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
中国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教育战略
中国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教育战略在当下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正积极推进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
而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对于实现全面现代化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战略也应当与此相适应,而具体的教育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教育战略应侧重于人才培养。
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而现代化国家建设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支撑。
因此,中国的教育战略应注重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校园人才,使其具备广阔的知识视野、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也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实用型人才,满足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其次,教育战略应注重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的公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全面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
当前,中国的城乡教育差距仍然存在,一些地区和社会群体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因此,教育战略应当倡导公平,增加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家庭的投入,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并鼓励发展师资培训、教育科技等手段,扩大教育资源的覆盖面,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良好的教育机会。
此外,教育战略还应强调提高创新能力。
现代化国家的建设需要不断进步和创新,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需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锻炼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科研投入,提高教育科技的水平,为教育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最后,教育战略还应注重提升教师素质。
优秀的教师是优质教育的关键,对于实现中国的全面现代化目标尤为重要。
因此,教育战略应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提高职业待遇等手段,吸引和激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同时,也要加强教师评价和考核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总之,中国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教育战略应当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教育公平、创新能力和教师素质的提升。
只有通过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才能为中国的全面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持,进一步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关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一、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教育创新的力量,推动国家整体实力的提升,构建创新型国家和强大的科技教育实力。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已成为各国竞争的核心要素,毫无疑问,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1. 科教兴国的背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科技水平和教育质量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科技的创新和教育的强化是提高国家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以科教兴国为战略方针,加快发展科技教育,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2. 科教兴国策略的重要性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加快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它是实现自主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基础。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引擎,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走向富强的根本保障。
3. 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与措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是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高综合科技实力、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经济社会价值转化和国际竞争力转化。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1)增强教育质量,加强基础教育。
加大对教师培养的投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加大高等教育研究力度,提升高校科研水平。
优化学科结构,推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学术交流和合作。
(3)加强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鼓励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保护机制,增加知识产权的国际竞争力。
(4)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引进国际科技智力资源,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推动科技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人才强国战略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资源,人才强国战略就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人才,提升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富强和持续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
2、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 GDP的比例平均是4%。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 费占GDP的比例,长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 数4%,而实际经费又低于计划的目标值。 2009年: 3 .59%。 国际教育现代化的水平: 4 .7%以上, 20世纪末世界平均水平: 4 .9%, 主要发达国家: 5.1%, 欠发达国家: 4.1%。 规划纲要要求:中国要在2012年实现4%的 重要目标。
成立领导机构:
• 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 • 教育规划纲要领导小组 组 长: 温家宝总理 副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 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 组长: 刘延东国务委员 成员:国家科教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单 位等14个部门 办公室:设在教育部。 任务:承担教育规划纲要研究制定的具体工作。
• 2008年3月,全国两会刚刚闭幕,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把研究制定中 长期教育规划纲要作为新一届政府必须着力做好 的一件大事。 • 2008年8月2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
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教育部关于制订《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情况的 汇报,审议并原则通过规划纲要制订工作方案。
5、教育法制建设开辟了新的局面
• 从1980年至今, • 全国人大及常委会共通过了《教育法》等8部教 育专门法律, • 国务院制定的教育行政法规数十项, • 各地出台地方性教育法规数百项, •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数百项教育部门规章, • 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体系的基 本框架。
6、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 1985年5月,党中央召开了改革开放后第 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了《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五国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规划探析
又 制定颁 布 了 《 力资 源开发 基本 人 法》 ,明确规定其 宗 旨是提高 国民的 生活质量 , 提高国家人力资源的国际 竞争力 , 法律 上确 立了人 力资源 开 从 发的地位与意义。 0 6 , l 育 2 0 年 韩 教
本计 划(0 6 2 1 ),确定 了国家 20 N 0 0》
能; 促进各 国教 育资格和学 习成绩的
互认 。
个学生提供一流教育服 务 ; 促进儿童
潜能发展 。
略 目标 包括——
确保 教育 与文化 的公平 。包 括
