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十六讲

合集下载

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
在政治方面,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表现为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完善、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民主和法治的发展等。

这些规律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组织形式的变迁和发展趋势。

从文化角度来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包括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等。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此外,科技的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科技的不断进步推动着生产力的提高,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对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基本规律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

这些规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六章

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五版)PPT第十六章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四)社会冲突论 2.代表人物思想: (1)科塞: 刘易斯·科塞(Lewis Coser)出生于德国柏林的一个犹 太人家庭,像1933年流亡于法国,后于1941年移民美 国。1975年,科塞曾担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并任该 会执委十年,后任学会理事。他还曾担任美国东部社 会学学会主席、社会问题研究会主席。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三)社会整合论 2.帕森斯的观点 (1)在他看来,行动者在追求其行动目标时,实际上面临着许多可选择的手段,也面临 客观条件的约束,是规范取向或文化价值观决定了行动者的目标选择、手段选择以及认 知和克服各种客观条件的约束,从而导致不同的行动类型以及社会对不同行动选择的评 价呢 (2)在宏观层次上,帕森斯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持有赖于社会中四类制度性结构的功能 发挥及其彼此间的功能耦合,尽管不同社会似乎赋予不同的功能需求以优先地位。
一、与广义社会建设相关的理论
(三)社会整合论 3.评价 (1)局限性:是基于西方社会分析而得出的理论认识,并且过于强调社会均衡和价值观 的共同性,回避了价值冲突和社会冲突的现实性与必然性,没有采取唯物主义立场,客 观上还有着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倾向, (2)对今天的启示:
① 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整合是现代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② 应当在保证价值观的合理性、包容性以及变化性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共同价值观,并发挥其
【关键概念】
社会建设、社会治理、风险社会、社会团结、和谐社会、善治、制度主义
第一节 社会建设的概念
一、社会建设的主要关怀
1.对社会建设的秩序关怀 这种关怀强调社会建设主要是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追求社会秩序与和谐。
2.对社会建设的民生关怀 这种关怀主要针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失衡的实际情况,强调发展社会事 业、推动社会进步以改善民生质量的重要性

马克思基本原理6-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马克思基本原理6-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讲三个问题: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3、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的涵义(1)“社会主义”渊源“社会主义”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socialis,是一个形容词,原意是“同伴”、“同伙”、“同志”、“同盟”、“善于社交”。

英文加上了ism变成了socialism——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的涵义社会主义有三种涵义: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运动、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这里主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

(3)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性飞跃——历史线索第一次历史性飞跃:16世纪初叶——19世纪40年代。

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初。

十月革命胜利,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第三次历史性飞跃:——20世纪。

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古代社会的理想观●中国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大同”世界观“大同世界”是孔子首先提出来的。

后来西汉人戴圣编的《礼记.礼运》阐述了孔子的大同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西方古代的理想社会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理想国》。

古代理想社会观的特点:反对贫富不均,反对剥削压迫,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产品绝对平均分配;建立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落后的基础上,有复古主义色彩。

●中国近代理想社会观:·洪秀全与“天朝田亩制度”·康有为与《大同书》。

(2)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即:16─17世纪的对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描写阶段;18世纪的空想共产主义阶段;19世纪前半期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4)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4)

03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通过阶
级斗争实现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01
02
03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进 步。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 础,通过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稳 定和进步。
政治改革
政治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 的重要力量,通过政治改 革实现民主化、法制化和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VS
详细描述
人类社会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形成的 各种关系的总和,包括经济、政治、文化 、宗教等方面。它具有文化传承、组织协 调、技术创新和地域性等特征,是人类文 明发展的产物。
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组织
总结词
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家庭、组织、团体等,它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联系,形成社会 结构。
详细描述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生活、繁衍和情感交流的基本单位。组织是由一定数量 的人组成的具有一定目标和功能的团体,如政府、企业、学校等。团体则是由有共同兴 趣或目标的人组成的松散型组织,如俱乐部、协会等。这些基本单位和组织构成了社会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7
•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 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动力 • 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景 • 学习方法和要求
01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结构
人类社会的定义和特征
总结词
人类社会是由人类组成的群体,具有文 化、组织、技术和一定地域性等特征。
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制 约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过度开发利用资源会导致 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

