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2)-1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教案---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初中力学实验的专题复,加深学生对力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测量简单机械的力和距离- 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探究力矩的概念。

-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吊钩、物体等。

- 实验步骤:依次测量不同力矩下物体的平衡条件,并绘制力与力臂的图像。

- 实验结果:通过测量和图像分析,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力矩的概念。

2. 实验二:研究斜面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斜率的关系,并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 实验器材:斜面、小车、计时器等。

- 实验步骤:调整斜面的角度,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滑动时间,并计算加速度。

-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验证了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与斜率的关系,并探究了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3. 实验三:研究简谐振动的特性-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简谐振动的周期与弹簧劲度系数、质量的关系,并探究摆线的振动规律。

- 实验器材:弹簧、挂钩、滑块、万能计时器等。

- 实验步骤:改变挂钩的质量或弹簧的松紧程度,测量简谐振动的周期,并记录实验数据。

-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计算和分析,得出简谐振动的周期与弹簧劲度系数、质量的关系,并探究了摆线的振动规律。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前准备:- 确定实验目的和内容。

- 预相关知识,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 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

- 确保实验环境安全和整洁。

2. 实验步骤:- 按照实验要求进行实验。

- 仔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 注意安全操作,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3. 实验数据处理:- 整理实验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和处理。

- 绘制实验记录表格,总结实验结果。

四、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操作时要注意安全,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

2.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实验环境。

3. 如有不明之处,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 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实际实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我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下面是我根据您给的“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所写的文档。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力学知识。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会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和工具。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力学实验仪器和工具,如弹簧测力计、砝码、滑轮组等。

学具:学生实验报告册、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实验,如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2. 讲解: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力的作用等,并结合实验仪器和工具进行演示。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

教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数据,探讨力学原理的应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

难点:实验操作技巧的掌握和实验数据的处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实验复习,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有所提高,但在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面还需要加强指导。

在课后,我会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拓展延伸,提供更多的实验练习和资料供学生自学。

重点和难点解析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我的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独立完成力学实验,并正确处理实验数据。

这个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牛顿第一定律、力的作用等;二是学会使用力学实验仪器和工具,如弹簧测力计、砝码、滑轮组等;三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物理全册期末复习专题二力学1长度和时间额测量机械运动质量和密度教案

