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温州岁时习俗

合集下载

温州人过年习俗

温州人过年习俗

温州人过年习俗一般都在年底二十日或祭灶前后,家家选吉利日子,打扫门庭,上至椽瓦,下迄沟渎,所有屋角、栋边,都要用长竿扎上扫把,处处刷过,并洗涤所以用具,准备干干净净过新年,也叫“掸新”。

旧时,在苍南,长工回家过年,故有“长年不吃二十四饭”之说。

现在,每年农历二十四前后,仍沿袭腊月“掸新”风俗,全城开展以扫尘迎新为中心的清洁卫生运动。

吃分岁酒除夕夜,合家同堂,摆酒聚餐,或邀至好友亲朋同食,开怀畅饮,称“分岁酒”。

因为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

因此,这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时最讲究吉祥。

一般席上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菜,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落花生(谓结子)、柑桔(谓大吉)、鲤鱼(谓跳龙门)、豆腐(谓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的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此外,中间上的大菜中,决不能少了“芋”和“鱼”。

温州方言,芋的谐音为“余”和“裕”,意思是说,吃了芋头,会使人明年家庭收支有余,逐步富裕。

吃鱼,也是象征“年年有余”之意。

席上第一个菜一定要是年糕,表示“年年高”(现在也有用“面条”,表示“长寿”),而最后一道菜必是“八宝饭”,象征“发财进宝”。

打开门炮、关门炮大年初一凌晨,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

打“开门炮”也有惯例,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称“百子炮”;再放双声大爆竹,大爆竹只放三发,意谓可解除一年的疫疠灾晦,并表示接新年。

要求三发都响,声音洪亮清脆,最为吉祥。

俗信打“开门炮”越早越好,象征今年随便做什么事都会顺利,如意发财,种田人会五谷丰登。

有些地方在打开门炮时,还口中念念有辞:“开大门,放大炮;财亦到,喜亦到。

”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红,燃放后纸花满地,灿如云锦,行程了满堂瑞色,喜气洋洋。

每年除夕入夜,家家户户也要放鞭炮,这叫“打关门炮”拜年的纸蓬包按旧习,温州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的风俗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温州也有许多独特的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温州人称之为"小年"。

这一天,人们会打扫卫生,贴对联和春联,准备年货,以示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许多家庭还会包水饺或馄饨,寓意"年年有余"。

除夕夜是传统年的最后一个夜晚。

人们会一家人团聚,共进年夜饭。

年夜饭的菜式讲究,寓意吉利美好。

比如有鱼、发菜、年糕等,分别代表年年有余、发财好运。

午夜时分,全家人一起燃放爆竹,驱逐旧年的邪运,迎接新的一年。

正月初一,温州人起个大早,要先"开笥财神",打开家里最大的储物柜,这是为了祈求来年有好运气。

随后,大家会身穿新衣、敬酒、吃年糕,亲朋好友也会相互拜年。

中午时分,男主人会挂出写有"旺"字的红布,寓意来年"旺旺来"。

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凝聚了温州人追求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也彰显了浓郁的年味与温馨祥和。

话说温州1

话说温州1
八节,温州 的岁时风俗丰富多彩。像正月初一凌晨, 家家户户第一件事情是争先恐后放“开门 炮”。有人认为这种习俗不好,你的看法 呢?请说说理由。(2分)
好。这些民俗包含着浓浓的人情味道,有一 定的文化和道德内涵,要尽力保存。 这很正常,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旧的东西 肯定会被淘汰,也会产生许多新的风尚。 (正反面,言之有理即可)
• • • • • •
(二)温州美食 1、浙菜体系,由杭州、宁波、绍兴和 温州 为代表的四个地方流派所组成。 2、瓯菜的选料具有( C )特点。 A.细特鲜嫩 B.海味海鲜 C.鲜活生猛 D.清鲜脆嫩
• 3、瓯菜的主料主要 有大青蟹(蝤蛑)、梭子蟹、花蚶、蛏子、 、 、 、 、 海虾、 牡蛎、 、 大小黄鱼 等。 • 、

五马街

迎神赛会
• 4、欣赏几首描述温州拦街福的“竹枝词”, 分别用两个字一次概括每首诗的主题: • (1)《瓯江竹枝词》清· 戴大俊 • 春许冬还愿何若?家家齐唱太平歌。 祈福 • 拦街不用多祈福,但得平安福已多。 • (2)《瓯江竹枝词》清· 郭钟岳 •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 出游 • 今夜出游新雨后,春泥污损凤头鞋。
八 仙 桌
• 浙南民居 • 1、浙南民居的建筑结构一般左右对称,如 平阳的陈氏祖屋。整个建筑以中心 纵 轴为 主体,横轴为辅,依次建有 门台 、前厅、 • 中厅和后厅。每厅九间开,中间最宽的一 间是堂屋,俗称“ 大厅 ”。堂屋中间 有 照屏 ,将堂屋隔成“前厅”和“后厅”。 祭祀祖先、家人聚会、接待客人 前厅是 、 、 、 举办宴席的地方。
乐清白石镇
三月初十
瑞安海安镇
苍南龙港镇
清明节
清明节
十一月初六
平阳水头镇
• 2、温州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拦街 福,始于 宋 (朝),盛于 清 (朝),一 直传到现代,沿袭了数百年。

