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青少年年龄标准
![青少年年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2bc4fa5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b9.png)
青少年年龄标准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年龄标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更是需要考虑到他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
在我国,青少年的年龄标准主要是指13-18岁,这个年龄段也被称为青春期,是青少年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
首先,我们来看看青少年的身体发育。
在13-18岁这个阶段,青少年正处在青春期的高峰期,男孩开始进入青春期的早期,女孩则通常比男孩提前一两年。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身体会发生许多显著的变化,包括身高的增长、性征的发育等。
因此,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和照顾。
除了身体发育,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正处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和人生目标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他们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成长,我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在社会角色方面,青少年也开始逐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角色和任务,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在这个过渡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要求和挑战。
总的来说,青少年的年龄标准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对他们成长特点和需求的一种关注和呵护。
我们需要在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支持和关爱,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也是我们社会的责任和使命,希望每一个青少年都能茁壮成长,健康快乐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193187fe33687e21ae45a93d.png)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考试时间:12月28上午9:00分值分布:1、单项选择10分;2、名词解释:3个12分3、辨析:3个24分4、简答:3个24分5、论述2个30分考试容:第一章:绪论了解部分: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
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青春期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发展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全面分析了环境及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了五个生态系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时序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最直接接触到的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玩耍地等;中间系统是各微观系统之间,微观系统和外层系统之间的联系系统,如家庭,学校和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个体并未直接参加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邻居、传媒、社会福利制度等;宏观系统是社会中的社会伦理、道德、价值观等,即个体所处的文化、亚文化和社会阶层背景;时序系统是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
五中生态系统同时存在,宏观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外层系统,并进而影响到个体的中间系统和微观系统。
掌握部分: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使儿童心理发展表现出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
渐进的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在个体整个心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当某一种心理活动在发展变化之中儿又未表现出质变时,它就正处在一种量变的积累过程。
这种心理变化在未达到新质变之前进行的孕育新质变的量变过程,被称为心理发展的连续性。
心理变化遵循一定的发展顺序,要依次经过不同的时期,同时每一时期又有相对固有的特性,这就是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青少年时期的界定
![青少年时期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9534251e1ed9ad51f01df27e.png)
青少年时期的界定姓名:雷伟贺学号:50123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生命中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完成了生理,心理,社会上的重要转变。
那么青少年时期的概念是什么,青少年期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经历的几个阶段,青少年期的发展任务是什么,以及青少年阶段在成长中的地位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怎么样,这都是本章我们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青少年时期的概念青少年时期(adolescence),源于拉丁文“adolesceze”原意为“生长”或“达到成熟”的意思。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一个独特阶段,介于童年和成年之间,是个体从童年到成年的一个过渡阶段。
1:青少年期概念溯源对于青少年的研究要追溯到至对青年研究。
青春期的概念是工业革命及近代社会的产物,大工业出现以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
未成年人为进入成人社会所要做的准备,逐渐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被提出。
特别是近代教育的出现,使具有共同年龄、生理、心理等特征的群体聚集在一起学习和掌握各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为进入成人社会积累条件。
