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用和现实意义
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理念,主要是旨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它是通过增加建筑物与自然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的。

海绵城市概念强调以预防为主,尽可能减少与自然的冲突,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海绵城市构建遵循几条基本原则,包括能源效率原则,垃圾利用原则,水资源管理原则,生物多样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

海绵城市的建设旨在通过利用和改善现有的资源和基础设施,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

海绵城市的现实意义体现在它可以改善城市环境,促进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益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它可以让城市成为更自然、更宜居的地方,改善空气质量,帮助减缓洪水和热岛效应,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耗,降低生态破坏的风险,保护城市的土地,使社区更有序,更安全,更有效,更具吸引力。

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带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改善,整个社会福祉的提高,减缓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安定和和谐,加强国家对资源的管理。

总之,海绵城市概念表明,城市建设应以预防为主,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重视自然形态和生态系统建设,改善自然条件,维护城市的自然环境。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举措。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

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它对城市发展有何意义在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海绵城市建设”这个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但究竟什么是海绵城市建设呢?它对于城市的发展又有着怎样至关重要的意义呢?海绵城市,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问题。

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采用硬化的地面,雨水无法渗透,只能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走。

而海绵城市则强调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综合采用各种措施,让城市能够自然地吸纳、储存、净化和利用雨水。

具体来看,海绵城市建设包含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通过建设绿色屋顶,让屋顶能够蓄积一部分雨水,减少雨水直接流向地面的量;打造下凹式绿地,使绿地能够像小池塘一样暂时储存雨水,增加雨水的渗透和滞留时间;铺设透水铺装,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设置雨水花园,利用植物和土壤的过滤、净化作用,改善雨水的水质。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它有助于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在过去,每逢暴雨,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不堪重负,导致道路积水、交通瘫痪,甚至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威胁。

而海绵城市通过各种措施,让雨水能够在源头得到控制和分散,减少了雨水的集中排放,从而降低了内涝发生的概率。

即使遭遇强降雨,城市也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吸纳和储存雨水,避免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情况。

其次,海绵城市建设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而传统的水资源开发方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

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雨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利用,可以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等,减少了对自来水等常规水资源的依赖,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再者,它能够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的建设,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和生态空间,为植物和动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同时,雨水的自然渗透和净化,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的整体生态品质。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与新区建设、旧城改造以及棚改紧密相关,涉及房地产、道路、园林绿化、水体、市政基础设施等建设,能够有效拉动投资。

据初步估算,如果全国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按照海绵城市理念实施,每年可以形成投资量近万亿元。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可以保证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四、海绵城市建设对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十三五”期间将是中国经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纵观发达国家走过的历程,起初也是先污染后治理,之后从绿色发展中寻求产业和技术升级,实现新的一轮经济发展。

