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2024版《植物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课程概述与目标•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目录•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植物资源利用与保护•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教材及参考书目推荐目录课程概述与目标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课程地位植物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农学、林学、园艺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内容学时分配植物细胞与组织结构植物细胞基本结构位于细胞最外层,具有保护和支持细胞的作用。
包裹在细胞质外的一层薄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位于细胞膜内,包含各种细胞器和细胞内液。
控制细胞生长、分裂和遗传的中心。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植物组织类型与功能01020304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植物器官形态与解剖茎花支持植物体,输送水分和无机盐,储存营养物质。
繁殖器官,吸引传粉昆虫,完成受精作用。
根叶果实和种子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固定植物体。
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
保护种子,传播种子。
植物生长发育与调控植物生长过程及影响因素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包括种子萌发、幼苗生长、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等阶段。
影响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光照、温度、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植物生长的生理基础细胞分裂、细胞伸长和细胞分化等。
1 2 3植物发育的主要阶段植物发育的调控机制植物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植物发育阶段及调控机制植物激素作用及信号转导途径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01植物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02植物激素在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03植物遗传变异与进化遗传物质基础及遗传规律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信息的传递变异类型及来源变异类型变异来源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进化理论与证据进化理论进化证据进化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植物分类与系统发育分类学基础知识分类学的定义和目的研究生物分类、命名、鉴定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旨在认识和了解生物多样性。
分类等级包括界、门、纲、目、科、属、种等,用于对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Botany一、课程基本信息— 1 —(一)知识目标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长发育与生殖规律以及植物和外界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的一门科学。
它是生科、生技、农学、园林、园艺、植保、种子等十几个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植物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
(二)能力目标锻炼学生对植物外部形态结构和各器官内部结构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认识校园及附近城区主要植物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2 —(1)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发展史,掌握植物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这将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植物逆境生理》、《作物育种学》、《观赏园艺》及《生物化学》等课程打下基础。
(2)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1)了解花的形成和发育。
(2)了解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3)了解流行的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二)理解(1)理解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
(2)理解植物各营养器官之间维管组织的联系。
(三)掌握(1)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
(2)掌握植物组织的起源和类型。
(3)掌握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过程和形态结构。
(4)掌握植物的各大类群,关键科、属及其特征,分布,系统学意义以及经济价值,各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绪论 2 学时知识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界;植物的重要性;植物学发展简史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学习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
本章小结重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的重要性。
难点:植物的多样性;植物学的发展简史。
思考题:— 3 —1、简述植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BOTANY TEACHING PROGRAM)执笔者:洪宇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编写日期:2017年8月二、课程简述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
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
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一)考核目标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三)成绩评定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
其中: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七、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一)教材[1] 吴万春. 植物学(第二版).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二)主要参考书目[1] 郑湘如, 王丽.植物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2] 马炜梁. 植物学(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3] 胡金良. 植物学(第一版) .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2.。
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大纲
园林专业《植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学分:3课程总学时数:54 讲授36 实验 18大纲执笔人:廖建良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生命科学系园林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之一,在第一学期开设。
《植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植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和外界环境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
《植物学》是进一步学习园林树木学、植物生理学、花卉学、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园林植物保护学等课程的基础。
在内容的安排上既要考虑到基础性、系统性,又要避免与相关专业课程重复。
因此,植物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植物形态解剖学和植物分类基本知识。
二、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了解植物学的发展动态,受到与植物学有关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活的有机体,教学内容涉及到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方面,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植物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理解和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就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和野外实习的教学;同时由于教学时数少,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整个植物学的教学任务,就必须广泛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设备、录像、投影、幻灯等。