温州地区春节有什么习俗_春节

温州地区春节有什么习俗_春节

温州地区春节有什么习俗春节是温州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初一零时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

下面小编为大家具体介绍一下温州地区春节有什么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温州地区春节习俗一、拜祖:旧时正月初一中午,在洞头县,各家要祭拜祖宗。

其仪式由家庭主妇主持。

先列供品,摆好酒盅、筷子,在酒蛊里斟上黄酒。

在神位和供桌中间要摆一条长椅,然后点起红烛,并在祖先、三官大帝、土地神、灶神等所有神龛香炉上焚香。

待红烛燃过四分之三左右或香引将焚完,此时开始烧"金纸"(一种贴着金箔,折成元宝状的纸钱,俗信经过念经才有效),放鞭炮。

最后撤馔,撤馔前要先移动供桌前的椅子。

拜祖时,供桌上的礼品不准动;凡祭拜过的供品,除糕点果品外,均要重新煮过或经蒸气热过才能吃。

否则,都认为是对神灵、祖宗的不敬。

温州地区春节习二、行香:正月初一清早,旧有"行香"之俗。

全城文武官员,冠带乘舆,全副执事,鸣锣开道,到各庙宇行香,威仪甚盛,每家老年人和当家人天未亮,便已沐浴更衣,竞先赶到社庙或附近寺院里开殿门和烧头香,点香灯,有的甚至索性除夕不睡,在庙宇守等。

亥时一过,赶紧烧香,表示虔诚。

俗信第一个人赶到点上香最为吉利,故有争先点第一双蜡烛习俗。

俗语说:"谁人最早开殿门,今年一定赚大银。

"老年人到各庙宇拜殿神,主要祈祷保佑新年吉利,全家平安。

但由于阶层、行业、性别、年龄等不同,来拜神者络绎不绝,有求做生意发财的,有求农业丰收的,有求子续嗣,等等。

较大的庙宇如东瓯王庙,拜神者要给庙祝红包,如祈祷灵验,每年初一有钱者,要用重达百余斤的大蜡烛还愿。

温州地区春节习俗三、开正:旧时在洞头岛,每户人家三十夜守岁到寅卯时左右,都要举行"开正"仪式。

由家中尊长或家庭中生产生活的掌管人主持。

主持者要"净身"(即除夕夜要戒色)并全身沐浴,"开正"前不得接触污秽之物。

温州春节的风俗

温州春节的风俗

温州春节的风俗
习惯:
1、闹年:温州习俗是所有老少男女并肩跳“跳腰舞”,祝福大家事事如意。

2、凑歌:男女聚到一起,唱着“温州凑歌”听者催促,作词只能以宜人的字眼把相关的往事的叙述添上去。

3、宴席:在春节期间,很多家庭会举行宴席,互相庆祝新春佳节,这也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风俗习惯。

4、春联:每家每户除了悬挂春联以表达对新春美好祝愿外,还会在天花板上写上对家人与朋友祝福的内容,送上祝福语。

5、送礼:在温州新春来临之际,要送礼丰厚,象征着对亲朋好友的爱意。

大多数时候,收礼者会把礼物“献丑”,表达对亲朋朋友的感谢之情。

瓯越民俗岁时习俗

瓯越民俗岁时习俗

【话春节】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 高,温州人过年的习俗悄悄发生了变化, 有的人选择发短信表示新年的祝福,也有 的选择外出旅游欢度春节……但是,打 “开门炮”辞旧迎新,带上礼品走亲访友, 舞龙灯、闹元宵等传统习俗一直保留不变。 你知道温州人为什么要保留这些传统习俗 吗?谈谈你的看法。
保留传统过年习俗,是为了表达人们的良好祝愿和美 好情感,同时也是为了继承民间悠久的文化传统。
过年习俗
拦街福
清明祭祖
过年习俗

