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围城后感(原创作业)
读《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
读《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
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围城读后感精选五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围城读后感1“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这句话出自钱钟书先生所著的《围城》。
小说的主干是围绕着主人公的婚姻与职业而展开的,各个人物大都加入了那场令人尴尬的“围城”游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想进去,实际上却是出不来又进不去。
作者藉此揭示人类根本的劣根性:人性的盲目。
在这样一种进进出出而又无可奈何的生存状态中,人失去了目的性,就像无头苍蝇,最终在忙忙叨叨、糊里糊涂中结束生命。
所谓“时势造就英雄”,小说描写的是抗战时期从上海到西南后方的一群受到洋化教育的上层知识分子,在感情和名利场中互相倾轧的灰色生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西方教育的丑陋。
主要人物方鸿渐是一个留学生,他善良而软弱,聪明而虚浮,胸无大志,浑浑噩噩,一事无成。
此外还有发国难财的教授韩学愈,灵魂猥琐的大学校长高松年等一批灰色知识分子。
作品以心理描写见长,语言机智,幽默,犀利,具有强烈的讽刺性。
读了《围城》,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的是;主人公方鸿渐的爱情、婚姻状态,充分体现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东西方文明夹击下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状态。
从更高的层面上说,也是写了人生追求和事实困顿的深刻矛盾。
方鸿渐是一个江南小县的乡绅之家的长子,由“名义丈人”资助留洋读书,但他并没好好珍惜这个机会,随便听几门功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生活尤其懒散,还在四年中换了三间大学。
为对自己的父母以及“名义丈人”有所交代更做出荒唐之举,用金钱去换取一纸文凭,戴上“博士”的方帽,以求蒙混过关。
在归国的邮轮上,他经不起已有未婚夫的鲍小姐的引诱,与她鬼混在一起,结果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间。
一个所谓的留洋学生,竟落得如此下场,多么的可笑、可悲。
方鸿渐去三闾大学前与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但一系列的误解造成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局面,两人最后还是以分手告终。
围城观后感文档
围城观后感文档篇一围城观后感“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读完《围城》这本书,这句话就一直在我脑海里打转。
我觉得,这可太绝了,简直把婚姻那点事儿给说透了!方鸿渐,这老兄的经历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他留洋归来,自以为了不起,可实际上没啥真本事。
在感情方面,那叫一个纠结混乱。
他一会儿喜欢这个,一会儿又看上那个,也许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啥。
这不就像我们很多人嘛,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犹豫不决,最后啥也没弄好。
再说他的婚姻,和孙柔嘉结婚后,那日子过得,简直就是一地鸡毛。
天天吵架,互相指责,这真的是他们当初想要的婚姻吗?我觉得吧,可能很多人在走进婚姻之前,都把它想得太美好了,觉得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
可进去之后才发现,妈呀,到处都是暗礁,一不小心就会触礁翻船。
不过话说回来,难道婚姻就真的这么可怕吗?也许不是。
可能只是他们没有经营好,没有真正理解对方,没有学会包容和妥协。
我就在想,要是方鸿渐能多一些担当,孙柔嘉能少一些计较,他们的日子会不会好过一点呢?这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我以后会走进怎样的一座“围城”呢?会不会也像他们一样,在里面撞得头破血流?哎呀,想想都有点害怕。
但又能怎样呢?也许这就是人生,总要去经历,去尝试,才能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总之,《围城》这本书让我对婚姻有了更深的思考,它可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里面的学问大着呢!篇二围城观后感读完《围城》,我整个人都不好了,真的!这书里写的那些事儿,咋就那么让人揪心呢?先说说方鸿渐这家伙,你说他到底是聪明还是傻呀?有时候看着挺机灵的,能说会道,可一到关键时刻就掉链子。
就像找工作那会,这机会明明就在眼前,他可能就是抓不住,为啥呀?我觉得他就是太自负,又没啥真本事,还死要面子活受罪。
再看看他的感情生活,那叫一个乱。
一会儿跟这个暧昧,一会儿又对那个心动,到最后也没搞清楚自己到底爱谁。
这难道不是很多人的写照吗?总是在感情里兜兜转转,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围城》读后感14篇
《围城》读后感14篇《围城》读后感14篇《围城》读后感篇1《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一部长篇作品,该作品凝聚了他对社会学术堕落的感叹,堪称一部现代版的《儒林外史》。
钱钟书在文中塑造了方鸿渐、赵辛楣、苏文纨、孙柔嘉、李梅亭等鲜活的人物形象。
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故事的主人公DD方鸿渐,对于他,我更深的感触应该说是同情。
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可谓是出神入化,但最终却为他选择了一个悲惨的命运。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走入了围城般的社会。
在城中,他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如意,但想要出去时,却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抱着无奈的心情,他一头钻进了婚姻、事业和家庭的圈子里。
在婚姻的围城里,他爱上了博学多才的苏文纨,但对方的漠然却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的单恋。
颇有心计的孙柔嘉利用他的同情心,成就了他那并不美满的婚姻。
在事业的围城里,方鸿渐同样也不如意,他经历两次转系后大学勉强毕业。
在岳父的资助下,他踏上留学之路,却因无心学业而与一纸博士文凭失之交臂。
为了搪塞岳父及家人,只好买了一张假凭交差。
生活所迫,回国后的方鸿渐和赵辛楣等人一同踏上了前往三闾大学的求职之路,学校虽地处偏远,但绝非一方净土。
清高孤傲、无所作为的方鸿渐终于在十几个知识分子间的勾心斗角中败下阵来。
方鸿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在围城中的格格不入。
方鸿渐自视清高,手持的却是一张假凭。
自我感觉颇好的他,课堂效果却死气沉沉。
正是他对自己过高的估计,使他越来越不如意,也使他在围城里陷得越来越深。
他渐渐感受到了自己的无知,以及和别人的差距,转而在心中筑起了一座新的围城,一座自卑的围城。
其实,这大可不必,只要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虚心求教,并对生活的不如意微笑面对,那座虚幻的围城也就自然消失了。
