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道德失范现象的一些思考
本文列举了当前我国的道德失范现象,阐述了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分析了新形势下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的必要性及作用。指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对于人们过度物欲化导致的道德失落有着积极的规劝作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观,弘扬人民群众中优秀道德模范精神,促进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提升。
标签:道德失范;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道德模范;思考
一、道德失范现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古人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同时,当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取得长足的进步,但是,当今社会却出现一些道德日益滑坡、道德失范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2007年在山西和河南发生的黑砖窑事件,当地砖窑矿主从人贩子中购买偷运来的民工,包括许多童工,将他们关押在各个窑厂,以暴力手段强迫他们从事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不少民工致残、致死。2008年,多名食用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的婴儿被诊断出肾结石,随后在三鹿奶粉中发现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在进行相关的调查后,国家质检总局公布国内乳制品厂家生产的婴幼儿奶粉的三聚氰胺报告,多家企业涉嫌违规添加化工原料三聚氰胺。与此类似的诸如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不胜枚举。
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法律制度日趋完善健全的社会出现如此多违背道德良心,违反法律的事情发生,是法律失去监管和制约吗?社会在急剧转型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制度不断地健全,但“物质文明”的进步并未带来“精神文明”的上升反而下降呢?我们在“硬”抓经济建设,腰包涨鼓的同时,是否人性道德良知又“软”了呢?若非如此,何以几乎到道德底线失守的地步?我们又将如何在“冲出经济洼地”的同时“构筑精神高地”呢?本文以为,这些事件事关法律制度或者社会问题,但更是道德缺位造成的。
二、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借鉴意义
在汉语中,道德一词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2]其中“道”指宇宙、社会和人生运行的内在规律;而“德”是指人德行、修为和品性。由此看出,“德”是遵循了宇宙和人生内在规律——“道”而来之。
中国古代思想家以为道德是治国安邦的根基,是国家安危、存亡的根本所在,
先秦典籍《管子·牧民》言:“国有四维。一维倾则倾,二维倾则危,三维倾则覆,四维倾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3]管子认为,道德是治国安邦的根基,有礼,人们就不会超越应守的规范;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有廉,就不会掩饰过错;有耻,就不会趋从坏人。人们不越出应守的规范,为君者的地位就安定;不妄自求进,人们就不巧谋欺诈;不掩饰过错,行为就自然端正;不趋从坏人,邪乱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孔子针对国家治理到底用法治还是德治这样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共之。”[4]可见他对道德治理国家的尊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用政令来引导人民,用刑罚来管制人民,老百姓仅仅只是因为害怕惩罚但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引导,以礼来规劝,人民会有廉耻之心,并且修正自身的过错。
这样的话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当人舍弃内心的道德良知,外在法律约束所起到作用只能如前文所言做“事后的惩处”,根治违反法律、违背良知底线的事件最紧要的是内心的道德律——自律,自律要求人不能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己所不欲,无施于人。”[6]“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7]现在又有几人将这样的道德理念内化为自己行为准则呢?
孟子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作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
孟子的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都有不忍伤害别人的心,现在有人忽然看到一个孩子要掉到井里去了,都会有惊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名声,也不是讨厌那孩子惊恐的哭叫声才这么做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的,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的,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孟子认为人生而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能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9]人性没有不善的,就像水没有不往下流的。而今为何诸多有恶无善的事频现诸世间?我们丢掉了同情心、羞耻心、谦让心、是非心。只有利欲熏过的心,无礼义廉耻,所以才有黑砖窑事件,才会有地沟油、瘦肉精、染色馒头等等。
人不会故意为恶,问题在于价值观,经济利益至上的社会整体利益观下,一些人对物质财富的攫取罔顾道义,不择手段。“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宁可穷而有志,不可富而失节”等这样的义利观,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思想和文化理念,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沉淀的结晶,她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直
占有重要地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现在人们过度物欲化导致的道德失落、诚信缺失、精神空虚、亲情淡漠有着终极层面的关怀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今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道德模范精神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是我们国家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件大事,兴起了公民道德建设新热潮。
2007年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了以“见义勇为、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为奖项的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之后该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在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中,我们看到:在火海中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换来6个孩童生命的王茂华、谭良才;“草鞋书记”杨善洲奋斗一辈子,给群众留下了价值几个亿的森林;收养维吾尔、哈尼、汉、回4个民族10个孤儿的慈母阿尼帕阿里马洪……一个个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道德模范,他们格尽职守,他们见义勇为、不怕牺牲,他们崇德向善、助人为乐。
全国道德模范的推选,彰显了人民群众对道德和社会进步的不懈追求,弘扬了道德主旋律,营造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我们身边的道德力量在不断地传递,越来越多的人见贤思齐,社会道德力量日渐壮大。
四、结语
诚如周文王所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0]我们也看到了,当今,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一定会实现;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礼仪之邦将屹立在世界的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