教育学-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讲课文档

教育学-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讲课文档
第十九页,共68页。
他只懂踢足球
你知道贝利吗?那个踢进一千多个球的神射手,那个为巴西接 二连三得世界杯的前锋,那个在全世界拥有众多狂热球迷的10号队
员贝利。在赛场上,他有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那动作的轻巧灵活
,简直出神入化,怪不得人山人海的观众席上时时发出震动天地的“ 贝利!贝利!”的欢呼声。
然而举世闻名的“球王”在学习上却是个“傻瓜”。他上课 爱讲话,爱做小动作。4年小学他整整念了6年,留了两次级。贝利
小学毕业时,老师都舒了一口气,觉得卸了个包袱。贝利自己呢? 更加觉得头上好像掀掉了一块压板。
可是,在足球上,贝利劲头十足,既不傻也不懒,他家附近住 着一帮子年龄和他不相上下的孩子,孩子们聚在一起,学着俱乐部 职业球员的样子踢球,孩子们买不起球,就找来大人的袜子,塞满 破布或旧报纸,尽量捏成球形,用绳子扎紧,当足球踢。这种布球 踢不了多久,袜子就得换,贝利总是拿父亲的袜子换,于是,父亲
第二十四页,共68页。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
个体的主观能 动性
人的发展
环境
第二十五页,共68页。
教育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
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个智力超常的儿童可能会成为一位优秀的科学家; 一个音乐天赋高的儿童可能会成为一个音乐家; 一个运动天赋高的儿童可能会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
教育学-教育学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页,共68页。
第一节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二页,共68页。
一、什么是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种系的发展
------即人类的进化过程。 狭义:个体的发展

人口学复习笔记

人口学复习笔记

出生性别比:100名出生女婴对应的出生男婴(一年)分年龄(组)的性别比:该年龄组的男性与女性人口数之比。

5.性别比的特征及性别比失衡1.性别比的特征出生性别比基本稳定青壮年性别比基本平衡老年性别比降到100以下,说明老年女性偏多2.性别比失衡是指出生性别比失衡,不在人为干预下,一般在103-107之间。

偏离这个数值,就是失衡。

5.中国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和对策1.现状1982年以后,性别比开始失衡。

2.原因1.性别选择技术滥用2.男孩偏好,传统观念3.社会经济落后,“男性优势”明显4.政策法律不完善3.对策1.新型生育文化,提高妇女地位2.加快发展,拓展女性发展空间3.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构建新的养老模式4.加强对卫生医疗机构监督,加大执法力度第六讲人口年龄结构1.人口年龄结构及其表示方法1.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点一定地区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百分比表示。

2.表示方法- 列表表示(x岁就是组距)1岁年龄组5岁年龄组特殊年龄组(0-14(少年儿童)、15-64(劳动人口)、65及以上(老年人口)) - 人口年龄金字塔1.年轻型2.成年型3.老年型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1.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 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60或65岁)- 少年儿童系数又称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是指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0-14岁)- 老少比- 年龄中位数年龄排序后的中位数。

(越大,高年龄人口比重越大)- 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

是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反映劳动力人均负担的非劳动人口的数量。

- 老年人抚养比老年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 少年儿童抚养比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2.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 划分的标准数值- 不同结构特征1.年轻型(与老年型相反)青少年比例大,老年人小。

处于生育年龄人口多,人口增长势头旺盛。

故又称增长型人口。

2.老年型青少年比例小,老年人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与地位《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公共理论基础课,是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方案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的课程。

