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经济发展指标统计年鉴2015: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78~2014)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本文基于1998―2006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地区能源强度的差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结论认为,东、中、西三大地区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并呈进一步扩大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制度因素对三大地区能源强度降低起积极作用,政府干预则起阻碍作用;工业化水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对东部地区降低能源强度起积极作用,对中西部地区正好相反。
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不同的能源、经济与产业政策,降低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
对各地区降低能耗强度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能源消耗强度;地区差异;影响因素一、引言1978-2000年,中国能源消费平均增长率(3.82%)不到GDP平均增长率(9.52%)的一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小于1。
而自2001年后,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2003-2005年中国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超过GDP增长速度,平均增速达到13.31%,经济增长表现为以较高的资源消耗为代价,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不断增加。
今后几十年将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即使未来若干年内我国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只有7%,能源消耗增长速度也在3%以上,如何以较低的资源消耗为代价换取较高的经济增长,已经成为目前及未来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能源强度和能源效率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探讨研究的热点。
Hua Liao(廖华,2007)等研究了1997--2006年中国的能源消费强度,认为高耗能工业的大量投资所引致的工业结构转换是能源强度提高的主要原因。
孙鹏(2005)等分析了中国1978-2003年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对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认为中国的能源生产率在提高,但2001-2003年能源生产效率体现了一定的下降。
周鸿、林凌(2005)对1993-2002年能源使用效率变化的研究认为,我国的能耗效率在1993年以后有一定的提高,但能源使用并没有明显的从能耗高的产业向能耗低的产业流动。
上海统计年鉴(连接!) 2011
2011上海统计年鉴1.第一篇——综合▪表1.1 行政区划(2010)▪表1.2 主要气象指标(2010)▪表1.3 各月主要气象指标(2010)▪表1.4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表1.5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发展速度▪表1.6 主要年份社会经济发展结构指标▪表1.7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表1.8 各时期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平均增长率▪表1.9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上年增长(1978~2010)▪表1.10 上海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2010)▪表1.11 主要年份人大情况▪表1.12 主要年份政协情况2.第二篇——人口和劳动力▪表2.1 主要年份常住人口▪表2.2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表2.3 主要年份外来人口▪表2.4 户数、人口、人口密度和平均期望寿命(1978~2010)▪表2.5 各区、县土地面积、常住人口及人口密度 (2010)▪表2.6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表2.7 主要年份户籍人口迁移▪表2.8 各区、县户籍人口迁移(2010)▪表2.9 各区、县户籍人口年龄构成(2010)▪表2.10 各区、县户籍老年人口年龄构成(2010)▪表2.11 各区、县计划生育基本情况 (2010)▪表2.12 主要年份婚姻情况▪表2.13 主要年份涉外婚姻情况▪表2.14 主要年份在沪外国常住人口▪表2.15 全社会各行业从业人员(2008~2010)▪表2.16 各行业职工人数(2010)▪表2.17 各行业在岗职工人数(2010)▪表2.18 各行业在岗女职工人数(2010)▪表2.19 主要年份城镇新就业人数▪表2.20 主要年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表2.21 主要年份新增就业岗位▪表2.22 主要年份离休、退休及退职职工人数▪表2.23 在岗职工人数变动 (2010)▪表2.24 主要年份离岗职工人数▪表2.25 主要年份职业介绍所▪表2.26 历次人口普查资料3.第三篇——国民经济核算▪表3.1 上海市生产总值(1978~2010)▪表3.2 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以1978年为100,1978~2010)▪表3.3 上海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978~2010)▪表3.4 上海市生产总值构成(1978~2010)▪表3.5 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1978~2010)▪表3.6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三次产业分)▪表3.7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指数(按三次产业分)(以上年为100)▪表3.8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1978~2010)▪表3.9 上海市生产总值收入法项目构成(1978~2010)▪表3.10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按所有制分)▪表3.11 主要年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按产业分)▪表3.12 主要年份上海市生产总值分配▪表3.13 上海市生产总值(支出法)(1978~2010)▪表3.14 最终消费支出及构成(1978~2010)▪表3.15 居民消费水平及指数(1978~2010)▪表3.16 资本形成总额和指数(1978~2010)▪表3.17 主要年份六大支柱产业增加值▪表3.18 主要年份旅游产业增加值▪表3.19 主要年份信息产业增加值▪表3.20 经营性固定资产原价年末数(1978~2010)▪表3.21 存货年末数(1978~2010)▪表3.22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资产总额(1978~2010)▪表3.23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固定资产(1978~2010)▪表3.24 每百元增加值占用的存货(1978~2010)▪表3.25 全员劳动生产率(1978~2010)4.第四篇——财政收支▪表4.1 财政收支(1978~2010)▪表4.2 主要年份地方财政收入▪表4.3 主要年份各区县级财政收支▪表4.4 地方财政支出(2008~2010)▪表4.5 主要年份全市税收收入5.第五篇——能源生产和消费▪表5.1 主要年份能源消耗基本情况▪表5.2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1978~2010)▪表5.3 主要年份能源消费总量▪表5.4 主要年份平均每人生活用能源▪表5.5 平均每天各种能源消费量(2008~2010)▪表5.6 主要年份能源终端消费量▪表5.7 主要年份工业能源终端消费量▪表5.8 主要年份能源平衡表(标准量)▪表5.9 能源终端消费量(实物量)(2010)▪表5.10 煤炭、石油、电力平衡表(2010)▪表5.11 电力建设情况(2008~2010)6.