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生产模式
第1、2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巢氏之民”。神农之世,
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
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
也。
──《庄子•盗跖篇》
开始定居,种植业出现。原始农业产生。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中国原始农业并不是起源于个别地区,而是 由多个中心逐渐向周边发展起来的,中国农耕经 济最早在哪些地区形成规模?结合课本,指出它 们分别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1、农业材质的变革:
原始农 业时期
夏 商周
春秋
农具
石斧、 石铲等
耒耜 青铜 农具
铁农具
原料
石、木 骨、蚌 木石 青铜
铁
特点 影响
粗糙
简单
——
粗糙
——
简单
质软 贵重
难以推广
使深耕成为
坚硬锋利 可能,大大
轻便
提高了生产
率
石器 时代
青铜 时代
铁器 时代
2 农用动力的变革
人力——畜力——自然力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技术,使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古代重要水利工程: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治理黄河:两汉时期,东汉“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西域坎儿井
水利农学知识的积累
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
西域:坎儿井
坎儿井是与我国横亘东西的万里长城、纵贯南北的大 运河齐名的我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伟大的地下水利灌 溉工程。它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已经出现雏形。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一个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定义、特点、形成因素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深入了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农业生产模式。
它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为目标,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精耕细作的特点精耕细作的特点包括:•土壤管理:精耕细作注重土壤改良和保护,通过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措施,保持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种植技术:精耕细作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如精确耕种、合理施肥、密植栽培等,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抗性。
•资源利用:精耕细作合理利用水、肥料、农药等资源,减少浪费,降低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保护:精耕细作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合理种植轮作、生物防治等手段,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精耕细作的形成因素精耕细作的形成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3.1 科技进步科技进步的推动使得精耕细作得以实现。
先进的农业机械、精准的肥料施用技术、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等,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保障。
3.2 需求和市场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传统农业无法满足人们对农产品质量和数量的要求。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现代化农业模式,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3.3 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压力使得传统农业模式不再适用。
精耕细作作为一种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和资源,降低环境污染。
4. 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耕细作对农业生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减少了农业的资源浪费,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保护了土壤和生态环境,维护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
5. 结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作为一种注重土壤管理、种植技术和资源利用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物是什么? 两个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差异:南稻北粟
(2)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怎样的产业结构?
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1.原始农业的产生的标志:种植经济的出现 2.特征:地域差别: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白渠遗址
漕渠遗存
兴修水利方向:
从内地向边疆
从农业中心区域向 周边扩展
坎儿井(又称龙 首渠),在边疆 西域地区。
4、治理黄河
黄河是否泛滥是影响中国古代 农耕经济的关键,历朝历代都 十分重视对黄河的治理。
东汉:王景治黄河,史称 “王景治河,千载无患”
明代:潘季驯治理黄河, 号称“千古治黄第一人”。
由于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不言而喻,所以中国的农书 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 的内容。
可能性: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
回忆一下,古希腊 人们面对人地矛盾
是怎么做的?
结 中国:尽可能挖掘土地潜力,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果 西方:殖民扩张,海外贸易,形成了活跃的以商品经济为主
的商业生产模式
你知道传说中农业 是由谁发明的吗?
