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精讲、习题详解、考研真题(12-24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名校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二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一、名词解释1.宏观经济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答:相对“微观经济学”而言,宏观经济学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
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理论、开放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
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是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国内生产总值(东北大学2003研;中国政法大学2003研;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华中科技大学2005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6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研;厦门大学2008、2014研;北京大学2011研)答: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是一个地域概念,而与此相联系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一般通过支出法和收入法两种方法进行核算。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国民收入核算)【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2.1 本章框架结构图12.2 重难点解读一、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分支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凯恩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在《通论》出版之前的时代,“古典主义”的思想占据着经济学界主流,经济学家对于经济问题的考察大都集中在微观领域。
在《通论》出版之后,经济学家开始注重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来分析经济问题。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
宏观经济学通过宏观经济数据来衡量整体经济运行的状况,在解释这些数据的过程中形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一般理论。
3.三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当年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通货膨胀率:是报告期物价水平同基期物价水平的比率,用来衡量物价上升的速度。
(3)失业率:衡量失去工作的劳动力的比例。
就业者和失业者的总和称为劳动力,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就是失业率。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二者的联系第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
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这是因为任何总体总是由个体组成的,对总体行为的分析自然也离不开个体行为的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采用了供求均衡分析的方法。
微观经济学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产品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宏观经济学通过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研究社会的一般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
(2)二者的区别第一,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市场机制下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侧重讨论经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西方经济学复习资料高鸿业12章
中国队金牌为什么这么多?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2章 30
一美元自助餐有感---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 之欢心
奥运期间数万中外记者吃什么?这个答案现在得到揭 晓。在2008北京国际新闻中心(2008 Beijing International Media Center,简称BJMC)主餐厅, 记者只需花1美元或7元人民币,就可以享受到中、西 风味的餐饮服务。 在餐厅入口处,设有数台刷卡机,用餐记者只需将特 制的用餐卡在该刷卡机上轻轻一刷,便完成了用餐付 费,十分便捷。上面的公告显示,每次用餐只需1美 元或7元人民币。 餐厅不仅无限量提供有意大利面饼、肉串、蛋挞、鸡 翅、蔬菜、玉米、蛋炒饭等食品,还无限量提供有新 鲜水果、汤和冷饮,食品种类十分丰富、营养搭配也 很科学合理。
GNP与GDP的联系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封闭条件下,GNP=GDP。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 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 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2章 20
看来GDP 只是一个“营业额”,不能反映环境污 染的程度,不能反映资源的浪费程度,看不出支 撑GDP 的“物质”内容。在当今中国,资源浪费 的亮点工程,半截子工程,都可以算在GDP 中, 都可以增加GDP。尽管GDP 存在着种种缺陷, 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一种包罗万象、反映 一切的经济指标,在我们现在使用的所有描述和 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GDP 无疑 是最重要的一个指标。
西方经济学· 宏观· 第12章 19
wisvhm金圣才西方经济学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宏观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罗兰第1章国民收入核算1.1 考点难点归纳1.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为研究对象,研究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而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如个人、厂商、行业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国民收入是进行宏观分析的关键。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年出版后才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理论经济学分支学科。
微观经济学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宏观经济学。
例如,降低工资对单个厂商而言,可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进而扩大生产,增加工人,但如果每个厂商都降低工人工资,社会总体的消费会因收入的减少而下降,总需求的下降最终导致生产和就业的减少。
2.GDP与GNP国内生产总值(GDP)为一国或地区内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一国或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前者是一个地域概念,后者是一个国民概念。
两者的关系是:GNP=GDP+(本国生产要素在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投资利润、劳务收入)-外国居民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西方大多数国家都采用GDP 为国民收入核算的基础,例如,美国在1991年后也采用了GDP作为核算基础。
3.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对国民收入(以GDP为例)的核算可用生产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后两者较为常用。
其核算的理论基础是总产出等于总收入,总产出等于总支出。
(1)支出法指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等几方面支出的总和。
公式如下:GDP=C+I+G+(X-M)其中:消费C包括耐用消费品(如家电、家具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等)和劳务(如理发、旅游等),但不包括个人建筑住宅的支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17~22章【圣才出品】
第17章 宏观经济政策1.什么是自动稳定器?是否税率越高,税收作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越大?答:(1)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和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得到发挥。