绿色城镇化发展同样在中国经济建设中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绵城市建设作为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城镇化走绿色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必将助力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 式绿地、生物滞 留设施等
海绵城市解读
12
海绵城市—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构建途径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3
海绵城市核心
海绵城市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合理 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 使雨水就地消纳和吸收利用。要实 现它的六个关键字:渗、蓄、滞、 净、用、排。 1:“渗”.加强自然的渗透,通 过土壤来渗透雨水,这样可以避免 地表径流,减少从水泥地面、不透 水路面汇集到管网里雨水,可以涵 养了地下水,补充地下水的不足, 还能通过土壤净化水质,还可以改 善城市微气候。 2:“蓄”.就是把雨水留下来, 要尊重自然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 自然散落,现在人工建设破坏了自 然地形地貌后,降雨就只能汇集到 一起,形成积水。所以要把降雨蓄 起来,蓄也是为了利用,为了调蓄 和错峰,不然短时间内汇集这么多 水到一个地方,就形成了内涝。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 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 水体优先设 计生物滞留设施、 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建筑与小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典型流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解读
18
海绵城市设计二: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 外绿地内, 并通过设置在绿 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海绵城市解读
4
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优点突出,雨水利用率提高三倍,通过低影响开发模式防治内涝,可以有效地减少进入排水管网 的雨水总量、单位时间内的雨水径流量。 1)减轻排水管网压力,减少扩建排水管网的巨额投资。 2)可以增加雨水下渗量,减少城市地面沉降现象,缓解地面塌陷现象,强化城市自然水系的循环,解决 城市缺水难题。 3)海绵城市依托海绵体调节给排水,大大减少了新建设排水管道和钢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 4)调蓄设施又往往与城市既有的绿地、园林、景观水体相结合,改善城市生活环境。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高二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设硬质地面,加快 雨水渗透;或通过 水渠和沟槽将雨水 引流至街道附近的 滞留设施中,加快 排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面集水 通过排水沟、雨
水链等方式将屋面 雨水收集引流到地 表下渗,或者用储 水箱收集储蓄。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地下水箱 在建筑密度较高的
区域,将储水设施埋 于地下,将屋面收集 的雨水导流到储水箱 中,经过沉淀、净化 后加以利用。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选必1 第4单元
目 录
CONTENTS
1 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2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学习目标
1、判读“海绵城市”示意图,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了解海绵 城市的构成; 2、运用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可行性; 3、运用案例,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理解建设海绵城 市的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改善城市水环境
排 构建灰绿结合的蓄排体系,避免内
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按照“渗、滞、蓄、净、用、排”的要求,将至少75%的 降雨实现就地消纳和利用,城区有望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 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有效提升城 市水环境质量,彻底解决易涝路段积水问题,科学恢复重建水生态系统。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屋顶绿化 在承重、防水和
坡度合适的屋顶种植 树木花卉、瓜果蔬菜, 使屋面雨水得到滞留、 利用,减缓排水压力, 美化环境。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下凹式绿地 汇聚并吸收来
自屋顶或地面的雨 水,通过植物、沙 土的过滤、下渗使 雨水得到净化,涵 养地下水。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
• 透水铺装 利用透水材料铺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发展有何影响在当今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时代,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那么,海绵城市建设到底对城市发展有着怎样的影响呢?首先,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缓解城市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

然而,传统的城市建设往往导致雨水迅速流失,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

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如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透水铺装等,能够使雨水在城市中得到滞留、渗透和储存。

这些储存的雨水可以在需要时用于灌溉、补充地下水,甚至经过处理后作为城市的非饮用水源,从而减轻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保障城市的用水安全。

其次,海绵城市能够有效减轻城市的洪涝灾害。

在暴雨来临时,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不堪重负,导致城市内涝,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而海绵城市具有良好的雨水吸纳和排放能力。

其下凹式绿地、雨水湿地等设施可以像海绵一样吸纳大量的雨水,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同时,通过合理规划的排水系统,能够将多余的雨水迅速排出城市,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风险。

这不仅能够保护城市的基础设施,还能减少因洪涝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再者,海绵城市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大量硬化地面和建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绿色植被和水域增加了城市的绿地面积,为动植物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平衡。

同时,这些绿色空间还能够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净化空气,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更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此外,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气候调节也具有积极作用。

城市的热岛效应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城市气温高于周边地区。

海绵城市中的植被和水体能够通过蒸腾作用和蒸发散热,降低城市的温度,缓解热岛效应。

在夏季高温时,这一作用尤为明显,能够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减少能源消耗,降低城市的碳排放量。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以水为师,浅谈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发布时间:2021-08-27T10:26:08.397Z 来源:《城镇建设》2021年第4卷10期作者:王杰[导读] 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王杰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设计院长沙市 410007引言现阶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城市中排水问题、内涝现象矛盾更加突出,亟待研究解决。

一、需求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的面积越来越大,但是城市化导致的土地面积也越来越大,从而引发雨水吸收和渗透的能力都下降。

