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别称
书信的格式
书信的分类
一 般 书 信 专 用 书 信
家书类书信 问候类书信 请托类书信 规劝类书信 借贷类书信
庆贺类书信 等
求职信 表扬信 感谢信 邀请信
介绍信等
多 用 于 个 人 和 个 人 之 间 单多 位用 与于 单单 位位 之与 间个
• 第二,若用“祝身体健康”之类,“祝”字占 一行,空两格书写,“身体健康”另起一行, 顶格写。
4.署名和日期 在书信的最后,署上写 信人的姓名。署名应写在正文结尾后的 右方空半行的地方。
日期一项,用以注明写完信的时间, 写在署名的正下方。
问题二:
听我讲完书信的构成,请大家在纸上写出书信的大 概格式
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唐朝 薛平贵远赴西凉征战,妻子王宝钏(chuàn)苦守寒 冷、贫困的窑洞十数年,矢(shǐ)志不移。一日,王 宝钏正挑野菜,忽然听到空中鸿雁(大雁)连声呼唤, 就请求其代为传书于她的夫君薛平贵,然一时难寻笔 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 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作业:
请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注 意书信的格式)
人 、
一封完整的书信主要包 括五个部分:称呼、正 文、结尾(祝颂语)、 署名和日期。
1.称呼 也称“起首语”, 是对收信人的称呼。称呼要 在信纸第一行顶格写起,后 加“:”,冒号后不再写字。
注:为了表示尊敬、亲切, 可在称谓前加上“尊敬的” 或“亲爱的”等词。
2.正文 正文通常以问候语开头。问 候是一种文明礼貌行为,也是对收信 人的一种礼节,体现写信人对收信人 的关心。问候语最常见的是“您 好!”“近好!”依时令节气不同, 也常有所变化,如“新年好!”“春 节愉快!”问候语写在称呼下一行, 前面空两格,常自成一段。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
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中国古代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更是反映社会风貌、文化传承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载体。
在古代,书信的称谓和称呼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和对文化的尊重。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书信的别称和雅称,探讨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一、书信的别称1. 书札“书札”是中国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别称,它在《周礼》、《仪礼》等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说文解字》记载,“札”字的本义是“小木片”,后来扩义为“纸张”,因此,“书札”就是书写在纸张上的信件。
在古代,书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工具,不仅用于私人之间的交流,还用于官方文书和外交信件。
2. 函“函”是古代书信的另一种别称,它的本义是“盒子、匣子”,后来扩义为“信封、信笺”。
古代的“函”通常是用木头或竹子制成的盒子,里面放着信件。
后来,随着纸张的普及,人们开始使用信封来装信,但称呼仍然沿用“函”的称谓。
在《尚书》、《书经》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关于“函”的使用记录。
3. 简牍“简牍”是指古代的短信或简短的书信,通常写在竹简或木牍上。
在中国古代,由于纸张的昂贵和稀缺,人们通常使用竹简或木牍来记录重要信息。
简牍的使用非常广泛,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在《史记》、《汉书》等古代典籍中,都有大量的简牍记录。
二、书信的雅称1. 书信的尊称中国古代的书信文化非常重视礼节和尊重,因此,在书信中使用尊称是非常普遍的。
例如,写给长辈或上级的信件,通常使用“臣”、“儿”等尊称;写给朋友或平辈的信件,通常使用“某”、“君”等称呼。
在古代,使用尊称是一种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一种展示自己文化修养和教养的方式。
2. 书信的美称除了尊称之外,中国古代书信中还有很多美称,例如“芳札”、“佳音”、“妙笺”等。
这些美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书信的美好寄托和赞美,还反映了书信在文化传承和人际交往中的重要地位。
在古代,书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传承了文化,还传递了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
古人对于书信得雅称古代,信件是不称‘信”的,它有着种种代称。
在古代书籍、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关于书信的不同称谓。
