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引言】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二,在大二突然对哲学很感兴趣,感觉哲学可以净化心灵,启蒙心智。
在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
仅仅是修订版前言一本,就让人感觉到刘小枫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
刘高中就接触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响深入于俄国和欧洲的古典小说中思考人生。
而他所讲的这一句话更是令人惊叹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锐、海德格尔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让我感动、维特根斯坦给我明晰。
忘记我刚看这句话时是只知道有个海德格尔,或者最多加上维特根斯坦,而且还仅仅是听过名字,根本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
等到更深入的看这本书时,接触到了更多从没见过的人物,如荷尔德林、卡夫卡、加缪、萨特等,更加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博览群书,并且视角独特。
当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术语,令毫无人文基础的我看得异常吃力,常常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思想混乱。
甚至有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此得出来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只能自娱自乐一番。
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理解将这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时茅塞盾开,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深受冲击,有时感动不已。
简单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屈原拙劣的天问已经开始怀疑曾经赖以自足的君子品格,开始向“天”外之天发问。
开始怀疑,往往意味着自我重生的可能,但他却自杀了。
为什么?他的内心是以儒家君子品格供给营养而生命繁茂的,如果质疑它,内心开始拒绝吸收的话,荒芜与凄凉要如何消弭?他不允许自己认可道家的理念,因而没能像一些诗人遭到挫折后逃离到道家,更没能归依类似西方基督的超验信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了一次中西思想史的洗礼,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
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
佛道更不必说。
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
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
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
包括: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
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
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
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
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
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
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作者:阎海东来源:《世界博览》2017年第04期导语: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修脑师》是一本关于科学伦理的科幻小说,讲述一个大脑“拯救者”被自己毁坏的故事。
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拯救”似乎永远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眼。