城市化建设导致出现严重的水利问题,雨期洪峰水量激增,植被、湖泊、湿地等生态绿地遭受到严重的毁坏,湖泊面积缩小,自然湿地消失。

出现水泥森林,这都说明城市泄洪、排洪能力降低。

城市化建设占用了大量湿地、林地、湖泊用地,导致城市的吸水能力严重下降,自然环境和循环系统受到破坏。

特别近几年来,基本上所有的城市都面临地下水被过度开采的状况,一旦降雨必将内涝,长期无降雨则又出现干旱,无法留住雨水,在用水上长期依靠外部资源调配。

低影响开发是需要对场地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有效保持一致,使峰值流量、径流总量等方面指标基本相同。

从水文循环的视角看,若要保持径流总量的不变,应使用储存、渗透等多种方式,从而实现开发后径流量不再往外排放。

对于城市而言,其地区不透水的比例持续增加,对原有的水文状况产生严重影响,这也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内涝问题。

同时,传统的管网工程通常是以排水为主,在此种理念机制下,单纯依赖硬排水的模式对于出现暴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后难以有效应对,极大的加剧了城市发生内涝的概率。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有着一定的必要性,其对于城市内涝的缓解、加强水资源节约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够削减城市径流遭受污染的晨程度。

此外,还将促进现代化城市建设,提供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自然积存等功能。

二、低影响开发(LID )设施方案低影响开发所使用的主要技术有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渗井、人工土壤渗滤等。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在居住区设计中的重要性海绵城市是指以海绵化的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和规划的城市,其目的是合理利用和管理城市水资源,减少和防止城市洪涝灾害发生,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居住区设计中,海绵城市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分担城市雨水的压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大部分的地表被建筑物、道路和硬化的地面所占据,导致雨水很难渗透到地下,而会形成大量的地表径流。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增加了地下蓄水容量,使得雨水能够更多地渗透到地下,减少地表径流量,从而降低城市的洪涝风险。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通过建设绿地、雨水花园、地下蓄水容器等海绵设施,吸收和储存雨水,达到分担城市雨水压力的目的。

海绵城市可以改善城市居住环境。

由于传统的城市设计存在大量的硬化地面和缺乏绿化空间,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明显,空气质量差,居住环境不佳。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增加绿地和湿地等自然环境,增加城市的通风性和透水性,加强城市的自然通风和影响层的形成,从而降低城市的气温,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合理布局居住区的绿地和湿地,增加居住区的绿化率和湿地面积,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

海绵城市可以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常常被忽视,导致城市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实现雨水的收集、储存和利用,达到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的。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将雨水用于灌溉、冲洗和环境景观等方面,减少对市政供水的依赖,提高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海绵城市可以提升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在传统的城市设计中,由于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城市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保护和恢复城市的生态系统,创建适宜人类生活的环境。

在居住区设计中,可以注重生态保护和恢复,在居住区内建设生态池塘、湖泊和湿地等,提供适宜的生境供生物栖息和繁衍,提高居住区的生态价值。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

海绵城市的意义和措施概述海绵城市是指采用可持续性和创新技术来解决城市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问题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在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造成城市内涝和水资源浪费。

而海绵城市则通过改变城市的水资源管理方式,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蓄水、渗透和净化功能的海绵,以解决雨水排放问题并提高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

意义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海绵城市的几个重要意义:1. 解决城市内涝问题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非透水区域和不透水材料导致雨水无法迅速排出,容易引发城市内涝。

而海绵城市通过增加透水面积,引导和储存雨水,可有效减少内涝发生的风险。

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海绵城市采用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收集系统和雨水利用系统等措施,实现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和重新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保护水生态环境传统城市规划中,大量的雨水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带走了大量的污染物,破坏了水生态环境。

而海绵城市通过雨水的自然净化和慢性渗漏,保护水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4. 增加城市的适应性和韧性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适应性和韧性较强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应对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同时,海绵城市还能改善城市的微气候,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措施海绵城市的建设涉及多个方面的措施和策略。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建设措施:1. 绿色屋顶与墙面绿色屋顶和墙面植被能够吸收雨水、减少雨水径流,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在海绵城市中,推广绿色屋顶和墙面的应用,能够增加透水面积,减少雨水排放量,降低城市内涝的风险。