本课程综合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他们的理论分析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信念,并为学好各专业知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课程要求1.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明确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关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2.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和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3.掌握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范畴、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地运用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4.掌握认识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

熟悉真理的本质特征和辩证本性。

5.掌握社会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

了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意识结构。

6.掌握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原理。

了解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及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的基本观点。

了解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

8.掌握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认清资本主义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

(四)课程学时学分本课程总学时48,3学分。

其中1学分16学时为实践课时,2学分32学时为理论课学时。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教学条件的实际,安排的课程讲授学时为32课时,16学时的社会实践课时主要采取与校团委、校学生会、校学生社团和校外实践教学联系协作进行。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笔记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笔记

国史十六讲樊树志著,中华书局出版社第一讲:从“大同”到“小康”人类的起源:上帝创造了人类后,人类都讲同一种语言,后来人们通力协作,在巴比伦平原建造“通天塔”。

上帝发现人们联合起来的力量很可怕,于是使用压力把人们分散于世界各地,并且让他们讲不同的语言,阻止他们互相沟通。

中国: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以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

某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大板斧开天辟地,他的气息化作风和云,声音变成雷电,左眼变成太阳,右眼变成月亮,头发胡子化成星星。

盘古开天辟地后,大地荒无人烟,天神女娲在清澈的水池边用黄泥做成一个泥娃娃,泥娃娃变成了活生生的人,于是造成了许多男人、女人。

第二讲: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解读“封建”的本意(26页):——兼论“公社”、“井田”及其影响封邦建国、封建亲戚西周:农村公社——井田制——土地公有,共同生产、共同消费;(儒家伦理培养出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对它推崇备至,奉为理想主义的土地制度和政治模式);孟子:其生活的时代,农村公社、井田制度已经分崩离析,使他耿耿于怀;“仁政必自经界始”:仁政的第一步就是恢复农村公社的井田制度。

孟子关于井田制度的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农田划分为棋盘状,每家农田必须优先共同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的“私田”。

由于每家农民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和谐生活。

秦汉: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以土地私有为前提的,必然伴随土地买卖、兼并,以及贫富两极分化。

反对者:1、董仲舒(儒家公羊学大师):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深为不满,认为这是商鞅废除井田制度留下的后遗症。

解决?恢复井田制度。

折中方案:限田,目的—“塞兼并之路”,使得富有者占田不能超过一定数量,贫穷者不至于没有土地。

樊评论:在土地可以买卖的时代,限田不过是儒家的平均主义理想而以,根本无法操作,化作泡影是必然的。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2)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2)
反思与总结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己的 学习效果。
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社会现象
跨学科学习
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全面认识社会现象的本 质和规律。
多元文化视角
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从多元角度审视 社会现象。
动态观察
关注社会发展动态,及时更新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现象的理解。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
总结词
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 的和谐共生。
详细描述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满足需求的能力。生态 文明则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社会公正与和谐社会
总结词
的定居生活。
生产方式
种植作物、养殖动物, 形成自给自足的农业生
产体系。
社会组织
出现阶级分化,形成国 家等复杂社会组织结构