迎新春
掸新 办年货 备新衣 开门炮
过年习俗

过新春
俗话说:“初一拜庙门,初二拜丈人,初三初三拜友人。”
初一吃:
*温州人吃年糕,也有汤圆。寓意“年年高”、“团圆”。
*泰顺人沏糖茶,蒸糖糕,菜头,称作“嘴头甜,彩头好”。 *乐清雁荡一带,吃粽子。两种含义:一是粽和“宗”同音, 寓怀念祖宗之意;二是因为粽和“中”同音,取功名得中之义。 春节期间,对前来拜年的亲友,大多摆酒款待,俗称“新年酒”。
*春许冬还愿如何?家家齐唱太平歌。拦街不用多祈 福,但得平安福已多。——《瓯江竹枝词》清· 戴文俊。
(祈福)
*春祈饮福会拦街,酒醴笙簧处处皆。今夜出游新雨 后,春泥污损风头鞋。——《瓯江竹枝词》清· 郭钟 (出游) 岳 *光明世界瓣香烧,东岳巡方接翠轺(yáo) 。三月 烟花刚上已,六街灯火又元宵。——《瓯江竹枝词》 清· 郭钟岳(注:三月赛会,迎东岳神,六街灯火,半 (迎神) 月不绝) *迎神赛会类乡傩,磔(zhé)攘喧闹满市过。方相俨 然司逐疫,黄金四目舞婆娑。—— 《温州竹枝词》 清· 郭钟岳 (逐疫)
清明祭祖
插柳和踏青
这天家家门上插上柳枝,儿童头上也戴着缀有花 朵的柳枝圈儿,祖先墓上也要插柳枝。妇女则采柳叶 簪髻,洁服出游,名曰“踏青”。《东瓯见闻录》中 有《踏青词》一首:“踏青侣伴过南塘,二月春风夹 路香。蜂蝶紧随衣袖舞,吴田十里菜花黄。”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

温州过小年的民俗活动温州过小年,民间传统活动文化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象征全家团圆的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祈福的过年灯会、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年终凶猛的乱棍舞等。

一、拜年庙会温州过小年,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拜年庙会,即“入福神宫”。

拜年前,主路灯会出现多彩的“金贴”,个个灯光闪烁,颇具视觉刺激。

小孩子妈妈们会精心帮他们打扮,衣着整齐的小孩子们,手拄着勺子,伴着对灶神的歌谣,拜年庙会热闹非凡。

到了拜年庙会,守岁的家宴也随之展开。

拜年���会上,会有各种面食、蔬菜、水果等食物摆放,住家为迎众里灶,香火迷人,分福气洒入众家,活色生香。

拜年庙会期间,各家里会安排贴春联、悬灯笼等活动,酝酿一富足多彩的年庆气氛。

二、守岁的家宴家宴是守岁的重要活动之一,也是过小年的内容之一。

来宾可以先在家里拜访家人,再前往比较远的亲人前去朝拜,在一起品尝家宴,一家人欢喜、润物无声。

温州守岁家宴,一般会集客于家中,客人有上大人、同龄人和小孩,都是童叟无欺的热烈气氛,彼此面对也夹杂着知心的笑脸和拥抱。

家宴菜肴也是精致考究,不乏有“机腹”、“青醋鱼”等新鲜小吃,夹杂着酒和水果等,一家人會吃着宴客大餐,聊着家里的事儿,传达着一份家庭关系的可贵和温暖。

三、祈福的过年灯会灯会是过小年最富有盛情的活动,被业界称之“故乡新灯”。

每到小年,温州夜晚会挂上彩灯,银装素裹的街道似乎更加华丽动人,当地人会买一枝“新灯”,祈愿家庭幸福安康;许多商铺也会利用节日的气氛,装饰“开门红”,以吸引来访者。

小小灯会期间,节庆非凡,街道灯柱灯笼,映衬着激昂的音乐,小孩子们手拿着新灯、走街串巷,祈福收货,庆祝幸福欢腾。

同时,还有庙会上彩旗高扬映衬上空,好开心的气氛驱走了一切烦恼。

四、喜迎灶王爷的家乡舞温州过小年,还会有一种独特的家乡舞活动,叫做喜迎灶王爷。

排练的舞蹈持续几个星期才告完毕,揭开舞台帷幕,便是静谧宁静的家乡舞,整个场地座无虚席,在激昂奔放的舞曲中,节拍高低抑扬,前纵后衝之势,使人情不自禁跟着节拍起舞,现场好似一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大歌台,灿烂夺目,别有一番另人动容的效果。

温州过年风俗

温州过年风俗

这些年,我们总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当年过年的兴奋不知忘于何地。

一些90后的年轻人认为,除夕全家人团聚吃上一顿丰盛的年夜饭,正月拜年、走亲戚、回请亲戚吃正月酒就是过年了,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瓯北的传统过年习俗!□胡理聪廿四至廿九过大年,初一至初五过新年年最早在古籍《谷梁传宣公元年》中有记载——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腊八至廿四办年货、过小年。