生活中,也有人时常抱怨社会的不公,对生活比自己好的人十分的羡慕,万分的嫉妒。
与其嫉妒他人,不如踏踏实实做好份内之事,要相信,机会总是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自视清高或一蹶不振,都不免使人走上方鸿渐的老路,抱憾终生。
围城观后感勇敢面对生活的坚韧
围城观后感勇敢面对生活的坚韧《围城》观后感:勇敢面对生活的坚韧看完《围城》,我被贾平凹的文字所打动,深深感受到了勇敢面对生活的坚韧精神。
这是一部关于城市人生活困境与情感焦虑的小说,贾平凹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考方式勾勒出了一个荒诞的现实世界。
小说以城市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陈平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在物质追求和情感困扰之间的矛盾。
陈平身处一个名为“围城”的特殊环境中,他是城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所有都市人心态的缩影。
在“围城”里,贾平凹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现代都市人自我封闭、情感压抑的现象。
陈平面对着婚姻中的琐碎和纷争,却总是选择沉默和逃避;他面对自己内心的迷茫和不满,却总是选择将问题压抑下去。
城市的高压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让陈平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方向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社会盲目追求物质、追求表面成功的现象,使得人们变得越来越空虚和焦虑。
然而,小说中的陈平最终并不是一蹶不振,他醒悟了,逐渐走出围城,迎接生活的挑战。
这种坚韧和勇气,让我深感敬佩。
无论是在婚姻中的困扰,还是在工作与人际关系中的困惑,陈平始终在寻求突破,希望重新找回生活的平衡点。
他勇敢地面对自己内心的痛苦和迷失,积极寻求自我救赎的道路。
《围城》的故事情节虽然在城市中发生,但却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我们都面临着生活的压力和情感的纷扰,而贾平凹通过陈平的经历告诉我们,在这个围城之中,我们需要勇敢地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解脱的办法。
通过阅读《围城》,我深刻认识到,生活困境中的勇敢面对,是追求内心自由和平衡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能一味地逃避和沉默,而是要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寻求突破自我的方法。
只有勇敢面对,才能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总的来说,《围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细腻的描写了现代人在都市生活中的困扰和迷茫,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面对生活的坎坷和挫折,我们要学习《围城》中的主人公陈平那样,勇敢面对,坚韧不拔。
阅读《围城》的读后感7篇
阅读《围城》的读后感7篇阅读《围城》的读后感(精选篇1)假日里读了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感受颇深,性格决定命运,我想是这样的,书中的主人公方渐鸿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他虽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则,甚至还带有一丝玩世不恭的态度,正是因为这种性格,使他身陷“围城”。
其实,“围城”都是自己创造的,他想成为大人物,这出发点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变环境,并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在那个时代,作个大人物不容易,必须有高尚的品质和情操,要具备很多优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赢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门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事情。
而方鸿渐,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面对自己的欲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两者交界处游荡。
正是这种性格,使他身陷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围城”。
我认为,做人应该有原则,应该用正当的手段去达成自己的目标,如果这个目标现在实现不了,就只能说明你自身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多看看自身的因素。
如果目标很大,可能自己无法实现,那也不要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要做事,先学做人,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觉得,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会做人,当自己已是不惑之年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或顺利,或坎坷,但自己问心无愧,这便是一生最大的成就这本书写得也很有文学色彩。
作者幽默的笔墨使一个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跃然纸上。
有人说,方渐鸿是作者本人的影子,无论是真是假,方渐鸿这个人物作者描写得非常到位。
作者的笔墨幽默,在几处人物的外貌描写中也得以体现。
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语言讽刺嘲弄一些社会现象,文字顺畅,使人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写作方面这本书也有很多我值得学习的地方。
其实,有时我们也会身陷“围城”,但更多都是我们自己为自己创造的。
我曾经也有很多烦恼和困扰,现在看来,也不足为奇了。
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如果你失败了,就说明你还不够强大,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吧!”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变自己。
读《围城》的心得体会(精品10篇)
读《围城》的心得体会(精品10篇)读《围城》的心得体会篇1第一次读《围城》,觉得懵懵懂懂的,潜意识中觉得此书不简单,有深一层的含义,但一遍读完,却在云里雾里游荡,全然不知在讲些什么。
精读后,稍有感触,仔细回味,才豁然开朗。
钱钟书展现了生活本身:捧书时,你进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放学后,你亦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
嬉笑怒骂,使你分不清是书中还是现实中的情景。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对生活个性的智慧传达。
