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
方剂
2.药量增减变化 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对药物的用量 增减变化,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 从而其功用、主治则各有所异。
3.剂型更换变化 同一方剂,尽管用药、用量完全相同,但 剂型不同,其作用亦异。但这种差异只是 药力大小与峻缓的区别,在主治病情上有 轻重缓急之分而已。
第四章
剂型
1.汤剂: 制法:古称汤液,是将药物饮片加水或 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时间,去渣取汁, 制成的液体剂型。 作用:主要供内服。外用的多作洗浴、熏 蒸及含漱。 特点:吸收快、能迅速发挥药效,特别 是能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 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李杲 说:“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下法 荡涤肠胃、排 燥屎、冷积、瘀血、 出粪便 宿食、虫积等有形积 滞停留于胃肠 和法 和解、调和脏 邪犯少阳,肝脾不和, 腑、阴阳、表 寒热错杂,表里同病 里失和之证 等
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能
适应病症
清法 清热、泻火、 热证、火证、热甚 凉血 成毒以及虚热等证 温法 温里祛寒 脏腑的沉寒痼冷, 寒饮内停,寒湿不 化,以及阳气衰微 等
二.常用治法
清代程钟龄将诸多治法概括 “八法”,他在《医学心悟》 中说:“论病之源,以内伤外 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 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 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功 能 适应病症 汗 发 汗 解 表 , 感表证、疮疡初起以 外 法 宣肺散邪 及 水 肿 、 咳 嗽 等 伴 见 表 证者 吐 涌吐痰涎、 中风痰壅,宿食壅阻, 法 宿 食 、 毒 癫狂、喉痹等 物
使药: 引经药,即能引方中诸药以达 病所的药物。 调和药,即具调和诸药作用的 药物。
第三节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名词解释--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研究中药方剂的配
方和实际应用。
下面是一些中医方剂学中常用的名词解释:
1. 方剂:指中医药中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组合方案,是中药以
一定比例配伍在一起使用的具体处方。
2. 配伍:指中药在方剂中的组合关系,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方法等。
3. 药味:中药方剂中所含的主要药物的性味特点,包括寒、凉、温、热、苦、甘、辛、酸、咸等。
4. 药性:中药方剂中各药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特点,包括疏风
散寒、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
5. 方义:中药方剂的基本理论,包括方剂的分类、功效、适应
症等。
6. 用药禁忌: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能使用的限制条件,如孕妇禁用、对某药物过敏等。
7. 方证:根据中医诊断理论,对某种疾病的病机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和归纳,进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剂。
8. 给药途径:指中药方剂的使用方式,包括口服、外用、注射等。
以上是中医方剂学中的一些常用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理解中医方剂学有所帮助。
注意:以上内容为简要解释,具体内容请参考相关中医药学专业书籍或资料。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
方剂学知识点总结一、方剂的定义和分类1. 方剂的定义方剂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应用形式,是中药成方的技术总成。
方剂是中药成方的基本形式,是将若干种中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用特定的制法加工成的药物剂型。
2. 方剂的分类方剂可以根据其应用范围、性质特点等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应用范围可以分为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根据性质特点可以分为解表剂、清热剂、利湿剂、化痰剂、理气剂、调经剂、安神剂、养血剂、养阴剂、壮阳剂等不同类型的方剂。
二、方剂的基本内容1. 方剂的组成方剂的组成包括主药、辅药、味辅、引药等几个方面。
主药是方剂中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方剂的核心成分;辅药是为了加强或改善主药的药性,起着强化作用;味辅是为了增加方剂的药味,改善方剂的口感;引药是为了增强方剂的疗效,引导药性。
2. 方剂的制备方剂的制备主要包括研磨、调和、制丸、制散、煎煮、蒸化等过程。
研磨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调和是将各种药物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在一起;制丸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丸剂;制散是将调和好的药材用一定的方法制成散剂;煎煮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温度进行煎煮;蒸化是将药材放入特定的容器中,通过蒸汽进行加工。
3. 方剂的性能方剂的性能包括形态、色泽、气味、口感等方面的性质。
方剂的形态包括丸、散、膏、糖浆、煎剂、化剂等形式;色泽包括药材的颜色、方剂的颜色等,气味包括药材的气味、方剂的气味等;口感包括方剂的苦、辣、甜、酸、涩等口味。
