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

合集下载

2024中国宪法ppt课件

2024中国宪法ppt课件

中国宪法ppt课件•宪法概述•宪法的基本原则•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国家机构与宪法实施•宪法的修改与解释01宪法概述宪法的定义与性质宪法的定义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性质宪法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是其他一般法律的立法基础,任何法律都不能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其产生有着深刻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基础。

世界宪法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英国宪法、美国宪法和法国宪法等几种类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旧中国宪法和新中国宪法两个时期。

旧中国宪法包括清朝末年的《钦定宪法大纲》、北洋政府的几部宪法和国民党政府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等。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颁布了四部宪法,即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现行宪法。

世界宪法的发展历史宪法的历史发展VS宪法的价值与功能宪法的价值宪法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二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三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四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宪法的功能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具有多种功能。

一是规范功能,即对国家权力的运行进行规范;二是保障功能,即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三是制约功能,即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四是协调功能,即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

02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九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2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第九章 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 第2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九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2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主题:第九章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第2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学习时间:2015年12月14日-12月20日内容:我们这周主要学习第九章,第2节的相关内容。

希望通过下面内容能使同学们对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

一、学习要求1.掌握法律权利与义务;2.掌握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

二、主要内容(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观念1.民主的概念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民主主要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

本意是大多数人的统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概念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是符合民主本意的民主,它是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基础的、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3.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以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4.社会主义的法治观念(1)法治的基本观念在社会领域,它表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法治领域,它表现为“依法立法,依法行政,依法司法,依法监督等”。

(二)法律权利与义务的性质1.权利与权利观念(1)权利的概念权利就是每一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的自主人格的人,并受到他人的尊重的人格。

(2)权利的分类道德权利法定权利约定权利(3)权利观念每个人、每个公民都享有普遍的平等的“权利”,都应受到尊重,都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目的”。

2.义务与法律义务(1)义务的概念与权利相对的观念。

法律义务,是法律上关于义务主体应当做出或不做出的一定行为的约束。

(2)法律义务的分类根据义务主体不同分为:公民的义务、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义务、国家机关的义务、国家的义务。

根据义务内容不同分为:积极义务和消极义务。

根据义务适用范围不同分为:一般义务和特殊义务。

3.权利义务的关系(1)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2)权利和义务之间是社会的权利总量与义务总量的等式(3)权利义务关系是价值的一致性与功能的互补性(4)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权利义务守恒定律(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处于平等的地位,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

宪法学

宪法学

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VS现代人的宪法观念(1)宪法的范围比现代人理解的范围要窄,它不包括非城邦制国家的宪法,(2)宪法的主体范围比现代宪法的主体要小,只包括全称公民,也就是可以参加司法事务和治权机构的人们,而不包括本国的全体公民。

(3)宪法的外延比现代人理解的范围要大,宪法就是国民生活的全部。

(4)在现代,并非所有国家都将国内的最高法律称之为宪法。

宪法的特征:形式特征(1)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异于普通法律:①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机关不同于其他法律;②宪法的通过和修改程序不同于其他机关,宪法的通过可能要通过立法机关的表决而通过,或者由全民公决,或者先通过立法机关再交由公民表决;③④(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①宪法的效力高于普通法律,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冲突,否则无效;②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的根本行为准则;实质特征:(1)对基本人权的保障;(2)对国家权力的限制。

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1)制定主体:专门机关VS普通额立法机关;(2)制定修改程序:严于普通法律VS与普通法律无异;(3)作用特点:稳定、根本法权威VS灵活、适应多变现实;(4)效力:是否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5)不成文宪法一般都是柔性宪法,而成文宪法未必属于刚性宪法(意大利的宪法);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宪法在调整社会基本社会关系,确认国家和社会制度时所依据并反映其根本价值和作用的最基本准则,贯穿于立宪和行宪之中。

特点:(1)普通性,(2)特殊性,在调整的领域上;(3)最高性;(4)抽象性:于宪法现象和宪法实践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是人们抽象思维的产物。

(5)国家性与国际性。

人民主权原则的体现:(1)明确规定人民主权原则;(2)通过规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来保障人民主权,间接的代议制和直接的形式。

(3)通过规定人民广泛的权利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我国的体现:(1)对权力归属的规定;(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