从身体到心智和灵魂,“拯救”总是带着一种令人战栗的崇高感受,这一从基督教派生出来的理念,代表着慈善和救赎,而在现代社会,更衍生出众多天然正义的公共事业。
作为胸有大志者,拯救的目光总会从身体移步到大脑,移步到灵魂。
鲁迅就曾在《呐喊》自序里说,自己觉得“中医有意无意地是种骗人的东西”,便转而学习西医,后又发现,对于愚弱的灵魂,无论身体如何強健,结果依然沦为被宰割者,于是便决定进入“灵魂工作”。
在现代世界,人的大脑总是被追逐与捕捉,理由很简单——福柯说: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成为被治理的核心对象,政治成为人口与生命政治而非疆域政治。
一种基于生命保护的救赎、矫正与疗救,作为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如今,疗救和矫正的范围正在扩大,早已不再限于福柯所谓的“癫疯”。
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在福柯的考据视野中,基于基督教救赎理念而派生的现代医院、学校和监狱,无不是追随大脑的权力存在,然而这种权力也是双向的:保护和救赎,与同样基于知识和技术霸权造成的屠杀与奴役,时常成为硬币的两面,形成了最为触目惊心的悖论。
在今天,如果离开了宗教传统和古典道德,我们如何信任现代医生(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我们究竟是信任医生还是技术?或者我们如何信任医学技术之于人的善意出发点?中医郎中悬壶济世的道德依据,和源于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医院,其道德依据似乎是一致的,然而这种道德正在遭遇挑战,技术门槛也使得“知情”成为难以兑现的悬念。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帅彦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8
【摘要】周作人的文学世界前后期风格呈现出尖锐的差异.本文从周作人由社会乌托邦主义者转变为艺术乌托邦主义者,由启蒙主义者转变为审美主义者来探讨周作人文风变化的原因,并对周作人思想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帅彦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国家拯救文学”?——关于苏文瑜的周作人研究 [J], 王大可
2.把握世界寓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对吴秋林《世界寓言史》的一种解读 [J], 杨永贵
3.拯救与逍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化解读 [J], 史修永
4.关于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一种解读--读弗朗西斯卡·奥西尼《世界小说之镜中的印度》 [J], 何芳菊;
5.拯救与逍遥:作为心灵史的文学史——对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一种反思与构想[J], 李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拯救与逍遥

口 主持 人 : 韩志柏
文 明 是 对 世 界 的 再 理 解
据《 圣经》 的说 法 , 上帝在创造 了万物之后 , 按 照 自己的形 象创造 了人 , “ 并使他 们管理海里 的 鱼、 空 中的鸟、 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并地上所爬 的一切 昆虫” 。 由此 , 我们知道 , 在 西方文明的秩序 里, 自然万物是外在 于人 类的存在 , 且是人类管理的对 象。
小枫在《 拯救 与逍遥》 中有言 : “ 与西方科 学理性 对质 的只能是 中国的 经世 致用之理 ; 与涉及 个体 灵魂安 身立命的道德超脱精神对质的 , 只能是犹太基督教的拯 救精神 。 ” 借 用刘小枫 的这一说 法,
西方 的 自然散文表达 的是在 自然 中所获得 的启迪 , 并 由此获得拯救 , 而我们 的 自然散 文则是在 自 然 中获得 一种 安慰 , 即便我们 的这种 安慰也 称作 一种启迪 , 它所指 向的仍 然是有 关“ 个体灵魂安 身立命 ” 的逍遥 。 在《 始得 西 山宴游记》 中, 柳 宗元之 所以最终能获得 “ 心凝形释 , 与万化冥合 ” 的逍遥 , 是他在 西 山的“ 怪特 ” 中找到 自己的精 神特质 , 并在 “ 不与培楼 为 类” 中获得精神 上 的优 越感 , 从 而获得 “ 个体 灵魂安 身立命 ” 的逍遥 。 在《 赤壁赋 》 中, 苏轼 的“ 且 夫天地之 间, 物各有主 , 苟非吾之所有 , 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 清 风, 与 山间之 明月 , 耳得之 而为声 , 目遇之 而成 色, 取之 无禁 , 用 之 不竭 , 是造 物者之 无尽藏也 , 而
讲 究的是 “ 天人合一” , 董仲 舒在《 春 秋繁露 ・ 人 副天数》 说: “ 人有 三百六十节 , 偶天之数也 ; 形体 骨