2. 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海绵城市中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将雨水导入储存设施中,再利用于灌溉、冲洗等用途。

通过雨水的再利用,可以减少对地下水和自来水的依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3. 慢性渗透设施慢性渗透设施,如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能够将雨水逐渐渗入地下,达到地下水补给和地面水资源补充的目的。

关于保定市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的思考

关于保定市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的思考

关于保定市海绵城市建设必要性的思考随着保护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推行,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全国各地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保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雄安新区建设的生态屏障,改善城市存在的水污染、内涝等问题,推进现代生态城市建设十分必要。

标签:保定;海绵城市;必要性近年来,由于城镇化的加速建设,保定市的“水问题”越来越严重,逢雨看海、暴雨淹城频繁出现,保定市已逐步丧失蓄水、排水功能,加之保定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改善保定的生态环境,建设现代生态城市意义重大。

在保定市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体现在:一、政策支持2013年12月,习总书记明确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此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2015 年12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17年底,各市均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2016年8月,保定市政府发布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启动了210平方千米的海绵城市规划。

二、保定市现状(一)地理位置保定于雄安新区上游,白洋淀8条入淀河流全部流经保定,保定的河湖状况直接影响到白洋淀水质。

而保护白洋淀生态功能和强化环境治理是雄安新区开好局、起好步的重要基础。

保定要坚决打好环境建设组合拳,努力建好雄安新区的生态屏障。

同时,保定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有保障水资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华北生态平衡维护等重要功能,生态地位十分突出。

(二)“水问题”1、水资源短缺根据《保定市第二次水资源評价》显示,我市整体属”缺水状态”。

人均水资源仅约282m3,已经低于联合国规定的极度缺水标准,即人均500m3的标准,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地区,而且随着社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将更加严重。

加快推进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在目前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很多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内涝的问题,因此在县级城市发展中应当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建设并进行有效的有资源控制,以提升县级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城镇化质量,本文对此进行了有效分析。

标签:县级;海绵城市;城市建设;重要意义目前县级城市建设发展重要的方向之一是海绵城市,能够对于传统发展方式中对于城市自然环境的破坏进行有效减少,充分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能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县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县级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县级海绵城市的建设是基于建设理念的改变而提出来的建设方案,能够有效改善县级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目前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很多的县级城市都出现了不不同程度的暴雨影响,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现象,其原因具有多方面因素。

首先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部分城市与地区中出现了与内涝相关多种极端气候,例如飓风台风以及高强特大暴雨。

城市发展中具有高楼林立的现象导致了空气中循环不畅,使得城市上空的热气流难以有效疏散,从而产生了城市热岛效应,产生了局地气流上升的现象,从而产生了对流性的降雨现象。

城市空气中产生了比较多的凝结核物质,对于降雨现象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形成了雨岛效应,促进了城市内涝的发生。

同时在城市大量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產生了大量的硬质铺装开发,对于传统的水文特征与生态本底现象进行了一定改变,使得降雨过程中难以实现充分的下渗,最终形成了地表径流现象。

在强降雨过程中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中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形成了城市内涝。

县级海绵城市建设最终的目的是控制径流,在县级海绵城市控制发展中重要的方式之一是径流的降低。

在六字建设方针中,“渗”字作用能够对于路面、地面与屋面的硬质铺装进行有效减少,对于绿地技术进行充分采用与渗透,从源头上减少径流。

“滞”措施的运用是采用滞留与植草沟的方式,把雨水的汇集速度有效降低,从而将洪峰出现的速度进行有效延缓,把排水的强度降低,从而对于降雨过程中产生的排水压力进行讲解。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究1. 引言1.1 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在于解决城市面临的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内涝等问题,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武汉作为长江中游城市,其海绵城市建设对于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景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减轻城市水logging压力,提升城市生态承载力,还可以改善城市气候环境,提高城市整体抗灾能力。

