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宋代书法
中国书法发展史之宋代书法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
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
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
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
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
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
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
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
这是宋代书法不景气的原因之一。
其次如米芾《书史》所指出的“趋时贵书”也造成了宋代书法每况愈下。
米芾分析说:“李宗锷主文既久,士子皆学其书。
肥扁朴拙。
以投其好,用取科第,自此惟趋时贵书矣。
”宋室南渡之后,如《书林藻鉴》讲:“高宗初学黄字,天下翕然学黄字;后作米字,天下翕然学米字;....盖一艺之微,苟倡之自上,其风靡有如此者。
”在这种风气笼罩之下,书法家能够按自己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去继承,革新的就不太多了。
此宋代书法不十分景气的原因之二。
总之,帖学大行和以帝王的好恶,权臣的书体为转移的情势,影响和限制了宋代书法的发展。
宋代为后世所推崇者有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四大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一帜,亦堪称道。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赵佶。
蔡襄 (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官至端明殿学士。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
中国书法史——重要书家作品的梳理一、先秦书法(一)殷商时期甲骨文:《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四方风名刻辞》、《鹿顶骨纪事刻辞》、《宰丰骨刻辞》金文:《司母辛鼎》、《戌嗣子鼎》、《小臣艅尊》(二)西周时期的金文1、西周前期:《利簋》、《何尊》、《康侯簋》、《大盂鼎》2、西周中期:《大克鼎》、《询簋》、《墙盘》、《卫鼎》3、西周晚期:《(害夫)簋》、《散氏盘》、《毛公鼎》、《颂鼎》、《虢季子白盘》(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春秋早期秦系文字:《秦公钟》、《秦公鎛》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秦系文字:《秦公簋》、《石鼓文》、《秦公大墓石磬刻石》战国中晚期秦系文字:《商鞅方升》、《新郪虎符》、《秦封宗邑瓦书》秦篆隶变:《青川郝家坪木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二、秦汉书法(一)秦代书家李斯、程邈、赵高、胡毋敬(二)秦代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东观刻石》、《会稽刻石》(三)汉代简牍江淮汉简、西北汉简(四)汉金文1、挺拔、峻险、爽利一类:《上林共府铜升铭》、《上林共府鼎铭》;2、柔韧、浑厚、圆转一类:《光和斛铭》、《镜鉴铭》。
(五)汉代刻石1、东汉篆书碑刻:《袁安碑》、《袁敞碑》、《祀三公山碑》、《张迁碑》碑额、《鲜于璜碑》碑额2、东汉隶书碑刻:(1)端庄平正、法度严谨一路:《子游残石》、《乙瑛碑》、《张景碑》、《西岳华山庙碑》、《史晨碑》、《熹平石经》、《王舍人碑》(2)挺峻流丽、清劲秀逸一路:《礼器碑》、《孔宙碑》、《杨叔恭残碑》、《尹宙碑》、《曹全碑》(3)质朴高华、雄浑沉厚一路:《裴岑纪功碑》、《鲜于璜碑》、《衡方碑》、《张迁碑》3、东汉恣肆雄放的摩崖刻石:《石门颂》、《刘平国摩崖刻石》、《封龙山颂》、《西狭颂》、《郙阁颂》。
(“汉南三颂”:《石》、《西》、《郙》)(六)东汉中后期书法流派曹喜影响下的篆书流派,杜操、崔瑗影响下的草书流派,刘德升的行书流派,蔡邕的隶书流派。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
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及其影响宋代是我国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书法艺术。
在这个时期,以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为代表的大家对书法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的成就不仅影响了宋代,也成为了后世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
宋代书法的特点和发展宋代书法艺术成就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宋代书法的风格以简约、潇洒、清雅、涵蓄、儒雅、秀丽、别致、缜密、含蓄为主要特色。
书法作品的笔画、字形、结构、花鸟、篆刻等表现手法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宋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书法家们不断地吸纳新的艺术成果,并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流派和风格。
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真草”、“行草”、“隶书”、“楷书”、“篆书”等。
每种书法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适用场合,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表现途径。
由于书法艺术在宋代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赞誉,许多人都踊跃学习书法,并将其应用到国画、篆刻、官方文书等方面。
这些书法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将宋代书法推向了新的高度。
