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合集下载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三圈环流说课课件

(2)能力训练目标:
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 高学生绘制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3)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形象直观的图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成地理的空间思维。
二、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知识基础: 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 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之中 2.学习动力: 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3.学法指导: 学会用图、学会发现 学会推理、学会归纳
2.教材的地位: 是什么(组成) 为什么 (能量来源) 大气运动 怎么样 气
全球性

气压带和风带—提升和基础
三圈环流的形成
结果(天气、气候的形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三圈环流的形成
难点: 副热带高压、副极地低压的成因
4.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风带的 形成及分布。
(2)加上地球自转
高纬环流
10 6
5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环流
9 3 7
8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低纬环流
2 1
4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压带
-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
14
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
总 结 气 压 带 、 风 带 的 分 布 规 律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
副极地低压带


西

副热带高压带
三、学生活动设计
1.绘图分析问题 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 2.自己动手绘图 绘制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手绘板图教学法 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 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 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讲课讲稿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自然地理(选讲)第三讲 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上课用件)资料

自然地理(选讲)第三讲  三圈环流和全球气压带风带(上课用件)资料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三圈环流的形成 考虑地球的自转,大气在运动过程中受
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即形成三圈环流。如下 图: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4、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以北半球为例,如图)
气压带 和风带是大 气三圈环流 近地面的气 压分布和气 流运行状况 的表现。
练习:9、下图为北半球大气活动中心分布
示意图,读图回答(1)~(5)题。
(1)若图中甲为高气压中心,则 D
A.甲为夏威夷高压 B.乙为印度低压 C.丙为亚洲高压 D.丁为阿留申低压
(2)2006年2月4日,我国西北地区东部、华 北地区受强降温和暴风雪的影响造成部分列车晚
点或停止运行。该天气现象可能是 A
一、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组成了全球性大 气环流。三圈环流的近地面形成了地球上的七个气压 带、六个风带。
练习:1、读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1)图甲所示季节,M处的风向是东__南_风_,其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_海_陆__热_力__差_异_。
(2)结合图甲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纬度
B.地势
C.洋流
D.人类活动
年降水量554mm 耶路撒冷(32°N, 35°E)
年降水量230mm 德黑兰(36°N, 51°E)
年降水量312mm 喀布尔(35°N, 69°E)
三、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控 制作用,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 要因素,一方面大气环流调整着全球的水 热分布,另一方面,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 种气候现象。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气候类 型不同。
的风带是 B A.① B.② C.③ D.④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准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

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所以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

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水平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实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

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

因为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所以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因为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世界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有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有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

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

三圈环流示意图ppt课件

三圈环流示意图ppt课件
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的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 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大气环流 的意义:
1、调节热量和水汽分布
2、对气候和天气有重要影响
1
北半引球起大低气纬运环动流的偏因立向素体力是。图:假高设低地纬表间均热匀量。不均,地转
高空北上气流 右偏成西南风
22
5、热带雨林气候 ——单一气压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分布:赤道及其南北两侧 ▪特点: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终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23
6、温带海洋性气候 ——单一风带影响形成的气候类型
▪分布:南北纬40-60度大陆西岸 ▪特点:终年温和湿润 ▪成因: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24
7、地中海气候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
18
上升湿润下沉干,西风湿润东风干
19
气压带风带名称 分布
赤道低气压带 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0附近
极地高气压带 900附近
信风带
低纬
西风带
中纬
极地东风带
高纬
气流运动 气流性质
上升
湿热
下沉
干热
上升
温湿
下沉
干冷
流向较低纬 干热
流向较高纬 温湿
流向较低纬 干冷
20
▪分布: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岸 ▪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成因:冬季西风带控制,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
25
顺着箭头方向找一找:北半球大陆西岸由低纬向 高纬依次出现哪些气候类型?
26
气压带、风带与部分气候类型
极地高气压带
全年寒冷干燥的极地气候

