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1)

合集下载

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1931-1937

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1931-1937

国际观察OBSERVATION85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的背景下,1931-1937年军国主义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期间,中国在远东国际关系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从中国立场来审视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发展过程,研究了该时期中国外交政策在与苏联关系上的主要特征,揭示了战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苏联和日本之间外交策略的双重本质,分析了中国领导人对苏联作出重要决定的原因和后果,进而把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点在东方形成的最关键几年里,促成或阻碍中苏相互理解的内部和外部因素。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苏关系;中日关系;外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远东国际政治格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时,中苏关系也经历了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远东战争温床形成时期两个阶段。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中苏合作对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温1931-1937年中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日本在亚洲扩张初期的中苏关系(1931-1935)在满洲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领导人主动解除与苏联的关系并非偶然。

自19世纪末在中国的外交策略中,俄罗斯被视为对抗日本在亚洲大陆扩张的潜在盟友。

在甲午战争以清帝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为告终后,1896年中国政府在俄国的支持下首次试图遏制日本的侵略,其结果是俄罗斯帝国与中国签署了同盟条约,而沙皇俄国在远东的“势力范围”的扩大这也导致了俄日之间的直接冲突。

30多年后的1931-1932年,历史又在国民党政府高级官员身上重演。

他们的目的是让苏联卷入新一轮的中日冲突,从而让中国从中获利。

20世纪30年代率领中国驻苏联军事代表团的国民党军队副总参谋长杨杰将军在他的文章中承认了这一点[1]。

同时许多公众人物也持有类似的想法,例如在1931年10月18日的公开声明中,中国青年基督教协会的成员呼吁立即无条件地恢复与苏联的官方关系,他们认为苏联和日本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

并非巧合的是,1931年9月以来李鸿章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人的各种谈话和讲话中多次出现了一句话:“联俄制日”[2]——这是大多数中国领导人在修改对苏联政策的真正目的。

