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器型大全

合集下载

历代瓷器器型

历代瓷器器型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与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以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

1.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青瓷制作精美,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润泽,表面光滑细腻,被誉为“瓷中之王”。

2. 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的官方瓷器,以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官窑瓷器制作精美,色泽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有唐代的“三彩”和宋代的“官窑青瓷”。

3. 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中的珍品。

汝窑瓷器制作工艺独特,采用独特的红褐色釉料和高温烧制技术,色泽温润深沉,极具收藏价值。

4. 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名砂土制作的茶具,产于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紫砂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5.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经典系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中国陶瓷工艺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需要先将白瓷坯烧制成形,
然后在瓷器表面采用青花颜料点缀,再次烧制而成。

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青花罐”和清代的“康熙青花花鸟纹盘”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各朝代部分文物介绍

各朝代部分文物介绍

1•原始1•彩陶蛙纹壶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彩陶弦纹瓶 年代:新石器时代9•彩陶几何纹盆 时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10.红陶深腹双系罐 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8•黑陶单把杯 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7.黑陶咼柄杯 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6红陶双耳罐所属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2200〜前2000年。

2红陶鬻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3•彩陶漩涡纹双耳罐 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4•彩陶钵年代: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2•西周1逨盘逨盘(Plate of Lai ),西周青铜器,中国第一盘。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 宝鸡市眉县常兴镇杨家村出土,收藏于 器博物院。

2•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 1976年出土于陕西 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通高28厘 米,口径22厘 3颂壶颂壶,西周盛酒器,因作器者为“颂”而得名。

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 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 台北故宫博物院6. 四虎镈 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制造年代:周7. 青铜提梁卣 现收藏于成都华通博物馆 年代:西周9. 西周云雷纹铜铙 年代:西周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10.青铜簋 年代:西周现收藏于: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宝鸡青铜M1193号墓出土的西周成王时期文物。

8.青铜羊首罍西周青铜羊首罍收藏于成都华通博物馆 4.克盉西周克盉,是在北京琉璃河5.井姬独柱带盘鼎 出土于宝鸡墓地 年代:西周3•春秋1•青铜盉安庆市大枫乡黄花村春秋墓出土时代:春秋2.青铜方壶年代:春秋1961年山西候马出土3.牛头蟠螭纹蹄足青铜列鼎年代:春秋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晋赵卿墓出土4.王子午”青铜鼎(附匕)年代:春秋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5.王子婴次”青铜炉年代:春秋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6.素命"青铜镈年代:春秋1970年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出土7.鸟形青铜匜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年代:春秋8.秦公簋传1924年甘肃天水出土年代:春秋9.洹子孟姜壶民间旧藏年代:春秋10.栾书”青铜缶年代:春秋传河南辉4.秦1.跪射俑年代:秦1976年陕西西安车张村阿房宫遗址出土3.秦公钟年代:秦4•琅琊刻石年代:秦中国国家博物馆1978年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2.秦云纹高足玉杯年代:秦中国国家博物馆5•小篆体十二字砖年代:秦中国国家博物馆" 6.蟠虺纹青铜车型器年代:秦甘肃省博物馆9•秦代青铜鸿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年代:秦10.秦代青铜鹅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年代:秦5•魏晋南北朝1•人面镇墓兽 年代:东魏河北磁县文物保管所藏2.蹲坐人面兽身镇墓俑年代:北魏河南洛阳博物馆藏3•人面兽身镇墓俑 年代:北魏 山西大同市博物馆藏4•萨满巫师俑 年代:东魏 河北邯郸市博物馆藏6•人面残像= 年代:北魏 洛阳市博物馆藏5•头戴赭红船形胡帽舞蹈胡俑 年代:北齐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7.陶羊尊 年代:西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8.主人及车奴俑与牛车 年代:魏晋 甘肃武威市博物馆藏 9.北燕鸭形玻璃注 年代:北燕 辽宁博物馆10・西魏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 年代:西魏 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

瓷器器型分类瓷器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按造型分类:1.瓶:琮瓶、玉壶春瓶、梅瓶、蒜头瓶、贯耳瓶等。

2.壶:南瓜壶、莲子壶、执壶等。

3.碗:斗笠碗、撇口碗、葵口碗、花口碗等。

4.盘:旧窑三足盘、高足盘、六足盘、九足盘、十二足盘等。

5.杯:高足杯、盖杯(托杯)等。

6.炉:冲耳炉、鼎炉、筒式炉、狮座炉等。

7.罐:皈依瓶、辣子罐等。

8.瓶:胆瓶、水丞、笔洗、天球瓶、八方瓶等。

按胎质分类:1.瓷石胎:元代和明代永乐、宣德时期。

2.高岭土胎: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生产。

3.麻仓土胎:明洪武时期。

4.灰胎:早在新石器时代,灰胎便已出现。

5.浆胎:清末民初仿明浆胎纹瓷器。

6.缸胎:又称“釉陶胎”,元代景德镇窑创烧。

7.紫金胎:清代景德镇窑。

8.黑胎:元代和明代永乐时期。

9.浆白胎: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雍正时期。

10.糯米胎:明代永乐时期。

按装饰方法分类:1.青花瓷:釉下彩瓷之一。

用含有钴的天然矿石原料在器物上画纹饰,然后涂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

2.粉彩瓷器:用含砷的玻璃白作为涂料,涂抹在已印图案的瓷器上,再入彩炉烘烤而成。

3.玲珑瓷:瓷器装饰中的一种,也称“镂空装”。

4.斗彩:在低温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以釉下青花勾勒,釉上五彩渲染,形成色彩绚丽的装饰效果。