廿四至廿九,称过大年。

正月初一至初五过新年、拜年。

到十五元宵节摆正月酒、划龙灯(船)。

冬至前酿酒,磨粉晒“丁涨圆”(汤圆粉)。

冬至吃团圆、麻糍。

此前要晒酱油肉、鸡、鸭。

若节后晒,容易变味、发霉。

接下来就是置办过年货、做新衣、新鞋、弹新被、碾年米、换(掸)新、迎新年。

到了廿四,晚饭后就是拜灶神了,也有廿三夜祭灶的。

灶神的传说有多种。

总结起来就是灶神在日晦之夜,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祸福时,总说坏话。

为了对付他,人们就用糖黏他牙齿,要他“上天言好话,下界降吉祥”。

灶神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上天只得讲好话了。

祭灶时,在灶头或是烟囱上贴上灶神爷像,下有灶神孙儿、对联“上天言好话,下界保平安”。

点起香烛,摆上糯米糖、猪脚糖、芝麻糖、饼、糕、瓜子、水果等十来样食物。

斟酒、泡茶、祭拜、祈祷,三巡礼毕,大家就可以食用糖果、糕点。

而喝了茶就可以平安、“相能”(学乖)。

廿四后即过大年。

年糕含“年年步步登高”之意,让捣年糕成了不可少的活动。

年糕有两种,白的叫水浸糕。

在捣臼里捣久揉韧,凉一天后浸泡在水中。

而另外一种则是加入红糖、桂花、桔皮,人们常常用糖糕印(模子)制作,也有做成元宝、鲤鱼、十二生肖的。

除了捣年糕外,还有就是宰年猪。

通常人们会将猪肝、肚等成付,给有办喜事的人家。

猪头、尾巴留着接龙船(灯)或祭祀用。

而剩下的猪肉就用盐腌成咸肉,这样就可以吃到第二年六七月。

至于猪肠、猪血则分送给隔壁邻居。

宰猪时小孩们都会来看热闹。

大家相互开玩笑,“想吃猫猫,臂儿抓抓,你家杀猪,我走来嬉嬉,你讲我想吃,我讲你吝啬。

《话说温州》_节令风俗解析

《话说温州》_节令风俗解析

3.吃了“冬至圆”为何长一岁?
史料显示,上古的夏殷周时代,对“正月”的 具体时间安排是不一样的。夏朝以现在农历一月为 正月,第一个节气是立春;商朝以现在的农历十二 月为正月,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为小寒;周朝则同 样以现在的农历十二月为正月,但一年中的第一个 节日却是从冬至开始,因此冬至这一天,也就是当 年的“元旦”。 周朝以后,计算二十四节气,都从冬至开始, 这样冬至便成了“岁首”。再者冬至所在的十一月 份曾经是“正月”。这也就是“冬至大如年”一说 的来头。
冬至阳生春又来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你能说出秋处露秋是指那四个节气吗?
是二十四节气歌里面的秋天节气的一句: 秋处露秋寒霜降 秋--立秋 处--处暑 露--白露 秋--秋分 寒--寒露

有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历史上确有一段时间把 “冬至”视为“岁首”,把冬至的前一天之夜视为 “岁除”。 当冬至节随着历史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小,原来 那些习俗,便渐渐融入了后来盛行的“春节”之中 了。 但是,冬至具备“阳气始至”的特殊特点,意 味着“阳气始生”,万物开始萌动。因此,在冬至 日吃汤圆,又何尝不是意味着新一年的开始呢?吃 了汤圆长了一岁,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了。
节日风俗的产生,与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观
念直接相关。 一是自然崇拜 二是灵魂崇拜
第三,各种节日习俗还与古人的迷信、禁忌、
巫术观念密切相关。
2、岁时节日的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
汉代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的 过程,社会、政治、经济、战争、科技、文化等诸多

温州的过年习俗

温州的过年习俗

温州的过年习俗每年的腊月一过,就有俗语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作文吧了腊八就是年。

一转眼,春节的脚步也越来越近了。

在温州,温州人到了年底就开始着手操办“分岁酒”,家人或是亲朋好友团聚在一起,共进晚餐,欢声笑语,一般就在腊月里开始进行了。

如果有人在外地赶不上吃分岁酒的画,那必须让出一个位置来,摆上筷子,倒上酒,表达对他们的想念。

如果盼子心切的话,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一双筷子,预示来年人丁兴旺,称“添丁增口”酒。