文化特点
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 逐渐形成,文化艺术开
始发展。
工业社会
总结词
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城 市化进程加速。
社会组织
阶级分化加剧,形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 大对立阶级。
详细描述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文化、政治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 繁。跨国社会的发展将使得人们超越国界,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网络,促进全球范围内
的交流与合作。
05
学习方法与建议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学习
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 律和趋势。
实践应用
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加 深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第十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第十六讲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 1934《技术与文明》 • 1939《人必须行动》 • 1961《历史上的城市》 • 1967《机器的神话》
对“技术与人性”的关系作了考察。 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区分了两种技术: 综合技术和单一技术。
综合技术亦称生命技术
• “大体上是以生活发展为方向,而
不是以工作或权力为中心的”。 • 它同生活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一致 的,同时以一种民主方式为实现多 种多样的可能性而起作用。
• 罗伯特·K ·默顿:“当某种事情被
广泛认为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问题 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成为专门研究的 对象。” • STS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 下,迅速崛起。
一、学术背景
• 对科技本质的哲学反思 • 交叉学科的兴起 • 科学史研究的“外在主义”导向
1、对科技本质的哲学反思
• 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反思 • 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
• 总之,他认为在技术时代中,不是人控
制技术,而是使人完全束缚在技术的框 架中,受技术的统治和支配,自觉不自 觉地按照技术的需要去行动。 • 结果,地球及其环境变成了原料,人也 成了人力物质,以满足技术生产的需要, 破坏了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 因此,海德格尔发出了拯救地球和人类 未来的呼声。
芒福德
• 发达资本主义的合理存在,主要依据它
的两个职能:即促进经济不断增长,并 提供充分的物质产品和社会服务。 • 显然,只有依靠科学技术才能实现这两 个职能,因而科学技术成了现代资本主 义国家合法性的基础。
科技已成为奴役人的力量 而不能推动社会发展
人的解放的方向是重新恢复实践 理性对工具理性,交往合理性对目 的的合理性,实践问题对技术问题 的优先地位,途径是建立一个交往 合理性的社会。
边缘学科的共同点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通过以上扩展,学生对社会变革和历史进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认识到 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并培养了分析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
05
人类社会的未来展望
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
随着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不断增加 ,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成为未来发展的趋
势。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 量,未来社会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事件与人物
重要事件
例如文艺复兴、工业革命、十月革命 等,这些事件对社会和历史进程产生 了重大影响。
杰出人物
例如孔子、秦始皇、牛顿等,他们的 思想和贡献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变革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社会变革往往伴随着冲突和矛盾,如利益分配、价值观念冲突等 。
机遇:社会变革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技术革新、经济结构调整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水平和发展状况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要求。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合理的生产关系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合理的生产关 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才能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否则会导致社会动荡和危机。
社会发展具有必然性
社会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呈现 出一种必然的趋势,即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 复杂演进。
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
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 水平,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矛盾和发展任 务。
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条件下,社会发 展的速度和水平可能存在差异,甚至出现跳跃式 发展或倒退。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提纲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提纲

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提纲同志们: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全国各地的2309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出席大会。

大会的主要成果有:通过了一个引领未来的纲领性文件,即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

同时,还审查、通过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工作报告。

审议通过了一个与时俱进的《党章》修正案。

产生了一个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

营造了一个团结奋斗的发展氛围。

学习宣传贯彻好十八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

按照中央部署和市委要求,区委宣传部牵头组建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区委宣讲团。

下面,从大会背景与主题、十年基本总结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主要任务、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等六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学习体会。

一、关于大会背景与主题(一)关于大会背景— 1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

这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大背景,也是党的十八大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的现实依据。

从世情看,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各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加深,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加,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

从国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人民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从党情看,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马克思论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

人既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认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共产党宣言》也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发展不仅是全面的,而且是自由的。

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一)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理论中,“自由”占据着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从人的本体论来说,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特征。

人的本质是自由的,马克思主义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

“自由就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必然性即是规律性,包括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以及人们自身发展的规律;自由是是指从自然力的奴役、社会关系的压迫和自身的束缚下解放出来。

人的自由发展主要有三层意义。

——自由的人一是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

自由的人,也就是人驾驭了自然规律,获得了支配自然的主动权的人,不断超越自然界的束缚成为自由的人,并且不断提高驾驭自然的自由度。

二是就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言,自由的人,通过改造社会,以民主制度代替专制制度,并且在广泛的社会领域确保人的基本权利的实现。

三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社会必须保障个人的自由,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案例分析案例1:长江还能负载我们多久?重庆,长江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