自此,他们开始被视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190 4 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S tanleyH all)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青春期:它的心理学及其与生理学、人类学、社会学、性、犯罪、宗教和教育的关系》,确认在儿童与成人之间存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阶段,称之为“青春期”,自此,青春期在文献中经常被说成个体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中间”阶段。
二战后,经济社会秩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许多传统相继被打破,人们对青春期的认识和研究进一步深化,1970年,青年问题研究专家肯尼斯.凯尼斯通(Kenneth Keniston)在《青年一一个崭新的生命阶段》一文中指出在青春期和成人之间还存在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可称之为“青年期”,即,指个体度过青春期,又没有承担成人责任的时期,文章还指出,青年期与青春期存在交叠,青春期可以部分的看成是青年期的一部分。
青少年期如何划分
![青少年期如何划分](https://img.taocdn.com/s3/m/1e28a749336c1eb91a375d63.png)
青少年期如何划分?青少年期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
从年龄上看,一般指从12-28岁左右。
人们习惯上把青少年期作如下划分:12~15岁为少年期,这主要是初中阶段,身体发育迅速并逐渐达到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迟缓,这种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和不平衡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危机;15—1 8岁为青年初期,重点是高中阶段,高中生的生理发育已达到成熟,智力发展接近成人水平,在个性和其他心理品质上表现出了更加稳定和丰富的特征;1 8-22岁为青年中期;22-28岁为青年晚期。
这两个时期青年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但是与社会现实相碰撞,还是难免有很多的心理不适产生。
青少年期具有哪些心理特征?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在心理发展方面可谓错综复杂。
而主要心理特征如下:1.智力发展显著青少年期由于大脑机能的不断增强,一直处于系统的学习状态,同时生活空间扩大,社会实践活动增多,其认知能力获得了长足发展。
这个时期,他们的感觉、知觉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断来反映事物的关系和内在联系,并从一般的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更多地利用理论思维,而且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都有显著的提高。
青少年逐步开始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事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喜欢质疑和争论。
这时,他们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提出许多有关“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生活理想"等一类问题。
由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所以他们常常会为此感到苦恼、迷茫、沮丧与不安。
2自我意识增强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我的认识,或者说是对自我及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个体进入青少年时期,随着对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开始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方面进行关注和评价,并且凭借这些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5d5311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ea.png)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四、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教育心理学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从学科作用看,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兼备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2)教师(3)教学内容(4)教学媒体(5)教学环境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2)教学过程(3)评价----反思过程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一)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简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公认为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桑代克也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发展时期(20世纪20 年代到50年代末)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学科与教育有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
如吸取了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等方面的成果,大大地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60年代开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体系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和趋势。
集中表现为:一是内容日趋集中,大都是围绕有效的教与学而组织的。
二是比较注重结合教育实际,注重为学校教育服务。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东代以后)(二)中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建国前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有关教育心理学的著作。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540812e6551810a6f5248617.png)
青少年社会工作整理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青少年的界定一、青少年的年龄界定本书经过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的基础上,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30岁,我国将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作为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
二、青少年的定义①生理学:青少年期是“自春情发动期以迄生理的成熟期间”,认为“青春期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成熟”。
青春期以第二性征开始发育为起点,以性发育成熟为终点。
②心理学:“青年是完成成熟的阶段和形成个性的阶段”,所以青春期结束的标志是形成相对独立的自我意识和相对完整的个性。
