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和孩子沟通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和孩子沟通的心得体会范文和孩子沟通的心得体会范文所谓沟通技巧,是指人利用文字、语言肢体语言与等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的技巧。
沟通技巧涉及许多方面,如简化运用语言、积极倾听、重视反馈、控制情绪等等。
虽然拥有沟通技巧并不意味着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但缺乏沟通技能又会使管理者遇到许多麻烦和障碍。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孩子沟通的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在读《怎样和孩子沟通》这本书,细细品读其书中内涵,书如题名,主要围绕着如何与孩子平等和气的交流,其中介绍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
书中不仅从文化角度上对亲子关系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述,而且从沟通的技术和内容上进行了详细分解。
无数多的事实证明,亲子之间保持亲密的的关系,是胜过许多教育的。
书中第一章就讲到了尊重,可见与孩子互相尊重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只有为人父母的能够尊重孩子,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孩子的与众不同的想法。
其次便是懂得赏识孩子。
“真笨,这都不会”“你看看别人,考多少分,你呢。
”这些话无疑是刀,会无情地刺伤孩子的心。
作为家长,要看得到孩子的闪光点,能适当称赞他,所有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和所有成年人一样,人性中最本质的渴求——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
而家长对孩子每时每刻的了解、欣赏、赞美、鼓励会增强孩子的自尊、自信,让孩子更有信心走接下来的坎坷路。
最后是身教重于言教。
口说远远比不上一次亲身行动,家长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树立自己的威信。
一个不爱学习只顾自己吃喝玩乐的家长,一问三不知的家长,品行恶劣、行为庸俗、自私自利、不孝敬老人的家长是不会培养出好孩子的。
而我认为最重要的无疑是无条件的信任自己的孩子,若父母与孩子之间连基本的信任都荡然无存了的话,交流亦或是谈心根本就是妄想。
试想想,孩子一边和你说着话,一边怀疑父母会不会为此轻视自己,担心明天父母就会把自己的话转说给别人听。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篇一:《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它吸引,深受启发。
书的内容共有四讲:人生的态度、孩子应有的言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字字句句都是现身说法,内容非常丰富精彩。
我现在有了羞耻心,知道打架原来不是英雄的道理,还知道了怎么让学习事半功倍。
其实老师在我们的一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要感谢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却完全不求回报,我要说谢谢你励老师,做你的学生真的很幸运。
我也从中学会了《弟子规》,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永恒的动力”。
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从今天起大家看我的实际行动吧!【篇二:《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孝敬长辈、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好孩子。
比如你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妈妈对你说,谁做的,你不告诉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无名英雄。
妈妈一直叫你吃饭,你要等半天才来吃饭。
这些都是不孝顺的行为。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里面说课堂总是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都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
比如说有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问题都可以,回答完后,让他重复一遍。
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好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
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篇三:《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作文】肖陈颖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完全从自己工作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出发,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己和学生的点点滴滴,鲜活的案例处处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尤其是一位乡下老妈妈的朴实而直白的育儿经令我印象最深。
那老妈妈有七、八十岁了。
她的儿子是村长,教得很好,儿子又体贴,对人、处事又都处理得很好。
而这位老妈妈一字不识,没文化,人家问她是怎么教儿子的?她说:“我有什么好教的,我不就是打呗,我又不识字。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要相信孩子》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要相信孩子》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要相信孩子》读后感1前几天,我阅读了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要相信孩子》这本书。
读过之后我再次深刻理解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精髓,感悟到许多东西。
“每对孩子进行一次批评,实际上就是让他又一次加深了他是坏孩子、恶劣的孩子、十分讨人嫌的孩子的印象。
”每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总是觉得内心无比惭愧,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这样的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次?“教师之所以对个别学生无能为力,其原因并不在于学生是不可救药的,而在于我们的方法是错误的。