每一 个人享 有均等 的教 育与文化机 会 ;教 育 与文化服 务促进 地方 的活
加强合 作 ,帮助 各 国实现相 关 目标 。 具体包括 :以世界 一流 标准评 价 本国教育 , 并将最 佳教育实践 向全
述了英国未来十年 的国际教育战略 目 未来 ) ) c该计划首先确立 了五项发 展 标与基本政策 , 该报告提 出了三大战 教育 的原则 , 在此基础上确定 了六大 略 目标及相关政策措施—— 战略 目标及十项 2 2 0 0年 具体 目标 , 为全球社会和全球经济培养英国 主要包括—— 的儿童 、青年和成人。具体包括 :在 实现世界一流的教育 , 包括世界
38
 ̄B2 1 《 教育》 / 0 上海 0 半月刊
全 社 ,防 少 受 斥 全 界 1 。0 年 月 韩 政 _ 观 纳 会预 青 年 排 ;体 前0 22 8 , 国 府 新 嗣 名 0
国民均 有机 会参 与艺术和体 育活 动 , 提高素养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增强教育 、文化与经济 竞争 力。 包括将科学 、 学术 和文化作 为确保 国 家竞争力和福利社会 的重要基础 ; 促
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政策解析
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政策解析教育强国-教育改革政策解析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教育体制的完善与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以打造教育强国。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改革政策进行解析,并探讨其对教育发展的意义。
一、义务教育优先发展政策义务教育的普及是教育公平与平等的基石,也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关键。
为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义务教育优先发展政策,致力于解决农村和贫困地区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政府通过增加投入、改善硬件设施、提升教师待遇等措施,逐步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使得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二、素质教育倡导与实施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政府通过改革课程设置、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等手段,积极倡导并实施素质教育。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和课程,学生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自身的技能与潜能,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三、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需求,政府致力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
政府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支持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培养更多的高级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四、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兴起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需求日益增长。
政府重视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改革职业教育体制,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各类职业培训活动,提升劳动者的技能与就业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人力资源。
五、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教育的面貌。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设施和平台的投入,建设数字校园和在线教育平台。
通过信息化手段,解决教育资源不均等问题,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提升。
六、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
世界教育中心的变迁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世界教育中心的变迁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二、世界教育中心的历史演变 (6)2.1 第一次世界教育中心 (8)2.2 第二次世界教育中心 (9)2.3 当前世界教育中心的多元化发展 (10)三、中国教育强国的战略定位 (11)3.1 教育强国的定义与特征 (13)3.2 中国教育强国的历史沿革 (14)3.3 中国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与任务 (15)四、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选择 (16)4.1 加强教育改革与创新 (17)4.2 提升教育质量与国际竞争力 (19)4.3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4.4 促进教育公平与普及 (21)4.5 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 (23)五、案例分析 (24)5.1 中国教育强国的政策与措施 (25)5.2 中国教育强国的实践成果 (27)5.3 中国教育强国的挑战与对策 (28)六、结论与展望 (29)6.1 结论总结 (30)6.2 政策建议 (31)6.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32)一、内容综述自20世纪以来,世界教育中心经历了多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深刻地影响了全球教育格局和各国教育发展。
从20世纪初的欧美到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再到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教育中心不断转移,成为各国竞相追求的目标。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教育发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和教育投入的持续加大,中国正逐步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
在这一过程中,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目标和战略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世界教育中心的变迁规律及其对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文章首先回顾了世界教育中心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了影响教育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接着,结合中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中国教育强国建设的现状和挑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战略建议,以期为中国的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近年来,中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突破,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成为了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那么,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正是中国走向新时代的必然选择,它们的重大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强国对于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只有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这些人才将成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推动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有力的支持。
科技强国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当今全球化竞争的时代,科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
一个科技强国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和创新的科技人才,能够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科技强国的建设可以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实现国家的全面崛起。
人才强国建设对于实现国家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才是国家的核心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建设人才强国既意味着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也意味着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流动和才智的集聚。
一个拥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的国家,必将在各个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竞争优势。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意义不仅限于国内,也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不仅关乎国家的发展,也关乎全球的进步。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使其在全球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积极的贡献。
个人观点和理解上,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必须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来推动自身的发展。
