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书籍介绍分享
战争策略与未来战 争
和平的哲学思考
国际关系的启示
《战争论》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角色
提供理论框架
01 《战争论》为分析当代国际冲突提供理论框架,有助于理解复杂的地缘政治动态。
指导政策制定
02 政治家和军事领袖借助《战争论》的洞见,制定更加明智和有效的国际政策和战略。
促进国际对话
03 《战争论》的普世价值促进国际社会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的对话与合作。
推动军事创新
《战争论》的理论观点不断被当 代军事家所借鉴和发展,推动军 事理论的创新。
《战争论》对未来战争与和平的启示
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为现代战争 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指导。
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与和平的辩证 关系,对未来和平建设有深远启示。
《战争论》对国际关系的分析,为 现代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提供了 重要参考。
克劳塞维茨在退役后开始撰写《战 争论》,结合他的军事经验,对战 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出生与成长
军事经历
《战争论》的创作
《战争论》的创作背景与过程
历史背景
克劳塞维茨生活在拿破仑战争时代,亲身经历了多 场战役,对战争有深刻的理解。
战争经验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 成为他创作《战争论》的重要基础。
战争的政治属性
02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必须服从政治目的。
战争中的精神因素
03 克劳塞维茨强调战争中精神因素的重要性,如士气、民心等,对战争胜负具有决定性影响。
哲学思考
战争与道德 的关系
01
战争的道德困境
战争行为往往涉及道德选 择,如何在战争与道德之 间找到平衡是克劳塞维茨 思考的核心。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的经典之作,对于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战争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深刻而全面的分析,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本文将就《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进行阐述。
一、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的延续,是政治手段的一种。
他指出,“战争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行为”,“战争的目的在于迫使对方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以便由自己支配或控制对方的行动”。
这种政治行为是通过武力手段来实现的。
克劳塞维茨认为,政治与战争紧密相连,政治是战争的先导,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战争是为了实现国家政治利益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只有当国家的利益受到侵害,无法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时,才能采取武力行动。
这也是战争最根本的本质。
二、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三要素”:政治、军事、人民。
政治是战争的指挥部,它决定战争的目的和方向;军事是战争的武器库,它为战争提供武器和技术支持;人民是战争的基石,战争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民的支持和参与。
这三要素是战争决胜的关键因素。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战争变化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但战争的形式和手段会不断变化。
他认为,战争的形式会随着时间、地点、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战争的本质却始终不变。
三、战争策略克劳塞维茨提出了“全力以赴”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必须尽可能地发挥一切力量,采取最大决策,以求最终胜利。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极端的手段,只有全力以赴才能胜利,中途停顿或妥协只会导致失败。
克劳塞维茨还提出了“集中兵力”的战争策略,即在战争中要把兵力集中到一个决定性的地方,对敌人进行攻击,取得决定性胜利。
这种战略在历史上多次被证明是有效的。
同时,他还提出了“间谍战”、“反间谍战”等战略,这些战略在现代战争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战争与和平克劳塞维茨认为,在任何一个时期,和平与战争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两种不同状态。
和平时期是战争时期的准备阶段,战争则是和平的终止。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
加 莱
要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必须依靠情报。
战争是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运的赌博 为基础的。
诺曼底半岛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二)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一方面: 第一,政治产生战争。
第二,政治操纵战争。
的时机,同时集中使用全部兵力。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八)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要取得相对的优势,也就是在决定性地 点上巧妙地集中优势兵力,就往往必须准 确地选定决定性地点并使自己的军队一开 始就有正确的方向,就必须有决心为了主 要的东西(即为了大量集中自己的兵力)不 惜牺牲次要的东西。”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八)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
数量上的相对优势:当战场上的兵力数量达不到 绝对优势时,就必须通过巧妙地使用军队,力求 在决定性的地点上造成相对的优势。 空间上的兵力集中:就是在主要方向和决定性的 地点,巧妙地集中尽可能多的优势兵力。 时间上的兵力集中:就是在关键的、有决定意义
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哪些
关于战争论的评价正确的有哪些战争论是一门关于战争的理论学科,研究战争的根源、形式、原因、目的和影响等。
评价战争论的正确性,涉及到对不同战争理论的分析和评估,以下是关于战争论的几个正确的评价:1.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是克劳塞维茨提出的观点,强调战争与政治存在紧密的关联。
