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合集下载

让历史图画成为会说话的道具

让历史图画成为会说话的道具

让历史图画成为会说话的道具作者:董晓彤来源:《华人时刊·校长》2013年第10期历史所记述的都是往年的陈迹,对于现代人来说因为不可能身临其境,所以有许多问题都难于理解,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性格活泼好动,思想处于萌芽状态,逻辑思维相对欠缺,理性思维还处于开始形成阶段,历史图画作为一种特殊教材,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分析问题的实质,记忆繁多的名词,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观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达到激发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目的。

尤其在一些较偏僻、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资源的地区,历史图画以其方便、快捷、简朴、大方、实用等特点而被广大初中历史教师所认可和接受,成为他们最常用也最实用的教学好帮手。

不同时期、不同形式的历史图画都是当时的人们对当时人与事的看法与解读,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图中学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图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是摆在每位初中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

用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前提,是学习的前导。

新课本一发给学生,每个学生都如饥似渴地翻看课文中的图画。

哪一幅吸引他们,他们就先看哪一部分的内容。

初中学生特别喜欢听故事、看图画。

因此,教师在课堂中有时可以以图代文,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果在课前运用图画把枯燥的历史文字叙述换化成观看图片,把学生引入课堂的情境,这无疑能提起学生学史的兴趣。

例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我用《少年白马图》讲述图中的传说,引出他们是契丹人的祖先,以此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认真听讲的欲望。

又如《中国历史》下册活动与探究课,《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是北宋汴京的市场经济繁荣景象。

学生一看到这一幅图就惊呼:“好热闹啊!”我随即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热闹’表现在哪里?从‘热闹’中你们能悟出什么?”这一问,学生的思路顿时活跃起来,他们仔细观察图画,指点着图中的热闹处。

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

历史学研究中的四个“误区”

作者: 黄朴民
出版物刊名: 当代中国史研究
页码: 119-11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3期
主题词: 历史学研究;“误区”;社会大环境;社会边缘化;“真实”;活动空间;历史现象;历史研究
摘要:当前历史学受冷落、被边缘化,除了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之外,主要原因是理念上的偏颇与方法上的错谬,使我们在浑然不觉中进人了严重的“误区”。

第一,追求虚幻的绝对“真实”,使得历史学的活动空间受到人为的逼仄,与整个社会产生严重的疏离排斥,这是历史学研究宗旨偏颇而导致表述形式艰涩,无法扩大受众的基本原因。

第二,轻视理论思维,满足于对具体历史现象的诠释,导致史学研究在选题上的琐碎化,从而使历史研究被社会边缘化的危机日益严重。

开发历史图册优化课堂教学——浅析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开发历史图册优化课堂教学——浅析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有效使用

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因此,新课伊始, 别出心裁的导入,不仅可 以使学生分散的注意 力迅速集 中起来,激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
可 以借 此交 给学 生一 把 打开新 课 大 门的钥匙 , 使 教学 收到 事半 功倍 的效 果 。利 用地 图册 ,精
心设计导言 ,正是众多导入法 中的一种。 例 如在 讲例 如在 讲 必修 2 《 罗斯福 新政 》 时 ,我选 择 了 以图引 导 ,以 图设 问的方式 ,创 设情境。必修 2 地图册第 4。l 04 页一共给了我 们 8幅 图片 和 图表 , 据 图一 到 图四“ 9 1 , 根 13 年 美 国 的失业 者等候 在纽 约 的贫 民救济所外 ” “ 英国大批失业工人失业 ,排起长队等候在职
上 节 课所 学 的知识 ,并深 化 认 识 ,加 深 了学 生
记硬背的方式去掌握 , 然而若要对具体的历史 事物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 ,还需要进行 定 的知 识补 充 ,这 就 可 以利用 与教 材相配 套 的历 史地 图册 了。 历 史 配 套 的地 图 册 一 般 说 来 都 是 课 本 重 要 内容的体现 。许多杰 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 件 及 古代遗 存尽 入 图册 ,它们 将枯 燥 的文字形 象 化 ,成为 大脑 兴 奋 的催化 剂 ,它可 以激活 学
向美 国人 民许 诺 :“ 成 为 总 统 将使 美 国人 , 我 家家锅里有一只鸡 ,家家有一辆汽车” 。然而
在经济危机爆发后 ,纽约的地下铁广告栏 中却 贴着印有胡佛签名的支票 “ 送给每人一只鸡” , 而 支 票 的 下 面 还 有 一 行 批 注 “ 票 不 收 ,退 此 回” 。为何胡佛成了美国人的笑柄 ,原因何在? ( )如果你作为美 国的总统你会采取什么措 3 施来应对经济危机呢? 通 过 四副 图片和 三 个 问题 ,引导 学生 回忆