”从我们的角度越认为自己对某个学生的看法十分不足,恰如其分,就越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越会使孩子感到走投无路,无所适从,越会使本来缺乏经验的孩子今后的行动更冒失,更轻率。
苏霍姆林斯基在全书中始终以鲜明、生动的事例向我们诠释这一“要相信孩子”这个鲜明主题。
我觉得作为教师必须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孩子着想。
关心孩子,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和所提的每一个意见都应该慎重从事,考虑再三。
在教育中,首先要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每一个孩子,哪怕是一年级的孩子,如果他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印象比自己的实际表现坏,他的自尊心都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相反的,如果孩子不仅知道而且体会到老师对他个人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
走进孩子们心灵,理解孩子们,处理孩子们的问题时,我们应让自己站在孩子们的角度想问题,用自己的诚心去碰撞另一颗心。
其次我们要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弱点:有的习惯把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去做;有的喜欢在课堂上说话;有的怕困难不愿自己独立解答习题而愿去抄别人的,等等。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走进孩子的心灵》这本书让我深刻思考了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通过作者的描述,我意识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惑和挫折,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需要更加细心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来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支持和关爱。
我也深受书中的一些故事启发,比如作者提到了一个孩子因为沉默寡言,被家长误以为不喜欢交流,因此错失了很多机会和沟通的可能性。
这让我意识到,在和孩子交流时,不能仅仅凭表面上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内心想法,而是要多花时间去真正倾听他们的声音,用心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情感。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和孩子们的沟通方式,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关注和倾听孩子们内心的重要性。
我会更加努力地与孩子们建立起互信、亲密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温暖的关爱和支持。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读后感1我阅读了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
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课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
"使我的思想受到了深深的洗礼。
一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深切地反映出了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教育实践里所流露出的爱,他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和对教育孩子的热情,他真正做到如他所说:"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爱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崇高伟大,是整个心灵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与自我牺牲。
作为教师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是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
正如他书中所言:"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读后感《《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只有这样,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也才能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
爱孩子,就要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
《父母课堂》读后感8篇
《父母课堂》读后感8篇《父母课堂》读后感1随着孩子的学习,我也跟着读了父母课堂这本书。
平时因为工作的关系,读书不是很多,对于父母课堂这本书,我还是一直都读下去的。
在这里学到了很多的亲子知识、在这里学到了很多做父母的经验、在这里学到了应该怎么去和孩子沟通、应该用什么态度教育孩子。
今天,我读到了一篇‘也应该替别人想想’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我感触很多,有时很多的小事我们都会忽略,其实替别人想想也是件很简单的事,我们不能只看自己做了什么,也要看到别人做了什么。
就像文章里说的:只有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才能原谅人、同情人、帮助人;只有替别人着想的时候才会懂得和平、信义、仁爱的真正意义。
子女替父母着想,自然会懂得孝心;父母替子女着想,自然会更疼爱子女。
一样的美德会使我们心胸开阔,会不跟别人计较一些小事,也会使我们变的更快乐。
替别人着想,不是说说、想想,而是要慢慢去学会去适应。
从一个开始而让这种美德在我们身上传递下去。
《父母课堂》读后感2走进孩子的心灵,不是靠怀疑、监视,而是靠沟通。
与孩子合作是父母走进孩子,实现与孩子有效沟通的一种好方法。
父母与孩子的合作有利于相互交流,产生共同的话题和兴趣,增进彼此的感情。
要想走进孩子的心灵,就要靠沟通。
良好的沟通能使我们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反之,不量的沟通则会破坏这种关系。
关心孩子不仅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抚慰,让孩子真正拥有一个倾诉的对象。