③教育学:青春期就是通过社会的各种教育途径,促使其不断熟悉、接受内化这个社会的种种规范,达致个性成熟,最终成为一个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的一个过程。
④社会学:青春期被看做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
这个时期。
人的生理渐趋成熟、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大,社会化的进程也迅速加速,这个时期就是青春期。
⑤社会工作学科:青春期是指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三、青少年的本质①成长性和基础性②发展性(前、中、后期)第三节青少年的权利1、人权:概念体现了多种统一:①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统一;②抽象性和具体性的统一;③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④共有性和独有性的统一;⑤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2、青少年的权利:①生存的权利;②受保护的权利;③发展的权利;④参与的权利第二章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第一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含义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内涵和外延狭义:一种事后补救性工作,或者称消极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它以全体青少年,特别是发展方向上有偏差、发展道路上有障碍的青少年为自己的工作对象,通过多种服务手段和方法,来帮助青少年,矫治、纠正他们发展方向上的偏差,扫清他们在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以促进青少年全面和健康的成长。
广义:社会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国家和地方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各个方面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所采取的一切措施。
三、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1、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一切与青少年相关的国家行政体系或者社会民间机构中,处于较高行政等级上的,掌握大量经济、社会、文化资源的工作人员,所从事的制定、修改关于促进青少年整体福利和青少年个人潜力发展的政策法规,以及把这些政策法规变成系统整体的针对青少年的服务计划,同时对整个青少年福利系统运行实施管理和监督的一系列的工作过程。
青少年心理学概述
![青少年心理学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31df2128ea81c759f578ac.png)
3.心理发展的矛盾特点
儿童模式被打破,成人模式没完全建立 急剧的转变承受着成长带来的矛盾与压力 ⑴ 青春期的萌动与社会规范的矛盾 性生理的成熟带来身体变化和“性的困扰” 表现:对异性的好感、爱慕及追求 与社会的性行为规范矛盾,加剧其内心矛盾 ⑵ 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独立意识是人心理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青少年期独立意向十分强烈,摆脱成人管教和自己幼稚的过 去,即“心理上断乳”,客观上又有依赖。
蔽性。 但:有冲动性、摇摆性,做事鲁莽,爱感情用事 D.自我意识:摆脱了“全或无”的自我界定,能对真实我与理 想我进行比较;自我意识的内容丰富、深刻,独立意识明显 但:自我调节、控制力不强,自我认识有表面性,评价有具体性
⑶人格和社会性发展进入到关键期
道德面貌、自我概念、自尊心、情绪、意志品质、创造性等都比以往 任何时期发生的变化大
此期应完成的任务是: 与异性接触(如只与同性别建立友谊,易产生角色倒置) 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感情上的分离很痛苦,易产生一定的代际问题,如对 父母、权威产生拒绝、憎恨、敌视的态度) 性成熟影响个性的形成,易使人产生兴奋,容易产生精神机能障碍 青少年只有通过发展,学会应对青春期的强烈的性别感受的方式,同时学 会在家庭与同伴间保持适当的、社会可接受的平衡模式,才可能控制这个狂 风暴雨的时期。
常凭借一时的感觉评价自己,起起伏伏
第二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主题
一.认知与思维的发展 二.自我的发展
中小学期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又以解决好 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自我是个体稳定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基 础,并影响着个体道德判断及价值观的形成。 三.亲密感(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恋,先在同性同伴中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是青年早期个体心 理发展的主要任务。
青苗成长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
![青苗成长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b4eab465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1e.png)
青苗成长工作计划范文怎么写第一章绪论1.1 选题背景青苗成长工作计划是一项关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工作。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
因此,制定青苗成长工作计划,对于培育优秀的青年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 定义青少年是指从13岁到24岁的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他们是正在经历身心发育和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1.3 目的本工作计划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培养一批爱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 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制定青苗成长工作计划,对于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 选题的理论意义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何制定一个有效的工作计划,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1.6 选题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于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制定青苗成长工作计划,对于培养一批爱国、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国家的发展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国内外研究动态2.1 国内外研究动态的概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
