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肴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1《崤之战》教案(鲁人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故事情节、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学会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从而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3. 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掌握批判性阅读技巧, 锻炼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能力。
4. 学习和掌握我国古代战争史和文化背景,开阔文化视野,促进文化自信。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朗读和写作能力。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鼓励学生开展个性化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感受到《崤之战》中蕴涵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深情。
2. 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振兴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1. 《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 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3. 细节解读和文本分析技巧三. 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
2. 听、读、说、写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3.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PPT展示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文学特点和艺术魅力。
4. 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通过赏析《崤之战》的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1. 以“情境导入法”为主,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
2. 使用彩色PPT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体验视觉教学。
3. 以小组合作为主,在共同学习的环境中实现对《崤之战》的深入了解。
4.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通过批判性阅读与思考提高文学鉴赏力。
5. 以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为主,促进个性化学习。
6. 典型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亲身了解文学作品。
四. 教学评价与考核教学评价:1. 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是否有了明显的进步。
2. 学生是否掌握了批判性阅读技巧,能运用文献资料等史料描绘《崤之战》的胜败因素。
秦晋肴之战教案教案课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
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
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
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
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8、妇人暂而免诸国 一下子 赦免
9、堕军实而长寇仇 同隳;损害; 助长
10、不顾而唾 回头看
11、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追赶 之于
12、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 俘虏
精彩辞令三:冠冕堂皇却又极尽嘲讽的宣战书;
看似欲 报君恩; 实则立 下雪耻 报国的
誓言;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 看似感恩
鼓,使归就戮于秦, 戴德;实则
了他的什么性格? 一访一“辞”一“骂”
蹇叔的道理说得那么透彻;为 什么秦穆公硬是拒不接受
事发背景:
秦晋联合伐郑;经烛之武的游说, 秦穆公单独与郑结盟,并派大夫杞子 逢 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 这样既控 制了郑国,又可以牵制晋国。而晋文公 理智的隐忍不发。
在秦大部队从郑国撤兵后,晋文 公曾逼郑投降,迫使郑文公立了亲晋派 的公子兰为太子,才撤兵而去。 一年后, 晋文公去世,郑文公也去世,公子兰继 位为郑君,为郑穆公。
二 特殊句式:
1 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1.以
1劳师以袭远
来;连词
(2)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用 拿;介词
(3)遂墨以葬文公 来;连词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殽之战》学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
2. 探究《殽之战》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
2. 《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3. 《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过程,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这场战争。
2. 探究法:通过让学生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总结《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5分钟)讲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将学生带入《殽之战》的世界。
2. 深入探究(50分钟)2.1 探究《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
通过PPT、影片等形式,讲解《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比如: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刘邦的“急行军”等。
2.2 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将学生分组,让他们讨论和分析《殽之战》中的战争策略和军事思想,并给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 活动扩展(20分钟)3.1 分组讨论《殽之战》的影响和意义,让学生了解《殽之战》对中国历史和军事思想的影响。
3.2 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殽之战》相关书籍、电影和其他资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和战争结局,至少600字。
2. 课程设计评价: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全面,教学方法多样,重视互动和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能够认真思考和分析,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理解《殽之战》的军事思想和战争策略,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意义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争策略,了解了韩信的“反间计”、“诈败计”以及刘邦的“急行军”等策略。
秦晋崤之战上课用
蹇叔的分析在下文哪些地方得 到了印证?
叙事特色
以蹇叔论战为核心展开叙述,交 代了战争的前后事件; 不重视记载作战过程、描述战争 场面,重视记叙战争成败的前因后果。 ------《左传》
春秋笔法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 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 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 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 达作者主观看法。 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 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 婉而成章· · · · · · 非贤人谁能修之?”
------司马迁《史记· 太史公自序》
作业
请从《左传》的叙事特色、人物形象、 春秋笔法等方面赏析《曹刿论战》或《郑 伯克段于鄢》,写一段不低于200字的评论。
秦பைடு நூலகம்崤之战
《左传》
学习目标
1、围绕“蹇叔论战”梳理主要事件和文 章结构,把握《左传》的叙事特色。 2、通过对“春秋笔法”的分析把握人物形 象和作者的思想主张
梳理故事
蹇叔论战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 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 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晋人御师必于崤· · · · · · 必死是间
春秋笔法
微言(材料的筛选、细节描写、词汇
的选取,委婉而微妙)
大义(寓含作者的褒贬、看法)
春秋笔法的运用:本文通过 哪些“微言”传达出“大义”?