宪法学课件讲义(2024版)pdf

宪法学课件讲义(2024版)pdf
行政机关的职权
包括管理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 业、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保 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等。
司法机关组成及职权
司法机关的定义
司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国家审判 权、检察权的机关。
司法机关的组成
我国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 民检察院。
司法机关的职权
包括审判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和 行政案件,监督法律实施,维护
宪法实施与监督 介绍宪法实施的主要途径,包括宪法解释、宪法 修改和宪法监督等,并分析其实施效果及存在的 问题。
基本权利保障 阐述公民基本权利的种类、内容及其保障措施, 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等。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
宪法权威不足
01
分析宪法权威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如违宪行为频发、宪法实施
国家机构概述及分类
01
02
03
国家机构的定义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 职能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 国家机关体系的总称。
国家机构的分类
根据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 性质不同,可分为立法机 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等。
国家机构的特点
阶级性、历史性、强制性、 组织性。
立法机关组成及职权
பைடு நூலகம்
立法机关的定义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 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机关。
效果不佳等。
基本权利保障不力
02
探讨基本权利保障存在的问题,如权利救济途径不畅、权利受
到侵犯时难以获得有效救济等。
宪政文化建设滞后
03
分析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其滞后的原因,如宪法意识淡薄、
法治观念不强等。
未来发展趋势和前景展望
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提出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的具体措施,如完善宪法解释程序、建 立违宪审查制度等。

论美国的宪法文化

论美国的宪法文化

论文关键词:宪法文化权力制衡程序优先私权神圣宪法崇拜论文摘要:2000年美国总统大选使我们认识到了宪法文化在美国宪政中的作用。

美国宪法文化的形成不仅有‘性恶论”、“有限理性”思维、自然法等主观因素的影响,更是‘l地理屏、市场经济、多元利益集团等客观因素作用的结果。

美国在200多年的宪政历程中形成了以权力制衡、程序优先、私权神圣为内容,以宪法崇拜为核心精神的宪法文化。

回顾美国的宪政发展历程,2000年的美国总统大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布什和戈尔之间展开了美国历史上首次总统选举诉讼大战。

法庭辩论激烈,意外不断,在佛州还出现了选民示威的情形,但全国并没有出现剧烈的社会动荡。

在联邦最高法院裁判布什当选后,包括戈尔在内的很多美国人并不接最高法院的最后决定,但他们接受了最高法院裁决的程序和制度。

0也许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案例中发现美国宪政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的“宪法文化”对这次大选诉讼的平静结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宪法文化?美国的宪法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内容和精髓又是什么?这就是本文要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宪法文化的含义目前学界对宪法文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宪法文化通常是指“以宪法为媒介的,与国家具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创造性领域”0,“是宪法价值的一种体现,反映了宪法的文化背景及其社会基础。

”0也有学者认为“宪法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宪法文化包括3个层次:(1)表层的物质文化,包括宪法文本、宪法规范、宪法设施等:(2)中层的制度文化,包括宪法制度及机构等;(3)深层的精神文化,也称狭义的宪法文化,包括宪法观念、宪法心理和宪法意识等,其核心是宪法意识。

”0但笔者认为,这些定义或过于晦涩难懂,或赋予宪法文化过多的内涵,笔者比较赞同王希教授的定义,“宪法文化是-种以遵从宪法、尊重宪法为基础的政治氛围和政治行为。

”宪法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应当有它自己的精神内核,即我们培育自己的宪法文化是为了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宪法意识.ppt

宪法意识.ppt
、宪法秩序的实现
一、涵义
宪法秩序是指一种社会秩序,它是基于 人们对一定社会规律的认识,通过制宪 对该社会所需要的“一致性、连续性和 确定性”进行确认,形成一种宪法上的 (应然)秩序,再通过宪法的各种调整 手段,将宪法上的(应然)秩序变成实 际的社会秩序。因此宪法秩序既包括应 然的宪法秩序,又包括实然的宪法秩序。
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主要针对政治关系进 行规范和调整。 5.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 和现实化 6.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关系,也是 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动态宪法关系 7.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 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二、宪法关系的主体
体相互之间及其与宪法规范产生联系的惟一领 域 第二,宪法关系主体的权利和权力所指向的对 象只能是宪法行为 第三,宪法和宪法关系规范的对象只能是宪法 行为 第四,宪法关系的客体与宪法关系的标的存在 区别
三、宪法关系的内容
1.定义: 宪法关系的内容表现为宪法关系各主体之 间针对某一特定客体,依据宪法规范而确 立的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其核心是公民 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宪法关系内容的特点
四、宪法关系的客体
1.含义 2.宪法行为成为宪法关系客体的理由 第一,宪法权利行为和权力行为是宪法关系主
宪法适用同其他法的适用一样是一定国家机关对宪法的实现所进行的有目的干预二我国宪法适用的原则二我国宪法适用的原则11普遍适用原则普遍适用原则22整体适用原则整体适用原则33协调适用原则协调适用原则44宪法指导思想和原则优先适用原则宪法指导思想和原则优先适用原则一宪法关系的涵义及特点一宪法关系的涵义及特点二宪法关系的主体二宪法关系的主体三宪法关系的内容三宪法关系的内容四宪法关系的客体四宪法关系的客体2

