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三国,浅谈曹操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
读《三国演义》之曹操有感四篇最近,我读了一本书,书名是《三国演义》。
其中,曹操的印象令我最为深刻。
谈起曹操这个人,有人会纷纷摇头。
他阴险狡猾,还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都会让大家对他的印象不佳。
可我却不这么认为,他不是一个嫉贤妒能的人。
因为一个嫉贤妒能的人是不可能称霸于各诸侯的。
他也是一个能承受失败的人,不像袁绍一样,输都输不起。
曹操每次出征的时候,都是武装齐全,从来不丢三落四。
他善于吸取教训,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士兵。
比方上次讨伐袁术的时候粮食紧迫,他便把食物全部拿出来,这说明他有打胜仗的坚决决心,他的军令也颇为严厉。
就从刚刚那件事,他规定:如果攻不下来全部人斩首,使得军队的士气大增。
因为他有名望,所以他敢挟天子令诸侯。
同时,他这一举动也是深谋远虑的,他一眼就看中了中原地区的富裕,于是,他认真地经营中原这块根据地,为他以后的开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根底,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样。
从中我懂得我们平时生活中可以像曹操一样,心胸宽广,目标明确,他的长处,为我们长大做一些铺垫。
让我们值得肯定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军事家,政治家,谁说不是一个阴谋家呢?成大事者要有原那么,违反原那么的即使是小节也要拘。
有人把“不拘小节”当成自身开脱的“万金油”,只要做了有损他人利益的事,就把错误归咎于“不拘小节”。
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一些公共场所有人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乱丢垃圾、购物插队等等,这种不拘小节的行为,已经影响和破坏了他人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别人的合法权益。
这样的“小节”还是多“拘”一点的好。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它让我回味无穷。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历史性的长篇小说。
作者是罗贯中,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小说简述了东汉末年到晋朝统一时期吴、蜀、魏三国之间的斗争和兴亡的一系列。
例如扫船借箭的故事:诸葛亮为了让孙权帮助他们,迫不得已的容许了孙权手下大将军的难题——三天内造十万之箭,诸葛亮知道他们肯定造不出来,所以让士兵第一天造船,第二天造稻草人,到了第三天,也就是东风来临之时,才让船漂向曹营。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浅论《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不朽的史诗巨篇,其中一个重要的人物形象就是曹操。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位枭雄,他既有着优秀的政治才能,又有着过人的武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塑造。
首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是一个人物转变的过程。
在小说开始,曹操被描绘为一个字正腔圆、风度翩翩、英俊潇洒的大英雄。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操的形象逐渐地从一个雄奇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政治家,他的笔触也从个人英雄情况下调整到度量和视野的阐述上来。
小说中曹操的性格也是慢慢地被透彻地披露出来的,他的权力欲望逐渐地变得明显,他的政治主张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变。
这个人物的转变使得他的形象和性格更加的立体和丰富,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是一个突出其人性的过程。
曹操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形象,他和其他人一样有着人性的弱点和缺憾。
他在面对马超进攻时曾经表现得慌乱不堪,对于自己权势快要失去的局面感到惊慌失措。
他的儿子曹丕对他有所诉求时,他也曾经表现得软弱无力,心有余而力不足。
小说中曹操的弱点和缺憾并没有被掩盖和美化,相反地,它们被排列得更加地凸显和强烈。
第三,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曹操生活在一个极其混乱动荡的时期,他的政治主张和手段都是在不断地变化和更新。
因此,小说中的曹操总是与时俱进的,他总是能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利器。
他在和刘备对峙时为了保持自己的统治,做出了许多的改变和创新,他不仅仅是个残酷的独裁者,也是个具有深思熟虑和冷静判断的政治家。
综上所述,曹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形象,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塑造也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他的形象不仅仅是一个英雄或者一个政治家,更是一个人性中好与坏的体现,他的形象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这正是小说中“忠奸不分,只因乱世”的精神内涵所在。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试析三国志演义中曹操的形象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一个极具权谋智勇的历史人物。
以下是对他形象的一些分析:
1.雄才大略:曹操被描绘为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
他具有卓越的战略眼光和领导才能,善于制定计谋和应对复杂的局势。
他在战场上的胜利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智慧表明了他的雄才大略。