只有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中国才能实现国家的全面崛起,并在世界的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中国教育典型特征与发展策略
新时代中国教育典型特征与发展策略作者:来源:《云南教育·视界》2017年第12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角度分析,新中国教育发展阶段按其特征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一是穷国办大教育;二个是大国办大教育;三是大国办强教育;四是强国办强教育,即未来的现代化强国举办更强大教育。
教育具有基础性、超前性和战略性特点。
总体上判断,我国教育发展正处于大国办强教育的发展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将为国家现代化奠定教育与人力资源的坚实基础。
第一,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确定中国教育未来发展总体战略。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和建设教育强国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总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这是中国教育实现从大到强、建设教育强国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适应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是中国人民享受世界水平现代化教育的新时代,是中国教育更加自信地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它第一次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全会报告,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党中央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这是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新定位、新使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新特征、新征程。
结合我国实际,建设教育强国要实施“两步走”战略。
第一步跨越:到2020年,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或超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育目标,提前15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先进水平。
人口发展趋势与教育战略规划
化评价等,导致一些学生和教师在追求优异成绩的过程中忽视了个性
和全面发展。
04 基于人口发展趋 势的教育战略规 划
优化教育资源布局
适应人口分布变化
根据人口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优化教育资源的空间布局,合理 规划各级各类学校,方便适龄学生就近入学。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避免资源浪费 和重复建设。
人口性别结构与教育需求
女性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提高,女性教育需求不断 增长,需要加强女性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 。
男性教育需求
随着社会对技能型、知识型人才的重视,男性教育需求也呈 增长趋势,需要加强男性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男性受教育 水平。
人口地域分布与教育需求
城市教育需求
01
城市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优秀的教师、先进的教学设备
和丰富的课外活动等,而农村地区则相对缺乏。
不同地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
02
一些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欠发达地区则存在教育
资源不足的问题。
不同类型学校之校与普通学校之间的资源差距较大,导
致教育机会不公平。
教育公平性不足
01
家庭背景影响教育机会
一些家庭由于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因素,难以获得优质的教育机会
,影响了子女的教育发展。
02
性别、种族歧视问题仍然存在
一些地区或学校仍然存在性别、种族歧视问题,导致某些学生群体在
接受教育时受到不公平待遇。
03
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的教育评价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过于注重考试成绩、缺乏多元
05 实施策略与建议
制定实施方案与时间表
《2015-2025年教育发展战略》:刚果(布)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机遇与挑战
教师不能满足实际教学岗的需要,很多公立
学校只好雇佣“志愿者教师”,即不享受国家正式教师待遇的代课老师。这类编 外的教师普遍资质不够,但数量很多。2011年,在小学工作的志愿者教师占所 有小学教师的 19.74%。2013—2014年,全国公立初中教师 4465人,其中 472 人为“志愿者教师”,约占十分之一。(RépubliqueduCongo,2005:36)代课的“志 愿者教师”的工资不是从政府公共预算中支出,而是由学生家长筹集。代课教 师多工作在农村等条件艰苦地区,工作条件差,收入低,对自己工作的社会认同 感低,普遍缺乏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的动力与意愿。
刚果共和国简称刚 果 (布 ),是 已 经 摆 脱 “重 债 穷 国 ”困 局 的 非 洲 发 展 中 国 家,①然而教育水平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为了进一步发展国家教育, 刚果(布)政府于 2015年 5月提出了《2015—2025年教育发展战略》。这一中期 教育发展战略针对本国教育的具体现实,对每个具体的教育阶段在新形势下面 临的挑战和改革计划做了客观分析,同时提出中期发展目标和制度、管理、人力 资源等方面切实可行的落实计划。该纲领性文件为刚果(布)教育的中期发展 指明了方向,促使教育界及政府相关部门加速改革,其最终目标是把刚果(布) 建设成为中部非洲教育水平最好的三个国家之一。
私立小学占全国小学的 31.1%,私立初中占比为 28.9%,私立高中学生却只 占全国高中人数的 5.7%。私立小学和私立初中占比过高以及私立高中占比过低 的失衡反映了政府财政分配的不合理。因为理论上讲,基础阶段教育是贫困家庭 儿童最需要享受的,他们的教育本该主要由国家的公立学校负担,但目前相对于公 立高中,公立小学、中学数量却明显不足。(RépubliqueduCongo,2005:35—36)
我国对教育事业未来发展方向计划与政策变化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性阶段,各级各类教育都将进入新的阶段和新的发展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一)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目标数量预测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
基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决策模拟系统预测的学前教育3~5岁学龄人口数计算,从2015年到2020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将从4 132万人增长到4 790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84.1%增长到85.5%;同期,九年义务教育在校生人数将从13 861万人增长到14 706万人,巩固率从92.9%增加到94.8%;高中阶段在校生数从4 355万人下降到4 238万人,毛入学率从86.6%增加到90.5%;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从3 576万人增加到3 736万人,毛入学率将从36.4%增长到45.2%。
从目前发展情况看,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可能超出预期目标。
全面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
到2020年,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人口数从2015年的17 090万人增加到22 97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0.2年提高到10.7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从2015年的18.7%增长到25%;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5年的13.8年提高到14.1年,其中受过高中阶段以上教育的比例从91.8%提高到94%以上。
①(二)未来五年教育发展任务为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教育改革发展主要集中于以下任务。
1. 支撑创新驱动,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民族前途命运。
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关键是人才优先转型升级。
加快经济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从“科教兴国”到“科教强国”,要将教育和科技进行有机结合,在继续用好“人口红利”的同时,注重“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培养培训上亿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容一、引言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以科技和教育为支撑,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战略。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教兴国战略成为了各国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把科教兴国作为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不断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和核心。
加强基础研究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升级以及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科教兴国战略中,加强基础研究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具体措施包括:1.增加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优化管理:建立公正透明、激励机制明确、评价标准科学的基础研究管理机制,鼓励创新,提高研究人员积极性。