(2)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值与私人经济中支出乘数值的差额决定了税收制度的自动稳定程度,其差额愈大,自动稳定作用愈大,这是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定的条件下,混合经济中支出乘数越小,说明边际税率越高,从而自动稳定量愈大。
这一点可以从混合经济的支出乘数公式1/[1-β(1-t )]中得出。
当t 愈大时,该乘数愈小,从而边际税率的变动的稳定经济作用愈大。
举例来说,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0.8,当税率为0.1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会使总需求增加3.57美元()11 3.5710.810.1⎡⎤⨯≈⎢⎥-⨯-⎢⎥⎣⎦;若税率增至0.25时,则增加1美元投资只会使总需求增加2.5美元()11 2.510.810.25⎡⎤⨯=⎢⎥-⨯-⎢⎥⎣⎦。
可见,税率越高,自发投资冲击带来的总需求波动愈小,说明自动稳定作用越大。
2.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功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答:(1)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指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平衡,财政预算盈余等于零的财政思想。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按其历史发展阶段有三种含义:一是年度平衡预算,这是一种量入为出的每年预算均需平衡的思想;二是周期平衡预算,指政府财政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平衡,在经济繁荣时期采用财政盈余措施,在萧条时期采取预算赤字政策,以前者的盈余弥补后者的赤字,以求整个经济周期盈亏相抵,预算盈余为零的平衡预算;三是充分就业平衡预算,这种思想认为,政府应当使支出保持在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净税收水平。
这三种平衡预算思想的发展表明,平衡预算已由以往的每年度收支相抵的思想逐步发展至以一定的经济目标为前提的平衡预算思想,在一定周期内,或某年度可有一定的财政盈余或赤字,但是这类平衡预算思想的本质仍旧是机械地追求收支平衡,是一种消极的财政预算思想。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主编 第12章 习题答案
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没有GDP这个发明,我们就无法进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比较;贫穷与富裕的比较;没有GDP这个总量指标我们无法了解一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是需要刺激还是需要控制。
因此GDP就像一把尺子,一面镜子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GDP如此重要,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到底什么是GDP,美国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风靡世界的《经济学原理》中指出,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曼昆认为,准确理解GDP的要点是:①GDP是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计算的;②GDP包括在市场上合法出售的一切物品和劳务,例如你购买了音乐会的票,票价就是GDP的一部分;③只算最终产品,不包括中间环节;④是一个国家之内的,例如外国人暂时在中国工作,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
他的生产的价值是中国GDP的一部分。
如果你要判断一个人在经济上是否成功,你首先要看他的收入。
高收入的人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一国的整体经济。
当判断经济富裕还是贫穷时,要看人们口袋里有多少钱。
这正是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作用。
GDP同时衡量两件事: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量的总支出。
GDP既衡量总收入又衡量总支出的秘诀在于这两件事实际上是相同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这是为什么呢?一个经济的收入和支出相同的原因就是一次交易都有两方:买者和卖者。
如你雇一个小时工为你做卫生,每小时10元,在这种情况下小时工是劳务的卖者,而你是劳务的买者。
小时工赚了10元,而你支出了10元。
因此这种交易对经济的收入和支出做出了相同的贡献。
无论是用总收入来衡量还是用总支出来衡量,GDP都增加了10元。
由此可见,在经济中,每生产一元钱,就会产生一元钱的收入。
讨论: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是什么?2.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和收入法是什么?3.为什么国内生产总值(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案例分析美国总统赚多少钱?1931年,当时的美国总统胡佛年薪是7.5万美元,1995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年薪是20万美元。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精讲、习题详解、考研真题(17-19章)【圣才出品】
第17章宏观经济政策17.1知识结构导图17.2考点难点精讲考点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及影响(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增进整体经济福利、改善整体经济运行状况,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而对宏观经济领域进行的有意识的干预。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有四种,如表17-1所示。
表17-1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2)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需求管理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前者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后者包括人力政策和收入政策等,但主要是需求管理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变量的影响如表17-2所示。
表17-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名师点读】本考点为基础知识考点,但要牢记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一切政策都是为这些目标服务的,不能偏离宗旨。
不同版本教材,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的版述略有差异,较为一致的表述为: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这个理论知识点,还要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一定差异,需要结合宏观经济现实情况来进行调节)。
因此,在复习备考时,一定要留意热点经济问题,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经济政策的改变,并学会思考经济政策背后所隐藏的经济学原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也尤为重要,建议考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表格记忆,在选择题作答时会用到此表格的内容。
考点2:财政政策(1)财政的构成财政政策的构成如表17-3所示。
表17-3财政的构成(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①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财政政策的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述三项制度得到发挥:a.政府税收的自动变化;b.政府转移支付的自动变化;c.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归纳、习题讲解、考研真题】(21-22章)【圣才出品】
第21章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1.1知识结构导图21.2考点难点归纳考点1: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1)新货币数量论①新货币数量论表达形式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为:d be Mf P r r w Y u P t ⎛⎫=⋅ ⎪⎝⎭,,,,,其中,M 表示财富持有者手中保存的名义货币量;P 表示一般价格水平;b r 表示市场债券利息率;e r 表示预期股票收益率;1d d P P t⋅表示预期的物质资产的收益率,即价格的预期变动率;w 表示非人力财富与人力财富之间的比例;Y 表示名义收入;u 表示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变量。
②新货币数量论的观点a .新货币数量论认为稳定的不是货币流通速度V ,而是决定V 值的函数,V 只不过是稳定的外在表现而已。
V 在长期是一个不变的量,在短期可以轻微地波动。