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胜利,通过武力解决政治纷争。
这一理论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对国际政治研究和国家军事战略制定有重要的影响。
2.战争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战争的爆发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其中一方的意图或决策,它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在因素包括国家的利益、思想、经济、军事实力等;外在因素包括国际环境、领土争端、民族矛盾等。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更准确地预测战争的发生和走向。
3.战争具有普遍性和客观规律:战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不仅存在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也存在于当代国际关系中。
战争中存在一定的客观规律,例如兵力对比、战争目标、战争策略等。
认识和分析这些规律有助于提高应对战争风险的能力,以及国际关系的稳定。
4.战争的可避免性和不可避免性:战争的可避免性和不可避免性是战争论争的关键议题之一、一方面,通过外交谈判、国际合作等手段,国际社会可以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战争也可能是无法避免的。
这个观点提醒人们要保持清醒和警觉,以及持续推动和平发展。
5.战争的代价和后果:战争是血腥和破坏性的,给人类带来巨大的伤害和痛苦。
不仅是战场上的直接受害者,还包括战争后的重建和和平进程。
评价战争论的正确性要考虑到战争的代价和后果,强调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的努力是最优解。
总之,战争论作为一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战争、预测战争发生和干预战争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工具,有助于我们认识和把握战争的本质、规律和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战争论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需要持续修正和更新理论观点,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形势和国际关系。
《战争论》读后感精彩6篇
《战争论》读后感精彩6篇战争论读后感篇一《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能够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我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资料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资料。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战争论》读后感篇二在读完鲁登道夫的《总体战》和乔良老师的《超限战》之后,今天开始读《战争论》了,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第三次翻开克劳塞维茨这本经典之作了。
还记得第一次是在进入大学之初,我慕名而来,但是在翻了五六页之后,深奥难读的文字,枯燥无味的论述让我彻底打消了读下去的念头,我的第一次尝试也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第二次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由于研究“社会化战争”这个课题的需要,我鼓足了勇气再次翻开了那本放在书柜角落,并已经落满灰尘的《战争论》,这一次我几乎是用火柴棍撑着眼皮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把上中下三册翻了一遍。
翻是翻完了,但是基本上就没有看懂,唯一的收获就是记住了一句话:“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而如今我又一次翻开了它,面对长达一千多页的这本书心情是复杂的,我希望此次能够从中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答案,但心里不禁有些担心自己能否坚持把它读完。
读《战争论》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它需要耐心,需要毅力,需要我们用脑子去思考、去体会。
书有不同类型,当然我们读书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对于《战争论》这样一本作者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经典之作岂能想读武侠小说一样呢?读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学习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踏实的学风,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我们那里可能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呢?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下也没有绝顶的天才,人需要付出才可能得到回报。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读后感《战争论》是德国哲学家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关于战争的经典著作。
这本书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探讨,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战争的本质、原则和战争策略等方面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克劳塞维茨的思考和观点所打动,对战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战争论》从开始就提出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手段”的观点,强调战争与政治的紧密联系和依存关系。
克劳塞维茨指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的目标,并且在战争过程中,政治决策的重要性远大于军事行动。
这一观点使我对战争的目的和意义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战争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政治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政治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