2.谋略多变:曹操以其出色的谋略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经常使用诈降、离间、分化等手段来瓦解敌对势力,同时也能够灵活地调整自己的政治立场以谋求最大利益。
3.勇武果决: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断的将领,他在战场上展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勇气和决断力。
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还是汉中之战等重要战役中,曹操都表现出了冷静果断的指挥风格。
4.文治武功:尽管曹操以其军事才能而闻名,但他也是一个重视文化和教育的统治者。
他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倡儒家思想,重视人才选拔和培养,力图通过文治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5.多面性格:曹操的形象也展示了他复杂的个性特点。
他既有统治者的威严和权威,又有人情味和幽默感。
他在与刘备、孙权等其他角色的互动中展现了他的智慧、机智和幽默感,使他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总的来说,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了一个矛盾而多面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深受读者喜爱,并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如何评价曹操
如何评价曹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影响力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文化人和道德家,他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成就。
下面将从这四个方面对曹操进行评价。
1. 政治家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三国时期成功地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北方。
他通过实行一系列有益于社会稳定的政策,使得中国北方地区在他的统治下保持了相对的繁荣和稳定。
首先,曹操重视农业发展,通过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效率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他注重法治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条例,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此外,他还倡导廉洁政治,通过打击腐败、减少官僚主义等手段,提高了政府效率。
然而,曹操在政治上也存在一些缺陷。
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不择手段地排除异己,甚至杀害了一些反对他的官员和民间人士。
此外,他在统治后期越来越专制,对人民的自由和权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使得他在三国时期成为最强大的割据势力之一。
他在战争中采取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善于运用水军和骑兵等兵种,使得他在战场上取得了多次重要胜利。
曹操的军事才能体现在他的战略眼光和精心的策划上。
他在战争中不仅注重军队的战斗力,还注重对敌方心理的洞察和把握。
例如,他在赤壁之战中利用火攻打败了敌军,这显示了他的灵活性和创新性。
此外,他还善于运用地形和气候等条件进行战术布置,使得他在战争中总是能够占据优势。
然而,曹操在军事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
他在后期变得越来越傲慢自大,多次拒绝听取部下的意见和建议,导致了他在几次战役中的失败。
此外,他在对待战俘和投降者方面也存在一些残忍和不人道的行为。
3. 文化人曹操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化人。
他热爱文学和艺术,提倡文化教育,使得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才。
曹操自己也是一位文学家和书法家。
他的诗歌作品如《观沧海》、《短歌行》等都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作为小说中的主要角色之一,其形象相当复杂多面。
一方面,曹操被描绘为一个聪明能干、谋略过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才智过人,善于用兵,拥有很高的智慧和决策能力。
他在军事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如攻打黎阳、宛城和徐州,平定了一片混乱的战乱。
他还领导了多次成功的北伐战争,统一北方。
在政治方面,曹操善于利用各种手段来稳定统一及巩固政权。
他宽纵得体,反对贪污腐败,并提倡节俭从事。
此外,曹操还鼓励文化发展,打造了一支文人团队,并亲自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学作品。
然而,曹操形象中也有诸多负面的一面。
首先,他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物,不满足于统一北方,试图进一步统一全国,称霸天下。
他以权力和个人利益为导向,不择手段地追求扩张,滥用暴力,杀人无数。
他尤其对待政治敌对人士残酷无情,常常以政治手段解决问题。
其次,曹操性格傲慢自大,有时缺乏谦逊和谦虚之心。
他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对待部下和手下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欺骗和迫使别人服从自己的意志。
此外,曹操也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常常背叛诺言,并使用诡计和奸细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尽管曹操的形象存在这样的负面因素,但他依然是一个受众多人敬佩的人物。
首先,曹操在他的时代被尊为忠诚和正直,并被认为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政治家。