2024版宪法学全套优质课件

2024版宪法学全套优质课件

15
公民社会经济权利
财产权的概念和内Biblioteka 休息权的概念和内容劳动权的概念和内容 物质帮助权的概念和内容
2024/1/28
16
公民义务与责任
01
02
03
04
公民义务的概念和特征
2024/1/28
公民义务的分类和内容
公民责任的概念和内容
公民违反义务的法律责 任
17
04
国家机构及其职权
2024/1/28
2024/1/28
12
03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2024/1/28
13
公民基本权利概述
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和特征
公民基本权利的分类和内容
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和保护
2024/1/28
14
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01
02
政治权利的概念和内容
政治自由的概念和内容
2024/1/28
03
04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 行、示威自由
3
行政机关的组织结构 一般采取层级制,分为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 机关。
2024/1/28
21
司法机关及其职权
2024/1/28
司法机关的含义
司法机关是指依法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国家机关。
司法机关的职权
包括审判案件、监督法律实施、维护社会公正等。
司法机关的组织结构
一般分为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负责审理案件,检察机 关负责法律监督。
宪法学全套优质课件
2024/1/28
1
目 录
2024/1/28
• 宪法基本概念与原则 • 国家基本制度 •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 • 国家机构及其职权 • 宪法实施与保障 • 国际视野下的宪法学研究

宪法 传统文化

宪法 传统文化

宪法传统文化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最高法律文件,规定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方式,以及公民权利和义务等方面的内容。

宪法起源于古代的法律制度,但现代宪法的概念和形式主要始于18世纪的美国和法国革命。

不同国家的宪法内容和形式会
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确立和保护国家和公民权利的基础。

传统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世代相传并延续至今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习俗礼仪以及文学、艺术等方面的遗产和传统。

传统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财富,对于弘扬社会道德、塑造民族性格、增强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和宪法在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同但互相关联的作用。

它们共同组成了社会的基础,相互影响和制约。

传统文化对于制定宪法的价值观和原则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涉及道德伦理、群众心理和社会秩序等方面。

宪法则规范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确保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不受侵犯。

在现代社会中,宪法往往需要与传统文化相协调和调适。

一个国家的宪法应该认可和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合理地融入其中,以形成具有现代性和传统性的社会制度。

同时,宪法也应当规定和保护一些传统文化的特殊权益和地位,以确保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总之,宪法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制度和文化传承的基石。

它们互相影响和制约,相互促进,共同构建了一个国家的精神和法律框架。

文化权在我国宪法中的保障

文化权在我国宪法中的保障

序言
第六自然段 第十二自然段 第二条第三款 第四条第二款
第一章 总纲
第十四条第三款 第十九条第一款 第十九条第三款 第二十二条第一款
第二十二条第二款 第二十四条第一款 第二章
公民的基
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他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 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 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 以鼓励和帮助。
往往实质上成为违宪审查中具有客观法性质的判准。社会权性质的文化权,-9“总纲”中的国家文化政策一样,
仅具有宪法委托的效力。我国现行宪法确立了保障文化权的组织体系,对文化事务权限分别进行水平和垂直的配
置。
关键词:文化权宪法委托主观权利
宪法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现行宪法中,无论是“序言”,还是“总纲”、“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中都有涉及 “文化”的条款。现行宪法第47条更是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 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 作,给以鼓励和帮助。”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 文化权益”。因此,在我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不仅具有文化政策面向的意义,更是一个宪法层次的议 题。 学界对于我国宪法中是否明确规定了文化权还存在不同的认识。例如,有学者认为,“我国现行《宪法》没 有对公民基本权利作文化权利的分类,……只有从字面上与‘文化’两字有密切联系的条款才能勉强用来解释文 化权利的宪法特性”。:有学者认为,“像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宪法一样,中国现行宪法也将文化权作为一项公民的 基本权利加以规定”②。尽管存在如此争议,但我国现行宪法中含有“文化”二字的条款,已经传达出保障文化 权的意向,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我国宪法文化权的保障,近年来日渐受到重视。在此前提下,尚需检讨的问题是: 我国宪法中的文化权,其受保障的涵范围如何,具有怎样的规范效力,又该如何落实? 二、我国宪法文化权的保障范围 宪法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具有一定的范围,在此意义上,对宪法上的某一基本权利进行概念界定,就是要厘定 这一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具体包括事物的保障范围和人的保障范围。事物的保障范围着 重于物的要素,其所指为与该基本权利保障规定有关的行为方式、法益、特性及状态等;人的保障范围着重于人 的要素,是指基本权利的保护对象为何人。@ 文化权是一个复杂而难以界定的概念。国际和国内法学界对于文化权的各种定义基本都是围绕“文化”一词 而展开。④无怪乎有学者提出:“文化权利的范围还取决于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因此,要澄清我国现行宪法 中文化权的保障范围,就物的要素而言,就是要明晰何为我国宪法文本中的“文化”,怎样的行为可以认为是文 化的行为:就人的要素而言,就是要明晰该基本权利的主体为何人。 (一)我国宪法中的“文化”的概念范畴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其广泛的词汇。1952年美国人类学者Kroeber与Kluckhohn即在其合著的《文化:概念和