通过战争,不仅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也能够削弱对手的实力,使得自己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克劳塞维茨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的深刻剖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战争的本质。
另外,《战争论》还强调了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没有固定的规律和规则。
战争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也无法完全掌控。
在战争中,各种因素和条件都可能发生变化,决策者必须能够面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及时做出调整和决策。
这一点让我深感战争的残酷和无情,也更加认识到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除此之外,《战争论》还对军事策略和战略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武力的强大,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战略思维和军事策略。
克劳塞维茨提出了“战争的三个要素”,即国家的军事力量、指挥和控制以及军事行动的目标。
他认为,只有在这三个要素的合理组合下,才能够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一点让我深感军事战略的重要性。
对于战争的决策者来说,必须有正确的战略思维,制定出符合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的战略,才能够在战争中获得胜利。
最后,《战争论》还对战争的正当性进行了讨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只有在遵循某种原则和规则的情况下才能够被认为是正义的。
他提出了“战争道义”的观点,即战争应该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够使用一切手段去达到政治目标。
131011战争论导读
《战争论》各篇的内容要义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一)战争的三大性质在这一篇的第一章《什么是战争》中,克劳塞维茨论述了战争的三大特性:第一,战争要素原有的暴力性第二,战争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第三,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1、战争的暴力性克劳塞维茨先从战争的要素——搏斗入手,给战争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
他说,如果把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最好想象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景。
每一方都企图通过暴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
他们的直接目的都是打垮对方,使对方不能再做任何抵抗。
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暴力用技术的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
暴力与它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同时存在,但这种限制微不足道,在实质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
要想打垮敌人,我们就必须根据敌人的抵抗力来决定应该使用多大的力量。
他认为,每一次都必须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这种做法无异于纸上谈兵,是抽象的战争概念,毫不适用于现实世界。
战争双方根据对方是怎样的和正在做什么对战争加以判断。
人由于其不完善的机体而总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地步,这种双方都存在的缺陷就成为一种有效的缓和因素。
因而敌对双方在相互作用下,不至于把力量使用到最大限度,也不会一开始就投入其全部力量。
这些力量就其性质和使用的特点来看,也不能全部同时起作用。
这些力量是:真正的战斗力量(即军队)、国家(包括土地和居民)和盟国。
国家(包括土地和居民)不仅是一切真正的战斗力量的源泉,还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当然只是指属于战区或对战区有显著影响的那一部分。
虽然同时使用全部军队是可能的,但是整个国家所有的要塞、河流、山脉和居民等等,要同时发挥作用是不可能的,除非这个国家小到战争一开始就能席卷全国。
其次,同盟国的合作也不以交战国的意志为转移,它们往往较晚才参战,或者为了恢复失去的均势才来增援,这是由国际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整个战争的总的结局,并非永远是绝对的,战败国往往把失败只看成是暂时的不幸,而这种不幸在将来的政治关系中还可以得到补救。
第二讲 战争论
黑格尔哲学 的影响
中,可找到相同的论证 。
战争论》 二、《战争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战争论》受德国古典哲学的深刻影响 战争论》 康德哲学 的影响
在思维方法上, 在思维方法上,都主张从抽 象到具体, 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的研 究方法;在思想体系上, 究方法;在思想体系上,都是 以所谓客观精神为基础的; 以所谓客观精神为基础的;在 思想观点上, 思想观点上,都充满了辩证的 色彩。 色彩。
⑶战争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政治引 起战争 政治支 配战争 政治必 须适应 战争的 特性
“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 军事艺术的任务和权利主要在于不 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 使政治提出违背战争性质的要求,在于 防止政治使用这一工具时因不了解其性 质的效能而产生错误。 质的效能而产生错误。” “最初的政治意图在战争过程中可 能变化很大,最后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能变化很大,最后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这是由于政治意图还取决于(军事上) 这是由于政治意图还取决于(军事上) 已得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 已得的结果和可能的结果。”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的 战争不是消遣, 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 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 的产物, 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 取的严肃的手段。战争由于幸运的变化, 取的严肃的手段。战争由于幸运的变化, 由于激情、勇气、 由于激情、勇气、幻想和热情的起伏而 表现的一切, 表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一手段的特 色而已。 色而已。” ……克劳塞维茨 ……克劳塞维茨
康德哲学 的影响