第六篇——固定资产投资▪表6.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管理渠道分)(1978~2010)▪表6.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经济类型分)(1978~2010)▪表6.3 主要年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表6.4 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10)▪表6.5 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2008~2010)▪表6.6 工业各行业建设改造投资主要指标(2010)▪表6.7 主要年份工业六大重点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2010)▪表6.8 主要年份新增固定资产▪表6.9 主要年份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7.第七篇——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表7.1 主要年份上海关区出口总额▪表7.2 主要年份上海关区进口总额▪表7.3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关区出口总额▪表7.4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关区进口总额▪表7.5 主要年份上海市进出口总额▪表7.6 主要年份上海市出口总额▪表7.7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市出口总额▪表7.8 主要年份按国别(地区)分的上海市进口总额▪表7.9 主要年份进出口商品检验情况▪表7.10 主要年份直接吸收外资情况▪表7.11 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和金额(2010)▪表7.12 主要年份引进技术设备实际到货金额▪表7.13 主要年份对外经济合作情况▪表7.14 海外企业情况(2009~2010)▪表7.15 国际会展(2009~2010)▪表7.16 主要年份旅行社接待经营情况▪表7.17 主要年份旅游景点基本情况▪表7.18 主要年份国内旅游者来沪人数和人均消费支出▪表7.19 旅游星级饭店基本情况(2010)▪表7.20 主要年份国际旅游入境人数8.第八篇——价格水平▪表8.1 居民消费价格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978~2010)▪表8.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2010,以1990年价格为100)▪表8.3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991~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4 主要年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5 主要年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6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7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8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9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 (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1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6~2010,以1995年价格为100)▪表8.1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95~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表8.12 房屋租赁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2001~2010,以2000年价格为100)▪表8.13 房屋租赁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2003~2010,以上年价格为100)9.第九篇——人民生活▪表9.1 从业人员报酬(1978~2010)▪表9.2 从业人员平均报酬(2010)▪表9.3 职工工资总额和平均工资(1978~2010)▪表9.4 职工工资总额(2010)▪表9.5 职工平均工资(2010)▪表9.6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010)▪表9.7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10)▪表9.8 主要年份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金▪表9.9 离退休、退职人员养老金(2010)▪表9.10 居民储蓄存款(1997~2010)▪表9.11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1980~2010)▪表9.12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13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9.14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表9.15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9.16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构成▪表9.17 主要年份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表9.18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支出(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19 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2008~2010)▪表9.20 主要年份平均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表9.21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基本情况(1990~2010)▪表9.22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表9.23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0~2010)▪表9.24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表9.25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构成▪表9.26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27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10,按收入水平分组)▪表9.28 主要年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主要消费品消费量▪表9.29 主要年份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年末耐用消费品拥有量10.第十篇——城市建设11.第十一篇——农业12.第十二篇——工业13.第十三篇——建筑业14.第十四篇——交通运输、邮政和信息传输▪表14.1 主要年份运输线路长度▪表14.2 主要年份交通运输主要指标▪表14.3 主要年份旅客发送量▪表14.4 主要年份旅客周转量▪表14.5 主要年份货物运输量▪表14.6 主要年份货物周转量▪表14.7 主要年份港口码头情况▪表14.8 主要年份港口货物吞吐量▪表14.9 主要年份国际集装箱吞吐量(按进出港分)▪表14.10 集装箱吞吐量(按内外贸航线分)(2010)▪表14.11 经营性停车场(库)营运情况(2008~2010)▪表14.12 民用车辆拥有量(2008~2010)▪表14.13 个人民用车辆拥有量(2008~2010)▪表14.14 主要年份邮政电信情况▪表14.15 主要年份邮政业务主要指标▪表14.16 主要年份电信业务主要指标▪表14.17 邮电通信水平(2006~2010)▪表14.18 主要年份信息化基础设施情况▪表14.19 主要年份信息服务业经营情况▪表14.20 信息技术应用(2008~2010)15.第十五篇——批发和零售16.第十六篇——金融业17.第十七篇——房地产业18.第十八篇——科学技术19.第十九篇——环境保护治理20.第二十篇——教育21.第二十一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2.第二十二篇——文化和体育23.第二十三篇——法律、公证和其他▪。