在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与父母合作,父母首先应注意自己和孩子沟通时的态度。
为孩子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沟通环境。
其次,父母还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所需,做到投其所好。
父母在给孩子提出要求的同时,可适当地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因为选择是权力的体现,这能使孩子在无压力的情况下自觉地服从要求,这样孩子才能愿意和父母合作。
《父母课堂》读后感3作为父母,如何与小孩沟通?相信很多家长有很多心得,很多经验,而这些心得和经验是否有效,则见仁见智,《父母课堂》是一本多方位、多角度讲述如何与小孩沟通交流的读物。
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
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精选19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最好的家长读后感篇1读罢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一书,沉思良久,感慨万千。
其中许多育女心得,让我深受启迪。
结合我们家庭的实际情况,我调整了以往很多做得不够的地方,也想争做一个最好的家长。
以身作则平等互励。
从前,我总以为仅凭遗传,我的孩子该错不了。
所以,总是撒手不去管她,只忙自己的事情。
我与她的父亲在单位也算得上业务骨干,认真工作一天是比较累的,所以回到家中,我收拾完家务便看电视多于看书地放松,她的父亲则除了晚归便是上网休闲。
我们勤奋工作,认真学习的一面孩子从未见过,更无法感受到我们的好习惯好品质。
在她眼中妈妈就知道洗衣,做饭,看电视,爸爸就知道吃饭上网睡大觉。
当孩子的成绩赫然低至警戒线时,我们的第一反映不是自责,不是分析原因,而是劈头盖脸训斥孩子不努力。
其实出现这种态度的根本原因完全是家长的虚荣心作祟,总觉得孩子给自己丢了面子。
我曾一度很狂躁,手忙脚乱,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将其摁在椅子上一科接着一科地做作业,并报各种补习班提高班,轮番去上。
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的成绩非但没提高,我们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大,到最后简直是水火不容,我感觉我都要疯了。
我想没有一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没几个孩子认同家长的爱。
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走了一大段弯路。
其实,自有孩子以来,我们很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看过很多相关书籍,听过很多专家讲座,那时的我有些迷信书本,迷信专家,生搬硬套,不善结合实际分析总结,听的时候很激动,用的时候没耐性,所以收效甚微。
看了《做最好的家长》这本书后,烦躁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其实我认同这本书的原因是我看书的角度调整了,不把它看成是专家的讲座而是一个普通家长的育女经验,去感同身受,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读后感
《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读后感
摘要:
一、引言
二、
正文:
【引言】
作为一名家长,你是否曾感叹孩子的心思难以捉摸,感到与孩子沟通的无力和困惑?在阅读《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这本书后,我对如何更好地理解、沟通和陪伴孩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希望能为广大父母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正文内容概括】
1.孩子的内心世界解析
孩子们的世界并非成人所能轻易理解的。
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和行为动机都与我们有很大的差别。
这本书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心理分析,让我们看到了孩子内心的真实面貌,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期待。
2.亲子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有效的沟通能够拉近彼此的心。
书中强调了倾听孩子心声的重要性,只有真正聆听和理解孩子,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恰当的关爱和支持。
3.家长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需要遵循一些原则和方法。
书中提出了
“情感引导、积极倾听、尊重孩子个性”等沟通策略,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搭建一座亲子沟通的桥梁。
4.总结: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
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理解和尊重孩子,就能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作为家长,我们要不断学习,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陪伴他们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
【结语】
通过阅读《走进孩子心门的距离》,我对亲子沟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不仅帮助我们解析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提供了实用的沟通方法。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篇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3篇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一)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
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
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
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
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
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