的概念, 的概念,并形成了系统的战争哲学 思想。 思想。 关于“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 关于“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 “知识的范围”、“天才”等方面 知识的范围” 天才” 的论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的论述,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战争论
第一章:什么是战争1。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2。
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3。
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本来就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
……甚至最野蛮的近乎本能的仇恨感,没有敌对意图也是不可想象的,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
4。
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
5。
敌人的抵抗力是两个不可分割的因数的乘积,这两个因数就是现有手段的多少和意志力的强弱。
6。
战争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扩大也不是瞬间的事情。
因此双方的任何一方大多可以根据对方是怎样的和正在做什么来判断他,而不是根据对方(严格地说)应该是怎样的和应该做什么来判断他。
7。
(战争中可供使用的)这些力量是:军队、国土(包括土地和居民)和盟国。
8。
这样,作为战争最初动机的政治目的,既成为衡量战争行为应达到何种目标的尺度,又成为衡量应使用多少力量的尺度。
但是政治目的不能单独地成为这种尺度,它必须同双方国家联系起来才能成为这种尺度……只有当我们认为政治目的能对它应动员的群众发生作用时,我们才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尺度,这就是为什么要考虑群众情况的缘故。
9。
由此可见,战争的客观性质很明显地使战争成为概然性的计算。
现在只要再加上偶然性这个要素,战争就变成赌博了,而战争中是确实不会缺少偶然性的。
10。
由此可见,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的活动,它们象织物的经纬线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
11。
虽然人的理智总是喜欢追求明确和肯定,可是人的感情却往往向往不肯定。
12。
理论应该考虑到人的感情,应该让勇气、大胆、甚至蛮干获得应有的地位。
军事艺术是同活的对象和精神力量打交道,因此,在任何地方都达不到绝对和肯定。
简述《战争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战争论》的主要内容。
《战争论》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于1832年
出版的一本军事学著作。
该书是对战争的本质、原因和规律进行探讨,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理论的观点。
《战争论》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战争的本质: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手段,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和政治目标而进行的斗争。
他强调战争的基本特征是对抗性和暴力性。
2. 战争的目的: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迫使对手屈服,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强调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认为军事手段必须服从政治目标。
3. 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提出了一系列战争规律,包括战争的不确定性、战争的持续性、战争的相互影响等。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预测和控制。
4. 战争的战略与战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战略和战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认为战略是决定战争全局的方针和策略,而战术则是在具体战场上的实施方法。
5. 统一指挥与人民战争:克劳塞维茨提出了统一指挥的重要性,认为战争的成功离不开整体的指挥和协调。
他还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认为战争应该得到国家和人民的全力支持。
《战争论》的主要观点对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对后来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战略家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现代战争理论的重要经典之一。
第二讲_战争论
关于作战原则
关于积极防御作战 关于民众战争
1、三位一体的战争观
2、战争目标的有限性
1、三位一体的战争本质论
“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 倾向来看,战争还是一个奇怪的三位一 体,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战争要素原 有的暴烈性,即仇恨感和敌忾心,这些 都可看作是盲目的自然冲动;二、概然 性和偶然性的活动,它们使战争成为一 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三、作为政治工具 的从属性,战争因此属于纯粹的理智行 为。‛
“战争不是消遣,不是一种追求冒险的 赌输赢的纯粹的娱乐,也不是灵机一动 的产物,而是为了达到严肃的目的而采 取的严肃的手段。战争由于幸运的变化, 由于激情、勇气、幻想和热情的起伏而 表现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这一手段的特 色而已。‛ ……克劳塞维茨
⑶战争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政治引 起战争 政治支 配战争 政治必 须适应 战争的 特性
途径:
拟制战争计划
拟制各个战局的方案和部署其中的战斗
精神要素:精神素质及其作用所引起的一切。 物质要素: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 等。 数学要素:作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 心运动等有计算价值的几何数值。 地理要素: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 等地形的影响。 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
“在大多数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使用力量 这个意图往往会因自己内在关系的牵制而不 能实现。于是进行战争的人又回到折衷的道 路上来,在行动时就或多或少遵循这样的原 则,那就是只使用为达到政治目的所必需的 力量和确定为达到政治目的所必需的目标。‛
现实战争难以向绝对战争的转变:
最大限度的使用力量往往会因自己内 在关系的牵制而不能实现--军队、经济、 外交等 根据政治目的确定使用的战争力量及 “战争就其意义来说,只是一种比较强硬 要达到的战争目标,而政治目的的确定却 的外交,是一种比较有力的谋求谈判的方式, 建立在现实战争的基础之上。 在这里会战和围攻是重要的外交文书。即使是
战争论
三位一体战争本质论的整体性
“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 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在起着不同的 作用。任何一种理论,只要忽视其中的 一种倾向,或者想任意确定三者的关系, 就会立即和现实发生矛盾,以致毫无用 处”;“因此,我们的任务就在于使理 论在这三种倾向之间保持平衡,就像在 三个引力点之间保持平衡一样。”
1、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一种作战形式
2、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 3、向本国腹地退却是战略防御的最佳
选择
4、反攻是防御发展的必然趋势
“防御带有消极目的,但却 是强而有力的作战形式,进 攻带有积极目的,但却是比 较弱的作战形式。”
1、使用民众武装的基本条件
2、民众武装的任务及其使用原则
四、《战争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四、《战争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资产阶级军事科学公认的最大
权威仍然是克劳塞维茨,……,资 (一)《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的 产阶级军事科学还没有第二部如此 奠基性著作,有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 争哲学的著作。”(《论资产阶级 ⑴ 理论意义 军事科学》)
⑵ 方法论意义
战争的暴烈性
从属性
(不间歇地最大限 概然性与偶然性 度地使用暴力)
现实战争
(2)战争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
所谓概然性,是指在现实世界中偶然事件 发生的可能性也是有规律的,根据大量现 象可以估计偶然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这样的可能性称为概然性。
所谓偶然性,是指智力与勇气的一些因素 常常使事物的发展过程出现意想不到的变 化和意想不到的转机。
⑶战争是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
政治引 起战争 政治支 配战争 政治必 须适应 战争的 特性
政治“是孕育战争的母体,战争的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是德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品,是世界军事理论文献中的经典之作。
这本著作不仅有着创新的思想和理论,同时也对于现代战争的策略和理念提供了深刻的指导。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并进行分析和解读。
一、战争的定义《战争论》认为,战争是国家间的暴力冲突。
它是一种政治手段,通过军事力量以达到政治目的。
这个定义突出了战争与政治的紧密关系,强调了战争的目的性和政治性。
二、战争的特点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 政治性战争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政治争端。
政治因素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战争的起因和结束都与政治密切相关。
2. 暴力性战争是通过武力来达成目标的,它是极端的暴力手段。
这种暴力性削弱了战争的合法性,同时也代表了战争的残酷性。
3. 不确定性战争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因为它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有时候也受到指挥官的决策的影响。
这使得战争的结果难以预测,给战争的指挥带来了难题。
三、战争的目的《战争论》认为,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
即使武力不能直接达到政治目的,它也可以通过威慑来达成间接目的,尤其是在和平时期。
因此,在使用武力之前,必须制定出明确的政治目标。
四、战争的策略克劳塞维茨提出的战争策略是“以最少的力量,达到最优的效果”。
这意味着指挥者必须合理地利用战争资源,使它们最大化地发挥作用。
同时,对于敌方的资源和财富,也需要利用起来最大化地削弱敌方的实力,使得自己在战争中获胜的可能性更大。
五、战争的指挥在指挥和战争策略的问题上,克劳塞维茨强调,指挥者不仅需要掌握战争技巧,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种心理素质既包括冷静、清醒的思维,也包括果断、坚定的决策意志。
指挥官应该尽可能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动性,灵活应变,让自己的决策变得更加合理、科学。
六、战争的胜负《战争论》中提到,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各方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各方的战争策略、指挥技能、士气等因素。
《战争论》 克劳塞维茨
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这两种企图是相 辅相成的,因为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它们是同 一意图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消灭敌人这一企图具有积极的目的,能产生积 极的结果,这些结果最后可以导致打垮敌人。 保存自己军队这一企图具有消极的目的,能粉 碎敌人的意图,也就是说可以导致单纯抵抗, 这种抵抗最后只能延长军事行动的时间以消耗 敌人。
第一,人民战争是不容忽视的战争现象。 “ 一般说来,人民战争应该看作是战争 要素在我们这个时代突破了过去人为的限制 的结果,看作是我们称之为战争整个发酵过 程的扩大和加强 ”。
“一般说来,善于运用人民战争这一手 段的国家会比那些轻视人民战争的国家占有 相对的优势”。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六)人民战争是整个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
对战争理论应具有批判的态度:主要是 指把战争理论研究得出的正确结论应用 于实际事件,用以探讨原因产生了什么 结果,手段是否与目的相适应,指出作 战方法的正确与否,使战争理论更加接 近战争实际,并以此来证实和发展理论.
三、 《战争论》的内容精要 (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
战争理论应具有时代的特点,“ 各个时 代有各个时代的战争,各有其特有的限制 条件和范围。因此,尽管到处和时常有人 企图根据哲学原理制定战争理论,每个时 代仍然保留有自己的战争理论 ”。