“大气环流” 说课稿 PPT课件 课件 中图版

“大气环流” 说课稿 PPT课件 课件 中图版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
东南亚季风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6、人生在世:可以缺钱,但不能缺德;可以失言,但不能失信;可以倒下,但不能跪下;可以求名,但不能盗名;可以低落,但不能堕落;可以放松,但不能放纵;可以虚荣,但不能虚伪;可以平凡,但不能平庸;可以浪漫,但不能浪荡;可以生气,但不能生事。

17、人生没有笔直路,当你感到迷茫、失落时,找几部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电影,坐下来静静欣赏,去发现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

18、在人生的舞台上,当有人愿意在台下陪你度过无数个没有未来的夜时,你就更想展现精彩绝伦的自己。但愿每个被努力支撑的灵魂能吸引更多的人同行。

19、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中看到了某种忧患。莫找借口失败,只找理由成功。

20、每一个成就和长进,都蕴含着曾经受过的寂寞、洒过的汗水、流过的眼泪。许多时候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10、有些事想开了,你就会明白,在世上,你就是你,你痛痛你自己,你累累你自己,就算有人同情你,那又怎样,最后收拾残局的还是要靠你自己。

11、人生的某些障碍,你是逃不掉的。与其费尽周折绕过去,不如勇敢地攀登,或许这会铸就你人生的高点。

12、有些压力总是得自己扛过去,说出来就成了充满负能量的抱怨。寻求安慰也无济于事,还徒增了别人的烦恼。

三圈环流教学文档

三圈环流教学文档

0
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冬:大陆(冷) 高 压;海洋(热) 低 压 夏:大陆(热) 低 压;海洋(冷)高 压
2、气压带的分布 北半球:呈块状 南半球:呈带状
三.东 风向
(寒冷干燥)

夏季—偏南风(东南季风)
西北 风
东南 风
属性 (影 响气 候) 冷干
温湿
干热
练习:地球上的风带、气压带与降水的关系非常密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信风一定是干燥的风 B.西风一定是湿润的风
CC.副热带高压带地区降水不一定很少
D.西风和信风之间的地区降水一定很多
1. 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热力 热低压 上
原因

影响 气候 干冷
温湿
干热
湿热
【表解法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主特点】
风带
分布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和
(2个)
极地高气压带之间
中纬西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
(2个)
极地低气压带之间
低纬信风带 赤道道低压带与副
(2个)
热带高压带
风向
北半 南半 球球
东北 风
西南 风
东北 风
东南 风




③ 丙
② 丁
低气压 上升气流 多雨
(赤低、副极低)
高气压 下沉气流 少雨
(副高、极高)
高纬 风 低纬
(信风.极地东风)
低纬 风 高纬
(中纬西风)
少雨 多雨
陆地 风 海洋
(东亚、南亚的冬季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

气压带和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课件

东风带
在副极地低压带和副热带 高压带之间,由于气压差 形成东风带。
02
热带季风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 亚、非洲中部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
特点
具有全年高温、降水集中在夏季、季 节性降水差异大等特征。
形成原因
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运动密切相关。
04
热带草原气候
分布与特点
分布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的南北纬10°之间,以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 原和亚洲印度半岛、澳大利亚中部等地最为典型。
气候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的年降水量较少,干、湿季分明,其中干季的气温较高,湿度较小, 风力较大;湿季则相反,气温较低,湿度较大,风力较小。
形成原因
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冬季 多雨,夏季少雨。
形成原因
01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 沉,气候炎热干燥;
02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气候温和多雨。
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有利影响
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有利于水果和蔬菜的干燥和收割;冬季温和多雨的气候有 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利影响
高气压带
由于地面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低气压带
由于地面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由于极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 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由于赤道受热,空气上升形成 低压带。
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01
02
03
信风带
在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 由于受热上升的空气向两 极流动,形成信风带。

大气环流教学详案

大气环流教学详案

“大气环流”教学详案一、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可由因果关系入手分析,并用简图示意,边讲边画,如下所示:教师: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地球源源不断地释放着能量,由于纬度的差异,会使得地表出现冷热不均的现象。

某一区域温度较高,使得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而高空空气堆积,形成高压;相对的另一区域温度较低,使得空气遇冷收缩下沉,使得高空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高压。