通过构建有机连通的城市绿地、湿地、水体等海绵空间,净化城市水质、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城市居民的休闲空间和生态景观,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全国范围内,武汉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将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海绵城市理念在国内的推广和应用。

1.2 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义和背景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和建设,使城市在自然水循环中具有更好的吸水和保水能力,达到减轻城市洪涝和水质污染等水环境问题的目的。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初源自荷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海绵城市建设逐渐受到各国城市规划者和环保专家的关注。

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是城市化和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建设用地的扩大,城市地表的自然植被被大量破坏,土地被大量铺设水泥和沥青,使得城市的地表径流和雨水排放量急剧增加,导致城市洪涝频发,水质恶化等问题。

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增加了城市面临的水环境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定义和背景说明了海绵城市建设对城市环境和生态的重要性,为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理论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各国城市纷纷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途径和技术,以应对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原则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原则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机制,打造具有水文循环、生物多样性和人文友好等特点的城市。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

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特点分析论文摘要: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十分重要。

本文首先从贵州的水生态和地形地貌的角度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贵州实际,提出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方向、方法和特点。

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山地城市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

该意见确定了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贵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更需抓住国家对海绵城市建设大力支持的政策机遇,结合贵州特点,统筹推进进行海绵城市建设。

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及贵州海绵城市建设的特点。

1贵州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1.1贵州省城市水生态环境不容乐观随着贵州省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各大小城市出现了很多“城市病”,在水生态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城市水环境变差。

目前贵州省很多城市的主城区的排水系统主要采用雨污合理制,每遇暴雨,合流制管段的大量污水会随着雨水溢流至自然水体;其次,部分城市污水收集率不高,城市生活污水溢漏至自然水体的现象十分严重;再次,由于贵州建设用地紧张,部分城市绿化率不高,暴雨时节,城市路面、屋面雨水未经足够的生态净化,直接汇入城市河流,径流污染严重。

以上因素导致许多城市的河流和胡泊水环境较差,甚至为黑臭状态,如现状的安顺市的贯城河、六盘水的水城河等。

(2)城市内涝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区面积的增大,城市下垫面较建设前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的'负荷越来越大,某些本身排水条件较差、排水系统建设滞后的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如2014年7月18日,贵阳主城区24h内降水量达201.7mm,内涝受灾人口近1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7307.5万元。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

海绵城市建设报告海绵城市是指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科学的控制与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化进程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保护利用能力,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城市建设模式。

以下是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报告。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和意义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如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频发等。

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转变城市建设模式,向海绵城市转型。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提高城市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和思路1.掌握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实现对水资源的调控和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构建自然生态系统:将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中,通过植被覆盖、湿地恢复等手段,构建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

3.实施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土地的占用和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采用低影响开发的方式,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

4.水资源综合管理: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实施水资源的综合管理,包括调控水量、监测水质、净化和循环利用等,以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1.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可通过种植树木、草坪等方式,提高城市的绿地覆盖率,有利于吸收雨水和改善城市气候。

2.构建雨水收集系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和利用雨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建设湿地系统:建设湿地系统,恢复湿地景观,有利于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4.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提升城市抗洪排涝能力,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5.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推广城市雨水渗透技术,通过道路、屋顶等表面的透水铺装,提高城市地表的渗透性,减少地表径流。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2021_2022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课件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补偿训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
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 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图是城市道路绿化带景观图片。据此完成(1)、 (2)题。
(1)四幅图中的城市道路绿化带,最能体现“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是( )
单元活动 建设海绵城市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1.海绵城市的概念:是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_积__存__ 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_渗__透__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的吸纳 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 将蓄存的水“_释__放__”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 水源不足的问题。
能力2 海绵城市实现途径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合理地控制城市下垫面上的雨水径流,使雨水就地消化
和吸收。实现海绵城市有六个途径:渗、滞、蓄、净、用、排等,每种途径有 不同的功能及形式。
【典例示范】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减轻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1)、(2)题。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关键是明确以下两个问题: (1)海绵城市中不同地理要素及其作用。 (2)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的人工措施的不同作用。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但对地下水 吸收较少;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河流、湖泊可以调蓄降水的季 节分配不均,但不可以调蓄降水量;城市小区、拦水坝可以减少下渗水量。第(2) 题,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可以提高雨水的滞留能力。
新思维·新考向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单元水体运动的影响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学案鲁教版选择性必修1