三战争论的内容精要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二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三消灭敌人军队和保存自己军队是相辅相成的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四理论不应是死板的规定而应是一种考察五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作用是融合在一起的六人民战争是整个战争发酵过程的扩大和加强七防御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八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兵力一战争只能根据概然性的规律推断?战争是一个由暴烈性概然性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等主要倾向构成的奇怪的三位一体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性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同的规律深藏在战争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同的作用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
《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论提出的最精彩的思想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进攻顶点、打敌重心。
《战争论》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创作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832年。
【作品思想】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因而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制、各兵种的比例等。
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等。
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
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
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
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地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概说【引言】为了能够更好地认识战争,掌握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生命的晚期,创作了一部长篇著作——《战争论》。
这部著作对于战争相关人员的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对于后代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性质分类】在《战争论》一书中,克劳塞维茨首先对战争作出了性质分类。
他认为,战争有三种性质,分别是政治性、暴力性以及不确定性。
其中,政治性是指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政治目的的手段;暴力性是指战争用暴力手段实现政治目的;不确定性是指战争的结果无法预测,是不确定的。
【目的范畴】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战斗中击败敌人,达到政治目的。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政治目的的手段,是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目的。
【战争的规律】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提出了战争的规律,即战争的本质特征、战争的条件和战争的实施方法。
他认为,战争是一个极端的状态,是政治与暴力的集中表现,因此,从战争的本质特征看,战争是一种斗争。
而战争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政治、军事和民心,并且这三个方面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战争的实施方法上,克劳塞维茨强调了战略指导军事战斗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战役是战争的细胞”,认为要想取得全局胜利,必须在每个战役中取得胜利。
【教育意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战争的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深刻理解人类斗争的本质、人类社会进步的规律,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学习人类智慧、建设和平社会的方法。
同时,也可以影响到我们对于人生的看法,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
【结语】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诠释了战争的真谛,阐述了斗争的规律,教育了无数人,影响了世界。
在今天,我们仍旧可以从其中感受到一种哲学、一种思想,仍然可以从其中汲取力量,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向和平、进步、发展的道路。
战争论
人类战争战争是用暴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意志的行为。
战争产生的两大要素:首先是利益;其次是民族仇恨。
利益是产生战争的根本原因,民族仇恨只能是‘二次战争’。
没有利益就不会有战争。
如果自己拥有的利益远小于自己的实力,就会去夺取。
如果自己得到的利益远大于自己的实力,灾难就会降临。
战争的目的是打垮对方,使对方无力抵抗或陷入势将无力抵抗的地步。
在我们没有打垮敌人以前,不能不担心会被敌人打垮。
战争规模的大小和残酷性取决于利益的大小和民族仇恨的深度。
战争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夺取利益,战争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利益的大小。
当战争达到一定限度时,就会引发民族仇恨。
民族仇恨战争追求的是敌人的灭亡,此时的战争选择一切可以选择的方式和手段,此时的暴力是没有限度的。
战争从属于政治,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
想要赢得战争的胜利,必须具备勇、谋、势。
三者都能胜过敌人,战争就能胜利。
对于一个团结的国家,要打垮它是非常困难的,更不要企图用武力兼并它。
用武力兼并一个国家的结局是再次的分裂甚至自身的灭亡。
对于一个不团结的国家,无论看上去有多么强大,最终也会走向解体,走向灭亡。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小国也能灭亡比自己强大数倍的国家。
一个国家没有被灭亡的原因别人是不会去灭亡它的。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团结,主要依靠政府。
政府的天职是服务人民,解决人民的困难和矛盾。
一旦政府政策出现错误,就会导致‘为渊驱鱼为丛驱爵’,把自己的人民往敌人怀抱里赶,从而重蹈历史覆辙。
治国的核心是治民,治民的前提是治官。
通常情况下战争都是由强大一方发起的。
但小国在意识到大国必将对其发起战争时,也可能事先发动战争。
‘既然战争已经不可避免,那就先动手’。
当然,一个大国想占一个小国的便宜都困难,更别说小国想占大国的便宜。
一个大国被打败了,它的同盟国很快就会离开它。
而一个小的国家被打败,当它的生存受到威胁时,其他大国会很自然的来充当它的保护者。
如果攻打它的大国过分,曾经一起攻打过这个小国的大国中的同盟国也可能反过来帮助这个小国家。