各国纷纷制定青少年教育发展的规划和计划,积极探索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评述国内外的研究动态表明,青少年的成长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如社会、家庭、学校等。
因此,制定青苗成长工作计划,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工作计划。
2.3 国内外研究动态的趋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国对于青少年的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种优秀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被不断提出。
这些研究动态为我们制定青苗成长工作计划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参考。
《青少年社会工作》网上考试题库
![《青少年社会工作》网上考试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74df08b8284ac850ad024234.png)
答案:√(P33)
5、社会关系的变化,特别是家庭结构和功能的变迁、青少年社会性的快速发展
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关键因素。
答案:√(P32) 6、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要遵循的社会工作价值原则有接纳、不批判、尊重、保 密、个别化。 答案:√(P28) 7、中观的青少年社会工作连接着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与微观青少年社会工作 答案:√(P22) 8、社会工作的终极目标的指向有每个具体的人的内在的潜力的全面发挥、整个 社会的和谐统一。 答案:√(P26)
答案:ABCDE(P17)
三、判断题
1、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层次结构大概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答案:×(业者可能需要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士。
答案:×(P17)
3、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种全面而广泛的社会工作,既有补救性的工作,又有预
防性的工作。
答案:√(29)
4、人的精神发展与追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催化剂。
1、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 )。
A、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
B、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年龄范围
C、受政府委托管理青少年(青年)事务的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
D、人口统计方面的规定
E、社会习惯认为的人的社会成熟年龄
答案:ABCDE(P3)
2、在共青团“十五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心得中央委员会成员时,对青
答案:D 3、下列属于宏观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是( )。 A、制定促进青少年整体福利的政策法规 B、青少年学业辅导 C、青少年婚姻家庭教育 D、青少年心理辅导 答案:A(P21) 4、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是青少年社会工作产生的 ( )。 A、内因 B、外因 C、直接原因 D、间接原因 答案:A(P30) 5、青少年群体的本质特征是他们的( )。 A、不定性 B、发展性 C、共同性 D、个别性 答案:B(P26) 6、社会工作的( )是面对每个具体的服务对象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A、终极目标 B、中间目标 C、具体目标 D、共同目标 答案:C(P26) 7、现阶段,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指向( )。 A、“问题”青少年 B、部分青少年 C、全体青少年 D、所有人 答案:C(P24) 8、社会工作的具体方法理论不包括:( )。 A、个案社会工作 B、社区工作 C、社会行政 D、老年福利服务 答案:D(P27)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它是一个( )系统 A、复杂的 B、多层次的 C、全方位的 D、交叉式的 E、立体的 答案:ABCDE(P18) 2、青少年社会工作是一门旨在帮助青少年的专业,它以青少年为主要工作对象, 工作的主要内容有:( )。
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9b2af2d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b.png)
青少年的界定1、青少年的定义我国目前还没有名为“青少年政策”的综合性政策文本,没有协调统一的对青少年的界定。
人们通常理解的青少年是指正在成长发育过程中的年轻人,没有明确的年龄范围。
与青少年相关的青年、少年概念也是如此。
法律、法规方面,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不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也规定对年满14周岁而未满16周岁的青少年应从轻处罚。
这实际上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在16周岁以下。
人民法院公布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情况时所指的“青少年”年龄限定在25岁以下。
《婚姻法》规定女年满20岁,男年满22岁可以登记结婚。
如果以是否可以登记结婚作为区分青少年与成年人的标准,则可以说女20岁以下、男22岁以下为青少年。
由此可见,在法律、法规方面虽对未成年人有明确的规定,但对青少年却没有统一而明确的界定。
在实际的青少年工作中,以青少年为主要工作对象的群众团体和民间组织,也没有协调统一的对青少年的界定。
共青团目前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这一规定也可视作青少年的年龄限定。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青少年(青年)的年龄界定问题,但迄今没有统一看法。
心理学者将人的一生分成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青春期)、成年期和老年期等几个阶段。
其中,青年期(青春期)的最大特点为性的成熟,处在性发育过程中的男女可以视为青少年。
教育学者认为青少年是接受教育的人生阶段,处在从开始接受初中教育到就业、结婚和独立生活这一时期的男女为青少年。
社会学者认为青少年(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阶段,青少年的年龄上限以参加劳动、经济上独立、建立家庭为标志,35岁以下甚至40岁以下的人都可以视为青年(青少年)。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出青年应包括14-34岁年龄组人口。
联合国《到2000年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1995)中规定青年为15-24岁的年龄组。
青少年年龄界定
![青少年年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74d003825022aaea998f0fbb.png)
青少年年龄界定
界定青少年的概念。
在学术界因对青少年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对青少年的年龄段各有不同的划分标准。
