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教学设计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故”“去”“汤”“遗”“若”“趋”等实词的词义及“引刀趋机”“嗟来之食”“盗泉之水”等典故2、理解故事的所包含的思想意义3、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对文中涉及的有关科学知识、历史典故的理解教学设想一课时,在诵读的基础上,点拨关键词语,让学生复述,在此基础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思想意义,至于表达技巧等相机略提即可。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强不知为知,不懂装懂。
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作言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二、学习《两小儿辩日》(一)试读将读不准的字划出来。
(二)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并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
(三)学生齐读(四)学生复述故事通过学生的复述了解学生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及时作出校正。
(六)讨论1、为什么这两个小儿会有相反的看法呢?2、对两小儿的争论,孔子的态度怎样,可以看也孔子的什么品质?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学习《乐羊子妻》(一)试读(二)教师正音后范读(三)学生朗读(四)点拨重点词语(五)学生复述(六)讨论1、这个故事写了乐羊子的妻子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2、第一件事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乐羊子妻的什么品格?你同意乐羊子妻的做法吗?有没有“捐金于野”必要?3、第二件事,她又是用什么方法说服丈夫的?表现了她什么品格?4、我们从乐羊子妻的身上学到什么?四、现场表演《两小儿辨日》五、作业见练习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二1、过程活动化。
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
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每个老师必须掌握的技能,从一个观察到实现的过程可能包含着诸如教学方法、目标设定、评估等众多细节。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两篇教学设计教案,分别来自小学和中学,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教学设计的应用。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教案1. 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狼和七只山羊》的阅读”。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故事基本情节。
2)初步理解故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3)学习并掌握生词:狼、山羊、篱笆、售货员、滑稽。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积极实践。
3. 教学重点和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并理解故事基本情节。
2)学习并掌握生词。
3.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积极实践。
2)故事人物的性格和行为的理解。
4.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法。
2)阅读法。
3)情境故事法。
5. 教学过程5.1引入教师和学生一起看,举起《狼和七只山羊》这本书,让学生了解故事的名字是什么。
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猜测接下来的故事会讲什么内容。
5.2阅读故事教师先给学生让哪个角色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读这个角色的部分,读完后可以让其它学生加入讨论,讨论这个角色的性格和做的事情的正确性。
如果有生词,教师可以逐个细说。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生词的意思,而且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5.3情境故事法讲一些小故事,跟《狼和七只山羊》的道德规范很相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学习。
比如一个小动物会帮助别人,引导学生发现“助人为乐、团队合作”这两种道德规范。
5.4加强讨论让学生强调故事中的“道德规范”,至少有四条,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对这种道德规范的理解。
当每组都讨论结束后,再由一位学生代表小组把主要观点呈现出来。
讨论时教师应该给予引导。
5.5 作业在家里观察周围的生活,看看有没有符合上面的道德规范。
下次期末考试前,找一个短文写一下。
或者发现故事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道德规范,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快速捕捉关键信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2)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3)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的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乐于合作的品质。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拼读生词,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够理解短文的大意,把握主要信息。
(3)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
2. 教学难点:(1)生词的理解与运用。
(2)短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句子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大意。
2. 学习生词:(1)教师引导学生拼读生词,解释生词的含义。
(2)学生通过语境理解生词的意思,增强记忆。
3. 理解短文:(1)学生独立阅读短文,捕捉关键信息。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程度。
(3)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 拓展训练:(1)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短文,巩固生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拓展作业:(1)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短文,进行阅读分享。
(2)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
(3)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2. 作业评价:(1)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
(2)学生作业的创新性。
(3)学生作业的改正态度。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真实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短文两篇》,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短文两篇》分别选自我国古代文学家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和袁宏道的《与朱元思书》。
这两篇文章风格各异,但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2.2 教学重点:重点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
2.3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苏轼和袁宏道两位作者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析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3.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抄写课文中的优美句子。
4.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追求美好事物的作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5.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之处?5.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价值观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情境创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音乐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