b .货币数量说首先是一种货币需求理论,其次才是产出、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的理论。
因而货币数量说所要研究的主要是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
(2)自然率假说按照自然率假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一个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和文化传统,在短期内,人为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可以暂时使实际的失业率大于或小于自然率;在长期中,该社会的经济总是趋向于自然失业率。
【名师点读】本考点为基础知识考点,自然率假说是卢卡斯在“自然失业率”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关于就业、产出、物价等经济变量存在着一种由政府政策支配的实际因素(如生产、技术等)决定的自然水平的理论假说,从理论上论述了政策作用的有限性,为理性预期学说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前提,是长期宏观经济的研究中的重要思想,考生应重点记忆。
考点2: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及政策主张(1)主要观点①货币供给对名义收入变动具有决定性作用。
②在长期中,货币数量的作用主要在于影响价格以及其他用货币表示的量(如货币工资),而不能影响就业量和实际国民收入。
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教材精讲和考研真题解析(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线。
图 21-1 跨期消费的预算约束
2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涉及跨期消费的消费者偏好可以用效用函数U c1,c2 或无差异曲线来表示。于是,理
性消费者的问题是在跨期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即:
maxU c1, c2
s.t.c1
2.消费的随机游走假说 (1)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首次提出,认为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 着消费的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2)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消费者总是尽量按照他的可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平稳消费,随 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进而调整消费。如果消 费者的行为是理性预期的,那么只有意外的收入变动才会改变消费,即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 走的。 (3)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那么决策者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 影响消费。
1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 20 世纪 30 年代提出了关于理性消费者在消费时如何进行跨
期选择的理论模型,说明消费者所面临的限制和具有的偏好怎样共同决定了他们的消费和储
蓄方面的选择。
(1)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消费选择
3 / 14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实际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跨期预算约束线的斜率为 1 r ,实际利率的上升将会使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线发
生转动,从而改变跨期最优消费选择。
图 21-3 真实利率变动对消费决策的影响(利率上升) 如图 21-3 所示,原有的跨期预算约束线为 AB ,利率的上升会使得预算约束线围绕初 始禀赋点( y1,y2 )点顺时针旋转到 AB ,变得更陡峭,从而影响消费者在两个时期的消费 决策。随着利率的上升,最优消费组合由 E0 点移动到 E1 点,即第一期消费减少,第二期消 费增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15~18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第十五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一、名词解释1.总供给曲线答:总供给是指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总产出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依存关系,描述这种关系的曲线称为总供给曲线。
总供给曲线是根据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的均衡推导得到的,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出水平随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边际产出递减。
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就业量。
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取决于劳动力市场对货币工资变动能作何反应的假定。
在短期,就业量的变化是引起总供给变化的最重要的因素;在长期,资本积累的变化、技术进步等都会影响总供给水平。
2.古典总供给曲线答: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按照古典学派的说法,在长期当中,价格和货币工资具有伸缩性,因此,经济的就业水平就会处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上。
当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时,经济的产量水平也将位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不受价格变动的影响。
因此,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经济的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产量水平上的垂直线,如图15-1所示。
图15-1古典总供给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直线,其原因在于工资的充分弹性或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
劳动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保证了劳动市场经常处于均衡位置即充分就业,从而使实际产量或国民收入也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受价格的影响。
二、判断题1.总供给曲线越平坦,货币供给增加对GDP的影响越大。
()【答案】T【解析】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总需求增加,从而使得总需求曲线右移,总供给曲线越平坦,则货币供给增加导致总需求曲线右移所带来的国民收入增加越大。
2.物价水平下降将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答案】F【解析】P是总需求曲线的内生变量,P变化只会使均衡点沿总需求曲线移动。
只有外生变量(P和Q以外的变量)的变动才会引起总需求曲线形状、位置的变化。
高鸿业_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_习题答案完整版
9.假设GDP为5000万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万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 200万美元,消费为3800万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万美元。计算〔1〕储蓄 ;〔2〕投资;〔3〕政府支出。
•
合并后,甲地生产的产品200亿,乙地生产的产品100亿,对合并后
的新国家而言,新增的GDP为300亿,总和增加了。
• 4.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开采了50千 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
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 4.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投资从300增至 500时〔单位:10亿美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
• 解: S=-1000+0.25y,i1=300,i2=500
• c=y-S=1000+0.75y
•
y1=〔α+i1〕/〔1-β〕=〔1000+300〕/〔1-0.75〕=5200〔10
•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而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 解〔1〕yp=0.7*6000+0.3*6000=6000,c=200+0.9*6000=5600
• 〔2〕 yp=0.7*7000+0.3*6000=6700,c=200+0.9*6700=6900670=6130,
•
y’p=0.7*7000+0.3*7000=7000,c=200+0.9*7000=6500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精讲、习题详解、考研真题(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圣才出品】