书它是古代对信件的一般最常见的称词。
如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书”是指信。
再如我们常说的“手书”即亲笔信。
简在汉代以前,没有纸,通信时把信的内容刻在或写在木片或竹片上。
引申为信件,如“书简”、“小简”。
笺本指精美的纸张,供题写诗、词和写信等用,如“花笺”、“锦笺”。
一般信纸也叫笺,如“便笺”、“手笺”即指信。
札原为写字的小木片,《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等。
这里“札”即为书信之称。
牍原也为写字之木片,《汉书·昌邑哀王传》:“笔,持牍趋谒。
”故后书称公文为“文牍”。
素古为白色的绢,用绢帛书写信,通常长一尺,称用短笺为“尺素”,如陆机《文赋》:“函绵邈于尺素”,这里的“尺素”皆为信件的代称。
以上都是用写信的材料、方式来作为信件的代称。
此外,古时的信件还有一些别名。
函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操)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引申为信件。
又如“便函”、“来函”。
缄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性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古人对书信别称
古人对书信别称篇一:书信的别称书信的别称(六)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
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
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
”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小鸡课堂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
古人对书信的雅称有很多。
比如,《诗经》中就有“书以时”之句,表达了及时回信的重要性;《礼记》里则有“书则思无尽,言则念不忘”之语,表示书信可以永久保存并持续传递思念之情;《论语》中则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句,说明书信可以更加深入地交流思想;《孝经》中则有“箫韶九百,志在帝王;书奏十二,乐以知礼”之语,以书信为表现孝道的一种方式。
此外,古人还有很多对书信的雅称,如书札、书简、书函、书疏、书牍、书帖、书传、书启等等。
这些雅称体现了古人对书信的重视和珍视,也反映了古代文化和社会的特色和风貌,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古代对书信的昵称
古代对书信的昵称在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重要方式。
但是,古人并没有像现在一样直接称呼书信为“信”,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昵称。
这些昵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于书信的情感认知,还反映了古代文化的特点和风貌。
一、书信的昵称1、书札“书札”是古代对书信的一种称呼,这个词的本意是指竹简或木牍。
在古代,书信的载体多是竹简、木牍等材料,因此“书札”一词就成为了书信的代称。
这个词在《论语》、《孟子》等经典中都有出现,可以说是古代最常用的书信昵称之一。
2、书函“书函”又称“函书”,意为信封中的书信。
古代书信多是通过信封来传递的,因此“书函”这个词就成了对书信的一种代称。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经写过一封“函书”,其中有“函中书”的说法,说明了“书函”这个词的用法。
3、书简“书简”是对书信的另一种称呼,它的本意是指简札、短信。
在古代,书信多是简短的,因此“书简”这个词就成了对书信的一种代称。
在《庄子》中,有“书简”这个词的出现:“子曰:‘书简之学,有难易乎?’”4、书朋“书朋”是对书信的一种亲昵称呼,意为书信中的朋友。
在古代,书信往往是朋友之间互相赠送的,因此“书朋”这个词就成了对书信的一种代称。
在《红楼梦》中,宝钗曾经写过一封“书朋”,其中有“书朋来往”的说法。
5、书信“书信”是对书信的最常用的称呼。
它的本意是指书写的信件。
在古代,书信是人们交流情感、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因此“书信”这个词就成了对书信的最常用的代称。
在《史记》中,就有“书信”的用法:“文帝闻之,大怒,令书信反覆责之。
”二、书信的文化特点1、重视礼节古代书信重视礼节,往往在信中加上称呼、问候等礼节性的语言。
例如在《红楼梦》中,宝玉在给黛玉写信时,常常用“妹妹”、“小妹妹”等亲昵称呼,表示自己的关心和关爱。
在这些称呼中,既有亲昵感,又有礼节性,体现了古代书信的文化特点。
2、注重文辞古代书信注重文辞,往往采用优美的文言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孟子》中,孟子写给齐宣王的信中,采用了优美的文言文,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古诗词中,书信的别称,你知道几个?
