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课说课稿《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竖笛教学说课稿
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竖笛教学说课稿龙泉中学房开妍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
一、说教材这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学唱歌曲《牧歌》,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在北京的金山上》。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2、学会用坚笛吹奏《蒙古小夜曲》《在北京的金山上》。
3、与老师、同学合作表演《在北京的金山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1、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
2、八孔竖笛高音re和mi的指法学习。
3、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二、说教法1、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验作品的意境、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热情,本课教学环节进行如下设计:欣赏由作曲家霍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听原民歌《牧歌》——对比原民歌和无伴奏合唱——随琴学唱歌曲——学生有感情地演唱《牧歌》。
2、进行竖笛教学时,教师先示范讲授高音re和mi的吹奏方法、指法,让学生自己试奏《蒙古小夜曲》,教师钢琴伴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分组练习《在北京的金山上》,教师指导。
学生学会吹奏后,师生进行竖笛、钢琴、打击乐器的合作表演。
三、说学法1、在学习歌曲时,以教师语言启发为主,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通过操作、歌唱比较分析歌曲旋律,使学生能够唱准相似乐句,解决歌曲难点。
并通过演唱歌曲,再从歌词中感受旋律,以表达歌曲的情绪。
2、在学习竖笛时,注重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让学生体会指法、气息、力度的协调配合,吹奏好高音。
并在合作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新课导入: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霍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和原民歌《牧歌》。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七年级音乐教案详解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是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作品,是一首抒发对草原广袤辽阔、风景壮美的赞美之歌。
这首音乐旋律优美,表现了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广阔的生态景观。
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将《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作为教学素材,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也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欣赏与文化认知。
本篇文章将从七年级音乐教案的设计角度入手,详细探讨如何将《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学融入到中学音乐教育当中。
一. 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1.了解《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的来历、风格和表现方式;2.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能够正确演唱歌曲;3.理解歌曲的意义和内涵,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创造力,进行艺术性表达;4.针对歌曲的主题和情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的教学。
二. 教学内容1.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背景介绍和音乐风格分析。
2. 学生跟唱歌曲,通过不同的音乐活动对歌曲进行理解和深入思考。
3. 制作歌曲的表现形式,比如说视觉艺术、戏剧表演、舞蹈等,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4. 情感体验和情感认知教学,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视角表达对大地的情感,感受神州大地的深刻内涵。
三. 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并通过探讨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
2.视听训练法:在学生跟唱歌曲的时候,可以通过视听训练的方法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例如,可以让学生在不看歌词、只听歌曲的情况下,记录下自己听到的关键字,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听力素养。
3.合作学习法:在学生制作歌曲表现形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
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 课时安排本教案建议采用课时分解的形式,安排在至少两个课时内完成。
以下是课时安排的建议:第一课:1.老师介绍《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来历和音乐特点,让学生对歌曲又个初步认识。
音乐教师课程说课稿
音乐教师课程说课稿说教材我选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教学目标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资料、课件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其次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说学法聆听法、小组活动法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说教学过程一、导课首先播放短片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A、蒙古族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D、回族E、成吉思汗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联想丰富学生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欣赏合唱《牧歌》二、新课(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欣赏前把学生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播放乐曲]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和联想并让学生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二)学唱歌曲《牧歌》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2、学唱歌曲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2)跟琴唱歌词要求学生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播放乐曲]找学生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四、创作与探索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五、结束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请学生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省心声明:1、本网站所刊载的各类形式(包括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图表)的作品全部来自互联网、百度和由网友提供如您(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某部分内容有侵权嫌疑敬请立即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更改或删除2、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3、本站所提供的一切资料均共交流参考使用如有其它用途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七年级音乐教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作为一名初中音乐教师,我一直坚信“教材是课堂的核心,教案是备课重点”,而《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便是一份优秀的七年级音乐教案。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份教案的优点。
一、教案设计《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教案设计紧贴教材,符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整个教案包括三大部分:基础知识、情感体验和综合实践。