天然气价格弹性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现代经济信息天然气价格弹性实证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邓冰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摘要:随着天然气工程的相继建成以及天然气消费量的迅猛增长,天然气价格弹性研究对于天然气市场发展战略的制定及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但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本文旨在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上海的天然气消费数据为依据,分析上海天然气需求价格弹性特征。
结果表明,上海市天然气价格缺乏弹性,且需求价格弹性为正,天然气价格受政策影响较大,这一结果能够为未来上海乃至全国天然气价格政策和战略的制定提供一定的量化基础。
关键词:天然气需求;天然气政策;天然气价格弹性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494-02一、天然气供求状况天然气被誉为“21世纪最清洁的能源”,以其清洁、高效、污染小等优势受到发达国家以及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认可。
《BP能源统计年鉴》显示,截止2014年12月31日,我国天然气产量为1345亿立方米,而需求量为1855亿立方米,缺口达510亿立方米。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以及公民环保意识的加强,人们更多的关注和使用天然气。
根据《2035年BP能源展望》预测,到2035年我国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将达到30%左右。
天然气用户众多,主要包括大工业用户、居民用户、商业用户和发电用户,这些用户对天然气的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自1999年东海平湖天然气开始供应浦东地区起,上海已经形成了“5+1”天然气供应格局:东海天然气、川气东送、洋山LNG、西一线和西二线五大气源和五号沟LNG站。
构成了多气源供应,市场规模一定的天然气供应体系。
虽然有众多的气源供应上海地区,但是长期的以成本加成法确定的价格导致天然气使用成本较其他燃料低。
这种偏离市场供求关系的价格导致了需求的急剧膨胀和供给的长期短缺,一方面使得天然气资源由于价格过低难以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天然气市场难以通过价格调节达到平衡而产生“气荒”。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
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王爱云计量史学方法,不是指运用简单的数字作为论据说明历史现象,而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通过各种数据关系和创建数学模型来论证说明历史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这一方法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六七十年代扩展到西欧、拉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被介绍到中国。
由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数字统计资料比较健全,这种方法马上引起了当代中国史研究者的重视,很快便出现了运用计量史学方法进行研究的成果。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量史学方法在中国当代经济史、人口史、社会史、军事史乃至政治史研究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计量史学研究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客观性推动了这些学科的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计量史学方法本身存在的使史学陷于枯燥以及研究者主观态度影响结果的客观性等局限在研究中也暴露出来。
本文通过回顾30多年来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总结分析这一方法的优势及局限,并对如何在当代史研究中弥补和修正这一方法的局限做出思考,以期对学界掌握、运用这种方法有所帮助。
一、计量史学方法在当代中国史研究中的运用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在中国史学界,“整个说来,历史学基本上是定性研究,而极少考虑量的因素”[1]。
这种定性研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确定历史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本质,但却不易表示它们的量;虽然可以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影响,但却不能测定这种联系和影响的程度大小。
新时期要继续推进历史研究,就需要借助量的分析,因此计量史学方法介绍到中国后得到史学理论界部分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倡导,80年代中期还出现了“计量史学热”。
但是由于传统史料尤其是古代统计资料相对匮乏,计量史学方法本身的理论探讨虽然很多,真正运用这一方法开展研究的史学成果却很少。
然而在当代中国史研究领域,计量史学方法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运用,并涌现了一批代表人物和代表作。
(一)当代人口史领域人口史研究离不开统计数字。
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年第$期宏观经济研究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课题组一!$%&"年以来我国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基本情况’%&"年以来!我国年度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波动较大!最低值为’%%&年的"()*+!最高值为!"")年上半年的’(&&!"如果以’"年为期分析#’%&"$’%%"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年平均为"(&’"%’%&"$!""!年!!年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为"(&*!&虽然’%&"$!"""年间出现过’%&%年’(&#)’’%%"年’(,*+的高值和’%%&年"()*+的低值!但从两个’"年的平均值看!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差异不大!在"(&’左右"’’’%&"(!""!年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出现的多次波动!其原因不同!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电力弹性系数出现低峰值的时期有三次&’%&’(’%&*年期间!是由于经济开始加速增长!而电力建设滞后&’%%!(’%%)年期间!是由于经济由前)年的低迷改为突然加速!而电力发展跟不上&以上两次均是因供应不足引起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低峰值&’%%,(’%%&期间则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减速!而电力消费同期大幅下降!出现了电力供应相对富裕的情况&电力弹性系数大于’的期间也有三次&’%&,年是由于经济减速!电力消费没有相应减速&!"""(!"")年期间则是在经济保持快速稳定增长的条件下!电力消费加速增长而形成的弹性系数高峰期&从’%&,(!""!年出现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的先低后高波动和前两次弹性系数的上下波动有较大的不同&!"""