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文档物超所值)
大学语文复习要点梳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述一、神话的概念、产生:1、神话的概念:关于神仙或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文化的解释与想象的故事,是一种原始的幻想性很强的、不自觉的艺术创造。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二、神话的保存: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二、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创世神话、世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三、诗经1、《诗经》的分类:《诗经》中的诗歌均为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风》诗共有160篇。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雅》诗共1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他们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共40篇。
2、《诗经》的艺术成就: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3、《白头吟》写作手法全诗多用比兴和对偶,雪、月、沟水、竹竿、鱼尾等喻象鲜明生动而又耐人寻味。
一、二、五、六、十三、十四等句皆工对而又自然。
此外四句一解,每解换韵,而诗意亦随之顿挫,声情与辞情达到完美的统一。
4、尚书亦称《书经》,即上古之书的意思。
四、诸子散文1、《左传》的文学成就(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

大学语文知识点整理第一章先秦文学▲先秦文学是指上古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7)之前的文学。
▲《山海经》保存神话最多,也最接近原始状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商末至春秋中叶的诗歌,是我国诗歌传统的起源。
《诗经》在内容上分风、雅、颂三大部分。
▲《尚书》是记载商周史料的汇编。
后世称为“书经”,儒家“五经之一”,是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为先秦文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庄子》的文学价值在先秦散文中最高,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富于文学色彩和浪漫气息的一部著作,尤其是它的奇幻的浪漫主义,被称为“千古奇书”。
▲屈原以其独特的精力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楚辞文学辉煌灿烂的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诗人。
第二章秦汉文学▲汉乐府代表作《有所思》有所思有所思①,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②君,双珠玳瑁簪③。
用玉绍缭④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⑤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⑥!鸡鸣狗吠⑦,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⑧!秋风肃肃晨风飔⑨,东方须臾高⑩知之!词句注释①有所思:指她所思念的那个人。
②何用:何以。
问遗(wèi):“问”、“遗”二字同义,作“赠与”解,是汉代习用的联语。
③玳瑁(dài mào):即玳瑁,是一种龟类动物,其甲壳光滑而多文采,可制装饰品。
簪:古人用以连接发髻和冠的首饰,簪身横穿髻上,两端露出冠外,下缀白珠。
④绍缭:犹“缭绕”,缠绕。
⑤拉杂:堆集。
这句是说,听说情人另有所爱了,就把原拟赠送给他的玉、双珠堆集在一块砸碎,烧掉。
⑥相思与君绝:与君断绝相思。
⑦鸡鸣狗吠:即“惊动鸡狗”。
古诗中常以“鸡鸣狗吠”借指男女幽会。
⑧妃(bēi)呼豨(xū xī):妃,训为“悲”,呼豨,训为“歔欷”。
⑨肃肃:飕飕,风声。
晨风飔(sī):据闻一多《乐府诗笺》说:晨风,就是雄鸡,雉鸡常晨鸣求偶。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大学语文课文知识梳理《鹿鸣》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视民不恌:嘉宾式燕以敖: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食野之苹:承筐是将:我有旨酒:和乐且湛:德音孔昭:三、翻译下列句子。
1、承筐是将:2、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3、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四、《鹿鸣》选自:《湘夫人》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荒忽兮远望: 罔薜荔兮为帷: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帝子降兮北渚: 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 白薠兮骋望:鸟何萃兮苹中: 罾何为兮木上:观流水兮潺湲: 蛟何为兮水裔:麋何食兮庭中: 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将腾驾兮偕逝:葺之兮荷盖: 匊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 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疏石兰兮为芳: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九嶷缤兮并迎: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澧浦:搴汀洲兮杜若: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三、翻译下列句子。
1、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2、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3、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4、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5、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6、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7、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四、《湘夫人》选自:《子产论证宽猛》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汔可小康:惨不畏明:二、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民狎而玩之:取人于萑苻之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汔可小康以绥四方:毋纵诡随:以谨无良:惨不畏明:柔远能迩:不竞不絿: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古之遗爱也:三、翻译下列句子。
1、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2、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3、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4、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5、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6、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7、柔远能迩,以定我王:8、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四、《子产论证宽猛》选自:《召公谏厉王弭谤》一、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召公谏厉王弭谤:国人谤王:决之使导:川雍而溃:瞽献典:史献书:瞍赋:朦诵:亲戚补察:耆艾修之: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胡可壅也:乃流王于彘:天子听政:宣之于口:其与能几何:二、翻译下列句子。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整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1、文字产生以前都属于远古文学,包括远古神话(原始人类把自然界变化的动力归之于某种神的意志和权力)的和原始歌谣(原始人类在劳动或者舞蹈的过程中发出的一种有节奏的呼声)。