“弥赛亚意识”与俄罗斯“大国主义”外交_

“弥赛亚意识”与俄罗斯“大国主义”外交_

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邢 悦 王 晋* 本研究得到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2014年青年项目 资助㊂感谢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吴大辉教授和人文学院历史系王奇副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㊂文中错漏由作者负责㊂‘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2卷第1期(总第5期),第36 70页㊂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In t e r n a t i o n a lP o l i t i c s ʌ内容提要ɔ 俄罗斯外交一直以其鲜明的大国主义 强硬作风为世人所知,除了国家实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等因素之外,文化尤其是东正教文化及其核心教义 弥赛亚意识 ,对俄罗斯外交产生了持续而深刻的影响㊂一方面,它带给俄罗斯人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这影响了他们对其国家利益与国际地位的判断,恢复大国地位一直是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在 弥赛亚意识 的作用下,俄罗斯人天生具有一种崇拜强权人物的心理和对集权政治的惯性容忍,这种特有的文化心理影响了俄罗斯的对外决策机制,使其总统在对外决策上拥有绝对的控制权㊂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弥赛亚意识 已经成为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稳定成分㊂冷战结束后,随着俄罗斯民族复兴和东正教的回归, 弥赛亚意识 必将越来越深入地作用于俄罗斯外交㊂ʌ关键词ɔ 俄罗斯外交弥赛亚意识大国主义威权依赖ʌ作者简介ɔ 邢悦,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副教授,中国对外政策研究中心主任㊂电子信箱:x i n g y u e @t s i n gh u a .e d u .c n 王晋,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硕士研究生㊂电子信箱:w a n g ji n 9095@126.c o m 作为世界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俄罗斯(包括解体之前的苏联)一直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的重点㊂然而时至今日,俄罗斯的对外行为时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37常变幻莫测,令人捉摸不透,仍然 包裹在一团迷雾当中 ㊂不过,透过迷雾,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它的某些比较稳定的特征㊂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其浓重的 大国主义 强硬外交色彩㊂俄罗斯的这种外交风格在2014年的 乌克兰危机 和后续的 克里米亚入俄 事件中得到了生动体现㊂即便在遭受西方制裁的情况下,总统普京也毫不示弱,决不放弃俄罗斯在乌克兰及东欧地区的影响力,并在众多问题上与美国针锋相对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此时俄罗斯的强硬外交背后并没有坚实的国力,尤其是经济实力的支撑㊂2014年,俄罗斯G D P增长仅0.6%,2015年甚至滑落到-3.7%,通货膨胀率也创了2009年以来的新高㊂①事实上,熟悉俄罗斯外交史的人都会注意到, 大国主义 外交在俄罗斯外交史上是一以贯之的㊂②其具体表现是:第一,俄罗斯民族对自身在国际社会的定位一直很明确,他们深信不管处在怎样的国际环境中,不管当下的国家实力如何,俄罗斯 上帝神选 的特殊地位不会改变,其 拯救世界 的使命不会改变㊂第二,在处理与美国等大国的关系时,不管俄罗斯采取何种战略战术,其最终目标都是谋求世界大国地位;在处理与独联体国家的关系时,俄罗斯则以 大家长 身份自居,既对独联体国家承担相当的责任和义务,又从不放弃对该地区的绝对控制权㊂第三,俄罗斯民族崇尚对外强硬的领导人㊂纵观俄罗斯的外交史,不管是帝俄时期㊁苏联时期还是俄联邦时代,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不仅享有对外政策的绝对控制权,而且对外手段越强硬,越受民众欢迎㊂在现实主义视角对俄罗斯的这种外交特点解释力欠缺的情况下,本文拟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俄罗斯文化的核心 弥赛亚意识 的分析,来阐释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风格形成的根源,并以叶利钦时期和普京时期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为案例,分析俄罗斯的 大国主义 外交作风在其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㊂①②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官方网站h t t p://d a t a.w o r l d b a n k.o r g/i n d i c a t o r/N Y.G D P.MK T P.C D,访问时间:2016年3月2日㊂也有学者将俄罗斯的这些外交特性称为 大国外交 ㊂但考虑到中国外交中的 大国外交 是与 周边外交 相对应的,意指中国与大国之间的外交或中国对大国的外交,为了避免混淆,本文使用了 大国主义 外交㊂38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1期)一㊁俄罗斯外交与 弥赛亚意识 研究综述(一)关于俄罗斯外交的研究学界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对俄罗斯外交史的研究,另一类是对俄罗斯外交的专题研究,学界在这两方面都著述颇丰㊂在外交史研究方面,学界比较推崇的有波将金等主编的五卷本‘外交史“①和葛罗米柯等主编的‘苏联对外政策史“㊂②此外,美国学者沃尔特㊃G莫斯(W a l t e rG.M o s s)的著作‘俄国史(1855 1996)“③也受到学界的关注㊂此书对俄罗斯帝国覆灭与苏联兴亡的百年历史进行了全方位㊁多层次的观察和叙述,展示了美国学者研究俄罗斯的独特视角㊂我国的俄罗斯外交史研究近年也取得了较大进展,林军先生的‘俄罗斯外交史稿“一书,全面详实地分析了俄罗斯从公国时期到联邦时期的对外政策,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俄罗斯外交的通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㊂④除了外交史外,学界对俄罗斯外交的专题研究也比较丰富和全面㊂近年来,关于俄罗斯的对外战略变化㊁对外政策调整㊁与主要国家的关系等,中国学界都有比较系统的论述㊂⑤值得一提的是,已有学者从俄罗斯的历史㊁文化和传统等角度研究其外交特点,展示了民族精神㊁东正教㊁帝国体制㊁意识形态等文化或文明因素在塑造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重要作用㊂比如,近年来中国学者杜正艾的著作‘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⑥和姚海主编的‘俄罗斯①②③④⑤⑥波将金等:‘外交史“,史源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㊂葛罗米柯㊁波诺马廖夫主编:‘苏联对外政策史:1945 1980“(上下卷),韩正文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㊂沃尔特㊃G㊃莫斯:‘俄国史(1855 1996)“,张冰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8年㊂林军:‘俄罗斯外交史稿“,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㊂例如,冯绍雷㊁相兰欣主编‘转型中的俄罗斯对外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和‘俄罗斯与大国及周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㊁郑羽主编‘既非盟友,也非敌人 苏联解体后的俄美关系(1991 200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㊁王树春著‘经济外交与中俄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㊁左凤荣著‘重振俄罗斯:普京的对外战略与外交政策“(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㊂杜正艾:‘俄罗斯外交传统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㊂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39文明与外交“①,把俄罗斯外交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与其文化㊁社会发展进程结合起来,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俄罗斯外交特点的理解㊂不过,这类研究主要以传统研究方法和描述性研究为主,在理论架构和具体论证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㊂从近期国内外期刊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普遍偏向于分析性和跟踪性研究㊂在笔者统计的2012 2016年国内重要学术期刊(C S S C I)发表的有关俄罗斯外交的66篇论文中,研究俄罗斯与大国关系及其地区政策的有40篇㊂其中,关于俄罗斯亚太政策的14篇㊁中俄关系的9篇㊁中东战略的4篇㊁独联体问题的4篇㊁北极战略的3篇㊁俄美中三角关系的2篇,以及俄罗斯与美国㊁乌兹别克斯坦㊁欧盟㊁金砖国家关系的各1篇㊂②国外重点学术期刊(S S C I)上关于俄罗斯外交的研究状况与国内基本相同㊂在笔者统计的2012 2016年有关俄罗斯外交研究的77篇论文中,按研究对象的国别分类,有关俄罗斯与欧洲㊁北约关系研究的19篇,以及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研究的13篇㊁俄美关系研究的9篇㊁俄中关系研究的4篇㊁俄日关系研究的1篇㊂按照具体的研究问题分类,有关能源问题的10篇㊁影响力问题的10篇㊁历史问题的7篇㊁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与外交问题的4篇㊁军事和安全问题的4篇㊁俄格战争的3篇㊁俄罗斯如何融入国际社会的1篇㊂③其中,有关普京时期的外交㊁北约东扩㊁能源外交㊁乌克兰问题和俄格战争等主题的研究文章出现的频率比较高㊂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对俄罗斯阶段性对外政策的分析,还是对其影响因素的挖掘,学者们都将 文化 作为影响俄罗斯外交的重要因素㊂例如,‘俄罗斯外交政策分析“④一文指出,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强大历史惯性的国家,独立以来,其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㊁历史传统密不可分,在这中间,俄罗斯民族的 救世主义 和 大国思想 起到了重要作①②③④姚海主编:‘俄罗斯文明与外交“,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㊂其余为乌克兰问题9篇;阶段性对外政策研究7篇;丝路经济带2篇;公共外交2篇㊂此外还有民族主义与外交㊁地理环境与对外政策㊁能源政策㊁经济外交㊁反恐㊁边缘化身份对外交的影响各1篇以上两种分类的文章有交叉,因此总数超过77篇㊂孙午生:‘俄罗斯外交政策分析“,‘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3期,第10 13页㊂40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1期)用,决定了其外交政策的走向㊂对俄罗斯外交中文化因素的关注,不仅仅体现在对其长期政策走向的研究上,在短期的历史事件当中,中国学者也十分重视文化在外交决策中所起的作用㊂例如,在‘俄美关系 力量失衡下的相互角力“①一文中,作者认为,俄罗斯与美国在人权问题上的互不相让㊁普京对 美国例外论 的批评背后,都是 俄罗斯例外论 的折射,俄罗斯人对自身精神性与道路独特性的信念,使之对 美国例外论 嗤之以鼻㊂同样,国外学者在研究俄罗斯外交时也给予文化因素以特别的关注,如有学者认为,俄罗斯难以融入欧洲民主体系的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在俄罗斯公国,尤其是鞑靼统治时期形成的政治习惯和长期在 封建独裁 政治体制下所形成的威权依赖心理㊂也有学者认为,2000年普京上台之后的一系列去民主 政策帮助俄罗斯摆脱了经济困境,并重新在国际社会中获得了话语权,这一系列政策能够推行的原因之一,是俄罗斯人对普京这样的 铁腕领袖 的高度认可㊂而在分析普京的外交风格时,学者们普遍认为,普京是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产物,普京现象并不是俄罗斯历史上的特例,他主政时期所提出的对外政策也有深厚的历史根源㊂②总之,学界对俄罗斯外交这一学术课题的研究越来越全面和深入,但其中仍有薄弱环节㊂具体而言,学界对俄罗斯外交的研究受事件和政策的影响比较大,对某一事件㊁某一领导人或某一政策的研究主要以针对性研究和跟踪性研究为主,而文化等深层次因素只有在分析这些事件和政策产生的原因时才有所提及,而且并不是作为主要因素提及㊂而在分析文化因素在①②冯玉军:‘俄美关系 力量失衡下的相互角力“,‘现代国际关系“2014年第2期,第11页㊂例如,在‘普京的俄罗斯思想“(‘东亚中欧研究“2002年第3期)一文中,我国学者白晓红指出,普京时期的对外政策深深根植于俄罗斯的国家传统,即 开疆拓土㊁扩大领地 的历史习惯;在‘俄罗斯政治变迁的历史和思想基础及其走向“(‘国际政治研究“2010年第1期)一文中,作者则从历史和法理基础上分析了普京在其执政期间毫无顾忌地加强集权但还能保持支持率不走低的深层次原因㊂西方学者尤其是美国学者对 普京现象 尤为关注,普京主政之后,西方学界曾有不少学者认为普京将开启俄罗斯的民主化新进程,但是在 梅普组合 轮流当政现象发生后,他们认为俄罗斯的决策机制不确定性与民主进程不透明度越发恶化,并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称作 苏联政治体制研究 (K r e m l i n o l o g y)的回归㊂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41俄罗斯外交中的作用时,对俄罗斯文化是如何形成的㊁如何发挥作用㊁与其他因素是什么关系等理论性问题,目前的研究都较少进行专门论述㊂(二)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俄罗斯是以东正教为主要信仰的国家,东正教在俄罗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而对俄罗斯文化的研究实际上主要是研究东正教对俄罗斯的影响,而东正教的核心教义 