古诗词中,书信的别称,你知道⼏个?⽆论您在哪⾥我都会飞向您,把最重要的信息传递信件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段。
九⼗年代之前,信件在我们的⽣活中还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异地交流,基本以信件为主。
在古代,信件有很多种代称,百度⼀下,就有上百个。
书籍、诗词歌赋中就有很多关于书信的不同称谓。
我们简单来了解⼀下。
——编者书:它是古代对信件的⼀般最常见的称词。
如杜甫的“烽⽕连三⽉,家书抵万⾦”中的“书”是指信。
再如我们常说的“⼿书”即亲笔信。
札:原为写字的⼩⽊⽚,《古诗⼗九⾸》中“客从远⽅来,遗我⼀书札”等。
这⾥“札”即为书信之称。
简:在汉代以前,没有纸,通信时把信的内容刻在或写在⽊⽚或⽵⽚上。
引申为信件,如“书简”、“⼩简”。
笺:本指精美的纸张,供题写诗、词和写信等⽤,如“花笺”、“锦笺”。
⼀般信纸也叫笺,如“便笺”、“⼿笺”即指信。
牍:原也为写字之⽊⽚,《汉书·昌⾢哀王传》:“笔,持牍趋谒。
”故后书称公⽂为“⽂牍”。
鸾笺:古纸名,指彩笺,出⾃宋代苏易简《⽂房四谱·纸谱》。
宋时蜀地善制⼗⾊彩笺,笺上隐然有花⽊麟鸾图案。
雁帛:《汉书》记载苏武故事,⾔苏武被拘匈奴,牧⽺于北海,后来汉朝廷要求匈奴放归苏武,匈奴谎称武已死。
汉使则谓单于,汉皇在上林苑中,得北宋雁,雁⾜上系着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泽中,单于只得放苏武归汉。
鲤鱼: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客从远⽅来,遗我双鲤鱼,呼⼉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且古代⼈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旧时信纸⼤多⽤红线直分为⼋⾏,因此称书信为⼋⾏书,简称⼋⾏。
尺素:⼩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
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有:呼⼉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鸿雁:它在⽂学作品中常被⽐作书信。
其典出《汉书·苏武传》:“天⼦射上林中得雁,⾜有系帛书,⾔武等在某泽中。
”由此还引出“北海雁书”、“鸿雁传书”等书信别称词,有雁⾜、雁帛、雁书等。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在古代,书信是人们相互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与现代的电子邮件、短信等相比,古代书信显得更为庄重、文雅,也更具有历史意义。
而在古代,书信有着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反映了不同的书信类型和用途。
下面,我们将介绍古代书信的六种别称。
一、书札书札是古代书信的一种别称,它是指短小精悍的信件,通常只有几句话。
书札常常用来传递重要信息,如战争、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消息。
由于书札篇幅短小,所以它的撰写要求简练、明确,不能含糊其辞,以免产生误解。
二、书簡书簡是指古代书信中长度适中的信件,通常在一页纸上书写。
书簡的内容可以是感情、友谊、生活等方面的事情,也可以是官方、商业等方面的事务。
书簡的撰写要求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书牘书牘是指古代书信中长度较长的信件,通常需要数页或十几页纸来书写。
书牘的内容可以是长篇的叙述、议论、指示等,常常用于传递重要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书牘的撰写要求文章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思路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深刻思考和见解。
四、书朗书朗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诗歌、文章等文学作品的信件。
书朗的撰写要求语言优美、艺术性强,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才华和文化修养。
书朗也常常用于寄托友情、表达感情等方面。
五、书函书函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公函、文书等官方文件的信件。
书函的撰写要求格式规范、内容严谨、语言简练、条理清晰,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要求。
书函的内容通常是政治、法律、商业等方面的事务。
六、书札书札是指古代书信中用于传递礼物、问候等方面的信件。
书札的撰写要求语言亲切、温馨,能够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和关怀。
书札通常会伴随着礼物一起送出,是一种表达心意的方式。
总之,古代书信的不同称谓反映了不同的书信类型和用途。
无论是书札、书簡、书牘、书朗、书函还是书札,它们都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书信形式已经逐渐消失,但它们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信息,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古代书信的九种别称
古代书信的九种别称古代书信的九种别称:一、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二、家信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三、便函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四、寸简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