比如《山海经》、《淮南子》2、《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
记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总共分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颂(周,鲁,商颂共40篇)。
表现手法有赋(铺叙陈述)比(托物比方)兴(感悟起兴)。
先秦时称“诗”或者“诗三百”,汉代的时候奉为经典成为《诗经》。
现在独毛诗得以流传。
诗经反应了黄河流域的人们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对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最早的现实主义诗篇。
它或者揭示了中国的统治阶级剥削的本质或者讲述了兵役、徭役的重压或者揭示了妇女婚姻生活的不幸或者讲述了男女之间的美好的爱情。
意义是:一、真实的反应了周代生活的本质,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二、运用了赋比兴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增强诗歌的含蓄美和形象美;三、句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在使用押韵的同时还是用叠音和双声叠韵的手法,使之富有节奏美。
3、《离骚》与屈原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以屈原为代表诗人,同时楚辞也指西汉末年刘向所编辑的诗集。
后人多以“骚”指代楚辞。
屈原,名平,是战国末期楚国没落的贵族,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爱国诗人。
多次放逐,最后在楚国国都被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以爱国主义的主题思想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的伟大作家。
屈原的代表作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
对离骚的解释目前有两种接受度比较的高,一是遭受忧愁,二是离别的忧愁。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恋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他不但想要救楚国,而且想要让楚国发达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诗歌还表现了屈原嫉恶如仇,坚持理想,憎恶黑暗的精神。
虽是一篇浪漫诗篇但是却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总结

大学语文重点知识总结(考试必备!)一、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最初称为《诗》或《诗三百》,由于孔子曾以它为教导学生的教材,汉代学者因之奉为经典,遂称为《诗经》2.《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
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
. 由屈原开创的楚辞,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源头。
4.屈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首创香草美人的象征性意象。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学记录孔子思想、言行的著作。
6.《宋史》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 话,强调了《论语》古为今用的巨大功效。
.中国历史散文是中国小说产生的主要源头,这正是中国小说区别于西方小说的一个鲜明的民族特色。
.司马迁《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建安诗人们还发展了诗歌在抒情方面的优势,使内涵丰博的思想内容与简短精致的艺术形式更为和谐地结合起来,诗歌的功能更趋全面。
面对动乱的社会和苦短的人生,诗人们大胆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形成了 “慷慨悲哀” 的时代风格,这就是后世称道的“建安风骨”。
.曹丕的《燕歌行》则开创了七言新诗体,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所谓“ 田园文学”,是指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陶渊明自成一派的创作,包括诗歌、散文、辞赋等多种形式。
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陶渊明,其诗风自然朴素清简平淡。
.根据唐诗的发展情况,可将唐诗分为“ 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 “孤篇盖全唐” 。
该诗以 “月”之升落为线索。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在文学创作上有一致的审美取向,提倡刚健、有骨气的作品,他们的诗歌题材较广,气势壮阔,初步体现了唐诗的面貌,被称为“初唐四杰”。
.盛唐诗人的杰出代表是李白杜甫。
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传统,借描绘自然风光表现闲适隐逸的情趣。
大学语文笔记

大学语文笔记(总9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大学语文》复习资料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常识1.《诗经》又名《诗》、《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的五百多年间。
分为三大类:“风”、“雅”、“颂”。
“风”有15国风,160篇;“雅”有大雅,小雅105篇;“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
“赋、比、兴”是其成熟的艺术手法。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原名《左氏春秋》,它同《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书。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4.《战国策》简称《国策》,原有《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
是我国的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共33篇。
5.《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是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论和活动记录,全书20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者。
6.庄子,名周,战国宋之蒙人(今河南商丘)。
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共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楚国人,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楚辞作品。
楚辞:继诗经之后在南方地区兴起的新诗体,体制上语言表达较自由,突破四言体,多用“兮”字。
8.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全书130篇,其中本纪12篇,书10篇,表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