拥有职工近5000人的重庆造纸厂,每年排入江中业废水达1000万吨,其主要污染物指标都严重超标。

特别是每年枯水季节,江水水位降低、流速缓慢,其废水所形成的泡沫在江中久聚不散,城区江段,形成长达二三十公里的泡沫带。

宜昌市,有一家名声比重庆造纸厂还大的宜昌造纸厂,位于长江北岸宝塔河地段。

这家年生产能力仅为一万吨的造纸厂,年排放废水却达1000多万吨,长期污染着长江。

在发达国家,平均每一万人就有一个污水处理厂,用以处理人们每日所产生的生活污水。

而在我国有一千多万人口的重庆市,没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

沿长江下行:数百万人口的万县市,没有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

水电城宜昌,仍然没有污水处理厂。

拥有684万人口的武汉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亦为零。

据重庆市1989年的统计数字,排入长江及其支流嘉陵江的生活污水,每年有1。

66亿吨。

对于沿江生活的人们来说,不幸的是:长江既是沿江各城镇主要的纳污水体,又是人们主要的生活饮用水源。

所以,人们就无法摆脱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排,自己吃。

长江及沿岸地区的污染,是整个中国污染的缩影。

美丽的长江孕育了华夏文明。

她还能负载我们多久?(《中国青年报》)相关知识点: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案例讨论:结合上述案例,试分析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案例点评: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而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

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

地理环境对社会生活及其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

第一,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劳动生产率、生产发展速度有重要影响,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第二,地理环境可以不同程度地制约和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分布,决定着它的经济活动的发展方向。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足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 1 -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教案ppt

