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
神话研究综述(一)
神话研究综述(一)我国神话学在长期持续拓进的基础上,1996、1997两年来的研究越发展示出其内在的思维张力。
不仅以“世界眼光”做“中国学问”的看法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人们的观念、视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研究工作更加有的放矢、进展有序,而且学者们勇于多方面探索,不断补充、调整、更新现行的研究方法,尤其是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的进一步推广运用,更加拓展了神话学的探索空间,更加强调了动态地研究神话,从而使神话研究充满了新的活力。
而现实生活中大量新资料的发现,更促使学者们思索神话研究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当今神话学者的研究特色。
总之,1996、1997两年的神话研究于稳健发展的同时,在某些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出现的几部极有学术品格的专着和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充分显示出了两年来的学术成果。
一、几部富有开拓意义的学术著作和论集1.在庆祝袁珂先生八十诞辰暨神话研究五十周年之际,四川大学出版社推出了袁珂着的《袁珂神话论集》(1996.9),它不仅是一部“与前不同,面目一新”的论集,而且与1982年出版的袁珂《神话论文集》衔接,能比较全面地反映50年来袁珂对神话理论的研究成果。
《袁珂神话论集》共收有论文48篇,分为4个单元。
他的诸多的成果都集中地反映在这本论集中了,而其中最核心的,则是他的广义神话理论。
第二单元的17篇文章专门讨论广义神话的涵义,中国神话学发展的途径和研究的范围,以及作为广义神话内容的仙话、神话小说、民间传说等问题,而所收其他的各种序言和杂论等也始终贯穿着他的广义神话的观点。
袁珂提出研究神话,特别是中国神话,必须走“广义”的道路。
他认为狭义的神话,专指上古神话,确实是兴起自原始社会,直到封建社会初期就逐渐衰竭了,但广义的神话却是生生未已,每个朝代,每个时期,天南地北,都有新的神话产生,所以广义神话是扩展后的神话。
广义神话包括了狭义神话,却并不否定狭义神话,狭义神话仍然是学者们研究的核心与基础。
《故事新编》与神话
《故事新编》与神话《故事新编》这部作品在鲁迅先生的创作历程中有些特别。
首先,它经历了十三年的时间才完成!其次,《故事新编》是鲁迅的最后的创新之作,里面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鲁迅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而且,神话传说题材在这里面占了大半篇幅。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而这种经历是相当普遍的。
同时,对小孩子来说神话、传说和史实并无太大区别,都只是当故事来听。
本文将从《故事新编》与神话的关系出发做分析讨论。
一、神话对人的影响相信很多人儿时都接触过神话,并为其有趣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所吸引。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亦或是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
神话体现并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像丰富生动的希腊神话和略显严肃的中国神话的对比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二、《故事新编》与神话《故事新编》里面神话题材的作品有《补天》和《奔月》,而《铸剑》和《起死》也都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上文说过,许多人在儿童时代就有接触神话故事。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时候,鲁迅就对《西游记》情有独钟;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关于儿童时代,众所周知,自传文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而其中关于儿童时代的自传佳作数量颇为可观。
但把从儿童时代就开始接触的的神话较好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的,除了《故事新编》,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百年孤独》。
中国神话里的主角通常也是显得有些孤独——造人的女娲、逐日的夸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别说集体英雄主义,和那种有人前呼后拥的个人英雄主义也相距甚远,而普遍是一心兼济天下,默默身死而道消,连个继承人都没有。
《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
《故事新编》的古希腊神话悲剧意识解读《故事新编》中的古希腊神话呈现出强烈的悲剧意识。
其一,故事中的人物生活在神与人、命运与自由、爱与死亡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中,深受悲惨命运的摆弄。
比如,提塞斯为了拯救父亲而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伊卡洛斯因为遵从父亲的指示而坠入大海,欧律狄刻和伊底癸斯为了为自己的子女报仇而不惜杀死自己的亲人,这些都展现出人与命运的冲突和无奈。
其二,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因为自己的错误而导致悲剧结局,展现出人类的弱点和悲观的人生观。
比如,潘多拉打开了希望之盒,释放出了所有的灾难和痛苦,阿基里斯因为自己的傲慢而被击败,大众在审判谁是最美时出现了无尽的争吵和矛盾,这些都表明了人类的脆弱和自私。
其三,故事中的人物常常通过死亡来解脱痛苦,展现出对命运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渴望。
比如,奥德修斯在回家的路上经历种种艰辛和磨难,众神丝毫没有给他减轻困难的机会,只有死亡才能给他一个解脱。
在这些故事中,死亡成为悲剧结局的必然,也成为了对现实的逃避。
综上所述,故事中的古希腊神话体现出悲剧意识,表达了人与命运的冲突、人性的弱点和对命运的绝望,反映了古希腊人生观和文化价值观。
《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
《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为蓝本进行的独特创作。
在阅读这部作品后,我深受触动,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奇幻与反思的世界。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对传统神话进行了大胆的重构,打破了我们对那些古老故事的固有认知。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将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放置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在《补天》中,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
鲁迅先生赋予了她人性的一面,让我们看到了她在创造人类过程中的疲惫与无奈。
女娲在修补天空时的努力和坚持,与她面对人类的种种荒诞行为时的困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人类自身的思考和批判。
他似乎在告诉我们,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已经逐渐偏离了最初的美好和纯真。