9.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
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10.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志人体”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
11. 初唐四杰指的是唐初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人在初唐文坛较有成就,扭转了当时过于靡丽的文学风气。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通用6篇)总结是事后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能使我们及时找出错误并改正,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
你所见过的总结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语文知识点总结篇1一、知识要点总括基本知识要点1、《秋夜》,作者鲁迅,现当代最的小说家、散文家之一。
这是一篇写人散文,其总体特点是通过秋夜在后园和室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抒情写人、还多次运用象征手法。
2、《哭小弟》,作者宗法,当代女作家。
文章开头所用的叙述方式是倒叙。
文章的总体特点是抒情、叙事、写人相融合。
3、《都江堰》,作者余秋雨,当代艺术理论家,散文家。
这是一篇游记,具有较强的思辩色彩,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
4、《我与地坛》,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
这是一篇记事散文,通过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烘托三种方式来表现母爱。
文章写母爱,却落笔地坛,这实质上是一种象征性类比。
5、《毛伶传》,作者侯方域,字朝宗,明末清初的文人。
这是一篇人物传记,采用倒叙方式,使文章富于戏剧性的起落变化。
二、单元内容概要记叙文是一种记载和叙述事件由来,描绘事物和人物情景状态的文章。
它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传记、游记、小说、童话、寓言及记叙性的散文等文体。
学习记叙文单元,应当熟识四种叙述方式,熟知人物描写的五种具体方法,了解环境描写的两个方面,掌握记叙文的两种主要抒情方式。
常用的叙述方式有以下五种:1、叙事记叙文的叙事要用叙述这种表达方式。
叙述应具备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并用一定的人称、以一定的线索,采取某一种叙述方式。
(1)叙述人称。
主要有第一人称,如《哭小弟》、《我与地坛》等文章。
(2)有的以“题眼”为线索,如《哭小弟》,全文围绕“哭”字着笔。
(3)叙述方式。
有顺叙、倒叙(如《哭小弟》)、插叙、分叙(也叫平叙)。
自学考试04729大学语文重点笔记

自考《大学语文》课程重点笔记第一课:《寡人之于国也》1、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孟子的文章向来十分长于说理。
这篇文章就充分体现了其抑扬兼施、循循善诱的特色。
首先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批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不当,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先以批评的态度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马上又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不好就可以使“民至焉”:这都是先抑后扬,先使梁惠王认识自己的错误,同时又给予其希望,让梁惠王明白他的错误其实是可以改正的,只要改正了就可以解决“民不加多”的困惑。
在打消梁惠王矜傲情绪的同时,又能抓住他渴望民众拥戴的潜在心理进行诱导;在阐述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时,采取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程序:这都是循循善诱的体现。
让梁惠王认识到,只要实行王道,那么就有称王天下的可能性。
2、比喻的使用。
这篇文章中孟子用了两个比喻来增加自己的观点的说服力。
(1)用逃跑者“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来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什么质的差别。
(2)用拿刀杀了人却说“非我也,兵也”作比喻,来揭露统治者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观点。
孟子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的佐证自己的论点,使单纯的说理变得妙趣横生,收到了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的效果。
3、许多排比句的运用,也大大助长了文章的雄辩气势。
孟子在这篇文章量的运用排比句式,或递进、或类比,使文章气势雄浑,使自己的论述的观点更加具有说服力。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大学语文知识点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论”就是论纂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孔夫子之语”编纂起来的意思。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人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道:正当的途径;处:接受;恶wù:厌恶;去:抛弃;仁:爱;恶乎:怎样)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疏食:粗粝的饭食)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害仁:损害仁义;成仁:成全仁义)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使民:役使百姓;大祭:隆重的祭典)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先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人之方也已。
(博施:广泛施加恩惠;济众:帮助大众;何事:何止;病:不足;立:立身;达:通达;譬:例子;方:方法)李贺,没落的唐宗室之后裔。
成名甚早,少年时代即“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受到韩愈等人激赏。
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北岛《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
作者在诗中控诉了黑白颠倒的现实,表达了对暴力世界和冷漠社会的强烈质疑,以审判者的身份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体现了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动乱的一代青年改造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和愿意承担由此带来的痛苦的决心。
徐志摩,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诗社,《翡冷翠山居闲话》一文,体现了徐志摩热爱自由的个性和赞美自然的赤子之心。
《道德经》又名《老子》。
《大学语文》重点掌握

《大学语文》重点掌握第一篇:《大学语文》重点掌握1、序:也称“序跋”,又作“叙”或称“引”,又称“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的主要内容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或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
2、从傅雷的家书来看,傅雷对西方文化的缺陷进行了严格的批判,比如说西方的基督教在作者看来是病态的。
作者由基督教的基本思想引出对西方主流思想的思考,很明显,作者更倾向于赞同东方的平静、淡泊、自由和易于满足,这从作者欣赏舒伯特的音乐,并将之与我国古代文学对比可看出。