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内容理论教学(36学时)绪论 (2学时)通过绪论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生物界的划分和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意义,了解地球上植物的发生和植物对人类及自然界的作用,了解植物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分支学科,以及植物科学在自然科学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意义、植物科学的发展简史和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细胞和组织 (4学时)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细胞、组织、细胞分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等基本概念,有丝分裂的全过程及其意义,组织的类型。
植物学教学大纲
引言概述:正文内容:
一、植物形态学
1.植物体的组成和结构
2.植物的根、茎、叶的形态特征和功能
3.植物器官间的关系和互动
4.植物的块茎、疏果、膨果等特殊形态
二、植物解剖学
1.植物的细胞组织学结构
2.植物的维管束系统和组织构成
3.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
4.植物的根系解剖结构和水分吸收过程
5.植物的茎解剖结构和物质传输机制
三、植物生理学
1.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能转化
2.植物的呼吸作用和能量释放
3.植物的生长激素及其作用机制
4.植物的水分平衡和根际营养吸收
5.植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和反应机制
四、植物分类学
1.植物的分类与命名原则
2.植物的分类等级和分类特征
3.植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关系
4.植物的主要类群和特征
5.植物分类学在系统演化研究中的应用
五、植物生态学
1.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
2.植物的生态适应与种群生态学
3.植物的群落生态学和演替过程
4.植物的生态分布与地理生态学
5.植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总结:
植物学教学大纲作为植物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学生的植物学学习和进一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而详细的教学大纲,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植物形态学、植物解剖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态学等相关知识,为未来的植物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教学大纲的编写也为植物教育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植物学教学大纲的编写对于植物学教育和研究的推进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官的发育与结构—生殖器官的发育与结构—种子形成的被子植物生活史为主
线,分别讲解植物各生长阶段的器官发育、形态结构特征,培养学生掌握被子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植物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等基础知识;第二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界的主要 类群与分类,包括植物分类基础知识,植物界的基本类群,常见被子植物主要
授课
作业及要求 掌握植物学 概念、分类 及发展史 掌握细胞与 组织结构与 功能 掌握根茎叶 形态、结构 及功能 掌握花、果 实、种子形 态结构及功 能 了解植物分
类的方法 了解低等植 物和高等植 物15个门 掌握被子植 物分类相关 的形态特征 掌握木兰 科、毛茛科 等15个科的 主要分类特
征
基本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完成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掌握植物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A5.2); 2.掌握被子植物个体生长发育过程(A5.2); 3. 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A5.2.1); 4. 掌握被子植物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A5.2.1); 5. 了解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A5.2); 6. 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A5.2); 7. 掌握被子植物主要分科的形态特征(A5.2); 8. 培养学生根据主要形态特征识别植物的能力(B10)。
完成要求
考查方式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
作业 课堂提问/
作业 课堂提问/
作业 课堂提问/
作业
植物检索
*考核方式 (Grading)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植物资源学教学大纲
《植物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250416课程名称:植物资源学英文名称:Resource Botany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63学分:3.0适用对象: 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分类学二、课程简介中文简介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科学,它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基础,以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资源植物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本课程重点讲述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基本特性、主要化学成分、用途、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植物资源学是一门新发展起来的边缘分支科学,它以植物学和植物化学为基础,以植物资源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研究资源植物及其开发利用途径。
本课程重点讲述植物资源的分类、分布、基本特性、主要化学成分、用途、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植物资源学的基本理论与科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开展植物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扩大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植物资源学概述(一)教学内容一、基本概念二、植物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三、植物资源的分类系统四、植物资源的基本特性五、植物资源的主要化学成分六、植物资源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七、植物资源学的研究概况和发展历史(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第二章植物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植物资源分区第二节植物资源的引种驯化一、植物引种驯化的理论二、引种驯化的途径与步骤第三节植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一、保护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二、植物资源保护的内容与对策三、植物资源的管理第四节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一、植物资源利用的现状二、植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途径三、植物资源利用的一般性原则四、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步骤与方法(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本章教学主要采用的方法:分组讨论、课堂讨论等。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英文名称:Botany课程编码:181064课程类别/性质:学科基础/必修学分: 4 总学时/理论/实验(上机):64/40/24开课单位:农学院适用专业:农学类本科各专业先修课程:生物学一、课程简介《植物学》属于学科基础课,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学各专业的的必修基础课程。
通过《植物学》的学习,将为植物生理学、生态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生物学其它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学习植物从形态结构、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包括各种植物的生活史特点、植物细胞和组织的独特性、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生长发育规律);系统学习植物系统进化及自然分类的基本理论和植物识别的基本方法,了解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掌握种子植物常见科的主要特征及识别要点。
二、课程教学目标学生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掌握植物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2.能运用植物学的知识解释常见的植物学现象(毕业要求1.2),掌握植物学基础知识,能进行相关试验的设计(毕业要求1.5)。