关于雷平阳

雷平阳简介雷平阳,著名作家、诗人,1966年出生,笔名欧阳默,云南昭通人。
1985年毕业于云南昭通师专中文系。
同年被分配至中共盐津县委办公室工作。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调昆明《云南建筑报》任编辑,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2003年调昆明市文联《滇池》杂志社任编辑,云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昆明市作协常务理事。
诗集《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
另著有散文集《风中的群山》、《普洱茶记》、《云南黄昏的秩序》、《像袋鼠一样奔跑》、《我的云南血统》等。
组诗《秋风辞》获第三届人民文学奖。
2004年5月获第二届华文青年诗歌奖、2005年11月获第三届"茅台杯"人民文学诗歌奖、2006年获中国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年度青年作家奖。
是当下诗歌界倡导的“草根性和地域性写作”及“中间代”诗群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因为他的独特和另类,所以他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倍受称赞。
雷平阳曾这样描述自己:“石头的模样,泥巴的心肠,庄稼的品质。
笑起来,厚厚的嘴唇像石头开裂;不笑的时候,嘴巴荒芜,鼻梁落满白霜,小眼大雾茫茫。
我从来不用额头思考问题,但皱纹一层叠一层,头发悄悄变黄。
我知道我皮肤的漆黑,像有一片不变的夜色把我与世界隔开,所以我怕太强的光,所以我一直身体向内收缩,像个患了自闭症的诗人,默默地生活在故乡。
”关于雷平阳的评论雷平阳的妻子陈黎描述丈夫,格外诗意,“他就是一个身体里面装满了沙子的人”,“每一颗都很干净、很纯洁”,但也是有分量的,“这些沙子融入了他的身体,成就了他的生命意义,而他乐于接受这份责任,他觉得这是他活着的意义”。
报刊中这样评论作家雷平阳:“一位只写自己故乡的诗人”,雷平阳说“不写写云南,我总觉得对不住它”。
在某一次的获奖词中,他说:“生死有艰险,乡愁无穷尽。
这些我身边的生活画卷足够我写作一生。
为此,我深知,作为云南这片土地上,像一棵树一样的生长者,我的写作,永远没有高高在上的时候。
读《拯救与逍遥》

2018.9.14生活关上了我的工作之门,给我打开了修养静化之门,休养更修养,静化也净化,无为也可为,无为便是为。
“一个人的生活究竟信靠什么?”个人生活信念、关切此世、成人、“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意义是一回事。
”确实,历史事实不一定都是真理,有时代性,更有偶发性。
国人的成王败寇观念确有些根深蒂固了。
很多的时候,相比自己心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总是更多的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
“历史中的文本只向那些属己的精神意识中实际参与到这种交往中去的人启明自身的意义,历史文本的真实意义只是在属己的精神意识的提问过程中才得以呈现。
”“新出现的精神建构基于人的现时历史的价值建构意向,现时历史中的精神在直接的自我认识中,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开启自己的本质的新维度。
”“通过历史时间中的交谈,历史文本中的意义因我们的提问而显示出来的同时,现时的生命意向的意义也被交谈的对方(历史中的文本)揭示出来。
”这个历史文本于我是所有文本,在读与看中去思,去提问,去回答,在自问自答中,我的生命意义便慢慢的显示出来了。
“意义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在循环不已的问与答的对话过程中自行显示出来的。
”“真实的价值意义应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富有价值,都有意义。
”超脱怡悦怡乐与承受不幸、遁离抑或分担、“诗中的诸神成为填补价值空虚的基石。
”诗中富有对美的颂扬,更有对美的向往和企盼,是一座连接欠缺与美满的桥梁。
“诗可以救助破碎的人生。
”“有自己所坚持或正在确立的信念。
诗人笔下的人物可以为了信念而死,诗人自己却生来是为信念而活的。
”还没追寻到生之意义怎敢死,已经找到意义怎舍得死?自杀或者是思想精神走进了死胡同不能自拔的结果,当然也有的确实在价值意义、生之信仰面前别无选择。
“根据信念的意义问题来体察由生存事实产生的绝望心情。
”“现世本无意义可言,不得不在这世界中生活的人又要求它有意义。
......世界就是空虚,世界的意义需要人自己寻求到的信念来确立。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看完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后,我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所谓的“拯救与逍遥”。