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与学识一任展开。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的可怜,痛苦,感伤,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尴尬,当然也还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种哲理:围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书中有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
这时候,他却在等待他们的恭维---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
简简单单几句,但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虚伪的内心。
他觉得他们不懂诗,却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称赞,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这样的人呢?回答是:数不胜数。
每个人都有虚荣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
人无完人,物无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时,就是围城里外的人流通时。
一直读不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间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现在明白了,小说的结尾,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五个钟头之前的六点钟,然而对于主人翁方鸿渐来说:已经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或许整部小说,除了嘲讽调侃外。
作家钱钟书也有着某种无限的感伤!《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希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关于《围城》读后感作文范本10篇
关于《围城》读后感作文范本10篇读一本好书,就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
想必这句话我们都会说了,可是又有谁真正的进入到书的世界里,真正的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关于《围城》读后感作文篇1读完《围城》,感触很深。
书中有话:围在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
也早有听过类似的话,但形容的浅显,绝没有如此深刻。
这本书真真正正是“读”完的,每逢对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灵魂,将对话读出声,感受角色的情绪,时而亢奋,时而愤恨,情绪全然处于被动地位,被故事走向牵制。
读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脸,读到赵辛楣,君子坦荡荡、浩然正气等词马上跳出来成为标签,跟随着人物性格进行的人物对话,语气声调都要有所区别,读到方鸿渐与孙小姐吵架时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声以从气势上优先取胜,但是现实中又一壁将它作为反向的范例,认为婚姻中这样的拌嘴是万万不可的,单是气来是不怕的,就怕是要伤了心。
钱钟书先生的文字直击内心,人物细节的刻画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层黄纸之上,书中人物的小动作和坏心思让人讨厌的牙痒痒,恨不能钻进书中揭穿他面具显露出其真面目来,使他无处遁形。
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
有时常想,生而为人,许多的小心思随着人情世故逐渐长成,依附着每个个体形成了自私的本质,无私便成为了人们舍弃本质中自私程度的量词,人生来本就自私,那么舍弃的多了,我们称它为无私,舍弃的少了,就称为自私,这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也总有鸡汤来问,你不就是为自己而活吗?讲到这里就多说两句,有时觉得自己是个无私的人,有时觉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尔觉得自私很好,认为自私的人活得快乐,又要鄙夷自己,你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属性,却总被拿来当做贬义词。
说回正题,读完这篇,讨厌起人类的自私本性来,这几天谈话做事,都要克制。
《围城》读后感(15篇)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15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围城》读后感1这两天刚看完《围城》这本书,故事的更概是这样的,主人公方鸿渐在回国的船上与同船的鲍小姐有些青睐,初尝了爱情的滋味,但却有另一位大家闺秀苏文执小姐对他有了好感。
回国后,他通过苏认识了她的表妹唐晓芙,不想方却对这位唐小姐产生了好感,但由于某种原因,两人的感情也并没能长久。
后来经过好友赵辛楣引荐,同去三闾大学任教,同行时又认识了孙柔嘉小姐,俩人也不过是普通朋友,可最终走到了一起,不过他俩的感情实在糟糕透顶。
书的作者钱钟书先生说这本书“锱铢积累”而写成的,没有明确的故事线索。
语言平淡无奇,所写之事也只是人间的是是非非。
不过书中却始终贯彻了这样一句话,那就是“婚姻感情犹如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中的人想出来”,这也许是作者的得意之处吧。
《围城》读后感2就在刚才,才把钱钟书的《围城》看完。
想想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好好的看完一本书了,突然很有成就感。
这也是我上大学以来,看的第一本除漫画以外,看了好多页都不想放下的书了吧。
钱老真的是无处不调侃,调侃到了极致,不只是人物,甚至连桌子椅子都不放过。
每个比喻都形象得很,而且恰到好处。
调侃还不至于讽刺挖苦,调侃过后的得意像恶作剧得逞的小孩。
哈哈,我喜欢。
人物性格语言都很有特色,吵个架都掺英语的。
钱老和杨绛先生的感情不错的,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各种家庭斗争写的这么深入人心。
杨绛也算是围城的第一读者了,每看钱钟书写的围城的稿子(未成书之前)都会笑的,当然钱老也笑,多和谐。
本来这么深刻的内涵让我一讲就纯属娱乐了,嗯,这样不好。
人生不也就是那样么,住在城里的想出去,在城外的想进来,还互相羡慕着,其实也就那么回事儿。
钱老的幽默还是挺犀利的,抓得住灵魂的东西,人物塑造也是全方位多角度的。
《围城》读后感(精选5篇)
《围城》读后感《围城》读后感(精选5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围城》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城》读后感1前段时间,看《围城》的人比较多,于是便函流行这样一句话:“……”由此引申到各个领域,或曰:“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其实不然,我愿说:“我要站到城墙上。
”城墙上是不好站,稍不注意就会掉下来,因此,想要站好城墙,还得有些技巧才行。
比如说,首先要有几回攻城的经历,才会知道各种利害关系。
综合考虑之后,就有了第一条件。
第二要有战术,这种战术不是绝对的攻防战术,攻城时要尽力狠打,等到城里的人快要守不住时,就开始撤,然后又攻又撤。
由此而已,就既不会因进城而感到困惑,又不会因没有进城而惊慌。
这样说来,要站到围墙上的确需要一定的自控力。
由此联想到本人。
本人两次杀入城内,当时的确兴奋不已,不过,久而久之,城内日子实在不好过,就迫不急待地又杀了出来。
从此以后,不愿再杀进去,即使有时很想再杀进去,但想到各方面状况,比如后备粮食、水源等等,又不再想去攻城了。