神农氏塑像
神农尝百草
一、农业的起源(劳动对象)
神农尝百草
古之人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 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 分地之利,制耒耜, 教民农耕。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1.商周集体耕作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xie)田。”
思考:商周为何需要“众人” ?何时改变? 提示:农具原始,生产力水平低下,需要协 作。春秋后变化。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
2.从“集体”到“个体” 耕作 ◆《诗经》记载“千耦其耘”:即大规模集体耕作 。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及古代的土地制度12020年4月19日★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案经济史第1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编制人:丁健; 审核人:董作进【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一、精工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从生产力角度讲述中国古代工具水利耕作方式等)(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起源:由向发展。
2、地域差异:(1)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流域和流域形成规模。
(2)形成的格局。
3、家畜饲养业的发展:(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从耒耜到曲辕犁1、以耒耜为主要工具进行生产的时代(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 ,主要使用工具有。
(2)进入文明时代,主要使用工具有22020年4月19日商周时期的使用的工具状况是2、铁农具的使用: 时期,铁农具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3、牛耕技术(1)出现时间: (2) 时期,铁犁用于牛耕;(3) 时期,人们创造了 ,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4、曲辕犁(1)出现的时间: ,主要适用地区:(2)特点:(3)出现的意义:5、灌溉工具主要有: 、。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什么问题?2、著名的水利工程(1)春秋战国时期有:(2)西汉时期有:(3)黄河的治理:(4)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在新疆是。
3、中国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四)、农业生产方式的进步——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千耦其耘(1)出现时期: (2)产生原因:32020年4月19日(3)特点:2、自耕农经济(1)产生原因:(2)产生时期:(3)特点:(4)评价:①积极:②局限:〖思考〗概括归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从生产关系上讲述古代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和人与人关系的变化)(一)、古代土地制度演变1、原始社会:2、商周时期:井田制(1)性质:(2)内容(或特点):(3)发展历程:A、 B、C、 D、42020年4月19日(4)瓦解原因:▲井田制与分封制:井田制是商周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3、战国以后: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国家,称为”公田”或”官田”,由国家经营或用于封赏和对百姓授田。
历史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件ppt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历史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具开始得到广泛应 用,农业生产逐渐向精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
到了宋元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熟和完 善,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和农产品产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启示人们重视农业技术的创新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离不开当时人们对农业技术的不断探索和创 新,这启示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要重视技术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07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评价
历史评价
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强调的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
,也适应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02
对当前农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所蕴含的科学管理和资源利用思想,对当前农
业生产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03
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提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需要与现代科技结合,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提
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竞争力。
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古代农民需要寻找一种更加 集约、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铁器、牛耕等生 产工具的出现也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起源的影响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应用,使农业生产效率 得到了显著提高,从而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
03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演变
演变历程
起源期
早在秦汉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就已经萌芽。当时,铁犁、牛耕等先进的生产工具 得到了广泛应用,农业生产开始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对农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其中,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的概念、形成原因以及优势等方面对该农业生产模式进行深入探讨。
二、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指在农业生产中,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从而提高生产力和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它强调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化的农业技术应用,以减少浪费和损失,提高产量和效益。
三、形成原因1. 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农业生产模式的升级迫在眉睫。
2. 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科技手段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的应用,如农机化作业、遥感技术、精准农业等,这些技术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3. 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高耗能、高水耗、高化肥农药使用等问题,难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为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能够更好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四、精耕细作的优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带来了诸多优势: 1.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精细化管理和科学化技术应用,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2. 提高农产品品质:精耕细作注重农作物的细致管理,使得农作物的品质得以提高,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3. 减少资源浪费:精耕细作通过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资源,减少资源浪费,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精耕细作模式的应用,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五、发展现状和趋势目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从美国的精准农业到欧洲的有机农业,不同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推行这种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介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注重农田管理和农业生产细节的耕作方式。
它强调通过精确的土壤管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的产出和质量。
这种种植模式在现代农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讨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特点、形成过程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特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1.注重土壤管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着眼于土壤质量的提升,通过合理的施肥、耕作和灌溉等手段,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含量,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2.科学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模式倡导科学的种植方式,包括合理的间隔、适宜的密度和正确的种植季节等。
通过精确的种植方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并提高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高效农业管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包括耕地的分区种植、灌溉和施肥的精确控制,以及及时的病虫害防治等。
这些管理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成本。
形成过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知识传播和引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最早是由发达国家引进和推广的。
这些国家在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技术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播到其他地区。
2.土地资源整合: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广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土地资源进行整合。
这包括合理规划农田的使用方式、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通过土地资源整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耕地,为精耕细作农业提供更多发展空间。
3.技术创新和改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离不开技术的创新和改进。
耕作机械化、精确的施肥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等都为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同时,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为精耕细作农业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影响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多方面、深远的。
1.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精确的土壤管理、科学的种植方式和高效的农业管理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大幅度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概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持续、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注重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形成背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是由农业生产中的一系列挑战推动而来。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存在高耗能、低效率、土地资源浪费等问题,不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改革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迫在眉睫。