弥赛亚意识 则被俄罗斯学者称为 俄罗斯思想 和 俄罗斯灵魂 ㊂别尔嘉耶夫的‘俄罗斯思想“①等一系列著作,深刻地阐释了东正教对俄罗斯文化的 渗透性 影响,充分肯定了东正教和 弥赛亚意识 在俄罗斯的重要地位㊂俄罗斯宗教哲学之父索洛维约夫的‘俄罗斯思想“②㊁洛斯基的‘俄国哲学史“③㊁当代俄罗斯国学大师利哈乔夫的‘解读俄罗斯“④等书,都有专门篇幅对东正教和 弥赛亚意识 加以论述㊂在以上著述中,俄罗斯学者们都认同 弥赛亚意识 作为 俄罗斯的灵魂 ,对其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渗透性影响㊂不过,对于这一 灵魂性的东西 与俄罗斯外交之间的关系,却基本没有涉及,这种情况即便在当代俄罗斯学界也依旧没有得到大的改观㊂相反,当代的俄罗斯学者们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 救世主义 研究却有更大的兴趣,研究成果也更为丰富㊂在提到 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外交关系的文献资料中,有学者认为,以 弥赛亚意识 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是普京任期内促成俄罗斯对高加索地区政策变化的重要因素,与历史上的沙俄一样,俄罗斯也扮演了这一地区 斯拉夫兄弟保卫者 的角色㊂⑤除了具体政策之外,也有一些俄罗斯学者提①②③④⑤尼㊃别尔嘉约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㊁邱守娟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㊂索洛维约夫:‘俄罗斯思想“,贾泽林㊁李树柏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㊂洛斯基:‘俄国哲学史“,贾泽林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㊂利哈乔夫:‘解读俄罗斯“,吴晓都㊁王焕生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㊂ФараджирадАбдолреза,ХезерзадеАсаад, ВнешняяполитикаРоссиинаКавказеприВладимиреПутине, ЦентральнаяАзияиКавказ,V o l.13,N o.4,2010, p p.22-46.(法拉吉拉特㊃阿巴达尔列萨㊁何扎尔萨杰㊃阿萨阿德:‘普京时期俄罗斯对高加索政策“,‘中亚与高加索“2010年第4期,第22 46页㊂)42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1期)出,应将俄罗斯整体对外政策的发展方向与 弥赛亚意识 紧密相连㊂他们认为,如果俄罗斯能将以 弥赛亚意识 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作为指引,在政治理念以及信息保障方面做出必要的改变,那么俄罗斯将有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㊂①相比于俄罗斯学者对 弥赛亚意识 所作的抽象而深刻的研究,欧美学者更关心这种文化在俄罗斯所产生的影响㊂尤其是近年来,由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的突出表现及其与西方冲突的激化,西方学界兴起了讨论 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内政外交的关系的热潮㊂有学者就认为,俄罗斯的激进外交政策及其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是传统文化,尤其是 弥赛亚文化 回归的必然结果,这给俄罗斯的内政外交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在内政上表现为保守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现象泛滥,而在外交上则表现为强硬甚至是激进的外交手段㊂②总之,尽管国内外学界对俄罗斯近年的对外政策㊁大国关系以及俄罗斯文化中的 弥赛亚意识 已经有了比较多的研究,但很少有研究专门从俄罗斯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其 大国主义 外交的特性㊂由于俄罗斯外交具有特立独行㊁独具一格的鲜明特点,笔者认为,只有对俄罗斯文化的核心 弥赛亚意识 及其影响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方式进行深入剖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的本质㊂③二㊁ 弥赛亚意识 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的文化根源东正教是俄罗斯的文化之源㊂公元988年,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将①②③А.П.Назаретян, ‘Национальнаяидея“: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ыхсценарияхX X Iвека ,Историческаяпсихологияисоциологияистории,V o l.7,N o.1,2014,p p.75-91. (阿㊃巴㊃纳扎列强:‘国家构想:21世纪世界舞台上的俄罗斯“,‘历史心理学与社会历史学“2014年第1期,第75 91页㊂)M a r i aE n g s t r o m,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R u s s i a n M e s s i a n i s ma n dN e w R u s s i a n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S e c u r i t y P o l i c y,V o l.35,N o.3,2014,p p.356-379.从文化视角研究一国的对外政策的特点未必与其他视角的研究相矛盾,只是比较而言,文化视角的研究更深刻㊂参阅邢悦‘文化如何影响对外政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年㊂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43东正教正式确立为俄罗斯的国教㊂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正教在其本土化的过程中真正赢得了俄罗斯的民心,成为在此后漫长时间里主导俄罗斯文化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力量,在俄罗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㊂一方面,东正教的传入推动了俄罗斯文明的产生,并对俄罗斯的文学㊁艺术㊁建筑等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方面,东正教塑造了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世界观,影响了俄罗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成为俄罗斯民族无法取代的精神支柱㊂此外,东正教的神秘主义㊁弥赛亚意识㊁对上帝的无条件服从㊁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与俄罗斯本土的特点相融合,共同作用于俄罗斯民族,使其形成了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独特民族性格㊂如果将东正教比作俄罗斯文化的皇冠,那么其核心教义 弥赛亚 就是皇冠上最璀璨的一颗明珠㊂ 弥赛亚 (M e s s i a h)源自希伯来文 M a s h i a h (希腊文 M e s s i a j ),本指古希伯来人的一种宗教仪式,即德高望重的首领在被选中的祭司㊁君主头上涂抹膏油,表示此人被上帝选中,被上帝庇护,可以与上帝沟通㊂①不管是犹太教还是后期的基督教,都将 弥赛亚意识 作为其核心教义,虽然含义略有不同,但都有 救世主 之义㊂因此我们说一个民族有 弥赛亚意识 ,即意味着这个民族认为自己担负着特殊的使命,是世界的救世主㊂ 弥赛亚意识 是一个集合了宗教㊁社会㊁哲学㊁政治等因素的文化概念,也是俄罗斯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㊂ ②在 弥赛亚意识 的作用下,俄罗斯完成了基本的民族认同和价值观㊁世界观的形成,俄罗斯人认定自己是 神选民族 ,而这种意识贯穿于俄罗斯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并深刻作用于俄罗斯政治,推动着其历史进程,影响了俄罗斯的国家命运㊂公元10 12世纪初的 罗斯时代 是 弥赛亚意识 的萌芽和发展时期㊂东正教在被引入罗斯之初就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㊂当时罗斯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想要借助宗教实现国家的统一,在开展了多番调查之后,他通过 罗斯受洗 将在拜占庭帝国广泛传播的基督教分支 也就是日后的东正教 引入罗斯㊂③此时的 弥赛亚意识 以文化凝聚力的形式被寄寓了罗①②③不少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希伯来毗邻的古巴比伦等民族也有这一仪式,其意义在于使受职者神圣化,并使之获得超凡脱俗的神圣力量㊂李玮等:‘俄罗斯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页㊂基督教于1054年分裂,故在初入俄罗斯时期人们将其称为 基督教 ㊂44国际政治科学(2017年第1期)斯走向强盛的希望㊂之后,罗斯民族的 神选 意识开始在民间有朦胧的体现,当时广为流传的 圣徒安德烈传说 等,都透露出俄罗斯民族对自身优越性和特殊性深信不疑的态度㊂①公元13 15世纪的 鞑靼 罗斯时期 , 弥赛亚意识 经历了戏剧化的发展历程㊂在这一备受屈辱的时期,罗斯人的 神选 意识并没有消亡㊂相反,他们将这种屈辱理解为 弥赛亚时代 到来前的黑暗㊂他们认为,这种凄惨生活正是‘圣经“中世界末日的写照,而承受着蒙古人的铁骑㊁保护着整个欧洲不受侵略的罗斯人正是上帝派来拯救世界的 弥赛亚 ㊂随着基辅罗斯的衰落和莫斯科公国的兴盛,东正教在俄罗斯飞速发展㊂16世纪初 第三罗马 理论提出之后, 弥赛亚意识 在俄国的影响力日渐增大㊂1533年瓦西里三世统一俄国后,时任普斯科夫修道院②院长的菲洛费依在给瓦西里三世的信中写道: 第三个新的罗马 你的强大帝国,是全体神圣信徒朝圣的都会,她在普天下比太阳更加灿烂 两个罗马衰落了,第三个全新的罗马正屹立着,而第四个永远不会出现㊂ ③1589年君士坦丁堡的4位牧首签署同意书,建立莫斯科牧首区,文件明确地将莫斯科称为 第三罗马 ,并称俄国作为东正教帝国优于以往存在的任何帝国㊂④自此,俄国的 第三罗马 理论正式形成,这一理论成为 弥赛亚意识 的文本载体,更成为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载体,为俄罗斯追求国家强大提供了宗教上的理论依据㊂在俄罗斯人民心中,自己的祖国不再是偏居一隅的寒冷土地,而是肩负着拯救人类使命的精神大国㊂学者们对于 第三罗马 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他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国家此后的发展历程中,这一理论的提出具有里程碑式的影响㊂随着俄国力的不断增强, 弥赛亚意识 和 第三罗马 理论的重心在沙①②③④ 圣安德烈 是俄罗斯的 守护神 ,他是耶稣的12门徒之一,相传他离开耶稣到俄罗斯地区传教,最终在十字架上殉难㊂彼得一世时沙皇还设立了以他命名的勋章,是俄罗斯的最高勋章㊂普斯科夫位于俄罗斯西北,是俄罗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㊂译齐娜等:‘俄罗斯文化史“,刘文飞㊁苏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第66 67页㊂M a r i aE n g s t r o m,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R u s s i a nM e s s i a n i s ma n dN e wR u s s i a n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S e c u r i t y P o l i c y,V o l.35,N o.3,2014,p.357.弥赛亚意识 与俄罗斯 大国主义 外交45皇和人民心中逐渐从宗教使命向政治使命偏移㊂在伊凡雷帝时期,建立 俄罗斯帝国 已经成为他处理内外关系时的主要目标,在他下令编纂的‘编年文汇选编“当中,俄国被描述为世界的中心,而俄罗斯人作为 上帝的选民 有责任在世界的中心 莫斯科建立 人类天国 ,并使其成为保护世界不受邪恶势力践踏的坚强堡垒㊂苏联时代,由于政府对 无神论 的宣扬和对东正教的打压, 弥赛亚意识 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宗教土壤㊂但事实上,此时的 弥赛亚意识 已经完善成一套独立的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㊂别尔嘉耶夫深刻领悟到了苏维埃俄国对 弥赛亚意识 的传承与发展,他认为,第三国际的建立与俄罗斯人 第三罗马 的梦想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罗马演变成莫斯科王国,以后变成帝国,最后则变成第三国际 ㊂①在他眼中,苏联的共产主义思想就是古老的 弥赛亚意识 的转化和变形㊂俄罗斯人对斯大林狂热的个人崇拜也是 弥赛亚意识 的反映㊂苏联解体之后,在俄罗斯政府的支持下,东正教开始逐渐复兴,其显著标志就是教会和教众数量的大规模攀升㊂据统计,自1998 2008年的10年间,在俄罗斯全境,教会拥有的主教辖区数量由76个上升为157个,高级主教人数由74名上升为203名㊂在莫斯科,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同期教堂的数量从40座增长到872座,增长了21倍㊂此外,最能直观反映这一时期东正教复兴情况的就是信徒人数的增加,其比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具体情况参见表1与图1)㊂②与此同时,东正教与俄罗斯政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㊂③俄联邦的许多重要政治人物都曾公开支持东正教的活动㊂叶利钦上任之后曾多次携重要官员参加宗教活动㊂普京对东正教也相当重视,任职总统后,每个新年之夜他总是在教堂与信徒共度㊂此外,东正教会还在总统任命等重要国家活动中①②③尼㊃别尔嘉耶夫:‘俄罗斯思想“,雷永生等译,北京:生活㊃读书㊃新知三联书店,第9页㊂此前,俄罗斯有很多研究宗教的学者认为,以东正教作为自我认同者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峰值㊂俄罗斯的东正教与欧美的基督教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教会与国家的紧密结合和教权对皇权的依附,沙皇拥有无限的权力,凌驾于宗教领袖之上㊂。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