宋代书法艺术的影响宋代书法艺术成就的巨大意义不仅体现在当时,更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世界书法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宋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受到了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广泛影响。
这些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结合了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将个人情感变成了书法作品的魂魄,使得书法艺术的感性和理性表达达到了极致。
同时,宋代社会的文化和学术氛围非常浓厚,为书法家们的学术研究和思想创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支持。
其次,宋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创立的书法流派和风格,不仅在当时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主流,也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创作思路和范例。
历史上“颜法师”、“柳公权”、“米芾”、“赵孟頫”等书法家的作品和创作理念,不仅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也丰富了中国书法历史和世界书法史的文化内涵。
再次,宋代书法家的艺术成就为世界书法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发展史501北宋前期书法概要
《集古录跋尾》
• 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东 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
《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 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苏轼评: “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 作品用笔精谨, 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分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 。
《灼艾帖》
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 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 “‘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欧阳修的书法成就
他早年就对书法颇有兴趣,虽因正事所缠,在书法上 用力较少,但对书法之理却了然于心,并以振兴书 学为己任。“余尝与君谟论书,以谓书之盛莫盛于 唐,书之废莫甚于今。”这充分表现了一位文坛领 袖的时代责任感。
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
• 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 • 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
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 • 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
拓本分赐群臣。
二、趋时贵书
• 米芾在《书史》中谈道:“本朝太宗挺出五代文物 已尽人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 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 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 朴拙,是时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 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 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 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 自此古法不讲。”
• 欧阳修:“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
谟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
• 黄庭坚:“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 沈括:“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 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 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宋朝的书法都在这里了
宋朝的书法都在这⾥了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代新风。
宋太宗时留意书法翰墨,购摹古先帝王名贤墨迹,命王著刻⼯为⼗卷,以枣⽊镂刻之,是为《凉化秘阁法帖》。
有了帖,便打破了现书必真迹的限制,同时打破了前⼈法度,专门注重意趣,强调主观表现,从⽽开辟了新的道路。
综观宋代书法,尚意之风为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宋书不是简单否定唐⼈,也不是简单回归晋⼈,禅宗“⼼即是佛”“⼼即是法”,影响了宋⼈的书法观念,⽽诗⼈、词⼈的加⼊,⼜给书法注⼊了抒情意味。
在强调意趣的前提下,宋代书法家重视⾃⾝的修养,胸次⾼,读书多,见识⼴,诗词、⾳乐⽅⾯的功⼒也为前⼈所不及。
其著名代表书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芾四⼤家。
四家之外,宋徽宗赵佶独树⼀帜,亦堪称道。
在中国书法史上,⽩⽟蟾并不是⼀个⼗分知名的⼈物,但他作为道⼠的⾝份却播于⼈⼝。
⽩⽟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的实际创始⼈,其地位与当时道教内丹派北宗的⼀代宗师邱处机相当。
也许是因为宗教家的⾝份,使他充满了神秘⾊彩。
他的⾝世和履历让对他感兴趣的⼈⼤伤脑筋。
到⽬前为⽌,⼤多数⼈接受了他出⽣于南宋光宗绍熙甲寅(1194),卒于理宗绍定⼰丑(1229)的说法,终年三⼗六岁。
⽩⽟蟾作品蔡卞,北宋宰相、书法家。
