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学习资料

合集下载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咱们得先弄清楚啥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那海绵有啥特点呢?能吸水、能蓄水、还能挤出水。

海绵城市也是这个道理,在下雨的时候,它能把雨水吸收储存起来,需要的时候再慢慢释放出来利用。

这样做有啥好处呢?一来可以减少洪涝灾害。

大家想想,如果雨水一下子都流走了,很容易造成河道洪水泛滥。

但要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把雨水留住,洪水的压力不就小多了嘛。

二来能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把雨水存起来,经过处理就能用于浇花、洗车、冲厕所等等,这不就节约了宝贵的水资源嘛。

二、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咱们国家很多城市一到雨季,经常出现内涝,大街上能划船,小区里能捉鱼。

这不仅影响了大家的出行和生活,还造成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建设海绵城市,就能大大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用水需求越来越大,可水资源就那么多。

通过建设海绵城市,把雨水利用起来,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水资源不够用的难题。

还有啊,建设海绵城市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让城市里多一些绿色的植物、清澈的水体,空气也能更清新,大家生活得也更健康、更舒适。

三、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一)规划引领要建设海绵城市,首先得有个好的规划。

规划的时候,得综合考虑城市的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条件,还有城市的发展方向、人口规模等因素。

比如说,在容易积水的地方,多规划一些绿地、池塘;在新开发的区域,提前设计好雨水收集和利用的设施。

(二)加强城市绿化多种树、多植草,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

绿地就像一个个小海绵,能吸收不少雨水。

而且植物的根系还能涵养水源,让土壤保持水分。

在城市里,可以建设公园、街边绿地、屋顶花园等等,让绿色无处不在。

(三)建设雨水收集设施比如修建蓄水池、雨水花园、渗井等。

雨水花园里种上一些耐水的植物,雨水流进去,经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就可以储存起来或者慢慢渗入地下。

渗井则能让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传统的城市建设在面对降雨时,往往是依靠排水系统将雨水尽快排走,这种方式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和水资源的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让城市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理念旨在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模式,更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1、缓解城市内涝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雨水无法及时渗透到地下,导致在暴雨时容易出现内涝。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从而有效缓解城市内涝问题,降低内涝带来的损失。

2、节约水资源雨水是一种宝贵的水资源,但在传统城市中往往被白白浪费。

海绵城市通过收集和储存雨水,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补水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压力。

3、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和水域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动植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通过雨水的净化和回用,可以减少污水的排放,降低对水环境的污染。

4、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有助于推动城市的绿色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竞争力。

它可以促进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措施1、加强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理念,合理布局城市的绿地、水系、道路等基础设施。

将城市的公园、湿地、湖泊等自然生态系统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连通的海绵体。

2、推广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绿色屋顶可以在屋顶上种植植物,起到隔热、保温、滞尘、吸收雨水的作用。

雨水花园则是一种下凹式的绿地,能够收集周边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雨水。

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做好海绵城市建设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着很多挑战,如水logging下的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等。

而“海绵城市”便是应对这些挑战的一种创新性解决方案。

本文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其原理,并探讨如何做好海绵城市建设。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及原理海绵城市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蓝本设计的城市,旨在通过模拟和恢复自然水文循环过程,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其核心原理包括:雨水的收集与利用、滞洪与滞蓄、渗透与蓄水、净化与修复。

1. 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通过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城市绿化、冲洗道路、灌溉等用途,从而降低雨水径流,减缓洪峰。

2. 滞洪与滞蓄:通过设置滞洪区和滞洪设施,延长径流时间,缓解洪峰压力。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合理设置滞洪池、湿地等,增加水体蓄水量,达到调蓄雨水的目的。

3. 渗透与蓄水:通过渗透性地面铺装材料、透水砖、绿地等手段,增加地面渗透能力,使雨水能够迅速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