“去历史化”:历史学科素养的阻抗因素

“去历史化”:历史学科素养的阻抗因素

“去历史化”:历史学科素养的阻抗因素作者:秦晓鸥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5期“去历史化”现象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时有发生,具体表现为历史时空错位、语言表述随意、人物形象固化等等。

这些现象有违于历史逻辑,有悖于历史学科,有害于历史素养,是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的。

因此,矫正“去历史化”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去历史化”现象面面观1.历史时空错位历史时空即历史的时序性与空间性。

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都有其时序性的,而历史空间是指“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发生的特定地理条件、环境、位置,以及历史人物活动的场所。

”脱离了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历史人物之言行都将会蹈于虚空,在历史教学中,蹈于虚空的人物言行是不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的。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听课时,就遇到过历史时空错位的情况。

教师讲授的是《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为了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授课教师采取了角色扮演的教学方式,学生扮演航海家和船员,每一组负责一个航海家的航向。

其中有一组的同学在一句台词中出现了“淘宝”“支付宝”“货到付款”等词汇。

这些词汇都是近些年才出现的,在公元1500年前后,是不可能有的,而且这些词汇是置于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的,也就是说,这些词汇的意蕴是经济全球化,而新航路的开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起点,与经济全球化还有—段“历史的距离”。

没有强烈的时空观念,就会出现时空错位的错误,将现代的某些词语用在了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历史时空中,违背了历史的逻辑,于学生的历史认知也是不利的。

2.语言表述随意教学语言是师生对话的重要媒介,尤其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教师的教学语言之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因为“历史教学的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语言叙述,帮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和历史概念,进而达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

历史课的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对教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这些特殊的要求包括严谨、准确、富于历史味,等等。

学图谱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7篇)

学图谱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7篇)

学图谱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公文写作、党团资料、总结报告、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party and youth information,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letter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学图谱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17篇)心得体会是对某一特定事件、经历或感受的深刻思考和体验的表达。

高中生历史图片解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中生历史图片解读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课、 f 负担较 。 门 能够 自卜 H 支配的学 时间有限 , 加之历史学科住高 中课 q 1
的地 位 不高 - i 艮 多 学 生 对 于 历 史 学科 的学 习 缺 少 足 够 的 重 视 。 这 一 系列 东使
学生获收历史信息的途径千 H 对 单一,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历史图片解 渎能 力
料 成 为 学 生 自身 学 习 需 要 和 习惯 的 时 候 , 学 生的历史 图片解读能力 定能获得极
大 的 提升 。
3 . 注重积 累, 分阶段培养 学生在 历 史图片方面的解读能 力。 历史 图片解读 能
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 , 它是一个渐进发展过程 。 教师应根据高 中生 不同学习 阶段 的特点和任 务 , 制 订长期规划 , 建立有效 机制 , 分 阶段 培养学 生在历史 片 方面 的解读能力 。 高一 年级时 , 教师可 以利用 开设研究 课和 活动课等机会 , 指 导
力 f I 强 r时学 解 答 片 试 题 技 巧 的指 导 。 遗憾 的是 , 这 种平 时 小 审 视而 考 前
辅导 的做法 , 虽对提高学生此类试题 的得 分率具有一定的帮助 , 但 由于省却 了 日
常教学 中解读图片 能力的培养过程 , 实 际上 很难真 正提高学生 解读历 史图片的
『 { ] , 准确恰 地运 月 J 历 史冈片 , 不仅有助于润色课常 、 强化学牛的 忆 , 而l l 仃助 ¨ 『 学生深 入 解历史知识 、 发展历史认知能 力和培养历 史探究意识
然而 , 存、 【 { 前 的高r { l 历 史学 习 _ f 】 , 教 师 和 学 生 埘 教材 之外 的经 典 历 史 片鲜 仃触技 , 谈不 j 深入 r 解. 、 部 分 教 帅 虽 重 视 历 史 罔 片 的教 学 功 能 , 但 缺 乏 引导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解咏梅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年(卷),期】2009(0)23
【摘要】一谈到能力的培养,一些历史教师对课本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提出"抛开教材上历史课"的口号,认为只要精选几本习题集,要学生埋头于题海进行习题大战就会见成效,还一味挖掘一些理论要求过高且与政治课过于靠近、答案随意性较大的内容进行训练;材料解析题训练的重点放在那些生涩难懂的古文上。

结果,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因使考生缺乏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而事倍功半。

这种片面的做法。

【总页数】1页(P73-73)
【作者】解咏梅
【作者单位】江西省永丰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
2.史料教学与高中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3.浅谈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4.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5."延续与变迁"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用好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用好历史地图册,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