由于我们过几天要回老家了,爸爸这天就请了他的一些朋友来我们家吃分岁酒。

其实就是一顿家常便饭而已。

他还是很认真对待这次的请客,提前和妈妈商量了准备哪些适宜的饭菜。

早上爸爸出门就进行了大采购,有鱼头,螃蟹,牛肉,各种水果等。

他一到家,马不停蹄的开始着手清理各种蔬菜水果。

看着老爸一一清理出来,我可以想到晚上的大餐是多么丰盛。

想到这里,我有些小小期待。

到了下午,妈妈下班回来,和我们打过招呼之后,洗过双手,就一头扎进厨房开始料理食材了,随着时间的等待,我看着一盘盘美味佳肴端上了饭桌,当全部摆好之后,色,香,味俱全。

紧接着客人们也陆续到了,客人们都夸赞妈妈的厨艺,酒店大厨的级别。

呵呵,妈妈就是按照酒店的饭菜标准准备的呢。

有冷盘,热菜,煲汤,甜品,主食。

对此,我只能说在这样的时节,请客人来家里吃饭是多么隆重而繁琐一件幸事啊!而当我们坐下来享用着家庭分岁酒时,大家一起回顾这一年的收获及感触,也谈论着新的一年计划和安排,这难道不正是我们团聚的意义吗?在中国的这样传统节日里,家庭聚餐不仅增加了朋友之间的情谊,也更增添了亲情之间的情感。

分岁酒是温州传承下来的过年习俗,希望我们世世代代的传承下去。

温州春节民俗

温州春节民俗

温州春节民俗
温州春节民俗,即温州人过年的传统习俗,有着独特而丰富多样的内容。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热闹地庆祝新年的到来,祈求来年平安、吉祥和幸福。

其中一个重要民俗是走地财神。

这是温州春节期间的一个大型庙会活动,吸引了许多市民和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特别的是,一个巨大的神像会被人们抬着在街头巡游,寓意着财神降临到人间带来财富和好运。

人们争相触摸神像,希望能够得到福运。

除了走地财神,温州人还会进行拜年、贴春联、放鞭炮等传统习俗。

在大年初一,人们会穿着新衣服,带着问安贴纸和红包,到亲朋好友家中拜年。

长辈会给小辈红包,寓意着给予祝福和保佑。

此外,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楣上贴上一幅对联,展示出温州人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节期间,温州人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叫做踩年。

这是一种传统的庙会表演,由一群穿着彩衣的人组成队伍,通过踩高脚楼、踩呼啦圈等形式,展示出他们的灵活才艺和团队合作精神。

踩年的目的是祈求新的一年旅途平安和顺利。

另外,温州春节还有一个有趣的民俗是包饺子。

包饺子除了是一道美味的年夜饭,更是一种团圆和亲情的象征。

家人们聚在一起,边包边聊,共同准备美食。

这种团结和互动的环境,让人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总的来说,温州春节民俗丰富多样,充满了欢乐和祝福。

这些
传统习俗不仅传承了温州人的历史文化,也展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每年春节,温州人都会积极参与这些民俗活动,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温州过年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风俗作文

温州过年风俗作文在温州过年,那可真是别有一番热闹劲儿!一进入腊月,温州的街头巷尾就开始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

大人们变得更加忙碌,孩子们则是满心欢喜地盼着新年的到来。

要说温州过年的风俗,那真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就拿捣年糕来说吧,这可是一件大事。

在村子里,会专门搭起一个临时的棚子,里面放着一个大大的石臼和一根粗壮的木杵。

村里的男人们轮流上阵,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臂膀,用力地捣着年糕。

女人们则在一旁忙着把捣好的年糕团揉成各种形状,有长条的,有圆形的,还有做成各种小动物模样的,那手艺可真是巧得很。

孩子们在周围跑来跑去,一会儿凑到石臼前看看,一会儿又被大人们赶得远远的,怕不小心被木杵伤到。

捣年糕的时候,那“咚咚咚”的声音响彻整个村子,仿佛是在告诉大家,新年就要来啦!到了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祭灶神的日子。

奶奶会在灶台前摆上一些糖果、水果和糕点,恭恭敬敬地对着灶神画像拜上几拜,嘴里还念念有词:“灶神爷爷,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咱们家这一年顺顺利利的。

”我站在一旁,看着奶奶那认真的样子,心里觉得既神秘又好玩。

过了腊月二十三,家里就开始大扫除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打扫,那是要把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连屋顶的蜘蛛网都不能放过。

爸爸妈妈爬上爬下,累得满头大汗。

我也被分配了任务,擦窗户、扫地,忙得不亦乐乎。

一边干活,一边还想着,把家里打扫干净了,新年就能开开心心地迎接好运啦。

除夕那天,一家人一大早就开始忙碌起来。

爸爸和爷爷忙着贴春联,那春联上的字写得龙飞凤舞,特别好看。

我在旁边帮忙递胶水,看着红红的春联贴在门上,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妈妈和奶奶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那香味飘得满屋子都是。