宪法解读宪法与文化传承

宪法解读宪法与文化传承

宪法解读宪法与文化传承宪法作为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承载着国家的根本性原则和价值观念,并规定了国家的组织结构、权力运行机制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在宪法中,对于文化传承也有相应的规定和保障,说明了宪法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

本文将从宪法解读宪法的角度,探讨宪法如何与文化传承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

首先,宪法作为国家的最高法律,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自由。

其中包括了言论自由、文化自由以及参与和依法继承文化传统的权利。

宪法的解读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这些权利的内涵和边界。

例如,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公民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这一权利确保了人民对于文化传承的各种见解、意见和价值观的自由表达。

通过对宪法中相关条款的解读,我们可以理解到,这种言论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应该在法律框架下进行,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因此,宪法的解读能够为公民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促进文化传承与社会稳定的融合。

其次,宪法的解读也有助于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和传承。

宪法的解读要求基于法律精神和价值观,在法治文化中注重法律的普及和宣传,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

通过对宪法进行解读,可以更好地宣传和诠释宪法中的法律原则和规定,使公民了解宪法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将宪法的精神融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媒体、文艺等各个领域,推动法治文化在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通过对宪法进行解读,可以理解到宪法所强调的公正、平等、依法行政等核心价值观,这些都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宪法的解读,因此有助于明确和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促进文化传承与法治精神的结合。

最后,宪法的解读在文化传承中还能够保护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传统。

宪法作为一部国家的基本法律,应当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并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发展。

宪法的解读能够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传统提供保护,并鼓励其传承和发展。

例如,在宪法中,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详细的规定,保障了少数民族享有学习、使用和发展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
(一)内容上
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母法
(二)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上
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制定程序 修改程序
(三)效力上
一国最上位的法律
宪法是制定普通法律的依据。 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公民的最
高行为准则。
任何普通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一切 行为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 1 )最基本意义:泛指典章制度
《尚书 · 说命下》:“鉴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 《管子 · 立政》:“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
布宪于国。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之不从令,罪死 不赦。” 《管子 · 七法》:“有一体之治,故能出号令,明宪 法矣。” 《国语 · 晋语》:“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韩非子 · 定法》:“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 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 师也。”
constitution , la Constitution , Verfassung
( 1 )有关规定城邦组织与权限方面的 法律;
( 2 )皇帝的诏书、谕旨,以区别于元 老院、市民会议等机关制定的法律;
古罗马 ( 3 )有关确认教会、封建主以及城度的重要法令
《周礼•天官•小宰》疏曰:“宪,为至令 云。”
《尔雅•释诂》说:“宪,至法也。” 《汉书•萧望之传》“作宪垂法,为无穷之
规。”
( 3 )法令的公布
《唐韵 · 集韵 · 韵会》:悬法示人曰宪。 《尔雅•义疏》注云:“ 宪,表也,盖标表
(五)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宪法》“序言”第十三段 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
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 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 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 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 实施的职责。

宪法宣讲PPT课件

宪法宣讲PPT课件
宪法宣传
目录
CONTENTS
01
宪法的基本原则
02
宪法的历史与现状
03
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
04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05
国家机构与职权
06
国家安全与国防建设
01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人民主权 原则
体现了人民在国家 1 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和作用
宪法的基本原则之 2 一,规定国家的一 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通过选举产生 3 国家机关,行使管 理国家的权力
04
添加标题
保障私有财产 权,鼓励勤劳
致富
文化制度
1
规定:宪 法对文化 制度的原 则性规定
2
内容:包 括教育制 度、科技 制度等
3
目的:促 进文化事 业的发展 和繁荣
4
意义:保 障公民的 文化权利 和自由
社会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04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02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 平等,没有特权和歧视
03 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宪法的保障, 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等
04 有限政府:政府的权力来自宪法,政府的行 为必须受到宪法的限制和监督
宪法至上 原则
宪法是国家根本法,具有 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最 重要的问题
国防建设的重要 性与发展规划
01 保卫国家安全,抵御外来侵略 02 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03 推动军事现代化,提高国防实力 04 促进国家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
国防建设的职责与任务
01
02
03
04
保卫国家主权 和领土完整

第九章 习题与答案

第九章 习题与答案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习题与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 B )A共产党专政B无产阶级专政 C工农联盟专政 D新民主主义专政2、“民主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不是一个东西。