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三篇爱心与教育读后感一《爱心与教育》深入浅出、亲切感人的教育,“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这是李镇西老师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书中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都是李镇西老师对学生的那种潜移默化的爱,这种爱充盈着整本书,也冲击着我的个心灵世界。
李老师在书中提到:“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金钥匙。
”因此我们应该给学生以爱,这种爱不是高高在上的平易近人,而是拿他们当朋友的朋友之爱。
当看到李老师与“后进生”万同的故事时,我是如此感动。
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对一个学生费如此大的心思,那么什么样的学生不会被感化呢?反思我的工作,我要学习李老师善于锻造"优秀学生"的卓越人格;实施民主科学与个性化教学,把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生"。
像李老师那样,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后进生"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
我把李老师书上提到的马特洛索夫的一句格言铭记于心,"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既要让自己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如此的伟大,对祖国、对社会、对学生是如此的重要。
也要让学生有这种感觉,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伟大,找到生存的意义。
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生命的舞台中演绎好自己的角色!让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角落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芒!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在实践中学会发现、创造。
这就要求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不偏爱分析能力强的优等生,不歧视具有实践创造能力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老师们,不同爱好的学生不可能都成为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但是,如果老师能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教学,“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就能充分体现,成功智力的学生也会大大增加,“个性+特长”的学生也会不断涌现,社会所需要的成功智力的人才才会层出不穷。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
《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6篇《走进心灵》读后感及心得篇1李老师以教育家的视角,高瞻远瞩,展示了他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思想。
本书分德育的现状、教育者应具有的情怀、教育应充满民主和班主任工作艺术探索四个方面。
作为老师的我感悟原来教育可以如此精彩。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
教育的对象是活活生生的人,教育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更是充满人情味的;教育的每一个环节应该是充满着对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应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
《走进心灵》分别从了九个方面阐述了走进心灵的民主教育:手记一“谷建芬与‘未来班’”。
从“童心的信任与期盼”到“友谊在继续”无不透漏着谷阿姨与孩子们的深厚友情。
手记二“集体主义教育新论”对学生集体主义的情操的培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启蒙等。
一个个精彩的事例是我真切的感受到李老师与学生的心灵交汇。
手记三“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一代新人,平等意识、法制观念、独立人格等民主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老师和学生拥有同样的义务和权利。
当我读到“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中的“班级法律的诞生”。
“新生入校,我便向大家提出三个问题:第一,你们是否希望这个班最终成为一个好的集体?第二,若让我们的班成为一个好集体,需不需要每个人都克服自身的弱点?第三,为了保证同学们克服自身的弱点,需不需要制定一个班规?”“班级不只是李老师的,而是每一个同学的,要求这个班好是每个人的愿望,制定‘班规’同样是每一个人的愿望,那么,这个‘班规’理所应当由班上每一个人起草。
”让每一个人都称为“立法者”,接着再由班干部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初稿,请全班同学反复讨论、修改最后成为正式班规,非常具有权威性。
这个制定班规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现民主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是他们一开始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角色。
其中在班规中还明确规定了班主任的一项,这又体现了班规的互制性,这样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班规又怎能不使学生信服呢?是呀!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表率,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要做的自己坚决不做。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10篇
《教育的初心》读后感10篇(一)悦读教育初心,坚定从教信念“教育是什么?真正的教育,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应该是我听过的关于教育最优美最富有诗意的描述了。
今年寒假期间在读完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的初心》一书后,我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唤醒了。