国际政治学第一次作业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国际无政府状态:是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即没有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超国家权威或世界政府,国家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维持独立和生存。

2.安全困境:又叫“安全两难”,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一个国家增强自我安全的行动必然会削弱其他国家的安全感。

国家往往通过增强军备减弱自我的不安全感。

但是,这样做只能使其他国家以同样的方式加强自己的军备。

结果就会出现国家之间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最后的结果是所有国家都因为增强了军备而感到更不安全。

3.集体安全:又称集体安全保障。

众多国家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和平的集体相互保障。

在集体安全保障下,侵略者进攻集体安全体系中任何一个国家即被视为侵犯所有国家。

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员国将共同行动,反对破坏和平的国家,对其实行经济制裁,必要时则实行军事制裁。

4.国际机制:即在国际关系的一定领域中汇聚了行为者期望的一组明确或含蓄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

二、简答1、民主和平论答:民主和平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开始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受到关注,是冷战结束以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

民主和评论的中心论点是民主国家间无战争。

它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一个民主国家决不会(或者说极少)同其他民主国家打仗;第二,民主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毫无疑问,民主国家认为,战争不是解决它们之间纠纷的合适方法。

民主和评论的基点实际上是国内因素决定论,即认为,民主国家的国内政治体制,会决定其国际交往的行为模式。

存在的问题:一是民主的标准问题;二是无法解释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一样好战。

2、霸权稳定论答:有一些学者认为,世界秩序不是权力均衡的产物,而是权力垄断的结果,这些人的理论就是所谓的霸权稳定论。

霸权稳定论的内容:1)认为国际霸权体系与国际秩序稳定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一个强大并且具有霸权实力的行为体有利于国际体系的稳定和公益的实现,相反,在不存在霸权国的情况下,国际秩序将会是混乱无序的和不稳定的。

试比较分析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战略诉求

试比较分析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战略诉求

Legal Sys t em A nd Soci et yf叁垒!圭塾垒竺!堡!型圭!i耋■豳豳爱雹墨■试P c较兮旃一审饿晶国莅上合组织疆絮肉曲敲略误束吴龙摘要地缘关系加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之间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实属必然。

上合组织的未来与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战略诉求息息相关。

无论是双边、地区或是全球层面上,对于上合组织,中俄两国都有共同的目标,同样也存在诸多分歧。

中国的外交决策应当高瞻远瞩,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战略考虑应深深立足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避免因小失大,继而加强中俄之间的互信程度,使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能够实实在在地向前推进。

‘关键词地缘关系上合组织战略诉求中图分类号:D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157-022001年6月正式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Shang hai C oope r a t i on O rgani zat i on),成员国总面积为3018.9万平方公里,即欧亚大陆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人口约15亿,为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就其成员国人口跟面积而言,上合组织当是世界上最大的地区性质的国际组织。

该组织内没有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参与,全部由欧亚中心地区的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中国与俄罗斯是上合组织的主要发起国,并事实上在该组织内起着“领航员”的作用。

很显然,上海合作组织这条“大船”的未来驶向何方与中俄两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的战略诉求息息相关。

分析中俄两国上合战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回答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前途问题。

地缘关系加上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使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之间成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为了维护该地区安全与稳定,对抗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威胁这就要求各方同舟共济化解诸多不利因素,以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以保障本国和本地区的安全和发展。

于是,各国都希望通过协商、对话和合作实现各自国家的安全、稳定与发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2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

目 录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二、简答题三、论述题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第一章 绪 论第二章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第三章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第四章 第三次论战——新现实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第五章 论战仍在继续——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建第六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Ⅰ)第七章 国际关系基础理论(Ⅱ)第八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第九章 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Ⅱ)第十章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在中国第一部分 考研真题精选一、概念题1《二十年危机》[复旦大学2019年研]答:《二十年危机》是当代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大师爱德华·卡尔的著作。

在这部著作中,卡尔将国际关系思想划分为理想主义(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国际局势,批判了当时占据主导地位的理想主义,阐述了现实主义的国际政治理论。

书中提出的基本论点为,如国际体系处于无政府状态,权力在国际关系中具有重大的作用,国家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等,都成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命题。

《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是里程碑式的经典理论著作,引发了国际关系学的第一次学理论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实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麦金德陆权论[北京师范大学2019年研]答:英国地理学家与地缘政治家哈尔福德·麦金德提出的“陆权论”又称“心脏地带理论”。