思想主张
《左传》为《春秋》作注,继承了 儒家的政治与道德倾向:追求仁义礼 智、民本、王道等思想主张。
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 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 贤贤贱不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 也……礼义之大宗也。
新课标《秦晋崤之战》实用课件
故事情节
秦晋两国交战背景 蹇叔预言秦军必败 秦军三帅自相残杀 秦军败退,晋军追击
人物形象
孟明视:将领,勇猛善战, 但也有轻敌冒进的一面
蹇叔:贤臣,有远见卓识, 对秦晋关系有深刻认识
西乞术:将领,勇猛善战, 但也有谨慎的一面
白乙丙:将领,勇猛善战, 但也有忠诚的一面
主题思想
介绍《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分析《秦晋崤之战》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探讨《秦晋崤之战》所反映的战争观念和思想内涵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主题思想和艺术价值
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探讨文章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讲解课文:详细分析课文内容, 包括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 特点等方面
总结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作业和思 考题
巩固练习
填空题:考察学 生对课文内容的 掌握情况
选择题:考察学 生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程度
简答题:考察学 生的分析和表达 能力
拓展题:引导学 生深入思考,拓 展知识面
归纳小结
回顾本课重点内容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背景、经过和影响 强调本课所学知识和技能 布置作业和思考题
作业布置
内容1:作业布 置
内容2:作业布 置
内容3:作业布 置
内容4:作业布 置
07
教上的表现,评估 他们的学习态度、 参与度和进步情
01
添加章节标题
0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和意义
了解《左传》的叙事艺术和特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理解文中古代汉语常识和特殊的 表达方式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
崤之战《崤之战》教学方案今天我就课文《殽之战》第一课时为例,谈谈我的教学思路与设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第五单元第十六课《殽之战》。
课文讲述了春秋时期秦晋之间一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
当时晋文公郑文公相继去世,秦穆公为了争霸,不听老臣蹇叔的意见,悍然出兵袭郑。
郑爱国商人弦高知道后,一方面犒劳秦师,暗示郑国已有准备,一方面送信回郑,致使秦军无功而返,在班师回朝的路上发生了晋人截击秦军的殽之战。
一、说教材1、阐述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课本文言文部分重点文章六篇,《殽之战》是其中的压台好戏。
我们知道,《左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而《殽之战》是其中的精彩篇章,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篇文章有深度有广度,对高中文言文学习起到总括、升华作用,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里程碑,值得我们去研究,正适合研究性阅读。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学古籍的能力。
2.说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通过高中教学,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增加了新的要求,“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了课题学习,专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方式。
因此,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育学、心理学的原则,我把《殽之战》的学习定位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研究性学习。
我将打破传统常规,第一课时疏理篇章结构,第二课时疏通疑难字词句,第三课时讲析人物形象和外交辞令。
基础知识目标:把握文章思路和内容,把握战争的来龙去脉。
这是我依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要求而确立的。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结合我教的这两个班特点:逻辑思维较强,渴望高层次的发展和深层次的分析,但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深度欠深刻而确立的德育目标:认识“以贪勤民”“骄傲轻敌”必败的道理,对学生进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居安思危,振兴中华的教育。
秦晋崤之战大学语文教案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对《秦晋崤之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 《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过程。
2.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 理解《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包括《秦晋崤之战》的背景、过程、人物形象等。
2. 学生预习《秦晋崤之战》的相关知识,包括历史背景、人物关系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春秋时期的历史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秦晋崤之战》。
二、背景介绍1. 介绍《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包括秦国、晋国、郑国之间的关系。
2. 分析秦穆公的野心和晋文公的霸业,以及两国之间的矛盾。
三、故事梗概1. 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梗概,包括秦穆公派兵偷袭郑国、晋国设伏、秦军惨败等情节。
四、人物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战争性质和历史意义。
第二课时一、导入1. 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晋崤之战》的背景和故事梗概,这节课我们来深入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二、修辞手法分析1. 分析文章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探讨它们在表达战争惨烈、人物命运等方面的作用。
三、人物形象分析1. 分析秦穆公、晋文公、蹇叔等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命运。
四、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秦晋崤之战》的历史意义,以及对于我们今天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1. 总结《秦晋崤之战》的学习收获,强调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述《秦晋崤之战》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了春秋时期的历史风貌,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