《奔月》则讲述了后羿在射日后的生活。
曾经的英雄后羿,如今面临着猎物匮乏、妻子嫦娥心生不满的困境。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英雄在功成名就后的落寞与无奈。
后羿不再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神射手,而是一个为了生活琐事而烦恼的普通人。
这让我不禁思考,英雄的光环是否只是一时的,当荣耀褪去,他们又该如何面对平凡的生活。
同时,嫦娥的形象也有了新的转变,她不再是那个温柔顺从的妻子,而是对现状感到不满、渴望改变的女性。
这种对传统人物形象的颠覆,让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
《理水》中的大禹一改过去人们心目中威严庄重的形象,成为了一个朴实、务实且充满智慧的实干家。
他与那些只知空谈、不干实事的官员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鲁迅先生通过大禹治水的故事,批判了当时社会上那些只注重形式和表面功夫,而不关心民众疾苦的官僚作风。
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英雄不是靠华丽的言辞和表面的风光来定义的,而是那些能够实实在在为人民做事、解决问题的人。
《铸剑》的故事充满了复仇的悲壮与残酷。
眉间尺为了替父报仇,毅然决然地投身于一场血腥的斗争。
《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
《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故事新编>的神话重构读后感》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手法,对古老的神话传说进行了重新演绎和构建,读来令人深思,感慨万千。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打破了传统神话的固有模式,将神话人物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赋予了他们新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大胆的创新,让我们看到了神话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多样可能性。
以《补天》为例,女娲这一古老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明形象。
她在创造人类的过程中,遭遇了种种烦恼和困扰。
她的形象变得更加真实、接地气,仿佛就是我们身边一位辛勤劳作却又无奈的普通人。
这种对女娲形象的重构,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于传统神话的重新审视和思考。
他并非是简单地复述古老的故事,而是通过对神话人物的重塑,揭示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奔月》中的后羿,曾经是射下九日、拯救苍生的英雄,可在故事中却面临着英雄末路的困境。
他的射技无处施展,只能为了生计奔波,甚至连妻子嫦娥都离他而去。
鲁迅先生通过后羿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英雄在平凡生活中的无奈和悲哀。
这让我不禁思考,当英雄褪去光环,回归平凡生活,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是否也是一种人性的折射?《理水》则塑造了一群务实、苦干的古代官员形象。
与传统神话中那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官员不同,这里的官员们深入民间,为了解决水患问题而努力。
这种对古代官员形象的全新塑造,既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改革的期望,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挖掘和弘扬。
《故事新编》中的神话重构,不仅仅是对故事内容的创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批判性继承。
鲁迅先生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比如在《铸剑》中,通过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但同时,他也在作品中表达了对正义、勇敢等美好品质的赞美和追求。
读完整部《故事新编》,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
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结合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创作的短篇小说集,其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
鲁迅借助神话的再创造来实现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故事新编》成为了鲁迅特殊的战斗武器,新编后的神话故事中所透漏出的革命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反抗精神也向无数革命的战士传递着力量。
本文将从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分析《故事新编》中的神话模式。
关键词:多元系统理论;故事新编;神话模式一、前言作为儿童时期的产物,神话对于不同民族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利用创新的历史小说,戏剧化的情节描写,战斗的历史小说,凸显了其作品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笔者旨在通过多元系统理论分析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神话模式。
二、多元系统理论概述多元系统理论(Polysystemtheory)由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
在早期的翻译研究中就提出过多元系统理论。
以色列学者所做的研究就是把列佛维尔[(比)AndreLefevere],霍姆斯(Holmes)和勃鲁克(R.vandenBroeck)等试图建立的理论加以延展,使翻译理论似乎超越了其“合法的”语言学及语文学的范畴。
(Genzler,1993,108)他们把翻译的很多问题,置于一个较大的框架内,可以从更广的历史和文化角度,来考察翻译文本以及影响翻译过程的美学预设。
而这些文本反过来又会影响某一社会的文学及文化常规。
而多元系统理论者们则持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接受文化(即目的语文化)的社会规范及文学常规支配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从而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
(洪溪珧,2022,171)佐哈尔新造的词“多元系统”指的是一整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网络,包括文学系统,半文学系统及社会内的外文学系统。