他担任冀州牧和中央团体的领袖时,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稳定了政权并统一了领土。
他对待人民温和公平,不搜刮民财,尽力减轻人民的负担。
此外,曹操在文化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他对文化振兴的重视,使得魏国成为文化兴盛的时代。
他亲自写诗、作文,鼓励文人创作,激励了许多人追求学问和艺术。
总结起来,曹操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
他的出众才智和军事统帅能力使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但他的野心和残暴也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敬畏的人物。
尽管如此,曹操对文化发展的奉献和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统一国家的努力,也使得他在其中一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物。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浅析三国演义中曹操的⼈物形象作者:hzf00121提交⽇期:2010-3-13 13:03:00 | 分类: 未分类| 访问量:1470 《三国演义》是流传⾄今为数不多的经典⼩说之⼀。
⼩说中呈现了⼀段帝王将相的风云故事,刻画出了各种鲜明的⼈物形象,展现着多向的意义。
⽽⼩说中最能引起⼈们讨论的⼈物应该就是曹操了。
学术界对曹操形象的评价众说纷纭;有⽤“奸雄”概之的;有⽤“英雄”概之的;有⽤“奸贼”概之的;有⽤“治世之能⾂, 乱世之奸雄”概之的……评价很多, 争论⼗分激烈,说明了曹操这⼀形象是罗贯中刻画得⾮常成功的形象。
笔者认为不能单⽤⼀个词或⼀句话就能把曹操的形象概括完整,因为曹操是⼀个性格多样化的⼈物,他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品质优秀,是封建政治⽂化的代表⼈物。
⼀、曹操⼈物形象中的性格特征 1、奸诈。
提到曹操,⾸先让我们想到的就是曹操的奸诈形象。
为什么⼀提到曹操,⼈们就觉得他是⼀个奸诈的⼈呢?当然原因也是多⽅⾯的。
(1)最⼤的原因应该就是曹操本⼈的性格就⽐较奸诈吧。
在三国演义的很多回合中都能看出曹操的奸诈。
①在第⼀回中就有写曹操⼩时候不务正业,⼜不满叔⽗管束,于是就⽤欺诈的⼿段挑拨⽗亲和叔叔的关系,只为了达到⾃⼰放荡的意图,这充分说明他天⽣狡猾,善于阴谋,从⼩就具有政治家的资质。
曹操⼀出场,就给⼈⼀个狡诈的形象,尽显了他奸诈的本⾊。
②在第⼆⼗回中中描写到:“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前。
⽞德⽈,“此等⾚⼼之⼈,正当留⽤。
”云长⽈:“关某素知⽂远忠义之⼠,愿以性命保之。
”操掷剑笑⽈“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
”“乃亲释其缚,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
”这回说的是当曹操擒住张辽之后,张辽不肯投降,曹操⼤怒要杀了张辽,经刘备、关⽻等苦苦求情,他听了之后⼜马上掷剑换上⼀副笑脸说:“我亦知⽂远忠义,故戏之⽿……”,并亲⾃给张辽松了绑,还解⾐⾐之,延之上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分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以其聪明才智、政治手腕和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三国的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
本文将从曹操的政治手腕、军事才能、人性弱点以及艺术形象四个方面对曹操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曹操表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手腕。
曹操出身豪门,他具备出众的智慧和头脑,善于用计谋和策略来达成自己的政治目标。
他通过利用朝廷的权力,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协调,一步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还善于用英才,并以所用人才非常有眼光而著名,如荀彧、郭嘉等都是他的重要谋士。
在处理政治问题上,曹操往往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善于权衡利弊,尤其擅长对敌人用计,令敌人无从应对。
其次,曹操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
作为一个军事家,曹操善于统帅和调度军队,通过灵活多变的战术取得了众多胜利。
他精通兵法,擅长诱敌深入、分化瓦解敌军的战术。
曹操在合肥之战中以少战多,成功阻挡了孙权的进攻;在官渡之战中精心设计,击败了袁绍的强大军队;最终又在赤壁之战中,破坏了孙刘联军的合作,使得自己的势力更加稳固。
他还创新性地组织和训练军队,提高了士兵的战斗力,建立了许多军事制度,为他的军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然而,曹操也有他的人性弱点。
曹操在政治上以权谋著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和权力,并以铲除异己为手段。
他对待手下亦善变,既能以德报德,也能出尔反尔,因此他在部下之间留下了不信任的阴影。
曹操一生中也犯过错误,其中最为人诟病的就是他对于董卓之乱的态度。
他先后担任过董卓的部下和将领,却未能抵制董卓之暴政,使得汉献帝被迫迁徙,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最后,曹操在艺术形象方面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冷酷威严形象的人物。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以黑色为主色调的服饰以及浓密的胡须的形象成为了他的标志。
他坚毅而不轻易显示情感,骨子里的野心和冷酷感使得他的形象更加立体和深入人心。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浅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摘要:《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是以“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固定在受众的心目中的。