单元活动建设海绵城市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绘制示意图,解释各类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综合思维)2.通过图文资料,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

(人地协调观)3.结合不同城市所在区域自然环境,分析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

(综合思维)一、建设海绵城市的必要性1.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建设中充分发挥原始地形、地貌对降雨的积存作用、自然下垫面对雨水的渗透作用以及植被、土壤、湿地等对水的吸纳与净化作用,使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有效预防城市内涝的发生,缓解旱季时水源不足的问题。

2.建设海绵城市的原因(1)城市的不合理建设和管理引起生态系统破坏,部分城市缺水或严重缺水。

(2)城市的河道自净功能减弱甚至丧失,水体污染严重,威胁饮水安全。

(3)城市内涝问题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需求更加强烈。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加之许多城市排水系统脆弱。

[温馨提示]我国南方城市多发内涝的原因:南方地区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区建筑密度大),地表硬化,下渗弱;城市排水系统不合理或老化,排水能力不足。

二、建设海绵城市的行动方案1.海绵城市的建设重点是建立城市雨洪综合管理系统。

快速渗水和有效集水是这一系统的关键。

2.海绵城市的目的是有效控制雨水径流。

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可以采取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凹式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等措施,使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公园和绿地、河流水系等都具备对雨水的吸纳、蓄滞和缓释作用。

[温馨提示]并不是所有城市都建设成海绵城市,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问题,应因地制宜地去建设城市,不应千篇一律。

杭州在规划海绵城市时,根据不同区域建设用地对“渗、滞、蓄、净、用、排”的适宜性,把杭州划分为五个不同主要功能片区: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区、雨水资源综合利用区、雨水污染控制区、高强度城区控制区域和工业物流集中区海绵建设区。

城市海绵建设有何意义和作用

城市海绵建设有何意义和作用

城市海绵建设有何意义和作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城市海绵建设”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那么,究竟什么是城市海绵建设?它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呢?简单来说,城市海绵建设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首先,城市海绵建设对于缓解城市内涝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大量的硬化地面,如水泥、柏油路面,使得雨水无法迅速渗透到地下,而是迅速汇集形成地表径流。

一旦遭遇强降雨,排水系统不堪重负,城市内涝便频频发生。

而通过城市海绵建设,增加绿地、湿地、可渗透路面等元素,可以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让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同时降低内涝发生的频率和危害程度。

想象一下,在雨季来临之时,城市不再是一片“汪洋”,道路不再积水难行,人们的出行和生活不再受到内涝的困扰,这将是多么美好的景象。

其次,城市海绵建设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城市中的绿地、湿地等海绵体不仅能够吸收雨水,还能净化水质,为动植物提供栖息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它们能够调节城市的气候,降低气温,减少热岛效应,提升城市的舒适度。

而且,这些绿色空间还能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释放氧气,改善空气质量,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宜人的生活环境。

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公园、河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美景,便能真切地感受到城市海绵建设带来的生态福祉。

再者,城市海绵建设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雨水作为一种宝贵的水资源,在过去往往被白白浪费。

通过海绵建设,可以将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城市的绿化灌溉、道路清洗、景观补水等方面,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节约水资源。

在一些干旱地区,这种雨水的收集和利用更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海绵建设还能够促进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的重要性关键词: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收录日期:2023年2月24日近几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及环境承载能力的原因,使得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城市内涝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大部分城市缺水严重。

因此,要保持城市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修复城市水生态。

海绵城市建设是修复城市水生态的一条路径,能够解决我国城市水生态面临的上述两个极端。

即在降雨的时候,通过建设“吸收、存储、渗透、净化”系统来吸收雨水,在干旱时用来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的一种城市建设系统。