民主就是承认少数服从多数的国家”。

这句话应理解为:( A )A民主是指一种国家制度 B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C国家的实质是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是国体不是政体3、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服从和服务于:( A )A经济建设这个中心B思想解放C发展民主 D依法治国的目标4、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D )A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C发展民族经济,实现共同繁荣D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物的权利5、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A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化、法律化 D必须使每一个公民都增强法制观念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 B )A三权分立B民主集中制C议行合一 D分工合作7、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 A )A、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C、人民民主专政D、依法治国8、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逐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括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两者的根本保障是:( C )A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B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坚持党的领导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9、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C )A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C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D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10、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B)A基础 B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C内容 D性质11、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 B )A、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B、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C、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D、各民族紧密团结和联合起来,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12、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

宪法中关于文化的条款

宪法中关于文化的条款

宪法中关于文化的条款
宪法中关于文化的条款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 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宪法确认公民享有自由的文化权利,包括依法选择、创造、传播和接受文化作品的权利,并明确禁止侵犯他人的文化权利。

2. 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宪法强调保护和传承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鼓励和支持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互鉴。

3. 提倡国家的多元文化:宪法鼓励和保护各民族、各地区、各族群的文化传统和特色,促进各种形式的文化发展。

4. 保障民族地区的文化自治权:宪法对民族地区的文化自治权进行保障,支持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发展。

5. 鼓励科学和文化的进步:宪法强调推动科学、文化和其他知识的进步,鼓励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新。

6. 保护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宪法要求保护和传承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和历史名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7. 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宪法鼓励和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保护文化产业的合法权益。

以上内容仅为一般性描述,实际国家宪法中各个国家可能有所不同。

《宪法》五个意识

《宪法》五个意识

《宪法》五个意识
宪法意识包含:1、宪法知识;2、宪法意识;3、宪法观念;4、宪法文化;5、宪法思考方式。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人们行为的基本法律准则。

宪法作为根本法,它是其他法律、法规赖以产生、存在、发展和变更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它处于一个国家独立、完整和系统的法律体系的核心,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基石。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

现行宪法是我国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保证。

宪法的基本价值是保障人权。

宪法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力。

其手段主要是设置与限定国家权力。

国家机关不得行使宪法所未明确授予的权力。

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出发点,这是因为:
1.对于人权或公民基本权利作出明确规定,这是各国宪法的一项基本和主要内容。

2.宪法关于国家机构及其他问题的规定,也是以如何更好地保障人权为指导思想的。

宪政就是对以人权为基本内容和体现保障人权基本精神的宪法的贯彻落实。

宪法是文化的产物,同时它又代表着一种文化现象。

作为文化的产物,宪法系多种文化因素交织而成的作品。

本文所述之宪法文化,意指孕育宪法原则、宪法规范和宪政制度并促使其发育、成长和发展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的总称。

学宪法讲宪法PPT课件

学宪法讲宪法PPT课件

行使司法权
国家司法机关有权审理案件和 执行刑罚,但必须遵守宪法和
法律的规定行使职权。
接受监督
国家机关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 ,不得滥用职权或玩忽职守。
国家安全与国家机密
01
02
03
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指国家的主权 、领土完整和政治稳定, 以及国家的核心利益不受 侵害。
国家机密
国家机密是指涉及国家安 全和利益的信息,包括国 家政治、经济、军事、外 交等方面的机密。
保密义务
公民和国家机关都有保守 国家机密的义务,不得泄 露或传播涉及国家安全和 利益的机密信息。
04
宪法实施与监督
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的定义
宪法解释是对宪法条文含义的阐述和说明,旨在明确宪法的含义、解 决宪法争议,并推动宪法的发展。
宪法解释的主体
宪法解释的主体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等机构,其中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最高的宪法解释机关。
宪法解释的原则
宪法解释应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客观性的原则,确保解释的公正、 准确和符合宪法精神。
宪法解释的方法
宪法解释的方法包括文义解释、历史解释、体系解释、主观目的解释 和客观目的解释等,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释。
宪法修改
宪法修改的主体
宪法修改的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 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其中全国人大
宪法案例三:财产权保护与国家征收
总结词
财产权保护与国家征收之间的平衡
详细描述
某国政府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决定征收某位公民的财 产。此案例涉及到财产权保护与国家征收之间的平衡问 题。政府有权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征收公民的财产,但 必须依法给予合理的补偿。在实践中,政府需要在维护 公共利益和保障公民财产权之间寻求平衡,确保公民的 财产权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