3.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基础研究水平。
三、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推进科技创新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
2.促进产学研合作:政府应该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等进行深度合作。
3.培育创新型企业: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因素。
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2.优化教育结构:调整教育结构,鼓励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以满足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3.推进人才国际化: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同时鼓励我国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工作、交流。
五、加强科普宣传科普宣传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科普宣传,可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
教育兴国战略 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教育兴国战略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兴国战略中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被称为国家的未来,是实现国家繁荣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教育的发展牵动着亿万人民的福祉和国家的前途。
为了实现教育兴国战略,中国教育必须追求可持续发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一、教育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教育兴国战略是我国长期以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民的素质和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因此,教育兴国战略被视为实现国家发展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教育系统能够长期平稳地满足社会需求,并不断提高质量和效益。
可持续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与发展具备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更新性。
它包括教育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全面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深化等方面。
三、推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策略1. 提高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为了推动教育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优质教育资源应该均衡地分配到每个地区和学校,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
此外,还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打破城乡教育差距。
2. 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我们应该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避免简单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教育系统的中坚力量,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加强教师职业培训和素质提升,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专业能力。
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四、共建教育兴国的责任教育兴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
政府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
解读科教兴国战略
解读科教兴国战略解读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教育兴国战略(简称科教兴国战略)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之一。
它旨在通过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深入探讨科教兴国战略的背景、目标、政策措施以及对中国和全球的影响,并分享我对这一战略的观点和理解。
一、背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全球各国所认识和重视。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中国必须提高自己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加强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应运而生,成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
二、目标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具体包括:1. 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资,提高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2.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促进科技和经济的深度融合,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3. 加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创新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 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吸引和引进国际高层次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我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三、政策措施为了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措施,包括: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国家对科技研发的投资力度,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进行创新研究。
2. 改革科研管理制度:简化科研项目的审批程序,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鼓励科研人员进行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前景的研究。
3.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4. 加强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加大对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投入,改革教育体制和课程内容,培养创新型人才和科技人才。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研讨材料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研讨材料一、引言中国作为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是迫切需要的。
科教兴国战略是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动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现代化建设。
本文将从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现状入手,分析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并提出具体的展开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措施。
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和教育事业现状(一)科技创新我国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亟待完善。
虽然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高校和科研机构对于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面临一定困境。
其次,科技创新投入仍然不足。
尽管我国近年来科技投入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再次,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亟待完善。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无法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给创新者带来了损失,也影响了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教育事业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教师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队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不高。
其次,高等教育质量仍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日益扩大,但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一些高校的办学质量有待提升。
再次,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