心理学界根据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特点,一般把青年界定为13岁—25岁之间,并将这一阶段称为青年期。
人口学是以人在青春期生理发育的正态曲线分布为基础,把15—25岁确定为青年,并据此进行人口统计。
法学是以完全承担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标准,把18岁作为划分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界限。
社会学界从社会化角度看青少年,将其视为人社会化的一个必经阶段,他们认为,人生与青少年期告别是以“获得职业、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的,“青年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成人活动的过渡”。
由于现代青年的结婚和就业的年龄不断后移,这就使社会学中的青少年概念在年龄范围上有很大的伸缩性,甚至把35、40岁以内的人都归为青年人。
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年龄范围、受政府委托管理青少年(青年)事务的共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人口统计方面的规定、社会习惯认为的人的社会成熟的年龄等等。
目前共青团规定团员的年龄为14—28岁。
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将青少年界定为14-28岁。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的定义](https://img.taocdn.com/s3/m/cddc930a79563c1ec5da7162.png)
青少年的定義一、詞義(辭典及百科全書的定義)《教育大辭書》將「青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生理學上常將青年期界定為居於青春期(puberty)與成熟之間的時期;具體言之,當個體出現第一性徵及第二性徵時,即為青年期的起點。
唯個人出現性徵的時間有很大的差異,有的早在九、十歲即開始,有的則延至十四、十五歲才出現。
此外,男女生出現性徵的時間亦有差別。
青年期的個體在軀體、情緒和認知發展方面皆有很大的變化(王文科,2000)。
《張氏心理學辭典》將「青年期,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由青春期開始到身心漸臻於成熟的發展階段;女性約自12歲到21歲之間,男性約自13歲到22歲之間。
準此,兒童期後到成年期之間的一段大約十年期間稱為青年期。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將「青少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發展的一個時期,青春發動期的開始標示著它的開始,生理上或心理上達到成熟則標示了它的結束。
應該指出的是,此一名詞並不似表面看來那麼精確,因為無論是青春發動期的開始還是成熟的達到,實際上都不可能加以定義或予以詳細的界定(Reber, 1995)。
《社會學辭典》將「青年期」(adolescence)定義為:指生命歷程(life course)中介乎童年和成年之間的階段,其標誌是性徵出現,但還未達到完全的成年地位或還未完全脫離出生或生長的家庭(family of origin or orientation)。
在簡單社會裡,從童年向成年的過渡往往用舉行通過儀式來表示,或者用男青年的(較少有女青年的)年齡組來表示。
然而在現代社會裡,由於一再強調大眾傳播媒體所宣揚的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這就使得青春期具有特別的重要性。
在這些社會裡,與較傳統的社會相比,青年人必須選擇自己的生涯(career)和性伴侶以及他們的一般生活方式(life style)。
青少年社会工作
![青少年社会工作](https://img.taocdn.com/s3/m/4bfce672bcd126fff7050bc6.png)
一、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我国综合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要年龄范围等多方 面因素的考虑,将青少年界定为14-30岁 的群体,并将这一年龄群体的青少年作 为我国青少年工作的主要对象。
一、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生物学(生理学)以个体的身体发育为依据,把 青少年看做是生殖力逐渐成熟的阶段。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 的要素
(1)青少年社会工作是面向青少年的工作: 面向所有青少年,特别是需要特别帮助的青少
年; 面对青少年的所有成长阶段; 面向青少年成长发展中的所有问题; 面向影响青少年发展的青少年自我及社会的所
有因素;
二、青少年社会工作概念
的要素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目的是激发青少年自我发展、自 我成长的潜能,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青少年的概念界定
通过分析从古到今对“青少年”的界定,我们可以认 为,青少年是指个体从儿童到成人的一个过渡时期。 其起始年龄为青春期开始来临的时期,约12岁左右, 终止期为个体达到生理与心理成熟,这个年龄的界限 因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国际学术 界通常用三个标准来确定青少年的社会成熟:(1)结束 学业和获得职业(经济独立);(2)结婚(心理上的成人 感);(3)成立家庭 (有单独的住所,脱离对父母的依 赖)。一般这个年龄界限都在25—30岁之间。
二、青少年的特点
1、从生理发展的角度,青少经系统高度发达、性成 熟。
2、从心理发展的角度,青少年心理发展是在 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 因此从青少年的智力、情绪和情感、自我意识、 性格、性意识、成长和发展性需求等方面呈现 出的主要特点为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 定的结合、突变与渐变的统一,等等。
一、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第一章-绪论 *青少年的定义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https://img.taocdn.com/s3/m/2a948fe119e8b8f67c1cb919.png)
三、青少年权利 ——人权的含义及青少年的发展
人权的内涵 “人权” 体现了对自然生命体的基本权利 的尊重; “人权”体现了对于人作为社会存在体的 尊重; “人权”的概念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制 度及其发展状态;
人权概念的特点 人权是一个世界性和民族性统一的概念; 人权是一个抽象性和具体性统一的概念; 人权是一个现实性和历史性统一的概念; 人权是一个共有性和独有性统一的概念; 人权是一个阶段性和发展性统一的概念;
“青少年”的历史(5) 现代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2): 青年期延长,青少年作为人的一个特殊阶段得 到承认;青年作为社会的独立力量,表现出某 些普遍性倾向;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 存在着差异; 维隆:学习期延长,进入自立生活与负担家庭 责任的时刻推迟;青少年作为青春期和人的一 个特殊发展阶段得到确认; 1975年阿姆斯特丹会议:青少年期是工业革命 的产物;
青少年观的意义 决定社会对青少年的基本态度; 是全社会一切涉及青少年事务工作的出发 点; 决定着青少年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传统青少年观
1.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中的附属地位— 社会决策的低参与; 社会管理的低参 与; 2.在家庭结构和认识中的私有财产位 置