进而使得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产生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发生水平运动,形成了风,分从高压吹向低压。

这便是热力环流最基本的原理。

教师:依据热力环流原理,我们将小区域变成大区域。

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无自转现象,也就是我们只考虑赤道地区与极地地区之间的冷热差异时。

由于赤道地区有太阳的直射现象,因而受热较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高压;而极地地区,纬度高,无直射现象,受热少,温度低,使得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相对应的高空形成低压。

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发生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

此时的地球形成了南北半球各有一个环流圈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单圈环流”。

过渡:这样的假设太丰满,现实太骨感。

我们地球有着自转的特性,当我们即考虑地表均匀,也考虑到地球自转现象时,情况又不一样了。

教师:假设地表均匀,有自转现象。

我们以前学习过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运动的物体会收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原运动方向的右侧偏转,南半球向原运动方向的左侧偏转,赤道地区不偏转。

各位同学请看黑板。

我们以北半球为例。

由于赤道地区有太阳的直射现象,因而受热较多,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使得近地面形成低压,我们称之为赤道低气压带;赤道上升的空气在一定高度堆积,形成高压;而极地地区,纬度高,无直射现象,受热少,温度低,使得空气遇冷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被称为极地高气压带,高空形成低压。

此时和单圈环流的原理是一样的,高压指向低压,赤道上空的堆积的空气,和极地地区近地面堆积的空气都需要向气压低的区域流动,原本应该形成由高压吹向低压的风。

高中地理-三圈环流(公开课)

高中地理-三圈环流(公开课)

1、形成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2、移动方向与季节月份的关系
北 夏季(7月) 往北

球 冬季(1月)
往南
冬季(7月) 南 半
夏季(1月) 球
几种常见的判断季节月份的情况
高空
赤道
30°N
1、赤道低压带—上升气流 2、副热带高压带—下沉气流
60°N 往北移
地面 90°N 北半球夏季(7月) 南半球冬季(7月)
回归线 副热带
附近
高压带
终年炎 热干燥
温带海洋 中纬40
性气候
到60°
中纬西 风带
全年温 和湿润
热带草 原气候
低纬度 夏:赤道低压带 10地中海 南北纬 夏:副热带高压带 炎热干燥
交替 气候 30—40° 冬:中纬西风带
温和多雨
四、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季节月份的关系
一、示意过程
三圈环流
高空
赤道
30°N
60°N
地面 90°N
1、根本原因:赤道到极地不同纬度受热不均(气温的纬度差异) 2、另外的形成原因:地转偏向力和动力
二、全球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近地面)
赤道低气压带(赤道)
气 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30°N/S)
动力
三 圈
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60°N/S) 极地高气压带(90°N/S)
环 流
低纬东北信风 低纬信风带 低纬东南信风
风 带
中纬西南风 中纬西风带 中纬西北风
考虑 南北 半球
极地东风带 极地东北风
极地东南风
热力
三、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成因、特点的关系
热带雨 赤道 赤道低 全年高
单一 林气候

三圈环讲义流课件

三圈环讲义流课件
5.极地东风带(Polar Easterlies) 位于南北纬60--90º之间,北半球吹NE风,南半球 吹SE风。
大气活动中心(Atmospheric Center of Action)
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指常年存在的大范围气压区。如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
压、极地高压、 和副极地低压。其中副热带高压包括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 压)、北大西洋高压(亚速尔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极地低压包括南北半球 的副极地低压,像北半球的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较强且明显。
盛行西风带
4.盛行西风带(Westerlies) 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与副极地低压带之间,在南北 纬30--60º之间。大气主要自西向东运动,北半球 主要为 SW风,南半球为NW风。 特征:此区域气旋活动频繁,天气十分复杂,常
有大风和雷雨,风速较大,南半球在此范围内,
除南美尖端外几乎没有陆地,常年盛行强劲的西 风,7级以上的大风频率每月可达10天以上,故有 “咆哮西风带”之称。位置随季节南北移动。
北半球三圈环流
60°N 30°N

90°N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N

西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N
பைடு நூலகம்

东北信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东南信风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30°S