蔡京之弟,王安⽯之婿。
与蔡京同登神宗熙宁三年(⼀○七○)进⼠,调江阴主簿。
元丰中,历同知谏院、侍御史。
拜中书舍⼈兼侍讲,进给事中。
哲宗⽴,迁礼部侍郎。
使辽还,以龙图阁待制知宣州,徙江宁府,历扬、⼴、越、润、陈五州。
绍圣四年(⼀○九七)。
拜尚书左丞。
蔡卞作品蔡京(1047年2⽉14⽇-1126年8⽉11⽇),字元长,北宋权相之⼀、书法家。
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岭(今福建省莆⽥市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熙宁三年进⼠及第,先为地⽅官,后任中书舍⼈,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
崇宁元年(1102),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官⾄太师。
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七年之久,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概述1、宋朝的文化发展趋势,基本上与其积弱积贫的国力相应,尽管有其自身发展的某些特点,文化巨匠也层出不穷,唐宋古文八大家,宋朝即占六人,但从总体的格局和气度而言,它终究难以和强盛的唐朝所表现出来的恢弘相比拟。
2、宋代的书法在起点上有着先天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客观方面:○1书法自从实用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之后,师生相传的“道统”一直未绝。
即使像南北朝时的长期分裂板荡,但因王羲之本成长于东晋,所以“江左风流”也仍由羊欣、智永等人继承下来并传至唐代。
五代的动乱,即发生在中原,而且数年就破坏一次,因此这一绵长的传统遭到了致命的阻断。
○2历代优秀书法遗产遭到兵灾的破坏,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尽管宋太宗后来命王著鉴定内府所藏刻成《淳化阁帖》,只有二府大臣才能蒙赐一套,它对于促进书法复兴所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书法遗产垄断所造成的后果,是真正有天才的书家失去了鉴古开今的良机。
3、宋代书家们大多以唐人为梯航,一则是因唐为近代,书迹还较易寓目,二则便是晋帖已成奇货的缘故。
4、由于唐时对读书人在科举进身和官吏考绩两方面的书法要求到宋代已不复存在,朝野不再以书法相尚,必然使产生大书家土壤贫瘠不堪。
但是毛笔还在使用,于是投机取巧的士子为了博得当世主文者的欢心,竭力模仿他们的书体。
这种及其短视的实用主义做法,造成了宋代特有的“趋时贵书”现象。
5、欧阳修在编纂《集古录》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鉴赏能力,而且认识到当代与古人的差距已至不可等闲视之的地步。
与当时已处于书法巅峰的蔡襄一道,为促进宋代书法转机的出现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的时实践努力,标志着宋代书法的复兴。
他们通过知己知彼的权衡,突破了唐人的樊篱,闯出了一条“尚意”的新路,而帮助他们达到目的的思想武器,即是禅宗。
6、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发展到宋代,已成为士大夫的宗教。
这一方面是因为宋朝统治者出于政治需要。
宋代时期的书法艺术
宋代时期的书法艺术宋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进入了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书法的思想、技法、样式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形成了众多的名家和流派。
下面我们就从历史背景、书法思想、技法、书家以及书法流派等方面来探讨宋代书法艺术的特色。
一、历史背景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个比较开明、富强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十分活跃,书法艺术也随之兴盛。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改变,宋代文化对书法作出了特别的强调,也因此在书法领域中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趋势。
同时,由于宋代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繁荣,也极大地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代表了宋代书法的高峰。
二、书法思想宋代时期,书法思想日益成熟,特别是在欣赏、评论、评价书法方面,建立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
宋代书法家认为,大道至简,书法最高境界是精雕细刻的写毫,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他们认为,书法是一种文艺创作形式,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该在审美上等同于诗歌、词赋等文学形式。
而在书法的实际创作中,他们提倡自由、创新和变革,不拘泥于传统形式。
三、技法宋代书法技法不断发展,创造了很多新的方法。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法是“点画结合”。
这种技法源于唐代草书,宋代书法家发展出了更进一步的细节处理。
在这种技法下,书法家将点、画、笔触结合起来,深化了字体的形态、结构和美感功效。
四、书家宋代时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欧阳询。
欧阳询是一位草书大师,他在草书中体现了写意的特点。
他的作品中,横斜、竖直和弧线结合呈现出了悠久的美感和凌厉的气势。
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行书、楷书大师,中性质地将自己在草书中的创新,融入到行书、楷书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
五、书法流派在宋代书法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几个代表性流派,它们分别是颜真卿流、欧阳询流、柳公权流和苏轼流。
这些流派各有其独特的创新点和文化历史意义。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