战争论-第1章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1章什么是战争一引言我们想首先研究战争的各个要素,其次研究它的各个部分或环节,最后就其内在联系研究整体,也就是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
但是研究这个问题时,比研究其他问题更有必要先对整体的性质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研究部分时更必须经常考虑到整体。
二定义在这里,我们不打算一开始就给战争下一个冗长的政论式的定义,只打算谈谈战争的要素一一搏斗。
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
如果我们想要把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那么最荒想象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况二每一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F 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
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
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
暴力所受到的国际法惯例的限制是微不足道的,这些限制与暴力同时存在,但在实质上并不削弱暴力的力量。
暴力,即物质暴力(因为除了国家和法的概念以外就没有精神暴力了)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是目的。
为了确有把握地达到这个目的,必须使敌人无力抵抗,因此从概念上讲,使敌人无力抵抗是战争行为真正的目标。
这个目标代替了上述目的并把官作为不属于战争本身的东西而在某种程度上排斥掉了。
三暴力最大限度的使用有些仁慈的人可能很容易认为,一定会有一种巧妙的方法,不必造成太大的伤亡就能解除敌人的武装或者打垮敌人,并且认为这是军事艺术发展的真正方向。
这种看法不管多么美妙,却是一种必须消除的错误思想,因为在象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从仁慈产生的这种错误思想正是最为有害的。
物质暴力的充分使用决不排斥智慧同时发挥作用,所以,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时候,就必然会取得优势。
这样一来,他就使对方也不得不这样做,于是双方就会趋向极端,这种趋向除了受内在的牵制力量的限制以外,不受其他任何限制。
问题必须这样来看。
由于厌恶这个残暴的要素而忽视它的性质,这是没有益处的,甚至是错误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争论》读书笔记2010级涉外1班方慧201011604208 毋庸置疑,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西方军事思想史上一部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与其它军事著作所不同的是,克氏的《战争论》与其说是一部研究纯军事“方法”的理论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军事哲学”著作,哲学二字往往让普通人看过之后觉得头大,何况是加诸于“军事”二字至上?这便更增加了此书的难度和神秘度。
就连和克劳塞维茨名气相仿的一些军事理论家,也在他们各自的军事理论著作中对克氏的这本《战争论》极高的难度表达了惊叹之情。
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概论》中叹息道:《战争论》“令人费解”,“宛如一座学术迷宫”,“他的笔法有时不免太玄妙了”。
1英国现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在《战略论》中也说:“克劳塞维茨的战争理论从表达方式来说,不仅过于抽象化,而且相当枯燥。
所以,只习惯进行具体思维的普通军人,对他的理论总是难于理解。
”2尽管《战争论》确实有艰涩之处,但我认为,此书并没有约米尼和利德尔·哈特所形容的那样如此地难懂,只需要领会到两点,便可以大致理解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所想要阐释的军事哲学思想。
第一点,战争的政治性质:War is nothing but the continuation of policy with other means (战争非它,只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There can be no question of a purely military evaluation of a strategic issue, nor of a purely military scheme to solve it(不能有对于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的纯军事评价,也不能有解决它的纯军事方案)。
第二点,真实战争与纸上战争的区别:frictions(摩擦)。
下面,本文将首先就这两点阐述一下自己的理解。
战争的政治性目的和摩擦的存在许多人在口无遮拦地谈论战争,去研究战争的方式,解读战争的故事,但真正对于“战争”本身,却很少去涉及到它的内核——为什么会有战争?纯粹地为了“战争”而去“战争”的人,永远也不可能理解战争,永远也不可能最为智慧地去运用“战争”。
战争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它不可能作为一种主体的形式而存在,因为它没有离开外物而独立存在的自然属性,它只能是1约米尼《战争艺术论,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20、27页2利德尔·哈特《战略论》,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73页作为一种辅助性的“方式”而为另一个主体服务的形式而存在的,它不是一种纯粹地为了维系自身的存在而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而是一种连接某种主体性目标和其作用客体的特殊的“联系方式”,离开了它所联系的东西,那么它作为一种“联系物”的存在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战争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政治的问题无法在政治的范畴之内得到有效的解决(狭义的“政治范畴”,指的是一种和平的方式,通过政治协调来解决冲突)的时候,必须依靠另外一种方式来解决,也就是说,战争只有在这种特殊情况之下才会被引入近来,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
正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非它,只是政策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
因此,战争是源于“政治”的,“政治”才是它所要服务的主体对象和终极目的,脱离的政治的“目的”,战争将只是一种野蛮人之间相互毁灭的过程,没有任何的意义。
在历史上,不少军事上的天才被政治上的无知所打垮,拿破仑便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的确,拿破仑是将政治与军事结合的非常好的一位将才,但他并没有真正认清楚战争的本质,它错误的以为,政治是用来为自己战争的目的服务的,但他并不知道,战争只是政治不能解决问题时的一种最后使用的手段而已。
这样一味地去追求战争,而没有为战争找到一个“目的”性的的东西,战争何时才能达到其终点?自己是为了什么样的目的而去进行战争。
如果把战争最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的话,那么,战争便会毫无止境的发展下去,找不到其终点。