当代中国人青少年观的组成 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 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 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 节的思考和认识; 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 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 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 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关于人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 ; 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 人类的发展是有顺序、有方向、前进式的; 发展意味着个体功能的增加; 生障碍 ;
青少年特点
![青少年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de36baf9f705cc17552709e8.png)
(2)心理内容丰富但心理完整性水平较低 当代青少年心理发展比较全面,他们知识面广,视野开阔 ,角色增多,生活方式多样,因此,其心理内容显得丰富 多彩;但是他们由于缺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多样性整 合的能力,当代青少年心理又表现出完整性水平较低的特 点。
(3)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控制欠缺 当代青少年比以往时期的青少年更为明显的关心 自我、凸显自我,为了自我和重视自我,但他们 在扩张“自我”的同时并没能很好的进行自我控 制,以至于自我内容散漫、自我统合困难,人格 成熟迟缓。 当代青少年自我意识的高涨有助于其主体地位的 确立和自我潜能的挖掘,但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自 我意识却容易走向反面,轻者自私自利,狂妄自 大,重者将走到社会的对立面。
(4)社会化加速的同时个性化突出 当代青少年一方面热情的投入社会、关注 社会,主动接受社会的影响而使自己的社 会化进程加速,另一方面在社会化过程中 也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特色,他们不盲目 服从权威,喜欢张扬个性,追求特立独行 的自我风格 注意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矛盾冲突
三、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任务
哈维格斯特R.J.Havighust, 1953,站在社会环境适应论 的立场上,提出人生的发展任务。 人为了度过幸福的人生,在各个时期有在该时期必做的事 情,错过了时机就不行。如果能完成这个时期的任务,便 是幸福的,并且以后的任务也将易于完成;如果没有完成 ,本人就会不幸,也会遭到社会的谴责,完成后面的任务 也将是困难的。 发展任务:个体在各个发展阶段上应该完成的社会化内容 ,具有序列性
3、青少年自我意识高涨
自我关注--钟摆式探寻期 自我管理--摆脱成人,自我整合 自我尊重--自我认同的核心 自我增强--自我完善和提高
4、青少年社会化程度加深
社会认知发展
课件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3807b9f121dd36a32d8226.png)
青年期年龄界定
• 结发,男20,女15 • 文化革命前,14—25 • 张增杰,15—28 • 冷熙亮,16--35 • 美国,11、12—21、22 • 刑法,18 • 婚姻法,男22,女20 • 世界卫生组织,延至4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同的看法
• 张增杰 • 青年期 – 15—28 • 青年早期(高中) – 15、16—17、18 • 青年中期(大学) – 18、19—21、22 • 青年晚期(大学以后……) – 23、24--28
• • • • 一、人际交往问题 1、与同龄男女的交往 2、与异性的交往 3、与长辈的交往 – 成人早期(18-34):亲密VS.孤独
• 配偶、朋友、亲密关系、与他人分享、爱
• • • •
二、自我意识 1、认识自己的身体结构及心理。 2、自我调控的能力 3、自我评价 – 青春期(11-18):自我认同VS.角色混乱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教学目的: 什么是青年和青年期?青年期的年龄界定在 多少岁之间?“青年”这个概念什么时候出现? 青年期最重要的人生之事有哪些?青年心理学研 究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节 青年期的含义与界定
• 一、青年与青年期的涵义 • 青年是介于少年与成年之间的人。 • 青年期,adolescence,拉丁语是adolescere,表示 “生长”或“达到成熟”。青年期就是指在一定的社 会条件下,人的发展从不成熟走向成熟、从儿童进入 成年的一个过渡时期。 • 二、年龄界定及划分标准 • 1、以性成熟开始后第二性征的出现为其标志。 • 2、以心理成熟作为标志。 • 3、以社会文化、制度等作为标志。 • 界定标准 – 生物学的青年观——霍尔
创立了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的定义(四) 墨西哥圆桌会议认为:“青年是指人的一生中介于童年 与进入劳动世界,获得自主能力而成为成人之间的一个 固定的过渡时期”; 依田心认为:“所谓青年期,是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 在大多数人的人生经历中占据有一定位置的一个时期— —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 奥斯贝尔认为:“在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成熟方面,由儿 童向成人的过渡时期即为青年期”; 联合国1986年关于青年的报告认为:“青年是社会 公认为年轻的那些人。” 青年是正在发展中的,未成熟的人。
“青少年”的历史(5) 现代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2): 青年期延长,青少年作为人的一个特殊阶段得 到承认;青年作为社会的独立力量,表现出某 些普遍性倾向;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 存在着差异; 维隆:学习期延长,进入自立生活与负担家庭 责任的时刻推迟;青少年作为青春期和人的一 个特殊发展阶段得到确认; 1975年阿姆斯特丹会议:青少年期是工业革命 的产物;
传习仪式: 从价值被否定的童年迅速过渡到以老人为楷模的成年— 生理变化(青春期); 经济地位的变化(被吸收进 成年猎手的行列); 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变化; 社会状态的改变等。 达到成人年龄的青年先变成一个胎儿,通过仪式获得新 生;
“青少年”的历史(1) 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过渡仪式: 隔离仪式—把刚刚进入成年阶段的孩子与 以前的生活环境、母亲及其他孩子分开; 过渡仪式—与世隔绝地生活一段时间,恪 守某些禁忌,熟悉部落法规,逐步接受关 于图腾的教育; 接纳仪式—举行成人典礼, 进入部落成年成员的行列;
“青少年”的历史(2) 传习仪式共同的本质特征: 在古代原始社会里,不存在近代意义上的青年; 童年的意义在于是补充成人队伍的来源,被认为缺乏社会价值; 儿童必须经过分离、过渡和重回群体的仪式,必须“死去”才能成 为成人; 这一过程具有与一系列文化、社会规范交织在一起的生理学的规定 性; 进入成人的世界是一次再生,是作为真正的人的一次诞生,以接受 成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为前提的; 儿童转变成为社会成员的第二次诞生,是通过整个部落承认的仪式 来体现的;这种成熟有别于逐步积累经验大真正的成熟,具有突发 性;
第一章
绪 论
*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年龄阶段的界定 *青少年社会工作何以成为 一门独立学科?