3. 通过植物学理论课的学习,具备绿色发展的意识、生态环境、植物多样性保护等意识;应用植物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现代植物工厂、现代生物技术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掌握相关知识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专业知识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及时了解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的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终生学习意识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课堂研讨、课堂及课后习题三部分,包括10章的理论教学及8个实验教学。
课内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24学时(详见本大纲第四部分)。
课堂理论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学习要求注:在“要求”栏内以高、中、低来表示对学生学习程度的要求,高为最高要求。
理解指能对所学的内容作归纳、分类、解释、总结、推断和一定程度的发挥。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园艺考核方式:考试总学时、学分: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植物学是农艺系园艺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它由植物形态解剖学(Plant Morphology and Anatomy)、植物系统分类学(Plant Taxonomy)两大部分组成。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植物学后,认识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形态特征以及功能,掌握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形态解剖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熟练地运用分类学的原则、原理,识别和鉴别植物。
并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严肃认真的科学工作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为学生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学、植物遗传学、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学、花卉学、观赏树木学等奠定必要的专业课基础。
同时,通过指导学生查阅近期国内外有关植物科学研究方面的期刊和文献,使学生掌握植物科学的发展趋势和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及学科动态,培养学生进行植物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在学习种子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细胞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细胞分裂的类型和过程;组织的起源和类型;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
并通过实验,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和使用,识别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特征,细胞的主要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徒手切片以及染色、装片等方法和技术。
对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应用和相关的制片技术,应鼓励学生加以了解。
在讲授植物形态解剖部分时,结合中学所学知识,对植物细胞可略讲,着重强调细胞壁、液泡、质体特别是叶绿体是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结构。
对植物的组织要详细加以讲授,这样在讲授器官发育涉及这些组织时可略讲。
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发育和形态结构为本课程的重点,重点放在根和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叶的结构,花药的结构和发育,胚囊和胚胎发育的规律。
植物学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和基本内容植物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介绍植物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以及与功能的关系,植物界系统演化的规律,植物的类群、分类以及主要代表植物的识别,增进学生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此外,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课程简介持续发展思想,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以及合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打好必要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植物学是植物生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全面掌握植物形态结构以及发育、植物分类及类群、植物系统演化的规律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植物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与人类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相关课程提供必要的植物学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环境意识和自然界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全面提高。
主要任务:第一从细胞、组织、器官等水平了解和掌握植物的形态与结构,以及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植物类群、被子植物分科的知识;第二培养学生观察、了解植物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如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显微镜的使用技术、重要植物的识别、植物的鉴定方法等;第三了解和建立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统一、植物演化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以及植物多样性的理论和思维;增进对植物的热爱和自然保护的意识;第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方法和能力。
三、基本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植物的形式多样性,植物学的发展历史,植物及其学习植物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点:讲述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植物学课程的性质、主要内容;植物学的历史和发展动态,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植物多样性及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植物学》(全国高等农林专科统编教材),吴万春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五、教学进度安排方案1、教学进度安排汇总表序号(章节)课程内容学时数授课实验合计1 植物细胞 4 42 种子与幼苗 2 23 植物组织 2 24 营养器官根 2 4 65 营养器官茎 2 4 66 营养器官叶 2 2 4营养器官的整体性及其与功能的统76 4 10一性和对环境的适应性8 生殖器官花 4 2 69 种子发育与果实 4 2 610 植物类群及分类 2 2 411 被子植物形态学基础知识 2 212 双子叶植物纲 2 213 单子叶植物纲 2 214 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 4 4合计40 20 60 2、各章节教学目的要求及内容要点第一章植物细胞教学教学内容:第一节概述:细胞的概念、细胞学说、植物细胞类型及真核细胞的基本特征第二节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原生质及原生质体第三节.植物细胞的外被结构特点一、细胞壁二、细胞膜第四节植物细胞间的联络结构一、纹孔二、胞间连丝第五节植物细胞质及其细胞器一、胞基质二、细胞器三、细胞骨架系统第六节植物细胞核一、核的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分布二.核的超微结构三.核的功能第七节.植物细胞的后含物:一.淀粉、二.蛋白质、三.油和脂肪四.丹宁和色素五.晶体和硅质小体第八节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一.细胞周期二.有丝分裂三.无丝分裂教学要求:掌握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
植物学
蓝藻的主要特征
绿藻:衣藻、水绵、石莼的生活史
褐藻:海带的生活史
(二)、菌类植物
细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的主要特征
黏菌的主要特征
(三)、地衣植物的类型
二、高等植物
一、苗端分生组织(原套-原体学说)
二、叶原基和芽原基(简介)
第四节 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一、茎尖各区与茎的初生生长
二、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三、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小麦、玉米)
第五节 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与茎次生结构的形成
一、维管形成层的产生及其活动
思考题
1.试比较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禾本科植物叶片结构的异同。
2. 解释名词:两面叶 等面叶 泡状细胞(运动细胞) 完全叶 不完全叶 单叶 复叶
返回顶端
第7章营养器官的变态(1学时)
一、根的变态
二、茎的变态
三、叶的变态
思考题
1.举出几种常见植物的变态类型
返回顶端
第8章花(6学时)
第一节 花的组成与花序
一、花的概念
二、花的组成与形态
双被花
单被花
无被花
花冠的类型
雄蕊的类型
雌蕊的类型
子房的位置
胎座的类型
花的性别
三、禾本科植物的花
7、何为后含物?