6.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6.3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鼓励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1《短文两篇》备课笔记教案教学设计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产生了广泛的应用,教学中也对英语写作与理解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中考英语中,短文的撰写与阅读能力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日常教学中,短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与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一、短文的教学与训练短文是一种语体比较简洁的文体,其语言和结构都相对较为简单,在语言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通常,短文的篇幅与长度较短,其风格和内容也比较精简,适合于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也便于学生模仿其语言和结构进行写作。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短文的教学和训练:1、教授短文的基本结构。
短文有其自身特定的措辞和语言结构,通过学生对其结构和语言的把握,有助于提高他们对文体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短文阅读训练。
学生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阅读练习,包括语音、读音、意义、语义、结构等等。
3、引导学生进行短文写作训练。
通过模仿并运用短文的语言结构和措辞,在学生写作中形成一定的语言素养和写作能力。
二、短文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短文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语言教学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思维方式和方法的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法:1、文学启蒙法。
通过阅读和讲解经典的英语短文,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素养和文学修养。
2、适时教导法。
在课堂上,通过适时讲解短文中的语言结构和语言措辞,促进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和理解。
3、超越教学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对短文的有限理解和认识,还要引导学生超越原有思维和认知极限,积极探索和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
三、短文的教学技巧在短文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熟练掌握各种技巧,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抓住关键词。
教师应该针对每篇短文的特点,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的意思。
2、积极引导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素养。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 漠孤 烟直 , 河 落 日圆 。 大 长 ”
都 是值得赞 颂 的 , 种勇于追 求 、 这 不惜牺 牲 自
“ 日依 山尽 , 白 黄河人海流 。 ” 己生命 的人生是作者理想 中的人生。 二 、 同的 境 遇 , 同 的环 境 , 人 们 即使 不 不 让 2“ 飞蛾 ” 为什 么值得赞美 ?飞蛾扑火 , 向 面 对 着 同 样 的 事 物 也 会 有 不 同 的 感 受 。 大 家 来 被认 为是 自寻 死 路 , 自不 量 力 的 。
西 。正 因 为对 光 和 热 的 向往 和 追 求 , 美 好 事 对 更 远 3 在《 中, 四段大段 的月下感受 与本 物 的 企 盼 和 渴 望 , 要 远 离 寒 冷 和 冰 冷 , 离 . 月》 第 黑 暗 和 死 亡 , 以作 者 才 别 有 深 意 地 这 样 写 。 所 文有什么联系?表达 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怎样 的感受?用原文中的字来回答 。 日带 来 的 是 : 、 光 热
月带来的是 : 、 、 、 凉 冷 寒 死
了光和热 。把两 文贯 通起来 , 对作品的主体 你 惜牺牲 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 ( ) 为 这 里 的飞 蛾 已不 仅 仅 是 一 个 单 纯 有 什 么 深 一 层 的 理解 ? 2因 的生物 , 寄托 了作者 的理想 , 它 它成 为了一 种 冷和热是一 种强烈的对 比, 而事物在对 比 特 这 象征 , 了追求 光明不惜牺牲 自己生命 的美好 之 下 , 征 才 会 更 加 突 出 明显 , 就 是 为 什 么 为 人 格 的象 征 。作 者 写 的虽 然 是 “ , 主要 写 的 作 者 会 在 不 同 的两 篇 文 章 中提 到 同样 的东 日”但
短文两篇教案设计范文
短文两篇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拼读和理解生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短文。
(3)能够通过短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问题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2)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词的正确拼读和理解。
(2)短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难点:(1)生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2)短文中的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生词学习:(1)引导学生拼读生词。
(2)通过例句,帮助学生理解生词的含义。
3. 短文阅读:(1)引导学生朗读短文。
(2)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
(2)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
5. 案例分析:(1)教师给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2)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结论。
6. 总结与反馈:(1)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
(2)学生对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作业布置:1. 抄写生词。
2. 阅读其他相关短文。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
2. 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是否深刻。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4. 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相关的短文材料,确保内容丰富、难度适中。
《故乡》教学设计案例
《故乡》教学设计案例教学设计案例:《故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故乡》,使学生理解并体会乡情的刻骨铭心,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乡愁之情。
二、教学内容:1.课文学习:阅读、翻译、赏析《故乡》。
2.习作指导: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短文。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以“故乡”的引言为导入,让学生对“故乡”这个主题有初步的了解。
2.课文学习(30分钟)(1)学生阅读课文《故乡》,并在阅读过程中标记生词。
(2)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人物、环境描写以及感情描写等要点,并进行翻译。
(3)学生进行课文赏析,理解《故乡》的主题和意境。
3.师生互动(10分钟)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故乡感受与体会,并引导学生展开对故乡的描写和表达。
4.写作指导(15分钟)(1)教师给学生介绍乡愁的表达方式,如通过环境描写、人物描述、感情抒发等。
(3)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展开写作,对学生的乡愁进行引导和帮助。
5.小组分享及评价(15分钟)学生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写好的作文,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和改进意见提出。
6.课堂讲评(10分钟)教师选取几篇优秀的作文进行课堂评讲,引导学生欣赏并吸取写作技巧。
7.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自己的乡愁作文,并分享给家长阅读。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2.通过学生的作文,评估学生是否理解并运用了课堂所学的知识与技巧。
3.教师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不足之处,并在下次教学中加以改进。
这样的教学设计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通过学习《故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乡情、感受亲情,并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写作指导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正的乡愁情感表达出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与思考能力。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背诵全文。