于图,索理于书。

”“左图右书”是我们开展历史学习的基本方式之一。

然而可供历史课堂教学使用的历史地图众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最适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地图成为一大难题。

《中外历史纲要历史地图册》(以下简称“历史地图册”)作为普通高中教材的一类,其设计时是按照《中外历史纲要》的编纂体例进行编排的,以便于配合《中外历史纲要》等统编版历史教科书使用。

其相比于其他历史地图载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与我们的历史课堂具有极强的契合性,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教师在历史地图上的选择问题。

虽然我们一直在强调要重视历史地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对历史地图的运用层次还是较为浅显,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的效果。

并且在很多时候,教师在将历史地图放进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课件中后便不再细细琢磨,在课上时也多是一笔带过。

这样不免使历史地图成了教学中一个精美的装饰品,历史地图册更是鲜有老师会关注。

由此也不难看出,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册乃至历史地图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

要克服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地图运用浅显、浮于表面的问题,除了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外,关键还在于要把握时空观念的培养路径。

1 历史地图册在时空观念培养上的价值1.1 契合历史教科书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适合的一种方式便是将其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间,达处在于课时时间轴只涉及本课相关的重要史事,课时导读则是根据本课的重难点,要求根据提供的图表来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历史地图册中提供的图表既有和教科书同步的相关史事,也有对教科书中限于篇幅未能详尽解释内容的补充。

1.2 直观呈现时空史事历史地图册与其他教科书中对史事的时空描述相比的一大优势便是其具备的直观性。

这也正是历史地图册在时空观念培养上的另一重要价值。

历史地图册几乎在每一课时都有对其中历史事件的直观呈现,同时在呈现方式上还采取了时间轴加历史图表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细致读图之后,基本能对本课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初步的时空定位。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

幼儿园教师自学历史的常见误区幼儿园教师在自学历史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他们对历史的理解,也可能影响到他们对幼儿的教学效果。

首先,许多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容易陷入知识碎片化的陷阱。

他们可能会过于专注于某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细节,而忽略了历史的整体脉络。

历史的学习不应只是记住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背后的因果关系以及它们对后续历史发展的影响。

只有掌握了历史的整体脉络,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中。

另一个常见的误区是历史知识的脱离实际。

幼儿园教师在自学历史时,可能会被复杂的历史理论或专业术语困扰,导致对历史知识的应用变得抽象。

这种脱离实际的学习方式容易使教师无法将历史知识转化为适合幼儿理解的教学内容。

教师需要将历史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故事和实际的例子来帮助幼儿理解历史。

此外,许多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往往忽视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他们可能会受到单一历史观念的影响,未能全面了解不同文化、不同地区的历史背景。

这种狭隘的历史视角可能会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出现偏颇,使幼儿无法接触到多元化的历史知识。

教师应该努力拓宽自己的视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从而更全面地呈现历史给幼儿。

最后,有些教师可能会对历史的“权威”信息过于依赖,而缺乏批判性思维。

历史学科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史料和研究可能会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解释。

教师在学习历史时,应该学会对各种历史信息进行分析和比较,而不是盲目接受所谓的“权威”说法。

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学历史对幼儿园教师而言,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

只有认识到这些常见误区,并加以避免,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激发幼儿对历史的兴趣,并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的初步认知。

初中历史知识的思维图谱绘制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的思维图谱绘制范文

初中历史知识的思维图谱绘制思维图谱作为一种图形化的知识表示方法,能够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有助于初中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绘制初中历史知识的思维图谱。

一、思维图谱的定义及特点思维图谱是一种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图形化的方法,它通过节点、线条和颜色等元素,将知识体系中的概念、关系和结构进行可视化表示。

思维图谱具有以下特点:1.直观性:思维图谱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知识,使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易于初中生理解和记忆。

2.系统性:思维图谱能够将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织,展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结构。

3.灵活性:思维图谱的绘制和修改较为灵活,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进行调整。

4.个性化:思维图谱的绘制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历史知识图谱。

二、初中历史知识思维图谱的绘制方法1.确定核心概念:首先,学生需要梳理历史知识,确定其中的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通常是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点。

2.分析知识关系:在确定核心概念后,学生需要分析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因果关系、时间关系、包含关系等。

3.选择图谱类型:根据知识关系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维图谱类型。

常见的思维图谱类型有树状图、流程图、网络图等。

4.绘制图谱:利用绘图工具(如思维导图软件、手工绘图等)将核心概念和知识关系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在绘制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形状和线条样式等元素,以增加图谱的直观性和美观性。