5.颜色釉瓷:是多种单一色彩的釉瓷的总称。

6.珐琅彩瓷器:清代宫廷名贵瓷器,烧制于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年间。

7.古彩瓷:又称“硬彩”,是釉上装饰的一种。

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进行彩绘,再在摄氏700℃—800℃的炉中烘烤,不使彩料晕散。

8.墨彩瓷器:清雍正时期在釉上彩技术的基础上改烧墨彩瓷器。

9.洒彩瓷器:清康熙时期开创。

10.素三彩瓷器:以黄、绿、紫三种颜色为主,实际上还有白、蓝、黑等他色介入。

以上是瓷器的几种常见分类方法。

中国古陶器形制

中国古陶器形制

中国古陶器的形制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瓮、甑、釜、鬲、鬶、鼎等。

以下是这些形制的部分特点:
1. 瓮:形体高大,深腹,腹以下渐收。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烧制,夏代至汉代较为流行。

2. 甑:形体似盆或罐,深腹,平底,底有许多小孔,作圆形、长方或不规则状。

用途像蒸锅。

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仰韶文化及商周、战国遗址都有出土。

3. 鬶:新石器时代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主要流行于黄河下游地区。

早期造型为圆腹,短颈,口部有扁流,带鋬,三实足;中期器腹渐扁,直颈前移,鸟嘴形流口,三实足;晚期足部演变为袋足。

4. 鼎:常见的青铜器形制,在古代被用作煮食的器具。

此外,还有釜、鬲等不同形制的陶器。

这些陶器在古代被广泛使用于各种生活场景中,如炊煮、盛放、贮藏等。

它们不仅是古代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俗、礼仪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陶瓷器型大全

陶瓷器型大全

古代陶瓷罐类盖罐五联罐双唇罐鸟食罐堆塑谷仓罐塔式罐横栓盖罐荷叶形盖罐四灵塔式罐镂空罐轴头罐冬瓜罐壮罐蟋蟀罐开字罐莲子罐将军罐瓜棱罐粥罐鼓罐日月罐西瓜罐盖罐配有盖的罐。

新石器时代有的陶罐上已配有专用盖,如甘肃武威皇娘娘台出土齐家文化盖罐,盖的形式似倒置敞口碗。

1955年江苏南京赵士岗出土的红陶人物飞鸟罐,盖似倒置直墙洗。

南北朝时期比较注重盖钮的装饰,如1965年出土于江苏句容张庙的青釉覆莲罐,盖呈伞状,钮作方莲瓣式。

宋以后盖钮的装饰比较丰富,有狮钮、玉免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等。

五联罐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

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

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

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

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双唇罐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

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

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鸟食罐盛放鸟食的小罐。

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

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

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

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

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

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分析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分析
唐代的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特别超 群,引起了世界注目。唐代的河南府是贡 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 县西关窑等窑址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 彩器和彩釉器,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 前进展。
隋唐时期
三彩仕女像 (唐)
三彩马 〔唐〕
宋朝时期
中国陶瓷工艺进展到宋代,到达了炉火纯 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 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最为著名 的窑址有定、汝、官、哥、钧等。在造型设计 上,宋代特别重视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 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 仿古铜器的造型。
青花把莲纹盘 (明) 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明) 斗彩与点彩、加彩一 起统称为“五彩”。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引进的一种 技法,为清官专用瓷器品种。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
明清时期
粉彩九桃天球瓶装(清)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根底上, 受珐琅彩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
陶与瓷的区分
类 别
原料
温度(摄 氏度)

无釉或底温釉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
原始陶器
《变体鸟纹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和自然
形两种。此件彩陶由抽象化的鸟形变化 而成,黑白相间、阴阳双关、疏密有致、 律动的弧线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原始陶器
《波浪形纹瓮》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 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外表 打磨光滑,纹饰动感猛烈。
夏商周时期
《灰陶双耳兽瓶》 商
这件陶器没有刻意的纹饰,但在制作 过程中自然留下的纹饰使器物外表显得丰 富多变。
《灰陶蓝纹鼎》 夏
这件砂质灰陶高29厘米,外表拍 印斜横肌理蓝纹,是这一时期最常见 的装饰手法。

古陶瓷器型大全txt

古陶瓷器型大全txt

古陶瓷器型大全古代陶瓷杯类高足杯杯式之一。

撇口,弧腹,下承以高足若把柄,故俗称"把杯"。

因执于手中便于在马上饮酒,又名"马上杯"。

用手佛前供奉者,称"净水碗"。

有陶、瓷质之分。

陶质高足杯以龙山文化黑陶高足杯最为著名。

瓷质高足杯始见于隋、唐,源于同时期的金银器,明显受到西亚文化的影响,后成为元、明、清时期流行的器形。

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钧窑、磁州窑、耀州窑、霍县窑、介休窑等处都大量生产。

元代的高足杯,垂腹多较浅,足高长,且有八方、转心、竹节柄各式。

1980年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彩斑高足杯,杯底有上小下大的圆锥状榫嵌入圈足内,圈足上方有微内收的榫,能使怀旋转。