中国书法演变进程是怎么样的楷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草书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所以都是从隶书演变而来。
下面是5068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历史知识,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希望能够给你带来帮助。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孟頫)等。
如今一般所说的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
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钟致帅《雪轩书品》称:“魏碑书法,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
”魏碑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书性质还不成熟,但正因为这种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齐放的场面,意态奇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康有为评价有“魏碑十美”。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
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
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于是逐渐走下坡路了。
但是“唐书重法,宋书重意”,宋朝的苏轼以其诗人的风度开创了丰腴跌宕、天真烂漫的“苏体”,堪称“宋朝第一”。
宋末元初的赵孟頫,以其恬润、婉畅,形成了“赵体”,也就是四大家中的“赵”,但是“赵体”严格来讲应该属于行楷,不再是规规矩矩的楷书了,所以初学者一般从“颜柳欧”三体择一入手,这也被公认为学书之正路。
下面我将这三体从多个角度作一对比,有的角度还参考了魏碑和赵体,为的是能够全面的认识楷书个体。
以上重点对比了“颜柳欧”三体的风格与特点,这里面既有时代的影响,又有个人的因素,如欧体形成于初唐,受魏碑的影响较大;颜体受唐朝以肥为美的审美观点的影响,又较丰腴;而柳体由于柳公权为人正直,“人正则字正”。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李煜、徐铉等十一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
五代十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李煜、徐铉等十一幅传世经典书法艺术赏析中国五代、宋、辽、金,是中国书法史上继晋、唐之后的一个具有鲜明特点的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
“五代”又称“五代十国”,是指唐朝灭亡后、宋朝建立前的历史阶段。
一般认为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为五代,共53年。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吴、吴越、南塘、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称“十国”。
十国时间为(902年—979年)。
五代十国持续了73年(907—979年)。
唐宋之间经历了一个五代十国,虽然时间不算很长,只有短短七十三年,但这七十三年国家一直处于分裂状态,其实不论是经济还是政治上,都多少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五代十国书法,这一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
五代十国是中国书法从“尚法”向“尚意”转变的时期。
若要完整理解这一艺术转变的动因和过程,五代是不可阙如的环节。
从书法史看,五代十国书家峰起,除杨凝式外,郭忠恕、李鹗、王文秉、韦庄、李煜、徐铉、钱镠、钱俶以及僧人贯休、齐己、彦修、昙域、应之等均以书名世。
其中,受禅宗思想影响,这一时代的书僧群体提出“心为书源”的理论,以杨凝式为代表的士人群体则自觉革新书风,为宋代“尚意”书风的形成做了前期准备。
同时,杨凝式因书技上习得“二王颜柳”之髓,书道上诠释“书品即人品”的理想价值观,书境中融入禅机理趣,与宋人重视书品、人品以及欲“引禅入书”“论艺通禅”开启“尚意”新风的时代诉求高度契合,而备受宋书家的推崇。
就此而言,五代既是唐宋书风之变得必要过渡,又是将两者联系为一个整体的节点。
偏处于江南的南塘和川蜀的西蜀,都曾有过一段相对稳定的时期,条件优于中原。
宋朝的书法与碑刻艺术
宋朝的书法与碑刻艺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王朝,也是书法与碑刻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宋朝的书法继承了前代的传统,并且在此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宋朝碑刻艺术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
本文将着重介绍宋朝的书法与碑刻艺术,探讨其特点与影响。
一、宋朝书法1. 宋朝书法概述宋朝书法以“气韵生动”为主要特点,注重笔墨的丰富变化和构图的完整性。
在书法风格方面,北宋书法以“真草”为主,南宋书法以“兼公”为代表。
北宋的“真草”造型简练而有力,追求字形工整;南宋的“兼公”则更加注重书法的意境和艺术表现力。
2. 著名书法家宋朝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的书法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苏轼、黄庭坚和米芾等。
苏轼的书法遒劲有力,激情四溢,以行草书驰名一时;黄庭坚则擅长楷书和隶书,他的书法作品融入了个人的感慨和意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米芾则以奇特的风格和大胆的创新闻名于世。
3. 书法流派与影响宋朝的书法分为多个流派,主要包括柳体、黄庭坚体、米芾体等。
柳体独特而灵动,运用流畅的笔画表达情感;黄庭坚体注重结构和比例的谨慎控制,传承了传统的方法与技巧;米芾体则以其奇特的形式和独特的墨迹捕捉了自然的力量。
这些不同的书法流派互相影响,共同促进了宋朝书法的进一步发展。
二、宋朝碑刻艺术1. 碑刻艺术概述宋朝是中国碑刻艺术的高峰时期,其碑刻风格追求规整和清秀,体现了时代的审美追求。
宋代的碑刻以“褒义”为主,即以对人物的褒奖与颂扬为主旨。
这种碑刻风格具有雄浑、豪迈的气势,整体布局和字体都体现了一种隽永而庄重的美感。
2. 著名碑刻作品宋代有许多著名的碑刻作品,比如开封府吴刚碑、淳化门白居易碑等。