九年级物理全册期末复习专题二力学1长度和时间额测量机械运动质量和密度教案

专题二力学力学可以分成四个部分:一是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质量和密度;二是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三是压强和浮力;四是功和功率、机械能、简单机械、机械效率.一、质量和密度的分数值约占总分的6%,考查的内容是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质量和密度的计算和应用.其中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和用天平、量筒测量物体的密度是初中学生应掌握的基本技术,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机械运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约占总分的4%,考查的内容是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和停表,能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出题类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形式,增加了一些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二、力、弹力和重力、运动和力、摩擦力约占总分的4%〜6%,考查的内容有: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惯性定律,惯性现象,二力平衡,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的种类,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探究题.其中二力平衡、惯性、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中考热点.三、压强知识是中考必考知识之一,分数值约占总分的4~5%,考查的内容是压强的概念,液体压强的知识、大气压强的有关知识、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广泛应用的一个概念,它不仅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是浮力的基础.液体压强知识综合运用力的概念、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热点是压强的概念、用大气压解释简单的现象、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解释相关问题,大气压的变化和应用.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计算题.近年来出现较多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应用问题.浮力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知识之一,分数值约占总分的5〜6%,内容包括:浮力、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等,中考考查浮力时还经常综合质量和密度,二力平衡、力的合成等有关知识,对于综合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等.四、功和功率、机械效率知识是中考重点考查知识之一,分数值约占总分的5〜7%,考查的内容是:功的概念;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功率,这些知识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比较综合性的知识,出题形式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实验题和计算题.简单机械约占总分的3~4%,考查的内容是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其中杠杆的五要素及平衡条件、力臂的正确画法,滑轮、滑轮组的绕法等是中考的热点,主要以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和探究题的形式出现.机械能知识约占中考总分的1〜2%,重点考查的内容是:动能、势能的概念;决定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大小的因素;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等.出题形式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和实验题.1.知道质量和密度的概念和应用,能利用密度公式进行相关计算.2.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能正确进行长度和时间的测量.3.理解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或力的图示)4.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知道惯性的概念及惯性现象;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及会运用二力平衡进行受力分析.5.知道弹力,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6.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会作物体的重力的图示(或示意图).7.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影响其大小因素,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和防止摩擦力的实例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8.知道杠杆及其五要素的含义,会画力臂,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类型及其应用;知道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的特点,会根据需要选择简单的滑轮组.9.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和公式;知道连通器的原理.10.知道大气压强的现象,知道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知道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一定质量的气体的压强跟体积的关系.11.知道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知道轮船、气球、飞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12.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原理.13.知道有用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理解功率的概念;14.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知道弹性势能;理解动能、势能可以相互转化.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机械运动、质量和密度考点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符号是m.长度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2)单位换算关系:(3)常用测量工具:刻度尺(4)正确使用刻度尺:①观察它的测量范围一量程,以便确定它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②观察它的分度值,方便读数.③观察它的零刻线是否磨损.如图所示.④测量时,刻度尺要摆放正确,沿着被测长度放尺,刻线紧贴被测物.⑤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不能歪斜.⑥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值和单位.(5)误差:①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人、测量方法、测量工具、环境的温度和湿度.③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清除.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主观造成的,是可以避免、清除的.2.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 ,时间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2)单位换算关系:lh=60min lmin=60s(3)测量时间的工具:钟表、秒表(4)计时标准:①很久以前,人们根据自然现象确定年、月、日等时间概念.②后来又根据摆的等时性原理设计制造各种时钟.③1967年国际计量大会确定,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所需的时间为ls .3.特殊测量方法:(1)化曲为直:把一弹性不大的细线重合在被测曲线上,在细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再把细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线两记号间的长度即可.(2)辅助法:利用平行线间的距离相等的原理进行测量.例如:测圆锥的高、乒乓球直径、硬币直径等长度,往往用刻度尺和三角板组合起来进行测量.考点2 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最基本的运动,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2.运动和静止:(1)参照物: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①参照物不是不动的,而是假定不动.②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③参照物可以选择除研究对象以外的任何物体.(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而言的.(3)相对静止两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运动的方向相同,这两个物体就彼此相对静止.3.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速度越大,表明物体运动得越快.(2)速度定义及公式:①速度定义: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②速度公式: ts v =,s ——路程,t ——时间,v ——速度,公式中s 、t 、v 是对同一运动物体同一段路程或时间而言的. ③变形公式: v s t t vs ==, (3)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是m/s ,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常用km/h .lm/s = 3.6km/h4.匀速直线运动:(1)机械运动的分类(2)匀速直线运动①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②匀速直线运动是自然界中最简单的机械运动.③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是不变的,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5.平均速度:(1)物体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2)平均速度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ts v =. (3)平均速度只能粗略表示物体在所求的那段路程(或时间)内的运动情况.考点3 质量和密度1. 质量(1)质量: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的位置、形状、状态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2)质量的单位:质量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 ,常用的还有克(g )、毫克(mg )、吨(t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t=103kg 1kg=103 kg 1g=103mg(3)质量的测量:天平是测质量的常用工具.(4)托盘天平的使用:①称量前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到零刻度线处,调节横梁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②称量时把被测物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③读数时,右盘里的砝码质量和加上游码对应的刻度值即是左盘中物体的质量.(5)托盘天平的注意事项: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量程.②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盘中.2.密度:(1)密度的概念:①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符号ρ表示.②密度是物质的特性:a.每种物质都有它确定的密度,对同种物质来说(状态不变),密度是不变的.b.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一般不同.c.密度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运动等无关.(2)密度公式和单位: ①密度公式:Vm =ρ ②密度的单位:密度的单位是kg/m 3,常用的还有g/ cm 3、kg/dm 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lg/cm 3=lkg/dm 3=103kg/m 3③密度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重要性质,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中需要了解、掌握物质的密度.必须学会使用密度表.3.密度的应用:(1)求质量: V m ρ=(2)求体积: ρm V = (3)鉴别物质:Vm =ρ 4.密度的测量:(1)量筒的使用:读数时视线与液体凹面相平(水银除外),如图所示.(2)用天平和量筒测定物质的密度①实验原理 Vm =ρ ②固体密度的测定:a.用天平测出固体质量m ;b.向量筒里注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 1;c.将固体放人量筒里的水中使其浸没,测出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 2 ;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固体的密度12V V m -=ρ. ③液体密度的测定:a.用天平测出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 l ;b.倒入一部分液体于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 ;c.用天平测出杯和剩下液体的质量m 2;d.根据以上测得的数据计算出液体的密度Vm m 21-=ρ 5.物态变化与物质体积:(1)多数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小(水除外),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2)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体积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课时作业完成本课时的练习.。