明以后的高足杯又增加菱花口式。

把杯见"高足杯"。

爵杯酒具。

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

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

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

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耳杯亦?羽觞",杯式之一。

椭圆形,浅腹,平底,口缘两侧对称置新月形板耳,故名,为战国晚期创制的饮酒器。

陶制品多见于汉、晋,造型、纹饰源于秦、汉时的青铜器与漆器,有的彩绘陶与绿釉品种,均为冥器,常与托盘配套。

鸽形杯西晋青瓷杯之一。

杯体呈圆形,一侧贴塑昂首、展翅飞翔的鸽子,另一侧有宽而上翘的柄,形状酷似鸽尾。

双联杯流行于唐代的一种杯式。

杯作敞口,收腹,圆底,双杯并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杯式之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器形,因造型似海棠花而得名。

1978年浙江省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有白釉"官"字款海棠杯。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

中国古代瓷器瓶型图解自古至今中国瓷器中瓶类占了主要的地位,前期的瓶类主要是饮用器,后来成为储藏器和陈设观赏器。

现将各类瓶型作一简介,简介之文字内容大多借助网友文章,配图是我选择的,所配图片极大部分是博物馆藏品,倘有不对请指正。

1、尖底瓶:新石器时代陶器,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汲水器,红陶质,手工制作。

器形为小直口、细颈、长圆腹、尖底、肩部或腹部有对称的双系用以穿绳,器表有多绳纹,烧结程度较好,质地坚实。

汲水时由于重力作用,瓶口会自然向下,待水将满时,瓶身自动倒转,口部向上。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马家窑文化遗存中发现的尖底瓶略有不同。

庙底沟类型的尖底瓶为双唇、小口,器身瘦长,肩腹部无系。

马家窑文化的尖低瓶为侈口、直颈、折肩、腹有双系以细泥橙黄陶制成,器表涂浅红色陶衣,以黑彩绘旋纹,纹饰充满动感,制作精细。

古时尖底或锥形体的瓶、盆、瓮较多,除了上述所说的尖底瓶取水方便外,我认为这些器具有利于加热,比如这样的形状可以很方便的插入燃烧后的火灰中。

这些器具的下半部大都没有纹饰,也是这个原因。

在某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甚至成为一种风格,宋以前的高古陶瓷中常见。

2、传瓶:流行于隋唐时期的器形,即单口,双腹并联的双缡尊,自铭“传瓶”.目前仅发现两件,分别收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后者出土于西安郊区隋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墓。

此类瓶的形态主要适用于特殊场合,比如祭祀等,基本上是一种艺术性的行为。

3、葫芦瓶:形似葫芦的瓶式。

自唐以来,因其谐音“福禄”,为民间所喜爱,遂成为传统器形。

及至明代嘉靖时,因皇帝好黄老之道,此器尤为盛行并多有变化;除传统器形外,又有上圆下方式,蕴含天圆地方之意。

至清康熙时,成为外销瓷品种之一,器形比明代的高大,并出现三节或四节式葫芦瓶。

雍正以后,创制一孔葫芦瓶,嗣后变化多端,其中器口内敛,卧足,饰对称如意绶带耳者又演化为“如意尊”。

4、多角瓶:唐至五代流行的器形,由三国、两晋时的古仓罐演变而来。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的名称其介绍
古代陶器是古人用陶土制作的各种器皿和工艺品,以下是对一些常见古代陶器名称及其简要介绍:
1. 瓦罐:瓦罐是一种古代常见的用于储存食物和液体的陶制容器。

它通常有圆形或方形的身体和短而宽的口,底部带有小孔以便排水。

2. 瓷盏:瓷盏是一种古代用于品茗的陶制杯子。

它一般以细腻的瓷土制成,具有良好的色彩和形状。

瓷盏造型多样,有的带有精致的雕刻或绘画图案。

3. 瓷瓶:瓷瓶是一种古代用于贮存和展示花草的陶制容器。

它的外形多种多样,有的呈圆形,有的呈方形,还有的呈葫芦状。

瓷瓶制作精细,有的上面还饰有各种纹饰。

4. 土灶:土灶是古代用于做饭和取暖的陶制炉灶。

它通常由陶土制成,形状为长方形或圆柱形,上面有一个燃烧的爐眼。

土灶能够有效地保持热度和控制火力,是古代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烹饪工具。

5. 黑陶器:黑陶器是一种古代制作工艺复杂的陶器,以其纯黑色的外表而闻名。

它常见于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制作过程包括成形、打磨和烧制等。

黑陶器造型优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6. 琉璃器:琉璃器是一种古代宝贵的陶瓷工艺品,通常以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为主。

制作琉璃器对原料的筛选和技术要求非常高,制品常见于瓶、碗、盘等不同形状的器皿。

总结:古代陶器作为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用具,以其多样的形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的特色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它们不仅是古代文明的物质载体,也是我们了解古代生活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