如果要说下去什么时间攻城。
那么也许要等到经济发展起来才行,在现阶段,攻城难,守城更难。
也就是说,现在时机不成熟。
待到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再攻也不晚。
再说,城到处都是,有大有小,有好有坏。
因此,更要慎重选择才是。
选好以后,要具体分析,研究,则可百战不殆矣。
《围城》读后感2近来心浮气躁,书是好久没碰的了,而越是久不读书,越提不起读的念头。
好在这一本是旧相识,翻阅它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但边读,边觉得陌生。
这是因为小时候只把这书当故事略略看过,不着印象。
所以这次虽是重读,但也还是要分一部分精力去关注情节。
情节是一部小说里很重要的部分,但对于值得重读的小说而言,它是最不重要的东西。
除却情节,才能关注到这部书的精妙,比如这书里的众生相。
(观后感)《围城》读后感7篇
《围城》读后感7篇观后感《围城》是一部风格独特的现实主义讽刺长篇小说,也是一幅市井百态图。
作者通过回国、恋爱、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辛辣的笔风,一针见血地把人物的灵魂展现在我们面前。
小说里说方鸿渐的婚姻就像围城,他迈进了就想出来,没进去前却有拼命的想进去,在《围城》中方鸿渐的婚姻,乃至当今社会人类的婚姻,这话是这样的:如果你结婚,你就会后悔;如果你不结婚,你也会后悔;无论你结婚还是不结婚,你都会后悔。
嘲笑世人愚蠢,你会后悔;为之哭泣,你也会后悔;无论嘲笑还是痛哭,你都会后悔。
信任一个女人,你会后悔;不信任她,你也会后悔。
吊死自己,你会后悔;不吊死自己,你也会后悔。
先生们,这就是一切哲学的总和和实质。
作为学生,婚姻并不是我应当去讨论的话题。
《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
每个人从懂事的那天起就开始追逐自己认为理想的爱情,当追到的时候又在为爱情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无几。
其实生活已经教给我们一个规律:婚姻是随机的!结婚就像围城,有的人想进去,进去的人想出来!当爱情被岁月侵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时的爱情已经升华为亲情了。
当然,你可以说,我说的这些少儿不宜,我说了,我也只是一个学生,我只是在说这部书,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围城》的确是本好书,每一次读它我都会有新的感受,好书也的确能让我在忙碌的工作、学习、生活中有一片闲暇的时光,让自己缓解一下疲劳,使人在心灵上得到解放。
作者以《围城》做书名,也许想告诉我们:不仅婚姻像围城,人生、生活、职业等等更像围城。
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复的做同一件事情:找个笼子把自己关起来,过了不久却发现那边的风景比这边更好,于是出了这个笼子进了那个笼子。
就这样不断的重复并乐此不疲。
围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围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
”嗯,钱钟书先生不愧为大师。
篇二:读《围城》有感书页片片流逝,嘻笑怒骂,犹在耳边。
《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
《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读后感也可以叫做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欢迎借鉴参考。
《围城》读后感范文5篇(一)这个寒假,我在闲暇时间读了钱钟书的作品《围城》,文章的内容使我印象非常深刻。
这篇小说主要是以方鸿渐国外留学回来的生活作为线索来围绕而写,方鸿渐是以为先进知识分子,但却至始至终游离在国家战争之外,着重着自己的婚姻生活和事业。
他在各种情场、名利场之中活跃,与各种人进行着一次次的勾心斗角,争名逐利。
这也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反映出了旧社会的糜烂生活是如何蚕食一个锐气未脱的知识青年。
而方鸿渐,他却只是这群知识青年人群的缩影。
作者用生动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嘲讽的笔风,为我们呈现出了社会之中的各种人性。
方鸿渐是一个失败的人,他在社会场上的争名逐利中至始至终都缺乏了理智。
他只是一个鸟笼里的鸟,就算他飞脱了这么笼子,他却始终还是会被困在另一个笼子里。
就像是生活。
脱离了一个圈,就会进入另一个圈,而方鸿渐,就是在这样一个个循环中,乐此不疲。
虽然最后方鸿渐还是如愿以偿地结了婚,但他却还是只是进入了一个难以冲破的围城之中。
这篇小说作者多用的是嘲讽的语气来进行各种的细节人物描写。
就像鲁迅先生的阿Q一样,他把各种人的性格特征完全呈现了出来。
这篇小说作者主要剖析了旧社会知识分子的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把他们的精神困境展现了出来。
对于这篇小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方鸿渐与唐晓芙的感情。
唐晓芙,是一个当时社会罕见的女孩,她在当时旧社会,就犹如一位仙女一般,出淤泥而不染。
她脸上没有一堆的脂粉,没有经过任何的修饰,是一个自然的女孩。
而且她也拥有相对于旧社会而言的仙女一般的性格品质,她温柔而善良,美丽而淳朴。
似乎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作者花费了如此多的笔墨来突出唐晓芙的外貌性格,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方鸿渐会对唐晓芙有一见钟情的感觉。
围城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围城的读后感围城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围城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1《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终极理想、终极目的的虚妄,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过程不再仅仅成为一种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义得以被认识和承认,使我们明白追求与希望的无止境而义无反顾,不再堕入虚无。
围城的读后感2我年轻时曾与我们州最漂亮的女孩约会,但最后没有成功。
我听说她后来离过三次婚。
如果我们当时真在一起,我都无法想象未来会怎样。
所以,其实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是跟什么人结婚!在选择伴侣上,如果你错了,将让你损失很大。
而且,损失不仅仅是金钱上的。
——巴菲特《结婚才是人生最大的投资》《围城》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或许是: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
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正好,今天我就把我对于婚姻的看法写出来。
一、爱情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吗?钱钟书先生在文中给出了很清晰的答案:1许多人谈婚姻,语气仿佛是同性恋爱,不是看中女孩子本人,是羡慕她的老子或者她的哥哥。
2现在想想结婚以前把恋爱看的那样重,真是幼稚。
老实说,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得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
早知道这样,结婚以前那种追求,恋爱等等,全可以省掉。
3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生活。