最新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复习专题教学设计

最新初中物理力学实验复习专题教学设计引言本文档旨在为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复专题提供一个教学设计。

力学实验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力学概念和原理。

本文档将列出一些推荐的教学策略和实验项目,帮助学生巩固力学实验的知识。

教学策略1. 知识铺垫:在开始复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与力学实验相关的基础知识,如力、动量、摩擦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实验回顾:在每个实验项目之前,教师应该先对该实验的目的和步骤进行简要回顾,帮助学生重新理清思路。

3. 分组合作:学生可以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合作讨论和分享实验结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 反思总结:在每个实验项目结束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讨论实验中的问题和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实验项目以下是一些推荐的实验项目,可供参考:1. 物体的重心位置测定:通过悬挂方法或平衡方法测定物体的重心位置,并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重心位置特点。

2. 弹簧的弹性系数测定:利用弹簧挂重物的方法,测定不同弹簧的弹性系数,了解弹簧的弹性特性。

3. 简单机械原理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简单机械原理,如杠杆原理、滑轮原理等,深入理解机械原理的应用。

4. 匀变速直线运动测量:利用计时器和测定距离的方法,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理解运动学原理。

5. 牛顿第二定律验证:通过改变物体的质量和施加不同力的方法,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并观察物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结论通过本文档提供的教学设计,学生将有机会巩固初中物理力学实验的知识。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通过实践操作和合作学习,学生将提高对力学实验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了解常见力学现象,能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3)学会使用力学公式和图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3)学会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3)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基本概念(1)力、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基本概念;(2)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3)功、功率、能量等基本概念。

2. 第二章:平面图形的力学分析(1)力的合成与分解;(2)摩擦力的计算与运用;(3)斜面、滑轮等简单机械的原理与应用。

3. 第三章: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1)加速度、速度、位移等基本物理量;(2)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规律;(3)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在物体运动中的应用。

4. 第四章:浮力与压强(1)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2)液体压强的计算与运用;(3)大气压强的测量及应用。

5. 第五章:机械能(1)动能、势能、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2)功的计算与机械能的变化;(3)简单机械能的测量与转换。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问题;2. 利用实验、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力学现象的感知;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4. 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分析能力及数据处理能力;4. 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单元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第一章:力学基础1.1 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定义,即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解释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 力的计量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单位,并解释1N的定义。

强调在日常生活中对力的认识,如拉力、压力等。

第二章:运动和力的关系2.1 运动的概念解释物体位置变化的含义,区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即单位时间内物体移动的距离。

2.2 力与运动的关系讲解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的概念。

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加速度和减速度。

第三章:重力与摩擦力3.1 重力的概念解释重力的定义,即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引导学生理解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3.2 摩擦力的概念讲解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区别。

分析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摩擦力的增大和减小。

第四章:浮力4.1 浮力的概念解释浮力的定义,即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受到的向上力。

引导学生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等于排开的液体或气体的重力。

4.2 浮力的计算讲解浮力的计算方法,即浮力等于物体在液体或气体中排开的体积乘以液体或气体的密度和重力加速度。

第五章:简单机械5.1 杠杆的原理解释杠杆的分类,包括一、二、三类杠杆。

引导学生理解力臂的概念,即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

5.2 滑轮和斜面的原理讲解滑轮和斜面的作用,即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分析滑轮和斜面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六章:压强与浮力6.1 压强的概念解释压强的定义,即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计算方法,即压强等于力除以受力面积。