第20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20.1 知识结构导图20.2 考点难点精讲考点1:跨期消费决策消费者的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消费选择如表20-1所示。
表20-1 跨期预算约束与最优消费选择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消费跨期消费决策 随机游走假说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永久收入消费理论投资企业固定投资住房投资存货投资货币需求货币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货币需求的交易理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①青年期的储蓄(收入、实际利率和借贷约束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如表20-2所示。
表20-2 收入、实际利率和借贷约束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名师点读】跨期消费决策是考试中出现较为频繁的考点,一般考查较为简单,考生应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推导。
收入、实际利率和借贷约束的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是一个重点内容,建议考生结合图形进行分析,深入理解。
考点2:随机游走假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霍尔认为,持久收入假说与理性预期的结合意味着消费的变动遵循随机游走方式。
(1)理论背景根据永久收入假说,消费者的收入处于变化当中,并且消费者总是尽最大努力使自己的消费在时间上保持稳定。
在任何一个时点,消费者总会根据当下对一生收入的预期选择消费。
随着时间的推移,消费者总会根据新获得的信息修正其对一生收入的预期,并相应地调整消费。
即消费的变动反映了消费者一生收入的意外变动。
如果消费者有效利用了所有可以得到的信息进行了理性预期,那么,只有不可预测的事件才会令他感到意外,从而改变消费。
由此可见,消费的变动是随机游走的。
(2)结论如果消费遵循随机游走方式,则决策者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经济发展,还可以通过影响公众对政策行为的预期来影响公众消费,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发展。
【名师点读】如果消费者遵循持久收入假说,而且能够进行理性预期,那么,只有未预期到的政策变动才会影响消费。
这些政策通过改变人们的预期来影响人们的消费。
考生应熟记随机游走假说与其他理论观点的区别,防止知识点的混淆。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6版课后习题解答详解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点精讲、习题详解、考研真题(西方经济学与中国)【圣才出品】
第22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22.1 知识结构导图22.2 考点难点精讲考点1:借鉴西方经济学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情和西方国家有很多差异,因此在借鉴西方经济学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最主要有以下几点:①从社会制度看,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制度,而我国实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从社会发展历史方位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从中国基本国情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尽管已经变化,但仍旧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及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都没有变。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我国借鉴西方经济学问题西方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改革西方宏观经济学与经济发展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全球化考点2:西方微观经济学与经济改革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区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同样是市场经济,西方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理论对我国体制改革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①均衡价格理论。
在市场经济中,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协调供求。
任何合理的商品价格与供求都离不开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十八大以来,我国进一步推进价格改革,以实现市场化目标。
②商品供求理论。
尽管效用理论和无差异曲线理论中有不科学、不合理之处,但总的说来商品供求理论对我们认识市场需求很有帮助。
价格对市场供求必须灵活,资源配置才能跟着市场走。
但当今我国这些领域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因此需要改革来解决价格灵活反应的问题。
③厂商均衡理论。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理论虽然掩盖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厂商产权的基础,但也包含了产权的有效激励理论。
我国公有制企业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产权虚置、产权激励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既要使国有企业弥补市场缺陷又要使国有企业保值增值。
④要素流动理论。
实现资源由市场配置,要素必须能自由流动。
而目前我国的生产要素还不能完全做到自由流动,这需要深化改革来解决。
⑤公平竞争理论。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docx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因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企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中扣除的, 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h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后,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L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有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有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有影响。
举例说:甲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万美元,乙国向甲国出口800套服装, 价值8万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273 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甲地区出售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甲地区增加10万美元; 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17章)【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手中,这样,如果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的。水 平的 LM 曲线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 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 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 IS 曲 线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