(!"")年期间经济增长速度波动不大!保持了基本稳定快速增长!电力消费的变化主要受经济结构性变化和实际需求的驱动&这种变化是和我国从’%%,年以来基本转轨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调节机制相适应的!可以说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电力供需变化&!’在经济超常增长时!电力供应能力的增加往往滞后于经济波动性变化!出现多次严重缺电&’%&*年到’%%%年是我国的电力装机持续高速增长期!其中连续多年电力装机年增长率高于%-&随着我国电力装机容量的不断增长!严重缺电的状况逐渐有所缓解!火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也由,...下降到**..小时&$%%,年开始我国经济实行软着陆!电力消费增长速度急剧下降!到$%%+年我国持续多年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得到缓解!电力供需基本平衡!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到*$$#小时&$%%+($%%%年由于电力建设的惯性!电力装机仍以平均年增&(.,-的速度增长!而这期间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又出现低谷!火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降到*...小时以下!这样我们才有了放开消费限制和城乡电网改造的可能&二!近年电力重新出现短缺的原因分析!...年以后!我国电力消费增长速度迅速上升!而由于在建能力过低!电力装机增长速度下降!使得!..$年开始又重新出现了电力供应短缺苗头!!..!年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上升到*!+!小时!又出现了局部地区’局部时段电力供应短缺现象&!..)年夏天更是出现了大面积缺电的现象&$’新增电力投产速度明显与电力需求增长不相匹配&由于)九五*时期调整了电力建设规模!近年电力装机增速较低!$%%%年’!...年’!..$年和!..!年的新装机增长率明显下降!分别为+(+-’,(%-’,(.-和*()-&但同期电力需求增长速度大幅回升!#年间电力消费增长速度平均达到%())-!且呈加速上升趋势! !..!年达到$$(,-!!..)年上半年达到$*(#-& !’工业和高耗电产业高速增长&近几年!电力消费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工业用电迅速增长!$%%%$ !..!年间工业用电年均增长$.(+-&!..!年我国工业产业发展!"!""#年第$期宏观经济研究用电的增辐高达$!%&’!快于全社会电力消费增长速度(个百分点!工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对全社会用电量快速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年上半年工业用电同比增长(&%#&’!也比全社会用电量增长高(个百分点"受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高耗电行业发展较快!主要高耗电产品产量增长速度高于全国./0增长速度"$111$!,,!年间!生铁#钢#成品钢材#水泥#十种有色金属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和$#%#’"!,,!年工业用电中!用电增长第一位的是钢铁行业!增幅达!,’%其次是有色#化工#建材!用电增幅均超过$!’"四大行业用电增加量占工业用电增加量的#$%+’!高耗电行业成为电力消费增长的主要行业!而四大行业的增长在!,,!年对工业./0增加量的贡献不足!,’"-#产业技术进步加快!企业装备程度提高!电耗水平上升"上世纪1,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增加投资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充实装备的势头相当强劲"随着产业技术进步速度的加快!企业装备更加电子化#自动化"装备程度的提高也是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空调负荷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住房的改善!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上升"$11&年城乡居民生活用电仅占全社会用电量的$,%)’!而!,,!年则上升到了$!%!’"城镇居民用电的增加!不仅表现在用电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带来季节性用电峰荷高峰问题"根据我们了解!华东电网中!上海空调负荷估计**,万千瓦!占总电力负荷的#,’左右%江苏空调负荷估计#,,$*,,万千瓦!占总电力负荷的$2#$$2-"这种负荷受气温变化影响极大!因而持续用电时间较短"近年来!由于用电特性的变化!各地区电网高峰负荷持续时间越来越短!峰谷差越来越大"如华东电网中统调电网峰值高端$,’的用电负荷3!,,!年高达*(,万千瓦4持续时间仅为1)小时!高端*’的负荷3!""!年高达!*"万千瓦5持续时间仅为十几个小时%华中电网高端$,’的负荷3!,,!年高达-,,万千瓦5的持续时间为#$小时!高端*’的负荷3!,,!年高达$*,万千瓦5持续时间仅为+小时"其他电网也有类似情况"!,,!年华东电网夏季高峰缺电的时间累计仅$,小时左右" !,,-年年初到现在有$1个省市由于不同原因而采取了错峰用电和拉闸限电措施!除浙江等少数缺电比较严重的省市外!其他一些省市缺电时间在几十到一百多小时之间"空调性负荷高峰使夏季气候变化对电力供需平衡的影响加剧"!,,-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华东地区!极端的持续高温天气是电力供应出现短缺的重要因素"*#水电来水不足"前年冬天和去年春天是长江流域百年未遇的特枯水年!大中型水电出力下降!小水电减发!造成川渝电力供应紧张"近几年黄河来水持续偏枯!黄河上下游骨干水库蓄水量严重不足"!,,!年黄河上游创来水最枯记录!引黄入津及小浪底水库冲沙实验等消耗黄河水量!,亿至-,亿立方米"由于黄河上游梯级电站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占西北电网负荷近#,’的水力发电锐减!2-!西北电网上半年出现了季节性的供电紧张"去年春夏季全国性降雨不足!水电机组发电出力大幅度降低!造成部分电网!特别是水电比重较大的东北#西北和川渝电网水电出力锐减!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电网输配能力不足和突发事故!也是电力系统拉限电的原因之一"山西电网为&北电南送’格局!南部用电负荷增长较快!由于电网结构不尽合理!位于晋南的运城市没有足够的主力电源支撑!电压水平低!导致频繁拉闸限电"!,,-年1月#日上午1点*&分!因酷暑而长时间超负荷运转的上海吴泾第二电厂$号机组突然跳闸!引起两回输电线路和两台变压超负荷运行!不得不限电#,万千瓦")#电煤价格纠纷造成局部电煤供应紧张!是造成中#西部地区去年上半年电力供应紧张的原因之一" !,,-年年初的全国煤炭定货会上!因价格谈不拢!$%*亿吨电煤合同没有着落!造成年初一些电厂煤炭储备不足或供应不能落实"!,,-年$#!月份!河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的某些电厂因煤炭储备不足采取了停机或降低发电出力!使得电力系统供电能力下降!系统相继采取了拉闸限电的措施"山西省有*个电厂停机!陕西渭河电厂两台-,万千瓦机组和秦岭电厂两台!,万千瓦机组间歇开停"河南省日限电达$,,万千瓦左右!四川省日平均拉闸++-次!最多的一天达到$#,,多次"-月份!山东省也因煤炭价格和供应问题造成电厂提前停机大修和青岛的几家电厂无法维持正常运转!而出现了局部供电紧张的情况"上半年由于煤炭供应问题引起发电厂机组停机较多的还有贵州#甘肃#河北"产业发展!"!""#年第$期宏观经济研究三!对今后电力弹性系数的基本估计$!我国今后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需要保持较高水平"世界各国的电力发展历史表明#处在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国家和地区#电力消费增长率超过经济增长率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多年来#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平均不到"&’!