这些碑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各具特色,但都融入了当时社会与文化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3. 影响与传承宋代碑刻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
明代以后,许多文人学士对宋代碑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吸收与传承到自己的创作中。
明代的著名书法家文徵明,清代的邵子兰等都是以描绘宋代碑刻而闻名。
05五代两宋书法史
黄庭坚的书法
• 书法先学周越,后学钟繇、张旭、怀素、颜真卿、 杨凝式,在此基础上彻底打破传统的书法审美观, 发展欧阳询以来侧险取势的特征,独创被后人称 为“伸手挂足”的中宫紧凑、向四周辐射的结构 形式。草书创作上更是继怀素后的大家,从笔法、 墨法、结体、章法、意境等方面创新,打破了行 的界限,用出神入化的线条穿插,构成美妙的艺 术空间。但是他的楷书轻捷瘦挺,清逸流畅,丰 姿绰约,别具风神,细观有褚遂良、虞世南遗风, 与徽宗的笔画刚劲精细也有相通之处。
第五章 五代两宋书法史
• 本章教学重点: • ⑴从杨凝式的书作“不衫不履”看作者 内心世界和作品风格的关系。 • ⑵、宋代人的尚意书法。
“五代十国”
• 公元907年,节度使朱全忠逼唐昭帝让位称帝, 国号梁,史称后梁,自为梁太祖。从此到公元 960年的五十余年中,中原交替出现了五个王 朝:后梁(907~923年)、后唐(923~936年)、 后晋(936~946年)、后汉(947~950年)、后 周(951~975年)。五代14位皇帝,开封和洛 阳交替成为国都。淮河以南的唐朝节度使纷纷 建立政权,称霸一方,较大的有十国,史称本 时期为“五代十国”。
苏轼的书法
• 苏轼的书法也是从传统入手的,先学大 王的《兰亭序帖》,后学颜真卿,继出 于杨凝式,用笔丰腴跌宕,不拘成法。 楷书略带行意,自由奔放,用笔圆润, 稳健流丽。行书笔意雄健,潇洒飘逸, 以韵见胜,人称“宋代第一名家”。
苏 轼 《 丰 乐 亭 记 》
苏轼自书《前赤壁赋》
黄庭坚
•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 道人,江西修水人。其父为进士,但未 曾出仕。黄庭坚14岁丧父,家境贫寒, 曾想贩药谋生。他自幼好读书,17岁时 得以认识苏轼,中进士后,与东坡以师 友相交。他以诗名于世,为江西诗派开 山祖。书法上则地位更高。
宋代书法
苏轼代表作
黄州寒食诗帖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 的诗作,是 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 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表达了 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 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 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 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 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 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 及此。”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人。
官至端明殿学士。《宋史· 列传》称他: “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 之。”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 黄、米之前。宋四家中,苏、黄、米都 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 的楷书的,还是蔡襄。他的书法学习王 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 遒丽。
四大家之: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
西修水人。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 文苑传》称他:“庭坚学 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 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 自成一家。与张耒[lěi]、晁补之、 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 士。”
黄庭坚代表作
花气熏人帖 草书,纸本。黄庭坚的草书 在“宋四家”当中应该说是 水平最高。他“学 草书三 十余年”,从张旭、怀素处 窥到了笔法的堂奥。后人评 价他的草书 高于他的行楷 书。此帖第二行还斤斤于行 草之间,似觉拘谨,从第三 行开 始便洋洋洒洒,一任 自然,于点画亦不大注意, 而极得天然之妙。
宋代书法
刘海涵
简介
宋代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了一
代新风。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 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 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 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 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 之书。 故宫博物院藏南宋拓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mào] 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 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 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 宋仁宗庆历年间,宫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阁帖》的枣木 原版不幸全部焚毁,因而初期的拓本就显得异常珍贵,被视 为宝物,价值连城。
中国书法简史6——宋辽金书法
中国书法简史6——宋辽金书法宋辽金书法经历五代战乱,书法已有明显的颓势。
晋唐古法渐渐失落,史称“笔法中绝”。
宋代取消了唐代“以书取仕”的制度,士子不学古帖,转而争相相仿当时当主考的权贵的书风,史称“趋时贵书”。