8、细胞周期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
9、细胞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何异同?各有何意义?
10、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保证了多细胞植物体中细胞之间进行有效的物质和信息传递?
11、何为细胞骨架?它们在细胞中的作用有哪些?怎样证明细胞骨架的存在?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植物的分类、结构、生长发育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植物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1. 植物的分类学概述- 植物的主要分类: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 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长环境2. 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根茎叶花果的结构与功能- 细胞结构与生长发育3.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种子的萌发与生长- 植物的生殖生长4.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植物的物质循环与生态平衡三、教学方法1.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授、资料讲解等方式,系统讲解植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植物的结构与生长过程,加深理解;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植物园、植物保护区等地实地考察,加深对植物的认识;4. 图书资料查阅: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深入学习植物学知识。
四、考核方式1. 学期考试:每学期进行一次笔试,考核学生对植物学知识的掌握;2. 实验报告:学生需完成若干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3. 课堂表现:平时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也将作为考核依据。
五、参考教材1. 《植物学》作者:XXX2. 《植物系统学》作者:XXX3. 《植物生理学》作者:XXX通过本教学大纲的规划,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植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为学生未来的科研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植物学这一领域中获得知识和乐趣,不断成长和进步。
初中生物植物分类教案
初中生物植物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常见植物的分类和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分类和归纳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基本特征:有细胞壁、能自养、生长、繁殖等。
2. 植物的分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区分不同类别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教学准备:
1.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第X章。
2. 教具:图片、实物植物标本。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图片,让学生思考植物的种类和特征。
2. 讲解:介绍植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分类原则。
3. 实践:让学生观察实物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和归纳练习。
4. 拓展:根据学生对植物分类的理解,讨论植物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5. 总结:通过回顾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植物分类的理解。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对植物分类的理解和能力,进行口头或书面评价。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组织学生进行植物野外考察,加深对植物分类的认识和体验。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学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总学时:54 讲课学时:54 实验学时:学分:3适用对象: 园艺(观赏园艺)专业先修课程:无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植物学课程是生物技术、农学、园艺、环境科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植物学是研究植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生长发育的规律,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分布规律、植物的进化与分类和植物资源利用的一门科学。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生长发育规律;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知识和植物的亲缘关系。
提高学生对学习植物学的认识,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理解植物形态特征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形态特征与功能的统一性;掌握植物个体发育中各部分(植物细胞、植物组织、植物器官)的形态建成以及功能等基本理论知识。
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学基础;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以及植物各大类群的基本特征和代表植物。
熟悉被子植物起源、演化和主要分类系统,分类的新方法。
建立植物演化的基本观点。
14.植物起源与系统演化植物的起源与演化规律;被子植物的起源与演化;植物分类与系统学研究的进展。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绪论重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学习植物学的目的、任务和方法。
难点:植物多样性及其保护和利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重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细胞的有丝分裂,细胞壁和细胞核的结构。
第二章、种子与幼苗重点:种子和幼苗的类型。
第三章、植物组织重点:植物组织的类型、形态及功能。
难点:分生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及功能。
第四章、营养器官――根重点:根尖的分区及结构,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根的初生结构,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
难点:根尖的分区及其组织结构特征,双子叶植物和禾本科植物根的区别第五章、营养器官――茎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次生结构,禾本科植物茎的结构特征。
第六章、营养器官――叶重点:单、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植物分类学2、课程英文名称:Plant Taxonomy3、课程编码:011194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5、课程性质:必修课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7、适用专业:草业科学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汉)9、学时:总学时48(理论课学时28,实验课学时20)10、学分:3.0学分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了解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一般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要科、属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代表植物和经济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它相关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教学内容: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进展概况,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掌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章藻类植物教学内容:低等植物特征;藻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蓝藻门(原核生物),裸藻门,绿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藻类植物细胞的演化,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藻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藻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蓝藻门、绿藻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等。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的发生与演化第二章菌类植物教学内容:菌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细菌门(原核生物),粘菌门,真菌门;菌类植物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植物学》课程标准