4. 方剂的功效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方剂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化痰止咳、理气止痛、活血化瘀、养阴清热、养血生津、安神止痛等不同方面的功效。
5. 方剂的应用方剂的应用包括内服方剂和外用方剂。
内服方剂是指将方剂用口服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内脏疾病;外用方剂是指将方剂用于外敷或涂抹的方式进行应用,主要适用于治疗皮肤病和外伤。
三、方剂学的研究方法1. 方剂的研究方法方剂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
中医方剂学讲解
中医方剂学讲解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配伍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医方剂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方剂的命名、组成、配伍规律、药味、药性、功效、不良反应等方面。
方命的命名是指方剂的名称及其来源,方剂的组成则是指具体的药物成分。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指中药药物之间治病的协同作用关系,药味则是指中药的味道特征,包括苦、辛、甘、酸、咸、涩等。
药性是指中药药物的性质,包括温、热、凉、寒、平等。
功效是指方剂的治疗作用,包括疏风散寒、清热解毒、滋阴补肾等。
不良反应则是指方剂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等。
中医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
方剂的配伍是指将不同的药物组合起来,形成有特定治疗作用的药物组合。
方剂的配伍规律是中医药学的关键,并有“六味律”、“八卦配伍”、“养生之道”、“合剂之道”等配伍规则。
在中医方剂学中,应用广泛的方剂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入门》等,这些方剂已经历数千年,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剂的应用具有较为广泛的临床应用,其中不乏举世闻名的方剂如“四逆散”、“桂枝汤”、“六味地黄丸”等方剂,这些方剂主要适用于特定的疾病和病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认真学习中医方剂学的各个方面,综合运用这些知识来提升自身的健康水平,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为患者提供更为具有针对性和疗效的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方剂学是中医药学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
通过深入学习中医方剂学,有助于提升人们的健康水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治疗方案。
方剂学ppt课件
北宋大观年间政府令陈师文将官办药局所收 的成药处方加以校订而。虽载方788首,但却是经13
宋元时期
• 《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著
• 《伤寒明理论》
金代成无已——最早阐述方剂配伍意义 的医家
首次选用君臣佐使的组方理论对《伤寒 论》中的20首方剂配伍进行了分析。 1提出佐药的概念,完善《黄帝内经》 2完善“七方”说 3完善“十剂”说
21
复习思考题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
2、简述方剂学发展过程中对 方剂学有贡献的主要医家和著 作
22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 关系
证
方
法
剂
药
23
第二章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教学目标:
1
掌握方剂与病证、治法和药的关系
2
熟悉常用治法(八法)的基本内容
3
了解方剂与中药之间复杂的关系
24
方剂与证、法、药的关系
• 《外台秘要》
王焘著 载方6800余首 汇集历代名方和 一些海 外传来的方剂
12
宋元时期
• 《太平圣惠方》
由北宋翰林医官院组织王怀隐等人编著,共 100卷,载方16834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 编写的方书。
• 《圣济总录》
北宋徽宗时期朝廷组织编著。全书共200卷, 载方近两万首,几乎将汉至两宋之际的方书收罗 殆尽,是剂资料的又一次总结,成为我国方剂专 著的大典。
9
魏晋南北朝时期
• 《肘后备急方》
葛洪 载方510首 以简、便、廉、效为特 点
• 《刘涓子鬼遗方》
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方书
10
• 《药对》
徐之才著,将药物按功效归为宣、通、补、 泄、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后世 《圣济经》中将十种演化成十剂。
中医方剂学(全套1413页PPT课件)
*《中医方剂大辞典》:南京中医药大学 载方96592首。
第三节 方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方剂学具有基础与临床的双重属性; *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中药运用的重要形式; * 衔接传统中医与现代生命科学法(二十二类分类法):见于清代汪昂之 《医方集解》。其开创了方剂新的治法(功效)分类法, 具体将方剂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 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 清暑、利湿、润燥、泄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 经产和急救良方共22剂。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 制毒纠偏; ·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方剂学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第一节 方剂与病证