宋朝最重要的书法现象是尚意书风的崛起,经过唐人的尚法期后,宋人另辟蹊径,提出尚意,希望越过唐人,直追晋人风韵,注重个人风格的形成和个人主观意识、情怀、气质的抒发,反对亦步亦趋地模仿,成为书奴。
首先提出尚意旗号的是欧阳修,之后苏轼、黄庭坚、米芾等都有所发展。
蔡襄在宋初力学古人,深得王羲之,颜真卿神髓,在趋时贵书的大潮下,能边追古人,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因此,苏、黄、米、蔡被称为“宋四家”。
《淳化阁帖》宋代是帖学形成的重要时期。
宋太宗诏刻《淳化阁帖》,大多属二王一路,不收唐人作品,有重新确立二王的经典地位,摆脱唐人法度笼罩的意味。
后来刻帖成风,重要的官刻还有宋徽宗时期《大观帖》,南宋高宗时的《淳熙阁帖》等。
重要的私刻有《群玉堂米芾》等。
同时促进了碑帖鉴定的专门学问的兴起。
南宋书法受苏、黄、米的笼罩,成就远逊于北宋。
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被称为南宋四家,但成就不如北宋四家。
宋代书法理论有所发展,其中题跋这一形式短少,内容灵活的散文形式成为主流,客观上加快了诗书画三者融为一体,对后世文人书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宋前期书法徐铉,善铁线篆,曾奉诏重新刊定《说文解字》为复兴文字学作出重要贡献,曾重摹《峄山刻石》。
其弟子据摹本重刻了《峄山碑》。
宋郑文宝徐铉重摹本重刻了《峄山碑》王著,王羲之后人。
曾奉诏刻《淳化阁帖》使得王氏经典能普及天下,有重大的历史贡献。
李建中,周越等对苏、黄等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另外如林逋、苏舜钦、范仲淹等文人亦以书法著称。
欧阳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北宋初期文坛领袖。
他是举起尚意书风理论的第一人,对宋代书法风气的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编撰过《集古录》开启了金石学的先河。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
中国古代各朝书法概述先秦书法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文字起源很早。
在传说中多把仓颉作为造字人,据说他“生而能书,及受河图录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充满神话色彩。
现在所见到跟汉字起源有关的最早实物资料,是距今六千多年的半坡、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迹号陶文。
中国书法艺术只有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才能产生,商代的文字已臻于成熟,已成为纪录语言的工具。
从商代的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到在书写上已具有了用笔、结体和辛法三个方面的书法要素。
甲骨文是在龟甲和兽骨上用尖利的工具锲刻的,在甲骨上也可看到用类似毛笔书写的墨书和朱书文字。
甲骨文并非商代文字的全部,那时候的文字也出现在铜器、陶器和玉石上等。
晚商的青铜器上,铭文少则一两个字,多则几十个字,字数较多的如《戊嗣子影》、《宰甫卣》、《小臣缶方鼎》等,其特点是笔划尖峰,中肥,收笔处时有波磔。
如果说甲骨文为商代书法代表,金文则是两周书法的代表。
金文发展到了两周,进入了最辉煌的阶段,其形体的多样化,被后世举为大篆的典范。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王室权利的衰落,诸侯列国的青铜器物增多,但与两周器相比,制作已经简陋,铭文内容减少,列国间金文也还相差不远,北发的晋国出现了尖颔肥腹,形似蚯蚓的文字,南方的吴越、楚等国的文字,在字体上常常见到用鸟形加以装饰的鸟书,笔划多加曲折和拖有尾巴。
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有大量完整的墨迹,有字较多,如近年出土的盟书、帛书、竹木简牍等,都是研究此时书法极为引人注目的宝贵资料。
秦汉书法秦汉时期,是中国文字变迁最为激烈的时期,这时期大篆经过简省而创造了小篆,隶书发展成熟,草书进入章草阶段,随着隶书和草书的发展,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
更为重要的是,这时期“书法渐成艺事”,书法家也随之大量出现。
小篆在秦代用于官方文书、刻石、刻符等等。
它形体长方,用笔圆转,结构匀称,笔势瘦劲而俊逸,体态典雅宽舒,是一种很美的书体。
流传至今的秦代刻石小篆有《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峄山刻石》等,相传均为李斯所书。
中国书法史脉络
中国书法史脉络我们就以中国朝代变迁为脉络,用“书体、碑帖、书家、纪事、书论”穿梭,织一卷书法锦缎,让您感受一下中国书法的温度,享受那一份恬静与快乐。
一1、朝代商前 16世纪-11世纪西周前11世纪-前771年东周春秋战国前770年-前256年2、书体甲骨文金文朱书墨书玉书石刻3、代表碑帖甲骨文书法金文书法《散氏盘》《大盂鼎》《石鼓文》4、书坛纪事文字是语言的记录符号,1899年,在河南殷墟发现的甲骨文,被认为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乃殷人占卜文字,龟甲上刻多为卜辞。
夏商周三代用铜锡合金铸成的器物,即青铜器,上铸、刻铭文,名钟鼎文,又名金文。
5、备注汉字造字方法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史称六书。
1、朝代秦前221年--前206年2、书体大篆小篆3、代表碑帖《史籀篇》《史籀篇》《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4、时代书家李斯胡毋敬5、书坛纪事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着手实行思想文化的统一政策。
在秦国大篆的基础上进行“同文”运动,“丞相李斯乃奏同一”,“罢其不与秦文合者”,遂统一文字,史称小篆,乃中国最早的统一文字。
传秦国大将蒙恬制笔。
6备注胡毋:姓,胡毋敬是太史令,曾作《博学篇》。
籀音zhou峄音yi三1、朝代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东汉公元25年-220年2、书体篆书行书(东汉中期)章草(东汉末期)楷书(东汉末期)3、代表碑帖《石门颂》《礼器碑》《华山庙碑》《景君碑》《鲜于璜碑》《史晨碑》《乙瑛碑》《曹全碑》《冠军帖》4、时代书家崔瑗杜操刘德昇蔡邕张芝5、书论名篇许慎《说文解字》崔瑗《草书势》蔡邕《篆势》《笔赋》赵壹《非草书》托名蔡邕《笔论》托名蔡邕《九势》6、书坛纪事西汉重视书法但不兴立碑,因此西汉的篆书作品很少传世,我们今天所见的西汉篆书多为铜器刻文,分书意味已逐渐加重。
到东汉时,篆书的使用范围缩为两个:一是碑额题字,一是祭文拜册。
其他书写摹刻多为隶书,这时期的隶书已经非常成熟。
宋代书画史发展进程!
宋代书画史发展进程!