法理学第九章权利与义务

法理学第九章权利与义务

这类关系可表示如下: 这类关系可表示如下: 正反 要求权---- ----无权利 要求权----无权利 权力权---- ----无权能 权力权----无权能 自由权---- ----职责 自由权----职责 豁免权---- ----责任 豁免权----责任
庞德也曾将权利一词分解为六种含义:(参见 注释) 庞德也曾将权利一词分解为六种含义:(参见P136注释) 也曾将权利一词分解为六种含义:(参见 注释
利益; 利益; 广义的法律权利,即利益加上用来保障它的法律工具; 广义的法律权利,即利益加上用来保障它的法律工具; 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其他人从事或不从事一定行为的能力, 通过国家权力强制其他人从事或不从事一定行为的能力,这可以称为狭义的 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 法律权力; 法律权力; 自由权,即法律不加限制的情况; 自由权,即法律不加限制的情况; 指什么是正义的。 指什么是正义的。
在中世纪,托马斯 阿奎那首次将 阿奎那首次将“ 理解为正当要求, 在中世纪,托马斯.阿奎那首次将“jus”理解为正当要求, 理解为正当要求 把人基于自然法的正当要求称为“天然权利” 把人基于自然法的正当要求称为“天然权利” 中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利益独立化、 中世纪末期,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各种利益独立化、 个体化,权利观念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于是“ 个体化,权利观念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于是“jus”三 三 种含义被确立下来:权利、正当、法律。 种含义被确立下来:权利、正当、法律。 格老秀斯指出, 权利是人作为理性动物所固有的、 格老秀斯指出,“权利是人作为理性动物所固有的、与生具 指出 有的道德品质或资格。 有的道德品质或资格。”
要求(right or claim) :狭义的权利,指人们可以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行为; 狭义的权利,指人们可以要求他人这样行为或不行为; 要求 有权提出对某种利益或行为的要求或主张,如退休老人有权要求领取养老金; 有权提出对某种利益或行为的要求或主张,如退休老人有权要求领取养老金;缔约一 方有权要求对方履行诺言。 方有权要求对方履行诺言。 特权(privilege),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对怀孕 个月以上的女 ),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 怀孕7个月 特权( ),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对怀孕 个月以上的女 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权力( ),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 权力(power),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警察要求证人回答提问。 ),有权迫使对方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如警察要求证人回答提问。 豁免( ),有权不受某种对待 豁免(immunity),有权不受某种对待,如某类宗教人士可以不服兵役。 ),有权不受某种对待,如某类宗教人士可以不服兵役。 自由(liberty or privilege) :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如空暇时随意打发时间;如 有权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如空暇时随意打发时间; 自由 果愿意,可以蓄胡须。 果愿意,可以蓄胡须。

法理学第九章-权利和义务-A

法理学第九章-权利和义务-A

第九章权利和义务一.名词解释1权利2义务3应有权利4应有义务5习惯权利6法定权利7法定义务8现实权利9现实义务10基本权利和义务11普通权利和义务12一般权利(对世权利)13一般义务(对世义务)14特殊权利(对人权利)15特殊义务(对人义务)16第一性权利(原有权利)17第一性义务18第二性权利(补救权利)19第二性义务二.单项选择1.以下关于西方思想史上权利概念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罗马法中没有确定的、单独的权利概念和权利分类B.中世纪末期权利观念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意识C.19世纪中期以后,“权利”和“义务”被作为法律(法学)的基本概念总结出来,权利和义务研究进入实证化阶段D.20世纪初期,英美自然法法学家摆脱权利分析中的形式主义和简单化,而注重分析权利概念包含的丰富内容,深化了对权利的理解2.关于中国思想史上的权利和义务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中国古代,“权利”和“义务”的词语已经出现,并且已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定权利义务的观念B.中国古代有关权利和义务及其社会价值的观念、思想、理论相当匮乏C.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所说的,社会之需要法律,在于“定分止争”,其实质并非要明确权利和义务及各自的界限D.法律权利和义务概念在中国的出现是19世纪西学东渐之后的事情,经历了漫长的从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 万元。

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 万元。

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剧团,要求赔偿损失。

针对此案,下列意见中正确的是()。

A.在这一事例中,法律关系主体仅为甲京剧团与乙剧院B.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关系为保护性法律关系C.京剧团与剧院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都不是绝对的D.在这一事例中,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针对的主体是不特定的4.以下哪一个不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B.选举权和被选举权C.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D.人格尊严不受侵犯5.()是典型的一般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宪法观念与宪法文化●一、宪法观念的概念● 1.宪法观念的概念●人们对历史与现实中的宪法规范、宪法实施、宪政活动的认知与评价。

●种类:●(1)时间:古代、近代、现代●(2)主体:个体、阶层、社会●(3)内容;整体、具体●(4)认识程度:大众、深层2.宪法观念的历史发展●(1)宪法观念的哲学化时期●(2)宪法观念的神学化时期●(3)宪法观念的理性化时期●(4)宪法观念的多元化时期● 3.宪法观念的作用●(1)宪法观念对宪法创制的作用●(2)宪法观念对宪法实施的作用●(3)宪法观念对民主政治建设的作用●4、中国宪法观念的缺失与重筑(1)缺失:传统因素(文化;误读)当代因素(2)重筑●二、宪法文化●(一)概念和类型●概念:是基于商品经济、民主政治、理性文化综合作用而产生的关于宪法、宪政制度、宪法结构的认知总和。