* 方剂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产物; * 方剂的产生都是以辨证为依据的; * 方剂是针对具体病证作出的针对性治疗的方案。
金 银 化
第二节 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的概念:
* 治法:即治疗方法。指临床辨证审因之后,在治疗原 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总结(知识点精华版)
《方剂学》重点内容第一章、解表剂1.辛温解表剂方名功效主治辨证要点方歌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外感风寒表虚证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
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益姜葱。
加味香苏散发汗解表理气解郁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鼻塞流涕,无汗,身体疼痛,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加味香苏陈草姜,蔓荆芥防芎秦艽。
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姜五味。
止嗽散宣利肺气疏风止咳风邪犯肺证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止嗽散中用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
百部紫菀同蒸用,感冒咳嗽此方先。
2.辛凉解表剂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咽痛,头痛口渴,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银翘散主上焦医,竹叶荆牛薄荷豉,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脉浮数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阳明热盛入母膏。
麻杏甘石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肺热壅盛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甚则鼻煽,口渴,有汗或无汗,喘咳,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麻杏甘石汤柴葛解肌汤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发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痛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柴葛解肌姜枣膏,羌草桔梗芩芷芍。
升麻葛根汤解肌透疹麻疹初起疹出不出(或出而不畅),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升麻葛根草芍药,解肌透疹此方良。
《方剂学》方解
绪言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1、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治法来源于方剂;(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
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1)汗法——解表剂(2)和法——和解剂(3)下法——泻下剂(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5)吐法——涌吐剂(6)清法——清热剂(7)温法——温里剂(8)补法——补益剂三、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1)药味加减的变化(2)药量加减的变化(3)剂型更换的变化各论1解表剂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
(臣)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方剂学总结(各方面都包括)
方剂学方剂学是中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的组方、配伍和应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性学科之一,是中医护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方剂的分类、方剂的方义学、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应用等各个角度对方剂学进行。
方剂的分类方剂是根据临床需求,根据证候特点、药物属性、方剂的应用方式等条件,按照一定的原则,将药物配伍起来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种类繁多,能够分为方剂、散剂、丸剂、煎剂、炮制剂等几种类型。
其中,丸剂是将药粉用药材作为基材制成的药物,煎剂是在中药煎煮器中煮煎制成的药物。
炮制剂是将药物进行加工、炮制等工艺制成的药物。
另外,还有根据剂型、功效、用药方式等要素对方剂进行分分类。
根据用药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口服方剂、外用方剂、注射剂等类型。
根据功效不同,方剂可分为解表汗剂、清热剂、补气益肺剂、化痰止咳剂、润肠通便剂、止血剂等多种类型。
根据使用药物类型不同,可分为单味药方剂、复方药方剂等类型。
方剂的方义学方义学是方剂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方剂中各种药物的功效、方剂的适应证、治疗疾病的作用及其规律。
方剂的成方原则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运用多方面知识和经验,对药物进行组配制成的中药剂型。
方剂的成方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根据证候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组配,达到治疗作用。