西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S

极地东风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S
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冬季大陆是冷源,容易 形成高压。而海洋是热源,容易形成低压。夏季相反。 2高大地形影响 高大地形对大气运动能产生动力的和热力作用。冬季它 是一个冷源,夏季是热源。热力作用使大气产生扰动, 因此地形对大气环流的状态必定发生重要作用。

三圈环流课件

三圈环流课件

气压带.风带及三圈环流一、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主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2)成因: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的不同而产生的热量差异。

(3)意义: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节全球的水热分布;影响天气的变化和气候的形成。

2.三圈环流(1)单圈环流的概念假设地球表面均匀,地球不自转,引发和引起大气环流的唯一因素就是高低纬度之间受热不均时所形成的赤道和两极之间的简单的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形式,即单圈环流。

(2)三圈环流概念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无海陆差异),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时,所形成的大气环流,由于它由低纬环流、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部分组成,所以称之为三圈环流。

(3)三圈环流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条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低纬环流:赤道附近,空气上升,气压降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暖空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在到达北纬300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成西风,不能继续北进。

从赤道源源不断来的空气在这里不断堆积下沉,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东北信风,这样,便在赤道和北纬300之间形成一个低纬环流圈。

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偏转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极地附近,空气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气流向南流出逐渐向右偏转为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和极地东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气流爬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上升气流,致使北纬60°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上升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上空,形成中纬和高纬环流。

三圈环流家教讲义

三圈环流家教讲义

辅导讲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2、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3、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示意图。

4、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二、上课内容结合讲义对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内容进行讲解,对每个知识点配以相应的练习,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并答疑。

三、课后作业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练习题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三圈环流和气候知识点讲解1: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

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3.大气环流的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4.(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升,在南北纬5度左右的范围近地面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最终的运动方向是在30°N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

(3)赤道高空的空气不断北流,在30°N附近高空堆积,导致北纬30°N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下沉,从而使近地面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高压)(4)30°N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将向北和向南分流。

向南分流的气流偏转后形成了东北信风。

通过上述分析,赤道(0°)和30°N之间形成了一个低纬环流。

(5)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北流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如何?(近地面北流的空气为暖气流;近地面南流的空气为冷气流。

在60°N附近(副极地)相遇后它们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暖气流沿冷气流向上运动,形成“极锋”,因此在60°N附近近地面形成副极地低气压带。