将西方的愤慨与反抗和对生命的种种不满持与隐晦的反对态度。
行作者的言语中可以看出,作者受东方的主流思想影响较深,本身更欣赏东方特有的从容的人生态度,对于生命中的种种机遇报以感激;相反的,对于西方人的不满与极端主义并不理解,亦不看好。
总的来说,傅雷对中国和西方文化艺术的看法,大体上是客观公允的。
3、演讲稿:也叫演说词,是在较隆重的集会和会议上发表的讲话文稿,可以用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主张、见解,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
4、功能:一个功能是现实有用的功能,包括交流,包括表意,包括记录,包括传之久远,这是现实的和有用的功能;第二个功能是生发和促进的功能,推进思想、推进感情、推进文化、创造文化;第三个功能是一个浪漫的功能,是语言和文字离开了现实或者超出了现实的功能。
陷阱:①言不达意②言不尽意③文不尽言④言过其实⑤狗屎化效应⑥语言文字它可以反过来主宰我们,扼杀我们的创造性,扼杀我们活泼的生机。
5、这篇演讲稿的第一个特点是“外松内紧”,演讲人态度轻松,彷佛随意说来,其实内在的逻辑很严谨,条理清楚,原则问题分寸感很强。
第二个特点是“亦庄亦谐”,不时穿插几句调侃语,将严肃甚至沉重的话题更加机智地表达出来。
第三个特点是“取譬引喻”,演讲依赖口语传播,讲道理就必须通畅晓白,此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举例子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

《大学语文》知识要点《诗歌鉴赏概要》知识要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涉及《诗经》楚辞、乐府、古诗十九首、唐宋诗的最主要发展梗概,以及作家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王安石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品、对文坛的贡献。
词的简要发展历程,各个时期的代表性词人及其成就。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青莲居士——李白香山居士——白居易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易安居士——李清照稼轩居士——辛弃疾《散文鉴赏概要》知识要点(1)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2)清代桐城派散文三大家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和姚鼐方苞文章的理论核心是义法,:刘大櫆师从,并发展了方苞的理论。
姚鼐是该派的集大成者。
《小说鉴赏概要》《戏剧鉴赏概要》泛读《文学专题》之《中国现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标志作家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冰心、朱自清、茅盾、巴金、老舍、沈从文、丁玲、萧红、林语堂、曹禺、赵树理、孙犁、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艾青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品、对文坛的贡献(1)鲁迅,冷静的老人,《呐喊》《彷徨》“现代小说成熟的的标志”(2)周作人,平和的老人,“随想录”“言志派”“美文”,冲淡平和(3)郭沫若,激情的少年,《女神》“开一代诗风之作”,浪漫主义(4)郁达夫,任性的少年,自述转《沉沦》“时代病”(5)冰心,大家闺秀,《私人独憔悴》《往事》《山中杂记》(6)朱自清,现代儒生,《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7)茅盾,社会革命家,《》与“农村三部曲”《子夜》(8)巴金,热血的青年,激流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家》《春》《秋》(9)老舍,人道主义者,老张马驼四世断魂月柳一辈子(10)沈从文,城市里的乡下人,长河边城,湘行散记《中国当代文学概述》知识要点少数民族叙事诗代表作革命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和作品文革时期的文学现象朦胧诗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文化寻根小说的兴起、特点、代表作家作品先锋小说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反思文革的散文代表作家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和特点、代表作家作品文化散文的兴起、代表作家作品《外国文学概述》知识要点1古希腊文学:古希腊独唱体抒情诗人萨福被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大学语文常识(超详细版)

大学语文常识(超详细版)风,是地方民间音乐曲调的意思。
国风是15个地区的乐歌。
雅,正也,即标准音,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重点篇章:《采薇》2.简述《诗经》的艺术成就。
(1)直抒胸臆的特色《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古典散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价值很高的历史散文着作,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战国策》是一部亦史亦文的着作,其文学性相当高,在历史散文的发展上达到了新的高峰。
5.《左传》的思想倾向: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6.《战国策》的艺术成就: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在学习大学语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大学语文》课文的知识点进行汇总,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该课程。
一、《大学语文》课文的主题与思想《大学语文》课文涵盖了丰富多样的主题和思想。
它们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深刻的哲理思考以及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揭示,引导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传达着作者对社会、人性和生活的认知与思考。
例如,在《骆驼祥子》一文中,主题是对贫困与社会不公的探讨。
通过祥子曲折动人的命运,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群的生活困境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这篇课文引导我们思考贫困与社会公平的问题,提醒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二、《大学语文》课文的语言特点《大学语文》课文不仅内容丰富,语言表达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们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使得文章更具吸引力和艺术性。
首先,课文中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
例如,《呐喊》一文中,作者毕淑敏以“熊熊燃烧的篝火”比喻革命烈火,形象地表达了对旧社会的激烈批判和对新社会的向往。
其次,课文中的描写也非常细腻入微,用词精准。
例如,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描写雨后荷塘的月色,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对家乡美好的回忆。
这种描写方式使课文更具艺术感,读来令人陶醉。
三、《大学语文》课文的文化内涵《大学语文》课文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不仅了解语言文学本身,还能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论语》是一部经典的文化遗产,也是《大学语文》的重要课文之一。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领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君子和而不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原则,对我们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此外,在《岳阳楼记》中,作者范仲淹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赞颂。