其中一条线索是纵向的:小枫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思想如何从信仰儒教演变为儒道合一,并且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渗入,儒道一体的思想又是如何将中国社会化成“石头世界”。
而这一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拯救”—“逍遥”来概括。
第二条线索是横向的:小枫老师在整本书中始终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思想做比较,尽管最后作者认为,两个世界的思想在目前都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是西方思想始终暗含着对“爱”的期待,而中国思想完全处于无信仰状态。
这种对“爱”的期待与完全的无信仰,我认为也可以概括为“拯救”—“逍遥”两种状态。
最后,我还想根据自己的感想,将思绪也概括为“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一)作者总是语出惊人,从一开始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屈原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界”信奉的是儒教:君子应该以热衷王道、辅佐君主为生命的意义。
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那都是因为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造成的!君子通过与王道融合,通过辅佐君主,便可以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上都是儒教宣扬的思想,君子将之推崇为至高的信仰。
可是,君子凭什么认为王道就是公正不阿?君子凭什么要处处以君王礼节来要求自己?当至高的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屈原的自杀变成了必然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由此产生。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语言与世界》读后感

《语言与世界》读后感《语言与世界》,因为书名,我直觉地在图书馆的新书架上抽出它来。三分钟后,我读到下面这一段文字,当即把它借出来。通读一遍后,我更加确信,这是现代中文世界里极为少见的思想精华和美文。堪与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沉重的肉身》).潘知常(《独上高楼》)与崔卫平《带伤的黎明》等人的哲思文字相媲美,它们都是现代汉语最美的收获。和许多同代人一样,我也普充满迷惘。许久以来,我都陷落在想信而不知信什么的境地之中;许久以来,我都如一条被怀疑的鞭子抽得团团转的哀狗。但突然地,就在几乎是每夜一次的冥思和毫无终局的自我交谈之后,我开始感到了宁静,感到了那种只有在风暴中才会出现的意想不到的安详。我开始学会用临终的目光来打量事物,来把握我和人世间的极为脆弱的联系。接着,我又学着用希望的态度来对待世界,来迎接生存和交往所透露出的每一道诗意的光芒。这时,我常引用卡夫卡的一段话对自己说:“你无需高开你的房间。只要径直坐在桌边聆听着。不只是聆听,还要等待。不只是等待,还要保持静默与孤独。世界将会拆下它的假面,坦然无弊地向你奉献,筐无选择,它将在你的脚下出神且猛喜地旋行。“于是,我将自己的一切(激情、幻想困惑、迷恋一一一一)交给了写作一一生活、生活一一写作,一场为希望而一搏的终有期限的苦役。虽然我不堪重负,虽然眼睁睁看着生命化为文字是辛酸的,但我知道,在广袤和绵延之中,在一切意义都摇摇欲坠的年代,能有所持存、有所安慰地活着,是一种多么大的幸运!《圣经》上讲:“你们若不变成儿童的模样,断不得进天国"。而思想的人、写作的人、画画的人歌唱的人,合该是这样一群从末日中诞生的孩子,他们必须放逐自己到尘世的边缘,在那里觅得一片空地,好自由地呼吸、栖居、播种,并在那儿无邪地张望天国。试想,还有什么人生快乐能与这样一种从绝望中分娩出希望的幸福感相比呢?《为什么写作》还有以下这些优美与充满拯救的句子。我无需评论,只需告诉你我的感动和喜悦即可。我希望你也能从我的转述中感受到《语言与世界》,感受到王鸿生先生那温暖的睿智与深邃。进而,你不妨一读吧,你会在你的房间找到安慰或救赎。信仰也是态度,不过是一种终极性态度,作为支撑生命的力量,作为人类生存意义的系统知识,信仰既非来自奇迹的昭示,亦非来自理性的推导,由于痛苦,更由于理性的极限及其悖谬,人只能放弃自我,“孤独地跃入信仰”(克尔凯郭尔),在此纵身一跳中,人是直接越过理障和怀疑主义的沟坎而成为一名“信仰骑士”的。因而,作为一种超验的态度和知识,人们对信仰既不能证实亦不能证伪。《后神话诗学式态度》把美好保存在文字里,是上帝赐人以语言的最有说服力的理由,尽管,这不是唯一的理由。《把美好保存在文字里》在很多情况下,那些耻于谈爱的人,那些轻易不愿触碰爱的人,是因为怕自己的不洁之口(手)弄脏了它。