#虽然支撑了我国的经济高速增长#但仍有长期的缺电出现"我国电力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阶段#随着电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力消费增长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考虑到国际经验和我国目前电力消费发展的趋势#今后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应至少达到"&’($%&)#电力增长才能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负荷特点变化#季节性峰荷突出#除电量增长以外#对电力调峰能力的需求将日益突显"在电量消费快速增长的同时#电力负荷特性也有明显的变化"第三产业和民用电量的增长迅速#其中商业用电的增速高于工业用电增速"以建筑物用电为主的三产和民用用电使电力负荷出现季节性高峰特点"对电力调峰能力的冲击远远大于对全年平均用电量增加的作用"电力峰谷差将加大#季节调峰和分时调峰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安排电力项目时除考虑电量需求外#还应该充分考虑电力峰荷的需求"在夏季需要空调降温的地区#对电力调峰能力的需求将成为电力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特征"四!政策建议$!对电力消费出现高速增长期做好必要准备#加快电力建设步伐"从!%%%年开始#电力消费的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有加速趋势"!%%*年以来#一些地区的+,-增长速度加快#电力消费增长加速的趋势有可能持续一个阶段"由于这次电力加快增长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将进一步完善时出现的#而且+,-增长速度比较平稳#今后一个时期内电力消费增长可能继续快于经济增长"建议近期可考虑按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来安排电力建设速度#中长期可按电力消费弹性系数%&’($$&%来安排电力建设的速度"!!针对电力负荷变化特点#重点注意解决峰荷能力不足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负荷峰谷差将继续扩大#电力需求比电量需求增长更加迅速"从消费端看#要加强需求侧管理%从供应端看#电力建设要区分负荷特点#分别安排不同负荷类型的电力项目#防止单纯强调基荷能力"如果各电力公司都争着大上燃煤基荷电厂而忽视调峰能力建设#则在将来可能出现许多发电项目不能实现预定财务指标#造成电力系统的经营效益下降"在电力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应尽快出台有利于鼓励调峰机组建设和错峰的电价机制#尽快采用用户和上网分时电价"*!加强节电力度#力争使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渐降低"我国节电潜力仍然很大"在工业领域#通过电力电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对风机!水泵等电力拖动系统的优化#可以取得显著的节电效果"在建筑物用电方面#全面实施建筑物的能效标准#特别是改进空调制冷和取暖技术的能效#将有巨大的节电效果"高效照明以及提高家庭和办公用电器的能效也有巨大的节电潜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节能节电#不仅可以取得好的经济效果#还可以节约电力建设投资"有关分析认为#如果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方面加强引导#使经济结构尽快向低能源强度方向转变#同时加强节能#全面提高能效#我国可能以低得多的电力消费增长#达到+,-翻两番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带来环保!经济效益!能源安全等一系列的效果"我们应该加强节电工作力度#力争使我国的电力消费弹性系数逐步由大于$降到明显小于$的水平"电力系统要全面开展以节电和负荷管理为目的的需求侧管理"#!准备建设部分周期短的电力项目#以应对经济的超速发展%同时#保持对需求变化的持续预测和跟踪#及时对建设规模进行有效调整"从当前各地经济发展速度趋势看#+,-的增速可能将在今后几年内超过.&!/的平均目标#出现经济超速发展的可能性"电力建设如果没有相应的灵活性#就可能再次发生大面积缺电的问题"当然#如果电力建设速度过快#也会带来严重的浪费"所以在电力建设项目安排上#要考虑必要的灵活性#应准备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应急方案"!执笔"周大地#高世宪#郭元#李际#薛新民#吴钟瑚$责任编辑徐敬东产业发展!"。
能源消费总量的分析与预测(doc 13页)
能源消费总量的分析与预测(doc 13页)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Abstract (1)Keywords (1)一、引言 (2)二、影响江苏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因素 (2)三、江苏省能源消耗基础分析 (3)(一)产业结构基础 (3)(二)科技投入基础 (3)(三)能源消耗构成基础 (3)四、江苏省能源消耗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 (4)(一)单位能源消耗指标 (4)(二)能源消耗规模指标 (4)(三)能源消耗弹性指标 (4)(四)高能耗产业拉动能源消费 (5)(五)国际产业转移制约能源消费效率的提高 (5)(六)政府主导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能源消费的不合理 (6)五、江苏省能源消耗总量的实证研究 (6)(一)数据选取 (6)(二)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7)(三)对江苏省未来4年的能源消耗总量进行预测 (8)六、建议 (9)(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9)(二)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9)(三)重视环境保护 (9)(四)发挥科技作用 (10)(五)购买异地资源 (10)参考文献 (11)problems faced by. Finally, propose the recommendations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Jiangsu Province.Keywords: Unit root, ARMA model, Energy consumption一、引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
而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较快的几个省份的一个,它的能源消费也在快速的增加。
2008年经初步核算,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0亿元,比2007年增长12.5%左右。
第一产业增加值为4.0%,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2.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7%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增长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
对减少能源消耗有很大的帮助。
同时要想减少能源消耗,江苏省还必须要注意经济发展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电力弹性系数
电力弹性系数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电力弹性系数电力弹性系数电能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又称电能消费弹性系数。
因电能消费增长一般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称作电力超前系数。
电能消费增长速度用发电量增长速度表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中国一直以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衡量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弹性系数以全国发电量增长速度与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之比表示。
从1981年起,中国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系统中已列有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为了与国际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建立可比性,也可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表示国民经济的增长。