(注:动力原因形成的低压)(6)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30°N和60°N之间形成盛行西风带(西南风);在90°N和60°N之间形成极地东风带(东北风)(7)在副极地上升到高空的空气将分别向北和向南分流。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三篇-最新范文【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教学难点]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教学方法]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教学设计]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教学过程]课前复习:让我们用绘制简图的方式来回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它是由于局部地区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全球高低纬度之间是否存在热量差异呢?那么是否存在热力因素引起的空气环流呢?思考.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运动.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大气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A组导学内容1.赤道近地面空气在垂直方向上是上升还是下沉?极地垂直方向上空气的运动状况又如何呢?2.赤道与极地之间的近地面,空气在水平方向是由赤道向极地运动,还是由极地向赤道运动?3.极地和赤道近地面气压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投影演示,相互间合作学习完成A组导学内容.过渡:地球实际上是在不停地运动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地球不公转.思考假设的含义:无海陆高低之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思考地球自转会对大气运动产生什么影响?B组导学内容1.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的运动方向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赤道高空北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于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为西风,之后,大气运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完成B组导学内容中的2~3题.2.赤道高空的北流空气不断地流到北纬30°附近高空堆积起来,导致北纬30°附近高空的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会如何运动?使得近地面气压升高还是降低?3.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空气分流、偏转后的风向?学生仔细观察,合作学习.讲述:北纬30°附近被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附近~北纬30°附近的近地面东北风风向常年不变,就好像一个人很守信用,因此,这个纬度带被命名为东北信风带.至此形成了低纬环流.而北纬30°附近~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中纬西风带.讲述:北纬60°(极地)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极地东风带.4.自北纬30°附近北流的空气与自极地南流的空气相比较,热力性质是否一致?有何差异?相遇后两种空气的运动状况有何不同?由此造成北纬60°附近近地面气压较周围低还是高?思考、讨论.时间推移到18世纪,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观测证实,银河系是范围有限的恒星体系,并建立了银河系的天文体系,从而将人类认知的宇宙范围拓展到星系级别.之后,随着科学继续发展,技术不断进步,人类的宇宙范围观念也日渐扩大.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分光仪、射电技术的成熟,人造卫星、探测器等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使天文观测的尺度大大扩展,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这里的光年是一个长度距离单位,它是指光在一年中所传播的距离,我们知道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km/秒,照此计算,1光年约为94605亿km.那么,能否说宇宙的范围大小就是这百亿光年呢.显然不行,这里所指的是目前我们所能观测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认识的宇宙范围一定会继续扩大.我们在前面讲过,宇宙是物质的世界,那么宇宙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物质的东西,总有个外化的存在形式.例如,人的外化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体”.仿此,宇宙(天)的物质存在形式就是一个个的“天体”.就像我们人体有高矮胖瘦的体态差异,黑白黄褐的肤色差异,男女老少的性别、年龄差异等等方面的差异一样,天体在大小、质量、光度、温度等方面也存在着差别,这就是天体的多样性.天体的多样性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在晴朗的夜晚,我们可以用肉眼看到:星光闪烁的恒星(这是一种能够自行发光、发热的天体)、轮廓模糊的星云(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这两种天体是宇宙空间中最基本的天体.还有较明显位移的行星(绕太阳[恒星]运转、反射太阳光线)、以及有圆缺变化的月亮、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巴的彗星.此外,在宇宙空间中,还有一些我们单凭肉眼看不见的天体,比如一些星际气体和尘埃,以及人类制造发射到宇宙空间的人造天体:如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边引导学生看图讲解边板书)3、宇宙的物质性(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的多样性自然天体:恒星------星光闪烁(自行发光、发热)星云------轮廓模糊,主要成分为H,呈云雾状)行星------移动(绕恒星运转、反射恒星光线)卫星------月亮(地球的卫星,有圆缺变化)流星------一闪即逝彗星------拖着长尾巴星际气体和尘埃人造天体:人造卫星、空间探测器、空间站等这里有一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天体是指存在于宇宙空间(星际空间)的物质.因此,掉落到地面的陨石、陨铁等就不能被称为天体.地球作为一个整体是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附属部分就不能称为天体,如地球大气、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等.我们前面讲过,宇宙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这就是宇宙的运动性.根据牛顿发现的万有引力定律,天体只要有了质量,就会相互吸引.而如果天体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就形成天体系统.那么是否所有的天体都属于天体系统呢?不,只有那些既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的天体才能称为天体系统.目前,人们将认识到的天体系统,从小到大排列,分为以下几个层次:月球绕地球运行构成地月系,九大行星及其卫星以及流星、彗星、小行星和星际气体和尘埃等构成太阳系,太阳系又和跟太阳系相似的其他一些恒星系构成银河系,而银河系又和河外星系(简称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这是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的范围.讲了上述的内容,同学们不免要问:宇宙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就涉及到宇宙的起源及演化.关于宇宙的起源,我国有盘古开天劈地的传说,西方则有“上帝创造宇宙”的信仰.