如解表剂用于感冒、风热、伤寒等表证,清热剂用于热毒、热病等证候。
根据药性配伍方剂应根据药物的性味、归经属性等特性进行配伍,而不是随意组配。
如阴阳药物、寒热药物等不应随意搭配,需进行药物调和。
根据用药数量配伍方剂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用药量的调整。
根据用药时间配伍方剂的用药时间要根据证候的轻重、疾病进展情况等进行调整。
方剂的配伍原则方剂的配伍原则主要是指在组成方剂过程中,如何合理搭配药物,达到方剂的有效组合。
方剂的配伍不仅是药物性质配伍,而且还涉及药物制法、用量、用法等。
方剂学总结
一、解表剂1.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2.适用范围: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起兼见表证者3.分类:(1)辛温解表(2)辛凉解表(3)扶正解表4.注意事项:(1)辨清病证性质,适当遣药组方(2)把握煎服方法,利于发汗驱邪(3)解表取汗标准,以遍身微汗为佳(4)权衡表里轻重,治疗主从有序(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9g 桂枝6g 杏仁6g 炙甘草3g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配伍特点:麻桂相须,开腠透营,发汗解表之功益彰;麻杏相使,宣降相因,利肺平喘之效更甚。
2、桂枝汤组成:桂枝9g 芍药9g 炙甘草6g 生姜9g大枣3g(12枚)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
恶寒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者配伍特点:一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祛邪而不至过汗,和营使发汗有源;二是既能辛甘化阳,又能酸甘化阴,阴阳并补(气津同补),调和营卫。
3、九味羌活汤组成:羌活9g 防风9g 苍术9g 细辛3g 川芎6g 香白芷6g 生地黄6g 黄芩6g 甘草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主治: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或浮紧配伍特点:一是辛温升散药和寒凉清热药合用,外散风寒,内清里热,使汗而不峻,清而不滞;二是药备六经,通治四时,充分体现了“分经论治”的思想。
4、香苏散组成: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苏叶120g 炙甘草30g陈皮60g(不去白)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功用:疏散风寒,理气和中主治:外感风寒,气郁不舒证。
恶寒身热,头痛无汗,胸脘痞闷,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浮。
配伍特点:解表与理气化湿并举,宣肺与疏肝醒脾共行,祛风散寒,调气活血,药性平和5、小青龙汤组成:麻黄9g 芍药9g 细辛6g 干姜6g 炙甘草6g 桂枝9g 半夏9g 五味子6g用法:水煎,温服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主治:外寒里饮证。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
完整版)方剂学完整整理方剂是根据辩证施治的原则,选择适当的药物,确定用量,按照组方的基本结构要求,进行合理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先秦时期,复方开始产生和发展。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五十二种病的症状与治疗方剂,其中包括外科和皮肤科方剂,共有283首方,使用了242种药物,并记载了丸、汤、饮、散等内服剂型,以及敷、浴、蒸、熨等外用剂型。
这标志着方剂临床应用已初具规模。
两汉时期,方剂学开始形成和奠基。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13首方剂,包括汤、饮、膏、丸、丹、酒、醴等剂型。
该书提出了方剂分类的“七方”说,以及治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还提出了制方理论:“主病之谓君,___之为臣,应臣之为使”。
伤寒杂病论》是___,该书辨证论治,方剂中融合了理论、法则、方剂和药物。
书中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配伍严密,药物种类达到270多味,方剂共有323首,剂型丰富,煎服有一定的规范。
该书的疗效卓著,流传至今。
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剂学注重实用,理论稍显薄弱。
《肘后备急方》是该时期的代表作,书中收录了510首单方和494首复方,多用于治疗突发急症。
该书论述简要,所载药方都经过试验。
隋唐时期,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方剂书籍。
《千金方》是其中之一,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分。
该书收录了7500多首方剂,其中首要关注妇儿病症,还有专辑的“食治”卷以及保健、美容方。
《外台秘要》是另一部重要的方剂书籍,收录了6800多首方剂,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方剂,按科、病分类整理了方剂。
宋(金)元时期,方剂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首先是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典,收录的方剂经过确切有效的验证并实际应用,详细列出了主治和组成,还详述了药物的炮制和制剂。
其次是专科方书的问世,《小儿药证直诀》是最早的儿科专科方书。
此外,方论专著也开始出现,《伤寒明理论》是第一部专门剖析方剂的专著,___四大家分别是___、___、___和___,他们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学派和理论。
《方剂学》总论
• 佐药:1,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 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