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五、书信函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
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
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六、函函:函本指封套,一封信叫一函,。
—套书也叫一函。
后来就用函指书信。
七、简札族柬简:本指战国至魏晋时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或木板。
竹片叫简,木板叫札或牍,统称为简。
这些都用作书信的称呼,后来书写材料虽有变化,而这些称呼却沿用下来,如柳宗元《答贡士元公瑾论仕进书》:“辱致来简,受赐无量。
”此外还有“信简”、“书简”、“简书”、“简牍”、“简札”、“简贴”、“手简”、“手毕”、“书牍”、“竿牍”、“函牍”、“信札”、“函札”、“书札”、“柬帖”、“函柬”等,也都是书信的称呼。
八、柬柬:“柬”通“简”,是信札、名帖的统称。
如书柬、请柬等。
如元杂剧《百花集》:“昨日央王小二将着一柬寄与王郎。
”九、翰素笺缄翰:本指山鸡或鸟羽,因古人用羽毛为笔,所以代称毛笔,进而引申为笔写的书面文字,亦多指书信。
对书信的雅称
对书信的雅称对书信的雅称:笺、函、札、简、牍、柬、书简、素、鸿雁、鲤鱼等1、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2、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3、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
4、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5、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6、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7、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8、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9、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译为: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10、鲤鱼:这个说法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译为:有位客人从远方来到,送给我装有绢帛书信的鲤鱼形状的木盒。
呼唤童仆打开木盒,其中有尺把长的用素帛写的信。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以下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
以下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书信是人类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古代文人雅士对于书信的重视有目共睹,他们不仅注重书信的内容,更是在书信的雅称上下足了功夫。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对于书信的雅称是如何的。
1. 书简书简是古代书信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用简牍书写的短信,通常只有几十字,所以也称为“短书”。
书简的雅称在《论语》中有所体现,“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可见书简的简洁之美受到了文人雅士的赞誉。
2. 书札书札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书信,常常用于长篇大论的书信,因此也被称为“长书”。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曾写下了一封长篇的书札,这封书札不仅在内容上表现出她的才情,也在书写上展现出她的艺术天赋。
3. 书牍书牍是指用简牍或者木牍书写的书信,它的特点是书写简洁,内容精要。
在《史记》中,司马迁曾写下了一封书牍,这封书牍内容简洁明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对于国家的忠诚之心。
4. 书柬书柬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书写简洁,内容精要。
在唐代,诗人白居易常常用书柬与友人往来,这些书柬简洁明了,充满了他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5. 书札子书札子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写下了一封书札子,这封书札子内容详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才华和文学造诣。
6. 书箧书箧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书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清代,文学家曹雪芹曾写下了一封书箧,这封书箧内容详细,充满了他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7. 书简子书简子是指用简牍或者木牍书写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唐代,诗人杜甫曾写下了一封书简子,这封书简子内容详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深度。
8. 书札儿书札儿是指用纸笺或者竹简等材料写成的短信,它的特点是字数较多,内容比较详细。