多元系统理论尝试阐释一个给定文化内部的所有种类文本的功能——从中心的、典范的文本(canonicaltexts)(如创新型诗歌)到最边缘的非典范的文本(如儿童文学及通俗小说等)。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王建雄;王泽龙【摘要】《故事新编》以其经典型和独特性长期受到研究界的重视,新世纪以来,又出现了一批富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思想内涵研究、诗学研究、文体研究和创作过程研究四个方面.其中,思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本中的文化批判、反思启蒙神话和现代性思考等主题的阐释上;诗学研究则体现在对文本的语言、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等问题的论述上,其间对文本中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值得注意;文体研究上,除了原有的历史小说概念外,还引进了新历史小说,文化寓言,传奇小说,故事新编体小说等概念阐明其文本特征;创作过程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新编》发生的角度,探讨了其在鲁迅创作生命中的内在必然性以及各种外在因素对文本生成的影响.《故事新编》研究中也存在着对概念理解不够清晰,理论与文本契合性不足等问题.【期刊名称】《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7)005【总页数】7页(P25-31)【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研究述评【作者】王建雄;王泽龙【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10.97《故事新编》从诞生之日起便引起了文学研究界的关注,小说集以其特别的文体、怪异的叙事、复杂的思想内涵为人们理解增加了难度。
而在样式独特的背后潜藏着的是鲁迅独特的心境与突破自我的艺术探索。
对这部小说集的研究和阐释远远落后于鲁迅其他两部小说集。
新世纪以来,对《故事新编》的研究则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除了对“文体”、“油滑”和“创作手法”等问题的探讨仍在继续进行之外,一些新的富有深度的研究成果也逐步呈现,其中对《故事新编》的思想内涵、诗学、文体和创作过程的讨论最为集中也最具特色。
一、《故事新编》思想内涵的研究鲁迅小说自诞生之日起,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就一直是评论界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而就《故事新编》而言,历史上就曾经有过改造国民性、革命论和鲁迅人生哲学等多种角度的探讨。
论《故事新编》对神性的消解——以《补天》为例
我读《故事新编》——以《补天》为例论其对神性的消解摘要:历来《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存在颇多争议,本文将在马为华先生的《神话的消解——重读<故事新编>》的基础上,以《补天》为例,从文本着眼,深入分析《故事新编》对神话的消解。
关键词:补天女娲神性消解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鲁迅研究者对《故事新编》投注越来越多的目光,《故事新编》的研究开始走向规范化和理论化。
研究者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主题内涵问题、体裁问题、“油滑”问题、创作方法及艺术特色问题及相关比较研究几个方面。
而对《故事新编》主题意蕴的研究开始有意疏离政治意识形态,上升到更为抽象的形而上学的和综合的层面,现代人的孤独感荒诞感和虚无感等“存在”内涵的解读,成为主题意蕴解读的热点之一,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小说中文化批判的深层解读。
①21世纪对《故事新编》主题意蕴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小说所蕴涵的文化批判的深度; 二是小说所显示的鲁迅主体意识的复杂性。
后者以马为华的《神话的消解——重读<故事新编>》为代表,他从取材、人物、环境等方面考察了《故事新编》中神话消失的过程,认为这与“五四”神话性的消解是同步的,同时伴随着鲁迅对知识分子及自我的反思的过程。
从小说主人公、取材范围、主人公与环境的变化中可看出一个很明显的神话消失的过程。
该文从整体把握了《故事新编》的内涵,对《故事新编》中神话消失的脉络进行了梳理,但是缺乏对文本的细致研究,理论论证强而文本举例欠缺,本文将以《补天》为例,把文本作为着眼处,深入分析《故事新编》对神性的消解。
最早提及女娲的史料均泛言女锅具有化育万物的神力,如:“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说文)“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 楚辞·天问》王逸注)“黄帝生阴阳,上骄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女蜗所以七十化也。
”( 淮南子)只有汉人应邵在《风俗通》中才明言“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蜗传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铸剑》的故事源自于《列异传》与《搜神传》。曾为吴王造剑的干将与其妻莫邪衔命为楚王铸剑。一把为干将,一把为莫邪两把宝剑被铸成后, 雌剑被干将献给了楚王后,被楚王所杀,他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带雄剑为父复仇的故事。歌颂了我国古代铸剑工的崇高技艺,同时,也表现了少年的孤勇和统治者的残酷。
《理水》中大禹治水的传说发生在尧舜时代。黄河流域总是洪水泛滥成灾,为了管理洪水,让人们安居乐业,鲧奉命治水,九年没有成功。后来,舜帝继位以后,鲧的儿子禹接任治水。禹采用“疏顺导滞”的方法,将洪水引开。从此,人们又能顺利从事农业生产了。禹也因而成为夏代的一代君王。大禹治水传达了大公无私、民族至上、科学立异等为内涵的精神品质,这种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填充,也是民族精神所需散发的光芒。
《奔月》之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在西汉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有最初实的呈现。主要讲述相传远古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万物都处于生命垂死挣扎的边缘,果敢娇捷的后羿,在昆仑山上把九个太阳射了下来。自此,受人尊崇和爱戴,也激起了不少女性追求的欲望,然而后羿最终仅选择了娶嫦娥为妻。之后,后羿得到了一枚长生不老的妙药,交给家中夫人嫦娥保存,但后羿有一个名叫蓬蒙的徒弟,他逼迫嫦娥吞了仙丹奔月之事。这则神话故事既赞美了后羿的英勇钟情,也表达了后羿的大公无私、挽救生灵的优良品质。
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
王调珍
(河西学院 文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鲁迅是二十世纪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值得我们去研读和反思。写于晚年的《故事新编》,相对于以前的作品又有其新意。《故事新编》是对新时代文化中“故事”的新编,是将历史故事与神话故事的在创造,也赋予了“故事”以新的主题,凸显了《故事新编》中的礼赞与批判。此外,《故事新编》还创造了新的人物形象。再度研究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新意。并对《故事新编》的创作预期做了探讨。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一、本文概述《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鲁迅在其作品《故事新编》中如何运用和重塑中国古代神话元素,以及这些神话元素如何与鲁迅的创作理念和社会批判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学表达。