6.2 压强与浮力的关系讲解液体和气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的原因。

分析压强对浮力的影响,如液体密度和深度对浮力的影响。

第七章:牛顿第二定律7.1 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解释牛顿第二定律,即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引导学生理解力、质量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7.2 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讲解如何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计算物体受到的力。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第一章:力学基本概念1.1 力的定义及分类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单位(牛顿)区分不同类型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1.2 牛顿三定律掌握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掌握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理解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第二章:固体、液体与气体的力学性质2.1 固体的力学性质了解固体的密度、比热容等基本性质掌握固体压缩的原因及效果2.2 液体的力学性质掌握液体压强的计算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及计算方法2.3 气体的力学性质了解气体的压强、温度等基本性质掌握气体的膨胀与压缩第三章:力学题目解题技巧3.1 受力分析学会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识别各种力的作用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2 力学方程的应用熟练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会运用动能定理、势能定理等解决力学问题3.3 力学图形的分析掌握力的图示法、力的分解图等图形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力学图形解决实际问题第四章:力学实验与探究4.1 实验基本操作与技能学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基本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方法4.2 常见力学实验了解并参与弹簧测力计、液体压强计等实验掌握实验原理及结果分析4.3 力学探究活动参与探究活动,如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关系等学会提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第五章:力学综合练习与模拟考试5.1 力学综合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力学综合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巩固所学知识5.2 力学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效果分析考试成绩,查漏补缺第六章:静力学6.1 静力平衡理解静力平衡的条件学会使用平衡方程解决静力问题6.2 重心与支撑面掌握重心的概念及其位置的确定理解支撑面对物体稳定的影响6.3 摩擦力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掌握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第七章:动力学7.1 直线运动学习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掌握直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7.2 曲线运动理解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会计算曲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7.3 圆周运动掌握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学习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第八章:能量与功8.1 动能与势能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学习动能和势能的转化8.2 功与能量掌握功的概念和计算理解功与能量的关系8.3 机械效率学习机械效率的定义和计算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第九章:动量与碰撞9.1 动量的概念与计算学习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动量守恒定律9.2 碰撞的基本类型理解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的特点学习碰撞中的能量转化9.3 爆炸与反冲学习爆炸产生的反冲力理解反冲现象的应用第十章:力学热点问题与拓展10.1 重力加速度学习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和变化掌握重力加速度的应用10.2 宇宙探索理解万有引力在宇宙探索中的应用学习宇宙探索中的力学问题10.3 新能源技术了解新能源技术中的力学问题学习新能源技术对力的需求和应用十一章: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11.1 浮力的概念与计算理解浮力的定义和产生原因学会计算浮力的大小11.2 阿基米德原理掌握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和应用学会计算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11.3 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学习物体在不同液体中的浮沉规律理解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二章:简单机械12.1 杠杆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学会计算杠杆的平衡条件12.2 滑轮与斜面掌握滑轮和斜面的原理和应用学会计算滑轮和斜面的机械优势12.3 机械能的转化理解机械能的转化原理学会计算机械能的转化十三章:力学实验与数据分析13.1 实验设计与方法学习力学实验的设计方法和步骤掌握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方法13.2 实验数据分析学会使用图表和数学方法分析实验数据理解实验数据分析的意义和目的十四章:力学综合练习与模拟考试14.1 力学综合练习完成一定数量的力学综合练习题分析错误原因,巩固所学知识14.2 力学模拟考试参加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效果分析考试成绩,查漏补缺十五章:复习策略与考试技巧15.1 复习策略学习有效的复习方法和技巧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和目标15.2 考试技巧学习物理考试的解题技巧和策略提高考试时的时间管理和题目应对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第一章:重点:力的定义、分类和单位,牛顿三定律。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2)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3)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3)教育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力学基本概念:力、质量、速度、功、能等;2. 牛顿三定律:惯性定律、动力定律、相互作用定律;3. 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性质和作用;4. 浮力、压强、大气压等与力相关的现象;5. 简单机械:杠杆、滑轮、斜面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PPT、模型等辅助工具,讲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定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力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5.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答题情况,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4. 期中期末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力学知识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学资源1. PPT、教学课件等辅助教学工具;2.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斜面等;3. 练习题和课后作业:教师自编或选用教材配套练习题;4. 参考书籍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初三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2)-1教案