汉代陶瓷知识点总结一、陶瓷种类1. 器型汉代陶瓷的器型主要有壶、罐、盆、方形瓷器、圆形瓷器、器皿等。

这些器型大多以实用性为主,素雅朴实,造型简洁,符合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

2. 雕刻汉代陶瓷以龙纹、凤纹、云纹等为常见的雕刻图案。

这些图案大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或者是自然风景,富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

3. 釉色汉代陶瓷的釉色主要有青釉、白釉、黑釉等。

这些釉色主要是在瓷器表面进行施釉烧制而成,使得瓷器色彩艳丽、美观。

二、技艺特点1. 造型汉代陶瓷在造型上注重了器型的规整,对称,简洁而不失美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 雕刻汉代陶瓷的雕刻技法主要采用浅浮雕或者是素描线描的方式进行,展现了古代艺人对于人物形态、动态的丰富表现力。

3. 烧制工艺汉代陶瓷的烧制工艺主要是采用坯胎制作,辅之以釉质的涂覆,釉上彩绘,再进行高温烧制。

这一工艺使得瓷器的强度、质地、光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大提升了瓷器的观赏性。

三、代表作品1. 汉代彩陶汉代彩陶是汉代陶瓷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雕刻环带饰纹,用彩色绘画大型外表面为特征,主要有著名的汉代陶马、汉代陶俑等。

这些陶俑造型生动,彩绘绚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汉代青瓷汉代青瓷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产物之一。

它釉面垂缀大颗粒,装饰图案有凤、龙、祥云等。

青瓷造型朴实,釉面如青翠,十分美观,被誉为"中华瓷器之魂"。

3. 汉代黑陶汉代黑陶是汉代陶瓷的又一重要代表。

黑陶的颜色沉稳厚重,造型简洁端庄,散发着一股古朴厚重的气息。

汉代黑陶主要以壶、盆、罐等器型为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影响汉代陶瓷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

它的制作技艺和艺术风格,对后世的陶瓷工艺有着很大的影响。

1. 技术传承汉代陶瓷的烧制技术和装饰技法被后世所传承,并不断发展和创新,成为了中国古代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鉴赏价值汉代陶瓷因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古代艺术品中的珍品之一。

在文物收藏和博物馆展览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鉴赏价值。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

中国古代器皿造型样式CATALOGUE目录•陶器造型•瓷器造型•铜器造型•玉器造型•漆器造型•古代器皿造型特点及发展历程CHAPTER陶器造型炊具类三足有流无耳,主要用于盛酒。

三足圆口,主要用于温酒。

上下双层结构,上层用于蒸煮,下层用于煮水。

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三足袋状,主要用于煮粥、蒸食等。

瓿小口大底,用于贮藏酱、醋等。

贮藏类瓮大口小底,用于贮藏酒、醋等。

缸大口大底,用于贮藏粮食、盐等。

罍大方口小底,用于贮藏酒、水等。

壶长颈鼓腹,用于贮藏酒、水等。

礼器类方柱形,上端有圆形的横穿,用于祭琮环形有缺,用于佩戴或赠送他人。

玦圆形有孔,用于祭祀天神。

璧珪雕刻成虎形的玉器,用于祭祀山神。

琥0201030405CHAPTER瓷器造型010203花瓶香炉是古代用于焚香的器物,造型有圆形、方形、六角形等,纹饰有云雷纹、弦纹、乳钉纹等。

香炉烛台CHAPTER铜器造型鼎簋鬲甗礼器类兵器类前有刃,后有柄,是古代战场上常用的武器。

戈矛剑盾尖锐锋利,用于刺击敌人。

轻便锋利,是古代武士的主要武器之一。

圆形或方形,用于防御敌人的攻击。

其他实用器类壶盘匜簋CHAPTER玉器造型琮一种方形玉器,中间有孔,常用于祭地。

璧一种圆形玉器,中间有孔,常用作祭天的礼器。

圭一种长条形玉器,上尖下方,常用于朝见天子时手持。

礼器类玉握玉塞玉蝉CHAPTER漆器造型餐具类盘深弧形的器皿,用于盛放汤、米饭等食物。

碗壶杯01020403小巧的圆形器皿,用于饮酒或饮茶。

通常为圆形,用于盛放食物,如水果、菜肴等。

长圆柱形的器皿,常用于盛放酒、茶等饮品。

1陈设类23通常为长身、宽肩、收口的陶瓷或玻璃器皿,内可插花或盛放其他装饰物。

瓶短身、宽肩的器皿,常用于存放茶叶、香料等。

罐浅弧形的器皿,通常用于盛放水果、花卉等装饰物。

盆家具类CHAPTER古代器皿造型特点及发展历程03烧制技术初现早期器皿造型特点01简单实用02石器为主中期器皿造型特点追求工艺美中期器皿造型开始注重工艺,制作工艺更为复杂,装饰增多,器皿表面多有雕刻、绘画等装饰。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中国历代瓷器器型名称大全