《植物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简介植物学是一门研究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为学生将来在植物科学领域从事研究、教学、生产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植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原理和调控方法;熟悉常见植物的种类和特点。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植物分类和鉴定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生态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植物概述1. 植物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3. 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和范畴第二章植物细胞与组织1.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2. 植物组织的种类和特点3. 细胞和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第三章根的功能与发育1. 根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根系发育的原理和调控方法3. 根际生态与植物营养吸收第四章茎的功能与发育1. 茎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茎的生长和发育原理3. 维管组织的形成和功能第五章叶的功能与结构1. 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叶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3. 叶的生态适应性第六章花的形成与发育1. 花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 花的传粉与受精过程3. 花粉管的发育和功能第七章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1. 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2. 植物激素的作用和调控机制3. 植物生长发育的基因调控第八章植被与生态系统1. 植被的分类和特点2. 生态系统中的植物作用和影响3.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意义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
3.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植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常见动植物分类》课程教学大纲
《常见动植物分类》课程教学大纲一、教师信息二、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文):常见动植物分类课程名称(英文):Classification of Familiar Plants and Animal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性环节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方法技能类□研究探索类□实践体验类课程代码:4230100周学时:2 总学时:32 学分:2先修课程:人类与自然、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开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三、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理科方向的专业方向类限定选修课,在“人类与自然”课程以及高中阶段的生物学课程基础上,以培养学生实际辨认能力为课程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分类的基本知识,上海小学生生活与学习经验中可能接触到的植物、鸟类、哺乳类。
课程通过丰富的图片与视频资料展示,以及大量的实地观测活动,使学生学会使用检索表,能辨认上海地区大部分常见植物和常见鸟类,基本具备指导小学生辨认常见动植物的能力,并树立环保意识,以适应在小学开展相关活动的需要。
四、课程目标1.了解常见动物和植物的特征与分类情况。
2.学会使用检索表,能编制简易检索表。
3.能辨认上海地区大部分常见植物和常见鸟类。
4.基本具备指导小学生辨认常见动植物的能力。
5.具有关注大自然的兴趣,基本具备环保意识。
五、课程内容与进度安排(一)课程内容模块一生物分类基本知识1.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分类的主要学说,了解动物界与植物界的主要特征与分类。
2. 教学内容主要知识点:(1)生物分类学说的历史(2)生物分类的五界说(3)生物分类的六界说(4)病毒的分类地位(5)动物界的主要特征与分类(6)植物界的主要特征与分类(7)生物分类的检索表重点:动物界的主要特征与分类,植物界的主要特征与分类,检索表的编制原理难点:脊索动物与脊椎动物的区别,不同格式的检索表3.课外学习内容●课外观看有关动植物的视频,选择2~3段加以编辑,准备期末在班级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分类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植物分类学
2、课程英文名称:Plant Taxonomy
3、课程编码:011194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草业科学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汉)
9、学时:总学时48(理论课学时28,实验课学时20)
10、学分:3.0学分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是草业科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植物各大类群及其相互之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发育的规律,了解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一般特征,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重要科、属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代表植物和经济植物,并通过实验和实习,掌握观察、描述、鉴定植物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其它相关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史,现代植物分类学的进展概况,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植物分类学的产生、目的和任务;掌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分类的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分类学的目的和任务,植物分类的等级单位,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第一章藻类植物
教学内容:低等植物特征;藻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蓝藻门(原核生物),裸藻门,绿藻门,金藻门,甲藻门,红藻门,褐藻门;藻类植物细胞的演化,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藻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藻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藻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藻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蓝藻门、绿藻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等。
教学难点:藻类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第二章菌类植物