臣药的毒性与烈性
• (十枣汤中的大枣)。
• 3,反佐药:即根据病情的需要,用与君药性 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芍药汤中的肉桂,芍药汤主治湿热痢疾初起, 以芩连黄寒清热燥湿止痢,加肉桂防止冰伏湿 遏),
方剂学
<绪言>
• 方剂(处方) 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 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 照组方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的。
•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 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 主要基础学科之一。
• 方剂学的任务:1,分析运用
•
2,临证组方
• 基础方,代表方,常用方。
• 学习方剂学的方法:1,理解
《济生方》《苏沈良方》
• 金元四大家的方剂学代表作。
六,明清时期
• 《普济方》61739首方, • 是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 • 《医方考》第一部方论专著 • 《证治准绳》 •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 • 《本草纲目》单方11000首 • 《医方集解》 • 《成方切用》 • 《古今名医方论》
• 七,近现代时期 • 《中医方剂大辞典》96592首
• 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 特性,故适用于祛风通络和补益剂中使 用。
• 6,丹剂 • 7,茶剂 • 8,露剂 • 9,锭剂 • 10,条剂 • 11,线剂 • 12,栓剂
• 13,冲剂 • 14,片剂 • 15,糖浆剂 • 16,口服液 • 17,注射液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 1,服药时间: 病在上焦,宜食后服;病 在下焦,宜食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 空腹服,安神剂宜临睡服。
方剂学考点梳理
方剂学考点梳理1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科学。
2治法:将四诊所得到的病情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判断确定证候之后所拟定的具体治疗措施3治法与方剂的关系:辩证统一(治法是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手段)4治法特点:1两个层次(具有一定概括性的治疗方法;根据具体证候确立具体治法);2多体系(脏腑辨证-宣肺止咳,和胃降逆;六经辨证-和解少阳,内泻阳明热结;卫气营血辨证-清营凉血;三焦辨证-宣上,畅中,治下)5常用治法:程氏八法《医学心语》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汗法: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促进发汗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治疗表证(麻疹、疮疡、疟疾、痢疾水肿在身半以上吐法:通过药物引起呕吐,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其高者,引而越之”和法: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齐亢厉之谓和消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6方剂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伤寒明理论》:“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并将内经中的重改为复2按功用分类:十剂: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3按治法分类:程式八法7方剂组成原则: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其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1佐助药:配合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2佐制药:(生姜制半夏之毒)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3反佐药(吴茱萸)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1引经药:即能饮方中诸药达于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8方剂的变化形式:药味加减的变化,药量增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方剂的剂型:1汤剂: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根据病情加减使用2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携带,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不易变质3丸剂:吸收缓慢,药效持久,而且体积小,服用、携带、贮存都比较方便解表剂9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10适应范围:治疗表证,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痢疾等病初起之时11使用注意:不宜久煎,以便身持续微汗为佳。