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
教案:崤之战[小编整理]第一篇:教案:崤之战课题崤之战第一课时总第个教案教学三维目标:1、介绍《左传》及作者;介绍“崤之战”的背景;通读课文,总体把握课文结构。
2、掌握生字生词。
教学重难点:1、掌握《左传》及作者。
2、总体把握课文结构,读懂文意。
教具准备:教学程序:一、课前预习单:粗读课文,了解大意,整理课下注释字音。
二、课堂探究单:活动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蹇叔论战》,实际上蹇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活动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春秋》、《春秋谷传》。
2、关于作者情况,看课文注释。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3、“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注释①。
展示画图投影:“秦晋崤之战地理位置略图”。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鲁僖公)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夏,四月,辛巳,晋人及姜戎几秦师于崤。
癸已,葬晋文公。
这段文字经过左丘明“传注”,秦晋崤之战、当时各诸侯之间的斗争,就被描写得具体生动、有声有色了。
【K12学习】《秦晋崤之战》教案
《秦晋崤之战》教案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秦晋崤之战【教学目的】1、学习围绕中心选材、组材,并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记叙的写法。
2、学习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深刻领会此文揭示的战争胜负是各种因素决定的道理。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组材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词句,疏通文意,归纳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教学方法】讲读课【教学课时】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从初中已学过的《曹刿论战》说到《崤之战》。
《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表明文章不是为记事而记事,而是通过记事印证人物对战争的议论。
《崤之战》此文标题也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以此为题?因为此文记述了春秋时代秦晋间的一次战役,战争发生在“崤”这个地方。
但是,文章也没有详细记载战争的过程,这一点与《曹刿论战》没有详细记载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很相类似。
有人说,此文标题虽非《騫叔论战》,实际上騫叔对战争的预见是全文的核心。
这两篇都是节选自《左传》,此书擅长写战争。
二、背景知识介绍1、关于《左传》。
“传”是什么意思?传注,注释。
“左”指谁?左丘明。
左丘明为哪部书作“传”?《春秋》。
《春秋》为“五经”之一。
为《春秋》作传的书有三部,即《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粱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完整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生动精炼,传神肖像,富有文采,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
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整理制作,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丰富的资源最快的更新优质的服务诚信的运作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
可以说,《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2、“崤之战”的历史背景。
阅读课文预习提示。
关于此次战争,《春秋》经文有关记载很简单:三十有三年,春,王二月,秦人入滑。
秦晋崤之战教案
左 传
教学 目的 及要 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从对比中认 识《左[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传》在历史和文学两方面的成就与 地位。 通过对教材篇目的具体讲解分析, 使学生正确理解《左传·秦晋崤之战》 的写作特点。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基本要求 了解认识《左传》的史学特点和文 学特色。 掌握《左传·秦晋崤之战》的情节线 索。 学会分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 点。 赏析作品外交辞令的描写
1.《左传》与《春秋》的关 系 2.《左传》与《公羊传》、 《毂梁传》比较
一. 《左 传》 简介
(二)优秀的文学著作: 优秀的文学著作: 1、善于叙事 2、善写战争 3、善写人物 4、善写辞令
1.秦晋关系
二. 写作 背景
2.战争起因
三、 层次 分析
1、晋文公显灵 2、蹇叔哭师 3、王孙满观师 4、弦高犒师 5、皇武子逐客 6、孟明回师 7、原轸论伐秦师 8、秦晋崤之战 9、文赢请释三帅 10、孟明谢赐 11、秦穆公悔过看,这篇文章代 表了《左传》的突出特色。 1、善于叙事 、 2、善写战争 、 3、善写人物 、 4、善写辞令 、
教学 方法 及教 具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课堂讨论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
秦晋 崤之 战
一.《左传》简介 二.写作背景 三.层次分析 四.艺术特色
一. 《左 传》 简介
(一)优秀的历史著作: 优秀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第一部完整系统、 详细具体记载历史事实的编年 体史书。
《肴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殽之战》学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掌握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提高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事件;(3)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3)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殽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及历史意义;(2)相关的历史词汇和概念;(3)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殽之战》战争过程的详细解读;(2)历史词汇和概念的理解;(3)历史事件分析评价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3.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殽之战》的历史场景;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殽之战》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殽之战》的相关内容,理解战争过程;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殽之战》的历史意义;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历史事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评价;5.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历史事件;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崤之战》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要的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兵法经典《孙子兵法》的来源之一。