本文从曹操求贤若渴、用人不疑的智者胸怀,实现北方统一、促进全国统一的能者韬略进行分析,并从历史和客观的角度进行了评判,指出对于曹操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的不同解读要恰切和公允。
关键词:《三国演义》;曹操;历史人物;文学形象自《三国演义》问世以来,曹操的奸臣形象犹如落地生根的草芥一直蔓延在人们的心中。
尤其是舞台上的曹操素以“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氏父子的点评,曹操的脸谱化被迅速固定。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它是作者依史而演义,参杂作者的价值观,从而侧面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
而作者罗贯中又依据的是儒家正统思想,尊刘贬曹、拥蜀反魏的倾向就显而易见了。
如果我们从历史的客观的角度来看待曹操这一形象,我们会发现把曹操视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失之偏颇的。
且看书中曹操出场之一回。
“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
曹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也?’劭不答。
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闻言大喜。
”毛宗岗加以评论:“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正奸雄。
”究竟曹操为何听后大喜,我们不妨这样理解。
汉末群雄并起,军阀混战。
有实力的军阀统治者都竞相为己争得一席之地,作为出身低微的曹操,没有强大的实力而被知人之士称为“治世之能臣”,实是大增曹的信心。
但是曹操所处的是乱世,为何他听了这种评价还会大喜呢?这就是曹操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
他不仅有气魄,有度量,而且相当有智慧和才智,他不把“奸雄”视为对自己的贬斥,相反,他把“奸雄”看作是计谋、智慧、权变,并决心以此来发挥自己的特点,在乱世中一显身手,岂是持有正统观点的人士所能理解的?自古以来,“识时务者为俊杰”。
曹操亦是。
曹操初出茅庐就已经显示出其非凡之智,被董卓重用。
《曹操》心得体会感悟(3篇)
第1篇一、曹操的胸怀曹操一生善于识人用人,他深知“人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
在三国时期,他广纳贤才,任人唯贤,使得曹魏政权得以迅速崛起。
曹操的胸怀宽广,能够容纳各种人才,这一点在历史上被称为“曹操识人如海”。
正是这种胸怀,使得曹操能够吸引众多英才为他效力,共同开创曹魏基业。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曾说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这句话体现了曹操的坚定信念和宽广胸怀。
他敢于承担风险,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二、曹操的智慧曹操是一位极具智慧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三国时期,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屡次化险为夷,最终成为三国中的霸主。
以下是曹操智慧的几个方面:1. 策略谋略:曹操善于运用计谋,在战场上屡次以少胜多,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
他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制定出相应的战略战术。
2. 识人用人:曹操能够识别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
他任人唯贤,使得曹魏政权人才济济。
3. 善于沟通:曹操善于与手下将领、谋士沟通,能够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使得他在决策时能够更加全面、客观。
4. 谦逊好学:曹操虚心向他人学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
这使得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三、曹操的文学成就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他的诗歌、散文、辞赋等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曹操文学成就的几个方面:1. 诗歌:曹操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激昂为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如《观沧海》、《短歌行》等,至今仍被传颂。
2. 散文:曹操的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如《让县自明本志令》、《对酒当歌》等,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3. 辞赋:曹操的辞赋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如《洛神赋》等,描写细腻,情感丰富。
四、曹操的道德品质曹操在历史上被誉为“奸雄”,但他并非一无是处。
以下是他道德品质的几个方面:1. 忠诚:曹操一生忠诚于汉室,尽管他后来建立了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背叛汉室。
2. 勇敢:曹操勇敢果断,敢于担当,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论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研究分析论文《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研究与分析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历史上一部脍炙人口的长篇史书,讲述的是三国时期各个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与战斗。
其中,曹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本文旨在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探讨他的性格、行为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一、曹操形象的塑造《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鲜明而复杂。