【蟠龙瓶】因瓶的颈、肩处堆塑一条蟠龙,故名。

亦称“扳依瓶”或“招魂瓶”。

长颈,有盖,盖顶钮塑成虎、凤、鹤等各种形式,圆腹、圈足。

常见于宋、元明各代。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蟠龙瓶【多管瓶】因器身肩部塑有向上直立的管,故名。

直口,上有花形钮盖,瓶身有圆筒式和多节葫芦式。

宋代南北瓷窑均有烧造,以龙泉窑制品较多,一般为五管。

北方磁州窑系也烧制,瓶体短而浑圆,肩部有直立六管,管粗短。

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北宋龙泉窑青瓷多管瓶(五管)【梅瓶】梅瓶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

宋元时期各地瓷窑均有烧制,以元代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南宋吉州窑黑地白花荷花纹梅瓶【花口瓶】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

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清哥釉青花花卉凤纹(双龙头耳)花口瓶【琮式瓶】琮式瓶始见于宋,一般认为始出现于南宋,至于北宋是否已有琮式瓶生产,说法尚不统一。

宋代盛行仿古之风,这种瓶式系仿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玉琮外形加以变化而成。

南宋官窑、龙泉窑均有这种器形。

民国粉彩万花锦地开光山水琮式瓶【象腿瓶】象腿瓶,即一统瓶,瓶形为广口外撇,短颈,肩部宽与口相若,身如直筒状,平底,造型如粗壮的象腿,所以又名“象腿瓶”。

因“筒”与“统”谐音,有“大清天下一统”的寓意。

多见于清初顺治、康熙两朝,品种有青花、五彩。

清五彩人物故事纹象腿瓶【橄榄瓶】撇口,短颈,肩、颈部内收,腹部微鼓,足部外撇,口、底大小相若,瓶体似橄榄,故名。

宋代河南登封窑创制,清代仍有烧造,造型略有变化,颈部稍长,匀称秀美。

民国粉彩花卉包袱锦橄榄瓶【凤尾瓶】喇叭状口,长颈,鼓腹,下敛,至底又广,形状略似凤尾,故名。

清代康熙景德镇窑创制,产品多为民窑,品种有青花、五彩等。

清雍正粉彩蝶恋花凤尾瓶(尊)【蒜头瓶】明清时期景德镇窑常见的一种瓶式之一,仿自汉代青铜蒜头壶,长颈,削肩,圆腹,圈足,瓶口似蒜头而得名。

美轮美奂的中国古代陶瓷器型大全,你钟爱哪一种?

美轮美奂的中国古代陶瓷器型大全,你钟爱哪一种?

美轮美奂的中国古代陶瓷器型大全,你钟爱哪一种?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

古代盛饭喝水的器皿多是陶瓷制品,并且品种繁多,即便是装酒的壶都有很多种。

这些陶瓷的瓶瓶罐罐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的漂亮,堪称精美的艺术品。

很可惜这些如今罕见的陶瓷瓶罐今天大多已经损坏或遗失,随着时间的流逝存留下来的将越来越少。

今天就来介绍下古代陶瓷的器型,一起来感受下中国古代陶瓷的神秘魅力。

古代陶瓷瓶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

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

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

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

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蒜头瓶瓷制蒜头瓶始烧于宋代,流行于明清,以景德镇窑制品为多见,品种有青花、五彩、洒蓝描金等。

明清景德镇窑蒜头瓶有青花、五彩、粉彩、以及蓝釉、酱釉等各种单色釉品种。

明嘉靖蒜头瓶是肩部有堆塑蟠螭装饰;明成化蒜头瓶,仅口部作花瓣状,耳为随意堆塑;明正德蒜头瓶,在瓶腹上设出戟;明万历蒜头瓶,趋于简化,口部已无蒜头了,但器形高大,以青花五彩为多见。

清代蒜头瓶的器形趋于轻盈秀美。

梅瓶也称“经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并且出现了许多新品种。

近代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详细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征及名称由来:“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器腹有“清沽美酒”与“醉乡酒海”的诗句。

宋代器型特征

宋代器型特征
宋代器型特征
瓷器类型
典型器型
特征描述
哥窑瓷器
八方碗、葵花洗等
胎色较深,胎质细腻;铁线”;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可见深色胎
官窑瓷器
-
选料精细,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白釉瓷器
白釉瓷碗、白釉瓷盘等
内外壁通体施白釉,器内壁饰有白彩;圈足露胎,颜色有浅黄、姜黄等
酱褐釉瓷器
酱褐釉碗
内外壁通体施酱褐色釉,器口部饰有白彩;圈足露白胎
黄釉瓷器
黄釉小注
釉色润莹,器表施以黄釉;胎质较厚,小圈足略外撇;常饰有花纹,如柿蒂花纹
黑釉瓷器
黑釉瓷盅
釉色为黑;器形小,敞口,圆唇,弧腹,小圈足
贯耳瓶
-
器形仿汉代青铜礼器投壶式样;主要特征“贯耳”不变,现用作赏器
斗笠碗
-
因倒置时形似斗笠而得名;线条简练优美,充分体现了宋人崇简尚雅的审美情趣
胆瓶
-
上锐下圆,肚子大而鼓,外形如悬胆而得名;造型典雅优美,适合插花
玉壶春瓶
-
从唐代寺院中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匀称的瓶身,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梅瓶
-
小口与梅的瘦骨相搭,适合插梅花;瓶口小、肩部丰满、脖子细短,整体重心偏上,越往下越收
葫芦瓶
-
形状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谐音“福禄”,寓意好
汝窑瓷器
-
胎质细腻,工艺考究;釉色独特,随光变幻,温润古朴;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
定窑瓷器
-
胎质坚密、细腻;釉色透明,柔润媲玉;以装饰见长,刻花奔逸,印花典雅;以白色为多,也有红、黑、紫、绿诸色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