原理它是反映电力消费的年平均增长率和国民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之间的关系的宏观指标。
电力弹性系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示:b=AY/AX。
式中:b为电力弹性系数,AY为电力消费年平均增长率;AX为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电能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
作用又称电能消费弹性系数。
因电能消费增长一般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在苏联和东欧等国家称作电力超前系数。
电能消费增长速度用发电量增长速度表示;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 (GNP)的增长速度来表示。
中国一直以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衡量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电力弹性系数以全国发电量增长速度与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之比表示。
从1981年起,中国国民经济统计指标系统中已列有国民生产总值指标。
为了与国际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建立可比性,也可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表示国民经济的增长。
反应电力弹性系数反映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说明发展总趋势的一种概括性指标,可以作为衡量电力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参数。
从世界各国长时期的电力工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可以看出,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致力于不断提高电气化程度,充分利用电力所具有的方便、清洁、高效率等优点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用电范围不断扩大,用电数量迅速增长,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一直快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时变弹性分析
我国能源消费需求的时变弹性分析作者:刘东霖张俊瑞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第02期摘要: 为了科学分析相关经济因素变化对我国能源需求的影响效应,本文在提取能源消费需求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Bayesian理论的时变系数回归模型,利用MCMC方法获得了各时变回归系数的估计。
同时,利用HP滤波方法,得到了能源消费需求相对于各相关因素弹性系数的趋势及波动情况,并就能源需求对各相关经济因素弹性系数的趋势变动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能源价格、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全国总人口以及能源消耗结构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强度具有时变效应;②电力价格变动对降低能源消费的作用最为显著,但边际效应在逐年下降;煤炭价格的提高对能源消费的增加具有很大推进作用,但“煤电联动”、能源价格市场化的建设可能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③城镇化建设进程可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源消费结构,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能源需求的加速增长。
关键词 :能源需求;MCMC;时变回归分析;弹性系数中图分类号 F4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2-0092-06doi:10.3969/j.issn.1002-能源是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进程加速、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依存度的不断加大,未来能源基础能否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成为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
因此做好能源消费需求的相关分析,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不仅可以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解决能源瓶颈提供有效途径,而且可以为我国的能源规划、预测以及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过研究,得出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建模方法,大致可以归结为:部门分析法、时间序列趋势法[1]、能源弹性系数法[2]、投入产出法[3]、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4,5]等。
但基本是在所选时间段内平均意义上的分析,均可以归类为常系数的回归分析,而使用常系数的回归模型会使考察期内因素间相互关系的变动得不到有效反映。
上海市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
5306
个
5
3
1
3
30
床
3801
200
60
217
5377
2015年县(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 上海市、江苏省
指标 一、基本情况
单位 崇明县 浦口区 江宁区 六合区 溧水区
行政区域面积 乡个数 镇个数 街道办事处个数 户籍人口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固定电话用户 二.综合经济 地区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增加值 农业增加值 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公共财政收入 各项税收 公共财政支出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 三.农业.工业及投资 农业机械总动力 机收面积 设施农业占地面积 粮食总产量 棉花产量 油料产量 肉类总产量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固定资产投资 四、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学生数 小学在校学生数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数 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单位床位数
平方公里 个 个 个
万人 人 人 户
1411 2
16
67 151374
91504 204433
911
9 64 180600 210800 166320
1563
10 99 342300 331800 350250
1471
1 11 90 234700 193200 94893
1064
6 2 43 162500 110400 81715
9301723
51 27871 11287 234166
1354 19818 16368
669 29160672
8840380
57 44870 12583 348211
中国能源效率影响能源消费的内在机理及传导路径研究