李镇西老师在书中一以贯之洋溢表达的都是爱心。
他捧着一颗爱心去观察、思考、尽责、工作、阅读、写作。
变化的是不同的班级、学校、学生、岗位、书籍,不变的是一颗初心--爱心。
以前的书更多表达的是对本班、本校学生和教师的爱。
《教育的初心》更多表达的则是对更广阔空间学生、教师、家长、事业的爱。
2015年从校长的位置改任主持全区新教育实验,又任全国新教育研究院院长,站在更广阔的视角,深入更多的实验学校,接触更多的学生、教师、校长、局长、家长,他不变的爱心在生长,爱得更深、更宽。
他含泪写下《善待活着的“李芳”》,“善待活着的‘李芳’,就是善待中国的基础教育,就是善待中国中小学的每一个孩子,就是善待中国的未来”;他呼吁“请给爱学生的老师以爱学生的时间”;他希望“当这位10岁女孩在擦拭车厢地板时,周围的成人不要那么麻木”;他大声疾呼“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健康”;他提出“也应该给家长减负”……读着这些从爱心中涌流出来的文字,谁的爱心能不一次次产生共鸣呢?谁的爱心能不萌发生长呢?读李镇西老师的书之后,每个人内心原有的爱学生、爱事业的心灵之树在悄悄成长。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涯中,可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学生,而一位学生,在他的求学过程中,遇到的老师为数不多。
因此,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对所教的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你的一言一行,都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俗话说得好,五个手指都有长有短,各有用处,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善于认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寻找各种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奠定基础。
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偏心不宠爱,让他们为班级做更多的服务。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前苏联]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唐其慈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版王义高: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当代的“教育思想泰斗”,在世界教育家行列中也享有一定声誉。
他享年仅有五十二岁(一九一八——一九七○),却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教育遗产。
他一生著有四十多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部儿童文艺作品——童话、故事、短篇小说。
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教育信念:只有充分发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要充分发掘才能,就必须建立一种最佳环境。
这个环境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对于家庭环境,苏霍姆林斯基作了改变它的尝试:他在自己的帕夫雷什中学里设有“家长学校”,并给家长们授以《父母教育学》;孩子在校念书十年,父母则要上“家长学校”十三年,也就是早在孩子入学的前三年,父母就要上“家长学校”学习如何教育孩子了。
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有二:一是科学史上三十二起“狼孩子”的遭遇证明:尽管这些孩子具有人的天赋素质,但由于缺乏人的养育环境,致使没有一个能回到正常人的行列中来,可见幼年时期所处的德智体美环境的重要。
二是学前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学龄期的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学龄早、中、晚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为整个这一时期的学校教育提供了便利;各个时期的家庭教育得法,就有免除学校“再教育”、甚至社会“再教育”的可能,而“再教育”往往是使学校和社会最感头痛的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的实践证明,他改变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的作法是成功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说,建立“学校-家庭教育体系”是苏霍姆林斯基给后人留下的一份宝贵教育遗产。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有感苏霍姆林斯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一个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孩子的人,对于他的教育故事,一则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是: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里散步,看到幼儿园一个4岁的女孩摘下了校园的花房里新开的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从容地向外走。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前一阵,我认真学习了《走进孩子的心灵》一书,通过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面对拥有各种性格的孩子,这就需要我们处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精心的培育,与他们建立深厚的友谊,到达心灵的沟通。
在今后工作中我努力做到:一、慷慨表扬,鼓励是金“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
〞以前听到这句话,觉得对老师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通过学习,我觉得孩子教不好,关键是没有找到适宜的教育方法。
那么多个孩子,性格不一、喜好不同,让一个老师教育好这么多孩子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我觉得越是不容易,才能现实我们工作具有挑战性。
只有当我们付出了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当老师板下脸批评学生时,请想想这个孩子可爱的一面吧。
再批评的时候别忘了鼓励一下我们的孩子,千万不要吝啬表扬;因为小小的依据赞扬、依据鼓励、一句欣赏的话语,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应该信奉:慷慨表扬,吝啬批评,鼓励是金。