但仅此一点,已足以证明爱的存在,即便不再由言辞和歌唱,它也依然存在。对那些慎于言爱的来说,爱终究是沉默的,爱的至高无上的圣洁性就寓于这顽固的沉默之中。一《快节奏》爱必须源于人自知有罪,这亦是在说,人的缺陷和不完美,提人需要爱和被爱的原因。就此而言,从一开始,拜就已经是爱情的克星;而爱情的生长过程,也是对崇拜的扬弃过程。一《偶像》对于人来说,物质崇拜完全是非理性的癫狂。不管历代哲人对世界的理解有多大不同,但看着精神存在的价值,却始终是人类思想的伟大传统之一。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的人这样公开张扬自己的物欲,而且张扬得如此不知羞耻。我只是想指出,这类欲望并非生命所固有,而是被人群制造出来的,所以,对于的人的自由天性来说,它们的确是一种强迫的社会需要。空洞地承诺人类之爱,偏激地张扬民族之爱,虚假地维护家庭之爱,堂而皇之地摧毁万物之爱,一条灰暗的、蠕动的大蛇,就是借助这些装扮弄瞎了人们的眼睛的。爱的整体性,它的尊严,它的平衡形态,它的周流、贯通以及它的温柔微妙的生成作用,流淌出来的是灵肉和谐的思想,是人类群体的思想,是与万物共在共荣的思想,以及自然与文化交相融聚的思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昭示并礼赞这些思想,如果用一个人格化的称谓来指代这些思想,那么请想一想,除了这个众所周知的“我们”,还有什么选择会比它更为台适、质朴和贴切呢?只有爱才能相互看见和听见。一《谈情说爱》放弃希望,是元知,是怯懦,是沉沦中的沉沦,罪恶中的罪恶。《希望在界面上》其实,生命中值得铭记的词语,也就那么几个。爱,希望,微笑,温暖,创造,理解,宽容,善良,忍耐,信仰,坚突然之间,想去上大,做王先生的研究生,做个彻头彻尾的读书人。然而,我还是更执迷于滚滚红尘,执迷于创造、爱情与站斗,执迷于登高一呼以梦为马的幻想,执迷于醉:生梦死黯然销魂,执迷于如利刃般穿透我心的春天般的女人,执迷于一场相忘于江湖的重逢。。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
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
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
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
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
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
读书心得:逍遥—心灵的救赎三_失逍遥(2)

读书心得:逍遥—心灵的救赎<三>_失逍遥(2)但是,现实的情况是,人似乎逃脱不了各种自己设定的目标的束缚了[4]。
人早就脱离了人本静的状态了,虽然有人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一种令人向往的清净自由状态,但是这种话的在下面两种情况下最容易听到:一是沉沦在“丝竹”声中,而向往不能得到的清净;另一种是在失意不得志的时候,自己身在丝竹之声中,神在案牍之上,以此来自我安慰。
这两种情况都是欲望的无法满足,我们何不少一些这样的欲望呢?人类社会的发展,其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欲望增长的速度,如果把欲望作为人的一种财富,几乎所有人都是富翁了。
从生存饱食、安全,到生活富足、享受;从食物的追求,到对自然的征服;从睡觉的地方,到宇宙的探索……人的野心与欲望的增长恐怕用天文数字表示也是个极大的了。
直到现在,人的欲海越来越不能填平了,有的人追求大把大把的钞票,有的人追求无穷无尽的权力,有的人则追求名扬四海、名流千古。
逐利者无所不用其极,极尽可能地挣钱,哪怕往食品里添加毒药;弄权者绞尽脑汁,拼了命的往上爬,只要有可能赔上性命也愿意赌一把;沽名者更是手段使尽,甚至不惜以无耻的手段达到“高尚”的目的……这个世界几乎癫狂了。
是非没了,正邪没了,善恶没了,但是这不是老子小国寡民的无知无欲,而是人人都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让人在铺天盖地的信息中失去判断能力,变得无是无非,无善无恶,但是充斥着非,充斥着恶——善几乎绝迹,只有伪善;是几乎绝迹,只有假象中的真实——这难道还不是癫狂吗?人们就在追寻逍遥的道路上不断的挖掘,现在蓦然回首,发现逍遥都被挖起来扔到后面去了,而面前却横亘着一条自己挖掘出来的深渊,几乎不可逾越。
有人说,我不知道什么是是,但我知道什么是非,我们只要把非都排除在外,便能得到是。
这样真的行吗?我们不能确定什么是是,只能自以为是的确定什么是非,便把所有自以为非的东西都抛之脑后,最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抛弃了,发现自己一无所有了,便恐慌了,不知所措了,最后不得不宣称,不存在这样的东西。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小枫的语句摘抄_关于小枫的语句_经典语录

精心整理小枫的语句摘抄_关于小枫的语句_经典语录●我知道他终于想起来了,这便是我对他最大的报复。