2. 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
3.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准确翻译全文。
(2)学习文章写景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 难点理解作者复杂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大自然给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景色。
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绘了这些美景,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答谢中书书》,一起领略古人笔下的山水之美。
(二)作者及文体介绍1.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
他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时人谓“山中宰相"。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等。
2. 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写作背景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社会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答谢中书书》一文正是如此。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停顿。
(1)字音晓雾将歇(xiē) 猿鸟乱啼(yuán) 夕日欲颓(tuí) 沉鳞竞跃(lín)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短文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解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家庭、亲情的珍视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主要内容。
(2)分析并欣赏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对短文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对短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事先阅读并研究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学习内容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荷塘月色》和《荷叶母亲》。
(2)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和问题,如: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分析短文的写作技巧等。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和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互相交流和启发。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包括短文解读、写作练习等。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巴金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本篇教案适用于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三单元《人与自然》,主要教授巴金短文《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
本教案旨在通过对短文的解读和分析,让学生深入感知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和阅读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巴金的两篇短文,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了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对短文的分析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和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唤起学生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巴金的两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然与人性的关系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抛砖引玉、情景模拟、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问题解决、作品鉴赏等。
【教学步骤】一、热身导入分组进行自然景色的比赛,要求每组同学在五分钟内画出一份关于自然的美景图画,并且给出画面上的各种元素的定义。
二、导入主题介绍巴金的生平和代表作品,让学生对巴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阅读短文(1)学生自主阅读《草地》和《茶馆》两篇短文,同时要求学生对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进行标注,并着重理解短文的主题和情感。
(2)让学生合作,谈论对短文的不同理解,并逐一对比探讨,共同寻找每个学生自己的文学特点和感触。
四、课堂讨论(1)讲解巴金的文学风格和创作方法,包括用语简练、情感真实、文本纯洁等方面。
(2)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然与人性的关系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过程与方法: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与价值: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蝉》一、导入同学们,在新学期开学之前,我们刚刚度过了一个炎热烦闷的夏天。
每到夏天,在某个不经意的午后,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听到窗外知了的鸣叫,仿佛在提醒着我们夏天的炎热,增加我们的烦闷感。
那么有谁知道知了,也就是蝉的生长过程呢?蝉在每年7、8月份产卵,产下的卵在泥土里孵化3-5年,在土中完成幼虫的整个生活过程后,成熟的幼虫在5-8月从土中钻出来,爬到灌木、杂草等地方,蜕皮、羽化为成虫,也就是成年的蝉。
实质上,蝉真正的寿命只有2-3个月,也就是一个夏天。
如此煎熬的成长过程,如此短暂的生命,它的生命又怎样体现出意义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两篇美文。
品味生命的意义。
二、作者简介师:简要介绍一下作者。
请同学们将第11页注释1和第12页注释4,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
小思,本名卢玮銮,香港作者,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等。
席慕蓉,台湾画家、作家、诗人。
从小酷爱绘画,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等。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里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找到的《短文两篇》教案【优秀5篇】,仅供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3、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重点】1、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教学难点】1、抓住两个对比,学习行道树的自我牺牲精神。
2、培养独立质疑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合作研讨的习惯。
【课时】2课时。
【课型】综合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教学过程】一课时学习《行道树》一、看导语,默读《行道树》二、借助注释、词典,读一读,写一写贪婪堕落点缀自豪冉冉苦熬繁弦急管红灯绿酒多姿多彩三、朗读四、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习方法:《行道树》这样的文章中有精辟的议论,是点睛之笔。
初读要抓住这种文眼,再读,要从文眼入手,回味思考,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并且引出应有的结论,从而获得教益。
2、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下列问题: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⑴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⑴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⑴语句上几处疑难:“堕落”“悲凉的点缀”“忧愁”的含义。
⑴找出课文中的一个哲理性语句,三个关键词。
老师点拨:⑴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⑴为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
⑴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精选6篇)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为您精心整理了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短文教案篇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二、介绍课题、作者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