到了下午,年夜饭差不多准备好了,桌子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有鱼,寓意着年年有余;有鸡,象征着吉祥如意;还有年糕,代表着年年高升。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地吃着年夜饭,说着这一年的点点滴滴,笑声不断。

吃过年夜饭,就该守岁了。

大人们聚在一起聊天,孩子们则拿着压岁钱,兴奋地计划着怎么花。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一、早早开市
温州人喜欢提前开市过新年节,以便向家里贴福字,买年货以及安排家中年节大扫除等,确保把“新家”准备好,迎接新的一年。

二、共乐新年
到了农历大年三十晚上,人们会聚在一起,共度佳节,有的人喜欢唱KTV、跳舞、还有的是温州的传统游戏——“花灯笼”和“厮打”,不论是小孩还是大人一起享受一个狂欢的夜晚。

三、年夜饭
新年到了,温州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团圆饭,吃饱了家人们一定要把新年的美食多留几份给远在外地的家人,表达新年最美的祝愿!
四、贴春联
温州的春联讲究的是活脱脱的诗剧,有的春联还配有新年札记,犹如一部精致编排而成的一年纪念影集,交织时光的缭绕,记录着温州人的喜怒哀乐,也成为千家万户新春拜访的礼仪。

五、团圆聚餐
在新年假期,温州家家户户都会安排一次团圆餐,唱唱歌、聊聊天,
让大家聚在一起以庆祝新春佳节。

六、礼仪礼数
温州人为了拜贺元旦,会带着新春的最热烈祝福到老朋友和亲戚的家
中相聚,这时彼此送礼出席礼仪就很重要了,一般会用礼盒装上零食、饮料或贺礼,以示问候。

七、舞龙灯
到了快要新年的狂欢节,温州人会用歌舞表达他们对新年的欢乐,最
受欢迎的当属“舞龙灯”,这是一流行至今的歌舞,而且一定要有十二
个舞龙拜年才算数,一般每个舞龙队伍会用彩灯、锣鼓带来欢乐的气氛。

八、福字拜年
拜年时,温州人一般会在屋子里贴福字,来祈求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平安,福气满满、万事顺心!常在福字两旁用自己的笔迹书写家家户户
的幸福,祈福好梦,平安喜乐。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
温州人过年的风俗有:
一、准备祭奠料品
1、年货:准备新年食品,必不可少的是湘莲、玉兰黄酒、腊肉、腊肉脯、糯米饼、糖果、年糕、芝麻糊、糖葫芦等。

2、龙须粉条:点缀新年的大门前或者家门口,给家室加添喜气。

3、制作年画:画着吉祥如意、财源广进等图案,以示吉祥。

4、准备桌面料品:准备玻璃杯、新叠被子等必需品。

二、穿新衣
在过年时,家家户户准备新衣新鞋新帽子,以显示新年的气氛。

三、贴春联
温州人传统习惯有贴春联,一般是用红纸贴上大门前或者家门口,上面写着壮美的押韵词句,表达欢笑、吉庆、吉祥之意。

四、放鞭炮
放鞭炤是一个温州的传统习俗,在过年期间,人们会放出鞭炮来吸引福气,给大家带来吉祥和好运。

五、团圆宴
家家户户忙碌地准备好年夜宴,大家团聚在一起,共同分享新年的喜悦,祝福团圆。

六、献礼
在礼节,亲戚朋友之间会相互献礼,一般有新衣新鞋,糖果,小孩的礼物常常是积木等,把喜庆传达给大家。

七、放烟花
放烟花是一个温州的传统习俗,家家户户都游烟花,这是为了驱赶邪气,迎接吉祥福气。

八、玩烟花爆竹
温州人习俗中,要为迎接新年,一定要准备烟花爆竹,大喝几声,辞旧迎新,开启新春!。

最新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

最新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

温州过年十大传统习俗一、“冬节”吃汤圆:冬至称“至日”,俗称“冬节”。

这天早晨,家家户户都要吃汤圆或麻糍。

吃麻糍、汤圆,寓意着团圆和喜庆,民间有“吃了冬至丸,就算长一岁”的说法。

二、晒酱油肉和鳗鲞:温州人习惯大约在农历十一月份就开始晒酱油肉和鳗鱼鲞。

用生瘦猪肉、生鸡鸭放在酱油中泡浸,然后晒干食用,别有风味。

三、捣年糕:也叫“捣糖糕”。

蒸好的糯米捣成糕,如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四、祭灶:农历十二月廿四,家家户户还要“拜镬灶佛”。