4. 净化与修复:采用雨水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在雨水流经的过程中进行沉淀、过滤,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1. 解决城市洪涝问题:在海绵城市中,合理利用地表和地下水系统,能够减缓洪峰,减少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风险。

2. 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与利用的方式,可以缓解城市用水压力,降低对传统水源的依赖,实现可持续发展。

3. 保护生态环境:海绵城市建设注重保护生态环境,通过增加绿地、湿地等自然要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措施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明确建设目标、要求和标准,并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海绵城市在实践中的推广和应用。

2. 完善城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要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规划设计中。

根据城市特点,合理规划绿地、蓄洪区、滞洪设施等,确保海绵城市原理的有效实施。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设硬质地面,加快 雨水渗透;或通过 水渠和沟槽将雨水 引流至街道附近的 滞留设施中,加快 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面集水 通过排水沟、雨
水链等方式将屋面 雨水收集引流到地 表下渗,或者用储 水箱收集储蓄。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地下水箱 在建筑密度较高的
区域,将储水设施埋 于地下,将屋面收集 的雨水导流到储水箱 中,经过沉淀、净化 后加以利用。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选必1 第4单元
目 录
CONTENTS
1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2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学习目标
1、判读“海绵城市”示意图,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了解海绵 城市的构成; 2、运用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3、运用案例,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理解建设海绵城 市的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改善城市水环境
排 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
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将至少75%的 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区有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有效提升城 市水环境质量,彻底解决易涝路段积水问题,科学恢复重建水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顶绿化 在承重、防水和
坡度合适的屋顶种植 树木花卉、瓜果蔬菜, 使屋面雨水得到滞留、 利用,减缓排水压力, 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下凹式绿地 汇聚并吸收来
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通过植物、沙 土的过滤、下渗使 雨水得到净化,涵 养地下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透水铺装 利用透水材料铺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内涝、水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建设理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的水文循环过程,实现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改善。

本文将就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讨论。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同时,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推动相关项目的实施。

2. 实践案例目前,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如北京、上海、深圳等。

这些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渗水砖、生态湿地的等多种措施,实现了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改善了城市水环境。

三、存在的问题1. 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差异和不平衡。

有的地区过度强调人工干预,忽略了自然修复能力;有的地区则缺乏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导致建设效果不佳。

2. 投资与收益问题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短期内难以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

因此,部分地区在资金筹措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部分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进一步加大了投资压力。

3. 公众参与度低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然而,当前公众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较低,参与度不高。

这导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和反馈机制,影响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四、未来发展方向1. 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与规范为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健康发展,应制定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项技术指标和要求。

同时,还应加强对区域水环境特征的考虑,确保建设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多元化资金筹措与利用为解决资金问题,应采取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包括政府投资、企业参与、社会捐赠等。

海绵城市管理和制度建设 (2)

海绵城市管理和制度建设 (2)

海绵城市管理和制度建设1.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将海绵理念融入到城市的管理和制度建设中,全面推进城市的水资源合理利用、洪水防治、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本文将详细介绍海绵城市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并探讨其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海绵城市管理2.1 水资源管理海绵城市管理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关键。

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建设雨水收集系统、规划合理的绿地和湿地等,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来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并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2 洪水防治洪水是城市面临的重要灾害之一,海绵城市管理中,应加强洪水预警和防治工作。

通过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高建筑物的防洪标准、加强河道的治理等措施,有效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保障城市的安全。

2.3 水环境保护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海绵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

城市中的水体和水资源必须得到有效的保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采取合理的水处理技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确保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3. 海绵城市制度建设3.1 法律法规建设海绵城市制度建设中,完善法律法规是必不可少的。

应根据海绵城市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并提供制度保障,确保海绵城市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机制创新海绵城市管理需要积极创新相关的管理机制。

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机制,加强各方的协调和合作,形成合力。

,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3.3 经济激励措施在海绵城市制度建设中,经济激励措施可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设立奖励机制等,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4. 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海绵城市的管理和制度建设对现代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不断增加。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

