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曹操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邵 阳 广 播 电 视 大 学
浅论《三国演义》中 曹操形象的塑造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级: 2010年秋季本科
学生姓名: 黄少杰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3年4
月12日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塑造
黄少杰
对中国古典四大小说名著,我都进行过深刻的阅读,而对《三国演义》我颇有偏爱。书中人物繁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个个都是英雄,人人皆是毫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气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这些人物中,或忠或奸,或美或丑。其中,曹操、诸葛亮两个人物是全书塑造最成功、最中心的人物。曹操是粉脸奸臣,诸葛亮是治世能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诸葛亮流传千古,曹操遗臭万年。但把曹操作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看,应该说是作者罗贯中着力塑造的一个典型的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
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书中的曹操不止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还是一个很复杂的人物,有好,也有坏,坏中有好,好中有坏,让人捉摸不透。也可称得上是一个“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汉末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争议很大的人物,《三国演义》在描写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权斗争中曹操呈现给读者的形象是奸诈凶残,甚至一个“暴相”。形成这种传统思维定性认识的原因较复杂,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素材来源的原因,也有作者主观的原因。但曹操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这是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曹操的确是我国三国时期一位杰出的统治者。在他出生的前后,社会矛盾加剧、阶级矛盾激化,世家贵族地主阶级控制的东汉政权开始瓦解,并面临崩溃。在公元一百八十四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地方割据势力集团。曹操也是其中之一,他推行法家治国思想,使自己的实力逐渐加强,通过二十多年的争斗,终于统一了北方。曹操认为要进行统一战争,就必需得效法于秦汉,实行法家的耕战政策,大兴屯田,用各种办法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的《置屯田令》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这段文字足可见其屯田强兵之策,还有《败军令》、《孙子注》中,都反映了他主张法治的观念,反对礼治的尊法反儒思想。陈寿的《三国志》中是这样评价曹操的:“汉末,天下大乱,雄毫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擥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权,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好一个“非常之人,超世之杰”。这可能算是对曹操较为公平的评价。
一、远见卓识的治世贤能
1、《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中写道:汝南许邵,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邵不答。又问,邵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操闻大喜。这里许邵概括了曹操这个人物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曹操的领导才能,这也为曹操日后成为真正的帝王之身埋下了伏笔,更是对他的人格的一种肯定。曹操的领袖气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行事果断,豁达自信,知人善任。曹操遇事能够当机立断,是由其性格直接决定的,这一点是领袖必备素质。操初入仕途时,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享乐习气,一心革除弊政,厉行法治。当时宦官弄权,朝政混乱,而他能不畏权贵,表现出了大政治家的力度。从早期曹操与袁绍等人推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时候,就可以了解曹操是一个具有旺盛企图心及使命感的领袖人物,想使当时极度混乱的社会现状,重新恢复安定秩序,解决百姓切身痛。曹操确是胸怀大志的。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曾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他确是胸怀大志,以实现天下统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不少问题上以此作为考虑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特别是讨伐董卓的过程中,作者处处将曹操同那些各怀异心,坚持搞分裂割据的军阀作对比,写出了曹操政治上的卓见和谋略。第四回写董卓欺君弄权,王允宴请旧臣商议讨伐。但大家慑于董卓的威势,毫无办法,“众人皆哭”。这时坐中一人扶掌大笑道:“满朝众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这人就是曹操。他对那些面对董卓专权而只有哭鼻子的众卿大臣投以轻蔑的嘲笑,并主动提出担任刺杀董卓的重任。后来在讨伐董卓过程中,盟军内部互相勾心斗角,各谋私利,身为盟主的袁绍却按兵不动,不下令乘胜追击董卓,这时曹操说道:“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诸公何疑而不进?”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兵万余,星夜追赶董卓。很显然,这时候的曹操已经具有讨董卓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具有高于群雄之上的政治远见和卓识。
2、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关于曹操唯才是举,历来受人称赞,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文史天地》写到:“建安七子之一的阮瑀,堪称曹操的文胆,阮瑀被曹操网罗的过程,颇有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他出来做官,不应,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如此热情,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是说他求才不择手段,却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止如此,像敌方的徐庶、周瑜、关羽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帐,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对周瑜的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遗蒋于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亦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3、官渡之战更是表现了曹操杰出军事才能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公元200年,袁绍集10万大军准备灭曹军。曹操既能正确地分析形势,又能虚心听取下属意见,集思广益、声东击西,及时地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显得既果断而又沉稳。战争进行中,许攸从袁绍营叛逃到曹营中,在向曹出谋划策中,问曹操军粮有多少时,他没有如实相告。先说:“可支一年”,后又说:“有半年耳!”。最后许攸发了脾气,他还装得迫不得已的样子说:“实诉,军中粮食可支三个月耳!”直到许攸怒斥他为奸雄,他才最后附耳低言说道:“军中只有此月之粮。”这一情节一直被人们当作曹操奸诈的例子来运用,实际上这是不够确切的。“兵不厌诈”,这是用兵之道,军事上机密怎能随便透漏给一个从敌方来投降的人呢?从某种程度上讲,不能让自己的士兵知道的机密,绝对是不能让知道的,更何况是敌方来降者呢,其中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因此,这一情节非常生动地表现了曹操在军事斗争中的机智多谋和城府,表现了军事家所具有得丰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