(2)极端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LM 曲线) LM 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 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 不会再跌的程度。因此,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候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 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 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 私人投资的“挤出”就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IS 接近水平或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或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 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 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 总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可是如果实行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 则效果会很大。 (3)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 LM 曲线) 一方面, LM 曲线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 限大。此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可是,如果去买债券,则资本 损失的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 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有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12.1知识结构导图
12.2考点难点精讲
考点1: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研究如何使国民收入稳定地(没有通胀和衰退)以比较合适的速度增长。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贸易赤字和盈余的变动、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比较如表12-1所示。
表12-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比较
(3)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如图12-1所示。
图12-1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框架
【名师点读】
本考点为基础考点,考生需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整个理论框架,熟记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这些都是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学好宏观经济学的必要准备。
此外,考生应学会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异同点,这将有助于考生整体把握宏、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考点2: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
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
①支出法
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其基本公式为:GDP=C+I+G+(X-M)。
其中,C表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不包括建造住宅的支出;I表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表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公债利息;X、M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X-M就是净出口。
②收入法(或成本法)
收入法即用要素收入亦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其基本公式为:国民总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
其中,企业转移支付包括对非营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包括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
【名师点读】
本考点比较基础,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考生应加以重视,牢记GDP、GNP的区别以及GDP的核算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生产总值有名义和实际之分,其差别可以用来反映这一时期和基期相比的价格变动的程度。
本考点主要以概念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相关考研真题如下:
1.【概念题】国内生产总值(GDP)(厦门大学2014研)
2.【概念题】国民生产总值(GNP)(四川师大2015研;武汉理工2013研)
3.【概念题】转移支付(大连理工2018研;北师大2013研)考点3: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国民收入是衡量社会经济活动成就的一个广泛概念,实际上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图12-2所示。
图12-2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名师点读】
本考点为非重点知识,但考生不应掉以轻心,如2014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中,就针对不同指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综合考查。
【计算题】某经济体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显示(单位:亿美元):净出口150、净投资1250、储蓄1600、资本折旧500、政府转移支付1000、企业间接税750、政府购买支出2000、社
会保险金1500、个人消费支出5000、公司未分配利润1000、公司所得税为500、个人所得税为800。
请计算:GDP、NDP、NI、PI和DPI。
(武汉大学2014研)考点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储蓄-投资恒等式
(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内涵
①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是一种定义的恒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
②该等式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事后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
③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投资。
④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储蓄主要由居民进行,投资主要由企业进行,个人储蓄动机和企业投资动机也不相同。
这就会形成计划储蓄和计划投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
(2)不同经济社会下的国民收入恒等式
①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经济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③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的恒等式:I+G+(X-M)=S+T+K r。
其中,S表示居民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而(M-X+K r)则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
【名师点读】
国民收入恒等式为贯穿整个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知识点,是重要考查内容,应重点掌握。
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时记住十个字:定义的恒等、事后的恒等。
说定义的恒等,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说事后的恒等,是因为强调的
是事后的分析,这个跟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两回事,那个强调的是事前的相等。
考点5:失业的衡量
(1)失业
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2)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率。
计算公式为:
失业率=(失业人数/劳动力数量)×100%
(3)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参与率是指成年人口中属于劳动人数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为:
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数量/成年人口总数)×100%
(4)失业率计算的局限性
①凡是得到支付报酬的工人都被统计在就业者之中,但不能明确地区分是全日制工作还是打短工。
这种忽略了实际工作时间少于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的情况会导致失业率的低估。
②存在劳动者未能充分利用其技能的问题,即失业率被低估。
③劳动者可能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而虚报、谎报就业状况以谋取好处、骗取失业救济金等,导致计算的不准确。
【名师点读】
本考点是基础知识考点,应掌握相关概念和计算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失业率的计算并不是失业人数和总人口的比率,而是劳动人口中失业人数和劳动力总数的比率。
失业率计算的局限性也可能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在考题中,考生应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