教学崤之战,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和兵法原则。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崤之战的历史背景、战争策略、兵法原则等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在战争中赢得胜利的重要策略。
3.态度目标:让学生明白战争的残酷和伤害,并倡导和平与和谐。
二、教学内容1.崤之战的历史背景与契机;2.崤之战的战争策略与具体过程;3.分析崤之战中的兵法原则。
三、教学方法1.讲授教学法: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等;2.探究教学法:设立小组,展开讨论,让学生自主学习、搜集材料,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崤之战的战争策略;3.游戏教学法:分成两个小组,进行模拟崤之战,从中加深对崤之战战争策略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通过针对性测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考察学生对崤之战的了解和是否有把握遍及各种兵法原则。
2.家庭作业评价:让学生通过写作业的形式,表达对崤之战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自己的分析和建议。
3.课内评价:针对小组讨论和游戏模拟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分析战争策略和获取知识方面的问题。
五、教学流程第一步:引入人们熟悉的历史事件,换句话说,提出崤之战。
教师出题并让学生讨论,问题是兵法在崤之战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二步:对于困惑的学生,先简单讲授崤之战的历史背景和契机。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崤之战有个总体了解。
教师并应该弱调一下古代的战争是不人道的。
第三步:让学生自己思考战争策略。
学生在二、三个人的小组里,找到自己的策略并进行讨论。
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参与讨论。
如果你是对方,该怎么做?让学生从道路、水源、战术等各个方面思考,提出理由和建议。
第四步:在引导下,让学生分析以下兵法原则。
《秦晋肴之战》教案
《秦晋肴之战》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战争背景及相关历史人物。
2.学习“玉不琢,不成器”、“以和为贵”等名言。
3.了解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合作来完成任务。
2.讲解配合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
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1.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2.介绍故事背景:战国时期,秦国与晋国为争夺霸权,发生了一场著名的“秦晋肴之战”。
第二步:探究
2.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战斗中是否存在饥渴的情况,并探究餐饮文化在军队中的作用。
第三步:讲解
1.了解秦国和晋国在战争中的背景和相关人物,如田文、毛遂等。
2.了解肴的种类和制作方法,了解作战时的吃饭场景。
3.深入讲解“秦晋肴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局。
第四步:总结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展示他们对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的探究成果。
2.小组演讲完毕后,进行总结,讨论餐饮文化在古代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资源:
《秦晋肴之战》教学视频,相关历史资料,PPT等。
教学评估:
1.小组合作探究评估。
崤之战教案
崤之战教案崤之战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2. 了解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3. 了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4. 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5.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崤之战三、教学重点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四、教学难点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五、教学方法1. 集体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掌握崤之战的基本内容。
2. 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六、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通过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商朝和周朝的更迭,引起学生的兴趣。
然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商纣王的暴虐和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原因。
Step 2 讲解1. 讲解崤之战的背景和发生的时间、地点。
崤之战是商朝末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的一次重要战役。
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地点位于今天的崤山一带。
2. 讲解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
商纣王统治下的商朝灭国倒台是周武王征服西周建立的一个前奏,崤之战是周武王征讨商纣王的一次受整经验的总结。
周武王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先挑起西部楚国和西南部的犬戎部落的战争,让商纣王分兵西征。
而后,周武王亲自领兵进攻商纣王的都城商宝丘(今河南商丘)。
他派遣姬昌攻打商纣王的大将嚣鸣,自己亲自指挥攻打商纣王的防守大将子旗。
Step 3 操练让学生分成小组,就崤之战的战略部署和战术运用进行讨论,并归纳总结,回答以下问题:1. 崤之战的战略目的是什么?2. 周武王为什么选择了声东击西的战略?3. 崤之战的战术运用是什么?为什么会取得胜利?Step 4 拓展了解崤之战对于商朝和周朝的重要意义。
商纣王残暴无道,周武王征讨商纣王不仅是一次战争,更是对商朝统治的一次正义的审判。
周武王战胜商纣王,建立了西周,标志着商纣王统治的结束,商朝的灭亡。
对于商朝和周朝的历史发展来说,崤之战具有重要的意义。
崤之战教案4
秦晋崤之战(教案)第四课时一、检查作业1.检查背诵。
2.检查口译。