本文将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元素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揭示鲁迅如何利用这些传统神话构建新的文学空间,并借此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文章还将关注鲁迅在运用神话元素时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意识,以及这些元素如何影响和提升《故事新编》的艺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创作理念和文学风格,还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神话在现代文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二、鲁迅与神话传统的关联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也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
鲁迅的文学创作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不仅体现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思想观念和文学创作理念上。
鲁迅的作品中多次出现神话元素和神话人物。
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重新诠释和改编神话故事,赋予了这些传统故事以新的时代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女娲补天的神话为蓝本,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入的思考,展示了古代神话中蕴含的丰富哲理和人生智慧。
这种对神话故事的再创作,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也为传统神话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的思想观念深受神话传统的影响。
他深信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鲁迅看来,神话不仅仅是故事,更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结晶。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始终强调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同时也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
鲁迅的文学创作理念也与神话传统有着密切的关联。
他主张文学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社会性,应该能够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这种理念与神话传统中的“天人合一”“人定胜天”等思想相契合,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在表达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的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浅谈鲁迅神话传说题材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结课论文题目:浅谈鲁迅神话传说题材作品《故事新编》的特色专业: 10对外汉语姓名:胡雪莲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2011年 11月 29 日浅谈鲁迅神话传说题材作品《故事新编》的特色鲁迅先生曾说,《故事新编》里的全部作品,“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绎”,可见这部作品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神话情结。
在结束“中国古代神话与传说”课程的学习后,笔者将从神话传说角度解读《故事新编》的特色之处。
首先要将《故事新编》中的作品进行划分。
其中,属于神话题材的有《补天》、《奔月》,属于传说题材的有《理水》、《铸剑》,属于历史题材的有《采薇》、《出关》、《非攻》、《起死》。
将《故事新编》这样分类是因为神话与传说是有区别的,二者的相异之处在于:神话是反映原始先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现象的原始理解的故事,神话完全是想象的产物,而传说可能有某种事实上的依据。
前者是人与自然的神化,后者则是神话“演进之后”,“中枢者”已由“神格”“渐进于人性”,“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神勇为凡人所不及”者。
但在充满想象和奇异色彩方面,神话与传说又是一致的。
在思维方式上,神话充满了原始先民那种大胆、奇特的想象和幻想,与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是两码事。
但凡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总会塑造出一批英雄人物,以此来解释人类的起源和奇特的自然现象,如女娲、夸父、精卫、刑天等等。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也沿袭神话传说创作的一贯风格对这些我们所知的英雄人物进行塑造,然而比从前神话更出色的是他由事件或事物的外部描写走近了英雄的内心,从他们的心理变化来表现。
笔者系统地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奇特的外貌与雄伟的气概。
从《故事新编》整个看来,应该说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肖像描写是不多的,但是寥寥几笔的勾勒已经显出了与众不同的气概。
我们且看《奔月》中作者对羿挽弓射箭的雄姿的勾画吧:“他一手拈弓,一手捏着三支箭,都搭上去,拉了一个满弓,正对着月亮。
新时期中国神话史和神话学史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1-11-20∗∗[作者简介]乔恩杰(1986—),男,河南信阳人,兰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文艺人类学。
摘要:新时期的中国神话研究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批神话学者的努力探索和辛勤耕耘使中国神话学成为人文科学领域内一枝独秀的现代学科。
对神话史和神话学史的研究属于该学科的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对神话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对新时期涌现出的神话史和神话学学术史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概括,力图清晰描绘出该研究领域三十余年间的发展轨迹和历史进程。
关键词:神话史;神话学史;新时期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陨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12)04-0112-04(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乔恩杰新时期中国神话史和神话学史研究综述回溯过往历史是为了更好地面向未来。
离开了对于历史的记忆,文化就会失去方向,各个门类的学科发展也是如此。
对于一门学科的历史进行勾勒、梳理,是这门学科发展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通过学科历史发展事实的甄别与梳理,不仅可以描绘这门学科的发展面貌,而且可以总结学科发展的使命、责任、传统、成就,还有失误和教训。
当然学科的学术发展历史不同于学科研究对象本身的历史。
本文主要梳理的就是神话学研究对象———神话的历史和神话学学科的学术史。
一、神话史的研究与梳理追随神话的历史脚步,可以说是神话学研究的一个梦想。
20世纪上半叶,对神话史的研究涌现出的成果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只有茅盾的断代神话史探讨和顾颉刚的专题神话史研究。