教学内容:菌类植物的特征,形态,繁殖方式,分布;细菌门(原核生物),粘菌门,真菌门;菌类植物植物体的演化,繁殖方式的演化,生活史的演化;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菌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菌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菌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菌类植物的一般特征,真菌门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等。
教学难点:菌类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第三章地衣
教学内容:地衣的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分布;地衣分类(壳状地衣,叶状地衣,枝状地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地衣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经济意义;掌握地衣的一般特征及分类。
教学重点:地衣的形态构造及分类
第四章苔藓植物
教学内容:高等植物特征;苔藓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苔纲,藓纲;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
意义;理解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苔藓植物的特征,苔藓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苔藓植物的特征,苔纲和藓纲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教学难点:苔藓植物的发生与演化
第五章蕨类植物
教学内容: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石松纲,水韭纲,松叶蕨纲,木贼纲,真蕨纲;蕨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蕨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蕨类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蕨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蕨类植物的特征,蕨类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蕨类植物的特征,木贼纲和真蕨纲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难点:蕨类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
第六章裸子植物
教学内容:裸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红豆杉纲,买麻藤纲(盖子植物纲);裸子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裸子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裸子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及经济意义;理解裸子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掌握裸子植物的特征,裸子植物重要类群的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重点:裸子植物的特征,松柏纲和盖子植物纲主要特征及代表植物
教学难点:裸子植物的的发生与演化
第七章被子植物
教学内容:被子植物的形态特征,繁殖方式,生活史及分类原则;被子植物营养器官、花及花序、果实类型形态学术语;植物分类单位,植物的命名法规,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双子叶植物纲主要介绍毛茛科、石竹科、杨柳科、藜科、蓼科、苋科、十字花科、锦葵科、蔷薇科、豆科、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伞形科、木犀科、夹竹桃科、茄科、旋花科、葫芦科、唇形科、玄参科、紫草科、菊科、车前科、
胡桃科、鼠李科、葡萄科等常见科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单子叶植物纲主要介绍兰科、禾本科、莎草科、灯心草科、百合科、鸢尾科、石蒜科等常见科的识别特征及代表植物;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柯朗奎斯特系统。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被子植物分类系统;理解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被子植物的的特征及分类原则;掌握被子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掌握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约30个常见科的基本特征,识别其常见的植物种类。
教学重点:常见科的识别特征及其代表植物教学难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
2、实验课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实验方式:教师讲授实验原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基本要求:
(1)观察、动手、描绘、绘图。
熟练使用显微镜、解剖镜,掌握各植物类群代表植物的观察、描述等方法,学习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绘图。
(2)印证、分析、综合、检索、推理。
通过观察,印证课程知识,能根据实验指导书完成实验过程,并通过分析、综合、回答实验指导书的有关问题。
(3)掌握常见科、属的识别特征;识别一定数量的植物种类;能开展一般植物学实验研究。
(4)实验 1 人 1 组,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任课教师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实验前清点学生人数,实验中按要求做好学生实验情况及结果记录,实验后认真填写实验记录。
实验项目设置与内容:
实验一低等植物(藻类植物、菌类植物)(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观察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常见代表植物;观察真菌门常见的代表植物;了解水绵的接合生殖过程。
实验内容:绿藻门、红藻门、褐藻门常见代表植物一般特征;真菌门常见代表植物一般特征;。
实验二裸子植物(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裸子植物的一般形态特征;观察、识别裸子植物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内容:裸子植物的一般形态特征;识别裸子植物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三杨柳科(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杨柳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识别杨柳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内容:杨柳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杨柳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四十字花科(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十字花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识别十字花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内容:十字花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十字花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五蔷薇科(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蔷薇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识别蔷薇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内容:蔷薇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蔷薇科常见代表植物。
实验六豆科(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及使用)(设计性实验)实验目的与要求:掌握豆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观察、识别豆科常见代表植物;掌握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方法及使用。
实验内容:豆科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豆科常见代表植物;植物检索表的编制方法。
实验七藜科(验证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