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凡人功过的日子,据说灶神贪吃,只要有糖吃,他的嘴就会被封住,所以祭灶都少不了麦芽糖,为的是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不说坏话。

五、掸新: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前后,沿袭腊月“掸新”习俗,温州全城家家户户扫尘驱垢,粉壁饰室,涤具晒物,准备干干净净迎春。

六、贴春联:除夕那天,各家大门、屋柱和房窗两边都用红纸贴上春联,俗叫“门对”。

门楣上贴四个字,俗叫“横批”,单扇门贴“大吉”两字。

正屋、厅堂、书斋以及猪、羊、牛栏,都贴上不同内容的春联,内容大多是祈求吉祥平安和各业丰收。

七、分岁酒: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吃分岁酒非常讲究吉祥。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萝卜头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八、开门炮: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户户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争先恐后打“开门炮”,全城一片爆竹声,象征送旧迎新和接富,俗谓“接年”。

九、拜年:正月初一早晨起来,先在自己家里,晚辈按顺序向长辈叩拜行礼,称“拜年”。

从正月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

十、穿新衣:正月初一,人们都要穿新衣,也含有送旧迎新的意思。

因为民间以红色象征吉祥,儿童穿着大红色衣服,年轻妇女当然满身红艳,连老妇也系着大红裙。

温州过年民族风俗的作文

温州过年民族风俗的作文

温州过年民族风俗的作文篇一在我小时候,温州天气比较寒冷,过了大寒节气就进入数九寒天。

当时温州没有自来水,家家都用水缸蓄水,有时早晨就结了厚厚的一层冰,我们小孩一点都不怕冷,拿取暖火箱圆盖往上一放就是一面冰镜,再做一小孔用绳子穿好,敲打时就发出悦耳的声音,大家玩得十分开心,而大家心中更高兴的是,这也意味着快过年了。

天冷了,家家户户就开始晒年货。

将猪肉切成长条放在酱油中浸泡后,在阳光照射与凛冽的西北风吹干,就成了可长期保存的美味酱油肉;将鸡、鸭用酱油浸泡后晒干便成了酱油鸡与酱油鸭;将黄鱼、鮸鱼或鳗鱼劈开晒干也就成了可长期保存的美味黄鱼鲞、鮸鱼鲞或鳗鱼鲞。

这种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

当时没有冰箱,大人将猪肉、黄鱼鲞、黄豆、鱼胶等食物加酱油、水及调味品用纹火长时间熬制直至香气扑鼻,然后盛到陶罐,冷却后便冻成可长久保存的肉冻。

吃时挖出一小块,那散发肉香、鱼香与豆香的佳肴至今仍令人难忘。

做完肉冻,母亲又开始忙碌炊松糕,将大米、糯米分别磨成粉,按一定比例用红糖水调成松松的颗粒,然后轻轻倒入八角或圆形的松糕甑里,放入盛水的铁镬中让蒸汽从甑下方穿过米粉,同时点上一支香以掌握时间。

母亲会在最佳的时间打开甑上面的盖子撒上桂花,将已炊熟的松糕倒在木板上,用刀切下一条分给孩子尝鲜。

外祖父家除炊松糕外还请师傅捣年糕,即把大米蒸熟,在石头捣臼中捣成米团,在模子中压出各种花纹的年糕,或用手工做成寿桃、各种动物或人物。

外祖父还请师傅把花生、米粉、芝麻等材料做成各种可口的糕点,以便在过年时招待客人。

前些年每逢过年农民会开拖拉机到市区帮居民磨粉自做松糕等糕点,但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温州人自做糕点过年的习俗已渐去渐远。

办完年货后另一习俗是“掸新”,掸新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篇二温州,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每逢过年,都会展现出其独特的民族风俗。

在这里,年的味道不仅是食物的香气,更是那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的流露。

温州的民俗作文

温州的民俗作文

温州的民俗作文
哎呀呀,温州的民俗可真有趣啊!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嘿,你知道吗?在温州,过年前夕,大家都会准备好多好吃的,比如酱油肉、酱油鸡、酱油鸭,还有鳗鲞。

这些食物都是要先放在酱油里浸泡,然后再晒干的。

外婆说,以前大家都是自己做这些,现在虽然可以
买到现成的,但她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做,因为这样更新鲜、更安全。

到了除夕那天,我们会吃“分岁酒”,这可是年夜饭哦!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每道菜都有它的寓意呢!比如年糕,代表着年年高;
花菜,象征着发财;柑橘,意味着大红;鲫鱼,寓意着吉利有余;豆腐,则表示门前清洁。