进入新时期,依然没有太多学者对神话史的研究给予过多关注,这方面的研究仍很薄弱。
下面对三十余年来,仅有的神话史研究成果做一概括。
(一)袁珂的神话史研究袁珂在新时期的神话史研究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探索,他的《中国神话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是中国第一部神话史,也是作者倾注了巨大心血的一部神话著作。
该著从原始社会的神话,到先秦两汉,直至明清历代典籍,包括一些稀见的笔记中的零散神话资料,都做了系统的梳理、辨析、甄别和论述。
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
汉语言文学专题研究题目: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学生姓名:王科人学号:200963120219班级:09—02所在院(系): 文法学院指导教师:曾小月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6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一部独特的小说集,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神话创作在《故事新编》中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复杂的思想内涵也一直成为后世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在本文中,笔者就《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创作开掘入手,简单归纳和总结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至今)研究者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成果,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关键词:新时期;鲁迅;故事新编;神话本文将新时期作为研究《故事新编》的时段,是有一定意义的。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随之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新时期里。
在这个时期,文学得以焕发青春,思想得以自由游弋。
于是,一大批有见地有水平的著作和论文纷纷涌现,这给《故事新编》中的神话研究带来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者对于《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本文主要选取新时期以来作为研究的时间段。
一、有关《故事新编》(一)作品简介《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其中用神话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作品有《补天》、《奔月》、《理水》、《铸剑》这四篇文章。
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
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神话,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二)作品中神话故事的文献来源[1]1. 《补天》《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西山经》、《国语·周语》(周)左丘明、《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淮南子·天文训》(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汉)刘安、《天平御卷》卷七十八引汉朝应邵《风俗通》(汉)应邵、《博物志》(晋)张华。
鲁迅《故事新编》的神话思维
是 原 始 人 类 心理 活 动 和 社 会 生 活 的 复 杂 结 晶 , 影 响 和 制 约 更
着 几 千 年 来 的 思 维 习惯 、 为 方 式 和 审 美 态 度 , 中 国 文 学 行 对 的发展起着潜移 默化 , 又根深 蒂固 的作用 。 而 文学 的积淀 使 原始 的神 话 意 象 在 历史 中固定 下 来 , 并
素 却一直 流传 , 与各种 文学 样式 完 美融 合 , 现 出 自己的 并 呈
独 特魅 力。
的反 抗 意 识 。 本 篇 中 , 迅 同 样 还 为 罪 恶 的 化 身 该 隐 平 反 , 在 鲁 将 其 塑造 成 为 一 个 同神 权 对 立 的 叛 逆 者 的 形 象 。 迅 希 望 以 鲁 该 隐 的 顿 悟 启 迪 中 国 人 民 的 觉 醒 。 在 文 中称 上 帝 是 破 坏 幸 他
受 了 尼 采 的哲 学 思 想 , 张 “ 物 质 而 张 灵 明 , 个 人 而 排 众 主 掊 任
社 会 环 境 下 衍 生 出新 的 意 蕴 ; 借 助 于 神 话 的 奇 特 想 象 , 或 追 求 虚实相 生的 艺术效 果 , 造 出新 的神 话 形象 与神 话情 节 。 创 虽 然 每 个 时 代 都 有 属 于 自 己 的标 志 性 文 学 形 式 ,但 神 话 因
鲁 迅 的神 话 观 , 析 了《 事 新 编 》 神 话 思 维 及 其 现 实 意 义 。 分 故 的
关 键 词 :鲁 迅 ;《 事 新 编 》 故 ;神 话 思 维 ;神 话 观 ;神 话 再 造
中 图 分 类 号 :1 1 20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编 号 :1 7 — 5 7( 01 ) — 0 1 0 6 2 0 4 2 1 01 0 8 — 3
初中议论文作文:评鲁迅《故事新编》
评鲁迅《故事新编》评一评鲁迅的文章,望大家多提意见。
鲁迅写作《故事新编》,情况亦是这样。
如上所述,神话传说题材,在《故事新编》中要占大半。
他之所以在13年间断断续续地写下这些新编的“故事”,并非偶然。
从心理积淀的角度而言,鲁迅幼年时代,接触到丰富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这些故事,多少年来,一直保存于他记忆的仓库里,并在暗中生成着、滋养着他的浪漫主义精神。
这种浪漫主义精神,在少年时代,主要是耽于诗意幻想、追求奇异的情愫。
他小时候自编童话,便是这种情愫的体现。
到1907年写作《摩罗诗力说》之时,他已经博览了中外文学作品,而他心向往之的却是西方的一批“摩罗诗人”,如拜伦、雪莱等。
在纷然杂陈的文学流派中,他独独垂青和服膺于浪漫主义。
这原因,除了他的年龄特点以及东京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之影响外,还有一条,就是少年时代大量神话传说在其心田里播下了浪漫主义这颗难以磨灭的种子。
到了《呐喊》、《彷徨》时期,现实主义是显流与主流,而浪漫主义则是潜流和支流。
现实主义的采用,于鲁迅是十分自觉的,与他疗救国民性、改造社会的伟大目标联系着,但它的居于主导地位,必意味着主体心理结构中浪漫主义成分要受到自觉不自觉的压抑。
从心理结构的内在需要讲,鲁迅无形中也有导泄自身浪漫主义的要求。
特别当他日常心理中情感活动处于活跃状态(精神苦闷时往往如此)时,或因为多种原因不能或不愿写作以现实为题材的作品时,心中埋伏和压抑已久的浪漫主义情愫,便会涌动,要求表现。
《野草》就创作方法而言,主要是象征主义的(也有现实主义成分),但它包含着十分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
因为现代主义各流派,就其精神而言,都是浪漫主义的。
所以,当鲁迅心理结构中情感这一因素占据最突出的地位时,他的创作必然在相当程度上倾向于浪漫主义,同时渗透着现实主义,并汇入某种现代主义成分。
《野草》是一个例子,《故事新编》也是一个例子。
自然,后者的情况有所不同。
对于鲁迅这样博古通今的作家来说,当现实的精确映象从他的大脑里暂时隐退或消失时,神话传说或历史的映象,往往会来替换。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