三年前他主持的那场杀戮,湮尽我们之间的情感;三年后我便以此,斩断我们之间所有的一切。
——小枫----匪我思存《东宫》●如今大学文科的研究生教学时兴所谓民主化方式,比如,在研读课上读一部----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本少爷要告白会自己来小飏,我要把你带回家,我找了你好久,终于让我找到你他原本的生活很简单,那时候他只是单纯的喜欢小飏,他和小飏一起牵手一起拥抱,一起拍照一起去河边,可突然有一天,她不见了,所有人都说小飏已经死了,围着,就像一口不见天日的深井,怎么关得住你?”●一块面包可成为阶级或个体在饥饿时的争夺对象,不等于它就不再是一块面包,而只是饥饿感引起的争夺符号。
学术、文化品、大学制度确是国家之间、阶层之间在社会化生存空间中势力争夺的媒介,但它们仍有自主的质地。
----刘小枫《拣尽寒枝》●爱情不是找到的,它并不在人生中的某个地点可以让人去找。
人们只可能在生活中偶然撞见爱情——相反的情形也极有可能:终身撞不见爱情。
婚姻就不是这样,它不断地作为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要求出现在一个人一生中的某个地点,如果要找婚姻,是可以找到的。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人承受孤单和忍受不喜欢的人的能力,都大大不如从前的人。
现代人的?--------他凝视着我的脸,终于说:“不会。
”我笑了笑,慢慢地说:“你会。
”----匪我思存《东宫》●我要是懂得把初恋的伤感留在记忆的想象中,就不会错失自己的幸福。
人往往只是为了一丝细小的情感而抛出了整个生命,在情感的某一个尖锐点上牺牲了一生的幸福。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既不发疯或自杀,也不标榜绝望是一种新美德,就只有沉溺:沉溺于自己的清醒、精明、看得透彻,沉溺于生欲的狂热——时间狂、享受狂、知识狂,过度的感性欲求,无止境的冒险……----刘小枫《拯救与逍遥》●每个人都是自己欲望的囚徒。
我们需要何种救赎之道?--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

我们需要何种救赎之道?--评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修订本)颜翔林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相当一些中国知识分子负载了思想和文化的悲剧性宿命.一方面,他们赋予自我以"真理"发现者和"价值"阐释人的角色,以启蒙和拯救的姿态赐予芸芸众生以智慧之光,为迷途的民众指示出一条通向未来的理想路径;另一方面,却又以形而上学的主体论哲学作为理论资源,以独断论开辟思维道路,预设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忽视公共空间的平等对话原则,从而跌入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陷阱.
【总页数】8页(P128-135)
【作者】颜翔林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31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不可轩轾的"拯救"与"逍遥"——与刘小枫商榷陶渊明 [J], 高原
2.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 [J], 罗建波;丁旭
3.跌落无信仰的深渊——读刘小枫《拯救与逍遥》 [J], 童芸
4.价值颠覆、价值追问与价值重建——读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 [J], 宋炜
5.“拯救”八十年代知识立场的使命——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于八十年代的意义 [J], 刘洪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读《又见逍遥》有感作文600字

读《又见逍遥》有感作文600字《读〈又见逍遥〉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叫《又见逍遥》。
这本书可有意思啦!
书里的主人公经历了好多奇妙的事情。
他就像一个勇敢的小战士,面对困难从不害怕。
比如说,有一次他遇到了一条很凶的大狗,大家都吓得不敢动,可他却冷静地想办法,把大狗给赶跑了。
这让我明白,遇到难题不能慌张,要勇敢想办法解决。
还有啊,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探险,在森林里迷路了。
但是他们没有哭鼻子,而是互相帮助,一起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让我知道了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也变得更勇敢、更懂得珍惜朋友啦!我真想再读一遍!