方剂学目录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1.麻黄汤:2.桂枝汤:3.九味羌活汤4.小青龙汤:5.止嗽散:第二节辛凉解表6.银翘散:7.桑菊饮:8.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9.柴葛解肌汤:10.升麻葛根汤:第三节扶正解表11.败毒散:12.加减葳蕤汤:13.再造散: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1.大承气汤:2.大黄牡丹汤:第二节温下3.大黄附子汤:4.温脾汤:5.三物备急丸:第三节润下6.麻子仁丸:7.五仁丸:8.济川煎:第四节逐水9.十枣汤:10.舟车丸:第五节攻补兼施11.黄龙汤:12.增液承气汤:第三章和解剂第一节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2.蒿芩清胆汤:第二节调和肝脾3.四逆散:4.逍遥散:5.痛泻要方:第三节调和肠胃6.半夏泻心汤:第四节表里双解7.大柴胡汤:8.防风通圣散:9.葛根黄芩黄连汤:第四章清热剂第一节清气分热1.白虎汤:2.竹叶石膏汤:第二节清营凉血3.清营汤:4.犀角地黄汤:第三节清热解毒5.黄连解毒汤:6.普济消毒饮:7.仙方活命饮:8.凉膈散:第四节清脏腑热9.导赤散:10.龙胆泻肝汤:11.左金丸:12.泻白散:13.苇茎汤:14.清胃散:15.玉女煎:16.白头翁汤:17.芍药汤:第五节清热祛暑18.新加香薷饮:19.六一散:20.清暑益气汤:第六节清虚热21.青蒿鳖甲汤:22.清骨散:23.当归六黄汤:第五章温里剂第一节温中祛寒1.理中丸:2.小建中汤:3.吴茱萸汤:第二节回阳救逆4.四逆汤:5.回阳救急汤:第三节温经散寒6.当归四逆汤:7.黄芪桂枝五物汤:8.阳和汤:第六章补益剂第一节补气1.四君子汤:2. 参苓白术散:3.补中益气汤:4.生脉散:5.玉屏风散:6.人参蛤蚧散:第二节补血7.四物汤:8.当归补血汤:9.归脾汤:第三节气血双补10.八珍汤:11.炙甘草汤:第四节补阴12.六味地黄丸:13.左归丸:14.大补阴丸:15.一贯煎:16.益胃汤:17.七宝美髯丹:第五节补阳18.肾气丸:19.右归丸:第六节阴阳双补20.地黄饮子:21.归鹿二仙胶:第七章固涩剂第一节固表止汗1.牡蛎散:第二节敛肺止咳2.九仙散:第三节涩肠固脱3.真人养脏汤:4.四神丸:5.桃花汤:6.固经汤:第四节涩精止遗7.金锁固经丸:8.桑螵蛸散:第五节固崩止带9.固冲汤:10.完带汤:11.易黄汤:1第八章安神剂第一节重镇安神1.朱砂安神丸:2.磁朱丸:第二节补养安神3.天王补心丹:4.酸枣仁汤:5.甘麦大枣汤:第九章开窍剂第一节凉开1.安宫牛黄丸:2.紫雪:3.至宝丹:4.小儿回春丹:第二节温开5.苏合香丸:6.紫金锭:第十章理气剂第一节行气1.越鞠丸:2.柴胡疏肝散:3.半夏厚朴汤:4.金铃子散:5.瓜蒌泻白白酒汤:6.厚朴温中汤:7.天台乌药散:8.橘核丸:第二节降气9.苏子降气汤:10.定喘汤:11.旋覆代赭汤:12.丁香柿蒂汤:13.橘皮竹茹汤:第十一章理血剂第一节活血祛瘀1.桃核承气汤:2.血府逐瘀汤:3.补阳还五汤:4.复元活血汤:5.丹参饮:6.失笑散:7.温经汤:第二节止血8.十灰散:9.四生丸:10.咳血方:11.小蓟饮子:12.槐花散:13.黄土汤:第十二章治风剂第一节疏散外风1.川芎茶调散:2.大秦艽汤:3.小活络丹:4.牵正散:5.玉真散:6.消风散:第二节平息内风7.羚角钩藤汤:8.镇肝熄风汤:9.大定风珠:第十三章治燥剂第一节清宣外燥1.杏苏散:2.桑杏汤:3.清燥救肺汤:第二节滋阴润燥4.麦门冬汤:5.养阴清肺汤:6.百合固金汤:7.增液汤:8.玉液汤:第十四章祛湿剂第一节化湿和胃1.平胃散:2.藿香正气散:第二节清热祛湿3.茵陈蒿汤:4.八正散:5.三仁汤:6.甘露消毒丹:7.二妙散:第三节利水渗湿8.五苓散:9.猪苓汤:10.防己黄芪汤:11.五皮散:第四节温化水湿12.苓桂术甘汤:13.真武汤:14.实脾散:15.萆薢分清饮:第五节祛风胜湿16.羌活渗湿汤:17.独活寄生汤:第十五章祛痰剂第一节燥湿化痰1.二陈汤:2.温胆汤:第二节清热化痰3.清气化痰丸:4.小陷胸汤:5.滚痰丸:6.消瘰丸:第三节润燥化痰7.贝母瓜蒌散:第四节温化寒痰8.苓甘五味姜辛汤:第五节治风化痰9.半夏白术天麻汤:10.定痫丸:第十六章消食剂第一节消食化积1.保和丸:2.木香槟榔丸:3.健脾丸:4.枳术丸:第二节消痞行滞5.枳实消痞丸:第十七章驱虫剂1.乌梅丸:2.肥儿丸:3.化虫丸:4.驱绦汤:第十八章涌吐剂1.瓜蒌散:2.急救稀涎散:3.盐汤探吐方:2。
中药学方剂学
中药学方剂学中药学方剂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配伍规律、制剂方法和应用效果。
方剂是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是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的药物配方,根据不同病症和体质,通过合理的搭配和制剂,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中药学方剂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药物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临床药理学等多个方面。
其中,药物学主要研究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药性功效等方面的知识;药理学则探究中药对人体的作用机制和药效;药代动力学则研究中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临床药理学则将中药方剂应用于临床实践,探索其治疗疾病的效果和机制。
中药学方剂学的核心是方剂的配伍规律。
中医认为,中药方剂的配伍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才能发挥最佳的疗效。
这些规律包括“四气调和”、“五味调和”、“六腑调和”、“七情调和”等。
其中,“四气调和”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性味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目的;“五味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的五味(辛、甘、酸、苦、咸)要相互补充,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六腑调和”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同时作用于心、肝、脾、肺、肾、胆六腑,以达到全面调理人体机能的目的;“七情调和”则是指方剂中所用药物要能够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以达到平衡情绪、舒缓心境的目的。
在制剂方法上,中药学方剂学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制备工艺和用药方法。