在明代,文学家吴敬梓曾写下了一封书札儿,这封书札儿内容详细,充满了他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哲理。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书信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在古代历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中,书信的发展和演变丰富多彩,同时也影响了人们对书信的称谓和文化意识。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主要表现在称呼上,其中最常见的有几个:书札、书函、书信、书敕、手札、笺等。
这些称谓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书札: 书札是对古代简短书信的常用称呼。
书札是一种简单、直接和紧迫的书信,通常保持短小精悍和极简主义。
古代人们通常在书信上直接写下主题和要点,以便传达信息,并付上自己的封印。
书札的雅称表现了古代人们注重效率、节省时间和简洁明了的工作态度。
同时,书札也展现了古代书信语言的独特魅力和文学风格。
书函: 书函是对古代正式书信的另一个雅称。
书函的用途通常是约请贵客、致谢、命令等,用纸尺寸较大,通常需要开封以保证文书的完整性。
而且,书函的内容也具有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庄严之气,常常与行文和用语规范和谐。
在古代,书函的制作和王公贵族的礼仪生活密不可分,具有相当的文化含义和象征意义。
书信: 书信是一种普遍的书面交流方式,通常用于私人通信、寄情、传递思念之情、以及相互交流信任等目的。
在古代,书信的形式和内容多种多样,但共同点是在书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情感,传达讯息,建立联系。
古代人们对书信的雅称“书信”表达了他们内心难以言说的情感和心灵沟通的需求。
书敕: 书敕是指君主或高层官员发出的正式文书,在古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书敕常常发表到全国各地,对政府、官员和人民的行为和政策有重大影响。
书敕的内容通常是政令制度或法规规定,具有强大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书敕的雅称表达了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视和正式文书的严肃性。
手札: 手札是指写在小纸片或草稿纸上的简短笔记或消息,相当于今天的便条或小纸条。
在古代,手札常常用于传达私人信息、公告事项、通知等。
而且,由于手札制作简便易行、传递方便、可随身携带,所以在各个阶层中尤为普及。
古时候人们对书信的称呼
古时候人们对书信的称呼
古时候人们对书信的称呼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书信:这是最常见的称呼,用于指代一封书信或信件。
古代人们认
为书信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情感、传递消息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非常
重视书信的写作和收发。
2. 函:函与书信的区别在于,函表示的是公文、公函、官方信件等。
在古代官场中,函信是重要的沟通工具,不仅可以传递消息,还可以
传达政治意图、表达建议等。
3. 帛书:帛书是用蚕丝织成的书,因其材质贵重,故在古代多用于送
给贵族、王侯等权贵人士。
在古代,帛书被视为一种珍贵的礼物和文
化遗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装饰精美,成为了古代文化的一部分。
4. 奏折:奏折是古代官员向皇帝或上级官员上报工作情况、请示政策、请求赏罚等的一种文书。
奏折的格式和内容都有一定的规范,需要经
过多次审阅和修改。
在古代官场中,奏折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工作成果,可以直接影响到官员的晋升和待遇。
5. 书札:书札是指短小精悍的书信或信笺。
古代人们将书札作为一种
快速、方便的通讯方式,用来传递一些短暂的问候、询问、指示等信
息。
6. 章书:章书是指印有官方印章的书信或文书。
在古代官场中,章书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证明了文书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代表了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7. 书牍:书牍是表示书信的笔墨和纸张。
在古代,书牍的品质和价值往往直接影响书信的有效性和社会地位。
因此,人们常常会在书牍上下功夫,以追求更好的书写效果和视觉效果。
古代书信别称
古代书信别称
书:“家书”即家信,“手书”即亲笔信。
杜甫《春望》诗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函:“便函”即便信,“公函”即公文信件,“函授”即通过信件来往授课。
札:“大札”即重要的信,对别人来信的尊称。
简:“书简”即书信,“小简”即便信。
叶圣陶写的关于语文教育的书信,发表时题目为《语文教育书简》。
笺:“便笺”即便信,“锦笺”“华笺”为书信的美称。
尺牍:即书简,古代常用一尺长的木简写信。
尺素:即绢书,用一尺长的白绢写信。
晏殊《蝶恋花》词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双鲤:即两块木刻的鱼。
汉代以前,信封还没有发明,信件是夹在两块竹木简中间传递的。
两块竹木简刻成鱼形,合在一起,用绳子捆好,在打结处糊上泥土,加盖印章,然后发出。
鸿雁:典出自《汉书》:“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后来,“鸿雁”就成了书信的代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关于古代书信别称
用书写的工具来指代:尺翰、书翰、札翰、华翰。
翰,本义是指鸟羽。
古时曾用羽毛为笔,故用翰代称笔,翰墨就是笔墨,翰池就是笔砚。