解读鲁迅故事新编的书【原创版3篇】目录(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五、总结正文(篇1)一、鲁迅故事新编的内容概述《鲁迅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 8 篇作品。
这部作品主要以神话为题材,故事有趣,想象丰富,是鲁迅作品中仅有的以远古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铸剑》和《起死》是鲁迅比较满意的作品。
二、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及意义鲁迅故事新编的创作背景主要是辛亥革命的酝酿和失败,鲁迅目睹了不少革命者流的血,从而萌生出顽强的复仇意志。
这部作品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复仇精神,同时批判了老庄哲学。
三、鲁迅故事新编的主要作品介绍1.《铸剑》:讲述了一个复仇的故事,国王让一男子造剑,然后杀了他,他的儿子去报仇,最后杀了国王自己也死了。
2.《起死》:取材于《庄子·至乐》篇中的一个寓言故事,用庄子和骷髅的消极出世和积极入世的矛盾冲突来批判老庄哲学。
3.《补天》:讲述了女娲造人和补天的故事,赞扬了人类顽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4.《奔月》:讲述了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故事,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
5.《理水》:讲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赞扬了大禹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
6.《采薇》:讲述了商朝灭亡后,周武王寻找箕子访求治国之道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贤能之士的敬仰。
7.《出关》:讲述了老子出函谷关的故事,表现了老子对世事的无奈和对道的执着追求。
8.《非攻》:取材于《左传》中的一个故事,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敢。
四、鲁迅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及思想内涵鲁迅故事新编在取材和写法上都不同于《呐喊》和《彷徨》,作品想象丰富,以远古为背景,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精神风貌。
在思想内涵上,作品赞扬了复仇精神、生命力、创造力和英雄主义精神,同时批判了旧有的哲学思想。
新世纪《故事新编》研究述评
究主要 集 中在 对文本 中的文化批判、 思启蒙神话 和现代性 思考等主题 的阐释上 ; 学研 究则体现在 对文本 反 诗 的语言、 叙事 结构和表现手 法等 问题 的论 述上 , 间对 文本 中表现 主义 , 现代主 义的争论值 得注 意; 其 后 文体研
关 系 的变 化上 都可 见 出一个 很 明显 的神话 消失 的
过 程 。这 种神 话 的 消解 与 “ 四” 五 神话 性 的消 解 具 有 同步 性 。 同时 , 迅 对 自我 及 知识 分 子 的理 鲁
的终结和现代性 的开端 。因此宫爱玲提 出《 故事 新编 》 貌 似 游 戏 之笔 的 ‘ 滑 ’ 最 大 的现 实 中“ 油 是
命 中徘 徊着 “ 积极 行 动 和 超脱 通 达 的 两种 欲 望 的 对 立 ” 而对儒 墨 的接受 和 对 老庄 的拒 绝 , 现 了 , 体 他 的肯 定 “ 动 ” 绝 空 谈 的文 化 理 想 , 为 《 行 拒 认 故
鲁迅小说 自 诞生之 日 , 起 其深刻的思想 内涵 , 就一 直是 评 论 界 关 注 和讨 论 的 焦 点 , 就 《 事 而 故 新编》 而言, 历史上就 曾经有过改造 国民性 、 革命 论和 鲁迅 人生 哲学 等多 种角 度 的探 讨 。新世 纪 以
的心态 , 自我 解构 、 自我消解 的做 法 为这种 探 讨增
添 了不少 难度 。
关 于现代 文 学 的 “ 现代 性 ” 的研 究 依 然 方 兴 未艾 , 是研 究 《 也 故事 新 编 》 的一 个重 要 视 角 。宫
杨 泉 则认 为 , 文本 在消解 、 判 历史 的 同时也 批
鲁迅《故事新编》· 神话人物的人性化
论《故事新编》中神话人物的人性化鲁迅一生不倦地在创作上进行探索,根据时代的革命要求和个人的战斗特点,多方面地从事艺术创作,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里做出榜样和树立标准。
《故事新编》则是鲁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探索成果,是历史小说创立和成熟的标志,同时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历史小说的丰碑。
小说对神话、传说和历史“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在创作时将神、英雄与历史人物拉下圣坛,使他们染上“人”的色彩,让形象更为丰满。
在中国传统的叙事文本中,女娲是创世与救世之神,夷羿为救世英雄,舜、禹是治世圣贤,庄子、老子、墨子是伟大的哲学家,伯夷、叔齐是隐士,是“忠义”的代表,而黑衣人、眉间尺更是侠义和复仇精神的代表与化身——这些被神圣化的人物几乎是中国文人文化哲学和民间文化哲学的全部精髓,在他们的头顶上无不闪烁着神圣、耀眼的光芒,让人们顶礼膜拜、万世景仰。
然而,鲁迅的《故事新编》却从现代人的文化语境入手,剥落罩在历史以及文化身上的华衣,将神、英雄以及圣贤人物拉入世俗的生活之中,还原他们的人性,展现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尴尬和不堪,从而说明神与英雄都是被制造出来的。
一、神与英雄人性化、世俗化在《补天》这篇小说中,女娲虽顶天立地、背靠青山,伸手可触摸青天,抟土可以成人,但她已不再是人首蛇尾、永生不灭的神,她虽高大却有着正常的人形,她创造人类只不过是因为她那备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生命力”——即性欲的潜力。
鲁迅在此处引用弗洛伊德的学说来说明女娲造人的动因是性的冲动,从而达到将女娲这一创世之神人性化的目的。
《补天》的开头,鲁迅描写女娲性的冲动,把她写成一个人性十足的女性:她从梦中惊醒过来,“只是很懊恼,觉得有什么不足,又觉得有什么太多了。
煽动的和风,暖暾地将伊的气力吹得弥漫在宇宙”里。
由于无聊而又无趣,女娲在海边掬起带水的软泥揉捏起来,由此创造了人。
她在造人的过程中感到了创造的欢乐,第一回于天地间笑得合不拢嘴;后来看到自己所做的小东西变成怪模怪样的道士,又诧异而且害怕地叫起来,“皮肤上都起了粟,就像触着一支毛刺虫”。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
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在中国的现代文学中,鲁迅的作品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深层次问题,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哲学和文学的独特见解。
尤其是在他的《故事新编》中,鲁迅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诠释了古代神话,从而使得这些神话故事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塑造了神话中的人物形象。
他不仅赋予了这些人物新的性格特征,而且通过细致入微的描绘,使这些人物更加接近现实,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在《补天》中,鲁迅以他独特的笔触重新塑造了女娲的形象,使她从一个神秘、遥不可及的神祇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普通女人。
这种人物塑造的手法使得神话故事更加贴近现实,也使得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这些故事。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重新解释了神话的情节。