他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这句话表达了对儒家传统美德的崇尚和继承,以及对社会风俗的希望和期望。
《大学语文》课文知识点汇总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2.《论语》的体裁、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之忧6.大动干戈7.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1.是:例句出处释义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2.疾:例句出处释义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太后》快、急速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膑传》妒忌3.止:例句出处释义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4.见:例句出处释义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xiàn,出现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见解、见识5.过:例句出处释义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文学常识整理(一)春秋时代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写作特点〔艺术特色〕:〔1〕直抒胸臆的特色,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回环往复;〔4〕音韵和谐、语言优美。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与其再传弟子编成。
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孔子思想:A、政治思想。
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大学语文的每课知识点总结

大学语文的每课知识点总结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点大纲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 语言基础知识1.1 语言的定义和特点1.2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1.3 语言的功能1.4 语言与文化2. 文学基础知识2.1 文学的定义和分类2.2 文学史概览2.3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元素2.4 文学与社会3. 写作基础知识3.1 写作基本原则3.2 写作风格与技巧3.3 写作的审美价值3.4 写作与传播第二部分:文言文阅读与分析1. 古代文学作品欣赏1.1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理论1.2 古代文言文阅读方法1.3 古代文言文写作技巧1.4 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阅读2. 文言文作品分析2.1 文言文作品的结构与题材2.2 文言文作品的语言特点2.3 文言文作品的意义与价值2.4 文言文作品的传承与创新第三部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与分析1. 现代文学作品欣赏1.1 现代文学作品鉴赏理论1.2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方法1.3 现代文学作品写作技巧1.4 现代文学作品的传播与影响2. 现代文学作品分析2.1 现代文学作品的背景与题材2.2 现代文学作品的风格与语言2.3 现代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2.4 现代文学作品的批评与评价第四部分:写作与表达1. 学术论文写作1.1 学术论文写作基本规范1.2 学术论文的结构与逻辑1.3 学术论文的选题与撰写1.4 学术论文的修改与完善2. 创意写作2.1 创意写作的概念与方法2.2 创意写作的表达技巧2.3 创意写作的审美特点2.4 创意写作的创新与突破第五部分:语言学与文学批评1. 语言学基础知识1.1 语言学的概念与基本原理1.2 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要素1.3 语言变迁与方言现象1.4 语言学在文学研究中的应用2. 文学批评理论2.1 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2.2 文学批评方法与流派2.3 文学评价标准与观点2.4 文学批评在文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上是一份大学语文课程知识点的基本大纲,这些知识点将涵盖大学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语文》(专升本)重要知识点汇集第一课天之道1.老子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主要主张2.《道德经》的地位、篇章结构。
3. 本文出自《道德经·第七十七章》4.背诵、默写全文5.主题思想6.全文论证方法:归纳推理论证第二课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学常识1.孔子的地位、思想及其主张2.《论语》的体裁、内容、作者3.本文的体裁:驳论文二、论证方法:1.全文论证方法:驳论点2.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演绎论证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类比论证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类比论证三、修辞手法: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双重比喻)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比喻)3. “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三处反诘)四、成语演化:1.既来之,则安之2.分崩离析3.祸起萧墙4.开柙出虎5.季孙之忧6.大动干戈7.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五、重点字词1.过:动词,责备2.与:语助词六、通假字1.来:通“徕”,招徕,使归顺七、特殊句式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倒装句)八、重点字词 1.是: 例句出处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判断词,是 2.疾: 例句出处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扁鹊见蔡桓公》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史记·孙膑传》妒忌 3.止: 例句出处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愚公移山》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只是、仅仅 4.见: 例句出处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看见 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伐颛臾》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见解、见识 5.过: 例句出处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论语·先进》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责备 且尔言过矣《季氏将伐颛臾》错(形)故尝与过宋将军《大铁椎传》拜访、访问第三课《国人之于国也》一、文学常识1.孟子的主张、地位2.《孟子》作品的作者、特点3.孟子散文的特点二、论证方法1.类比论证:五十步笑百步2.对比论证: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三、修辞手法1.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排比)2.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比喻)四、表现方法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手法)五、文言常识(一)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4: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有的教科书“直”是“只是”的意思,并不是通假字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通“敛”,收敛,积蓄,有的教科书认为这个字非通假字,直接解释为“约束,检点”6:鸡豚狗彘(zhì)之畜,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二)古今异义字 1.河内凶。