技术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得益于技术的进步。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出现了诸如智能农机、无人机、传感器等农业智能化设备的使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土地利用、灌溉、施肥等环节的精确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资源利用的优化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
在传统农业生产中,常常出现耕地过度开垦、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等问题,不仅浪费资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精耕细作农业通过科技手段,利用土壤检测、农田精准施肥等技术,实现对土地、水和肥料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的最优利用,减少浪费。
环境保护的重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也是为了保护环境。
农业生产常常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而精耕细作农业采用有机农业技术和无化学农药的防治方法,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能够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利用、保护环境、提高生产效率,精耕细作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食品的需求。
综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受到技术进步、资源利用优化和环境保护的推动,它的出现是农业生产模式的一次革新。
通过采用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创新手段,精耕细作农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课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前预习案一、产业结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起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向的发展。
2、格局上:北南。
二、生产模式:精耕细作1、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的主要标志出现时间主要工具认识原始社会是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简单商周时期、是重要工具农具出现主要材料还是、、、等春秋战国农具、牛耕提高了,促进了精耕细作。
曹魏翻车灌溉工具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唐代和自主探究:根据生产工具的改进情况,列举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水利工程上古春秋战国两汉三、经营方式:男耕女织1、个体农耕:1)原因:①生产力的发展:和的进步②生产关系的变动:的出现2)时间:时期3)特点:①以为单位;②农业与相结合,③“”式的经营方式;④自给自足。
4)评价:进步性:①生活比较,有较高的②在封建社会前期,促进经济发展。
局限性:①规模小和简单的,很难扩大再生产。
②阻碍了和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经济发展。
③较脆弱,遇天灾人祸,易破产。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为主、为辅2、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式的经营方式课堂导学案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夜寐,纺责织纴,多治麻丝葛绪缪,此其分事也”—《墨子》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和特点?材料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他们的经营规模很小。
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出了贡献。
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
——人教版《必修二》材料三:明中叶后,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在江南地区的部分生产部门中存在。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引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紧缺,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这种背景下,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农业生产方式。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定义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通过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农田利用效率,并通过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要素,增强土地的综合效益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
2. 形成原因2.1 资源紧缺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农业所需要的土地、水源等资源日益紧缺。
为了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2.2 农业生产效益需求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往往存在着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的问题。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民开始探索新的生产方式,将精耕细作纳入到农田管理中。
2.3 技术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如精密农业技术、智慧农业等。
这些新技术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
3. 特点3.1 资源利用效率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的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使农田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
通过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农业资源,降低了对土地、水源等资源的依赖,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2 农产品质量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注重科学管理和细致操作,例如精确施肥、科学灌溉等。
这些措施可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从而使农产品的品质得到提高。
3.3 环境友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推行可以减少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并采用生物灌溉和植物保护等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这有助于维护农田生态环境的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4 农业生产稳定性强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保护土壤等措施,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风险,增强了抗灾能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4.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1 提高农业产量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作物的产量,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总体产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C
B
三、水利的逐渐完善 1.原因 (1)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2)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 (2)社会生产力尤其是铁制工具的发展,推动了水利 事业的进步。 事业的进步。 2.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 建成芍陂、都江堰、 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战国时期,建成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 利工程。 利工程。 (2)西汉时期 兴建漕渠、白渠。 西汉时期, (2)西汉时期,兴建漕渠、白渠。 (3)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 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 (3)古代治水经验的总结:古代中国出现大批水利专 家和水利著作。 家和水利著作。 (4)东汉时期 政府开始经常大规模治理, 东汉时期, (4)东汉时期,政府开始经常大规模治理,汉明帝任 用王景治河,成效显著。 用王景治河,成效显著。
例题2. 例题2. 下列文献记载中, 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 试诸壤土。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D.“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一、农业的起源 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1.起源: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 特点: 2.特点: (1)地域差别明显、相互交融。 地域差别明显、相互交融。 以种植业为主,还包括家畜饲养业等。 (2)以种植业为主,还包括家畜饲养业等。
例题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 例题1.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 120余处 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 余处, 90余处 12处 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 有闽、 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 40余处 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 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 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 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 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2_《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二、重难点解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完整版)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课标解读】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考试大纲】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知识梳理】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和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生产为代表,形成格局.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主要劳动工具是;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又叫)。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和唐代的。
2.生产技术的进步:①农用动力的变革:借用牛力耕田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牛耕开始出现,是我国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②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原因:a。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b。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事业的发展c.水利施工技术的提高概况:a.内地:原始社会 ;春秋时期的;战国时期的;西汉的;东汉治黄。
b。
边疆:西汉时期,在西域出现地方特色工程。
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千耦其耘①原因: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农具大多原始而粗糙,只能靠奴隶的集体劳动。
②特点:大多采用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2.自耕农经济①原因:春秋时期,随着和的进步,使个体农耕有了技术的支持; 的出现又使个体农耕有了物质基础。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二,农具的进步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⑴ 远古和商周时期生产工具主要有哪些?