对于古代神话中一些难以理解的情节,鲁迅通过添加现代元素和新的解释,使它们变得更加易于理解。
例如,在《奔月》中,鲁迅将传统的射日神话与现代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议题相,从而给这个古老的神话赋予了新的意义。
这种情节解释的手法不仅丰富了神话的内涵,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
再者,鲁迅在《故事新编》中运用了神话的奇特想象。
他通过夸张、变形等手法,将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再创造,从而创造出新的故事和形象。
例如,在《理水》中,鲁迅以传统的洪水神话为基础,创造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味的“治水英雄”。
这种利用神话的想象进行再创作的手法,不仅丰富了鲁迅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这些故事能更好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面貌。
鲁迅在《故事新编》中的神话系统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在这些重新塑造、解释和想象的神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和他对于人性的独特理解。
通过将古代神话与现代社会相融合,鲁迅成功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鲁迅的《故事新编》不仅是一部对古代神话进行再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深入探讨社会现实、人性及文化问题的哲学著作。
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
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新时期以来小说神话叙事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新时期以来中国小说创作中神话叙事现象的学术论文。
新时期,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也深刻影响了文学创作。
在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神话叙事元素逐渐崭露头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关注。
"Research on Mythical Narrative in Novels Since the New Era" is an academic paper aimed at delving into the phenomenon of mythological narrative in Chinese novel creation since the new era. In the new era, China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society, 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undergone tremendous changes, which have also profoundly affected literary creation. During this period, the mythological narrative elements in novel creation gradually emerged, attracting the attention of readers with their unique charm.本文首先界定了“新时期”和“神话叙事”的基本概念,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随后,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进行梳理和分析,归纳出这一时期小说神话叙事的主要特征和变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言文学专题研究题目: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学生姓名:学号:班级:专业:指导教师:年月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学生姓名:王科人学号:200963120219班级:09—02所在院(系): 文法学院指导教师:曾小月完成日期: 2011年11月6新时期以来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综述摘要《故事新编》是鲁迅一部独特的小说集,自问世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
神话创作在《故事新编》中占据了大半的篇幅,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和复杂的思想内涵也一直成为后世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在本文中,笔者就《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创作开掘入手,简单归纳和总结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至今)研究者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研究成果,从中找寻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为今后的进一步研究拓展新的空间。
关键词:新时期;鲁迅;故事新编;神话本文将新时期作为研究《故事新编》的时段,是有一定意义的。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化随之也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新时期里。
在这个时期,文学得以焕发青春,思想得以自由游弋。
于是,一大批有见地有水平的著作和论文纷纷涌现,这给《故事新编》中的神话研究带来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研究者对于《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本文主要选取新时期以来作为研究的时间段。
一、有关《故事新编》(一)作品简介《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所写的8篇作品。
其中用神话素材进行再创作的作品有《补天》、《奔月》、《理水》、《铸剑》这四篇文章。
这些作品的语言秉承鲁迅先生的一贯文风,幽默风趣,婉而多讽。
故事的内容虽来源于历史神话,但只是用了一点因由,经作者随意点染,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副绝妙奇趣的画卷。
(二)作品中神话故事的文献来源[1]1. 《补天》《山海经·大荒西经》、《山海经·西山经》、《国语·周语》(周)左丘明、《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淮南子·天文训》(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汉)刘安、《天平御卷》卷七十八引汉朝应邵《风俗通》(汉)应邵、《博物志》(晋)张华。
2. 《奔月》《山海经·海内经》、《楚辞·离骚》(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战国)屈原、《孟子·离娄(下)》(战国)孟轲、《列子·汤问》(战国)列御寇、《天平御卷》卷三五0引《列子》、《淮南子·览冥训》(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汉)刘安。