中医认为,不同的病症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剂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常见的制剂方法有煎煮法、浸泡法、蒸馏法等。
其中,煎煮法是最常用的制剂方法,通过将中药材加水煎煮,使药物成分溶解于水中,便于人体吸收和利用;浸泡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酒或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使药物成分溶解于酒或水中,以增强药效;蒸馏法则是将中药材放入蒸馏器内进行蒸馏,得到纯净的药物提取物。
中药学方剂学的应用效果主要通过临床实践得到验证。
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可以评估方剂对不同病症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方剂进行质量控制和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质量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剂学》练习题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创造性地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著作是《》2.麻子仁丸的主治病证为。
3.六一散滑石与甘草用量之比为。
4.炙甘草汤的君药是;5.理中丸的君药是 _____;6.主治下焦蓄血证的方剂是____;7.培土生金的代表方剂是_____;8.主治外感凉燥证之方剂是__;9.主治湿热黄疸的方剂是__;10.四神丸的主治病证为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麻黄汤与麻杏甘石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A麻黄 B桂枝 C杏仁 D甘草2.安宫牛黄丸之功用为( )A清热开窍.豁痰解毒 B清热开窍,化浊解毒C清热开窍,镇痉安神 D芳香开窍.行气止痛3.补中益气汤中最能体现“补气升阳”作用的药配物伍是( )A人参、升麻、柴胡 B人参、黄芪、白术C黄芪、升麻、柴胡 D白术、升麻、柴胡4.龙胆泻肝汤的功用是( )A泻三焦湿热,清血中瘀热 B清肝胆实火.泻下焦湿热C泻肝胆实热,降心火上炎 D清肝经湿热,补阴血不足5.保和丸之组成中没有( )A山楂 B神曲 C干姜 D连翘6.既“辛甘化阳“又”酸甘化阴“的方剂为( )A理中丸 B小建中汤 C吴茱萸汤 D四逆汤7.主治血虚寒厥的方剂是()A四逆散 B 四逆汤 C当归四逆汤 D大承气汤8.真人养脏汤适用于( )A脾虚泄泻 B脾虚有湿之泄泻 C脾肾虚寒之泄泻 D寒湿泄泻9.天王补心丹中之“三参”是指( )A人参、党参、沙参 B人参、丹参、苦参C人参、西洋参、丹参 D人参、丹参、元参10.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共有的药物是( )A黄连、知母 B犀角、生地C犀角、玄参 D银花、麦冬11..薄荷在逍遥散中之作用是( )A疏风散热 B清利咽喉 C解毒透疹 D疏肝解郁12.泻下剂的应用原则是( )A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B表邪未解,里实已成C表邪未解,里实未成 D表里俱实13.具有寒热平调,散结除痞作用的方剂是( )A大陷胸汤 B半夏泻心汤 C痛泻要方 D四逆散14.越鞠丸中有的药物是( )A黄芩 B白芍 C茯苓 D川芎15.血府逐瘀汤中最能体现升降同用的对药是( )A桔梗、枳壳 B牛膝、桔梗 C牛膝、枳壳 D牛膝、柴胡16.主治证病机为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而风寒湿邪又痹着日久的方剂是( )A大秦艽汤 B独活寄生汤 C地黄饮子 D补阳还五汤17.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的用量比例是( )A2:1 B1:2 C3:1 D1:l18主治气虚发热的方剂是()A四君子汤 B归脾汤 C补中益气汤 D白虎汤.19.镇肝熄风汤中茵陈、川楝子、麦芽的作用是( )A清泄肝热,疏肝理气 B清热和胃,泻肺平喘C清热退黄,健脾和胃 D清肝和胃,潜阳降逆20.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作用的方剂是( )A小柴胡汤 B大柴胡汤 C大承气汤 D防风通圣散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大承气汤的主治证中包括()A阳明腑实证 B热结旁流 C下焦蓄血 D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属里热实证者2.小柴胡汤之主治病证包括( )A伤寒少阳证 B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C疟疾、黄疸见少阳证者 D瘟病热入营血 E内伤杂病见少阳证者3.肾气丸主治中包括( )A脚气 B悬饮 C消渴 D转胞 E水肿4.乌梅丸主治包括( )A蛔厥症 B久泻久痢 C手足厥冷 D食少体倦5.阳和汤主治病症有( )A阴疽 B脱疽 C痰核 D鹤膝风 E血痹6.汤剂的特点是( )A 不易变质B 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C 便于加减应用D 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剂型 E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7.桑菊饮的药物组成是( )A桑叶、菊花 B连翘、薄荷 C桔梗、杏仁D银花、牛蒡子 E甘草、苇根8.越鞠丸中不选用祛痰郁药是因为( )A本方证中没有痰郁 B气顺痰自利C湿去则痰不生 D五郁得解则痰郁随之而解9.苏子降气汤中当归的作用是( )A治咳逆上气 B温补下元 C养血润燥D行血中之气 E活血祛瘀10.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的作用是( ) ‘A大补脾胃之气 B益气固表止汗C使气旺以促血行 D使祛瘀而不伤正11.八正散组成中有( )A车前子 B大黄 C滑石 D扁蓄 E灯芯草12.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的方剂是( )A五苓散 B猪苓汤 C镇肝息风汤 D参苓白术散 E真武汤13.猪苓汤组成中有( )A猪苓 B泽泻 C茯苓 D白术 E阿胶14.二陈汤与温胆汤的共有药物是( )A陈皮 B半夏 C生姜 D大枣 E茯苓15.