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瓷器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

那么,关于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陶艺的代表作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青花折枝花果纹六方瓶,高66.5厘米,器型恢宏俊伟,釉面明亮温润,肥厚华滋,青花苍翠欲滴,画法规整,构图严谨,一丝不苟,尽显皇家气象。

纹饰以肩为界,上部绘折枝花卉纹,下部绘折枝佛手、石榴、寿桃等纹,寓以“福禄寿”三多之意。

青花纹饰配合瓶的六角造型构图,运用卷草角花纹呼应,显得和谐统一。

整器纹饰繁而不乱,布局疏密相宜,造型优雅,线条流畅,诸种祥花瑞果,穷秀极妍,雍荣华贵。

圈足内墙陡直,足端宽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六方瓶是乾隆时期唐英任督陶官时所创造出来的新品种,由于六方瓶不能上圆拉坯,必须分块连接,成型困难,成品量极少,属于宫中高档式样陈设器之一,品种所见有青花、粉彩镂空、单色釉,均为空前绝后之珍品。

想必当时瓦德西不仅看中了这六方瓶独特的造型,而且极清楚它独特的价值,才将它带回国内一直收藏着。

粉彩蝠桃福寿纹橄揽瓶特征:撇口,长颈,溜肩,鼓腹,圈足。

形似撒揽,故此又称"橄揽瓶"。

通体以粉彩为饰,瓶身绘桃枝一枝,枝上绘有寿桃及盛开的桃花和花蕾,枝工施以黑褐彩,寿桃施粉红彩,桃花施白彩。

主题纹样选用寿桃,寓意多福多寿。

宋汝窑天青釉盘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

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

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宋代汝窑青瓷尽管在色调上深浅不一,但都离不开“淡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这种冷暖适中的色调以其素雅清逸,适应了北宋时期上层社会所推崇的“清淡含蓄”的审美情趣,使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首,并一直受宠于宫中。