5.优化和完善:在绘制完成后,学生需要对思维图谱进行优化和完善。

这包括调整节点位置、优化知识关系、补充遗漏的知识点等。

三、初中历史知识思维图谱的应用价值1.提高学习效率:思维图谱将复杂的历史知识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2.增强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绘制思维图谱,学生需要分析历史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探索与反思-走出社会主义在认识实践中的误区》出版

《探索与反思-走出社会主义在认识实践中的误区》出版

《探索与反思-走出社会主义在认识实践中的误区》出版佚名
【期刊名称】《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0(028)002
【摘要】@@汤文曙、房玫合著的《探索与反思——走出社会主义在认识实践的误区》,1999年6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系统地论证和阐明邓小平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是该书的主旨.该书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借助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历史与现实、国际到国内相比的科学方法,考察了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和现状.
【总页数】1页(P31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走出对人类中心主义认识的误区 --对当代生态环境问题的反思
2.出版业应该走出两个效益认识上的误区
3.走出认识误区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新路
4.发展出版产业要走出九个认识误区
5.走出出版社转制的两个认识误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走出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溯源、指向及应对

走出中国历史虚无主义迷雾:溯源、指向及应对

论、现代实证主义的价值虚无论和后现代主义的 历史本质、规律虚无论等思想形态。
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他们有着 共同的形而上学的方法论特点。柏拉图将世界 划分为理 念 世 界、现 实 世 界 和 艺 术 世 界,认 为 理 念世界是 至 高 无 上、绝 对 存 在 的,现 实 世 界 和 文 艺世界不具有普遍真实性只能是虚无的存在;基 督教神学通过虚幻的天国来麻痹人们的精神,人 们需要历 经 磨 难 才 能 得 以 赎 罪、永 生;近 代 法 国 启蒙精神和德国的理性主义,颠覆了古代形而上 学的历史虚无 论,强 调 用 “理 性 之 光 ”替 代 “万 能 的上帝”,他 们 任 意 编 排 和 衡 量 人 类 发 展 的 客 观 历史事实,认 为 历 史 不 是 由 人 民 大 众 创 造 的,而 是由一种思想或者是英雄人物所创造。马克思 对虚无人的存在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无情 地批驳,“人 不 是 抽 象 的 蛰 居 于 世 界 之 外 的 存 在 物。人就是 人 的 世 界,就 是 国 家、社 会 ”。[1](P1~2) 所以,希冀把人们的幸福生活依托在“彼岸世界” “天国”和“理性”是无法得以解决的,只有建立在 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共产主义才是现实可能的 方法。19世纪 30年代标榜“价值无涉”的历史实 证主义,宣 称 在 史 学 研 究 领 域 中 不 谈 无 意 义 的、 不能被实 证 的 “价 值”。他 们 宣 扬 “学 术 规 范” “价值中立”而选择性规避历史研究的价值维度,
图扰乱人民群众的历史认知,营造马克思主义信 仰危机;否 定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丰 功 伟 绩,进 而 质 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以反传统、反现代的面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诋毁和攻击中国特色

历史认知问题剖析

历史认知问题剖析

历史认知问题剖析
历史认知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时期的理解和解释。

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历史认知问题的因素:
1. 缺乏历史背景知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背景知识缺乏了解,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不准确。

2. 偏见和刻板印象:由于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对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持有偏见或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对历史的认知。

3. 政治、文化和宗教因素:政治、文化和宗教因素可能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例如对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4. 学术争议和学术不端行为:学术界对于某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存在争议,甚至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也可能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要解决历史认知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例如:
1. 提高历史教育的质量:通过改进历史教育的方法和内容,提高人们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解释能力。

2. 促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和理解,减少学术争议和学术不端行为。

3. 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尊重不同的观点和文化,避免偏见和刻板印象,促进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全面理解和解释。

4. 鼓励独立思考和分析:鼓励人们独立思考和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避免盲目接受某种解释或观点,促进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认知。

如何走出错误的历史常识

如何走出错误的历史常识

如何走出错误的历史常识如何走出错误的历史常识? ——历史让我们看清来路,并为未来的选择提供重要参照。

但因为一些主观或者客观的遮蔽,真实的历史面目往往模糊不清,相反,错误的历史认识大量流传,并形成社会的“常识”。

反常识的历史叙事——重申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杨念群我上一次来南京大学还是三十年前读研究生的时候,在南大老校区待了一个月,那是在寒冷的冬季,我觉得南大的氛围非常好,有历史文化的气息。