以上三句话换一个更为清晰的表达就是:1结婚并不是全因为爱情。
《围城》读后感(10篇)
《围城》读后感(10篇)《围城》读后感1《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
故事发生于1920到1940年代。
主人公方鸿渐是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
但在其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
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资助他出国求学。
方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
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
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
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
到达上海后,在准岳父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
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但最终与此二人感情破裂,并由此结识了苏的同学赵辛楣。
方鸿渐逐渐与周家不和。
抗战开始,方家逃难至上海的租界。
在赵辛楣的引荐下,与赵辛楣、孙柔嘉、顾尔谦、李梅亭几人同赴位于内地的三闾大学任教。
由于方鸿渐性格等方面的弱点,陷入了复杂的人际纠纷当中。
后与孙柔嘉订婚,并离开三闾大学回到上海。
在赵辛楣的帮助下,方鸿渐在一家报馆任职,与孙柔嘉结婚。
婚后,方鸿渐夫妇与方家、孙柔嘉姑母家的矛盾暴露并激化。
方鸿渐辞职并与孙柔嘉吵翻,逐渐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围城》主要有两大看点,一个是幽默的语言讽刺,一个是深沉的生活阅历。
不得不佩服钱老的文字功底与创造力和对生活深刻的观察与剖析。
文中那些深沉的思想在幽默的语言下显得妙趣横生,令人回味无穷。
那句被人用滥的“婚姻就像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然,《围城》里说的不仅仅是婚姻和爱情,更说的是人生。
《围城》读后感2《围城》这本书是我一直放在床头的,钱钟书的这部小说大家都看过,故事内容也不必多说了,只想谈谈我由此想到的一些东西。
下班回到家,吃完晚饭,安静的躺在床上,百无聊赖的一遍又一遍的换着电视频道。
遇到有兴趣的,就看一看,有广告了就接着换台。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作文7篇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作文7篇钱钟书《围城》读后感作文(精选篇1)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这句哲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牢牢的刻在了心里。
妙言妙语如珍珠般美好。
说来遗憾,现在才拜读大师的经典著作,有点为时已晚,但也觉得好书从来不怕被晚看。
没读以前,对《围城》一点了解都没有,根本无暇顾及内容讲什么,唯有一种理所当然,这种理所当然就是经典自有经典的价值,发不发现,它的价值都在那里。
三百六十六页的纸张,被我翻了四个晚上,每晚看一百页,一点点,一句句,读一读,品一品,虽也没有醍醐灌顶的彻悟,但也不乏妙语连珠的精辟。
佩服于作者信手拈来的博闻强识,赞叹于作者起转承合的横溢才华,羡慕于作者运用自如的八斗高才。
与一本好书邂逅,与一种哲思相遇,与一段他人的人生重逢,与一场伤感喟叹的经历擦肩……文字连着书里的悲欢离合和作者的思想花火带我们在各色各样的世界和人生里徜徉。
说起《围城》的内容,也很简单,就讲民国时期留洋归来的方鸿渐少爷在国内暗恋失败后去乡下教书,过程中认识了同事孙小姐并结为连理后夫妻却在婚姻里不如意的故事。
但正是这种大多数人都走一遭的路,钱钟书却在这普通的历程里这里提炼出人生哲理。
书的最后一点是杨绛先生对书里人物的一点背景介绍和对钱钟书的生平的一点介绍,写的很可爱很甜。
了解一部作品就忍不住了解作家,这是一种情感需求惯性,当我看到书中人物多多少少与作者的人生联系的时候,好激动好开心,仿佛自己的人生也跟它们有了交集似的。
我记得有本书里说他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学术的极致。
特别喜欢这个带着哲理性的标题《围城》,精辟有精妙的词语,可以是象征,可以是比喻,可以是拟人,也可以是双关,无论怎么解读,都有意思。
他在书里用精巧犀利、洞察世事的机智描写中,融入层层缕缕的人生哲理,让你欲罢不能,让你点头称是,让你共鸣地五体投地。
在《中国现代经典文学赏读》中,说道,《围城》为人称道的艺术手法之一便是对反讽的高超运用。
《围城》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
《围城》读后感作文优秀9篇围城读后感篇一墙外的人羡慕墙里的人,墙里的人想到墙外去。
我在围城里看外面,外面的人想到围城里。
一直停留在《围城》最后一章,因为我不想这么快就看完这本小说。
感觉自己还没有从故事中走出来,想再看看更多的内容。
还希望小说继续。
很喜欢这种小说故事,平淡中又不乏充满有趣的事。
仔细读会发现每个人物都被作者认真的刻画,每一句话都像是精雕细琢过的。
记得方鸿渐对唐小姐一见钟情之后约她吃饭那天对天气的描写,是这样的“他想请客的日子拣的不安全,恨不能用吸墨水纸压干了天空淡淡的水云。
”并没有写天空中乌云密布或者是天气阴沉之类的词语,仅是写想用吸墨水纸压干天空中的水云。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很形象,这种比喻也很新鲜。
小说中有很多这种让人觉得新颖的描写,比如“他一忽睡到天明,觉得身体里纤屑蜷伏的疲惫,都给睡眠熨平了,像衣服上的皱纹折痕经过烙铁一样。
”这一句是方鸿渐以及赵辛楣还有孙小姐等几人去三闾大学任教时路途上的描写。
但最有意思还是这一处,“假使真灌成片子,那声哗啦哗啦,又像风涛澎湃,又像狼吞虎咽,中间还夹着一丝又尖又细的声音,忽高忽低,袅袅不绝。
有时这一条丝高上去,高上去,细得,细得像放足的风筝线要断了,不知怎么像过一个尖峰,又降落安稳下来。
”光是这样子没有前后文的看,很难猜出这是描写什么的吧?(hahahaha)其实这是一处描写打呼噜的场景。
在去任教的途中,当时路途真的可以说用坎坷来描述。
方鸿渐与赵辛楣为了照顾孙小姐,他俩挤一间房子,这是对方鸿渐打呼噜的描写,实在是非常的有意思。
刚到达湖南三闾大学任教时,看到被日本人轰炸后的景象“日本人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还有一次“他先出宿舍到厕所去,宿舍楼上楼下都睡得静悄悄的,脚步就像践踏在这些睡人的梦上,钉铁跟的皮鞋太重,会踏碎几个脆薄的梦。
”再比如对厕所的描写“厕所的气息也像怕冷,缩在屋子里不出来,不比在夏天,老远就放着哨。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精选38篇)
关于《围城》的读后感(精选38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想法有时候一闪而过,不如写一篇感悟的文章,及时的记录下来。
不过,是不是不太会写感悟?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围城》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围城》的读后感篇1在书山书海中能够相中一本书着实不易。
那是一本装帧精美而有着民国气息的一本书,书上题着两个大字——《围城》,字底下是一座迷宫,或者说就是一座围城。
当然,深深吸引我的还有三个字——钱锺书。
我从未阅读过钱先生的任何文字,不如就以此书为缘,与钱先生的文字世界来一次交流吧。
与外表所具的气息相同,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
开篇便是留学生归国的片段。