在小说中,曹操被描绘成一个既能武功出众,又能政治谋略高超的统治者。
他勇猛善战,在多次战役中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实力。
同时,他还秉持“专权统治”的理念,建立了聚敛大量财富的政权。
这种形象塑造使曹操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受争议的人物之一二、曹操的性格及行为曹操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具有果断、自信和坚毅的特质,善于判断形势,采取有利的措施。
然而,他也有独断专行的一面,以至于经常忽视他人的建议。
此外,曹操还被描绘为一个极富政治智慧的人物。
他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官僚体制,推行了一系列政策以增加自身权力和财富。
但是这也导致他被视为一个强权统治者,甚至被视为一个暴君。
三、曹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治国理念和战略思维对后来的统治者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他的政权被西晋继承,奠定了中国政权演变的基础。
最后,曹操在文化领域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他培养了许多文人学者,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论通过对《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进行研究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人物。
他的勇武和政治智慧成就了他的成就,但他的专权和冷酷也使他备受争议。
在中国历史上,曹操对政治、文化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对他进行全面的评价,既肯定他的贡献,也对他的一些行为进行批评和反思。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
人中豪杰,曹操——读《品三国》有感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
《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
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
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玠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
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
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
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
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玠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荀彧弃袁绍而投曹操,被曹操誉为他的“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
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
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
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特点是什么曹操在《三国演义》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曹魏的奠基者,也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重要政治家和军事统帅。
曹操的人物特点包括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运用。
首先,曹操是一个聪明智谋的人物。
他具备良好的智慧和洞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把握机会。
在战争中,曹操总能够通过利用敌人的弱点、运用兵法战术获取胜利。
他在官渡之战中精确地分析了袁绍的形势,并采取了攻势战术,最终击败了袁绍,确立了魏国的基业。
曹操也精通政治,他善于利用和团结各方势力,通过政治手腕巩固自己的权力。
其次,曹操是一个果断坚决的人物。
他决策迅速,敢于冒险。
曹操曾多次面对危机和困境,在关键时刻能够凭借坚定的意志和果断的行动化解危机。
在赤壁之战中,他决定放弃追击敌军,遵循军师荀彧的意见,避免了孙刘联军的反击导致全军覆灭。
曹操还展现了他的果决和无畏的勇气,他在宴会上杀死了董卓,为整个中原地区的政局带来了重大改变。
第三,曹操是一个勇猛果敢的人物。
无论是在战场上还是在政治斗争中,曹操都展现出了不畏艰险的勇气和果敢的行动。
他亲自领兵征战,屡建战功,体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的勇武本色。
曹操对待敌人也毫不手软,他斩杀了不少敌对势力的将领,以震慑敌军。
最后,曹操善于运用权谋政治手段。
他擅长运用智慧和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标。
曹操能够伪装自己,与对手周旋,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在与刘备的较量中,曾让刘备误以为自己大意而不加警惕,最终被曹操抓住机会围杀,显示出他出色的心计和权谋手段。
总之,曹操在《三国演义》中展现了聪明智谋、果断坚决、勇猛果敢以及权谋政治手段的特点。
作为一个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既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也有非凡的政治手腕。
曹操的人物特点使他成为这部古代长篇小说中备受瞩目和争议的人物之一。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浅析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家很熟悉的人物,大家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掺半。