在陆权论中,麦金德把欧亚非三大洲合起来看作茫茫世界海洋中的一个岛,称之为“世界岛”,把欧亚大陆的中部看作是世界岛的心脏地带。

心脏地带的范围从东欧平原一直延伸到西伯利亚平原,包括俄罗斯的大部分(含中亚地区)、伊朗、阿富汗及中国的西北。

围绕“心脏地带”的是内新月地带或边缘新月地带,包括德国、奥地利、土耳其、印度、中国及欧亚大陆边缘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麦德金认为,心脏地带的国家会不断强盛,并具备扩张到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能力。

浅析苏联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

浅析苏联外交决策机制的特点

要 竞 的领 手为 恙历黝 苏共幸夹政冶局为杨 心和 J 手 台 最 岛苏维埃 毒 长 会设 以及钐 交毒 、 竞络
勃、 国防部等部 门组成 了苏联 外交决策机制 的基本 架构。在 苏联 一党专政 的政 治体制下 , 苏共 中央处于苏联 决 策机制的核心 , 实际领 导苏联 重大外交决策的制定和 实施 。最 高苏维埃及部 长会议 虽然是 苏联 法定的 最高决

7 8・
浅 析苏 联外 交决 策机 制的 特点
题, 但 是 在 苏联 党 政 合 一 、 党领 导 一 切 的原 则 下 。 政 治局 作 为党 的领 导 核 心 , 实 际 上 可 以决 定 党 和
力” , 有权 决定 宪法 框 架 下 的所 有 问题 。因此 , 最 高苏 维埃 在苏联 外 交决 策领 域 同样 享有 宪法 规定
说: “ 苏 维 埃 在 苏 联 外 交 工 作 中 占据 着 重 要 而 显 著 的地 位 , 最 高 苏维 埃 所 作 出的 重 大外 交 决 策 总 是 能够在 国际上 引 起 巨大反 响 , 最 高苏 维 埃 在 外 交工 作方 面所 做 的工作 极大 地促 进 了我 国对 外 战
中图分类号 : D 8 5 1 . 2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0 9 6 1 ( 2 0 1 6 ) 0 5— 0 0 7 8— 0 5
外交 决策 机制 指 “ 以担 负对 外 决 策 职 能 的 国 家政 治机 构为 核 心 、 在 政治 系统 其 他 重要 因 素 的 影 响下 , 按照相 应 组 织 结 构运 作 从 而 将来 自外 部 环境 的要 求 与支持 转化 为一个 国家 对外 政策 的组 织体 系 ” E 1 1 6 9 。各 国 的外 交 决 策 都 属 于 国 家重 大 决策范畴 , 具 有 保 密性 强 、 参 与 主体 层 次 高 等 特 点, 一般 处 于 公 众 视 野 之 外 , 因此 也 被 称 为 “ 暗 箱” 。苏 联 因其 社 会 的 封 闭性 、 外 交 决 策 机 制 参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资料(全)1.范式(库恩paradigm): 范式的概念和理论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 提出并在《科学⾰命的结构》中系统阐述的,它指的是⼀个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等的集合。

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是从事某⼀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为⽅式。

范式就是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般框架和视⾓,它的字⾯意思就是“看事情的出发点”,它提供了观察⽣活的⽅式和关于真实本质特性的⼀些假设。

2.理论:理论是⼈们建构出来⽤以⼀般性的解释⾃然和社会⽣活的特定⽅⾯的系统化的关联性陈述。

接近科学的学说是科学的,反之则是违背科学的或者说伪科学;任何⾃然科学的产⽣,源⾃对⾃然现象观察。

⼈类借由观察实际存在的现象或逻辑推论,⽽得到某种学说。

任何学说在未经社会实践或科学试验证明以前,只能属于假说。

如果假说能借由⼤量可重现的观察与实验⽽验证,并为众多科学家认定,这项假说就可被称为理论。

3.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个分⽀,研究国际社会之间的外交事务和关系,如国家、政府国际组织、⾮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

国际关系既是学术的领域,也是公共政策的领域。

简⽽⾔之,国际关系是指⼈们超越国家界限建⽴起来的⼀种特殊社会关系,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

4.本体论:“本体”是唯⼀能够独⽴存在的“是者”,其它各种“所是”都是依附于本体才能成⽴。

“传统本体论”是关于本体和由“本体”所衍⽣出来的其它“是者”及其“所以为是”的学说,这种学说是纯粹理念性的、未经证实也⽆需证实的形⽽上学理论,与实证理论和实体理论截然不同。

“现代本体论”的内容有所简化,被当成关于⼀般的事物及其性质的⼀门学问,是关于⼀切实在的基本性质的理论或研究。

5.实证主义认识论:探讨认识本质,起源,和范围的⼀门哲学分⽀。

主要原则为:关于科学理论的客观实证与演绎逻辑原则统⼀的逻辑主义观点;只有经验可以证实或证伪或定义为真的命题才是科学命题的实证原则;观察的相对客观性即可以独⽴于理论的认识论假定;建⽴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并试图发现可观察现象之间超越时间界限关系的因果理论6.⼗四点⽅案:1918年1⽉8⽇,当第⼀次世界⼤战快结束时,威尔逊总统提出⼗四点,认为这是促进世界和平的「唯⼀可⾏」的计划。

从“结构性外交”视角看欧盟的北极政策

从“结构性外交”视角看欧盟的北极政策

【全球治理】从“结构性外交”视角看欧盟的北极政策侯典芹侯胜一内容提要: 自2008年以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极地区环境发生变化,北极地区重新进入国际政治舞台的中心。

在北极地缘政治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欧盟也加快制定实施北极政策。

但是,欧盟作为一个特殊的国际行为体,在北极地区仍被看作一种外在的国际力量。

所以,欧盟的北极政策属于其外交政策的范畴。

纵观近十余年来欧盟发布的有关北极地区的政策文件,不难发现欧盟的北极政策具有的突出特点就是所谓的“结构性外交”特征。

也就是说,欧盟的北极政策着眼于长远的持续性目标,致力于“结构性”的战略政策。

关 键 词: 欧盟;北极;结构性外交作者简介: 侯典芹,烟台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烟台,264005);侯胜一,济南大学泉城学院科研处讲师,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

(烟台,264500)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2096-4536(2021)03-0049-17一、引言比利时著名学者斯蒂芬·柯克莱勒(Stephan Keukelerie)长期从事欧盟外交政策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创设了一种“结构性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

在20世纪90年代,柯克莱勒在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结构性外交”。

2003年,他在《外交与国策》杂志上发表一篇题目为《作为外交角色的欧洲联盟:内部外交、传统外交和结构性外交》的论文,正式提出“结构性外交”的概念。

a2008年,这篇论文被收录在里斯(W. Rees)和史密斯(M. Smith)主编的《欧洲联盟国际关系》一书中。

2009年,柯克莱勒与朱斯塔特(A. Justaert)、梯也尔(R. Thier)等人合著的一篇a Stephan Keukelerie, “The European Union as a Diplomatic Actor: Internal, Traditional and Structural Diplomacy,” Diplomacy and Statecraft, V ol. 14, No. 3, 2003, pp.31-56.—区域与全球发展 2021年第3期论文发表在《海牙外交杂志》上,论文题目为《重新评估外交:结构性外交与欧盟的个案》。