注意断句。
明确两个“书”的含义。
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
三、整体感知,欣赏美点1、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视频,帮助学生规范字音和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精品3篇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案例篇2教学设想:在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欣赏“美”上,而欣赏美的方法则是通过“读”来实现。
读,则包括朗读、研读、诵读等,朗读也形式多样,包括自读、范读、个人读、齐读等。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所特有的个性和能力,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欣赏美,在美的享受中用情去读。
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课文下边注释的词语,弄清词句含义。
2、能够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3、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优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诵读法,以读代讲;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配画朗读。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感受山水美。
(二)初读课文,感知节奏美。
(三)再读课文,欣赏结构美。
(四)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美。
(五)研读课文,体会意境美。
(六)小结,引发共鸣(七)拓展延伸,驰骋想象。
(八)诵读课文,体悟情感美。
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风景。
(播放风景视频),大家从眼前的画面里看到了什么?生:山,水,树……师: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水,什么样的树呢?请大家来具体描绘一下你眼前的这幅画面。
学生活动:我知道,我来说。
(畅所欲言)师:大家都感受到了眼前这幅画面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好景色,山明水秀,绿树成荫。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描绘山水风光的优秀诗句。
比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生:“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师: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疑是银河落九天”师: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生:“春来江水绿如蓝”师:又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师:这些优秀的诗句真是不胜枚举。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2课时)教学目标:1. 朗读并背诵这两篇短文。
2. 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3. 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的高洁志趣。
教学难点:了解“陋巷之乐”的美德和莲、菊、牡丹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赏读一篇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怀。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文体和作者。
设计说明:强调文体。
二、了解文体、作者1. 了解文体“铭”明确:“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文辞精炼,用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2. 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明确:刘禹锡(772—840),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哲学著作《天论》三篇。
有《刘梦得文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诗歌《浪淘沙·其一》《秋词》。
刘禹锡出身官宦之家,年轻有为,因参与了“永贞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刺史。
可和州知县是个势利眼,故意刁难他,短短半年时间,就让他搬了三次家,最后一次给的住房竟是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一间斗室。
想想这位势利眼狗官,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以示“纪念”。
设计说明:了解作者是读懂“陋室不陋”关键。
三、反复诵读,读出韵味1. 初读诘问,读准以下字词的字音并看清字形,理解词意。
明确:吾wú德馨xīn 苔痕hén 鸿hóng儒rú调素琴qín 案牍dú2. 找出韵脚词(句末韵母相近或相同的词语),体会课文的韵味特点,然后放慢语速,再读课文。
明确:名ing 灵ing 馨in 青ing 丁ing 经ing 形ing 亭ing一韵到底,让文章回环往复,朗朗上口,韵脚词均在偶数句,又让句子两两呼应,形成对偶句(骈句),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和谐。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短文两篇》新课标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培养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短文选择选择两篇具有代表性的短文,一篇为主流文化背景,一篇为非主流文化背景。
2.2 短文内容第一篇短文:《xxx》(主流文化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xxx的故事,揭示了xxx 的现象。
第二篇短文:《xxx》(非主流文化背景),描述了一个关于xxx的情景,表达了xxx的观点。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词和不懂的地方。
3.2 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理解问题,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3 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和解答,深入分析文章的内涵和外延。
3.4 实践活动学生根据短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写作或制作展示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给予对方反馈和建议,共同提高。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短文文本提供两篇短文的文本,包括主流文化背景和非主流文化背景的短文。
5.2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短文背景和文化差异。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与短文相关的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6.2 讲解与解析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短文的含义和主旨。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优秀5篇《短文两篇》教案篇一短文两篇学习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
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
第一课时《行道树》学习内容: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课文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
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
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象征意义的。
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朗读课文1)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2)学生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情况,表演自编的朗读剧,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3)识记字词整体感知①思考质疑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探究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
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
③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
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0 短文二篇立足核心素养确立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朗读并背诵课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审美鉴赏与创造:借助诵读,感受两篇短文的语言风格,领会课文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特点。