(1)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译文: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捉回来,女人家只用几句谎话,在朝廷上一下子就放走了他们,毁了自己的战果,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不要多久了!翻译要注意意思表达的完整性,并力求传达出原文的语气。
(2)君子惠,不以暴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译文:贵国国君宽洪大度,不把我们这些俘虏杀死,用血涂鼓,而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刑,敝国国君如把我们杀了,虽死也不磨灭。
“使归就戮于秦”句中“使”后省略了兼语“累臣”(承前而省),翻译时一定要补充出来。
二、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和写法。
1.深究文章主旨。
(1)本文着重记叙崤之战的前因后果、其意图何在?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
秦穆公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
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
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2)文章作者对秦、晋、郑三国持怎样的态度?①在秦偷袭郑这件事上,作者抑秦扬郑。
秦潜师袭郑不义;郑国内部团结一致,并果断地采取措施,作好战备准备,使秦的野心未能得逞。
②在秦晋崤之战中,作者抑秦扬晋。
秦“劳师以袭远”,给晋以可乘之机;晋能在经过激烈争论后作出正确决策,不失时机地歼灭秦军。
③在秦晋崤之战后,作者抑晋扬秦。
晋内部矛盾更加公开化,轻失战果,招致后患;秦能吸取教训,鼓舞士所,重整军威。
从以上分析可见,作者对为争霸而战的秦、晋两方均各有褒贬,唯对郑国始终赞扬。
郑与秦、晋比较,属弱国,处于防卫地位,因而作者同情郑国,反对秦国恃强凌弱。
“弦高犒师”的故事一直为人们传诵。
讨论这两个问题后,便可得出结论:此文揭示了决定战争的各种因素。
2.深究文章写法。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崤之战 教学设计
崤之战教学设计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役,是西周末年之际两大敌对阵营之间的一次重要决战。
这场战役的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以下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目标设定:1. 了解崤山地理位置及其在古代的战略重要性。
2. 了解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掌握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4. 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完成对崤山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研究。
2. 收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准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
3.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任务。
4. 准备学生常用的历史参考书籍,供学生查询。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地图,引起学生对崤山地理位置的注意,并让学生就崤山地理环境进行讨论。
2. 介绍:通过教学课件或展示板,向学生介绍崤山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在古代战争中的战略重要性。
同时,介绍西周末年时期两大敌对阵营的背景和崤之战的起因。
3. 崤之战的过程:介绍崤之战的主要过程和参战双方的兵力部署,让学生了解双方军队的编制和指挥官的命令。
4.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崤之战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如双方指挥官的能力、双方军队的装备、战术使用等等。
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历史文献和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
5. 小组展示和讨论:安排每个小组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引导他们对崤之战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
6. 反思总结: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对崤之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并对崤之战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进行归纳和思考。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的兴趣。
四、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地考察,如参观崤山遗址或相关博物馆,深入了解崤之战的历史遗迹和相关文物。
2. 鼓励学生进行个人研究,以扩展对崤之战和中国古代战争史的深入了解。
3. 设计相关的创意活动,如模拟崤之战的棋盘游戏或战略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战争策略的制定和实施。
秦晋崤之战
官 左 丘
定公(元年~十五年)
明
哀公(元年~二十七年)
编年体
春秋三传:
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战情景。
战争背景:
▪ 公元前7世纪的上半期,北方的晋和西方的秦都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当晋文公(公子重耳)流亡在外 时,曾经得到秦穆公的帮助,并且娶了穆公之女文赢为妻,关系比较亲密。晋文公回国建立政权后, 晋逐渐强大;秦自穆公以来国势日盛,急于争霸。殽之战前两年,秦晋联合国郑,郑大夫烛之武瓦解 了秦晋同盟。后来秦背弃晋,私自与郑结盟,派大夫把子、逢孙、杨孙三人带兵驻守郑国,代郑设防, 实际上是对付晋国,因此秦晋之间发生裂痕,但矛盾尚未表面化。
总结全篇,深究文章主旨
本文抓住首段“蹇叔论战”和末段“秦伯哭师”,并结合其各段进行分析。秦穆公
总结失败的教训,曾说原因是“孤违蹇叔”。全文以“蹇叔论战”为纲,旨在用事实证
明蹇叔具有战略眼光和军事远见。文章通过崤之战的历史事实,明确无误地告诉人们:
骄纵轻敌,必败;只有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写作特点:
6 、使动用法: (1)劳师以袭远:使……劳累 (2)而以贪勤民:使……劳 (3)彼实构吾二君:使……结怨 (4)以逞寡君之志:使……满意 (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使……受辱
二、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尔何知! 2、定语后置句:牛十二 3、介词结构后置: (1)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2)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 (3)吾子淹久于敝邑 (4)败秦师于殽 (5)使归就戮于秦
(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 (2)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塑造人物形象。
布置作业 ❖ 复述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思考:《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传”是什么意思?初中时学过选自《左传》的什么课文?