《读〈又见逍遥〉有感》
《又见逍遥》这本书,就像一个魔法盒子,一打开,全是精彩的故事。
书里有个情节,主人公为了帮助一位老奶奶过马路,错过了自己喜欢的动画片。
一开始他有点小失落,可看到老奶奶安全到达马路对面时那开心的笑容,他也跟着笑了。
这让我懂得,帮助别人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快乐。
还有一次,主人公的班级组织大扫除,他主动承担了最脏最累的活,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
大家都夸他,他心里美滋滋的。
这让我明白,付出努力就会有收获。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好多道理,我也要像主人公一样,做个善良、勇敢、愿意付出的人。
拯救耶?逍遥耶?——由《拯救与逍遥》所引发的对现代人精神失落的追问

Salvation or Dallying?--An Inguiry into the loss of spirit on the Part of Modern Men Initiated by
Delivering and Dallying
作者: 陈可培
作者机构: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7//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87-89页
主题词: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书评;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基督教文化;道德审美精神
摘要: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盛行以来,形式异彩纷呈,有求同的,也有存异的.文章作者遵循爱因斯坦的观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寻访精神的历史事实中所蕴涵的现时意义这种精神活动中,尝试对'拯救与逍遥'这一对西中传统文化中能对质的核心问题及其所引发的一些问题作初步的追问,意在使读者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
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
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
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
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
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
巴托罗缪之夜呢?平心而论,基督教的自恰性高于儒道,类似于佛教,但是中国古代的士人往往出入三家,论及思想,不一定就低于基督徒。
在刘看来,中国诗人不敢面对现实,事情来临时只能往庄禅境界里逃避,中国诗人的心
凉了。
那么西方不凉的心又温暖过谁呢?勇于迈回苦难的深渊的又是谁呢?就说刘指斥的陶,他不肯为官,宁肯自耕自食乃至乞讨,不是一种高洁的品性吗?如果基督教能成立,人人信仰,那么天下自然人人如手足,其乐融融。
可是如果人人都像刘所说的逃避到庄禅境界中,社会不也同样没有动乱吗?自始至终,刘都没有看到一个圆融的中国精神。
就全文而言,刘没有提到坚韧的司马迁,没有提到旷达的苏轼,连敢于杀身成仁的谭嗣同都没提,就是提到的诸人,也经过了剪裁,这样的比较意义何在呢?作者指出庄禅境界认为世界的恐怖、颠倒、无情、荒唐本身就是美,这就令人费解,既然这些就是美,那么庄禅境界是在逃避什么呢?作者将陶渊明厌恶的尔虞我诈的官场和陶渊明热爱的自然生活完等同,这恐怕就是从上帝眼光看出来
的独特视角。
就是论及佛教,刘也不提天台、华严、唯识诸宗,而仅仅拈出狂禅之风进行批驳。
禅宗一开始就是宣称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作者将禅宗的话头视为实语,是不是有一点笨呢?历史上的确存在不依戒律的狂僧,但是将他们视为僧徒的全部,再由此指代禅宗和整个佛教,恐怕并不合适。
作为佛教一宗的禅宗,再狂也应该遵守佛教的根本戒律,不守戒的,是违背佛祖以戒为师的遗训,可是连佛祖的遗训都不遵守的,能称为佛教徒吗?就像一个不信仰基督的人,能称为基督徒吗?
在第四章中,刘对鲁迅的解读又陷入误读之中,他以特有的排比反问句,推出鲁迅是无情、冷酷的,而根本不用讨论鲁迅无情、冷酷是对谁,因为从刘的观点,目标的正确不能保证过程的正确,无论如何,温情是正确的,无情是错误的。
可是,十亿基督徒,人人都能爱世人吗?如果不能,只成天弹一些爱世人的老调,请问谁又是真的冷酷呢?
刘在全文中,偏颇不止一处,当然,这也完全能理解,毕竟当时作者十分年轻。
但是对最近以来的刘的基督教转向,我还是不以为然。
作为宗教,如果不能实实在在给人们带来温暖的话,那么光进行理论上的论证,说的天花乱坠,那和宋明理学家又有什么区别呢?我对基督教没任何反感,但对一些夸夸其谈的基督徒深为厌恶。
如果你能给世人带来幸福的话,希望不是仅仅口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