海绵城市学习资料城市建设新理念新方向海绵城市是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方向就“海绵城市”专访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章林伟12月21日到22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建设水平,加强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要提升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

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中国经济导报联合正元地理信息公司推出智慧城市专刊并在这期创刊号上发表本报对住建部副司长章林伟关于海绵城市的专访,以飨读者。

城市顶层设计要考虑控制雨水径流中国经济导报:建设海绵城市,通过学习国办发〔2015〕75号文件,似乎有所领悟,但为了如何认识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有哪些工作要做,应该从哪里下手,我国的城市建设问题主要出在哪里?类似这样的细节,希望章司长给我们介绍一下。

章林伟:非常明确,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发展的理念与方式。

我觉得这是一种准确的定位,它是城市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一种方式。

海绵城市建设既可解决我们的生态城市建设问题,也可以应对我们现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需求。

我们还应有更高的认识,我认为它是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很重要极有效的举措。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过度带来的硬化,导致了城市降雨的泾流没有控制好,继而使城市的水的生态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

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也碰到过这些问题,只不过他们转型转得早,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实际上是从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就开始注重这个问题。

应该说我们是将国外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与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我觉得应该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

海绵城市建设要以雨水的泾流控制为切入口,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将70%降水就地消纳和利用。

原来没有进行大规模城市开发之前,自然散落的降雨,实际上最多只会有30%能够快速进入河流,大部分通过土地的漏渗、涵养,以及通过植被蓄纳并缓慢蒸发参与水气循环。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收录日期:2023年2月24日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

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的上述两个极端。

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存储、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

最近几年,每当雨季来临,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尽管季节性内涝严重,但同时大部分城市又是缺水的,水资源供应不足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大约有400个,严重缺水的120个左右,以北方城市居多。

即便是在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仍然有近60个城市缺水。

如果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准来评价,我国缺水的城市更多,年缺水量超过70亿立方米。

一、海绵城市概念与建设原则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的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协调,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将城市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城市的水生态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雨季的时候将雨水吸收起来,然后在城市干旱期将吸收的水分再还给城市,这种雨季和干旱期的水分吸收循环使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城市出现内涝灾害。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必须遵守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的建设要求能够将自然环境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结合。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要的前提是保证城市能够有效地实现排水防涝,在安全的保证城市排水防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雨水的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处理,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发展。

所以,在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通透城市降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系统性,协调城市排水以及给水工程,推动城市水资源循环开发和利用;同时,“海绵城市”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城市水生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海绵城市是指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力,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

以下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报告。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转型。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思路1.掌握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植被覆盖、湿地恢复等手段,构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3.实施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和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4.水资源综合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调控水量、监测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等,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1.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可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有利于吸收雨水和改善城市气候。

2.构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湿地系统:建设湿地系统,恢复湿地景观,有利于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抗洪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通过道路、屋顶等表面的透水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补偿训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 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 (2)题。
(1)四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1.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_积__存__ 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_渗__透__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的吸纳 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 将蓄存的水“_释__放__”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 水源不足的问题。
能力2 海绵城市实现途径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合理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化
和吸收。实现海绵城市有六个途径:渗、滞、蓄、净、用、排等,每种途径有 不同的功能及形式。
【典例示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关键是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海绵城市中不同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工措施的不同作用。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但对地下水 吸收较少;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河流、湖泊可以调蓄降水的季 节分配不均,但不可以调蓄降水量;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减少下渗水量。第(2) 题,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可以提高雨水的滞留能力。
新思维·新考向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模拟自然水循环过程,构建城市水循环系统,以实现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现代化城市。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动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这些政策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实施成果目前,全国已有多个城市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例如,一些城市的雨水积存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发生频率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1. 认识不足部分地区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不足,认为这只是城市排水系统的一个小部分,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对于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2. 规划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3. 技术与资金瓶颈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大量的资金投入,部分地区存在技术水平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四、解决策略1. 提高认识,完善政策法规应提高各地对海绵城市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2. 加强规划与实施的衔接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实际建设条件和技术水平,确保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评估,确保实际建设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3. 引进先进技术,拓宽资金来源应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技术水平。