今天我将和在场的老师同学交流一些历史研究方面的心得。

大家看了标题觉得有些诧异,好像我在卖什么关子,故意要讲一套另类的历史观。

也许大家会问,所谓“常识”是支撑我们日常言行的一些知识与行为准则,好好守护这些不可或缺的东西尚且不及,为什么还要反对它呢?凤凰卫视主持人梁文道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作《常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恰恰是批评国人平常忙忙碌碌,很多时候却没有遵循文明社会公认的规则,这就是缺乏常识的表现。

梁先生是从伦理和行为逻辑入手剖析国人思维的阙失,我是反其道而行之,觉得国人恰恰不知不觉陷入一些错误的历史常识之中。

我的基本观点是,这些历史常识本身应当是被质疑的,却一直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没有人怀疑,或者有困惑而不自觉。

如何反省这一现象,正是今天想和大家交流的内容。

所以我演讲的副标题是“重审中国史研究的若干命题”.一、当下的一些“新常识”我首先举两个例子:例一,大家都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生活在由宗族组成的大家庭中,宗族讲究的是集体行为逻辑而非个人行为逻辑,所以它是压抑个性的。

五四以来,反宗族、反族权最终成为革命的一个主题。

但实际上,中国普通老百姓被允许聚族而居是从宋代以后开始的,宋代以前只有皇帝和贵族有权力组成大族,普通乡村百姓根本没资格这样做,也就不存在后来所说的宗族。

所以,五四的命题非常奇怪,好像我们反对的是一套自古形成的历史知识,其实不然。

反宗法、反族权已经成为我们的固有常识,这些常识需要质疑,至少我们要清楚,民间宗法制的形成并没有那么漫长的历史,而是唐宋转型以后的结果。

初一年级历史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初一年级历史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

初一年级历史知识图谱的构建与应用在课堂的角落,历史知识图谱静静地等待着它的使命。

作为初一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图表,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这个图谱如同一个智慧的向导,引领学生们探索历史的海洋,发现隐藏在时间长河中的珍宝。

知识图谱的构建始于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师们像精心雕刻的艺术家,仔细挑选出与初一年级课程相关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概念。

每一个节点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学生的学习之路。

通过梳理历史脉络,教师将这些节点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庞大而有机的知识网络。

这个网络不仅仅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它还鼓励学生进行横向思考,理解不同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

在知识图谱的应用中,老师们并不是唯一的操纵者。

学生们也逐渐成为了这幅图谱的共同创造者。

通过小组讨论、项目研究与课堂互动,学生们可以在图谱上添加自己的见解与发现。

这种参与感让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索者。

每当他们在图谱上标注出新的联系时,仿佛在为历史的故事增添了一笔生动的色彩。

知识图谱不仅让学生们更容易记住历史事实,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面对历史事件的多重解读,学生们学会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要理解事件的表面,还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原因与影响。

这样的思维训练不仅适用于历史科目,也为他们未来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中,知识图谱的灵活性也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兴趣,调整和扩展图谱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文明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讨不同朝代的文化成就、科技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这样,历史知识图谱不仅是一个静态的工具,更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平台,随时适应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图谱的形式也变得多样化。

数字化的历史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了更直观的学习体验。

通过多媒体手段,学生可以在互动中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人物的生平以及社会变迁的脉络。

走出历史意识错乱的误区

走出历史意识错乱的误区

走出历史意识错乱的误区作者:文勇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8期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材与课程开发应该“增强文化意识,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学习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语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

但语文教材作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载体,目前存在传统经典篇目不足,以及对传统文化意蕴理解混乱、挖掘不深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待传统的态度做一检讨,以便更理性、更深入地认识传统文化,从而强化教材的民族文化特征。

19世纪、20世纪的历史经验,像是一个浓重的阴影,笼罩在近代中国人的心头。

坚船利炮的震荡,割地赔款的屈辱,亡国灭种的忧愤,在多少中国人的心里铸下了难以改变的思维定式。

一提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便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这种心理上的情结,往往变成一个人观察和判断一切事物的出发点。

这体现在教材编写上,就是压缩删减传统经典篇目,减少经典古文的积累,弱化传统原典的辨识与弘扬,用大量不成熟的现代文取代经典文本。

因此,我们极有必要端正对待传统的态度。

反思传统文化,首先要反思对待文化的态度与意识。

走进传统正是迈向未来的起点。

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游离在传统之外,或者尽是庸人自扰的把戏,那将大大损害我们民族的尊严,破坏中国文化固有的美感,也将严重危害我们现代化的进程。

德国文化大师狄尔泰曾说:“人类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的存在。

”我们说的传统,正是某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它具备五种基本的性格因素:民族性、历史性、社会性、实践性、秩序性。

