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第26课《雁门太守行》教案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表现积极,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显得不够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我计划在课堂上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2.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深入了解唐代边塞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寓意,锻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4.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课堂任务,提升沟通能力和合作意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历史文化背景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忠诚和担当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体验。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进一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4.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夸张等,体会其艺术效果。
5.结合历史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6.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对《雁门太守行》的朗读、分析和品味,培养对古诗文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情趣。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汇总,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引1、课前预:(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3)配乐齐读4、品诗言:(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
(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2)背诵全诗5、小结过度三、拓展延伸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朗读诗歌(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诗文文本《雁门太守行》。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问题。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中的家国情怀,感受作者的爱国热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2)学生集体背诵诗文,巩固学习成果。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抄写诗文,加强记忆。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关于家国情怀的作文。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以及发言积极性,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诗文的准确性和背诵情况,以及对作业作文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作文,评价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同和表达,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3)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体会诗中表现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学会在生活中积极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诗的节奏和韵律的体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分析。
2. 诗文意境和主题的深入理解。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教案、课件和教学资源。
2. 学生教材《雁门太守行》。
3. 音频、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的题目,激发学生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4. 朗读训练(1)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5. 情感体验(1)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体验诗中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2)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请学生回家后,背诵《雁门太守行》。
(2)分析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写在日记中。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李贺意境:雁门太守的英勇形象主题:忠诚担当、英雄气概、民族精神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
2. 诗文意境和情感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2. 诗文背景和作者思想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文、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学生预习诗文,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复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
(2)简介本节课将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的作者王之涣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语气、情感的把握。
(2)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诗文中的难点问题。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解答。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意境、情感等方面进行讲解。
(2)重点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语、典故、背景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置身于诗文描绘的场景中,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师生互动,共同体验诗文的情感。
6.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所学,进行诗文填空、默写等练习。
(2)教师点评、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7.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文,感受家庭亲情。
(2)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代诗歌,进行鉴赏学习。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

初中语文《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雁门太守行》。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勇敢、忠诚、正直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寓意和哲理的领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预习《雁门太守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雁门太守行》,理解诗的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战争场景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体会诗的音乐美和意境美。
(2)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或背诵。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抄写《雁门太守行》并背诵。
6. 课后作业(1)抄写《雁门太守行》。
(2)背诵《雁门太守行》。
(3)思考诗中的战争场景对自己的人生启示。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将《雁门太守行》与其他边塞诗进行对比,如《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分析其异同。
2. 创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边塞诗,表达对边疆壮丽风光和英勇守卫的赞美。
七、评价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其对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抄写和背诵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其进行评价。
3. 创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诗歌创作,关注其语言表达和情感抒发的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雁门太守行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雁门太守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2.联想想像法3.探究学习法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引入新课给字注音城欲摧()金鳞()燕()脂()临易水()提携()凝夜紫()()2、检查课文背诵二、出示目标三、复习检测1、理解词义和句意(1)《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唐代诗人。
(2)雁门:(3)摧:(4)、甲光:(5)金鳞:(6)角:(7)声不起:(8)玉龙:2、划分朗读节奏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4、欣赏词语和句子(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
“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
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解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和意象。
(2)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2)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雁门太守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小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 课堂讲解:(1)教师对诗歌进行逐句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2)教师举例讲解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诗中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法。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继续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 请学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对诗中意象和表达手法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以及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是否有提高。
对于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朗读、背诵和写作作业,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欢迎大家分享。
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1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行”的文体特点。
2.探究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
3.领悟诗歌主题,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语言,体会古诗中颜色词的表达作用。
教学难点:1.学习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从小树立爱国之志。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二、初读解题。
1.朗读。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解题。
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
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遂有“歌行”一体。
比较:《长歌行》、《钱塘湖春行》三、再读探究。
1.小组合作。
找出诗中表示色彩的词语,体会他们的表达作用。
2.交流反馈。
先朗读、疏通诗句,再解释词语,最后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
3.教师小结。
点明时间、点明地点、描绘形象、创造意境、传达感情……四、学以致用。
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1、展开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要充分运用颜色词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可以适当抒情。
2、字数在150字左右。
五、作业布置。
请挑选本学期我们学过的三句诗句,体会色彩词的表达作用。
附板书:雁门太守行李贺白天:敌军攻城我军严守傍晚:气氛悲壮战斗激烈深夜:夜袭敌营风疾霜重忠君报国浴血奋战李贺《雁门太守行》教学简案篇2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
《雁门太守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三)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三)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三)1《雁门太守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指教材为苏教版八年级必修三。
本节课所学的是《雁门太守行》这篇唐代散文。
该篇文章描述了唐代太守盛善友在任期间,以其智慧、勇气和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当时雁门一带困扰百姓长久的严峻问题的故事。
本篇文章内容丰富,情节紧凑,语言生动,词藻精美,是一篇很好的散文篇目。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写作目的。
2. 掌握本文的基本句型、语法结构、生词及词义。
3.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5.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中所揭示出的正义、勇气和道德精神。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先讲述唐代雁门太守盛善友的故事,从而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作出一些假设。
教师也可让学生阅读课题,提供一些关于此文首段的问题,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2. 讲解教师可对课文进行分段解释,从句式、语法、用词、情节等方面进行深刻的分析。
选段讲解时,还可以重点讲述一下语言的生动性,词藻的精美,让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化之美,并开展一些思维性和创造性的活动。
3. 阅读教师分配其它段落,要求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上完成阅读任务。
让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过程,对课文结构与内容配对,以及对作者的态度等作出一些简要反思,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
4. 教学设计接下来,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型的教学活动,以更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听写活动在进行听写活动时,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文本,并确保对其中的书写体系充分了解。
教师也可从中挑选一些生词、词组、重点句子进行听写,并在学生互动中让学生检查集体学习的成果。
(2) 朗诵活动朗诵活动是非常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活动。
在小组与全班交流中,让学生通过朗诵实践,不仅更加了解了课文,还进一步增强了口语与表达方面的综合能力。
(3) 课外作业教师还可布置一些课外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杨权应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
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
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
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
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
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
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
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
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
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
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
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板书:视死如归)
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
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
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
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
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
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
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
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