汝瓷胎质细腻,像燃烧过的香灰的颜色,俗称“香灰胎”。

汝瓷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呈“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妙色彩,并且釉面莹润如玉,有玉石般的质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杯 见"高足杯"。
爵杯 酒具。夏、商、周时代盛行陶质或青铜质的爵,明清瓷器造型多仿古之作,福建德化、浙江龙泉、江西景德镇等窑均曾烧制瓷爵,俗称"爵杯",器形仿青铜器式样,用于陈设或祭祀。
提柄式杯 战国时期原始青瓷杯式之一。杯体近似直筒形,小口,折肩,腹下略大,平底下有足。一侧有方棱形曲柄,柄上部与肩相连后向外折,下端与腹底相连。东吴时期亦有提柄式杯,作筒式,一侧附竖式提柄,柄端高于杯口,造型秀美。
公道杯 又称"平心杯",一种杯形,始见于辽代缸瓦窑产品,元青花中亦有,流行于明、清时代。杯多撇口,垂腹,圈足;杯中立一人形,体内空心瓷管通于杯底底小孔,瓷管口端与杯沿等高;立人足下与杯衔接处又有一暗孔。当杯中酒位高于管口,酒即随杯底的漏水孔一泄而出。所以在酒宴中,进酒者只能给饮者注等量的酒,因此称其为公道杯。此杯系以物理学中的虹吸原理制成的,有提供满损谦益的教化作用。
鸡缸杯 明代成化朝御窑厂创制的一种杯式。器呈撇口,敛腹,卧足;外壁以斗彩绘雌、雄鸡相伴护雏觅食图,画面衬以山石、花草,色泽鲜亮而柔和。鸡缸杯曾十分名贵,据明《神宗实录》载:"神宗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鸡缸杯一双,值钱十万。"明代嘉靖御窑最先仿制,庶几乱真,但署本朝年款。清代以康熙、雍正两朝御窑仿制最佳。乾隆朝杯身加高,画面中题有乾隆帝御诗《鸡缸歌》。
双唇罐 又称复口罐、双口罐、流行于东汉末至南朝时期的一种罐式,多出土于江南地区。造型为双重口,内口直,外口略低于内口且外侈,溜肩,圆腹,腹下内收,平底,与今泡菜坛形状相似。从出土情况看,西晋以前的双唇罐器身较矮,肩部饰有扁条状竖系、横向半环四系;东晋以后,器身增高, 内口直径较大,肩部亦有半环形系。
塔式罐 带有佛教特征的一种罐式,多由罐和罐座两部分组合而成,流行于唐代。出土于陕西铜川黄堡镇的黑釉塔式罐,罐形作翻沿唇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部渐收,贴有模印叶纹。镂空多边形底座饰有佛像、花卉等。罐盖为七级空塔形,顶端塑有屈腿直身、抚头按膝、舒目远眺的小猴。唐代墓葬出土的三彩陶塔式罐最为常见。江西九江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青花牡丹纹塔式罐可谓唐代塔式罐的延续:修长的腹部绘青花纹饰,取代了繁琐的贴花,肩部堆塑两对狮、象首,盖作六棱七级重沿塔式。
鼎 煮食物用的陶质炊具,以夹砂陶制作。器形大多为圆形腹,带盖,双耳,三足。最早的鼎见于新石器时代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仰韶、大汶口、龙山、屈家岭、马家浜、良渚等文化遗址中也都有发现,夏代二里头文化和商代早期也普遍使用。鼎的形制根据地域差别与时代早晚略有变化。如仰韶文化有釜形鼎、罐形鼎,鼎足有柱足、锥足之分,庙底沟类型还有形制独特的鹰鼎;大汶口文化依次有釜形鼎、钵形鼎、折腹罐形鼎、篮纹鼎;马家浜文化有锥足鼎、扁足釜形鼎;屈家岭文化有球腹锥形或凿形足鼎、双腹盆形鼎;良渚文化的鼎足为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二里头文化早期有单耳锥足鼎,晚期则逐渐以鬲取而代之。商周时代,鼎多为青铜制品,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和原始青瓷鼎,多作随葬品,部分陶制品有彩绘装饰。西汉中期鼎的腹面出现两个并列的圆眼形凸起,晚期演变为兽面纹。明、清时期江西景德镇和福建德化窑仿商周青铜器制作出瓷鼎,成为高档的陈设瓷。
马蹄杯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敞口,斜削腹,内凹小平底。倒置似马蹄。明成化、嘉靖,清康熙、雍正时期烧制的数量最多。明代马蹄杯有洒蓝、回青、孔雀蓝、白釉等品种。清代多作斗彩。
铃铛杯 亦称仰钟杯、金钟杯、磬式杯,杯式之一,流行于明、清时期。杯口外撇,深腹、圈足,倒置似铃铛。明成化、嘉靖、万历时铃铛杯有白釉、斗彩、青花等品种。清康熙、雍正时则有青花、五彩等。
荷叶形盖罐 罐式之一,流行于元代。南北窑场均有烧制。因罐口覆有荷叶形盖而得名。1980 年11月江西高安出土的青花云龙纹荷叶形盖罐,罐体浑圆,荷叶形盖边缘有波状曲折,以莲杆为钮,并以钮为中心用青料绘出旋转放射状叶脉纹。此外亦有用凸起的线纹作荷叶脉纹的。明永乐、宣德时期继续烧制,荷叶盖沿的曲折起伏比元代大。
罐形鼎 陶质鼎式之一,炊器,因腹部作罐形而得名。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夏、商、周至汉代都曾制作。战国以后,仿青铜礼器式样,敞口,罐形圆腹,底或圆或微平,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腹下有马蹄形三足,盖上附钮,以子母口与器身相扣合。
盘形鼎 鼎式之一,炊具,陶制品,因器身似盘形而得名。距今6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大汶口等文化遗迹中均有发现。战国时期造型多为仿青铜礼器形式,敞口,折沿,器身似盘形,有半环形耳,平底,三足外撇。
卧足杯 明、清时期流行的一种杯式,因杯底无圈足,呈内凹的卧足而得名。有白釉、青花、五彩、粉彩、墨彩等品种。
套杯 多见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时期。撇口,敛腹,浅足。器倒置如同马蹄,大小10个为一组,依次套叠合成一体,故名。
古代陶瓷鼎类
并联,腹下部有孔相通,联接处有羊首纹饰,一侧附柄。
杯式之一,流行于唐、五代时期,是仿同时期金银制品烧制的器形,因造型似海棠花而得名。1978年浙江省临安县晚唐水邱氏墓出土有白釉"官"字款海棠杯。器形平面近似椭圆,四瓣海棠花式敞口,腹部下收,喇叭形高圈足。
五联罐 五罐相联的一种罐形,是流行于东汉时期的陪葬冥器。造型为置于中心的大罐肩部或周边附堆起4个小罐或壶,腹间互不贯通:此外器身还堆塑各种瑞兽、飞禽。罐盖作为双线半环钮或鸟形钮两种。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五联罐装饰比较简练,4个相同大小的罐排成方形,中间置一较小的罐,五罐相连。这种罐式多流行于广东、广西、湖南、福建一带。五联罐在三国以后演变为堆塑楼阁的谷仓罐。