最近几年,每当雨季来临,我国多个城市频繁出现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尽管季节性内涝严重,但同时大部分城市又是缺水的,水资源供应不足是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缺水的城市大约有400个,严重缺水的120个左右,以北方城市居多。

即便是在水资源充足的长江流域,仍然有近60个城市缺水。

如果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标准来评价,我国缺水的城市更多,年缺水量超过70亿立方米。

一、海绵城市概念与建设原则海绵城市就是将城市的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系统进行有机的结合和协调,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将城市水污染防治以及生态修复进行有机的结合,让城市的水生态系统能够像海绵一样在城市雨季的时候将雨水吸收起来,然后在城市干旱期将吸收的水分再还给城市,这种雨季和干旱期的水分吸收循环使用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防止城市出现内涝灾害。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先必须遵守生态优先的原则,城市的建设要求能够将自然环境和人工措施进行有机结合。

海绵城市的建设首要的前提是保证城市能够有效地实现排水防涝,在安全的保证城市排水防滞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城市雨水的区域积存、渗透和净化处理,促进城市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发展。

所以,在现阶段“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必须做到通透城市降水、地下水以及地表水的系统性,协调城市排水以及给水工程,推动城市水资源循环开发和利用;同时,“海绵城市”的发展还需要考虑到城市水生态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避免和减少城市内涝的必要手段
一方面,全球气候变暖,与内涝有关的高强特大暴雨、飓风台风等极端气候频现;城市高楼林立、循环不畅,城市上空的热气流无法疏散,城市热岛产生的局地气流上升有利于对流性降雨的发生,同时城市空气中的凝结核多,也会促进降雨,由此形成的“雨岛效应”是城市内涝的诱因之一。

另一方面,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大量的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由于降雨不能及时下渗,形成地表径流,传统的城市排水体系难以适应强降雨时形成的径流量洪峰,产生城市内涝。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质是控制径流,降低汇流是海绵城市控制的关键。

六字建设方针中的“渗”是减少屋面、路面和地面的硬质铺装,充分采用渗透和绿地技术,从源头减少径流;“滞”是通过植草沟、滞留带等工程措施,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洪峰出现时间,降低排水强度,缓解降雨时的排水压力。

通过各类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多项措施联合作用,达到降低地表径流量、控制城市内涝的目的。

2海绵城市建设是降低径流污染的重要途径
我国的地表水资源污染形式严峻,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之一。

面源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城市面源污染是除了农业面源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类型。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由降雨径流的淋浴和冲刷作用产生。

特别是在暴雨初期,由于降雨径流将地表的、沉积在下水管网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突发性冲刷汇入受纳水体,而引起水体污染。

据观测,在暴雨初期(降雨前20min)污染物浓度一般都超过平时污水浓度,城市面源是引起水体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海绵城市建设六字方针中的“净”,是通过人工湿地、生态滤池等措施过滤和降解汇流雨水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水体、控制面源污染、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目的。

同时,在雨水通过“渗”“滞”的过程也能对大颗粒污染物达到截留和初步净化的目的。

3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措施
我国水资源匮乏,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的6%,人均水资源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

城市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大,城市开发建设过度硬化造成降雨形
成径流外排,导致地下水补给不足;水体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也加重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

缺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应对水资源短缺危机,一方面要治理源头污染、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探寻新的水资源替代。

雨水污染程度轻,处理成本相对较低,是再生水的优质水源。

在降雨时,利用自然水体和地下雨水调蓄池收集雨水,实现“蓄”的目的;再通过各类净化设施的处理和各级管网的输送,将处理达标的雨水回用于市政浇洒、景观水补充等用途,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自来水,而且充分、有效的“用”雨水,实现水资源的“开源节流”,节约了水资源也降低了污水的排放。

4结语
海绵城市建设顺应了“低碳—生态”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对于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鼓励措施,不断加大推进的力度,已将之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海绵城市建设目前处在起步阶段,技术不断更新,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将会取得长足的发展。

作者:解静静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