(1)远古时期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 耒,骨耜,石镰 耜 石镰.(2)商周时期有少量青铜 农具,但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 要工具
河姆 渡遗 址出 土的 骨耜 下: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石镰
云南的刀耕火种.
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 步. 从材质方面: ---青铜 青铜, 1)从材质方面:石,骨,木---青铜,铁 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磨制----冶炼 2)从工艺方面:打制---磨制----冶炼, 铸造 从牵引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自然力 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4)从种类变化:单一----多样性
3倍
什么是精耕细作?精耕 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和发展需要哪些因素?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 精耕细作含义: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都江堰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起到什么作用?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为什么能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 界遗产名录" 界遗产名录"?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 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1,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形 成南北两个不同的农耕系统; 2,在发展的初期显出地域的差别,中国是最早种植粟 和水稻的国家之一. (南稻北粟)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指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科学管理,逐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口增长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土地资源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而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必须采用精耕细作的方法,通过优化种植结构、调整耕作制度等手段增加农业生产效益。
其次,科技进步也是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不断更新,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通过科技手段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第三,经济发展是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出现的原因。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农业生产必须朝着高品质、高效益的方向发展,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正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形成的。
最后,政府政策也是推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民生产精品农产品,提高生产效益,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加快现代农业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总的来说,第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更新的体现,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未来,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市场需求的日益提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将会不断完善和拓展,推进中国农业实现由大而强的发展目标。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概念突破】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小农经济是不是等同于自然经济?是不是等同于自 耕农经济?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
相对商品经济而言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拥有一定的土地
落实课标要求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 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生产模式: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 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 精耕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国家赋役 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封建经济中 始终占主导地位。 2、积极: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生产积极性,是国家赋税徭 役的主要承担者。 3、消极: (1)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影响社会分工和交换, 到近代,成为阻碍商品经济和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重要因素。 (2)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经不起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
精耕细作: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 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 系分别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臻成熟。
从材料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主要包含哪些方面?
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生产技术的日益完善
2.水利工程的兴建 3.耕作方式的不断发展
二、农业的发展——农耕文明的演进
1、从耒耜到曲辕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 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 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农业——可靠的食物(稻、粟,肉、蛋)——人口增加提供 可能——社会关系变得复杂——社会成员出现分化——从事 生产、社会管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 国
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特点?
古代中西方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第18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教学课件+--+202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视角2 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
2.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经营方 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_租__佃___关系。
①战国:已经产生。 (2)发展②宋代:日益普遍化,_租__佃___经__营__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
③明清: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①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3)影响 ②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1)水利建设 ①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有的楚国修建的
芍陂 、秦国修建的
_都__江__堰___和 郑国渠。 ②西汉也陆续建成漕渠、_白__渠___等水利工程。
③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西域地区的坎___儿__井___。 (2)治理黄河:从 汉 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3)灌溉工具:曹魏时马钧发明了_翻__车___、 唐 朝时创制了筒车;宋朝时出现
形成了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新的技 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来增加总产量。借 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 完善,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4.水利设施的兴修
(1)原因∶①根本∶土地私有土制地的发兼展并和土地买卖的盛行为 土 魏。巩 地 至②固 兼 唐政统 并 中策治 , 期, 保 实:政 护 行封府 小 均建采 农 田取 经 制政措 济 ,府施 。 明的如抑 朝北制 重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编写:班级:小组:姓名:审核:【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学习目标】记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预习案——【自主学习,知识梳理】【自主学习要求】1、结合学案的内容,自主学习课文基础知识部分,并自主构建本课知识体系。