写信要用笔,因此用与此相关的字词和翰构成双音节词来代称书信,例如尺、书、札等。
《魏书·夏侯道迁传》:道迁虽学不渊洽,而历览书史,闲习尺牍,札翰往还,甚有意理。
华翰,是取华美观、精华、有文采之义,用来表示对别人书信的敬称。
唐刘禹锡《谢窦相公启》:每奉华翰,赐之衷言,果蒙新恩,重忝清贯。
用书信的包装来指代:函、缄(缄札、缄素)、书筒、双鲤(双鲤鱼、双鱼)。
函,是指封套,相当于现在的信封,一封信就称为一函。
《三国志·魏·刘晔传》:(曹*)每有疑事,辄以函问晔,至一夜数十至耳。
缄,是指用来捆绑器物的绳索,而用绳索的目的是将器物密封或封口,书信一般是具有保密*的,也需要密封,因此就用缄来代称书信。
宋王禹偁《回襄阳周奉礼》:两月劳君寄两缄。
缄札和缄素字面意思就是用绳索将写好字的木片、丝帛捆扎起来,表明是密封好的书信。
唐李商隐《春雨》: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明张羽《怀友》:携赏邈难期,庶望遗缄素。
书筒,是指盛书信的邮筒,也用来代指书信。
宋赵蕃《呈季承》: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双鲤,是指用两块雕刻有鲤鱼图案用来放书信的木盒,也就是书信的封套。
唐刘禹锡《途中送崔司业使君扶持赴唐州》: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也有称为双鱼的,唐杜甫《送梓州李使君之任》:五马何时到,双鱼会早传。
书信的别称
书信的别称(六)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
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
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
”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书信别称篇一:书信别称知多少书信别称知多少鸿雁: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这个典故出自《汉书苏武传》:“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所以,后来用鸿雁代称书信。
鲤鱼:这个典故出自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以鲤鱼代称书信有几种说法,有“双鱼”、“双鲤”、“鱼书”等。
而且古代人还常常把书信结成鲤鱼形状。
书简: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古代书信写好后常找一个竹筒或木筒装好再捎寄。
后来书筒也成了书信的代称。
八行书:旧时信件每页八行,故称为八行书。
简: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我国曾用削成狭长的竹片作为书写材料,人们把这种竹片称为简。
用于写信的竹片便称为竹简。
牍:古代书写用的薄而小的木片称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一般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柬:在古代,柬与简通用,是信件、名片、帖子之类的统称,如请柬、贺柬、书柬等。
素:古代称白绢为素。
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素”成为书信的代称。
笺:笺原是精美的小竹片,供人们题诗或作画用。
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
函:函原指信的封套。
古代寄信用木匣子邮递,这种匣子叫函。
后来就称信件为函,如函件、来函、公函等。
札:札在古代指书信,公私文书。
札原意为古代书写用的小木简。
现仍通用“信札”一词。
篇二:书信的别称书信的别称(六)手书家信使函寸简信件还可分为许多种类,如公函、私信、便函、手书、家信、情书等等。
现将手书、家信、短信、便函的别称略加介绍。
1.手书手书是亲手写的信。
相对含有重视、真实非假冒等意味在内,所以常区别于一般书信别称。
如《汉书·薛宣传》:“冯翊敬重令,又念十金法重,不忍相暴章。
故密以手书相晓,欲君自图进退。
”“暴章”即揭露。
“手书还称“亲笔信”、“手札”、“手翰”、“手启”、“手柬”、“手笔”、“手记”、“手帖”、“尺墨”等等。
举例如下:手札:白居易《宿香山寺酬广陵牛相公见寄》诗:“手礼八行诗一篇,无由相见但依然。
”手翰: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是以前状,辄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手启:《三国演义》第三十六:“(程昱)待徐母如亲母,时常馈送物件,必具手启。
徐母亦作手启答之。
”手柬:明代沈德符《野获编·台省·房心宇侍御》:“房念众咻不止,其势且孤,乃尽出二给事先后托请诸手柬呈上览。
”尺墨:《翰苑新书·戴象麓(上赣州周府判启)》:“编摩尺墨,披沥寸丹。
”手笔:亲手写的或画的东西叫手笔。
因此亲笔信也叫手笔。
刘禹锡《上杜司徒启》:“近本州徐使君至,奉手书一函。
”手记、手帖:亲自写的文章、书信之类称“手帖”;亲笔写的笔记、日记、书信称“手记”。
如明代张居正《与蓟镇督抚书》:“昨偶因赵帅,以李自馨手帖见寄。
”鲁迅小说《伤逝》副题为“涓生手记”。
2.家信指家里来的信或外出后寄给家里的信。
家信也称“家书”、“家禀”、“家问”、“家报”、“乡书”、“乡信”、“竹报平安”、“锦字”、“锦书”、“锦文”、“锦中书”、“锦字书”、“黄犬音”、“大书”等等。
“家票”在前文郭沫若的信中已经举过,其余举例如下:家书:宋赵抃(bian音变)《闻岭外寇梗》诗:“家书万倍金难得,远梦干回路不知。
”家问:《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
”家报:李渔《蜃中楼·传书》:“奴家还有一封家报,你可差个的当的差役,投到洞庭龙官。
”乡书:孙道乾《小螺庵病榻忆语题词·哭舍妹》:“乡书甫启读末终,涕泪藉嫌素中。
”乡信:指家乡人或家人的来信,但多指后者。
唐刘长卿《同诸公登楼》诗:“北望无乡信,车游滞客行。