明确:“传”是解释经书的著作。
《左传》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编年史,相传是春秋时期鲁国人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春秋》记事太简,于是有三本为这部经书作解释的“传”,除《左传》外,还有《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二、“殽之战”发生的背景:
春秋时,秦晋两国为了各自的利益,有时结盟,有时开战。
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后来秦穆公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献公的儿子——流亡在外的重耳,并支持他回国取得政权,重耳也就是晋文公。
“殽之战”的前二年,秦晋联合,围攻依附楚国的郑国,秦穆公却背着晋国,单独与郑结盟,并留下杞子等人助郑防守,以对付晋国。
由于晋文公强调不要忘记秦穆公对他的恩惠,双方当时才未发生战争。
一旦文公去世,这场争夺中原霸权的战争就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由此可见,在这场战争中,秦晋双方都无正义可言,正义只属于郑国。
三、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蹇叔判定秦师“必死是间”的根据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什么性格?
明确:根据是他对秦、郑、晋三方的分析。
秦:“劳师袭远”,“师劳力竭”,“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郑:“师之所为,郑必知之”,“远主备之”。
晋:“且行千里,其谁不知!”从而得出结论:“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蹇叔的分析表现了他的料事如神,他不顾被嘲弄的耻辱和杀身的危险,用哭师的形式诤谏,使人感受到了一个老臣的忠诚、慈父的悲切和智者的执著。
②思考:课文写了秦穆公的哪些言行?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
明确:写了秦穆公的一“访”一“辞”一“骂”,表现了他贪婪虚伪、刚愎自用的性格。
在这一段里,两个人物的性格是鲜明的:蹇叔谋深虑远,忠君忧国,倔强敢谏;秦穆公则利令智昏,刚愎自用。
(二)学习课文第5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王孙满判定秦师“必败”的根据是什么?
明确:根据有二:一是“轻而无礼”——“轻则寡谋,无礼则脱”;二是“入险而脱,又不能谋”。
②思考:本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蹇叔说秦师必败,王孙满小孩子也说必败,不谋而合,进一步反映了秦师必败无疑。
三、布置作业:
1.读译课文1—5段,熟悉内容,理清脉络。
2.预习课文6—10段。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6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思考:本段塑造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商人形象。
当发现祖国遇到危难时,弦高立即舍弃私利为国解忧。
他的机智勇敢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明确:两个方面:①当机立断,随机应变。
一方面自称奉郑君之命来犒劳秦师,一方面又迅速派人回国内报告。
②从容镇定,言辞得体。
他向秦军主帅说出一段貌似谦恭、实则强硬的言辞,很符合一个“使者”的身分,使秦军对郑国早已准备与之周旋深信不疑。
(二)学习课文第7、8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皇武子的话有什么弦外之音?
明确: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说的话是一段颇为婉转、很有分寸而又字挟风霜的外交辞令,貌似客气的话语中暗示已窥破了秦的阴谋,是语带嘲笑的逐客令。
②思考:为什么略写“灭滑”?点一下又有什么深意?