釜形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陶质鼎式,顺形为半形环耳,器身似釜,平底,圆柱形三足。
兽首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鼎式之一,仿青铜礼器,陶或原始青瓷制品,江南地区出土较多。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原始青瓷兽首三足鼎,器形为广口,窄沿,浅直腹,平底,兽蹄形三足,口沿一侧贴塑有直立的兽头,与之相对一侧贴短尾。兽首高昂,双目外突,额上有双角。在兽首与尾之间,有对称的长方形折边立式双耳。
蜂形耳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陶质鼎式之一。口沿平折,上贴山逢形竖耳,浅腹,平底,圆锥形足微向外撇。
古代陶瓷罐类
盖罐 五联罐 双唇罐 鸟食罐 堆塑谷仓罐 塔式罐 横栓盖罐 荷叶形盖罐 四灵塔式罐 镂空罐 轴头罐 冬瓜罐 **式罐 壮罐 蟋蟀罐 开字罐 莲子罐 将军罐 瓜棱罐 粥罐 鼓罐 日月罐 西瓜罐
压手杯 明代永乐朝景德镇御窑厂创制、为皇室内廷所垄断的一种杯式。器呈撇口,弧腹,圈足,足底外沿凸出一条棱线。手持时器口恰合于拇指指节,并因器壁自口沿而下胎体渐厚,托于手心有凝重之感,故名。明人谷应泰《博物要览》记载压手杯,坦口折腰,沙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球内篆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或四字,细若粒米,此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又其次也。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传世已久,价亦甚高。"压手杯因弥足珍贵,后世仿品甚多,传世真品寥寥,多为四字款识。
**式罐 又称为戟**式罐,明宣德朝出现的罐式。直口,丰肩,广平底,罐肩部有凸起的8个长方形平面扳手,上绘青花折枝花卉;罐身分层饰有青花八吉祥纹、蓝查体梵文。莲瓣纹罐盖顶部下塌,盖内书有"大德吉祥场"篆书铭文,罐底亦有同样的文字与之相对应,为佛教法器。
方斗杯 流行于明代嘉靖时期的一种杯式,因形似方斗而得名。古时制作方形器,不似圆器那样能利用陶车的旋转,直接拉坯而成,其工艺比较特殊,需要将坯泥制成片状粘接而成。由于工艺复杂,技术局限,嘉靖时期方斗杯多不规整。清康熙时期,出现一种提梁式方斗杯。杯内有一横梁,将两侧内壁连接起来,由此加强了方斗杯在烧制过程中的强度,使器形十分规整。
轴头罐 流行于明、清的一种罐式。明永乐时期创烧,因罐体似卷轴画的轴头而得名。造型为上小下大,斜直腹,圜底内凹,颈、腹之间有板沿,弧形帽式盖。清康熙、雍正朝多有仿制。
冬瓜罐 罐式之一。敛口,丰肩,长圆腹,假圈足,宝珠钮平盖,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见于湖北武汉龙泉明永乐年间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后历朝未再见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现并成为晚清时极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丰时盖钮似宝珠,同治以后则呈烛焰式。
横栓盖罐 又称夹耳盖罐、夹梁盖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于广东番禺石码村五代南汉墓的一件,器形为直口,丰肩,以下渐收,长圆腹,圈足。肩部有两对对称的板式带孔钮座。平顶盖两侧对称的位置伸出长方形带孔横栓,盖合时横栓插入钮座,与钮座的轴孔相合,可以在两孔中插销固定,或只固定一侧的轴孔,器盖能自由开合而不脱落。此类罐式标本,在长沙窑、越窑遗址中也有发现。
四灵塔式罐 带有宗教含义的一种罐式。出现于元代,是从唐代塔式罐发展而来的。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元青花釉里红四灵塔式罐,平口,短颈,溜肩,腹部下收,平底,腹部贴塑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帽形盖覆于罐口,盖顶作喇嘛塔形,塔基为六棱形须弥座,塔龛内有一尊佛像,塔刹的根部有仰莲瓣纹。
镂空罐 元、明时期流行的罐式。有陶、瓷制品。陶瓷制品出现的时间较早,甘肃武威皇娘娘台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红陶双耳罐,腹下部有三角形镂空装饰;1965年出土于河北保定的元代青花釉里红镂雕盖罐,腹部采用镂空透雕工艺作装饰;明代珐华罐也多采用镂空技法装饰罐的腹部。
鸟食罐 盛放鸟食的小罐。江苏镇江东汉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传世品中偶有唐宋时期遗物。从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时期景德镇烧制的种类最丰富,有钵式、瓜式、横向竹节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鸟食罐的一侧均有固定用的环状系。此后各代所烧制的鸟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堆塑谷仓罐 又称谷仓、丧葬罐、魂瓶,由东汉五联罐发展而来,是专为陪葬烧制的冥器,流行于三国吴、两晋时期,有陶、瓷制口。南京博物院收藏有东吴凤凰二年(273年)红陶堆塑人物飞鸟谷仓罐,主体为唇口式深腹罐,佛像、麒麟、朱雀、铺首衔环等纹饰贴塑于罐腹四周,口部有双阙、人物、鸟雀等,顶部有倒置直墙洗式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谷仓罐最有代表性,罐口部不仅有双阙、楼阁、人物、鸟兽等贴塑,罐的肩部还有伏龟驮碑,碑文有"永安三年"纪年。1978年浙江慈溪鸣鹤瓦窑头出土的西晋堆塑谷仓罐,造型虽然与上述二例相似,但罐上部的堆塑着重表现了豪门贵族生前居住的城堡式楼阁建筑,在庄园门前有歌舞伎乐俑,以及飞鸟、牲畜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