同时,应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建设。

五、结论及展望当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继续加强政策支持、提高认识、完善规划与实施、引进先进技术和拓宽资金来源等方面的工作,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谈论建设海绵城市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啥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海绵大家都知道,能吸水也能挤出水。

那海绵城市呢,就是城市在应对雨水的时候,也能像海绵那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这可不是个简单的概念,它背后蕴含着一套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

过去,咱们的城市建设往往是硬化地面多,雨水来了就只能通过排水管道赶紧排走,排不及就容易形成内涝。

而海绵城市呢,则是让城市的地面有更多的“弹性”,能更好地适应雨水的变化。

二、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那为啥要费这么大劲建设海绵城市呢?这理由可多了去了。

首先,能有效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一到暴雨天,不少城市就变成了“水城”,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给大家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增加绿地、建设雨水花园、设置透水铺装等,让雨水能够被有效地吸纳和储存,减少内涝的发生。

其次,有助于节约水资源。

咱们都知道,水资源是宝贵的。

海绵城市把雨水储存起来,经过处理后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减轻了城市供水的压力。

再者,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更多的绿地、水体,能增加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让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空气更清新,大家生活得更舒适。

还有啊,建设海绵城市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城市应对极端降雨的能力,增强城市的韧性。

三、海绵城市的建设要点要建设好海绵城市,有几个要点得把握好。

一是规划引领。

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把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进去,对城市的水系、绿地、道路等进行统筹考虑,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二是因地制宜。

每个城市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都不一样,不能搞一刀切。

比如,南方城市雨水多,可能更注重雨水的快速排放和储存;北方城市则要考虑雨水的利用和防止冬季冰冻等问题。

三是多手段结合。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2024年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范文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问题的研究与讨论》篇一一、引言海绵城市是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城市规划理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水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与实施对于缓解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1. 政策支持与推广近年来,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和支持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

在政策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该市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等措施,有效减少了雨水径流量,提高了城市排水能力。

同时,该市还加强了雨水收集与利用,将雨水用于绿化、冲厕等方面,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1. 规划设计与实施脱节部分地区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存在脱节现象,导致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存在较大差距。

这主要表现在规划设计不科学、不系统,缺乏对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的深入分析。

2. 技术应用与标准不统一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多项技术与应用,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在技术应用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效果参差不齐。

3. 资金投入与维护管理不到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困难,导致资金投入不足。

同时,建成后的海绵城市设施维护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专业维护人员、维护经费不足等。

四、解决方案与建议1. 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衔接在海绵城市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地域特性和实际需求,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同时,要加强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衔接,确保实际效果与规划目标相一致。

2. 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与规范针对海绵城市建设涉及的多项技术与应用,应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各地在技术应用上保持一致,提高建设效果。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 讲义

《建设海绵城市》讲义一、什么是海绵城市在探讨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之前,我们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海绵城市。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像海绵一样的城市。

大家可能会想,城市怎么能像海绵呢?其实,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海绵有吸水、蓄水和释水的功能,海绵城市也是如此。

它能够在下雨时吸水、蓄水,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的风险;在需要时,又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加以利用,从而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地面,雨水迅速流走,不仅造成水资源的浪费,还容易引发内涝等问题。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自然生态的理念,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让城市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挑战。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意义(一)缓解城市内涝城市内涝是许多城市面临的难题。

每逢暴雨,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的场景屡见不鲜。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储存能力,减少地表径流,使雨水能够缓慢地排放,从而有效缓解内涝问题,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城市用水紧张的情况时有发生。