3. 《理水》《尚书·舜典》、《尚书·益稷》、《论语·泰伯》(周)孔丘、《庄子·天下》(战国)庄周、《孟子·滕文公(下)》(战国)孟轲、《韩非子·五蠹》(战国)韩非、《列子·扬朱》(战国)列御寇、《吕氏春秋·音初》(秦)吕不韦、《史记·五帝本纪》(汉)司马迁、《史记·夏本纪》(汉)司马迁、《古岳渎经》(唐)李公佐。
4. 《铸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汉)赵晔、《越绝书·越绝书传记宝剑》(汉)袁康、《列士传》(汉)刘向、《孝子传》(汉)刘向、《列异传》(三国魏)曹丕、《搜神记》(晋)干宝、《本草·流水·井泉水》。
二、新时期以来《故事新编》的研究成果我们研究《故事新编》中的神话创作,就不得不对《故事新编》这整本著作有一定的理解。
所以,下面我在集中整理、归纳研究者在新时期对《故事新编》中神话创作的综述的同时也会穿插一点研究者在新时期对《故事新编》的整体研究成果。
(一) 80年代研究成果80年代的《故事新编》延续了50年代以来的问题意识,并在新时期产生了很多总结性的成果。
1. 题材问题对于《故事新编》是否属于历史小说的问题,一直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历经了几十年的争论。
80年代经过众多研究者的努力,这一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
钱碧湘的《古今·取舍·得失——读鲁迅<故事新编>札记》认为:“首先,鲁迅唯有这个集子没有按写作日期来编排,而是按历史题材本身的顺序来排列的,由此可见鲁迅本人是将它看做是历史小说的;其次,作者还认为不应因《故事新编》采用了讽刺、幽默的艺术手法而否认它是历史小说。
”[2]蒙树宏在《关于<故事新编>研究的若干问题》中也说:“鲁迅主观认为《故事新编》的主要内容是写古人古事,应该称做历史小说”。
[3]当然,也有人并不这样认为。
李桑牧在其专著《<故事新编>的论辩与研究》中就坚持认为是“讽刺小说”,“我认为,《故事新编》是讽刺小说和历史小说的合集。
”[4]但,关于这一问题,鲁迅自己也曾讲到:“《故事新编》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5]2. “油滑”问题在《故事新编》的神话叙事上,鲁迅大量采用“油滑”的叙事方式,这也成为后来研究者争论的焦点。
关于“油滑”的来由。
部分研究者认为“油滑”是受作者的主观意图和作品的客观需要所造成的。
这里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有:钱碧湘的《古今·取舍·得失—读鲁迅<故事新编>札记》[6]、李复兴《利与弊的辩证关系—关于<故事新编>的断想》[7]、周国平《论<故事新编>的油滑》[8]。
值得一提的是,王瑶在《鲁迅<故事新编>散论》[9]也提出了独特的意见。
他提出了《故事新编》的“油滑”与绍兴地方戏剧有着一定的联系。
关于“油滑”的艺术效果。
大部分人对于这种“油滑”之处是给予了积极地评价。
如王黎在《卓越的讽刺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是鲁迅创造的新文体》[10]中肯定了“油滑”正是《故事新编》的“新”之所在;刘铭章在《关于<故事新编>的“油滑”问题》[11]中认为这种油滑是艺术上的新探索;周国平的《论<故事新编>中的油滑》[12]也认为“油滑之处”在小说的作用是明显的;王瑶在《鲁迅<故事新编>散论》[13]中提出:“油滑之处”的运用,明显地有使作品整体“活”起来的效果,有助于使古人获得新的生命。
而有的学者也认为“油滑”是有利有弊的。
如钱碧湘的《古今·取舍·得失—读鲁迅<故事新编>札记》[14]、蒙树宏在《关于<故事新编>研究的若干问题》[15]、《李复兴《利与弊的辩证关系—关于<故事新编>的断想》[16]。
这些研究者则认为“油滑”之笔的弊端也是有的,即它有可能影响破坏作品的艺术的完整。
3. 创作方法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研究者之间的意见分歧比较大,争议也有很多。
有的人认为创作方法属于现实主义,有的人则认为属于浪漫主义,而有的人则认为不同编目应该不同分析。
在这里,由于其关系错综复杂,本文就不一一列举。
(二) 90年代以来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后,在80年代对于《故事新编》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随着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
使得人们对于《故事新编》的挖掘更加深刻,这也就引发了对《故事新编》中有关神话的更大更广范围的研究。
1. 神话人物形象在《故事新编》中,神话人物形象有《补天》中的造物主女娲,《奔月》中的英雄后羿。
《理水》中大禹治水,还有《铸剑》中复仇者眉间尺。
欧文在《传统的中国和诗学、世界的征兆》中提到:“《补天》(1922)所处的位置相当于《狂人日记》之于《呐喊》,可以说是象征着《故事新编》整体性格的作品。
”[17]但是基于当时处在五四时期,原本神圣的东西肯定会自矮三分的。
这一点张玉龙在《中西创造神话比较视野中的<故事新编>》中也认为:“于是鲁迅在最大限度上将女娲形象及其活动还原为个体人本应该有的状况,使女娲走下伦理的神坛,变成一个个性的人。
”[18]《奔月》中的射日英雄在鲁迅笔下则变成一位过时的无用的悲伤的英雄。
易水寒在《<故事新编>三题》中认为:在鲁迅那里,救世的崇高已逐次转化为一种无人理解的透彻的悲凉和冰凉,一如后羿所感受到的孤独和冰凉一般:无人理解,被人遗弃,遭人抛弃。
”[19]还有研究更是认为后羿及为鲁迅的真实写照。
李怡在《红巾不搵英雄泪—<奔月>与鲁迅的精神苦闷》中肯定到:“像这样,按照当时鲁迅的创作心理上来分析后羿的形象,我们容易知道鲁迅是后羿的化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说,羿的痛苦是鲁迅精神苦闷的外化。
”[20]《铸剑》则更加突出显示了鲁迅的民主主义精神。
《铸剑》中描写的是一个“孤独者”的复仇者形象,后世研究者对于《铸剑》也有十分高的评价。
“《铸剑》这篇作品通过黑色人的哲学和行动,充分反映了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因此,我们在“过客”的形象的解读过程中,可以找到鲁迅自己的向前和向上的意志。
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说在《故事新编》中《铸剑》是成就最高之。
”[21]2. 主题意蕴王培元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误区—鲁迅的启示》中提到:“神话是民族古老的文化遗产,在一定的场合,它和民族尊严联系在一起。
文化的基本核心是有传统的思想和与其有关的价值所构成。
”[22]周山丹在《鲁迅笔下的现代神话》也认为:“而且,神话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以象征的叙事故事的形式表达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因此,人可以创造神话,神话也可以塑造人,人又改造神话。
在这里,人是文化的“活化石”,在人身上负载着最丰富、最真实的文化信息。
在中国现代文学家当中,鲁迅正是借助民族文化之根—神话的深入发掘,展开对国民性的审视与批判。
”[23]另外,《故事新编》中“鲁迅以“叙述”来探寻或试图解决“个人时间”和“历史时间”的紧张关系。
他在这探寻(话语实践)中,构成了自己内在声音的主题因子(爱、牺牲、希望、绝望、死、复仇、沉默、愤怒),得以逐一展现。
”[24]3. 神话想象力神话与想象的密切关系,鲁迅早在1908年发表的《破恶声论》和1923年发表的《中国小说史略》中都提及过,并且认为神话乃是初民的想象所致。
方凖法在《鲁迅<故事新编>神话系统研究》中认为:“《故事新编》最独特的是神话想象力。
特别,《故事新编》的这些神话想象方式是与《庄子》或者上古神话极为相似。
”[25]薛毅的《论<故事新编>寓言性》提出:“《故事新编》不仅仅完成了对古文本的解构和颠覆,也解构和颠覆了自身,它解除了符号、事物和意义的原初的固定、对应关系,但并没有重建新的统一体,而强化了它们之间的滑动、分裂和互相否定。
”[26]郑家建的《<故事新编>研究引述》也肯定了神话中的想象力:“在作品里显示着狂欢化的语言戏拟,充满想象力的隐喻思维,使他自己从内在心灵的荒诞感中超越出来而获得一种宣泄,一种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