我国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是这样的:“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盘古出,而天地分,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盘古日长万八千丈,天日高万八千丈,地日厚万八千丈.”这与我们现代天文学家所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在思想上十分接近.宇宙大爆炸的观点认为: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此时,宇宙间只有中子、质子、电子、光子、中微子等一些基本粒子形态的物质.由于高温,这些物质极不稳定.在150亿年前的某个时刻,宇宙突然爆炸膨胀开来,这些物质迅速向外辐射出去,刹那间,宇宙空间扩大了1029倍,温度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迅速下降.当温度下降到10亿度左右时,中子开始失去自由或衰变,或与质子结合成重H(氢)、He(氦)的原子核,原子核继而捕获电子,早期化学元素开始形成.当温度继续下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弱,此时,宇宙主要物质是气态的,之后气体逐渐凝聚成星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期间,也有一些已经形成的恒星爆炸成星云或进一步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黑洞以及膨胀成红巨星.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宇宙.因此,我们说宇宙中的天体不是同时形成的,各自都有其发生、发展、衰变的历史.作为整体的宇宙,也经历了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的演化.4、宇宙的运动性(1)天体系统:天体相互吸引又相互绕转天体系统层次:(见文中)(2)宇宙的演化:温度从高到低、物质密度从密到稀Ⅲ、课堂小结:今天我们暂时讲到这,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一步学习“宇宙中的地球”部分.请同学们做好预习,并着重掌握前面所学的各种天体的特征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结构.(来源:原创作品)讲述:北纬60°附近近地面被命名为副极地低压带.5.北半球形成了几圈环流?南半球是否会形成同样的环流?C组导学内容1.全球近地面共分为几个气压带、几个风带?2.全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是否有规律可循?思考、讨论,从而找出分布规律:南北对称、相间分布.过渡:气压带风带分布的纬度位置是否是固定不变的呢?让我们把假设情境进一步接近实际情况来设定.假设:地表物质均一,地形平坦.思考假设的含义:考虑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移动.D组导学内容总结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的规律.板书: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性质均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要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研究.[板书设计]2.4全球性大气环流一、定义: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二、形成高低纬度间冷热不均──单圈环流──三圈环流──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附:对高中地理观摩课《大气环流》的教学设计的分析:《大气环流》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重点合难点,它是气候类型的原因与分布、洋流的成因与分布等地理现象的主要原因.对大气环流的学习和掌握关键是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动态、立体的空气运动图像,既能分清地面空气运动和高空空气运动,又能很好地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准确地记忆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更好地加以运用.学生主体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加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目前教改的方向之一.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两个突破点:1.运用素材库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周老师使用素材库中的《大气环流》课件,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课件运用动画的形式把教学中单纯用语言不容易表达清楚的内容,很容易、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2.学生主体参与,突出了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式.周老师根据教材,挖掘内涵,提出了导学内容,再结合课件演示内容,让学生观察、动脑、思考、研究、讨论,由学生总结、表达得出结论,再由师生共同总结,这种师生交互式的学习方法,效果优于其他形式的教学,它既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值得提倡的.周老师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优点:1.语言流畅、教态自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由简入繁、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思维步骤.2.课前的复习提问设计巧妙.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用绘制热力环流的方式来回顾前面学过的知识内容,在绘制的过程中,学生的下笔顺序反映了他对热力环流的认识是否了然于胸,下面的学生是否能立即指出错误同样反映了他们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通过大气环流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来引入大气环流,由简入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3.不直接将大气环流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是在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理解清楚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大气环流的概念.这种方式使学生接受新知识更自然、更积极.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教具准备:投影仪(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新课教学: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一、三圈环流(板书)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 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1)低纬环流(板书)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 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2)中纬环流(板书)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3)高纬环流(板书)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为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在河里或海、湖里游泳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全球性大气环流_三圈环流课件_新课标_人教版(共26张PPT)