中国能源效率影响能源消费的内在机理及传导路径研究戴嵘;曹建华【摘要】讨论已有研究在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关系上的分歧及成因,并指出传统能源回弹路径与中国情况的不合之处.通过构建新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并借助联立方程模型和经验数据对其影响方向和传导路径做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1)中国能源效率提高影响能源消费的路径有两条,一是直接抑制,二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而间接拉动;(2)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国能源效率的提升并未降低能源价格和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使能源消费回弹;(3)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而非能效提高.【期刊名称】《科技管理研究》【年(卷),期】2016(036)005【总页数】6页(P227-232)【关键词】能源效率;能源消费;能源回弹效应;影响机理;传导路径【作者】戴嵘;曹建华【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434;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2004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6;F207降低能源消耗已迫在眉睫。
在学术界,关于提高能源效率如何影响能源消费量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一种研究认为,促进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费总量,如周国富和赵慧卿[1]、王艳秋等[2]、赵爱文等[3]的研究均得出加强能源利用效率的优化是抑制能源消费过快扩张的有效途径[1-3],这类研究主要基于能源消费影响因素分解分析;另一种研究指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将增加能源消耗,导致能源反弹,如Wang等[4]、Jin[5]以及Glomsr?d和Wei[6])等学者,国内谢海棠和张旭昆[7]测算得到中国宏观层面的能源回弹效应短期为31.8%、长期为34.24%,乔海曙和李亦博[8]估计出2006—2011年间中国的能源回弹效应平均达到183.3%,这类学者基于能源回弹效应研究。
关于这一争议,曹静和梁慧芳[9]也进行了阐述,但是没有进一步地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解答这一问题。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市建筑用地变化对碳排放的效应分析及预测
基于STIRPAT模型的上海市建筑用地变化对碳排放的效应分析及预测周峰;吴开亚;金菊良【摘要】Land use change has great impact on carbon emissions, and the building land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carbon emis-sions from land use. In ord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uilding land changes and carbon emissions, the changes of building land use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1999 to 2014 in Shanghai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STIRPAT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 future carbon emissions of Shanghai were forecasted. The results show: the building land area of Shanghai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1999 to 2014 shows a growth trend, and their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s are 18. 04% and 5. 24% respectively; there is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building land area and carbon emissions from buildings, and the elastic coefficient is 0. 013;the carbon emissions of Shanghai in 2020 will reach 62 million 896 thousand and 700 tons, and the average annual growth rate of carbon emissions from 2015 to 2020 is only 0. 93%, which indicates that in recent years, the measures to control building land use in Shanghai have obvious effect on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对碳排放的影响较大,而建筑用地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索建筑用地变化与碳排放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STIRPAT模型结合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上海市1999—2014年建筑用地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并对上海市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
最新起动机复习题
起动机复习题一、填空题1.直流电动机按励磁方式可分为永磁式和电磁式两大类。
2.起动机起动时间不超过 5 s,若第一次不能起动,应停歇 10~15 s再进行第二次起动。
3.起动机,一般由直流电动机、单向传动机构、操纵机构三大部分组成。
4.常见的起动机单向离合器主要有滚柱式、弹簧式、摩擦片三种形式。
5.起动机操纵机构也叫“控制机构”,其作用是接通或切断起动机与蓄电池之间的主电路,驱动拨叉使小齿轮与飞轮齿圈啮合。
6.起动机在装复时,应检查调整的项目有电枢轴向间隙、驱动齿轮与推环间的间隙。
7.起动机的减速机构常见的有外啮合式、内啮合式、行星齿轮式三种。
8.起动机的转速特性是指起动机的转速随电枢电流的变化规律。
9.起动控制电路的主要功能是保护点火开关、起动保护功能、防止误操作。
二、选择题1.为了减小电火花,电刷与换向器之间的接触面积应在( C )以上,否则应进行修磨。
A、50%B、65%C、75%D、80%2.电刷的高度,不应低于新电刷高度的( C ),电刷在电刷架内应活动自如,无卡滞现象。
A、1/2B、3/4C、2/3D、4/53.常见的起动机驱动小齿轮与飞轮的啮合靠( A )强制拨动完成。
A、拨叉B、离合器C、轴承D、齿轮三、判断题(打√或×)1.直流串激式电动机,在磁场绕组的磁路未饱和时,其转矩与电枢电流的平方成正比。
(√)2.起动机的最大输出率即为起动机的额定功率。
(√)四、问答题1.起动机的作用什么?答:起动机的作用是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发动机飞轮旋转,实现发动机起动。
2.起动机由哪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答:起动机一般由三部分组成:(1)直流串励式电动机,作用是产生扭矩(电磁转矩)。
(2)传动机构(啮合机构),作用是在发动机起动时,使起动机小齿轮啮入飞轮齿圈,将起动机转矩传给发动机曲轴;而发动机起动后,使起动机小齿轮自动脱开飞轮齿圈。
起动机齿轮与飞轮齿圈传动比为10~15。
中国统计年鉴2020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和效益指标
63.9
98.4
98.8
45.4
96.7
97.3
3.7
14.1
14.4
33.2
31.9
4753
6120
6272
445
1093
1819
1764
60.81 1.62 5.56
56.50 1.98 6.84
56.48 1.81 6.66
53.9 927.3
83.0 3885.6
137.1 5048.5
145.8 5221.3
0.4
19.1
126.0
128.0
0.0
6.7
112.2
农村贫困发生率(2010年标准) (%)
财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 (%)
外债
偿债率
(%)
负债率
(%)
债务率
(%)
能源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
电力生产弹性系数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
18.25 6.25
12.00
5.3
385 385 2.57 97.5 30.8 30.5
医疗卫生机构病床使用率 (%)
城市市政建设
用水普及率
(%)
燃气普及率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