在我看来,曹操有“雄”的一面,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曹操也有“奸”的一面,他是一位奸邪诡诈、善于玩弄权术的奸诈之徒。
本文从曹操的正反两个方面入手,对其人物形在我国众多历史小说中,《三国演义》绝对称得上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长篇巨著。
小说中,曹操是一位有胆有谋的政治家和才能卓越的军事家,他统帅千军万马南征北战,结束了北方诸侯割据的局面。
同时另一方面,曹操身上有着无穷无尽的贪欲和权势欲,是一个权谋机诈、无比凶残的人物,常常用假仁假义、小恩小惠去笼络人心、收罗人才,为自己所用。
一、曹操生平简介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生于公元155年,死于公元220年。
年幼时,曹操“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当时即流露出非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开始了仕途,当年他才刚满二十岁。
后来,曹操当上了洛阳北部尉,暗地收编农民起义军,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而后加入了反董大军,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将北方牢牢控制,力图统一天下。
公元210年,曹操大宴铜雀台,一大批贤才志士皆投奔于他,随后实施恰当的农业政策,安定了民生,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公元219年,曹操与孙权联合打败了关羽。
公元220年,曹操回到洛阳,病死于此,终年六十六岁。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二、曹操正面形象——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深谋远虑的政治家1.抱负远大,胆识过人生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时期,曹操揭竿而起,力争实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伟大理想。
董卓作乱,大家都束手无策,全都抱头痛哭,只有曹操勇敢地站出来,决定刺杀董卓,并且亲自前往。
曹操人物评价两篇
曹操人物评价两篇评价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刘备、曹操、孙权、诸葛亮、周瑜……等等,都可以称得上是英雄。
纵观这些英雄人物,性格最为复杂,并且能够集政治家、军事家于一身者,唯有曹操一人而已。
一提起《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人们首先想到的他是一个大奸臣。
历史上有很多人用恐惧狠毒的眼光,恶性贬低他,曹操俨然成了奸险狡诈之人的代表和化身。
但我细读了《三国演义》之后,对这些评判不敢苟同,曹操纵有过失,但事不至此。
《三国演义》极力宣扬了刘、关、张的忠义,表现出强烈的“拥刘反曹”倾向,将曹操刻画成为一个残暴不仁、玩弄权术、奸诈狡猾的“乱世之奸雄”。
作者罗贯中通过汝南许劭、南阳何颙之口,对曹操的一生作了总的定性。
尽管如此,他们也不能不承认曹操是“治世之能臣”,“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用聂绀弩先生的话说,“曹操是实干家”、“大军事家”、“杰出的诗人、文学家”。
我们如果仅简单的用“好人”或“坏人”来评判他,就如同用手指在地图上指点国界一样,把他圈入“非此及彼”的善恶范畴。
是的,曹操的形象,既有奸诈的一面,又有雄才大略的一面,然而这两方面不是机械的相加,而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有时很难分清这是他的英雄本色,还是奸雄的特性。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他是以奸雄作为性格的主导方面。
在曹操的身上,几乎集中了封建统治者所具有的全部特点:笼络人心而又嫉贤妒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过人而又愚蠢颟顸;坦诚中总带几分虚诈,大度中常含几成小气。
然而,正是由于这些,才使得曹操的形象具有了极其鲜明的,不可替代的艺术独立性,形成他活生生的复杂的性格组合基调:奸而能、真而伪、宽而猛!性格的两个侧面互相渗透,使我不禁被曹操这复杂的、模糊的人性特征所吸引。
下面,我就对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研究,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名家指点。
(一)某些人的看法:曹操是旷世之英雄对曹操英雄形象的赞叹自古有之: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赞曹操:“知人善用,难眩以伪。
我眼中的曹操
我眼中的曹操曹操是三国时期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家。
在我眼中,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魅力的人物,他的聪明才智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1. 政治家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他能够灵活运用政治手段,使自己在政治上取得巨大成功。
曹操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包括察言观色、千方百计地争取民心以及善于运用权谋等。
他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政策,以最大程度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曹操的政治手腕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具权力和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2. 军事家曹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以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闻名。
他善于组织和指挥军队,能够灵活运用兵力和战术,并且总能够抓住战场上的机会。
曹操在许多战役中都展现出了无以伦比的军事才能,他的战略眼光和决策能力常常使敌军望风而逃。