宋代画坛,在画理上有写意与写实之分;在画法上有水墨画和传统的院体画之别在画家方面,文人、士大夫和禅宗画家交互为用。
宋代的山水画、花鸟画和人物画都有很好发展。
宋代的书法鼎盛繁荣,书法名家辈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各具风貌,光被后世,被公认为最能代表北宋书法风貌的四家。
苏黄书风最受欢迎,有很多人追捧。
米芾也有一批追随者,米友仁、吴琚都写一手漂亮米字。
南宋的书风犹存北宋余风。
就宋代名家的书迹而言,体势集中在楷书、草书、行书。
宋代的鉴藏活动,更是异常活跃。
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本人对书画极有兴趣,派人赴江南捜访,又鼓励各处进献。
北宋初的画院一时群贤毕至,鉴藏之风大盛。
了解宋代的绘画还应知道皇家将真本和摹本混同编撰、品定、署款、钤印,长期视为真迹流传,对今人来说,辨别困难。
其次,宋代无款画很多。
再次,宋代的临仿品很多,有的是时人所做,有些是后世托伪,不可一律视为无价值。
另外还有御笔画和御题画之别,收藏时要仔细分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宋太宗对书法的三个贡献
• 设立翰林御书院,招揽善书之士。 • 整理文字,命徐铉审定《说文解字》,刊 行全国,以正天下字学。 • 整理官家藏法书,命王著刊《淳化阁帖》, 拓本分赐群臣。
二、趋时贵书
• 米芾在《书史》中谈道:“本朝太宗挺出五代文物 已尽人间,天纵好古之性,真造八法,草入三昧, 行书无对,飞白入神,一时公卿以上之所好,遂悉 钟王。至李宗谔主文既久,士子始皆学其书,肥扁 朴拙,是时誊录以投其好,取用科第,自此惟趋时 贵书矣。宋宣献公绶作参政,倾朝学之,号曰朝体。 韩忠献公琦好颜书,士俗皆学颜书。及蔡襄贵,士 庶又皆学之。王文公安石作相,士俗亦皆学其体, 自此古法不讲。” • 与宋代文职官员地位的飙升有关 • 今天的“趋时贵书”
书法作品
• • • • • • 1、《自书诗卷》 2、《扈从帖》 3、《澄心堂纸尺犊》 4、《持书帖》 5、《万安桥记》 6、飞草书 《陶生帖》
自 书 诗 卷
• 《自书诗帖》作于皇祐二年(1056年),正是被召自 福建重归汴京(今河南开封)的中途。时年40岁,正 不惑之年,中年蒙用,着笔间,令人直睹心境的轻快。 • 通篇流畅自然, 沉稳端丽,婉约淡雅,蕴藉清隽。起 首行中带楷,十分用意,渐次流畅不拘,溢而为行草, 最后挥洒为小草,越到后来越潇洒自如,所以色 • 重视书法神采.他的书法起初受到“趋时贵书” 的影响 ,但能不为时人所囿,认为“学书之要, 唯取神气为佳,若模象形体,虽形似而无精 神,乃不知书者所为耳” .这一观点与欧阳修 的“寓书于乐” 都反映了一种新的书法追求. • 精通各种书体,书风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 成一体。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草 书参用飞白法, 称为“散草”或“飞草”。
《集古录跋尾》
• 通篇笔势险劲,敦厚中见凌厉,字体新丽,神采秀发。东 坡赞曰:“笔势险劲,字体新丽。
《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 又称“上恩帖”,是欧阳修晚年写给司马光的信札。苏轼评: “字形结体宽扁、起笔露锋芒、且多渴笔” 作品用笔精谨, 点画之间,一丝不茍,充分反映他重视法度的性格 。
《灼艾帖》
•
其二、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 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 一只狗。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 一下此事。”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 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 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 之。”,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 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 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那三人于 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 “‘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
•
灼艾帖 是欧阳修写给学生 焦千之的,对其身 体状况表示了关心。
朱熹说:“欧阳公 作字如其为人,外 若优游,中实刚 劲。”
蔡襄的书法艺术
• • • • • (一)生平 (二)书法特色 (三)大家评说 (四)书法作品 (五)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
生平
•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今福 建仙游)人。1030年进士,先后担任馆阁校 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 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 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知泉 州、福州、开封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 谥“忠惠”。 • 蔡襄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学识渊博。 传于后世的文名虽远不及欧阳修,在当时也 是文坛高手。
名家评说
• 苏东坡:“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
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然行书最胜,小楷次 之,草书又次之, 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 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 欧阳修:“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
• • • •
谟独步当世,然谦 让不肯主盟。” 黄庭坚:“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沈括:“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 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 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黄庭坚 :”时有闺房态度。” 米芾:“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多饰名花。”
“学书为乐”的思想(尚意)
• “学书为乐”是欧阳修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提出的 一个崭新的命题。《试笔》一文中比较集中地表达 了这一思想. 他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 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 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 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 余”。 • 儒家所信奉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之道,是欧阳修为之努力一生的追求 .这种“游于 艺”也体现了儒家“成于乐”的一种人生最高境界, 一种融合了理性和感性的自由的境界。
蔡襄书法艺术的历史地位
• 首先,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书法 追求方向,也反映了这种追求所达到的基本水平。在蔡襄 生活的周围和他前后一个时期,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书家, 他们形成一个群体,成为蔡襄书法联系最为密切的时代背 景。蔡襄的书法风格、书学思想,与他们构成互为因果的 一个整体。 为宋代书坛树立了一面复古盛唐的旗帜,对尚意书风的正 常发展做了重要准备。不单纯偏爱唐人的某些流媚之作, 而能够把唐人书法置于历史的长河深入地考察,并比较准 确地捕捉到唐人在“守法”与“抒情”的两极所达到的艺 术高度,体察代表盛唐之音的颜筋柳骨以及丰富多彩的唐 代书风。 发掘并弘扬了颜真卿的书法艺术,奠定了宋代颜真卿崇高 的书史地位.蔡襄对颜书极为推重,在整体风格上,则深得 颜书雍容大度的朴茂之美.