我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仍然较为单一,缺乏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一)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够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使中国在世界科技舞台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通过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进步和产业革命,能够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
(二)社会进步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础,推动科学技术与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
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主要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过去几十年间,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
从教育投资来说,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增加了3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
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他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
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在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
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与发达国家同年%的比率相比,仅相差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两倍多。
这表明,发展中国家虽然对教育发展作了很大的努力,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基本状况。
(二)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从学生入学情况来看,发展中国家的入学人数和入学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1960年~1990年间,亚非拉的注册在校生人数(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从亿人增加到亿人,平均每年增加5%,其中,中等和高等教育在校生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和%。
但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有相当大比例的学生尚未完成学业就中途退学,即发展中国家的辍学率高。
辍学率高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开学校流入失业者队伍中,从而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些国家的失业状况,特别是在非洲,这一问题尤为严重。
教育兴国战略 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
教育兴国战略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兴国战略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一直被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人力资源的宝贵资本。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日益增强,为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从教育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其特点、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以及中国教育在全球影响力上的表现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教育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及特点教育兴国战略是指国家为提高其核心竞争力而采取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和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来说,教育兴国战略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发展现代化教育体系,可以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教育兴国战略的特点在于综合性、长期性和科技导向性。
综合性体现在该战略不仅仅关注基础教育,还包括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各个层次和领域。
长期性则表现为该战略需要长期坚持和全社会的支持,不能期望在短时间内见效。
科技导向性则强调教育兴国战略需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以促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二、中国教育的国际化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为了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和政策。
首先,中国积极推动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签署了一系列教育合作协议和友好交流协议。
其次,中国大力发展留学教育,吸引了大批来自全球的学生赴华留学。
此外,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评估机构,提高中国教育评估的国际认可度。
中国教育国际化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首先,中国留学生规模居全球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留学生输出国之一。
其次,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逐渐提升了在国际学术界的声誉和地位,许多中国大学在国际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
此外,中国高考制度和教育模式也受到一些国家的借鉴和参考。
三、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中国教育的全球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中国教育标准和教育理念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得到认可和采用。
例如,一些非华裔学生在国内就读国际学校,接受中国式教育。
教育与国家发展战略
增强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注重知识传授, 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如道德品质、审美情 趣等。
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助于推 动社会文明进步,形成良 好的社会风尚。
促进社会进步
推动科技进步
教育培养出的科技人才是 推动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 力量,能够促进国家科技 事业的发展。
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为国家培养出大量的 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发展 提供人才保障,推动国家 经济的持续发展。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让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能够尊 重差异、理解包容,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文化多样性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多样性是教育的重 要责任。通过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独 特性和价值,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发展。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让他们在面对 不同文化时能够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为维护和促进文化 多样性作出贡献。
加强国际交流Βιβλιοθήκη 合作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开展联合办学、学生 交流等活动。
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引进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 水平。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加强跨文化交流,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国家发展培养具有国 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
1 2
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06
教育发展展望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
智能教学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 质量和效果。
智能评估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 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
智能管理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和管理,提高教育机构的管理 效率和决策水平。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发展需要哪些帮助?
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它们的发展需要哪些帮助?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
同时,许多其他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也在积极推进发展并跨越经济和社会差距。
然而,这仅仅只是为了获得国家的繁荣吗?本文将探讨什么是发展中国家,以及它们的发展需要哪些帮助。