”竹报平安:唐代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植下》说:“卫公(即唐代宰相李德裕)言北都(即太原)惟童子寺有竹一窠,才长数尺,相传其寺纲维(即主管寺内事务的僧人)每日竹报平安。
”后来,就以“竹报平安”代称平安家信,也简称“竹报”。
如宋人韩元吉《水调歌头·席上次韵王德和》词:“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
”锦字:即用锦织成的字,源于一个凄惋的故事。
《晋书·窦滔妻苏氏传》载:“窦滔妻苏氏,始平人也,名惠,字若兰,善属文。
滔,苻坚时为秦州刺史,被徙(流放)流沙(沙漠),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旋图诗以赠,滔宛转循环以读之,词甚凄惋,凡三百四十字,文多不录。
”后来就把妻子寄给丈夫的信称“锦字”。
如范成大《道中》诗:“客愁无锦字,乡信有灯花。
”锦字也称“锦字书”、“锦文”、“锦书”、“锦中书”。
锦字书:李白《久别离》诗:“别来几春末还家,玉窗又见樱桃花。
况有锦字书,开缄使人磋。
锦文:冯梦龙《挂枝儿·耐心》:“锦文织就,薄幸回颜。
”薄幸,犹冤家,旧时女子对意中人的呢称。
锦书:唐人刘兼《征妇怨》诗:“曾寄锦书无限意,塞鸿何事不归来锦中书:唐耿湋(wei音围)《古意》诗:“叶下统窗银烛冷,含啼自草锦中书。
”黄犬音:典故出《晋书·陆机传》。
西晋文学家陆机是吴郡吴县(今上海松江)人。
养有一个很好的狗,取名黄耳,他曾在当时的首都洛阳羁留,很久没有得到家信,十分惦念,一日他笑着对狗说:“我家绝无书信,你能送信不能”黄耳摇尾作声,表示可以。
于是陆机写信用竹简装,系到狗颈上。
狗向南寻路到家,取了回信又送回洛阳。
后来就用“黄耳”或“黄犬”代指信使,用“黄犬音”借指家信。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二折:“不用黄犬音,难传红叶诗。
”黄犬音也称“犬书”。
如李贺《始为奉礼忆昌谷山居》待:“犬书曾去洛,鹤病悔游秦。
”“鹤病“即妻子生病。
3.便函便函是机关团体发出的形式比较简便、非正式公文的信件,从前也叫“札字”。
如《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陈木南写了个札字,叫长随拿到国公府向徐九公子借了二百两银子。
”4.寸简寸简就是简短的信,也称为“寸笺”、“寸纸”、“寸楮”、“寸札”、“寸函”、“片札”。
有时还用这些代称,谦指自己发出的书信。
兹举几例:寸简:夏曾佑《送汪毅白》诗:“千古心期凭寸简,九州容易入斜曛。
”“心期”指期望、心愿。
“曛”(xun音熏)意为昏黑。
寸笺:鲁迅《书信集·致高良富子》:“特上寸笺,以申谢悃。
”悃(kun音捆),即真心诚意。
寸纸:秋瑾《念奴娇·寄闺珵妹》词:“别绪千丝,离恨万缕,寸纸应难剖。
寸楮:太平天国罗大纲《致英使书》:“今藉羽便,特修寸楮。
寸札:清人吴下阿蒙《断袖篇·琴书》:“倘得机缘,寸札相招。
寸函:鲁迅《书信集·致黎烈文》:“晚间曾寄寸函,夜里又做一篇。
书信的别称(二)书信是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没有电报、电话等现代化通讯工具之前,更加显得重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诗),“忽得远书看百遍,眼昏自起剔残灯”(宋代诗人刘克庄《和仲弟二绝》诗)。
这些诗句道出了人们对书信的重视程度。
因此,在文人墨客的如椽大笔挥洒之下,众多的书信别称,应运而生。
书信函书信: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之为“书”。
古代的“信”指信使,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
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
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
所以“书问”就是书信。
如鲁迅《致许寿裳》的信写道:“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
”书邮:宋代范成大诗云:“堆案书邮少,登门刺字稀。
”书呈:《水游传》第二回:“写了一封书呈,却使高俅送去。
”书记:书记现代多指政党或团体中各级组织负责人,但在古时多指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或书信、文字等。
宋代人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向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八行、八行书:古时信笺每页多为八行,所以称书信为“八行”或“八行书”。
李渔《意中缘·悟诈》:“八行代我传心事。
”北齐人邢邰《齐韦道逊晚春宴》诗囚:“谁能干里外,独寄八行书。
”书筒:书筒本指藏书信的邮筒,被用来代指书信。
如宋代人赵蕃《呈季承》诗云:“但恐衡阳无过雁,书筒不至费人思。
”书题:“题”也作书牍讲。
《释名·释书契》说:“书牍称题。
”所以书题就是书信。
如《南史·周山图传》:“(周山图》于书题甚拙,谨直少言,不尝说人缺长。
”书子:这是书信的口头称呼。
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那日贾政的家人回家,呈上书子。
”青鸟书:青乌是传说中的神鸟。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三危之山上住着三只青鸟,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为西王母取食和送信。
《艺文类聚》引旧题班固《汉武故事》说:“七月七日,上(指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
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
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
”后人就称信使为“青鸟”或“青鸟使”,书信为“青鸟书”。
如王实甫《四块玉》套曲:“又不见青鸟书来,黄犬音乖。
每日家病恹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