。
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
以此为标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抗战爆发。
卢沟桥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
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
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
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
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
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
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
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
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
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
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
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
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
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
”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