一、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是指那些具有低收入、落后的经济、社会和人类发展指标的国家。
这些国家面临着贫困、饥饿、疾病、失业和事实上的社会排斥。
它们的人民普遍缺乏切实可行的机会和资源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和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
这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以及卫生、教育和普及基本设施的水平都相对较低。
二、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一些发展中的国家不仅具有物质和财政资源相对缺乏的挑战,而且还需要应对环境、能源、食品、营养、全球化以及全球经济竞争的新挑战。
同时,这些国家也面临许多内部问题,包括管理和腐败但同时也面对诸如劳动分配和土地、劳动力市场等多种社会经济因素的挑战。
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要哪些帮助?1. 教育援助:教育是发展中国家改善长期发展的基础。
多数发展中国家需要得到资金和技术方面的帮助,以发展教育系统。
投资于教育可能会带来诸如知识传承和创造和稳定的就业机会等长远投资回报。
2. 社会保障重大改革:许多发展中国家需要建立现代、安全、联通、有质量的社会保障系统。
这是促进公共健康、为年老和贫困人口提供庇护、同时减轻夫妻贫困、缓解社会压力的必要条件。
3. 政策和法规变革:积极的政策和法规使外部国家可以通过协议和投资措施更容易地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取得商业收益的同时推动整体的经济发展。
变革是在长期的时间线上以追求结构变化来实现的。
4. 投资和创业: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最需要的社会经济资本,投资和创新可以在制造、技术、服务和农业等领域提供市场和基本的生计保障,同时在帮助推动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可以有所收益。
结论发展中国家必须继续促进他们的进步和发展,以实现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形式多异的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政府亟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公共教育费用增长迅速,但人均占有水平仍然很低;2.入学人数增长迅速,但辍学率很高3.教育结构不合理,基础教育被忽视4.教育内容不合理,教育与实际严重脱节5.教育体制扩大了不平等6.知识失业和教育的“过度”发展塞内加尔作为发展中国家,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它位于非洲西部凸出部位的最西端。
北与毛里塔尼亚以塞内加尔河为界,东邻马里,南接几内亚和几内亚比绍,西濒大西洋。
海岸线长约500公里,全国有20多个民族,主要是沃洛夫族、颇尔族和谢列尔族。
官方语言为法语,全国80%的人通用沃洛夫语。
人口约1190万人,在经过极度衰落后的复兴过程后,教育发展较快。
2004年,小学入学率为79%。
成年人识字率为49%。
5%的适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
全国有高等院校10所,其中达喀尔大学创立于1957年(前身是“法属黑非洲研究院”),是黑非洲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设有5个系和一些附属学院及研究所。
在国外的留学生和研究生约500人。
2004年教育开支占预算总支出的35%。
但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因素,潜在地制约着它的发展,师资严重缺乏、成分复杂比例失调等等。
下面是塞内加尔现存的教育形式。
一、小学和中学教育对于16岁以下的儿童教育是必要的。
在2002年,总征兵率为80%,净征兵率为69%。
总入学率和净入学率是在是在官方正式登记的小学在册人数的基础上得到的,因此并不是在学校中实际观察到的。
在2000年,有41.2%处于5到14岁的儿童进入学校。
而塞内加尔并不提供小学的出勤数据。
截止到2001年,有80%的小孩在小学的教育已达到五年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摘要为了实现跨世纪我国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解决我国教育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难点,我们应该作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呢?我认为,要着眼于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关键字教育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改革教育投入一、在扩大教育资源供给方面上一个新的大台阶1.把增强人力资源开发投入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加强教育投入,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新世纪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加强,人才资源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应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
首先,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在教育投入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固然有许多方面的因素,但关键还在于有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同志思想上不够重视,存在着“见物不见人”、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
新的世纪,应当在这个问题上迈出大的步伐,进一步调整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切实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应当指出的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有一些最根本、最基础、不能立竿见影,然而是使国家的基础得到巩固,使子孙后代长远受益的事情,往往得不到足够的注意。
在这方面,更应当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特别是强化政府在义务教育方面的责任和行为。
应当通过立法和各种政策措施,建立保障教育经费稳定增长的机制。
其次,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把社会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教育发展优势,建立并完善教育经费的分担机制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实现教育投资的多元化。
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教育投入,除政府为保证国防建设、基础学科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艰苦行业、贫困地区和国家重点单位人才需求的必要投入外,应建立和加强教育经费成本由政府、用人单位、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机制。
在这方面,应进一步转变观念,根据不同类型教育的实际情况,切实加强改革的力度。
为了调动全社会和广大群众投入教育的积极性,还应制订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的法规和政策措施,例如,允许把对教育的捐资列入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在遗产继承法及有关税收等法规中制定有利于向教育捐赠的条款,等等。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有利于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有利于增加教育整体投入,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探索教育改革的新机制。
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穷国办大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办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期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在认真调查研究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改变各类教育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都由政府举办的格局。
要采取各种政策措施,积极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自筹资金,依法兴办各类学校,特别是兴办高中阶段的教育和高中后各种层次的职业学校。
在我国逐步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
应从我国的国情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通过对部分学校,进行公办民助、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的试验和探索,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关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开辟社会参和和支持教育的渠道。
从我国的实际需要出发,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我国高等学校某些比较薄弱和紧缺人才的学科,还应积极探索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办学。
3.建立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增强教育自身发展的能力。
我国正在接受学历教育的人口近3亿人,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更是遍及千家万户,广大受教育者对学习的各种需求是为教育服务产业的巨大市场。
建议研究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的重大措施。
除学校通过科技开发、技术推广为企业和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建立某些高科技产业外,建议面向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积极开发教育教学软件和各种教育用品,出版教育教学读物,为社会成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开展教育咨询服务,发展和教育有关的各种社会服务,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且可以以产业支持教育,扩大对教育的供给。