初三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2)-1教案

一、力学的科学探究类实验专题复习(一)科学探究整体要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控制变量,数据分析,转换,图像,归纳等。

(2)以力学为例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

控制变量:控制的是影响因素转换:把一些看不见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明确实验的总体要求科学探究中的基本方法重点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液体压强→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影响动能的因素:小球的动能→木块移动的距离(二)以力学为例,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1)北京2019中考题26题——封闭式提问(2)脚印的深浅——开放式提问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在该情境中,脚印深浅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人身高、体重、脚的面积等也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可以提出。

:“脚印的深浅与人的体重是否有关?”也可以提出另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以力学为例,实验设计:1.控制变量必须保持不变吗?例: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到结论: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小华却认为: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

要求只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

本题中温度就是需要控制的变量。

如何控制温度是本实验的难点。

答案示例一:(1)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

(2)再用手接触瓶子用较大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较大;发现h1小于h2。

较小的力上升的小一些。

这样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评析:这种方案并没有排除温度对实验的干扰!假设瓶子被加热,瓶子被加热的时间是累加的。

如果两次捏瓶子的时间相同,第二次捏时。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教案

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教案教案标题:九年级物理实验复习教案教案目标:1. 复习九年级物理实验相关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强化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3. 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中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复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2. 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3. 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准确分析和合理解释的能力。

教学准备:1. 物理实验器材和材料:如电源、导线、电流表、电压表、电阻器等。

2. 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模板。

3. 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教学过程:Step 1: 复习物理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15分钟)- 通过回顾九年级物理课程中的实验内容,复习实验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 强调实验中的安全注意事项和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Step 2: 实验操作演示和学生操作实验(30分钟)- 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重点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实验指导书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

Step 3: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20分钟)- 学生收集实验数据,并使用适当的图表和图像展示实验结果。

- 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提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

Step 4: 实验结果讨论和总结(15分钟)- 学生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讨论差异和共同点,并提出可能的原因和解释。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关键点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Step 5: 实验报告撰写和展示(2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和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

- 学生进行实验报告展示,分享实验心得和体会。

Step 6: 实验复习练习(15分钟)- 分发物理实验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实验知识的巩固和复习。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物理实验,并进行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

初中力学实验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复习教案

初中力学实验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回顾和巩固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提高学生对力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1. 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常见力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和处理。

3. 力学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力学实验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二、力学实验复习(15分钟)1. 复习实验一:重力实验a.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b.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c. 讨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2. 复习实验二:摩擦力实验a.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b.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c. 讨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3. 复习实验三:浮力实验a. 介绍实验目的和原理。

b. 引导学生回顾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c. 讨论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

三、力学实验操作技能培养(15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 讨论实验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四、力学实验数据分析(15分钟)1. 引导学生运用图表和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分析,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3. 讨论实验数据分析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总结和评价(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目标。

2. 学生展示实验复习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3. 强调实验复习的重要性和持续性。

教学资源:1. 力学实验设备和器材。

2. 实验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

教学建议:1. 在复习实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技能的培养。

2. 在实验数据分析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和数学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鼓励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熟悉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初中物理 力 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 力 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描述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能够阐述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讲解等方法,对力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3. 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弹簧,引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力。

2. 知识梳理(10分钟)学生自主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3. 典型事例分析(15分钟)分析弹力和重力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以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练习与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运用力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学生自主总结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查漏补缺。

四、课后作业1. 复习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复习弹力的概念,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原理。

3. 复习重力的概念、方向,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学生能够理解弹力的概念,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知道其原理。