曹操的军事天赋使得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富军事才能的统帅之一。
3. 文化家除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曹操还是一个有着广泛的文化造诣和艺术才华的人物。
他对文学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自己也亲自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曹操的文学才华使他在文化界也有相当高的地位,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操的文化造诣使他在那个时代不仅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个文化人。
4. 大智大勇总结来说,曹操是一个具有大智大勇的人物。
他以其聪明才智和胆识,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曹操在治理国家和指挥军队方面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的才略和勇武让我深感敬佩。
同时,曹操还注重文化和艺术的培养,使自己在文化领域中也有着较高的造诣,这种全方位的才华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总的来说,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极具智慧和魅力的人物。
他的政治手腕、军事才干以及文化造诣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曹操的智谋和勇气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是一个备受尊敬和学习的典范。
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通用40篇)
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通用40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篇1曹操生活在东汉时代,是个野心勃勃的人。
他特别会打仗,可以用七万人打败七十万人。
曹操还是个诗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他的诗歌和文章在当时是最好的!袁绍率领了七十万大军来攻打曹操,他们在官渡这个地方碰面了。
曹操只有七万兵马,七万人打七十万人,许多人都不相信他会赢,但曹操运用计谋一举消灭了袁绍。
曹操在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后,便决心统一全国,在赤壁这个地方遇到了周瑜和诸葛亮指挥的水军。
曹操的士兵晕船,所以他就用铁链把船连在一起,但被黄盖放火烧了船导致失败,最后落荒而逃。
曹操是个有争议的人,因为有时候他是好人,有时候又是个坏人。
他误会了他的朋友,还不承认自己的错,最后把朋友杀了。
但是曹操也很有智慧,还会写诗歌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观沧海》一直流传下来!我对曹操的看法小学作文篇2曹操是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今安徽毫县人。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中国北部。
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许多人认为曹操是一代奸雄,而我却认为曹操是一位了不起的乱世英雄。
首先,曹操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在许多战争中能以弱胜强。
这一点,无疑地证明了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
自东汉末黄巾军叛乱后,诸州牧郡守纷纷割据称雄。
逐步天下。
在当时各地的割据势力中,以北方的袁绍为强,曹操却不以为然。
于是就以二万兵马与袁绍十万军队针锋相对。
结果,最终曹操还是以弱胜强,大败袁绍。
其中官渡之战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
其次,曹操还招贤才,搜罗人才,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三国,浅谈曹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近来,我有幸拜读了罗贯中先生的《三国演义》,此书既有激荡的情节,又有韬略的兵法,令我心潮澎湃。
提及三国演义,就要谈三国中的人物,而这其中最让人捉摸不透的就是魏的实际开创者---曹操。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复杂,自古对曹操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终难盖棺定论,他是英雄,是奸贼,还是奸雄,难下定论。
在我心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下面我将谈谈我对曹操的理解。
一、奸诈狡猾,生性多疑,善弄权术,奸雄本色
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青年时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放荡不羁,不折不扣的公子哥形象,这说明曹操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守规矩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奸诈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太尉桥玄慧眼识曹操:“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而最能反映曹操奸诈的是《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一回,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询问曹操“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曹操一而再再而三的隐藏实情,致使许攸笑说“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曹操仍“军中只有此月之粮”许攸大声“休要瞒我,粮已尽矣!”,行军打仗,粮草之事乃军中机密,曹操自然不便相告,谎话说的那么坦然,说的那么淡定,此其奸诈狡猾也。