我不禁有些许诧异,之前一直以为国外留学的学生回国后,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并怀着满腔的热情拯救国家的,但这一批却大相径庭,他们无忧无虑,在国外也只是混水摸鱼,拎到个学位后点以此为傲,实际并无真才实学。
这便是我与民国青年世界的第一次交流。
接着便是主人公方鸿渐的几个生活片段,从他与苏文纨的交往中,我所看到的,是当时社会的病态,无论是苏文纨的故作清高,还是所谓“诗人”曹元朗的各种中外混搭,不伦不类的诗句,都显得疲乏而空洞。
尤其是人们以出过洋而自觉高人一等,会念几句外国话便招摇卖弄,更有崇洋媚外,矫揉做作之嫌。
而随着交流的深入,钱锺书先生刻画人物技艺之高超使我惊叹,仿佛确有其人,确有其事,所写的如同一面镜子,反射的是一群人,更是一个社会。
方鸿渐与孙柔嘉的爱情亦是可悲的,他们的结合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外人的扭合,而非真正的两情相悦。
我觉得,方鸿渐只是在友人的玩笑中与家人的催婚下才勉强结婚的,婚后两人争吵不断,甚至大打出手,皆是强行相爱,却不深知对方的结果。
阅书毕,书页上留下的,是我满满的批注与思考。
与其说我是与钱锺书先生交流,不如说是与他心中的那个时代在进行交流,我所闻所阅,来自他们;而我的所思所想,寄予他们。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
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钱钟书《围城》读后感(通用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围城》,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
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得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
本来觉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
谁知道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象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有几分爽快!《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
在妙趣横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
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诉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当一功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样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
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浙也会喜欢。
假装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
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印象中,好象有人说:“《围城》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小说!”。
对于什么是小说,怎样称得上是小说,我不敢置喙?被誉为现代文学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变形记》开头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从不安的梦中醒来,发现自已在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围城》观后感(13篇)
《围城》观后感(13篇)《围城》观后感1这真是一部极好的片子,它的主要内容是香港支持反革命的人们为了护送孙文先生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等等伟大而平凡的事迹。
这里面的每一个片段,每一句字幕,都无不震撼我的心灵,震撼的感觉,应该就是从心里的一种不知名的感动化作冰冷的汗水从皮肤中渗透出来吧。
在看奥运会开幕式的时候,在看中国阅兵仪式时,我都有过这一种震撼的感觉。
我只是一个初二的青少年,但我也能从这部片子中感受到一些会令人醒悟与深思的东西。
当我看到那些无私的伟大的人们到在血泊中,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受。
《十月围城》里的人物都是鲜活的,有血有泪的。
“傻大个”黄复明(臭豆腐)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他像扣篮时把狙击手击败时,我只可以用“酷弊了”来形容他……他的憨厚他的搞笑让我们捧腹大笑。
但当他被人插了无数刀时,还挺身而出时,我被他的可爱,他的执著感动了。
还有一个我最爱的人物阿四。
是他的纯真与傻气感动了我。
我没什么精致华美的措词去形容这部电影的精彩,我稚嫩的笔触下也开不出动人的花朵。
我只是把自己最内心的感受写出来。
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便哭了。
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只能说一句,《十月围城》让我明白今天祖国的繁荣富强,正是由这些千千万万的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堆彻起来的。
我想对那些人为了革命奋斗过,努力过的人们说,对《十月围城》深深地说一声,谢谢,谢谢。
《围城》观后感2最近好的电影看了不少,其中,《十月围城》给我的感触很多,我就在我的博客里写一下下……《十月围城》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人们拥护孙中山,反抗清政府腐败统治的故事。
众多我喜欢的明星大腕儿都在其中出演角色,这其中,我最喜欢拉黄包车的伙计阿四。
大的时代,大的社会,一个拉黄包车的小伙计显得分外渺小。
但是,身为一个黄包车夫,阿四为了保护孙中山,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旧中国的黑暗中,划出来一丝耀眼的光彩。
这种小人物身上的大光彩,尤其让人感动。
看完这部片子,我一直在想,拥护孙中山的人中,有许多都是有权有钱的人物,他们已经过上了优裕的生活,似乎没有必要为了“虚幻的理想”抛家舍业。
《围城》读后感(10篇)
《围城》读后感(10篇)《围城》读后感1《围城》是一本影响极大的作品。
文中“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一言也被人们熟知。
整本书中贯穿了作者对整个社会及人生的思考。
我在这本书里也受到了很多的启发,同时摘抄了很多励志的句子,也想通过这篇读后感把它们分享出来。
也许会有一样读过这本书的人有相同的感受吧,也希望大家共勉。
“天下只有两种人。
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
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
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葡萄是酸的,一颗就够了。
对剩下的没了希望,对吃过的只有悔意。
也有人会觉得:当你吃完不好的,好的也变坏了,那么你只会一直吃坏的了。
然而我想我更赞同钱老先生的说法,我会是第二种人,即使有一时的悲观,但仍旧有希望。
就像生活一样,失败了无数次又怎样,仍旧坚定希望,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我也会用“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鼓励自己,让自己清醒,活着就该努力、奋斗,为了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而努力,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奋斗,不想让自己如同一个行尸走肉,希望自己有活力,有梦想,为了自己的将来努力迈出每一步。