全球性大气环流_三圈环流课件_新课标_人教版(共26张PPT)
赤道低压带
极地高压带 极地东风带 中纬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8/132021/8/132021/8/138/13/2021 11:18:16 A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8/132021/8/132021/8/13Aug-2113-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8/132021/8/132021/8/13Friday, August 13, 2021
4、我国南极中山站的五星红旗常年是
A.向东飘扬
B.向西北飘扬
C.向南飘扬
D.向东南飘扬
(AB ) (B)
5、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夏季北移
B.冬季南移
C.12月22日以后南移
D.6月22日以后南移
6、有关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A.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单圈环流
D
极地高压带
G 90N
G
D
赤道低压带
60N 30N 0
赤道温度高,极地温度低
单圈环流
想一想:
现实中,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 是否存在?
(2)考虑地表均一、地球自转、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三圈环流
高纬环流 10
5
中纬环流 9 8 6 7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

《大气环流》说课稿淮南十中王彦真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全球性大气环流是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之一,对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本课内容在大气环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其影响贯穿于整个初,高中自然地理教学中,地位十分重要.2,教材内容全球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理解它们的形成和分布规律,可通过三圈环流来说明.理解三圈环流有两个基础,一是大气热力环流,二是风的形成及风向的转变.三圈环流是假设地球表面均匀情况下的理想模式,实际上气压带和风带在近地面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并形成一个个气压中心.在三圈环流的基础上,还应了解海平面气压和风的实际情况,以使理论联系实际.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还随季节作周期性移动,其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名称,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理解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三圈环流"示意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能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通过观察"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3)情感目标:学生认识到事物是有规律联系在一起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4,教学重难点: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2)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以及季风环流的形成等.难点:(1)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二,说教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与传统法向结合本节课内容抽象,且理论性极强,针对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认识,形象思维较强,而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教学中运用形象直观教学法,将抽象的,静态的理论知识通过多媒体手段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理解消化.并结合动画设计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讲解法,归纳演绎法等三,说学法1,学情分析:受考试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处在被动的学习之中,高一学生理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还较差,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故教学中运用动画演示等生动,形象的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利用地理小故事质疑,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2,学法引导:自主探究学习活动设计:活动1: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大气运动受力的情况,构建单圈环流模式,并分析单圈环流是否能够存在,为三圈环流的形成埋下伏笔.活动2:通过自己亲手绘制三圈环流模型,搞清楚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这个活动适合边讲边做,提倡做的时候口中"念念有词".活动3: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活动设计.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这是完成下面内容的基础.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冬,夏季大陆上空气柱的气流运动情况,并把气温—气流运动—气压三者的关系梳理清楚,为第三题作准备.第三个问题是关键问题,在副极地低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高压中心;在副热带高气压带上,大陆出现了低压中心,于是可以看出带状的气压带被切割开来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很容易理解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了.四,说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实例引入.围绕地球的大气,每时每刻都在运动着,不仅运动形态繁多,而且它们的活动规模,活动时间,发展变化规律也各不相同.请大家根据自己了解的情况,列出它们的名称(例如季风,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龙卷风等).有一种全球尺度的大气环流,反映了大气运动的基本状态和变化特征,并制约着这些规模较小的气流活动.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大气环流.(二)【学习新课】出示目标大气环流的概念,形成,作用.一,大气环流的概念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称为大气环流二,大气环流的形成指导学生边画图,边理解.为此,采用以下教学程序:1,假设条件"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均匀".也就是只考虑赤道与极地间的冷热差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1,学生会在上节课学过热力环流的基础上很容易实现知识的迁移,完成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图.2,假设的条件与前提是"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完成低纬环流的绘制,要把它讲清楚,讲透彻.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要做的是课前准备好学生制作;讲清绘制的具体要求;绘制过程中随时纠正学生反映出的问题;最后组织学生用自己绘制的模型回答问题.问题1: 低纬环流圈的高空气流为什么只能到30°纬度而不能继续往南或北运移问题2: 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后,哪支气流上升问题3: 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3,小结三圈环流,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4,对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课件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分析和教师自行设计教学课件动态演示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5,对于"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的教学,采用下述教学策略.(1)总结上面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和风带,尤其让学生回忆三圈环流产生的前提和条件"地球表面均匀".教师提出问题:将地表的不均匀如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考虑在内,气压带和风带会如何变化也就是海陆的差异会使带状分布的气压带风带如何变化(2)引导学生按步骤分析,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活动3.对于问题"冬季,大陆与海洋相比较,哪里的气温低哪里的气温高夏季呢 "教师要有一个铺垫,即同纬度的大陆与海洋相比,陆地热容量小,海洋热容量大,相同的太阳辐射使陆地气温变化大,海洋变化小,相比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比海洋低,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比海洋高.