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与发展
古代社会发展规律
在古代社会,人们主要依靠自然 资源和简单的生产方式来维持生 活,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自 然经济的规律。
近代社会发展规律
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近代社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 市场经济的规律。
现代社会发展规律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和信息化 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经济发 展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现代社 会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知识经济 的规律。
经济结构
02
03
经济体制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 构、投资结构等,这些结构的变 化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个合理的经济体制可以促进 经济的发展。
政治
01
02
03
政治制度
政治制度是社会发展的保 障,一个合理的政治制度 可以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 展。
政治组织
政治组织是社会发展的力 量,一个有效的政治组织 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文化传承是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社会 的文化传承会影响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 生活方式。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一个社会的文化创新 可以推动其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 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 合。
经济
01
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的提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 展。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学习 教案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3
目 录
• 人类社会的概述 • 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 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 • 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 • 人类社的未来展望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离开物质的运动和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数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大体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式无关。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以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以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此刻、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必然的分寸上燃烧,在必然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以为:从数量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类不同的方式彼此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以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一、二、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
1)表意实践。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 表意实践。 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 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 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 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格尔茨 文化的解释》 《文化的解释》); 2)生活方式。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它不仅 生活方式。文化是对一种特定生活方式的描述, 表现了艺术和知识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 表现了艺术和知识中的某些价值和意义,而且也表现了制 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威廉斯《 度和日常行为中的某些意义和价值(威廉斯《文化与社 会》); 3)剧场。文化是某种剧场,在那里种种政治和意识形态因 剧场。文化是某种剧场, 素彼此纠结(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素彼此纠结(萨义德《文化与帝国主义》)。
负面评价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从西方学者布迪厄、费瑟斯通等人那里 趸来的概念, 趸来的概念,它只是对当代中国多层面文化冲突的简单概 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 括,是一厢情愿的理论乌托邦,说它是一种粉饰现实的理 论也许有伤恕道, 论也许有伤恕道,但事实上日常生活审美化以感官享乐为 旨归, 旨归,故它的审美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非审美甚至是反审 美的,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 美的,是以审美为名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理论变种。 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今天的所谓‘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是中国今日多数人 的幸福和快乐。 的幸福和快乐。他们提出的新的美学也不过是部分城里人 的美学,决非人民大众的美学, 的美学,决非人民大众的美学,或者用我的老师在上世纪 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说 这不过是“ 年代美学大讨论中的话来庆炳《 日常生活审美化 与文艺学》 日常生活审美化” 学”(童庆炳《“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艺学》 )
1、审美幻象与美的眩惑 、
美的幻象:表层的物质的审美化。 美的幻象:表层的物质的审美化。 影像的盛行: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 影像的盛行:大批量的生产指向消费、闲暇和服务,同时 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 符号商品、影像、信息等的生产也得到急速的增长。 美的回归:它抛弃了被艺术所声称的对“绝对”或真理的 美的回归:它抛弃了被艺术所声称的对“绝对” 追求,重新被定义为纯粹的快感和满足。 追求,重新被定义为纯粹的快感和满足。 审美的幻境:超现实性、名望幻觉、娱乐性。 审美的幻境:超现实性、名望幻觉、娱乐性。 美的眩惑( ):放弃美感追求快感的审美倾向 美的眩惑(fascination):放弃美感追求快感的审美倾向 ): 悦耳悦目,而不是悦志悦神),或用王国维的话说“ ),或用王国维的话说 (悦耳悦目,而不是悦志悦神),或用王国维的话说“使 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 吾人自纯粹之知识出,而复归于生活之欲”。 审美价值的危机
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Aestheticization of everyday life