二、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时机面对不听话的学生,有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通过学习,我觉得关键是采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努力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们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催促自己改掉自身存在的毛病,这时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们体验成功呢?就是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学生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持。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辉。
后进生也需要老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时机,他的闪光点才会为人所知,为人所赏,作为老师,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一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闪光点被压制,不能发挥。
这样做,对于后进生来说真的是太不公平了。
温剑青 《走进评价走近儿童 》读后感
温剑青《走进评价走近儿童》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走进评价走近儿童>读后感》哇塞!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走进评价走近儿童》。
这本书呀,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对小朋友世界的新认知!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怎么去评价小朋友的事儿。
我就在想,评价小朋友不就是说他们好不好嘛,这有啥难的?可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简单!比如说,我们平时可能会随口就说:“哎呀,这个小朋友真调皮!” 这算评价吗?不算!真正的评价可不能这么随便。
就好像你不能看到一个蛋糕的外表,就说它一定不好吃,你得尝一口才知道嘛!评价小朋友也得全面、深入地去了解他们。
书里还提到,要从小朋友的各种表现去评价他们。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小花。
她呀,上课不太爱举手发言,可画画特别厉害!如果只看她上课不积极,就说她不好,那多不公平呀!这就像只看到了大树的叶子黄了,就说这棵树不行,却没看到它结了好多甜甜的果子呢!还有一次,我们班的小明考试没考好,老师没有马上批评他,而是和他一起找原因。
这难道不就是书里说的那种正确的评价方式吗?就像迷路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责怪自己怎么会走错,而是一起想办法找到正确的路。
我还和我的好朋友小红讨论了这本书呢!我问她:“你说,咱们以前对同学的看法是不是太片面啦?”小红眨眨眼睛说:“是呀,以后咱们可得多注意,不能轻易就给别人下结论。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评价小朋友真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儿。
我们得像侦探一样,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给出公正又有用的评价。
不然,一不小心就可能伤害到小朋友们小小的心灵啦!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加认真地去了解每个小朋友的独特之处吗?难道我们可以随便就给他们贴上不好的标签吗?当然不行!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去评价他们,让他们能快乐地成长,变得越来越棒!示例文章篇二:《<走进评价走近儿童>读后感》哇塞!最近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走进评价走近儿童》。
你们能想象吗?这本书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盒子,打开之后,里面藏着好多好多关于小朋友的秘密!书里讲了好多关于怎么去了解小朋友的办法,就好像给了我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能更清楚地看到小伙伴们心里在想啥。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6篇)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6篇)《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读后感1“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纪伯伦《先知》《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是由三位美国教育专家写的,他们在一所家长咨询机构上班,根据十几年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子女的经验,他们指出:要解决子女的问题,得先解决父母的问题——后者才是最重要的。
的确如此,大学毕业后,我先后在一所中学两所小学工作,接触过两百多学生,每个学生兴趣爱好习惯各不相同,性格脾性品格更是截然不同。
然而在我的眼里,只有两类学生:家教好的,家教不好的。
彬彬有礼的孩子,他的父母必然也是温文尔雅;蛮不讲理的孩子,他的父母中必有不讲理的;爱打人的孩子,家里定有时常动手打人的长辈。
在中国,人们习惯将教育培养孩子的事情交给老师,孩子不好必定是老师教育的不好。
其实,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父母在潜移默化中给他的影响已是根深蒂固,如要改变,绝非易事。
所以,是时候,咱们家长得将目光转向自己,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是合格的家长。
你可以在孩子面前控制自己的情绪吗?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巨大工作压力,像我等为生计日日奔波的人们占社会大多数。
有压力就会有烦恼,有烦恼就会有怨气。
每个父母都得反思下,你有没有将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压力转化成怨气,撒在无辜的孩子身上。
很多时候,孩子可能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却换来家长的暴怒和大声呵斥。
用心倾听,走进学生心灵 走进学生的心灵