2、小组内相互检查基础知识,找出错误并改正。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形成的原因(见引言):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具体原因:⑴⑵⑶二: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1、农业的起源:⑴、原始农业:⑵、中国农耕经济:2、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⑴、原始社会:⑵、商周时期:⑶、春秋战国时期:⑷、汉代:犁壁的出现⑸、唐代:曲辕犁的出现⑹、灌溉工具①三国时期:②唐朝时期:3、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⑴、大禹治水⑵、春秋战国:①水利建设发展的原因:②主要水利工程:⑶、汉代:①漕渠、白渠②治理黄河:原因表现③西域坎儿井:兴建原因作用⑷、水利学专著:4、耕作方式的变化:⑴、原始社会:刀耕火种⑵、商周时期:“千耦其耘”①原因:②特点:⑶、春秋时期:自耕农经济——“男耕女织”①原因:②产生时间:③特点:A、拥有部分土地相结合B、男耕女织,自给自足C、精耕细作,规模小。
D、生活贫困,容易破产E、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F、具有稳定性,落后性,脆弱性,封闭性,分散性④评价:A、积极:B、消极:三、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3、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
4、的经营方式。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要求:请以结构图表或知识树的方式构建知识体系)课中案——【课堂互动,合作探究】一、预习反馈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2.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3、自耕农经济产生的原因、特点、评价?二、课堂互动,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要求:1、生生合作、组内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以下探究问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变化。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是一种在传统农业模式基础之上,结合精密农业科技和管理技术,实现农产品高产高品质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本文将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产生背景、特点、优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中,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高,劳动效率低。
同时,传统农业生产中同样存在土地肥力不断降低,一轮不如一轮的问题。
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应运而生。
二、特点1. 精密化科技的运用。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大量的高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之中。
包括精细农业机械、智能灌溉设备、气象站等。
这些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监测供水、土壤生态和气象状况等,有助于作物成长状况的掌握和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 去浪费基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更注重农业资源的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采用农作物轮作及种植系统,挖掘和合理利用土地的深层凝胶空间,以减少向土壤中添加化学肥料的频率,防止肥料、水、劳动等农业生产资源浪费。
3. 节省劳动成本基于高科技运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节约了大量的人力成本。
例如智能灌溉设备的运用,减少了人工巡查田地的规模,同时提高了水稻的成长效率。
4. 方便性和可靠性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不会因此降低农产品的质量。
采用各种高科技措施,确保优质及时采摘、加工和运输,让消费者享受到农产品品种多样化的乐趣。
同时,每个步骤都高度科学和自动化,以一定程度上消除人为因素所带来的变量影响。
三、优点1. 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减少了对肥料、农药、水的使用,又利用了现代科技设备,切实保证了农产品的品质。
2. 增加农产品的供给。
由于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高效率与高质量,农产品生产的实际需要水平得以提高,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供给。
3. 促进生态环保。
在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中,采用天然肥料和少量化学肥料配合使用,避免了化肥污染和土地质量损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战国时期铁犁头铁镰刀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春秋时期的铁锄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唐代时期
三国时期
唐代
筒车(水力冲击)
“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为之天府”。 四川也由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美誉
01.古代农业先后出现了哪些耕作方式?影响耕作方式变化的 因素有哪些?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变化因素:生产工具、耕作技术、水利建设
特点: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03.如何评价小农经济? 稳定性、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 04.综合分析:从农业经营方式上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 基本特点?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期:夏商西周 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石器、木器、骨器、青铜器) 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水利灌溉: 经营模式: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 时期:春秋战国至明清 生产工具:铁犁牛耕(耦犁;犁壁、曲辕犁)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水利灌溉: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代) 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条件:铁犁牛耕技术出现和土地私有制确立 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 特点:家庭生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评价:稳定性、脆弱性、封闭性、落后性
01.古代农业先后出现了哪些经营方式?影响经营方式变化的 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经营方式:千耦其耘的集体劳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自耕 农经济)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 02.小农经济出现在什么时候?它出现的社会条件有哪些?其 基本特点有哪些? 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条件:铁犁牛耕出现、土地私有制确立
巨野一中历史组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 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主要内容: 一、农业的起源 二、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具进行土地 耕作和维护,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产方式。
采集狩猎
耕作种植
南方(云南米线)
02.列举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它们可以分为哪两个阶段? 变化:石器、青铜、铁器;犁壁、曲辕犁。 阶段:石器锄耕(原始农业)、铁犁牛耕(传统农业) 03.列举古代主要的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它们对农业生产有 何影响? 工程与工具:都江堰、白渠等;翻车、筒车等。 影响:促进精耕细作方式形成与发展,推动农业发展。 04.综合分析:从农业耕作方式上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 基本特点? 铁犁牛耕、精耕细作
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农业结构: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 耕作方式:精耕细作、铁犁牛耕 经营模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为主
北方(兰州拉面)
01.古代农业经历了哪些阶段的演变?原始农业又是如何发展 演变的? 发展阶段:原始农业、传统农业 原始农业:采集狩猎到耕作种植 02.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 带来哪些启示? 格局:南方水田(水稻)、北方旱地(小麦) 启示:自然环境影响农业生产 03.综合分析:从农业结构上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有何基本 特点?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