其中民族性与历史性是根本。

日本学者青木顺二在《民族意识与传统》中说:“传统一定包含民族,民族也一定包含传统。

”艾略特在《神异的探求》一书中也说:“传统意味着住在同一空间的同一人种的血肉联系。

”民族意识的觉醒,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某种程度的传统意识的觉醒。

古代历史图谱和地理文化的科学性

古代历史图谱和地理文化的科学性

古代历史图谱和地理文化的科学性历史是一面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镜子,而地理则是一幅反映地球表面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图谱。

在古代,人类对历史和地理的认知主要来自于传统文化、各国家地图和地理文献等方面。

这些资料历经千年岁月,至今还能为今人所用、所学。

但其中也存在许多误解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结合现代科学的观点,探讨古代历史图谱和地理文化的科学性,并从现代学科角度分析传统文献和地图的优劣。

一、古代历史图谱的科学性古代历史主要是以诸子百家所著的《春秋》、《史记》、《左传》等为主要资料,这些资料编纂年代久远,其中自然难免存在许多错误和谬误。

但对于史家来说,保留正确信息和真实记载,判断史实和文化现象,是极其重要的。

现代学科认为,只有依托于可靠的资料,结合地理、生态等因素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才能更好地认识历史,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古代历史图谱的科学性主要在于信息的准确性和量化程度。

在现代,大量的历史资料已被数字化处理,甚至人工智能可以对这些资料进行深度学习和量化分析。

而古代历史资料则不具备这样的先决条件,因此史家需要周密考究、细致分析,才能更好地呈现历史事实和文化现象。

然而,这也为历史学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依靠系统的分析方法、科学的研究手段去推断历史事实,而不是仅以文献、地图等资料为依据尽力凑成一个“大背景”。

二、古代地理文化的科学性古代人类的地理认识主要来自于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认知,而科学的地理知识则是现代观念下的产物。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重要的地理文献、地图才得以问世和广泛流传。

因此,古代地理文化的科学性其实并不高。

中国的东南诸岛、波斯湾、印度洋等诸多地区,古代人类对其中的情况并不明晰。

对于横跨亚欧大陆的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等区域,中国的地图也未能覆盖到。

但是,古代地理材料反映的文化现象,则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现代学科研究表明,人类的文化适应性主要是受到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的。

谈初中历史图示作业的串联术

谈初中历史图示作业的串联术

谈初中历史图示作业的串联术【摘要】2022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中初步形成从综合的视角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能力。

相较于传统的作业形式,多样化的图示作业,有助于达成这一素养要求。

文章从串文成图、以图串文、以图串图等多种串联方法诠释了图示作业的价值。

【关键词】初中历史图示作业串联一、图示作业的内涵与价值图示作业指的是通过图形将所学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之间的本质与联系建构起来的作业方式。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认为:“图谱之于史实的究明,较之文字的记录更为确实可靠,因为文字只能给人与吾人以抽象之概念,而图谱则能给与吾人以具体之形象……中国的历史便会从纸上浮凸起来,甚至会离开纸面,呈现出立体的形象”。

相对于传统的做题式作业,这种直观、形象的作业呈现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作业的热情,也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特别表现在学生通过多种变化的图示作业的尝试,具象的认识了历史事物和历史脉络,拉近了时空距离,深刻了认识。

二、图示作业的串联术(1)串文成图串文成图是指我们将课堂知识中的关键信息、核心内容,以某一主线或者某一逻辑关系串在一起,形成一幅思维导图来诠释知识点间的内在关联。