●特征:●(1)基础:权利——权力结构●(2)出发点:权利●(3)核心内容:宪政●(4)特性:民族性、普遍性●类型●(1)依表现形式:成文、不成文●(2)依社会发展情况:内源发展型、派生发展型、超越发展型●(3)依历史阶段:近代、现代●(二)宪法文化的结构●(1)宪法文化的认知要素:解决宪法文化是什么的问题,“is”;认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理性认识。

●感知是人们对宪法的经验型认识。

(2)宪法文化的评价要素:解决宪法应当是什么的问题,“ought to be”;●(3)宪法文化的情感要素:情绪。

●(三)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促进宪法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1. 加强宪法文化研究,传播和普及宪政的基本理念。

●(1)宪法至上是宪政最重要的追求和标志,它是指在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至高无上。

●(2)政府守法是指国家机关的一切权力根源于法律,而且要依法行使。

●(3)要保障宪法的充分实施,就必须对违宪行为进行处理,因此违宪审查是宪法实施最重要的形式。

(4)人权是宪政的目的● 2. 培养全民族的宪政精神,加强宪政制度建设。

●(1)要长期进行宪法宣传教育,使公民(?)形成遵守宪法和尊重宪法的观念。

●(2)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应对宪法中过时的内容进行及时修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变更第十章宪法与宪政第一节宪政概说●一、宪政的概念● 1.从民主政治的角度解释宪政●中国学者观点:认为宪政就是民主政治、立宪政治或者说宪法政治。

●基本特征:用宪法这种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定下来,以便巩固这种民主事实,发展这种民主事实。

● 2.从法治的角度界定宪政●国外学者观点:“宪政意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即限制和钳制政治权力的公共规则和制度。

宪政的出现与国家和官员相关。

”(米兰达告诫、水门事件)●“宪政是对政府最高权威加以约束的各种规则的发展。

”●本书作者观点:●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状态;政治制度)●二、宪政的基本内涵●用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形式把已经取得的民主事实确认下来,用法治的精神发展和完善这种民主事实,以保障公民权利。

●宪政三要素:民主、法治、人权(一)宪政与民主政治宪政与近现代民主政治紧密相联,它以民主政治为前提、为基础、为内容。

尽管宪政是民主政治,是民主政治的理想形态,但不能说宪政赞同于民主政治,有民主政治也不等于实现了宪政。

民主政治理想状态的获得还需得到法治的支撑。

●宪法与民主的冲突及解决:●表现●冲突不可避免:多数人暴政● 1.程序纠正(违宪审查、宪法解释、宪法诉讼等)● 2.实质纠正(兼顾少数,以人权作为民主的底线)(二)宪政与法治法治意味着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制度体系和运行状态。

它包含一个国家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和法律制度由表态到动态的运行过程。

法治在功能上表现为对专制权力的绝然否定和对民主政治的完善和维护。

在价值取向上意味着对正义的追求和对人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护。

依法治国,首要是依宪治国,即运用宪法的民主原则和法治精神来治理国家。

宪政是法治的基本标志,法治是宪政的必然结果。

(三)宪政与人权人权是指人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应享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自由平等权利的总称。

人权具有三种形态,即应有人权、法定人权和实有人权。

宪政是发展人权的手段,没有宪政实践,人权的保障就只能停留在宪法条文的静态之中,而不能表现在公民的实际享有之中。

三、宪政的特征(一)宪法的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宪法实施的过程就是宪政建设的过程。

(二)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首要精神。

这一精神具体体现为两个宪政原则:一是国家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授予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和禁止行使的权力;二是国家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三)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第二节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法与宪政的联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宪法的生命。

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宪法是宪政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有宪法不一定有宪政,有宪政必定有宪法。

二.宪法与宪政的区别宪法与宪政不仅是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同层面或不同阶段,而且它们在具体含义、表现形式、内容范围和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同。

首先、从外在状态的角度来看宪法通常是指宪法典,或者指宪法性法律,因而一般是指静态的文书形式。

宪政则是指立宪政治的实际运行,即动态的的立宪政治。

同时宪政不仅仅指宪政制度,而且包括种种具体的宪政活动。

其次,从内容范围的角度看宪法是规定国家组织、活动的政治规范,是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结构、权力关系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重要事项的根本大法。

尽管宪法中的各项规定,构成国家的行为规范,但一国在具体政治实践中所遵循的,却并不限于宪法的规定。

诸如宪法惯例、宪法判例等法典以的政治规范,由于是在政治实践中产生的,是动态政治的产物,因而都属于宪政的范围。

再次,从价值取向的角度来看近现代宪政的基本精神,以及政治制度或者程序上的原则,都是为了贯彻人民主权思想,并试图通过制度和程序上的设计,以达到约束国家机关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的目的,从而使人民主权思想得到贯彻落实。