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 首先,我们指的是那些艺术的亚文化,即在一次世界大战和 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 本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达达主义、历史先锋派及超现实主义 运动;第二, 运动;第二,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还指的是将生活转化为艺 术作品的谋划(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 术作品的谋划(对新品位与新感觉的追求、对标新立异的生 );第三层意思 第三层意思, 活方式的建构 );第三层意思,是指充斥于当代社会日常 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 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叙说着欲望的梦幻图 像,将现实审美化又去现实化 )。 ——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费瑟斯通: 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 费瑟斯通
二、公共领域与大众传媒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在个体与国家的社会之间出现的, 市民社会:在个体与国家的社会之间出现的,由政 治群体和志愿组织网络构成的实体。 治群体和志愿组织网络构成的实体。其目的是为了 表达它们的利益要求和努力塑造国家政治文化—— 表达它们的利益要求和努力塑造国家政治文化—— 包括价值观、目标和决策实践的类型。 包括价值观、目标和决策实践的类型。发达的市民 社会极有可能培育出折中的、 社会极有可能培育出折中的、革新的和富有生机的 公共讨论,并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涉。 公共讨论,并减少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涉。 ——罗宾 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罗宾·科恩、保罗 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罗宾 科恩 肯尼迪
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 )
文化研究
跨学科性: 跨学科性:1)它既没有完好界定的方法论,也没有清晰划 它既没有完好界定的方法论, 定的研究领域。 定的研究领域。2)它横跨不同学科并且颠覆像文学和电影 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学科界限。 它提供一个宽广的、 那些具有垄断性的学科界限。3)它提供一个宽广的、综合 性的批判计划,我们可以在当中运用各类学科进行文化、 性的批判计划,我们可以在当中运用各类学科进行文化、政 治和社会的研究。 治和社会的研究。 自我反思性: 自我反思性:1)以批判与解构的方式,自我反思;2)以开 以批判与解构的方式,自我反思; 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 放、包容的心态,倾听不同的声音。 话语的多重性: 话语的多重性:1)文化研究具有多重话语和许多不同的历 很多人现在和过去都存在不同的理论立场, 史;2)很多人现在和过去都存在不同的理论立场,处在不 断的争论之中。( 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 。(《 断的争论之中。(《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
第十六讲 文化研究与我们的生存
主要内容
议题: 议题:文化研究与存在之思 关键词:符号、信息、媒介、文化、 关键词:符号、信息、媒介、文化、文化研 公共领域、 究、公共领域、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核心问题: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传媒与公共 领域、 领域、文化景观与城市记忆 讨论:报道汶川地震:公共领域的形成? 讨论:报道汶川地震:公共领域的形成?
正面描述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 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 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 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 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美容、健身、电视连续 剧、居室装修等,艺术活动的场所也已经远远溢出与大众的 居室装修等, 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 日常生活隔离的高雅艺术场馆,深入到日常生活空间。可以 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 说,今天的审美/艺术活动更多地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 超级市场、 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与其他社会活动没有严格界限的 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 社会空间和生活场所,在这些场所中,文化活动、审美活动、 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 商业活动、社交活动之间不存在严格界限。 ——陶东风:《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陶东风: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 陶东风
3、超越美学
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 美学标志着向感性创造力的转移,也标志着用细腻的法则 来强制雕塑感性。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如果没有美学, 来强制雕塑感性。用伊格尔顿的话说,如果没有美学,启 蒙运动的理性就无法延展到例如欲望和修辞这些至关重要 的区域。 的区域。 反思传统美学:对原始感性的废除,对经验世界的隔离, 反思传统美学:对原始感性的废除,对经验世界的隔离, 对科学、技术、伦理等合法性的贬低。 对科学、技术、伦理等合法性的贬低。 今日的审美方式:审美的非现实化、感知的重构、 今日的审美方式:审美的非现实化、感知的重构、传统的 发明或传统经验的再确认。 发明或传统经验的再确认。 超越美学的美学: 超越美学的美学:既有意识的消解生活审美化过程中的商 业化因素和压抑性的标准, 业化因素和压抑性的标准,也积极地恢复真善美等价值规 范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活力。 范在当代日常生活中的活力。
符号与信息
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 人是符号的动物(卡西尔)。 符号( 能指、 符号(sign能指、所指和指涉物)是文化的最小单位,符 能指 所指和指涉物)是文化的最小单位, 号多元而动态的集合构成了文化。 号多元而动态的集合构成了文化。符号的基本功能是表征 建构并呈现意义。 (representation)——建构并呈现意义。从符号的角度 ) 建构并呈现意义 来说,文化就是由共享的意义、 来说,文化就是由共享的意义、价值观和表达它们的符号 形式建构的体系。 形式建构的体系。 信息( 告之+ ):借助某种方式表述 信息(information告之+赋予形式):借助某种方式表述 告之 赋予形式): 物质、现象、事件的属性、关系和效用的符号(物质、 物质、现象、事件的属性、关系和效用的符号(物质、能 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资源),包括物理信息、 量和信息是人类生存的三大基本资源),包括物理信息、 ),包括物理信息 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流动和交换是维持社会系统 的必要条件。基本特征:事实性、传播性、时效性、 的必要条件。基本特征:事实性、传播性、时效性、系统 指代性(综合各种消息,间接认识更为复杂的环境)。 性、指代性(综合各种消息,间接认识更为复杂的环境)。
媒介与传播
媒介(media):承载、传递、交流符号与信息的信息载体、 承载、传递、交流符号与信息的信息载体、 媒介 承载 技术手段、中介渠道、组织机构,或以上含义的总和。 技术手段、中介渠道、组织机构,或以上含义的总和。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它不可抗拒地改变了人类 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信息( 的感知模式和感性生活)。 的感知模式和感性生活)。 传播( 人类传递、 传播(communication):人类传递、接受、交流、分享符 ) 人类传递 接受、交流、 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 ) 号、信息与意义的行为、方法与过程。1)以信息为中心 (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2)以人为中心 文化中人 以人为中心,文化中人 ) 以人为中心 文化中人(people-in-culture)借助信 借助信 息系统进行意义互动的过程。 息系统进行意义互动的过程。 传播从符号开始,而符号作为文化的最小单位, 传播从符号开始,而符号作为文化的最小单位,本身承载 着文化的基因;传播是信息的形式化过程, 着文化的基因;传播是信息的形式化过程,以对信息的编 码和解码为内容,而信息必须在文化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码和解码为内容,而信息必须在文化的语境中才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