欧阳修的创作故事
• 其一、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 任太守。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 智仙和尚结为好友。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 山腰盖了座亭子。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 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 篇《醉翁亭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 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 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 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 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 皆山也”五个字。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 1、《集古录》 • 2、《致端明侍读留台執事尺牍》 • 3、《灼艾帖》
《集古录》
• 目前所存金石碑帖著录类书籍中最早的一部。 《集古录》保存了一些名碑的历史故实和书 家的艺术资料,开启了以碑证史和以碑纠史 的先河。南宋赵明诚与李清照,根据自己搜 藏的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编撰的《金石录》, 其体例就是仿照《集古录》。
501北宋前期书法
1宋太宗的贡献 2趋时贵书 3尚意书风的准备 4尚意书风
概况
• 赵宋王朝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是一个富有变革精神的时代。 哲学思想方面,理学分宗立派,十分活跃;文学上,宋词取 代了唐诗的主导地位;绘画中,文人画日趋成熟、形成影响 深远的主流;而书法艺术,则出现了与唐代的尚法书风形成 鲜明对比的尚意书风。 • 北宋初,太祖赵匡胤、太宗赵匡义开始注重艺文复兴,书法 有振兴之势。但总的来说,北宋初期的书法主要为晚唐、五 代的余绪,随后则刮起一股“趋时贵书”的风气,对书坛产 生了消极影响。此时,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勇于创新探索 的蔡襄等人,竭力运用理论武器,做出振聋发聩的呼吁,为 书法的发展消除了人们思想上的障碍,致使书坛风气为之一 变。一股“尚意”书风从此拉开了帷幕
土母帖、同年帖、 贵宅帖
•
三、宋初尚意书风的酝酿和准备
• 1、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 2、蔡襄的书法艺术 • 3、蔡京及其书法
欧阳修的书法艺术
• (一)生平 • (二)书法理论 • (三)书法创作成就
生平
• 欧阳修 (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 居士(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 壶酒,一个老头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是宋代 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少孤家贫,母教以荻画地 练字。天圣八年(1030)及进士第,官至参知政事, 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 在任期间,曾参与“庆历新政”,宋神宗时,一度 反对王安石变法。 •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留有《欧阳 文忠集》。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他排抑险怪奇 涩的“太学体”,天下文风为之大变,对宋代文风 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 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主 编了《新唐书》。
飞草书<陶生帖>
• 沈括曰:“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 成一家。存张旭怀素之古韵,有风云变幻之势,又纵逸而富古意。” • 苏东坡 :”又尝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识者不以为过。” • 飞草书《陶生帖》起笔谨严,字字分明,继而波澜迭起,笔势更为顺畅。 在爽意自如之处,字与字连绵不断,点与画的动荡愈发流露出书家的情 性之美。整体一气呵成,潇洒劲逸。
李建中(945~1013)
• 字得中,自号岩夫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 曾任太常博士、金部员外郎、工部郎中、西京留 司御史台等职。被人称“李西台”。擅草、隶、 篆、籀、八分等书体,多构新体,师法颜真卿及 魏晋书风。其书笔致丰腴肥厚,结体端庄稳健, 风格丰肌秀骨,气宇轩朗。有墨迹《同年帖》、 《宝宅帖》、《土母帖》等传世,受杨凝式影响 颇深。 • 黄庭坚评:“李西台出群拔萃,如世间美女,丰 肌而神气清秀者也。” • 苏轼评:“建中书虽可爱,终可鄙;虽可鄙,终 不可弃。” • 元赵孟頫云:“西台书去唐未远,犹是唐人余
欧阳修书学思想的意义
• 对整个北宋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同 时代的蔡襄、苏舜元、苏舜钦、石延年,还 是稍后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不同程度 地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 说,宋人学书变法求新、注重人格操守、 “尚意”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都与欧阳修书 法理论上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书法作品
《持书帖》行楷
• 《持书帖》此帖是蔡襄至和三年(1056)初知福州所作,系致友 人的一通尺牍,内容谈到自己当时身体状况欠佳。钤有“知颐印 记”、“颐”,安岐诸朱文印记。此作看出当时书坛的风气完全 转向了诗文尺牍,充分体现端庄规矩,且恬淡婉美的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