串文成图的具体形式有很多中,比较常见的有历史学习中常见的工具年代尺、思维导图等。

如九上历史第五课《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一课,我们可以将古罗马的发展史通图示作业范例1过一条年代尺的方式进行梳理,四个不同时期的发展脉络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同时通过纵向对比,也容易把握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异同点,避免了知识堆砌的视觉疲劳和杂乱储存,显然比左侧列出的存文字大事年表简单清楚,此外在添置一些标注的过程中加深了对知识间的辨别与理解再比如八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中,关于理解明朝对外关系的演变和对今天中国对外交往带来的启示的问题解决图示作业范例2时,我们可以运用一幅思维导图进行呈现,一方面可以纵观明朝对外关系的演变,知道明初的和平交往转变为后期的冲突对抗,是源于国力的变化;另一方面横看古今联系,明析了中外关系的相处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譬如,越王勾践完成灭吴称霸大业后,两个最重要的功臣范蠡、文种,一个见机而作,及时隐退,躲过劫难,另一位不能知所进退,恋栈留下,结果落得枉送性命的悲惨下场,印证了所谓的“兔死狗烹”的铁律。但是,事情并不如此单纯,范蠡被逼得泛舟五湖,弃官经商,文种遭遇残酷的屠戮,越王勾践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固然是重要的因素,但却不是关键的原因。
就是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身为楚人的范蠡和文种跋山涉水来到越国,为越国攻吴出谋划策。由于他政见卓荦,智谋超群,很快就获得了越王勾践的充分信任,官拜上将军,与文种一文一武,辅佐勾践经国治军,“种躬正内,蠡出治外。内不烦浊,外无不得。臣主同心,遂霸越邦”(《越绝书·外传纪策考》)。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使越国转弱为强,在政治、军事上彻底战胜吴国,帮助勾践登上了“霸主”的地位。事成之后,范蠡挂冠归隐,泛舟五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成为一代巨商,世称“陶朱公”。
可是,历史上的典籍中,却很少注意到这方面的蛛丝马迹,认为文种他的死,同后来的韩信之被杀,多有相同处,于是就将他的死因,轻忽地归结为“兔死狗烹”这一点上,这不能不说是简单化、程式化评论历史人物的做法,说起来可以振振有词,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地展示历史的本相,更谈不上能够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当然是隔靴搔痒的皮相之见,不足为训。
可是,后世人们忽视这些历史本相,简单地将越国灭吴的主要功劳记到西施们头上,这真可谓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了。毫无疑问,这是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生态主导下的历史叙事逻辑,难怪乎,让一些有识见的女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了;“君在城头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二十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由于自汉武帝时代起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思想文化战略,儒学遂成为长达两千余年的统治思想,其所倡导的价值观,也成为人们衡量道德、判断是非、区分善恶、认知美丑的根本标准。当人们在对历史真相进行回溯与考察时,儒学的价值坐标就像一双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手,悄悄地使人们有关历史的认知在不知不觉中去迎合儒家理念所设计的框架,或明或暗地都打上了儒学精神的烙印。更有甚者,是以儒家的价值观、伦理观的立场,来简单化图解复杂的历史现象,并不惜以道德的名义,来修正乃至虚构历史。这同样是典型的历史简单化、平面化解读。
文种也是了不起的人物,他深富韬略,并具有极其出色的行政管理能力,这一点,连范蠡也是承认的,“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如果说,范蠡是刘邦手下的张良,那么,文种就类似于刘邦手下的萧何,双子星座,交相辉映,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然而,灭吴之后,文种却比范蠡少了政治上的敏感与睿哲,他自觉功高,没有听从范蠡的劝告,继续留在越国朝堂上为臣,终于牵动了勾践的杀机,喋血长剑,黯然谢世。
细加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导致这样的结局之根本原因,是范蠡与文种的身份问题。范蠢,字少伯,其生卒年不详,春秋末年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文种也作文仲、字会、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著名的谋略家。很显然,这两位都不是越国当地人,而是楚国人。
Hale Waihona Puke 问题或许就出在他们身为楚人这一点上。
于是乎,王朝的衰落乃至覆灭,人们不去考察其背后的深层次复杂原因,动辄将责任推卸到弱女子的身上,一句轻飘飘的“红颜祸水”,把帝王荒淫乱国的罪责解脱掉一半以上,所以,夏代的灭亡,妹喜罪无可逭;殷商的覆没,妲妃造孽深重;是褒姒的一笑,使宗周的社稷烟飞灰灭;是西施的妩媚,让夫差死不旋踵走上不归之路。
走出历史图谱化的认知“误区”
观念先行,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简单化、图谱化,在我们这个号称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积淀的国度里,乃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譬如,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人们总是十分热衷于善恶两元的截然对立,因此,正面人物总是以近乎“高、大、全”的形象矗立于后人的面前,而很少去分析其作为一个人难以避免的人性弱点、人物软肋和人生败笔,而反面人物,则往往被“脸谱化”、“妖魔化”,虽然有极少数头脑清醒的人曾对此持保留的态度,说过“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论语·子张》)一类富有理性的话,但通常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不啻是空谷足音,大风吹过,了无痕迹。