嘿嘿,是不是很有意思呢?
吃完年夜饭,我们还要放关门炮,这表示旧岁平安。

然后,大年初一清晨,就要放开门炮啦,新的一年就正式开始咯!
对了对了,还有一个有趣的民俗,就是在农历十一月份,我们会晒腊肉和鱼干。

每家的屋檐上都密密麻麻地扎满铁钉,上面挂满了腊肉,可
壮观啦!而鳗鲞则是直接剖开,洗干净后放在地上晒。

温州的民俗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拜年、舞龙舞狮等等。

这些民俗都承载着我们温州人的传统文化和美好回忆。

哎呀,我说得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哈哈,如果你有机会来温州,一定要亲自体验一下这些有趣的民俗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童谣“十二月性和趣味性等特点,它能直接 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真实面貌和自然界各种动物、植 物、用物的常识,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童谣 的内容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十二月令”就是描写过 去温州人在一年十二个月中主要的民俗活动:正月灯;二 月鸢;三月麦秆作吹箫;四月四,做做戏;五月五,过重 五;六月六,晒霉毒(又作洗垢蹉);七月七,巧食喜鹊 啄;八月八,月饼馅芝麻;九月九,登高送娘舅;十月末, 水冰骨;十一月,吃汤圆;十二月,糖糕印状元。 我市民间画家郑家清为这首童谣创作了一组民俗风情画, 本版于中秋之际予以登载,以飨读者。
• 三月麦秆作吹箫———每当农历三月时, 正是农家大小麦收 成时节。孩子们凭着自己的小巧手,将晒 在路旁的麦秆蕊折成 一段,然后放在嘴里嚼几下,便可以吹出 优美动听的乐曲来。 声音很像竹箫。
• 四月四,做做戏———农家最闲是四月。 所以在这个月份中, 不少剧团都纷纷下乡演出。孩子们也最喜 欢在此时跟随大人去观看 戏剧演出,
• 九月九,登高送娘舅———九月九正是重 阳节,是象征着老 人年年幸福,长寿安康的节日。过去每当 九月初九之日,孩子 们有送“登高”敬献舅舅的习俗。登高似 是“九层糕”,是用 糯米粉制作成的食品。
• 十月末,水冰骨———一年十二个月,往 往最冷的气候都在 农历的十月至十一月间,在这段时间里降 霜期较长,很少见阳光, 多为阴天,而且常常有降雪、结冰的现象。 所以,孩子们认为这 段时间是最冷的时候。
• 正月灯———每逢农历正月,辞旧迎新, 春意盎然,家家户 " 户挂灯结彩,喜度春节。尤其在正月十五 元宵节(因元宵节又 称作灯节),这一天更是灯彩活动最热闹 的时间,有花灯、鱼 灯、龙灯、跑马灯等多种民间风俗,可谓 是“万家灯火不夜天”。
• 二月鸢———农历二月,风和日丽,春暖 花开,正是孩子们 出外放风筝的大好时光。风筝,也叫纸鸢。
• 五月五,过重五———农历五月初五民间 传统的端午节, 因为五月初五正好又是两个五重起的时间, 所以温州人俗称为 重五。在民间,过去每逢重五节时,不仅 要吃粽子、吃鸡蛋、 喝菖蒲酒,还有一项非常热闹的活动,就 是为纪念屈原的划龙 舟比赛。
• 六月六,晒霉毒———由于太阳每到农历 六月份时,它的 光度最强,而且正由上至下直射,一天的 日照时间也最长。所以 人们都选择这个时间前后,把去年底过冬 的棉被或其他生活用 品放在太阳下晒,防止发霉。六月六,又 称洗垢蹉。意谓在这 一天也正是人们洗头、洗浴的最好时光。
• 十一月,吃汤圆———农历十一月正是冬 至节气时间, 冬至又称“冬节”,温州人历来有吃汤圆, 吃麻糍的习惯。
• 十二月,糖糕印状元———旧时每当农历 十二月,温州有家家 户户都忙着做糖糕过新年的习俗。糖糕就 是用红糖配做的年糕。一 些人家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糖糕印,印上刻 着当官做状元的字画,以 此印在刚做成的糖糕上,然后亲戚朋友, 左邻右舍相互赠送,互讨 吉祥。
• 七月七,巧食喜鹊啄———农历七月初七, 是民间故事中牛 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过去温州人每当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 有做巧食吃的习俗。而且把好吃的巧食放 在屋脊上。让喜鹊来 吃,以此来祝愿牛郎织女的相会。
• 八月八,月饼馅芝麻———每年农历的八 月十五是中秋节,中 秋节又称团圆节。人们以月亮最圆时作为 对亲人团圆的念想。中 秋节期间,一些在外的亲人都千方百计回 家过节,而家里的人都 要早一个星期把象征月亮的芝麻月饼做好, 等待亲人团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