董卓入京,曹操想杀他,失败逃脱遭通缉,逃至吕伯奢家中,吕伯奢盛情接待,欲杀猪买酒款待他,曹操疑心磨刀声,误杀吕伯奢一家,陈宫“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而随后将吕
伯奢杀死,此其生性多疑,放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人人有此心,不能人人开此口,曹孟德心口如一,此乃真小人,而非伪君子,再者,许劭评曹操“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却闻言大喜,劭意在后一语,操喜亦在后一语,是为真奸雄,此其奸雄本色。
曹操从小善于玩弄人心,年少他的叔父见他游荡无度,说给他父亲,曹嵩责备他,曹操遂用计离间父亲与叔父,将父叔两人玩弄于股掌,可谓毛先生所言“欺其父、欺其叔,他日安得不欺其君乎”此为其善弄权术。
二、才华横溢、胸怀大志,胆识过人、慧眼识英雄
曹操的智慧计谋可谓高人一等,随机应变能力更是他人不及,曹操欲杀董卓,却被吕布撞见,曹操灵机一动,以献刀为由巧智逃脱。
行军攻打张绣,军士疲惫不堪、滴水未进,曹操心急如焚,遂生一计,鞭指前方“前有梅林,梅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皆信,奋力前往,此其才华横溢。
在皇帝问题上,董卓废立、袁绍另立、袁术自立、曹操挟天子以令天下,前三者的态度与做法说明他们目光短浅,毫无远虑,充其量只能算为乱世枭雄,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权力的象征,对待皇帝的态度可以用来区分臣子的忠与奸,如若在此问题犯错,则必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曹操却主张灭董卓、迎天子、恢复国家的统一,巧借天子的威严来为自己的权力之争提供便利,是有别于董卓、袁绍的胸怀大志的智者,此其胸怀大志也。
曹操年轻时候担任洛阳北部尉,官不大,权不多,责任重大,麻烦更多,任职不久,曹操便下令将公然违禁夜行的宦官蹇硕的叔叔杖毙,而蹇硕则是但是权倾朝野不可一
世的人物,曹操不惧权贵,执法必严,又有“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曹操独自佩刀入相府欲杀董卓,此皆其胆识过人也。
曹孟德青梅煮酒,邀请刘玄德共论天下英雄,刘备言袁术、袁绍、刘表、刘璋、孙坚等为英雄,而曹操说这些人皆不是英雄,真正的英雄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心,吞吐天地之志,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是心细之人,他知道刘备胸有大志,非池中之物,不会久居人下,断定刘备也是个英雄人物,而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励精图治,终三分天下,是真英雄也,此曹操慧眼识英雄也。
三、求贤若渴,广招贤人,海纳百川,天下归心
曹操很早就认识到克敌制胜少不了正义的旗帜与精锐的队伍,奉天子是其树立正义旗帜,而颁布《求贤令》,主张唯才是举,则是为了培养精锐队伍。
曹操会用人在历史上是公认的,可以说是深知用人之机,他到底有什么独特的用人之策?易中天先生概括曹操的用人方针为: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曹操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用人之前,自己先分清自己的分量,不慕虚名,求真务实,欣赏那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在奉天子到许县的时候,就网罗了一大批人才。
德才兼备、唯才是举,三次颁布《求贤令》,对真正高尚的人,既尊重又敬佩,如崔琰、毛玠。
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德才兼备固然好,有点小毛病也无妨,就如曹操对待爱占小便宜的丁裴,留之用之。
招降纳叛、尽释前嫌,五员大将三将来自敌营:张辽、张郃、徐晃,张绣先降后叛,再降,曹操依旧重用他,尽释前嫌。
抓大放小、不拘
小节,只要大节不亏,其他小事情曹操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它,如文聘、郭嘉。
重要的是道而不是术,那他又有什么独特的用人之道?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宜,崔琰、毛玠清廉正派,曹操让他们选拔官吏,枣祗、任峻任劳任怨,曹操就让他们负责屯田;推诚取信,用人不疑,对张绣、对魏种,对这些背叛过他的人那么宽容,就是为了向天下表示,它是诚心诚意的,是充满信任的,即使被骗也无怨无悔;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曹操以身作则,实实在在,做事有原则,赏罚分明,曹操不高平衡,保证每个得到奖励的人都实至名归;虚怀若谷,见贤思齐,从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谋士正确的意见听之,从之,善之,如果曹操错了,会道歉,会检讨,会感谢部下的提醒。
曹操用人之道的核心可谓洞察人性,洞悉人心。
四、伟大的战略家,伟大的政治家。
曹操生于乱世,称霸于乱世,其智慧其谋略都是他人所不能及的,在这样一个动荡的年代,他能抓住机会,夹缝中生存,并率先称霸一方,可见其雄才大略、足智多谋。
他,是一个战略家,手里有一个人才济济的战略集团,善于站在战略层次上思考问题,其一,取兖州深根固本,破黄巾壮大实力,其二,实施屯田制,富民强兵,其三,挟天子令诸侯,谋取政治优势,其四,分化离间敌人,各个歼灭敌人,正如孔明所言:“曹操智计,殊觉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他,是一个政治家,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督促开荒,推行法
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东汉末年,烽火连天,饿殍遍野,战事频仍,民不聊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生于乱世的曹操,注定是一个奸雄,他用他的雄才大略、足智多谋,在群雄纷争的乱世率先站稳,并成为大魏的真正缔造者。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复杂,难以捉摸,作者不仅把曹操的奸诈狡猾、生性残忍刻画的形象生动,同时更多的体现出了曹操在政治在军事方面的巨大作为,深通兵法,善于用兵,施谋用策,以弱胜强,丰满而又深刻,令人信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对曹操的评价不一,褒贬不一,而我眼中的曹操是一个真正雄才大略、足智多谋的奸雄,称霸乱世,傲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