好的句子真的很多,从“机会要自己找,快乐要自己寻”中,知道追求自己的快乐,不要在意他人眼光,在“忠厚老实的人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出骨的鱼片里未净的鱼刺,会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中,懂得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不可以耍小手段使坏心眼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得到真正的快乐。
同时__也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力“婚姻就像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拼命想冲进来,城内的人拼命想冲出去”也许生活就像围城吧,一个接一个的怪圈,刚逃出去就又跌入另一个。
在我看来,幸福的婚姻,就是互相忍让,互相包容,互相体谅,最后才能幸福的走下去,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围城》读后感范例(七篇)
《围城》读后感范例《围城》一书只是一些由作者琐碎的见识和经历”拼凑”成的琐碎的情节。
就一般而言,情节琐碎的书必然要有绝佳的言语表达才能成为一本成功的作品。
钟书君的《围城》果真是把语言运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因此,读《围城》不能像读一般小说那样只注重情节而忽视语言了,如果那样的话,《围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好处。
我觉得《围城》里面的精言妙语是这部小说的最成功之处,也是最值得赏析的地方。
这本书的比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读。
《围城》中的妙喻有两种,一是真实的写景写事物的形象比喻,读来令人舒畅,感觉恰到好处。
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读来让人觉得新奇,玄妙!又如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这也是我说的第一种比喻,书中很是常见,更常见的是第二种比喻,也是全书中的亮点。
如“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砂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会给人一种不期盼的伤痛”沙砾和鱼刺所伤之痛的比喻既生动又准确。
来看这一初更妙的,鸿渐去赵辛楣的洋式公寓,“没进门就听见公寓里好象正在开无线电,播送风行一时的《春之恋歌》,空气给那位万众倾倒的国产女明星的尖声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娇声尖锐里含着浑浊,一大半像鼻子里哼出来的,又腻又粘又软弱无力,个鼻子的主产品鼻涕具有同样品性”。
哈哈,女明星被这一比,真是体无完肤香消玉殒了。
钱先生惯用这种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刚针一般的讽刺。
真是语言犀利,讽刺尖露,诙谐幽默,妙语连篇!读了《围城》,我也体会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用的外国成语,“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又说像“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但如果仅仅局限于婚姻来谈“围城”困境,显然不是钱钟书的本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围城》后感《围城》是1944年动笔,1964年完成的。
钱钟书在序里说“两年里忧世伤生,锱铢积累”地写完。
而我也是“锱铢积累”地看完了。
读毕不禁觉得心中若有所失,空寂无物。
只把围城重新捧来。
总想从中悟点什么,聊以慰藉空虚的心里。
围城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
即方鸿渐留学归来与恋爱经历;恋爱失败后从上海赴湖南三闾大学任教半年的经历;不满三闾大学的勾心斗角、黑暗、腐败返回上海与孙柔嘉婚后生活的经历。
读钱老的小说,当然不能仅仅局限于它的故事情节,那么倒有些舍本逐走之嫌了,下面就来简要赏析一下围城的其他方面。
一.围城之“围”关于“围城“的含义,作者在文中做了一定的诠释。
第三章中,褚慎明说英国有句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苏文纨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第五章中,方鸿渐说:“我还记得那一次褚慎明还是苏小姐讲的什么‘围城’。
我近来对人生万事,有这个感想。
”其实社会、人生中围城无处不在。
大围城里又如套娃般层层包含着许多小围城,不同的围城又符合均城市布局的“六边形嵌套原理”,将社会、人生的各个方面,各个阶段包含其中。
围城包含生活的各个方面。
婚姻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等诸方面,无一例外的包含其中,每个人、每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
只要我们有生活,那我们就永远处在一座围城之中。
书中所有人物都身陷各种围城之中。
赵辛楣逃不出来娶妻生子的围城,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传统的围城,两任老丈人逃不出面子的围城,而李梅亭之则又陷于精神围城之中……围城的困境又是贯穿人生各个层次的。
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
他不想结婚,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他不想什么学位,却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买了个假文凭;他不爱苏文纨,在与唐晓芙的恋爱快要成功时却被苏文纨拆散;他害怕爱上孙小姐,却稀里糊涂地答应了孙小姐的婚事。
可以说,《围城》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地追求,和对追求到的成功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希望和失望,欢乐和痛苦,执着与动摇。
而这一切构成人生万事。
二.人物赏析首先说说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
按照后来杨绛女士所作《记钱钟书与《围城》》,方鸿渐取材于两个亲戚:一个志大才疏,常满腹牢骚;一个狂妄自大,爱自吹自唱。
书中的方鸿渐是个被动的、无能的、意志不坚定的、经不住诱惑的人,更是一个失败的人。
但他又不是一个卑鄙的人,他有些自知之明,良心尚在,有时候还想保留一点做人的尊严。
有人说,鸿渐是个典型的“围城人”,而“围城人”的悲剧在于他的庸常,作为普通人徒劳于找寻解脱或依附。
他的失败是因为他面对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和严重的精神危机,缺乏与之对抗所应有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
我们知道,鸿渐身处战乱年代,乱世是英雄或枭雄的天下,懦弱者是注定要失败的。
所以,既与世无争又于世无补的方鸿渐,是注定要失败的。
现代社会中,只要两种人可以获得成功。
一种是真正大写的人,他们有独特的才能,他们有高尚的情操,他们是模范,所以受到拥戴,获得成功。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小人”,他们用旁门左道、处心积虑、算尽心机、深有城府,说谎时甚至连自己都骗过来,他们的言行举止有时确实不存在什么道义,但他们又可以实实在在地在社会上立足。