3也许作为一个军事天才,你能够在几十次大规模的会战之中的连胜,但你并不能保证你在每一次大规模会战中都保持胜利,只需一次大规模会战的失败便有可能带来你整个军事生涯和政治生涯的终结。
因此,作为一个真正的“帅才”,他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更应该是一个政治家,他会尽可能地减少参加会战的次数,避免不必要的会战的发生,因为没多一次会战,他失败的机会就会增加一些,因此,对没有必要的会战要学会用政治的方法先行解决。
并且,他会使每一次会战发挥它最大的政治效应,在每一次会战之中取得自己有可能去获得的最大收益。
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取得政治上的收益,而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获胜,如果军事上的获胜不能给你带来政治利益的话,那这样的战争就应该尽量的避免,因为每一次战争都是存在风险的,这种风险的3时殷弘《从拿破仑到越南战争:现代战略十一讲》北京团结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4页存在就一味着你随时有失败甚至被毁灭的危险。
付出风险的成本,其收益便是获取利益的大小和获取利益的机率,如果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却不能得到与之相对应的收益的话,那又有何必要去冒这个风险呢?拿破仑把战争作为其终极目的,但它忽略了风险的存在,并不懂得怎样利用政治的手段去规避风险,并且在现有的军事胜利的条件下利用先前的“风险”所换取的结果来为自己的利益服务。
不断的冒险者的最终结果必然是被危险所吞噬,而只有一个懂得适可而止的冒险者才能够利用他曾经的冒险来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在实际情况之中,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存在着风险的,只是风险有大有小而已,每个人规避风险的能力不同而已。
克劳塞维茨的另一个重大的贡献便是对战争过程之中“风险”的发现。
所谓“摩擦”,同“风险”所要表述的其实是同一个概念,但我认为它只是“风险”的一种并不十分科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摩擦只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只能确定它是否“存在”,而无法科学地去判定它是大还是小,而“风险”(risk),则可以用rate来进行表述。
的确,克劳塞维茨对“摩擦”的发现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它是“纸上战争和实际战争”最主要的区别。
但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做每一件事情都会有摩擦,发现这个对解决问题来说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如果一个人在谈每一个问题时都会说“做这件事会有摩擦”的话,那他必然是一个废物,因为他所阐述的是一个普世的真理,但却是一个最没用的真理。
所以,最要紧的并不是是否你能够发现“摩擦”,而在于以下三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其一,你是否能够预估摩擦的总体大小,以及在部分上摩擦“系数”可能最大的几个点;其二,你是否能够根据你的预估去尽量的克服摩擦;其三,在面对那些事先没有预估到,或者预估到但却没有能力去规避的风险时,你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是否能够及时地去处理这些即期所发生的摩擦。
能否做到这三点,才是判断一个将军能否成为一个“将才”的标准。
案例分析:对施利芬计划传统评析的新见解根据克劳塞维茨所阐释的这两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战争理论,后世的评论家们往往援引“施利芬计划”来对此详加解释,并据此对施利芬进行批判。
但我认为,这种批判难免有失偏颇。
传统的观念认为(包括时殷弘、钮先钟等等学者都对施利芬计划的失败做出过这样的解释),施利芬计划之所以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仅仅是一个纯军事的计划,而没有考虑到其中的政治因素。
这个问题的提出主要是针对比利时问题来说的,认为德军假道比利时破坏了比利时的中立,而比利时的中立则是被1831年《伦敦条约》所保证的,因此,破坏比利时的中立必然导致英国的参战,而英国的参战则成为德国败亡的重要原因。
4而我认为这种分析方法不免有些片面。
首先,批评施利芬计划的人立论的主要论点在于主观地判断德军的目的在于六个星期之内击败法军而利用英国的协调来结束西线战斗,将兵力转移到东线——而这个过于主观的判断却忽略了一个非常明显的自相矛盾的地方(斜体字所示):六个星期内击败法军与获得英国的妥协是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件事情。
仔细看一看地图,德军进攻法国只有三条路线:比利时低地区,德法交界处的阿尔萨斯——洛林山地丘陵区,瑞士的阿尔卑斯山脊区。
而德军攻击法国的战略为以1/8的兵力佯攻德法边境(易守难攻区),而以7/8的兵力在右翼发动攻击。
左翼牵制法军主力,诱敌深入,而右翼绕至法军身后进行打击,类似一个“旋转门”,法军进入左翼越深,右翼对其打击力度越大。
依照这种战略形式来看,如果在德法边境开战,德军根本没有多大深筹,因此更遑论六星期击败法国,再将主力移至东线对抗刚刚集结好兵力的俄国。
所以,德军唯一的胜利前提便在于佯攻德法边境这一带易守难攻之地,而以为一地由主力发动攻势。
显然,德法边境已成为战场之一,而另外一条战线则必须以比利时与瑞士之间做出选择。
瑞士居于阿尔卑斯山脊之上,全国仅有7%为平原,其二,瑞士夹在德法之间的战略纵深过长,不利于闪电行军,其三,瑞士距离法国政治、军事、经济重心——巴黎地理位置过远,无法威胁至法国。
相比之下,假道比利时具有同假道瑞士恰恰相反的三个有利因素:其一,比利时是低地国家,境内以平原为主,铁路线发达,利于闪电行军与战略物资的补给;其二,比利时夹在德法之间的横截距(即上文所提到的“战略纵深”的解释)极短,可以轻松突破;其三,一旦越过比利时,巴黎便暴露在德军的枪口之下。
另外尚有一点,比利时在1831年伦4钮先钟《历史与战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245——246页敦条约的保证下维持了80余年的和平,国防力量薄弱,而瑞士则拥有更为强大的国防力量。
因此,德军将比利时列为第二条进攻路线,由右翼主力去突破,是一个极为理性的选择,而突破比利时则意味着引来英国的敌意,这是德军在计划之前便有心理准备的,因此根本没有像那些人们所的对英国的调停抱有希望。
恰恰相反,施利芬计划已经充足的做好了面对英国敌意的准备。
英国强于海军而弱于陆军,德法之战是一场纯粹意义上的陆战而不是一场海战,英国向法国提供的援军不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来说都无法对德军构成任何的威胁。
如果按照施利芬预期的兵力部署来打这场战争的话,无论英军是否参战,德军可以说都有必胜的把握。
所以说,这种主观性的判断并未看到德军战略的实质——此乃错处之一。
错处之二,英国仅仅是因为德国侵犯了比利时的中立而参展的吗?非也。
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1831年《伦敦条约》保障了比利时的中立地位,但往深一层次来看,我们还需要看到《英法协定约》和《英俄协约》。
这两个协约同《伦敦条约》相比较,谁对英国的利益更为重要?不言而自明。
德军入侵比利时之所以让英国感到恐慌,是因为比利时的身后便是法国,而法国一旦失陷,欧洲的均势将很快会被打破,自己的利益也会因此而受到沉重的打击。
正因为德军的目的是法国而不仅仅是比利时,这才会引起英国的恐慌,最终导致其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