一、青少年的定义 年龄界定及本质
青少年的年龄界定 对青少年的年龄界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如青少年的生理发育成熟的年龄、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主 要年龄范围、受政府委托管理青少年(青年)事务的共 青团的主要工作对象、人口统计方面的规定、社会习惯 认为的人的社会成熟的年龄等 ;
青少年的本质 基础性:青少年基础性首先是从社会角度 表现出来的;青少年的基础性还表现在个 体成长范畴 ; 发展性:青少年期的发展是全方位的、多 指向的、也是高速的; 未来性:他们的希望在未来,他们的成就 在未来,他们属于未来;
பைடு நூலகம்
二、青少年的意义 青少年历史及含义
“青少年”的历史(1) 无“青少年”的神话阶段:
三代领导人的青年观 毛泽东同志: 他深刻阐述了青年的社 会本质— 先锋和桥梁作用的价值肯定; 对青年未来性的独特认识; 在社会进程 中的观察视角;
■ 邓小平同志的青年观: 回答了社会 对待青年的原则和根本态度— 1.用人方 面的青年人才观; 2.选拔人才方面的 打破常规思路
江泽民同志的青少年观: 对青年创造性、生命力本质的阐述— 对青年与祖国、民族关系的辩证认识— 对青年与社会未来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预 见— 青年与马克思主义政党; 青年与知识经济; 青年与文化传统; 青年与人类文明;
五、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理念 儿童作为人,无异于成年人,要平等享有相同 的价值。这是最基本的儿童价值平等性的观念; 儿童有本身特殊的价值,儿童的一切行为和活 动不是单纯为其长大成人提供的训练,而是享 有自己的权利,包括游戏的权利,儿童有自己 的需求,对这种需求,我们必须保证绝对的尊 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82年墨西哥圆桌会议上,提 出青年应包括14~34岁年龄组人口。联合国《到2000年 及其后世界青年行动纲领》(1995)中规定青年为 15~24岁的年龄组。同时指出,“关于青年的定义随着 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情况有波动而不断有所改变”;
为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青少年在我国人口中比重大 这一年龄阶段人群带有发展中的连续性, 具有其他年龄阶段不同的特征 青少年是社 会工作的主要人群,对他们的关注既是学 科建设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的历史(4) 现代意义上的青少年阶段(1): 青年虽然被承认为社会存在,但只能扮演社会的“边缘”角色; 考门斯基:每一个年龄阶段存在的意义都在于准备向更高一级的阶 段过渡,青年的理想模型是成人,把不同年龄与不同类型的学校联 系起来; 卢梭:根据年龄的天然发展的特点(0--1岁“幼儿”为“天然年 龄”;2--12岁“童年”为“体育教育、感性知识和道德感情教育 开始的年龄”;12--15岁“力量年龄”为智力、体力和社会教育的 年龄“;15--结婚”理性和冲动年龄”)把“符合一个人的自由意 志”的原则用于教育模式。 黑格尔:深刻描述人的发展特征,强调少年期的冲动性,用宏伟 理想与外部世界的不协调解释青年期危机,揭示儿童发展成青年, 从游戏走向严肃工作是的矛盾运动。
“青少年”的历史(3) 单边意义上的青年阶段(青年群体及其特征的定 义、年龄阶梯的论述): 从生理角度承认包括青年在内的多种年龄阶 段—— 梭伦:公元前八世纪,十个七年周 期——七岁换齿、十四岁进入青春期、二十一 岁长出胡须、二十八岁肌肉最强健、三十五岁 结婚和有所作为、四十二岁性格定型; 希波 克拉底:四个年龄阶段——童年(热与湿)、 青年(热与干)、成熟期(冷与湿)、老年 (冷与干);
“青少年”的历史(3) 在古代哲学思想中形成青年形象,低于成年人 和老年人—— 柏拉图:从不同教育阶段规定 青年的定义,青年意味着学习、学徒的年龄; 接受军事训练的年龄;结婚的年龄;承担社会 管理和司法职务的年龄; 亚里士多德:青年 低于成熟的人,是人的生存的三段式之一,承 认青年人表现出来的美德,但最高品德属于成 熟的成年人。
青少年的含义 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 青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 青年对社会的参与要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 进而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 青年亚文化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 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在一定时期会表现出 进步性和创新性及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 具有破坏性;