用心倾听,走进学生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摘要: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本文阐述了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必须学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让灵魂和灵魂激荡,才会收到最佳教育效果的现代教育理念。
关键词:教育倾听尊重和关怀2008年8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
“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师爱是师德的核心。
一、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黄月霞指出,倾听是有效沟通所必备的元素,它是一种接纳的心底语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
教育是雕塑心灵的艺术,真正的教育必然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而心与心的对话又是从真诚的倾听开始的。
作为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呼声,了解学生的疾苦。
教师在学生面前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学生们就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
他们就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
这个时候所进行的交流,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就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在我所教的2008届学生中,有一个性格比较古怪的男生,他学习勤奋,争胜心强,家长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从高一开始,他的心理压力就很大。
高一开学一个月后,学校组织第一次月考,他忘我地复习,甚至在学校开秋季运动会时,他也在班里复习功课,国庆节放假期间,他也在家里认真学习,基本不出门,在月考成绩出来后,他的成绩居全班第一名。
一开始,我并没有过多地注意他,因为刚开学一个月,对他的了解还不够深。
以后通过与他的家长接触逐步了解到,他的家人过于看重成绩,而且仅仅看重考试成绩,常常给他讲考试不好没脸见人,这样无形中给学生施加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
《倾听孩子》读后感(精选5篇)
《倾听孩⼦》读后感(精选5篇)《倾听孩⼦》读后感(精选5篇) 当仔细品读⼀部作品后,相信⼤家的视野⼀定开拓了不少,不能光会读哦,写⼀篇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倾听孩⼦》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倾听孩⼦》读后感1 早有⽿闻《倾听孩⼦》是⼀本⾮常值得⼀看的好书,当拿到⼿⾥时真恨不得⼀⼝⽓看完它。
看完后果然受益匪浅! 看了这本书最受⽤的是再也不会为了孩⼦的哭泣、发脾⽓⽽伤脑筋了。
以前,每当孩⼦发脾⽓时我是⾃⼰跟着着急上⽕,他急我更急呀!现在好了,看到他发脾⽓能⼼平⽓和的冷静对待了。
因为书上说了,孩⼦发脾⽓并不是⽆理取闹,那是他的⼀种发泄情绪的表现,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陪着他,倾听他,脾⽓发完后他⼜是以前那个活泼可爱的宝宝了。
另外,对待孩⼦的哭闹也是,没看书以前的做法是⼀听他哭闹,爷爷奶奶们是连哄带骗的要使宝宝停⽌哭泣;⽽爸爸妈妈呢,则是软硬兼施,⽣怕他以后变本加厉。
看了书就释然了,孩⼦的哭泣是⾃我疗伤的⼀个过程,有的时候他会为了⼀点⼩事情⽽伤⼼的哭泣,这个时候,他伤⼼的已不是这个事情的本⾝,⽽是想起了以前的⼀些让他难过的事情,都是以前积累下来的伤痛,当时没有发泄出来,现在正在⾃我疗伤,在康复过程中呢!⽽我们所要做的还是倾听,给孩⼦温柔的拥抱和抚摸,让他知道爸爸妈妈会⼀直在他的⾝边陪伴他,不会因为他的哭闹⽽⽣⽓不理他的。
如果可以,还要让孩⼦把他伤⼼的事情告诉你,向你倾诉。
你会发现,⾬过就是天晴哦! 想哭就哭吧,孩⼦!爸爸妈妈陪着你! 《倾听孩⼦》读后感2 当我看了作者帕蒂.惠芙乐《倾听孩⼦》这本书后,让我更进⼀步地了解了“倾听”的意义,“倾听”这两个字本⾝就意味着少说话,不要急于劝说孩⼦,不要急于发表意见,⽽是让孩⼦先表达⾃⼰的情绪。
现在⼤部分的⽗母只注重在物质⽣活上满⾜孩⼦的需要和愿望,当孩⼦在精神上和感情上需要⽀持时,却往往因为时间和精⼒的不⾜⽆法满⾜他们,情急之中便同意满⾜孩⼦的某个物质要求,以便使⾃⼰迅速从⿇烦中解脱出来。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
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读后感1读马拉古兹的《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时,有许多的语句触动着我的心弦,启迪着我的思考和认识。
下面请允许我和你分享《儿童一百种语言》带给我的心灵鸡汤: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孩子是由一百种组成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思维模式;有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有着独特的……。
每个孩子都是那么的独一无二,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闪光点。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静静的等待;充满温情的陪伴;发自内心的赞美,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二、倾听孩子,信任孩子“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双手;一百个想法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一百种歌唱与了解的喜悦;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发掘;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创造;一百种世界等着孩子们去梦想”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的五彩斑斓,天马行空。
如果我们愿意驻足倾听孩子的想法,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几乎都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诗人……但因为有许多的原因我们对于孩子的发现、孩子的惊奇、甚至是孩子的语言都没有很好地去倾听和感受,更别提去信任孩子。
在很多人的心理总给孩子画好框框,孩子你在框框里是安全的,而外面有许多的危险你千万不要出去。
在这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孩子们的想法,孩子们的表达及孩子们的探索创造。
三、和孩子一起感受成长的快乐爱在左,而情在右。
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挥,不觉得悲凉!这是冰心赠葛洛的一段话。