河:(古义:黄河。
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2.弃甲曳兵而走。
走:(古义:逃跑。
今义:行走) 3.或百步而后止。
或:(古义:有的人。
今义:或许、也许)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谷:(古义:粮食的统称。
今义:谷子) 5.非我也,兵也。
兵:(古义:兵器。
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古义:年成。
今义:年)(三)一词多义1.数愿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数目、数量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shǔ计算 2.直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 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 3.发 百发百中成语发射 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指打开粮仓救济百姓 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 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出发 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发出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 4.兵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兵器 穷兵黩武成语战争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军队 草木皆兵成语士兵 5.胜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承受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尽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优美的(四)词类活用 1.【填然鼓之】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 4.【王无罪岁】 一般“罪”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归罪、归咎 5.【请以战喻】 一般“战”是战斗(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战争 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7.【谨庠序之教】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8.【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
(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
(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 (1)申之以孝悌之义 (2)树之以桑 (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未有之也。
3 、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省略句】 1、何也 省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省主语“将士”。
第四课秋水一、文学常识1.庄子的地位、主张、批判思想2.庄子文章的特点3.《庄子》一书的篇幅、内容及其作者4.本文体裁:寓言二、文章内容1.文章主旨2.本文论证特点:以小见大3.人的认识受到限制的条件三、论证方法1.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举例论证)2.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类比论证)3.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类比论证)四、修辞方法1.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2.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反诘、比喻)3.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反诘、比喻)4.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反诘、比喻)5.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排比、比喻)五、成语演化1.井底之蛙2.望洋兴叹3.洋洋自得(洋洋得意)4.贻笑大方5.大方之家六、文言常识1.古今异义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秋水时至(时令,季节)2.通假不辩牛马(辩,通“辨”)泾流之大(泾,通“径”)3.词类活用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4.文言句式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莫若己)我之谓也(用“之”帮助宾语前置,谓我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5.一词多义泾流之大(代词,这样)我之谓也(结构助词,帮助宾语前置)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第五课大同一、文学常识1.五经名称2.“三礼”名称3.《礼记》成书年代、内容、地位、反映思想二、文章内容1.主旨理解2.“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三、论证方法全文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之间的对比四、成语演化1.夜不闭户2.大同世界第6课以修身为本一、文学常识1.四书的名称2.《大学》的出处、作者、阐述思想3.小学包含的内容二、文章内容1.中心主旨理解2.大学培养人的根本为:品德三、文言词汇知识1.掌握明、虑、齐、格物、壹是等词的用法2.翻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7课好学·力行·知耻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2.《中庸》的出处、成书年代、作者、评价二、文章内容1.中庸之道中的“道”是指:准侧2.文章主旨第8课谏逐客书一、文学、文体常识1.古代“书”的定义、应用范围2.本文节选自什么作品3.文章最终使得秦王收回成命的原因二、论证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类比论证)2.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於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举例论证)3.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类比论证)4.用“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
(类比论证)5.用“损民以益仇” 来证明驱逐客卿视错误的。
(对比论证)三、修辞方法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