3. 学生能够阐述重力的概念、方向,掌握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案

(完整版)初中物理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案

力学实验专题复习案班级:姓名:组别:一、力学部分(一)用天平、量筒测密度[ 示例 ] 在一次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案:方案 A :( 1 )用调治好的天平测量出空烧杯的质量老师让同学们设计测量方案,其中小星和小王分别设计出以下方m 1;( 2)向烧杯中倒入一些牛奶,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 2,则这些牛奶质量为________________ ;( 3)再将烧杯中的牛奶倒入量筒中,测出牛奶的体积V 1;(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方案 B :( 1 )用调治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总质量m 1;(2)将牛奶倒入量筒中,记录量筒中牛奶的体积V ;(3)将量筒内的牛奶倒入烧杯测出它们的总质量m 2;( 4)计算出牛奶的密度ρ=________ .(用 m 1、 m 2、 V 表示)经过解析交流上述两种方案后,你认为在方案 A 中,牛奶的 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导致牛奶密度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在方案 B 中,牛奶的 ________(选填“质量”或“体积”)测量误差较大,牛奶密度的测量值与真实值对照________ (选填“大”或“相等”或“小”).(二)测滑动磨擦力[ 示例 ] 小明在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实验过程以下列图( 1)在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时,应沿水平方向拉动,且使它在固定的水平面上________ 运动.依照________条件可知,此时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与弹簧拉力的大小_______ .这种测摩擦力的方法是________(填“直接”或“间接”)测量法 .(2)比较( a)、( b)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 ____________ 有关;比较 ____________ 两图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3)在上述实验中,对于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你认为可否正确?请你作出议论.(三)研究浮力大小[ 示例 ]小明用以下列图装置研究“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关系”实验时,将一个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金属圆柱体缓慢地浸入水中(水足够深),在接触容器底从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面所处的深度h 、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以下表:( 1 )验数据可知,金属块重N,完满吞没时碰到的浮力是N,物体的体积是m 3,物体的密度是kg/m 3.(2)表中第 1 次到第 3 次实验数据,说了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碰到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填“有关”或“没关”).(3)解析表中第 4 次和第 5 次实验数据,说了然吞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碰到浮力大小与深度(填“有关”或“没关”).(四)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示例 ] 某小组三位同学经过实验研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的研究过程以下:(1)猜想:他们分别在粗细不相同、两端张口的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并在管内注入不相同液体,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下凸出,实验现象以下列图:小华依照图( a )和( b )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深度(选填“有关”或“没关”).小明依照图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与液体的质量没关.小红依照图( b )和( c)猜想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有关.(五)测量大气压[ 示例 ]为测量大气压强的数值(1)王欣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将塑料挂钩吸盘按压在圆滑水平玻璃下面,挤出塑料吸盘内的空气,测出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 S ;将装适合细沙的小桶轻轻挂在吸盘下面的塑料挂钩上,用小勺轻轻向桶内加细沙,直到塑料吸盘恰巧零散玻璃板,测出此时塑料挂钩、小桶和沙的总重力为G.①立刻走开玻璃板时,空气对塑料吸盘的压力大小是,所测大气压强的数值是①方法所测大气压强数值往往比实际值小一些,你认为产生这一误差的原因可能是(一条即可):.( 2)某科学实验小组利用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器材测量大气压强的值,实验步骤以下:①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筒的底端,尔后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的小孔,这样做的目的是②图 1 所示,用细尼龙绳拴住注射器活塞的颈部,使绳的另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尔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注射器筒,当注射器中的活塞刚被拉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9.9N .②图 2 所示,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全部刻度的长度为cm ,计算出活塞的横截面积.③算获取大气压强的数值为Pa.④学们发现实验误差较大,请解析,该实验过程中以致误差的因素有(请写出两条)、.(六)压力的作用收效与什么因素有关在研究“压力的作用收效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 20 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解析回答以下问题:(1) 压力的作用收效的大小是经过比较海绵的程度来确定。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

中考物理力学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重力、摩擦力、压强等;2.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熟悉力学的基本公式和计算方法,提高解题技巧;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成绩。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力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力的作用效果:形变和运动状态改变;力的分类:按性质和按效果分类。

2. 第二章:重力与摩擦力重力的概念和计算;摩擦力的概念和计算;重力和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第三章:压强与浮力压强的概念和计算;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压强和浮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第四章:简单机械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滑轮和轮轴的原理和应用;机械效率的概念和计算。