我觉得也可以用在这里,用在我们和孩子一起成长的点滴时光里。
我们陪伴孩子成长并不是帮助孩子去规划未来成长的线轨迹。
而是和孩子一起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瑰丽多彩,一起去感受成长沿路上的鸟语花香,和孩子一起庆祝或者在孩子伤心哭泣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
《儿童一百种语言》不仅触动着我们的心弦,更为重要的是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儿童观,让我了解应该怎么样更好的陪孩子一起走完着快乐的成长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孩子的心灵》读后感
————郭胜男
“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迪。
人们常说,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还不如实实在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认同,与其强制的给孩子们灌输一些大道理,不如让孩子们自己意识到问题产生的影响和对他们的人生意义。
一堂小学生的作文课堂展示课开始了:内容是描写热爱的四季,当说到冬天时,孩子们纷纷表达对冬天的喜爱。
只有安锐怯怯地举起手:“老师,我可以不爱吗? 我可以不爱秋天,不爱冬天吗?”看到这,我心中的疑惑更深了,他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有他的原因吧。
此时,课堂差不多已经要顺利结束了,老师可以圆满结束课堂,可以婉转地绕过孩子的问题结束活动。
但是这位老师给了孩子发言的机会,而这个机会让安锐在今后的日子里:一直感谢老师曾经允许他的不爱,让他今后的岁月里,能够从容地去爱。
当我看明白:不爱秋天,那是因为“妈妈是清洁工,到了秋天,落叶扫也扫不尽,要是被人踩碎,被车碾碎,就更难扫了,妈妈总累得气管炎都犯了”;不爱冬天,那是因为“冬天一下雪,我和妈妈半夜就得起来扫雪。
要是车碾过,人踏过,雪就成了冰石头,我们只能一小块一小块地砸,妈妈的两只手都生了冻疮,整天流血。
”我的内心被深深震撼了,一个多么天真无邪的孩子,一个对妈妈充满了爱的孩子,一个知道心疼妈妈的孩子,差一点就成了大家眼中的不爱妈妈,不爱秋天、冬天的“怪”孩子。
幸亏是老师的“允许”,让安锐说出了心中的话:“我爱妈妈的眼睛,她的右眼生了白内障,什么都看不见了,左眼老是流泪,晚上她就流着眼泪,给我织毛衣,给爸爸煎药。
我爱妈妈的手,她的手是紫黑色的,可妈妈说,这双手养活了我们全家。
”接着老师的哽咽、老师的点头,然后郑重举起右手的那种赞同,感动了所有人,老师的引领让同学们、听课的老师们走进了安锐的内心世界,读懂了他的画,原来他没有故意捣乱,他的画就是他的内心的真实写照。
班级里有一个问题学生,他厌学,和同学吵架时,用脚踩同学的头,曾经几次想跳楼……开学接手这个班级,他第一时间进入了我的眼帘,他身着一身黑,黑色的衬衫上面绣着一条龙,俨然一副小混混的打算。
有时他上课要去踩旁边同学的脚,回家作业交不上来,做题错题连篇……于是常常课后找他聊聊天,问问他最近有什么开心的事情,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开始时他有戒心,他会说:“没有什么啊,你问这些做什么?”后来看到其余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像朋
友一样聊天时,他的戒心慢慢的放松了,也可以聊一些自己的事情。
一次夜自习他玩PSP,辅导老师制止他,他竟说“你必须还给我,否则我就从楼上跳下去”,第二天我问他是不是有心事,他很惊讶,想知道为什么,我说你是老师的好朋友,老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从关心他的日常生活到关心他的学习。
从他的厌学弃学到他的主动学习,多次的家访谈话,他一天一天的变化着。
一天他兴冲冲的来找我,告诉我他找到了学习动力,我很为他高兴,他说“我喜欢了咱班的一个女生,我要为她而学习”,我的心里一震,笑容僵在了脸上,怎么办怎么办?“你告诉她了吗?”我问。
他兴奋的说“还没有”。
我稍稍放下了心,忙告诉他“千万不要告诉她,你要是告诉她你们连朋友的做不了,你现在提高自己的成绩好能给她讲题啊”,从此他能熟练地背诵课文,默写全对,错题也少很多……尽管有时还会犯错,但是他知道老师在关心他,他不会像以前那样做出极端的事情。
有时候老师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小小默许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学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去倾听孩子的想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翻然悔悟:每天面对天真的孩子们,面对他们好奇的提问,渐渐地也许我们会充耳不闻;面对他们与同伴的争吵,面对他们的一个个小小失误,又有多少次我们将他们想说的话制止于嘴边……也许,我也在无意中将孩子们心里最美好的声音当成了“嘈杂的吵闹声”;也许,我无意中将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的爱扼杀了。
有时侯班级里调皮的孩子总会犯一些大大小小的错误,很多时候孩子犯了错误就会吓得不敢开口,老师越是批评他就越是不开口,有时候自己总顾着说这件事情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只顾着批评这种行为是不对的,而没有耐心地和孩子交流,没有静下心来尝试和孩子沟通,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去理解孩子为什么犯这个错误,然后找到真正好的解决办法。
孩子的每个举动,都是有原因的。
原来只要用心去聆听孩子们的声音,走进孩子给孩子一点表达的空间,我们就会走入孩子的内心。
曾有人说过: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我们在读,但要真正去读懂他,是多么不容易啊!走进孩子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不仅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生活是阳光灿烂,也让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永葆一颗年轻的心。
我懂得了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
这也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而事实证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爱得爱!的确是这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与孩子共同成长是辛苦的、劳累的、艰难的,但却又是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
心灵是智慧的发源地,是人类的灵魂所在,而孩子的心灵,是一方奇妙的净土,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他们才可能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