二、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大力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增加教育投入,还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
由于原有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体制下存在的种种弊端,我国现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使用,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甚至严重的浪费现象。
这些问题突出地表现为中央有关部委和地方政府之间,高等学校和科学研究院所之间,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中央和地方举办的各种干部培训机构之间,存在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分散办学、重复设置的状况,造成学校规模效益低、经费使用效益差、生师比低、教师和教职工比低等和我国国情很不相称的现象。
最近几年来,虽然通过“共建、联合、合作、合并”等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下更大的决心和力气,加大教育体制、科技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力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把“盘活存量”和“扩大增量”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转换机制,深化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要通过深化改革,促进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并努力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新的机制,促进人员的合理使用和分流,充分调动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仅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的2%左右,却承担着世界23%受学历教育人口的任务,我们必须有效地利用稀缺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努力使21世纪我国的教育成为世界上高效益的教育。
三、改革和创新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
教育要实现新世纪的历史性任务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要靠改革和创新来实现。
1.教育体制的转变和创新。
21世纪我国教育体制不仅要完成由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任务,而且要建立起能适应和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和规律的、生机勃勃的教育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各项改革,当前正处于攻坚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投资体制改革等,需要加大改革的步伐。
在两种体制转轨的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还需要我们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结合总结这几年教育体制改革的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和研究。
例如,如何正确处理教育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全面发挥教育的各种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责任、职能和行为,市场对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关于教育的产业属性,特别是非义务教育的管理和体制如何运用和借鉴市场机制的作用。
要深入研究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进一步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如何建立和发挥各种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等;如何处理好政府和学校的关系,在认真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政府宏观管理的同时,加强和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如何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充分发挥地方特别是省级政府在发展和管理教育包括高等教育方面的作用等。
在教育和社会的结合方面,高等学校如何加强产(社会)、学、研的结合和进一步发挥学校的社会职能,特别是在发展继续教育和建立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还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改革,如财政经费分配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等等。
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倡导和鼓励学校、教师、教育科学工作者以及教育管理部门,进行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探索。
2.改变单一的以学校教育、学历教育、正规教育为主和各类教育之间缺乏沟通和衔接的教育体系。
这是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发展和改革中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第一,从目前受学历教育的状况来看,根据1998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5万小学毕业生不能升入初中,有704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48.9%),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有117 万普通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各类高等学校。
也就是说,我国每年有将近一千万普通学校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的年龄是15岁左右),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学习。
仅从这一个侧面就可看出,只靠单一的学历教育、正规教育,是很难适应广大受教育者的需求的。
第二,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学校教育之间,缺乏必要和合理的衔接和沟通。
这种结构体系不能为受教育者提供在一生中有多次选择和接受教育的机会。
目前的“择校”大战和追求升入大学的激烈竞争,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教育结构体系不能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反映。
第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短暂而有限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使人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的要求。
教育和学习,需要从幼儿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需要建立和发展终身教育,努力通过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机会,把成才之路铺到每个社会成员的脚下,为他们打开通向知识经济的大门。
教育是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全社会的伟大事业。
21世纪,我们要通过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依靠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按照终身教育原则,努力构建和发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及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并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的、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
并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发展中逐步建立起学习化的社会,使21世纪的中国成为人人学习之邦。
3.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改革,加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教学和学习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
因此,在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还必须下极大的功夫。
要爱护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帮助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品质和探究、发现、创新的能力,为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良好的环境。
需要加强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脑科学和心理科学在教学领域中的使用。
劳动者和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比物质生产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物质生产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
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全面素质特别是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是比物质生产更为艰巨的任务,在21世纪我国发展战略中处于极为重要的位置。
4.逐步实现教育手段的现代化。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广大受教育者对教育的巨大需求,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只靠传统的办学模式和手段是难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