5. 第五章:实验操作与观察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力学现象;3. 采用实验法,进行力学实验操作和观察;4. 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2. 练习题:检查学生对力学公式的运用和解题能力;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4. 期末考试:综合评价学生的力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中考物理力学部分;2. 教辅资料:力学练习题和实验指导书;3. 实验器材:杠杆、滑轮、轮轴等简单机械;4. 教学多媒体:PPT、视频等。

六、第六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的概念;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七、第七章:动能和势能动能的概念和计算;势能的概念和计算: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和守恒。

八、第八章: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表述;能量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量转化的效率计算。

中考复习(力学)教案

中考复习(力学)教案

中考复习(力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2) 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力学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2)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力学的基本概念(1) 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2.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1) 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的特点;(2) 速度、加速度、位移的概念及计算。

3. 第三章:力的作用效果(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浮力、杠杆、滑轮的原理及应用。

4. 第四章:压强与浮力(1) 压强的概念及计算;(2) 浮力的产生及计算。

5. 第五章:简单机械(1) 简单机械的种类及特点;(2) 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 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运动的描述及力的作用效果;(3) 压强与浮力的计算及应用;(4) 简单机械的原理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浮力的产生及计算;(3) 机械效率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3) 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 教学手段:(1) 使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力学现象;(2) 利用实验器材,进行实物演示。

五、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情况;(2) 实验操作、观察能力的表现;(3) 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

2. 终结性评价:(1) 力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2) 运用力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物理学科兴趣和热情的培养。

六、教学策略1.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中考力学实验专题复习学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摩擦力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3. 重力实验: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方向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4. 浮力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5. 压强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力学实验。

2.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掌握力的作用效果、摩擦力、重力、浮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实验、摩擦力实验、重力实验、浮力实验和压强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难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合理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摩擦计、重力计、浮力计、压强计等)、实验仪器(如桌子、椅子、尺子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实验报告册、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拉扯物体、摩擦力等,引发学生对力学实验的兴趣。

2. 实验原理讲解:讲解每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和意义。

3. 实验操作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学生跟随操作,熟悉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4. 实验数据分析: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5.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与实验相关的例题,帮助学生巩固实验知识和提高解题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疑惑。

7. 板书设计:教师根据实验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板书设计,帮助学生梳理和记忆。

8.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与实验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实验原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摩擦力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实验原理:摩擦力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重力实验:实验目的:探究重力的方向和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实验原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重力与质量成正比浮力实验:实验目的:探究浮力的产生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实验原理:浮力是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压强实验:实验目的:探究压强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实验原理:压强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压强与压力和受力面积有关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力的作用效果实验的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

初中力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力学复习课教案

初中力学复习课教案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力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复习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定律,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示意图的画法;(2)了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3)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相互作用力的特点;(4)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2)运用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力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欲望;(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单位、作用效果、示意图的画法;(2)重力、弹力、摩擦力的概念及特点;(3)二力平衡的条件、相互作用力的特点;(4)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2. 教学难点:(1)力的示意图的画法;(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3)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例引出力的概念,如用力拉弹簧,弹簧被拉长。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力?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 探究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的单位:牛顿(N);(3)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4)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学习重力、弹力、摩擦力(1)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2)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要恢复原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一种阻碍力。

4.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大小相等;(2)方向相反;(3)作用在同一直线上;(4)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力学的科学探究类实验专题复习
(一)科学探究整体要求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控制变量,数据分析,转换,图像,归纳等。

(2)以力学为例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

控制变量:控制的是影响因素
转换:把一些看不见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
的物理量,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
或用容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的方法。

明确实验的总体要求科学探究中的基本方法
重点复习控制变量和转换
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液体压强→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影响动能的因素:小球的动能→木块移动的距离
(二)以力学为例,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1)北京2019中考题26题——封闭式提问
(2)脚印的深浅——开放式提问
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该情境中,脚印深浅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人身高、体重、脚的面积等也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可以提出。