普济消毒饮之药物组成是( )A黄芩、黄连 B升麻、柴胡、桔梗 C陈皮、甘草、玄参 D连翘、板蓝根、马勃E牛蒡子、薄荷,僵蚕16.白虎汤证可见()A壮热面赤 B烦渴引饮 C汗出恶热 D斑疹隐隐 E脉洪大有力17.下列含有金银花的方剂有( )A银翘散 B清营汤 C仙方活命饮 D补中益气汤 E普济消毒饮18.四逆汤主治证之病机为( )A寒邪深入少阴 B肾中阳气衰微C外邪传入少阳而抑遏阳气不得达于四肢 D阳气不足而又血虚19.参苓白术散的组成是四君子汤加( )A扁豆、莲子肉 B淮山药、大枣 C薏米、砂仁 D黄芪、生姜 E桔梗20.九味羌活汤之药物组成是( )A羌活、防风、苍术 B细辛、川芎、白芷 C柴胡、独活、前胡D生地、黄芩、甘草 E细辛、荆芥、豆豉四、名词术语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八法2.急下存阴3.臣药4.透热转气5.和解剂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清胃散中黄连与升麻的配伍意义如何?2. 十枣汤中配伍大枣的目的如何?3.试说明四君子汤的配伍意义。
4.木香在真人养脏汤中作用是什么?5.真武汤主治何证?方中配伍白芍的目的是什么?六、论述题(每题10分,共20分)1.归脾汤、天王补心丹与朱砂安神丸在临床中如何区别运用? 2.试分析六味地黄丸的配伍意义及配伍特点?《方剂学》练习题二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是。
2、方剂的变化形式包括:药味加减的变化、、剂型更换的变化。
3、四君子汤的药物组成是。
4、茵陈蒿汤的功用为。
5、主治风痰上扰证的代表方剂是。
6、体现“辛开苦降”治法的代表方剂是。
7、天王补心丹中的“三参”是。
8、理中丸中的君药是。
9、当归四逆汤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而成。
10、泻下剂的应用原则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不是“八阵”内容的是( )A.补、散B.和、寒C.热、攻D.宣、通2、治疗疟疾的方药,服用时间为( )A.发作前半小时服用B.发作前1小时服用C.发作前2小时服用D.发作前3小时服用3、桂枝汤中桂枝与白芍的用量比是 ( )A.1:1B.1:2C.2:1D.1:34、患者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选用的最佳方剂是(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温脾汤D.调胃承气汤5、柴胡、白芍、白术同用的方剂是( )A.小柴胡汤B.半夏泻心汤C.逍遥散D.温脾汤6、逆流挽舟的代表方剂是 ( )A.桂枝汤B.银翘散C.小青龙汤D.败毒散7、主治气分热盛证,出现“四大症”的代表方剂是 ( )A.白虎汤B.清营汤C.犀角地黄汤D.大承气汤8、芍药汤与白头翁汤共有的药物是( )A.黄芩B.黄连C.大黄D.黄柏9、四逆汤的组成中没有( )A.干姜B.人参C.附子D.甘草10、四物汤与归脾汤共有的药物是( )A.熟地B.川芎C.当归D.芍药11、六味地黄丸中具有利湿泄浊作用的药物是 ( )A.丹皮B.茯苓C.山萸肉D.泽泻12、肾气丸中配伍少量附子、桂枝的意义是 ( )A.温补肾阳B.回阳救逆C.微微生火D.温肾通脉13、真人养脏汤与四君子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A.人参B.白术C.炙甘草D.茯苓14、朱砂安神丸的主治是 ( )A.心火亢盛,阴血不足B.阴血亏虚,虚火内扰C.阴血虚少,神志不安D.心肾不交,神志不安15、症见痰涎壅盛,喘咳短气,胸膈满闷,或腰疼脚弱,肢体倦怠,或肢体浮肿等,主治方是( )A.定喘汤B.苏子降气汤C.小青龙汤D.麻杏甘石汤16、桃仁、红花同用的方剂是( )A.温经汤B.越鞠丸C.半夏泻心汤D.补阳还五汤17、川芎茶调散与九味羌活汤不同用的药物是( )A.羌活B.防风C.细辛D.荆芥18、五苓散的主治证是( )A.蓄血证B.蓄水证C.肾阳虚证D.脾虚证19、半夏白术天麻汤的功用是( )A.祛湿化痰,降逆止呕B.化痰熄风,重镇降逆C.镇肝潜阳,滋阴熄风D.化痰熄风,健脾祛湿20、乌梅丸的功用是( )A.清脏安蛔B.回阳救逆C.温经散寒D.温中健脾三、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属于“八法”的是( )A.汗、消B.吐、补C.和、清D.泻、温E.下、固2、小青龙汤的药物组成是( )A.麻黄、桂枝B.细辛、半夏、生姜C.芍药、五味子、甘草D.细辛、半夏、干姜E.杏仁3、清暑益气汤的组成是 ( )A.石斛、麦冬B.黄连、竹叶C.荷梗、知母D.粳米、甘草E.人参、西瓜翠衣4、大承气汤主治证候是( )A.阳明腑实证B.热结旁流C.里热实证之热厥D.里热实证之痉病E.里热实证之发狂5、枳实、厚朴同用的方剂是( )A.大承气汤B.小承气汤C.调胃承气汤D.大黄牡丹汤E.温脾汤6、半夏泻心汤之功用是( )A.寒热平调B.和胃化痰C.消痞除满D.消痞散结E.健脾和胃7、普济消毒饮与清营汤共用的药物有( )A.薄荷B.牛蒡子C.连翘D.生地E.黄连8、龙胆泻肝汤的药物组成是 ( )A.木通、当归B.生地、黄芩C.栀子、泽泻D.柴胡、甘草E.车前子、黄连9、补中益气汤可用治( )A.阳虚外感证B.脾胃气虚证C.风水表虚证D.气虚下陷证E.气虚发热证10、肾气丸的主治证中包括 ( )A.消渴B.痰饮C.转胞D.水肿E.脚气11、温里剂分为 ( )A.温中祛寒B.温肾助阳C.回阳救逆D.温经散寒E.温补脾胃12、固涩剂可以治疗的病证有 ( )A.自汗、盗汗B.久泻久痢C.元气大亏D.崩漏、带下E.遗精滑泄13、补阳还五汤的功效包括( )A.理气B.补气C.通络D.活血E.疏肝14、川芎茶调散用清茶调下的目的在于( )A.上清头目B.制约风药的过于温燥、升散C.解毒利咽D.使升中有降E.调和诸药15、清燥救肺汤的主治病证是( )A.暑热伤肺B.温燥伤肺C.凉燥伤肺D.气阴两伤E.外感风热16、藿香正气散的药物组成有( )A.白芷、白术B.桔梗、杏仁C.茯苓、厚朴D.陈皮、大腹皮E.半夏曲、紫苏17、茯苓、桂枝同用的方剂是( )A.归脾汤B.肾气丸C.六味地黄丸D.当归四逆汤E.五苓散18、二陈汤中的“二陈”是指( )A.半夏B.茯苓C.橘红D.甘草E.乌梅19、下列方中有黄芪的是( )A.补阳还五汤B.归脾汤C.补中益气汤D.天王补心丹E.温脾汤20、保和丸与健脾丸共用的药物是( )A.山楂B.神曲C.麦芽D.莱菔子E.陈皮四、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七方2、急下存阴3、理气剂4、丸剂5、佐制药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请写出大承气汤的药物组成、功用、煎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