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初中生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除了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还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从而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避免出现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交流,从而提高科学素养。

一、学会思考

学习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必不可少。初中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处于较低层次,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思考。结合《科学》新课程的内容,让学生学会分类,是一个重要问题。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一切物体,世上物体数亿万计,我们不可能一个物体一个物体地去学习、研究。这不是科学方法。我们把研究对象进行分门别类,然后学习和研究代表性的物体,这就节省时间,有条理性,这就是科学方法。分类的思考要让初中生在头脑中逐步树立起来。在生活中初中生已接触到分类的例子,如商店里商品的分布,图书馆里书籍的存放,到医院治病挂不同科的号……等,在学习《科学》过程中,也时时会碰到分类及分类的方法。

在生物领域给物种分类有界、门、纲、目、科、属、种七个级别,根据生物个体间的形态结构、功能、亲缘关系来分类。当然亲缘关系对初中生来讲由于知识较少,还不能理解和掌握。但根据观察生物个体间在形态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方面的异同点,学生是可以

学会的。如蜘蛛、蜈蚣、蟹、蝗虫这些动物都具有“身体分节”这个共同点,所以它们都属于节肢动物门,而蜗牛、喜鹊就不具有“身体分节”这个共性,所以它们不属于节肢动物。进一步再看蜘蛛、蜈蚣、蟹、蝗虫,它们虽然有共同点——身体分节,但它们之间也有不同点,如蜘蛛身体形态是蛛形的,而蜈蚣的足很多,蟹、蝗虫差别也很大,所以节肢动物门下又分昆虫纲、甲壳纲、多足纲、蛛形纲这四大纲。纲下面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若干目。这种分类方法学生逐渐掌握,既学到科学知识,也掌握科学方法又提高科学思维。

物理学方面,在学过密度知识后,飞机为减轻自重但又要保持硬度、抗拉等性质,可用铝合金代替钢铁。拍摄电影时,道具用密度小的材料(如塑料、海绵等)代替钢铁、石头,达到逼真的效果又不伤演员。阿基米德测皇冠的体积,灵感来自洗澡时溢出的水,即皇冠体积用排开水的体积来替代。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用未点燃的蜡烛来替代点燃的蜡烛,同样得到“物与像等大”这个结论。学会替代,使学生的思路开阔、灵活,变的聪明。

当然替代是有条件的,不能乱替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遵守一定的替代、采用不同的替代方法才能适应。如厚薄均匀的不锈钢板,用来包装货物,问用去的不锈钢多少面积?教会学生可用不锈钢的质量来替代面积就可解决这个问题。原来整张不锈钢板质量和面积各是多少预先测出,然后把剩下的边角料用秤称出质量,减去后就是用掉的不锈钢板的质量,再根据质量替代面积的方法

(即比例式)求出用去的不锈钢面积。这里的替代条件就是“厚薄均匀”。

如果说会分类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那么会替代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科学》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分类,学会替代,也就初步学会了思考。

二、学会实验

科学实验是学习科学必不可缺的,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认识科学规律,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数据能力,进一步提高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个实验的方法,也是个探究的方法。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实验,学会实验不只是照教科书或教师的要求做,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究,学会提出问题。

与牛顿同时代的许多科学工作者,都做过沿斜面下滑的小车在不同粗糙平面上运动距离不同的实验,仅得出平面越光滑(即阻力越小)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一结论。可牛顿就想的更深远,提出小车若不受外力(即接触面无限光滑,阻力为零)将永远无限地匀速直线运动,得出了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如果没有这个提问,也就没有牛顿第一定律。这是个很好的例子,要让学生学会提问,没有提问,就没有创新。

《科学》教材中的实验,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还是课外活动,都要让学生养成习惯,想一想为什么要这么做?有没有替代方法?要激励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如在学习金属活动性顺

序知识时,为什么要做铜、镁、铁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不做这个实验能用其他实验代替也能证明铜、镁、铁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吗?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实验证明了铜、银金属活动性的强弱,说明了什么?善于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而不只是由教师来提出。这样学生通过做实验收到的效果比没提出这些问题有了质的变化,就是创新意识在学生思想上得到了培养。科学实验是必须要动手的,完成一个实验有的学生干净利索,现象明显,而有的学生拖泥带水耗时多,明显地比较出动手能力的差异。而动手能力的提高是教师要重视的一个问题。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如利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穿过南北极的两个小孔如何定位?赤道经纬线如何画?这些只有让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自己想出各种可行办法来,动手能力才有提高。又如在学到小孔成像的知识时,小孔成的像的形状就是光源的形状,与小孔无关。就可让学生在课堂上拿出一张纸,对折后在折纸上撕或剪一个个不同形状小于1厘米的小孔,然后拉上窗帘对着一只日光灯在课桌面上找到一个清晰的像,都是长条形的(日光灯管形状)这样动手做实验,动手能力自然就会逐渐得到提高。如果说会提问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那么会动手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三、学会交流

当今科学在向着更广阔更精深的领域发展,各学科之间要避免隔阂,要互相交融,个人的视野和精力毕竟有限,只有通过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所成就。所以《科学》新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团队

精神的教育,要求学生学会交流。

学会交流首先要学会收集。现在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学生从书刊、广播、网络等各种方面获取信息,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收集、善于收集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还要辨别伪科学,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辨别不清的就引导学生与教师同学互相交流。发表各自的看法,一时得不出结论,通过再收集再交流循环几次,也就增长了知识、养成了收集信息的习惯和掌握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如让学生了解仿生学的成果,学生通过找书刊、上网、访问专家、参观展览等各种方式找信息,然后在第二课堂上交流。比如从玉米叶不易折断的现象分析出内在力的作用,进而造出玉米叶形大桥;从蜘蛛网结构得到启发造出航空母舰上防止降落的飞机滑出母舰而落海的钢索网罩;还有响尾蛇导弹、声纳等许多仿生学成果,通过交流不但使学生大增学习科学的兴趣,还了解了仿生学的意义,懂得与别人交流对自己对别人带来的益处。

《科学》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在学习科学知识过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从课内到课外,从思维到动手,从整体到个性。如果不抓住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验、学会交流,就难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科学》新课改与时俱进,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提高能力,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