:“脚印的深浅与人的体重是否有关?”也可以提出另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三)以力学为例,实验设计:
1.控制变量必须保持不变吗?
例: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了.于是他得到结论: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小华却
认为: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瓶内水的温度升
高所致。

要求只利用图中所示的装置,通过实验证明力
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

本题中温度就是需要控制的变量。

如何控制温度是
本实验的难点。

答案示例一:
(1)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

(2)再用手接触瓶子用较大的力挤压玻璃瓶壁,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较大;发现h1小于h2。

较小的力上升的小一些。

这样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评析:这种方案并没有排除温度对实验的干扰!假设瓶子被加热,瓶子被加热的时间是累加的。

如果两次捏瓶子的时间相同,第二次捏时。

给瓶子加热的时间就累积起来,总的加热时间就变长了。

所以并不能排除温度对实验的干扰。

所以我们采用反向变化的思路。

修正答案:第一次用较大的力,第二次用较小的力。

结论:实验中无法控制温度不变。

但是我们可以让温度反向变化。

控制变量不一定不变。

2.设计表格
例:探究浮力与物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ρ物/(kg·m-3)
G/N
F/N 例,提出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认识到两类问题。

解决控制变量一定不变的思维误区。

控制变量的目的在于控制手段和控制条件,以避免它对实验的干扰。

对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再次梳理和回忆。

F浮/N
3.力学实验典型例题剖析
例1:水内部的压强与水受到的重力是否有关?
答案示例:
(1)将微小压强计的探头浸在A容器的水中,探头所在的深度为h,观察并记录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为H
1。

( 2)向A容器中加水,向上提压强计的探头,保持探头的深度仍为h
观察并记录U型管内液柱的高度差为H2。

例2:浮力的大小与排液体积的关系:
答案示例:
(1)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一个铜块受到的重力G并记入表格中,物体的体积V也记入表格中。

(2)将测力计挂着的铜块浸没在水中,不碰烧杯的底和壁,读出拉力F,将F的数据记入表格中。

(3)换用不同的铜块,仿照步骤(1)、(2)再做两次实验,将G、F、V的数据都记入表格中
(4)根据F浮=G-F拉,计算出三次的浮力也记入表格中。

二、利用实验手段解决问题
(一)证伪性实验
例1:小丽认为“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接触面的压力越大”。

通过力学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对刚才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运用。

通过力学的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对刚才的知识和方法加以运用。

解决利用力学实验手段解决问题。

越来越类型题一般使用举反例的方法。

注:越来越的形式,最容易举出反例。

我们可以举出一个反例。

证明重力越大压力不是越大。

只需要在这个长的思维链条中截取两次中,如果重力大,压力相同,或者如果重力大,压力反而小,通过两次实验,证明他的观点是不正确,那他的观点就一定不对了。

答案示例:
(1)分别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小、大两个木块的重力G1、G2,发现G1<G2。

2)将小木块放在调好的台式测力计上,读出压力值F1,将用弹簧测力计拉着的大木块放到台式测力计上,向上拉,观察台式测力计的示数F2,直到F2=F1。

因为大木块重力大,G1<G2。

但是F2=F1。

所以小丽的说法不正确。

评析:越来越的形式,举出两次实验的反例即可。

例2:证:“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有关”是错的。

转化为证实性问题: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无关。

答案示例:
(1)分别向两个饮料瓶中倒入不同质量的水,使两瓶中水的深度相同。

(2)将它们都放到同样高度的升降台上,将塑料盒放在小孔旁边准备接水。

拔开塞子观察水从同一个高度处的两瓶小孔中向外喷出水的射程。

发现向外喷出的水射程相同,说明两个小孔处水产生的压强相同,从而说明水产生的压强与水的质量无关。

例3:动能实验中的控制速度相同。

有关、无关类的证伪题一般转化为证实性问题
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可以大大减轻思维的负担。

(1)采用测速计或光电门等先进的测量工具能够大大减轻思维的负担。

(2)科学推理,逐次逼近。

→趋近于瞬间速度(并排滚动)科学推理,逐渐逼近,类似于微分的思想。

总结:
课堂小结:
1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分析论证。

尤其
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

两个方面。

归纳总结本课的
重点内容及方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