外交决策过程

外交决策过程

胆小鬼游戏(Chicken game) 胆小鬼游戏(Chicken game)
“‘胆小鬼’游戏就是这样一种博弈。这种游戏和多年前流行的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的情景 “‘胆小鬼’游戏就是这样一种博弈。这种游戏和多年前流行的一部好莱坞电影中的情景 相似。在电影中,两个年轻人驾驶着他们父母的汽车以每小时80英里的速度相向而行, 相似。在电影中,两个年轻人驾驶着他们父母的汽车以每小时80英里的速度相向而行, 每个人都让车的左轮压着高速公路的分道线。如果两个人都不向右转,他们都会在碰 撞中死亡。这个游戏是一个负和游戏,参加游戏的双方都遭受了最大损失。如果其中 一个人保持方向不变,而另外一个人转向,那么前者就赢得了尊重,而后者则会在朋 友中丢尽面子,他就是‘胆小鬼’。因此,如果一个人转向而另一个人坚持原来的路 线,这个游戏就成为了一个零和游戏。如果两者都向右转,那么两者都会在朋友中间 丢脸,但是因为’胆小鬼‘的名声是由两个人共同承担的,他们两人之间也就没有什 么差别了。” ( [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争论中的国际关 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 系理论》 系理论》, 第606—607页) 606—607页) The game of Chicken, is an influential model of conflict for two players in game Chicken, theor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the game is that while each player prefers not to yield to the other, the outcome where neither player yields is the worst possible one for both players. The name "Chicken" has its origins in a game in which two drivers drive towards each other on a collision course: one must swerve, or both may die in the crash, but if one driver swerves and the other does not, the one who swerved will be called a "chicken," meaning a coward; this terminology is most prevalent in the political science and economics. (Wikipedia) economics. Wikipedia)

《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读书报告

《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读书报告

探究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因素——《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读书报告一、关于外交决策学与外交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关于外交决策学研究方法的相关论文和书籍可谓数不胜数,例如中国学者张清敏的论文《外交政策分析的三个流派》①中树立了外交决策理论的三种基本研究方法:比较研究、社会心理研究和结构功能研究;冯玉军在《俄罗斯外交政策机制》②第一章中介绍了对外政策决策理论;郝雨凡等在《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一书的导论中指出:“早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国际关系理论中传统现实主义学派以国家为中心的基本假设上。

中国外交政策被认为是一个理性的、高度一致的整体。

也有少数研究者曾关注中国对美国和前苏联政策背后的内政因素,认为中国精英阶层的内部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当时的国外政策去向。

一些关注中国内政因素的学者注意到中国外交政策与其国际地位之间的关系;也有人关注中国国内政治事件与其外交行为的互动关系。

早期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研究反映出国际关系理论界对国内和国际两组变量互动关系的宏观学术争论,强调的重点在于中国领导层内部争论对外交政策制定的影响。

”③这些都是我在课上或课下有意无意接触过的著作。

当我准备去图书馆借阅老师推荐的名著时,发现几乎都已被借出。

于是,我就在图书馆里翻阅有关外交决策的书籍,借阅了其中三本《俄罗斯外交政策机制》、《中国外交决策——开放与多元的社会因素分析》以及这本《影响中国外交决策的五大因素》。

选择此书作为我书评的内容,是因为此书脉络较为清晰,易于理解,并且联系我国实际,避免将理论分析工具的作用单一化、绝对化,对于我们这些刚入门的学生来说,读起来并不困难,并有所收获。

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都有过许多不同的解释,对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做出了自己的总结和归纳,然而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对影响外交决策因素的研究没有到达一个大家公认的研究范式。

因此本书同样的也只是对影响外交决策的因素做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总结,只是罗列事实比较多,学术分析比较少。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_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_以中国_复关_入世_谈判为例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_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_以中国_复关_入世_谈判为例

从单层博弈到双层博弈:中国外交决策模式的变迁以中国 复关 、 入世 谈判为例钟龙彪 王 俊【内容提要】 双层博弈模式的特点在于从国际与国内政治互动的视角来解释国家的对外行为选择。

应用双层博弈模式观察中国外交可以发现,自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外交决策环境正在发生变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外联系密切化、行为主体多元化及大众政治扩大化。

外交决策模式因此发生转型,正在由单一的国际层次博弈转向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

在进行外交决策时,决策者不得不面临国际、国内双重压力,需要根据对国际、国内两个因素的综合考量后做出慎重选择。

对中国 复关 、 入世 谈判进程的实证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判断。

【关键词】 双层博弈;中国外交;决策模式【作者简介】 钟龙彪,外交学院外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北京 邮编:100037);王俊,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福州 邮编:350001)【中图分类号】 D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9550(2007)07-0062-0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交往急剧扩大,中央和地方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对外交往,外交与内政的互动愈来愈明显,国内因素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日益上升,使得中国的外交决策过程更加复杂化。

本文应用双层博弈模式,从决策的视角探讨中国社会的变迁、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变化对中国外交产生的影响,中国的外交决策模式正由单一的国际层次博弈转向国际、国内双层次博弈。

一 双层博弈:国家对外行为选择的一个分析框架决策就是政治系统的输出,由此在社会中实现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就是在存在着不确定因素的备选方案中做出选择的行为。

外交决策是在一个可感知的总体环境中进行的,其中包括作为内部环境的国内政治体系和作为外部环境的国际政治体系。

①可见,决定国家对外行为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

但是,这两个因素哪一个更重要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完整版)外交学(教学大纲)

(完整版)外交学(教学大纲)

《外交学》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72 学分:4 适用专业:外交学一、课程教学目标:《外交学》是外交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外交的基本概念、对外交的制约因素、从事外交的机构、外交政策的相关内容、外交礼仪、外交人员的要求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为进一步学习外交学的专业知识打下基础。

二、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外交学专业的必修课。

课内学时数为72学时,4学分。

当今世界,我们面对着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格局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各国之间的外交活动频繁,交往形式多种多样。

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空间。

如何认识当今世界外交的现象;如何借鉴与吸收国外外交学的合理成份;如何理解和把握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些都是摆在当前外交学研究面前的重要课题。

因此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当代外交的发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开设本课的宗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采用面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面授教学中,要将系统教授与重点教授相结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本课程所讲授当代外交,主要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集团之间的相互的关系。

四、课程教学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外交”的内涵;掌握外交的基本概念,当今世界对外交的制约因素,外交制度与机构,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进行外交的途径,外交人员的基本素质与外交礼仪等相关知识。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与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严格意义上的外交、外交与外事、领事的关系;了解外交的缘起、外交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熟悉外交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分析当今世界的各种外交活动。

教学重点:外交的定义;外交与外事、领事的关系。

教学难点:严格意义上的外交定义与外交泛称的关系、如何运用外交研究的方法来分析当今的外交实践活动。

一、外交的定义:(一)外交的定义1、已有的外交的定义2、外交的定义及其特征二、外交的缘起与发展:(一)中国外交的发展1、西周时期2、春秋战国时期3、中华帝国时期(二)现代外交的缘起与发展1、古代社会2、近代外交的形成3、现代外交的形成三、外交与领事、外事的关系(一)外交与领事的关系1、领事的产生2、领事的定义3、外交和领事的关系(二)外交和外事、涉外的关系1、何为外事2、关于涉外问题四、外交学研究(一)外交学研究对象1、外交理论研究2、外交政策研究3、外交实物研究4、国际法研究5、外交史研究(二)与外交学相关的学科1、国际关系学2、国际政治学3、国际法学4、交际学5、外交史6、传播学(三)外交学研究方法1、阶级研究法2、经济分析方法3、比较研究方法4、案例研究法5、定量分析法6、系统研究法7、综合研究法五、外交学研究的意义1、促进国际交往2、促使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3、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小结:本章主要介绍外交的定义、外交发展的简要历程、外交与领事、外事的关系、外交学的研究方法以及与外交学相关的学科。

大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览

大国外交决策机制概览

对于主权国家尤其世界大国而言,能否作出正确的外交决策往往攸关其外交行动的成败,而及时、果断、正确的外交决策有赖于通畅、有效、迅速的外交决策机制。

美俄日印等国均非常重视外交决策机制建设,切实提高其外交决策的有效性。

美国的外交决策机制总统在对外事务决策中占据优势地位。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国家,但总统权力巨大。