这个问题的答案学生感性上知道,教师可以从理论上给以说明. "活动3"的第2个问题是关键步骤.这个步骤如果学生自学有难度,可在教师下引导完成.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气温的高低是原因,其直接的结果是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而空气垂直运动的直接结果,是近地面气压的高低.这一点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给予重视.(3)教师结合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建立起气压中心随季节变化的概念及掌握变化的规律.三,大气环流的作用促进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分平衡,影响全球气候.(三)【板书设计】高低维度间热量差异-------------------单圈环流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地球公转,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地表不均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季风(四)【课堂练习】: 以基础性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试题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题训练】下图中①、②、③、④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 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C。①图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夏季;②图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③图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 半球的冬季;④图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因此是北半 球的冬季。
(2)赤道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到达 30°N附近最终形成的风是什么风?在30°N附近高空堆积的空气 如何运动?在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带? 提示:西风。 下沉运动。 副热带高气压带。 (3)在北半球近地面,空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分流,在地 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分析各自形成的风向,并说出风带名称。 提示:向南一支风向为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向北一支为西南 风,称为西风带。
爬升 下沉
上升 下沉
爬升
下沉
极地高
极地东 副极地低
盛行西
副热带高
东北信
赤道低
东南信
副热带高
盛行西
副极地低 极地东
极地高
下沉
(3)气压带的位置分布。 ①赤道低气压带:以_0_°__纬__线_(_赤__道__)为中心。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以__3_0_°__纬__线__为中心。 ③副极地低气压带:以__6_0_°__纬__线__为中心。 ④极地高气压带:以_南__北__极__点__为中心。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1.移动原因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 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为夏季偏北,冬季偏 南。
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示意图,探究气压带和风带 的移动原因。 【精讲点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 来回移动。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此时,北半球 昼长夜短,正午太阳高度角也是一年之中较大的季节,因此地 球的热量分布偏向北半球,因此赤道低气压带相对于春秋二分 日来说要靠北一些,相反冬季要靠南一些。同时也相应地引起 其他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5)绘图:在下图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 之间的热力环流;比较极地和赤道地区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高 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原因:_高__低_纬__之__间__的__受__热__不__均___和_地__转__偏__向__力__影响。 (2)填出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添加箭头绘出三圈环流的大气 运动。
图解三圈环流的成因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自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 图:
【典题训练】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若该图为北半球 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解析】选C。甲地纬度较乙地低,且甲地气流下沉,形成高压 区,故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 近地面为西风带。
(4)风带的位置分布。
东北信风(N):赤道低气压带与北半球副热带
①信风带
高气压带之间
东南信风(S):赤道低气压带与南半球副热带
高气压带之间
②西风带
西南风(N):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
西北风(S):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 地低气压带之间
③东风带
东北风(N):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 高气压带之间
【规律方法】用图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 下图所示: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提示:在夏季时(北半球),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北半球,所 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不是移动方向)相对于其他季节而言 是偏北的,而在冬季时(北半球),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 南半球,所以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相对于其他季节而言则是偏 南的。
图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地球公转使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在地表性质均一,太 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情况下,气压带、风带随季节有规律地移 动。可以概括为:“地球公转使其移。”移动规律如下图:
东南风(S):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 高气压带之间
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探究三圈环流的成因。 (以北半球为例) (1)由于赤道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受热不均,导致赤道地区和北 极地区气流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在赤道地区和北极地区近地 面形成什么气压带? 提示:赤道地区盛行上升气流,北极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赤 道地区为低气压,称为赤道低气压带,北极地区为高气压,称为极 地高气压带。
三圈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了解全球水平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2.理解大气环流形成的因素、三圈环流的形成。 3.应用气压带、风带解释有关天气和气候现象。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1.大气环流 (1)概念:_全__球__性__的__有__规__律__的__大__气__运__动__。 (2)三个特性: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3)形成原因:高低纬度间因__太__阳__辐__射__而__产__生__的__热__量__差__异__。 (4)作用:使大气__不__断__地__运__动_、__输__送__和__交__换__热__量___。
(4)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和自北极地区向南 流动的空气相比较,冷暖性质如何?在60°N附近相遇后它们的运 动状况会发生什么变化?近地面形成什么气压(高/低)? 提示:自30°N附近的近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暖,自北极地区向 南流动的空气冷;在60°N附近,相对暖而轻的自30°N附近的近 地面向北流动的空气被迫抬升;在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副极地低 气压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