但有宪法并不意味着有民主。

然而宪政则必须贯彻民主精神。

如果不以人民主权为主导,从而将宪法和宪法性法律全面、真实地贯彻于具体的政治实践,那么,这样的政治状况绝不是民主宪政。

因此,宪法与宪政虽然在根本精神和价值取向有可能相一致,但也有相抵触。

预备立宪(1895-1911)●中国道德传统:有限的宪政因素,“礼”作为自然法和一般法之间的“基本法”。

●传统道德和政治制度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列强入侵后面临制度和观念变革。

●迟到的觉醒:一直以为是技术问题,经历了漫长的阶段才真正认识到制度问题。

●中国面临救亡和启蒙的双重变奏(李泽厚):救亡是目的,启蒙是手段;宪政为国家富强服务,带有强烈实用主义色彩。

制度与文化的特征●问题:为什么中国宪政如此困难?没有文化的支持,宪法制度不可能实施、确立和巩固。

●制度是理性的,为了某个目的而人为制定的产物霍姆斯:法律犹如菜谱,规定行为代价,调整动机。

三权分立“以雄心制雄心”;司法公正:考察法官在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行为,回避、压力、名誉。

●文化是非理性的,只有在长期进化中才能体现其理性。

代表习惯思维和行为方式,不需反思的自动反应。

文化主要通过代际传递,没有明确的发明者或制定者。

文化与制度的关系●在常态下,文化和制度是一对共生体。

●转型时期,文化和制度发生错位;通常制度规定首先发生变化,但文化具有巨大的惯性。

●没有文化支持,新制度难以实施;政治改革演变为宫廷斗争,没有广大受益者支持,容易失败。

比较尼克松和袁世凯,政治事件和大多数人的直接利益无关,需要文化激发社会反应,惩罚越轨行为。

宪政文化的缺失导致新制度的提倡者失去最强大的社会支持,结果完全取决于权力的对比。

●制度和文化的互动关系:文化传播是前提,但并非完全靠灌输形成,人民需要从制度实践中得到实惠。

中国行政诉讼的发展。

●中国目前瓶颈:主要是制度,需要渐进的制度改革,促进文化转变,反过来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

●中国近代宪政失败的原因?● 1.商品经济的发展受到强大封建势力的压制。

● 2.中国缺乏有利的社会阶级基础,缺乏对民主,对宪法的需求。

● 3.中国缺乏法治发生的因素:主流文化重视德治、义务本位、社会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

● 4.立宪被动,偏离方向、淮橘为枳。

第三节建设中国宪政一、建设中国宪政的宪法基础●1999年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治国家建设实质上是宪政建设。

●二、宪政建设的条件●“从纸上宪法”转变为“现实中的宪法”--宪政建设要求创造多方面的条件:● 1.限制权力经济,发展权利经济,为宪政建设提供赖以发展的经济条件。

●计划经济本质上是权力经济,要求行政权位至上。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权利经济,要求法律至上。

● 2.正确处理执政党和领导人的个人意志和宪法的关系,建立合理的“权利-权力”结构,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为宪政建设提供赖以发展的政治条件。

●第一,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领导人的个人意志与宪法的关系。

●第三,建立正确合理的“权利—权力”结构。

● 3.剔除传统法文化的糟粕,吸收外来法文化的精华,为宪政建设提供赖以发展的思想文化条件。

●应该正确认识宪法和法律的社会功能,真正树立起对宪法和法律的信仰;弄清中国古代法精神与现代法精神的差异,真正树立起契约精神等现代法观念。

(戈尔巴乔夫)●宪法是一部社会契约●社会契约论:为国家的存在提供正当性的理论。

●自然状态:人类原本没有国家,没有法律,导致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福利得不到保障。

●理性的人自愿放弃自然状态的自由,通过达成契约组建国家,期望获得基本权利的保障。

●并非任何形式的国家和法律都合法,必须符合理性人达成契约的本意。

● 4.制定科学完备的宪法,健全法律体系,为宪政建设提供赖以发展的自身条件。

●宪政建设的自身条件主要表现在宪法上。

具体说来有宪法的正当性、宪法外在结构的科学性、宪法完备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及法律体系的完整性。

●下列有关宪法与宪政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B.近代的宪法与宪政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人权为目的● C.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体现● D.近代的宪法与宪政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三、我国宪政建设的模式●与西方国家采用自然演进型的宪政建设模式不同,我国采用政府推进型的宪政建设模式,即国家或政府在宪政建设中起着一种特别突出的、关键的和能动的主导作用。

●单项选择题●宪政的基本精神是__________.●A.建立有限政府●B.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C.宪法是宪政的前提●D.宪法能够得到严格的遵守和执行多项选择题●1.下面对宪法内涵的理解,正确的有()●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B.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C.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D.宪法是调整国家和公民关系的基本法律● 2.宪法与宪政的关系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