4.文化传承与理解:加强诵读,感受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
培养核心素养落实目标任务课时安排: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陶弘景南朝齐梁时期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
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
入梁,隐居句曲山(茅山)。
武帝礼聘不出,但朝迁大事辄就咨询,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今天我们将伴着陶弘景,一同走进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导学达标发展素养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圈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强化理解。
2.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义。
3.反复朗读课文,尝试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疏通文义,划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目标导学二:指导关注文言知识积累。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时间)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三、理清结构品析提升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预设指导: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教学设计案例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案例
《夸父追日》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追日》;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学习资料:
《山海经》,书名,18篇。
作者不详,各篇着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基础过关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饮于河、渭(wèi)弃其杖(zhàng)
2、解释下列划线字:
逐走(跑)饮于河(到)(黄河)
未至(到达)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化为邓林(桃林)
3、文学常识填空
《夸父追日》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逐日是追赶太阳之意。
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
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二、探究品味文章内容。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②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
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
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三、拓展迁移。
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
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北山经》
思考: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答: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
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字词,正确翻译课文;
2、熟读《两小儿辩日》;
3、多角度理解两篇短文的内涵。
学习资料: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亦作圄寇、圉寇,前450?前375?)所撰。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
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可能是晋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的。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盘盂(yú)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沧凉(cāng)决(jué)
2、解释下列划线字:
孔子东游(向东)辩斗(争辩)
问其故(原因)去人近(距离)
探汤(热水)多知(通智,智慧)
不能决(判断)
3、说出下列两组一词多义的含义:
①一儿以日初出远(认为)
此独以跛之故(因为)
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是)
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译句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
②孰为汝多知乎?译句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教学过程
一、课文内容把握。
这篇短文写两个小孩儿对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有不同的看法,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作出判断,以此说明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这篇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本文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争辩,然后摆出两小儿的不同看法,继而提出两小儿所持看法的依据,最后写孔子不能作出判断而受到讥笑。
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主要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
二、问题探究。
1、对于两小儿所持的看法及其依据,你能否根据已掌握的科学知识,对这两种现象解释一下。
2、对两小儿的辩斗你有什么看法?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善于观察常见的生活现象,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
3、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们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若从作者为道家,孔子是儒家来看,显然要笑孔子;若从下文孔子的态度来看,又不该笑了,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4、面两句话,分别赞扬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⑴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赞扬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⑵孔子不能决也。
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5、你读了这个故事,得到那些启示?(从不同角度)
①从两小儿的辩斗的角度: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实质,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②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无涯,学无止境,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拓展迁移。
庄子欲刺虎
庄子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
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
庄子从伤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注释:
①选自《史记.张仪列传》。
②庄子:此指卞庄子,春秋时鲁国的勇士。
③馆竖(shù)子:旅馆的童仆。
④须:等待。
1.解释加有下划线的词:
(1)庄子欲刺虎(想要)
(2)馆竖子止之曰(劝阻)
(3)两虎方且食牛(吃)
(4)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名声)
(5)两虎果斗(果然)
(6)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功效)
2.翻译文中句子。
卞庄子以为然,立须之。
卞庄子认为这话对,就站着等待它们。
3.阅读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往往能做到事半功倍。
译文
孔子往东方游学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问他们争论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个大圆车篷,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子或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伸向热水里。
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就觉得凉吗?
孔子不能够断定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