明确:“灭滑”是秦军袭郑的直接后果,无关殽战的成败,所以只点了一下,但也可以由此充分看出秦军的贪残。
孟明在被动的情况下乘虚灭滑,不使秦军“勤而无所”获,也反映了他作为秦军统帅的才能。
(三)学习课文第9、10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写先轸与栾枝的争论,实际上还暗写了哪一个人?
明确:先轸与栾枝的争论,说明晋国在战前作了战略辩论,暗写了晋襄公的择善而从,与秦穆公的独断专行、不听劝告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思考:本段哪些内容再次印证了蹇叔的预见?
明确:蹇叔早就断定“且行千里,其谁不知”,晋国的军事讨论就印证了这点。
原轸主张伏击秦师的道义上的根据是“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这恰恰从道理上与蹇叔说的“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呼应。
晋“败秦师于殽”,不仅直接证实了蹇叔“御师于殽”的推断的正确性,也证明他的劳师远征,“师劳力竭”的观点是正确的。
三、布置作业:
1.复习6—10段,预习11—14段。
2.多义词归类。
第三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研习新课。
(一)学习课文第11—13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与上段反映了先轸怎样的性格?
明确:先轸坚定地站在晋国的立场上,深刻认识到放虎归山的危害性。
他义愤填膺地感慨晋“亡无日矣”,他忘了君臣之礼,直呼文嬴为“妇人”,他先是“怒”,后是“唾”,他的忠直之心、刚烈之性在上段力主击秦师时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这段怒斥纵囚的过程中更显示得淋漓尽致。
②思考:阳处父为何要释左骖,以晋襄公的名义赠孟明?
明确:阳处父赠马,是想要骗孟明下船。
以晋襄公的名义更正式,按礼节孟明要下船拜谢。
孟明看透了这一点,不肯下船,在船上稽首。
③思考:孟明的话中“三年,将拜君赐”到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孟明的话明含感激,暗藏杀机。
拜君赐的意思其实是复仇。
言外之意是“我要是能保住这条命,三年之后一定要来报仇”,显示了坦率、坚强、自尊而又自信的大将风度。
(二)学习课文第14段。
1、翻译。
2、分析理解。
①思考:本段如何照应开头?
明确:这一段用秦伯哭师与蹇叔哭师遥相呼应。
“孤违蹇叔”照应开头,印证了蹇叔的预言“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突出了文章中心——蹇叔所说秦师必败的必然性。
②思考:这段文字又反映了秦穆公怎样的性格?
明确:这段课文写秦穆公认识到殽山之败全由自己不听蹇叔一意孤行所造成的。
他“乡师而哭”,一再声称“孤之罪也”“孤之过也”,引咎自责,表现得非常沉痛。
他“不替孟明”,“不以一眚掩大德”。
这些都反映了他在刚愎自用之外,还有着勇于承认错误和不迁怒、善用人的品质,塑造了一个性格完整丰满有血有肉的真人。
三、总结分析。
1、概括课文内容,总结文章写了哪些片段。
蹇叔哭师、王孙满论师、弦高犒师、穆公逐客、殽之战、文嬴释囚、秦伯悔过。
2、总结叙事特点:
联系初中时学过的《曹刿论战》看,《左传》写战争有怎样一个突出的特点?
明确:《左传》写战争的突出特点,重在写人物议战,不着重写交战情景。
《曹刿论战》是这样,本篇也是这样,只是“议战”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众多人物。
文章对战争前的准备、交战双方及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花费笔墨很多,真正的战争过程却比较简略。
3、讨论:课文题目为《秦晋殽之战》,却只用一句话略写战争,为什么?
作者的意图不在于“叙战”,而在于“论战”——揭示战争胜负的因果规律:贪暴轻狂必败,知己知彼必胜。
故而文章只用一句话略写秦晋殽之战,使全文中心突出,详略得当。
4、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文中人物语言,不仅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而且反映了那个时代政治斗争中外交辞令的高度技巧。
本文中有三处外柔内刚的外交辞令的典型例子:一是弦高的话委婉中透露锋芒,二是皇武子的话以殷勤之词表严正之态,三是孟明的话在谦卑中包藏杀机。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阅读《左传》中《城濮之战》(僖公二十八年)、《烛之武退秦师》(僖公三十年)及《晋公子重耳之亡》(僖公二十三年),泛读,了解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