海绵城市能够将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冲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减轻对外部水源的依赖。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和水体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植物的生长和水体的存在有助于调节城市气候,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海绵城市的建设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降低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强城市的韧性和适应性,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技术和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收集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雨水花园中种植着各类植物,能够对雨水进行过滤、净化和渗透,同时也为城市增添了一抹绿色。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形成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能够减缓雨水的流速,增加雨水的滞留时间,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建筑物的温度,减少能源消耗。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引言伴随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以城市排水(雨水)和内涝为代表的水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一、需求分析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面积越来越大的同时,城市硬化面积激增,雨水吸、渗能力下降。

城市建设导致严重的水利问题,汛期洪峰流量增加,湖泊、湿地、植被等遭到破坏,湖泊面积减少,天然湿地消失。

水泥森林的出现,意味着排洪、滞洪、滞水能力大幅下降。

城市建设占用了原属于湖泊、湿地的空间,导致城市对水的吸纳能力大幅降低,自然循环遭到破坏。

近年来,几乎所有城市都出现过地下水过度开采,“逢雨必涝、雨后即旱”的现象,“雨水留不住,用水靠外调”的情况。

低影响开发(LID),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

从水文循环角度,要维持径流总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等方式,实现开发后一定量的径流量不外排;要维持峰值流量不变,就要采取渗透、储存、调节等措施削减峰值、延缓峰值时间。

城市地区不透水下垫面比例日趋增加,严重扰动了原有的自然水文过程,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雨洪问题。

加之传统的“以排为主”的管网工程措施的雨洪管理理念与体制,单纯依赖灰色基础设施“硬排水”模式,往往造成暴雨径流短时高峰无法及时排放,加剧了城市暴雨内涝的发生频率。

建设海绵城市可以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现代化城市提供重要保障。

1.低影响开发(LID)设施方案低影响开发(LID)技术主要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塘、调节池、植草沟、渗管/渠、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等。

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

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水文地质特点、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科学布局和选用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植草沟、透水铺装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系统组合。

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及设计要点分析

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及设计要点分析摘要:在当前我国对生态环境建设重视力度的持续加大下,我国各大城市也纷纷提出了构建生态城市的目标。

而在此过程中,海绵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迅速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建设海绵城市对于我国保护生态环境,构建宜居城市环境等方面均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通过结合相关案例,对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以及设计要点进行简要分析研究。

关键词:海绵城市;重要性;设计要点引言海绵城市是当前最受瞩目的一大城市发展理念,其通过将城市比作一块具有强大吸水力的海绵,要求城市能够在雨水较大的时节对大量的雨水资源进行有效集中储存,并对其进行净化、过滤等处理从而在城市缺水或是其他需水地方提供充足用水。

而建设海绵城市也已经成为当前现代城市发展的一大共识,因此本文将通过着重围绕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及设计要点进行探究,希望能够为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一)雨水资源可充分利用在建设海绵城市时,通过积极增加城市绿色植物和植被的面积,能够利用天然的植物根系有效吸收大量雨水,从而起到蓄水的效果。

有专家表明,当土壤中树木的根系深度超过一米时,每公顷森林至少可以存储五百立方米的水,每一小时中一平方公里的森林则可以吸纳至少二十吨水[1]。

除此之外,通过建设和安装雨水收集和回收装置,能够有效集中收集大量的雨水资源,在对其进行净化处理之后雨水资源将可以得到再次利用,如作为道路清洗用水、厕所用水等等,进而实现雨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并进一步减少资源浪费,帮助城市解决用水紧缺的问题。

(二)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当中势必需要增加城市园林植物和绿化种植面积,而大量的园林植物本身便相当于一个天然的巨型蓄水装置,当雨水量超过城市承受强度时,山体表面会出现大量的地表径流。

而植物茂密的枝干、树叶等则可以对地表径流起到一定的阻挡作用,由此产生的阻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慢地表径流速度,使得雨水冲刷土壤的面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

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

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

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

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

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

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解静静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2017-2018年学年度
第二学期
年级一年级
学科写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