四、关于青少年观 ——概念、组成、三代领导人的论述
关于青少年的社会定位 ——青少年观 青少年观(概念) 对于青少年群体 和每一个青少年个体社会本质的认识—— 未来性;基础性;破坏性。
青少年观的内涵
对青少年群体的基本认识: 即如何认 识青少年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青少年的 社会本质、青少年的社会作用等; 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即怎样看待每 一个青少年的本质,如何认识青少年的主 动性和多样性等;
关于人的发展 个体的发展和年龄密切相关 ; 人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可预测的; 人类的发展是有顺序、有方向、前进式的; 发展意味着个体功能的增加; 人的发展是可以划分阶段的; 个体的发展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发生障碍 ;
青少年发展的特征 兼有质和量的改变,是质变与量变统一 ; 兼有连续性与阶段性,是连续性与阶段性 的统一 ; 兼有稳定与不稳定的状态; 兼有共通和变异的特质; 兼有分化和统整的功能; 兼有正常发展和畸形发展的可能
青少年的定义(一) 不同国家青少年的概念不同。 *青少年=未成年 人=少年; *年龄划分:心理学/社会习俗 有 的国家〈19岁;有的〈21岁 我国一般以18岁 为界,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 本课所指的“青少年”是社会学概念,既包括 一部分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也包括一部分18 岁以上的成年人 为何不把“青少年”的外延,局限在“未成年 人”范围内,而要把社会学概念的“青少年” 作为研究对象?
青少年观的意义 决定社会对青少年的基本态度; 是全社会一切涉及青少年事务工作的出发 点; 决定着青少年工作者职业行为的性质;
传统青少年观
1.在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中的附属地位— 社会决策的低参与; 社会管理的低参 与; 2.在家庭结构和认识中的私有财产位 置
当代中国人青少年观的组成 功利观,即把青少年作为某种客体来认识----一部 分内容承袭了传统观念中对于青少年的认识;另 一部分来源于对无产阶级事业体系中的一个环 节的思考和认识; 权利观,即把青少年看作一个活的能动的主体。 首先表现在对青少年群体的认识上,将青少年 看作社会生活当中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代群;另 一个组成是对青少年个体的认识;
青少年的定义(三) 教育学--青少年最大的特点是处于学习受教 育的阶段,认为青少年期是指从接受中等教育 开始,到就业、独立生活、结婚为止的这段时 期; 社会学--青少年被看作是人社会化的一个必 经阶段,人生与青少年期告别是以“获得职业、 经济自立、建立家庭”为标志的,认为“青年 是从依赖成人的童年到能进行独立的、负责的 成人活动的过渡;
《公约》的基本原则 18岁原则; 无歧视原则; 儿童最高利益原则;
儿童的权利1.生存的权利---指每一个儿童都享有生存的权利,不仅指他们有要求自 己的生命存活的权利,而且还包括该生命存在所必需的 最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如食物、居所等; 2.受保护的 权利---对儿童特殊价值的尊重,包括保护儿童免受歧视、剥削、 酷刑、虐待或疏忽照料,以及对失去家庭的儿童和难民 儿童予以基本保护; 3.发展的权利---儿童拥有充分发展其全部体能和智能的权利,包括有权 接受一切形式的教育(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有权享 有促进其身体、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生活条 件; 4.参与的权利---儿童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有权对影响他们的一切事 项发表自己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