总统在对外决策领域主要有下列权力:任命国务卿、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以及驻外大使;与外国政府建立或中断外交关系;最后决定各项重大国家安全政策;谈判与签署国际公约和协议;处理国际危机、采取措施保护美国国家利益;按照法律向国外派遣军队;建议或否决法案等。

国家安全委员会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协调机构。

总统任主席,其主要职责是根据国家安全需要向总统提供咨询和建议,并具体协调国务院、国防部和中央情报局的政策。

其成员包括总统、副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中央情报局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白宫办公厅主任以及国家安全事务顾问等。

国务卿和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地位有时取决于任职者的个人风格和受总统器重的程度,如在布什第一任期内,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明显受青睐,而赖斯在布什第二任期内当上国务卿后,国务卿重新受到青睐。

国会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对外决策主体。

国会拥有宣战权、条约批准权、对外贸易规则制定权,并为外交活动、军事行动以及对外援助提供资金,参院还拥有审议和批准条约、审议和批准总统提名的官员任命等。

国会主要通过众议院国际关系委员会和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和影响政府的外交决策。

国会中一些与外交事务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军事、情报、拨款等小组委员会也不可忽视。

国会能延缓或拒绝总统重要的立法倡议、修改总统的倡议,阻挠一些政策的制定出台、削减预算等。

国会对总统外交权的限制不同时期存在差别。

在非常时期,国会往往不限制总统的对外决策权,而采取默许或合作态度。

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危机、随后领衔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到50-60年代的美苏激烈对立,出于应对非常时期以及反共需要,国会基本不干涉总统对外决策。

非理性的外交政策选择——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反思

非理性的外交政策选择——对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外交政策调整的反思

条“ 西 方 ” 亲 的外 交政 策 , 冀 能 够在 “ 希 政治 制 度 和
的基 础上 , 过 亲 西方 的外 交 政 通 的政 策在 几 乎 一夜 之 间就 摧 毁 了一 切 旧有 的制 度 体 价 值 观 念完 全 一致 ”
系, 而新 制 度 的建 设却 困难 重 重 。社 会 转型期通 常 会 策 获取 大量 的经 济援 助 , 并作 为一 个 平 等 的伙伴 加 入 出现 的混 乱 、 序 , 种 社会 矛 盾 的 斗争 、 无 各 碰撞 , 叶 到西方 政治 、 在 经济 、 事体 系 中去 , 速进 入发 达 的 民 军 迅 俄罗斯 领导 人倾 注 了极 大的 热情 利钦时代的俄罗斯表现得尤为突出, 致使俄罗斯外交 主 国家行列 。为此 , 和努 力 , 国际 事务 中积 极追 随西 方 , 美 国更 是 极 在 对 政策 陷入非 理性 的政 治社 会 氛 围中无所 适从 。
Vo . 8 i 2 No 6 .
非理 性的外交政策选 择
— —
对 叶利 钦 时期俄 罗 斯 外 交政 策 调 整 的反 思 冯 建 玫 加 东 ,
(.延 安 大 学 人 文 社科 学院 ;.延 安 大 学 学 报 编 辑 部 , 西 延 安 7 6 0 ) 1 2 陕 10 0
俄罗 国 的国家利 益 , 是制 定对 外政 策 的原则 。 这 然而 , 国家 的方式展 开 激烈对 抗 。与政 治形势 的混乱相 伴 ,
利 益是一 个 变量 , 随 着 国家力 量 的 消长 、 取利 益 斯 社会 笼 罩 在一 种 激进 变革 的伴 生 情 绪—— 浪 漫 主 是 获 手 段 的增减 以及 外 部 形 势 的 改变 而 变 化 的LI 外 义 思潮 当 中 , 2 J ¨, 所有美 好 未来 的希望 都被 寄托在 西 方式 交政 策 的选 择必 须 以准确 的 国家利 益认 知为前 提 。O 的资本 主义 制度能 够迅 即建 立 , 们甚 至 已经开 始憧 2 人 叶利 钦充 满信 心地告 诉 世纪 9 O年代 , 于刚 刚独 立 的俄 罗斯 而言 , 对 外部 环境 憬 着 即将到 来 的富庶 与 自由。 “ , 西 和 自身力量 都发 生 了深刻 而 巨大 的变化 , 重新定 位并 俄 罗斯 民众 ,告别 社会 主义 ”选择 一 条新 的、 方式

第三章 外交机构的组成及其职能

第三章  外交机构的组成及其职能

外交部的组成
• 地区司; • 业务司; • 行政机构; • 附属机构
地区司
亚洲司 西亚北非司 非洲司 东欧中亚司 西欧司 北美大洋洲司 拉丁美洲司 港澳台司
外交部组织结构
业务司、室
国际司 军控司 条约法律司 新闻司 礼宾司 领事司 政策研究室 翻译室,外事管理司
行政机构
干部司 办公厅 行政司 财务司 档案馆 监察局 服务局,离退休干部局 国外工作局
外交代表机关的职责
• 代表、保护、谈判、观察、 发展和领事
外交代表机关的组成
文化参赞
大使 参赞
商务参赞 武官
文化处 研究室 办公室 领事部 商务处
使馆中的人员构成
• 外交官:大使、参赞、秘书(一、二、三)、 随员
• 行政技术人员:翻译、文书、档案员、打字 员、会计
• 服务人员:司机、厨师、工勤人员
其他外交官员
• 特使(envoy); • 特命全权公使(envoy extraordinary and
minister plenipotentiary); • 巡回大使(roving ambassador)拜访许多国家
的特使,通常不必留在同一个地区。通常由于 新政府怀疑原来政府留下的驻他国大使的忠诚, 便常委任无所任大使去解释该政府的政策。巡 回大使通常情况都是富有经验及政治资历的人。 • 无任所大使(ambassador-at-large)
驻外总领事馆
亚洲
• 驻长崎总领事馆(日本) • 驻大阪总领馆(日本) • 驻福冈总领事馆(日本) • 驻釜山总领事馆(韩国) • 驻古晋总领馆(马来西亚) • 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越南) • 驻卡拉奇总领馆(巴基斯坦) • 驻曼德勒总领馆(缅甸) • 驻孟买总领事馆(印度) • 驻清津总领事馆(朝鲜) • 驻清迈总领馆(泰国) • 驻宋卡总领馆(泰国) • 驻宿务总领馆(菲律宾) • 驻札幌总领事馆(日本)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演变

中国外交决策机制的演变

新时期中国外交决策的特点:
• 第一, 民主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外交决策的制定权 和影响力从过去基本上集中于个人层面逐级转移 到参与外交决策过程中的各种组织机构中来。 • 第二, 制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为了加强对外事工 作的统一领导, 提高外交决策的整体性、有效性, 避免各涉外部门条块分割矛盾, 中国外交制度化建 设进一步加快。 • 第三,科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思想库、学术界 的作用明显提升, 在中国外交决策中扮演着日益重 要的角色。
quatre 影响因素

毛泽东时代:外交决策机制初创时期
• (一)建国初期 • 新中国建国前后,为了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打破西方国家的 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为国民经济恢复、社会 主义改造和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国政府做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战略决策,确定了 独立自主的新型外交方向。 •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两极格局仍在 继续,但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各自的内部矛盾逐渐显露,在 美苏关系缓和、中苏关系恶化、国内“左”的思想上升等因素的相互 作用下,中国逐渐走上了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的道路。 •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事务的 领导基本延续了战争时期的“一元化”原则,并建立起集权化的政治 体制。
外交决策新特点
• 其一,邓小平是中国外交决策的核心,陈云、李先念等中 共中央顾问委员会成员的意见对他亦产生很大影响。重大 问题由邓小平直接决策推动, 外交部等相关部门贯彻执行。 • 其二, 中国外交决策的民主化趋势已有所显现。尽管邓小 平掌握最高决策权, 但决策形式、决策程序较之毛泽东时 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邓小平作风民主, 最高决策层 内可以讨论, 可以争辩, 可以发表不同观点。 • 其三, 中国外交决策加快了制度化建设的步伐。 • 其四,中国外交决策的科学化程度有所提高。外交队伍的 整体素质、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更多的理论与方法开 始运用到外交实践中,为外交决策从经验化向科学化的提 升提供了重要的智力保证。