注:计算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费量的 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按2000年可比价计
2018年、2019年按2015年可比价计算 。
10.8
16.8
25.9
16.8
60.3
63.0
60.8
2023年上海节能双控考核指标明细
2023年上海节能双控考核指标明细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成为各国的共识。
作为中国的大都市,上海在能源消耗和环境保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为了统一城市节能减排工作,上海提出了节能双控的政策措施,并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指标以监督和评估各项工作的推进情况。
本文将深入分析2023年上海节能双控考核指标明细,为读者详细讲解该政策的实施情况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一、节能双控考核指标概述上海节能双控政策旨在通过限制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GDP能耗,实现城市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从而推动上海市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管理模式创新。
为了监督和评估节能双控政策的实施情况,上海市提出了一系列考核指标来对各项工作进行量化评估,主要包括能源消耗总量、单位GDP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等方面。
二、节能双控考核指标明细1.能源消耗总量上海城市能源消耗总量是衡量城市能源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节能双控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
为了实现能源消耗总量的降低,上海市制定了具体的目标考核指标,要求全市各相关单位在2023年实现总能源消耗量下降5%的目标。
2.单位GDP能耗单位GDP能耗是评价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之一。
上海要求各企业和单位在2023年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3%的目标,通过降低单位GDP能耗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脱钩”。
3.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城市建筑是能源消耗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上海将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列为节能双控政策的重点监控指标之一。
根据上海市政府的规定,各类型建筑在2023年要实现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5%的目标,对新建建筑和现有建筑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4.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为了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上海市要求各相关单位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比例。
在2023年,各企业和单位要保证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达到15%,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的应用。
5.节能技术和装备更新率为了提高城市能源利用的效率和水平,上海市要求各相关单位加大对节能技术和装备的更新力度。
2015年上海市综合交通年度报告_摘要_
2015.6
|7
专 MONOGRAPH 稿
▲图 3 中心城越江桥隧机动车年日均交通量
▲图 2 中心城出行方式结构 数据来源: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备注:出行方式结构是指不同交通方式在出行量中所承担 份额。公共交通指地面公交、轨道交通、轮渡、班车及大 客车方式。小客车含摩托车方式。 日,同比增加 1 017 万 PCU 公里 / 日,增长 5.8%(表 4)。其中,中心城道路交通量为 7 848 万 PCU 公里 / 日, 同比增长 4.4%;郊区道路交通量为 10 559 万 PCU 公 里 / 日,同比增长 7.0%。
数据来源: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备注:表中所指快速路为中心城浦西范围为主,含越江三
桥,不含中环南段,总长 122 公里。
表 7 城市客运年日均客运量 单位:万乘次
年份 轨道交通 公共汽电车 出租车 轮渡 合计
2012 621.8
766.0 293.7 19.7 1 701.2
2013 686.7
4 775
17 316
12 633
4 865
17 498
12 945
4 852
17 797
表 3 道路设施规模
道路面积 / 平方公里
公路 城市道路 合计
165
103.1
268.1
167.5
105.4
272.9
173.7
105.5
279.2
车行道面积 / 平方公里
公路 城市道路 合计
144.4
72.7
4. 中心城年日均出行总量 3 168 万人次,其中公共 交通占 31.3%
2014 年中心城人员年日均出行总量 3 168 万人次, 同 比 增 长 0.7%。 其 中, 公 共 交 通 出 行 方 式 占 31.3%, 出租车方式占 7.5%,小客车方式占 20.3%,非机动车 方式占 15.9%,步行占 25.0%(图 2)。
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
从人口就业产出弹性看我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取向张绍合【摘要】为了有效抑制我国经济增速下滑,协调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1978~2015年期间三次产业GDP与三次产业就业人口数进行协整分析,得出三次产业GDP与各产业就业人口数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我国三次产业人口就业人数是三次产业GDP的格兰杰原因.同时,考虑就业政策的影响,以2000年为临界点分两时段(1978~2000、2001~2015)对我国三次产业GDP与三次就业人数进行回归分析,以及利用得出的结论提出优化人口就业结构,注重发展人口就业产出弹性大的产业,提高就业人口素质等措施,以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增长.【期刊名称】《湖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38)010【总页数】5页(P138-142)【关键词】就业产出弹性;经济增长;协整;实证分析【作者】张绍合【作者单位】广州商学院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51136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71一般认为,技术进步、资本和劳动是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
多数研究表明:劳动配置效应的矫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1]谢长泰和科勒瑙( Hsieh &Kle-now,2009) 认为,通过减少要素错配扭曲可使我国每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超过2% ;若我国劳动和资本的边际回报率能达到美国效率水平,则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50%。
[2]布兰迪特和朱( Brandt & Zhu,2010) 的研究表明,劳动力从国有经济部门向民营经济部门的流动以及民营经济部门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3]布兰迪特等( Brandt et al.,2012) 研究发现,要素市场配置改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度超过20%。
[4]劳动作为要素进入生产函数导致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劳动在衡量上往往以人口就业人数作为替代指标,很多学者对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