人们的思维逻辑很单纯,很笔直,之所以会有“渔阳颦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结果,就是因为帝王为美色所误、所伤,“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其实事情并非是那么简单,其他的且不说,夫差在吴越争战中渐落下风,直至败亡,主要原因,应该讲不是迷恋美色、寻欢作乐,而是在于刚愎自用,昧于对战略局势的判断与分析,战略方向选择上犯下大错,没有趁着夫椒之战的胜利一举翦灭越国,过早地实施战略重心的转移,把“北威齐晋”、称霸中原作为自己追求的战略目标。而勾践的胜出,主要靠的也不是什么西施、郑旦的“美人计”,而是他能够彻底打破“军礼”传统的束缚,不按正常的游戏规则出牌,突破道德的底线,同时在国际竞争大环境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实现了越国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很显然,将“太伯仲雍奔吴”两种说法对照比较,第一种成说不免失之于简单,而第二种意见,虽尚未拥有铁证加以坐实,但是,从逻辑上讲,似乎更能够成立。而让贤奔吴说之所以有市场,成为正统与主流的观点,其实也多少与隐隐约约的儒学道德伦理价值指向有某种关联。
这种将复杂的历史作简单化处理的做法,同样也在功臣与君主关系分析上有充分的反映。动辄将君主诛杀功臣的原因,归结为“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亡,功臣死”。一般而言,这的确是大多数情况下的历史事实。但是,如果将“兔死狗烹”奉为认识君权与功臣关系的金科玉律,这显然是简单化、程式化的思想偷懒、研究失语。历史上的功臣遭遇,原因很多样,背景极复杂,有的也许是“兔死狗烹”的逻辑归宿,有的却是另有蹊跷。一概而论,难免以偏概全,甚至于郢书燕说。
范蠡识相,主动引退,那就念在当年立下大功的份上,姑且网开一面,给一条生路;文种脑筋不够灵活,错将客气当福气,赖在高官的位置不挪窝,那也只好公事公办,刀斧加以侍候了。
而这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勾践内心深处对“外臣”“客卿”根深蒂固的疏离与排斥。文种的倒楣,就在于他始终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份上的根本局限,误以为自己在越国呆久了,就不再是楚国人了,以至于窝窝囊囊、不明不白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勾践曾采纳其大夫逢同的建议,奉行“结齐、亲楚、附晋、厚吴”的方针;“且鸷鸟之击者,必匿其形。今夫吴兵加齐、晋,怨深于楚、越,名高天下,实祸周室。德少而功多,必淫自矜。为越计,莫若结齐、亲楚、附晋,以厚吴。吴之志广,必轻战。是我连其权,三国伐之,越承其弊,可克也。”(《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它的实施,果然诱使了吴国四面出击,到处树敌,自陷于孤立无援、顾此失彼的窘境,一脚跌入了勾践给他预备的万丈深渊。
但是,泰伯、仲雍奔吴的原因,是否就像《史记》、《吴越春秋》等史籍讲的那么单纯,乃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如果将这一事件置放在上古历史上东西方势力大角逐背景下考察,我们觉得这中间的深层次因素,很有可能属于当时周族灭商战略部署上的重要一环,即,太伯奔吴,为周族对东南吴地的有意识之经营,是周灭商整个大战略中的重要步骤之一。具体地说,周族通过太伯、仲雍奔吴这着棋,将自己的势力顺利地锲入商人的后方,旨在切断商人重要战略资源——江西一带铜矿——补给线,以实现周邦翦商的战略迂回和包抄计划(可参见罗琨、张永山所撰的《夏商西周军事史》,第219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一点,著名先秦史专家徐中舒先生亦早已察觉,尝言:“余疑太伯、仲雍之奔吴,即周人经营南土之始,亦即太王翦商之开端。”(见氏著《殷商之际史迹之检讨》,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本上册)
譬如,儒家提倡“孝悌”之道,强调“孝”为百善之先,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于是,西周在夺取中原统治权前夕的泰伯、仲雍出走吴地事件,便衍生成了泰伯、仲雍孝顺太公亶父的意愿,不给日后文王姬昌上位主政造成困扰,主动谦让退避的行为,并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变成了言之凿凿的“信史”,具见《史记·吴太伯世家》:“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勾践之所以必置文种于死地,应该说,与文种出身于楚国不无瓜葛。在灭吴事业未竟之时,勾践需要借重来自他国的能人干臣,替自己好好干活,但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维定式,决定了勾践不可能真正毫无保留地信任文种——也包括范蠡。对勾践而言,楚国的人材不过是利用的对象,一旦完成灭吴大业,这两位大功臣的利用价值就不复存在了,即所谓“以势利相交,利尽而恩义绝”,这时就可以弃之如敝屣。
众所周知,在春秋时期,列国纷立,争霸兼并无已,晋、楚、齐、秦等大国为了牵制和打击各自的主要对手,纷纷“伐谋”、“伐交”,争取和联合与国,以为己援,力图使争霸敌手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晋国曾积极扶植和支持吴国对付楚国,使其从侧后骚扰进攻楚国,严重抑制了楚国北上争霸的势头。楚国为了摆脱这种被动的战略态势,也利用越与吴争夺江湖河泽之利,各自拓展疆域而导致的矛盾,积极鼓动越国侧后威胁和打击吴国,以减轻吴国对楚的压力。而越国为了抗衡吴国,正需要有楚这样的大国支持。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出于各自的利益而联合起来,构成相对稳定的战略同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