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

浅谈决策者个人因素对外交决策的影响【摘要】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现实处境和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外交决策的体制、机构、过程决定了外交决策的最终面貌。

其中,决策者个人因素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决策的形成于结果。

我们将通过实例分析与理论阐述来说明决策者个人因素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

【关键词】外交决策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正文】一、决策者何以成为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谈论决策者之前,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外交决策。

外交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任何一个看似偶然的单一的外交政策的出台都是很多处于不同层次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而美国外交学者理查德.斯奈德把决策定义为:“从多种社会限定的不确定选择中, 决策者挑选其中一种他认为能够实现自己所构想的特定状况的过程。

”尽管对外交决策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共识却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外交决策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其次,外交决策具有相当的复杂性。

一个完整而合理的外交决策要充分考虑国际政治因素,国内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以及舆论等诸多因素。

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不足都会对外交决策产生深远的影响。

外交决策是国家的行为,也是决策团体的团体行为,更是决策者的个人行为。

”实际上对外关系无论多么纷芜庞杂,战略决策影响如何深远,回溯到本原也都是以个人为基本的主体元素,国际问题、政策动向,都涉及特定时空里的个人。

外交关系的发展固然取决于国家间关系的客观历史渊源、现实利益需求等因素,但国家领导人和具有权势的政治家对于外交官关系的政治判断和主观价值取向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决策的过程,本质上师决策团体以及决策者思考的过程。

“人的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2而最终决定外交决策的决策者正如水坝的闸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主观意愿对于外交决策能产生本质的影响以及连锁反应。

特别是在集权化的决策体系中,决策者的个人因素往往成为决策的主导因素甚至决定性因素。

二、哪些因素会影响决策者的外交决策一般来说,决策者决策一般分为5个阶段:(l) 决策者开始对某一问题开始注意, 有关这一问题的信息被放大、决策者将新的信息同他过去的经历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2.总统拥有广泛的执行权。
(1)总统可以决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2)总统对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事务,具有直接决策权。


(3)总统对其他国家权力机关的工作和人事任免拥有重要权力。
(4)总统对政府和司法部门关键职务,拥有任免权。
3.总统有立法权。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1)与国家外交决策有关的立法权; (2)对总统有制约权,即总统的行动不能与联邦法律相抵触;
(3)对联邦政府和联邦执行权力机构有监督权。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总体来看,目前联邦会议在俄罗斯外交决策中主要是起到的作用 有:

(1)制定和通过相关的对外政策的法律;
俄罗斯外交决策

事务性决策议题 是 由外交部、国防部和对外情报局等 部 门 来 进 行 决策的,这些部门将按相关的决策流程处理,多数情况下不会送达总 统。对外政策部门对事务性决策议题具有一定的决策权。决策期间, 国家安全会议的常设机构对其发挥协调作用。

危机决策议题是由总统作为危机决策的直接参与人,也是最终的 决策者。决策期间,国家安全会议常委机构,就是做决策的圈子。此 外针对不同的情况,总统还可以绕过制度化的安全会议常委,将其他 部门或人物吸收到决策中,并独立作出最终决策。



“对外情报机构”主要是掌管政府所有部门的情报机关,同时从 各方面收集国外的情报,为国家做外交决策时提高信息支持,主要包 含的部门有“联邦安全局”、“联邦边防局”、“俄罗斯联邦对外情 报局”等。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四、联邦会议
目前俄罗斯的联邦会议是俄罗斯的立法机构和代表机构,主要 是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社马组成。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根据宪法制 定和通过的各项决议法令,来决定国家管理中的重大事务。


二、总统机构
(1)总统对外政策局,可以随时的向总统提供对外政策的信息,也是 总统直接形式对外政策权力的工具。

(2)“安全会议”是根据“俄罗斯联邦宪法”和“俄罗斯安全法” 而成立的立法机关。由总统本人担任主席,职能范围覆盖非常广泛, 涉及到政府、民众、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等多个部门,是俄罗 斯国际安全的核心部门。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三、联邦政府
俄罗斯的联邦政府指的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执行和开展机构。 是由总理、副总理、和各部长组成。

根据俄罗斯宪法的规定,联邦政府在外交决策机制中的只能为 “贯彻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的实施”。在权力上,联邦政府虽然是执 行机构,但是根本无法与“总统对外政策局”和“安全会议”相比。 但随着国家的发展与改革,已经有“财务部”、“经济发展与合作部” 等部门开始逐步的参与到了外交政策中,因此联邦政府在俄罗斯的外 交决策中关于经济方面的外交领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目前联邦政府可以直接参与到外交决策的部门有“外交部”、 “国防部”、“对外情报机关”等部门。 “外交部”主要的工作是执行对外政策,同时为对外政策的制度 提供给咨询建议,协调国家外交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活动。 “国防部”是直接属于总统的,主要是提供外交和国家安全政策 方面的建议,搜集军事情报等。

“国家社马”的工作机构包含:领导机构、国家社马理事会和常 设委员会。主要负责俄罗斯联邦宪法规定管辖的问题进行决议。目前 国家社马与联邦委员会共同拥有立法权、监督权和决定内部组织权。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联邦委员会”拥有参与立法的权力,但是没有通过法律的权力, 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联邦委员会对国家社马的立法活动起到一定的 制衡作用。联邦委员会对国家外交决策的影响主要是: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2. 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 外交决策机制指以担负对外政策职能的国家政治机构为核心、在政治系统 其他重要因素的影响下,按照相应组织结构运作从而将来自外部环境的要求与 支持转化为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组织体系。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一、联邦总统
1.总统拥有捍卫和保障宪法实施的权力。 (1)总统可以直接取消联邦执行群里机关的行为,暂停联邦主体 执行权力的行动。 (2)总统是中央和地方权力机关之间的仲裁者。

大众媒体对于外交决策的影响主要是各种政治力量和利益集团通 过其来表达对外决策的立场,传达大众对外交决策的舆论,监督和建 议外交政策决策者的政策制定。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谢谢!
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俄罗斯外交决策


1 . 俄罗斯的 外 交 决策主要包括战略性决策、事务性决策和危机决策等 。

战略性决策 指 的 是 针对有关国家安全战略和对外政策方针的重大 议题。在战略性决策议题中,总统作为决策的发起人,同时也负责决 策拍板,决策决定后,对外政策局和外交部等次级部门会将总统战略 构想进行理论化和系统化。因此,总统对战略决策有实力比较强,可以影响和涉及到国家的政治经 济命脉等领域,或者是在政府和议会中有其代理人,通过代理人在决策过程 中发表建议,从而影响对外交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外交智库是直接为“安全议会”、“总统办公厅”等部门进行服 务的“俄罗斯战略研究所”,可以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提供情报分 析和战略判断等方面工作,对国家外交决策提供了依据。
(2)协商决定外交代表的任命; (3)对外发布外交声明;
(4)开展议会外交;
(5)监督和制约总统以及政府对外权力的使用; (6)审议和批准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签署的国际条约、批准俄罗斯 对外用兵等。
俄罗斯的外交决策机制结构

目前俄罗斯外交决策机制中除了受国家层次的决策机制外,社会层次也 对其有一定的影响,虽然社会层次方面不能直接参与到外交决策机制中国, 但是也可以通过一些非程序性的途径对外交决策机制施加一定的影响。目前 社会层面中对外交决策造成一定的影响的有:利益集团、外交智库以及大众 媒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