多数人像方鸿渐一样,贪慕富贵,却每每在重要关头良心发现。
他们也明白世道险恶,却不适应它,反而天真的凭一己之力去改变它,就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孰不知,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跳下去。
细观方鸿渐的在一年多时间里轨迹,他的失败可以归咎于他性格的失败,性格的失败实则还是他人性中的劣根性,欺诈、虚荣、软弱等。
方鸿渐在欧洲留学四年,生性懒散,转了三个学校,改了几回专业,生活散漫,学无所成。
因为父亲和老丈人的催逼,无奈之举,只“撒好从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个子虚乌有的假博士文凭,还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战胜了自己,谎欺骗的有时并非不道德,父亲和丈人希望自己是个博士,做儿子女婿的人好意思叫他们失望吗?买张文凭去哄他们,光耀门楣,也是孝子贤婿应有的承欢养志,反正自己将来找事时,履历上决不开这个学位”。
在回国的船上,他挡不住诱惑,与轻佻的鲍小姐偷情(据杨绛女士记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回国后面对爱情,又每每因为自己的怯弱,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最后,甚至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的婚姻陷阱中,当看到方鸿渐在大雨下淋着,唐晓芙在窗户上看着心酸酸的,还暗想如果再过一分钟,就会毫不犹豫的拉他进来,可上帝还是没有给他们这一分钟,鸿渐还是走了。
面对感情,本性善良却怯弱的鸿渐感到压抑,最终以悲剧收场。
我不经意地对他也由了解到同情,在三闾大学的生活中,同事们的尔虞我诈、社会环境的险恶也让无能、被动的鸿渐不堪重负。
他不愿在履历表上填上假学历,为的是自己的良心,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却受到同样是“克莱登大学博士”的外文系主任韩学愈的排挤。
与孙柔嘉结婚回到上海后,面对父母的封建、家庭的责任、事业的低谷,本就无才的方鸿渐只会牢牢的屈服。
他生活潦倒,却又保留着那点卑微的自尊,不愿接受孙柔嘉薪水比他高的事实不愿接受孙小姐姑妈的帮助。
他一直是在徒劳的思想斗争和软弱的行动中生活的,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凉的结局。
方鸿渐是小说的男主人公个性代表,可他是俗劣的代表,所以小说的其它多情节塑造其他男子形象,和方鸿渐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比如赵辛楣,对比方鸿渐,他可以称为小说中比较阳光的角色,他会勇敢而认真地追求喜欢的女人;他有目标的生活并且追求更好;他热心而且乐于帮助别人;他聪明灵动更懂得审时度势。
总之在作者笔下,除了爱情的失败,他特别是一个生活事业的赢家。
小说中还有曹元朗-“槽圆郎”、褚慎明-“明哲保身”等形象,作为情节中非主角个性形象,也无疑是对方鸿渐猥琐懦弱本性的反照。
说到人物,苏文纨也是不得不提的。
苏文纨是一个“精品女子”,所谓“精品”即家世好、学问好、相貌好,只是年龄偏大了一些。
苏文纨有多种性格。
首先,她是个留过洋的高级知识分子,是在“五四”解放后走上社会舞台的新派女性代表,敢于自己主动追求爱情打破传统的“父母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
其次,在国难当头之际、在物欲与金钱的诱惑下大发国难财,俨然抛弃了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所应具有的爱国热情和人生观。
苏文纨的这一系列性格在现今社会的女性中仍有这样的影子,想在社会上争取一份女性天地,而这样的女性多半是时代的潮流人物,是女强人的形象。
社会正在进步,男女平等的观念也逐渐深入人心,女性应该融入社会展示自己的学识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男人的赏识在社会中赢得更多的地位。
此外,作者还在小说中刻画了一大批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他们游离于当时的抗日烽火之外,虽然都是留学归来,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熏陶,但他们没有远大的理想,又缺乏同传统势力和思想斗争的勇气,结果甚至无法把握自己的生活。
像“冷若冰霜,艳若桃李”的苏文纨。
庸俗贪财的学术骗子李梅亭,柔顺之下深藏心计的孙柔嘉等……作者以机智的幽默的讽刺,剖析了这群知识分子在个性与道德上的弱点,揭示了他们的精神困境——深陷精神“围城”。
作者把人物的虚伪也讽刺的淋漓尽致。
对于大学教授,他们借着兵灾来吹嘘,汪处厚得意地宣扬他在南京的房子,陆子谦流露战前有三个女人抢他……“日本好像烧了许多空中楼阁的房子,也占领了许多乌托邦的产业,破坏了许多单相思的姻缘”。
对于方鸿渐的两个弟媳,则是开了自己嫁妆的虚帐,调查了孙柔嘉的陪嫁。
因为人物形象如此鲜明,所以在读《围城》的时候,你会笑,会心的笑。
笑书上的人,笑身边的人,也在笑自己。
三.语言特色本书没有一个明确的线索,那么,作者的语言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围城》全书25万字,共使用比喻600多个,其比喻形式,不拘一格,恰如刘艇《文心雕龙·章句》中所言:“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
比如说开篇一段中“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是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阳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
”这一句话比喻与拟人混用了,整体流畅自然而不带任何矫饰。
钱老的比喻特点鲜明,其一就是来源广泛、标新立异。
钱钟书先生认为,比喻双方“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衬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且看《围城》中这样一段:西洋赶驴子的人,每逢驴子不肯走,鞭子没有用,就把一串葫萝卜挂在驴子眼睛之前,唇吻之上.这笨驴子以为走前一步,萝卜就能到嘴,于是一步再一步继续向前,嘴愈要咬,脚愈要赶,不知不觉又走了一站。
到时候它是否吃得上这串萝卜,得看驴夫的高兴。
一切机关里,上司驾驭下属,全用这种技巧。
作者用赶驴人、驴子和胡萝卜的相互关系比喻“上司驾驭下属”,写尽了赶驴人和上司的奸诈以及驴子和下属的愚笨,表达了作者尖锐的眼光和愤世嫉俗的情感;短短一百多字,有形象,有动作,又有意蕴,充分表现了钱钟书先生对生活、社会、人生的深刻洞察力和捕捉意象、创造意象的杰出艺术才能。
二是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象来比喻。
如钱老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人生,用一个比喻批判了人性的丑恶虚荣。
“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猴子蹲在地面上的时候,尾巴是看不见的,直到他向树上爬,就把后部供大众瞻仰,可是这红臀长尾巴本来就有,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
”《围城》这部小说享有盛誉,举世瞩目,是一部语言艺术高超的杰作。
其中丰富繁茂、绮丽多姿、幽默诙谐的比喻,不仅给作品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而且给我国文学宝库留下了脍炙人口、语颇隽永的艺术佳作。
囿于才疏学浅,做此后感不免挂一漏万,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望读者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