基础知识部分主要讲述了草原的形成、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让学生对草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情感体验部分则通过音乐来体现草原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听觉上感受到草原的壮美。
而综合实践部分则配合课本,让学生在唱歌和合唱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草原文化,增强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效果通过施教实践,我发现《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份教案具有许多得心应手的教学效果:1、激发学生兴趣:教案内容涵盖了音乐、地理、历史等各个方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在听、唱、体验等环节中,学生表现积极踊跃,愿意探索更多关于草原的知识。
2、提高学生审美意识: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是重中之重。
教案中的音乐欣赏环节使学生在低龄阶段就开始形成民族音乐的选择审美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美感、情感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3、优化学生发声技巧及团队精神:教案在课堂中注重对学生发声技巧的培养,不同学生根据各自的年级不同,选择了不同的唱法,唱出了各种不同的情感色彩,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们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亮点1、情景模拟法:在本教案中,设计了许多场景形象逼真的音乐教学模拟情境,例如以草原为主题垫底的门头沟初中的场景模拟与情景对话,在极大程度上使学生对草原的认识、对草原文化、音乐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2、获取文化信息:本教学案例对语文、历史、音乐等相关知识进行了整合,并将其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增加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与深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了解和积极体验草原文化。
3、音乐仿真法:教案中融入了大量的音乐要素,让学生在感性认识音乐的过程中,加深其对音乐特征的辨识,尤其是琴箫瑟鼓、呼麦、扎西拉姆、马头琴等民族乐器,学生能在音乐中感受到不同乐器之间的和谐互补。
初中音乐_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之蒙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之蒙古篇--《牧歌》——教学内容: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之蒙古篇(唱《牧歌》、音乐知识长短调、器乐马头琴及无伴奏合唱。
补充内容:短调歌曲《草原晨曲》、马头琴故事。
学习目标:1. 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热爱草原,赞美草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2、能力目标:用圆润饱满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蒙古族民歌《牧歌》,并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特点。
3、知识目标:了解蒙古民歌长短调及马头琴音色的有关知识。
学习重难点:1、歌曲《牧歌》中的重点节奏:ⅩⅩⅩ前十六后八节奏2、感受蒙古长短调民歌能辨别长短调。
3、音乐记号⌒及ⅴ在歌曲中的作用。
教法学法1、情境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直观性强、信息面广的优点,为学生创设情境,用大草原的民族风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音乐艺术之美吸引学生,展开体验草原、探究草原等教学环节。
2、听唱法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活动的全部活动中。
3、联想法采用启发联想法引导学生根据《牧歌》表达的内容意境和情感想象歌曲所展现的画面,在想象中歌唱,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4、体验法采用表演唱的方式来演唱《牧歌》,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能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意境。
[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同学,通过走进草原(认识导入阶段)--倾听草原(聆听感受阶段)-----歌唱草原(自主学唱阶段)-情颂草原(探究表现延伸阶段)四大模块,让学生的通过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同学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本课我的教学设计以唱为本、以情感熏陶为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领悟、自己歌唱,最后达到有情感的演唱歌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自由发挥学得生动活泼。
教学过程:一、走进草原(认识导入阶段)1、师:配有马头琴音画图片音乐老师讲授听马头琴的动人故事,导入新课。
七年级音乐教案设计:如何教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七年级音乐教案设计:如何教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一、教学目标1、学习《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了解其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特点;2、掌握人声演唱的技巧和合唱的基本动作和节奏;3、培养学生的唱歌兴趣和声乐表现能力;4、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感受草原的风光和气息,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和尊重。
二、教学内容1、《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的介绍和欣赏;2、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特点的学习;3、人声演唱的技巧和合唱的基本动作和节奏的练习。
三、教学步骤1、导入播放《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的原版录音,让学生一起欣赏。
随着音乐的旋律,我们可以感受到草原的宽广,蓝天的辽阔和牛羊的欢快。
请学生和我一起看一下视频,感受一下内蒙古的草原风光。
2、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特点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中包含了哪些音乐元素,例如:旋律、节奏、姿态、声音等等。
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具有哪些民族音乐特点,例如:抑扬顿挫、口技变化、音响效果等等。
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听课件中的民族乐器演奏,一起感受这些音乐元素和民族特点。
3、人声演唱的技巧和合唱的基本动作和节奏的练习在讲解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开始对学生进行人声演唱的技巧练习。
要明确的是,良好的唱歌技巧对于音乐表现和合唱演出都是非常重要的。
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嗓音,均衡发声,放松唱腔,让音乐更加动听。
我们可以通过分组练唱的方式,让学生尝试不同的音调和节奏,提高合唱的效果。
同时,还可以教授一些合唱的基本动作和节奏,例如:手掌齐波、脚尖一起跳等等。
通过熟练练习这些动作和节奏,可以让合唱团更加协调,使演出效果更加生动。
4、总结对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2)这首歌曲中包含了哪些音乐元素?(3)这首歌曲具有哪些民族特点?(4)合唱演唱需要具备哪些技巧?(5)合唱演唱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有哪些?四、教学亮点1、音乐教学的多元化,将音乐元素和民族音乐特点融入其中,让学生更好地领悟音乐。
七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1—辽阔草原》教学设计
七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1—辽阔草原》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音乐上册《神州大地1—辽阔草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蒙古族民歌独特的魅力。
2.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对民歌的学唱及对蒙古族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旋律的影响。
2.用自然、舒展、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并背唱。
教材分析1.《牧歌》原为流传于东蒙昭乌达盟的典型的长调民歌,在简洁的旋律与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草原和生活的热爱。
歌曲为四二拍,全曲由上下两个乐句构成,曲调优美抒情,宽广悠长,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上句在高声区围绕着五度音“5”上下回旋,悠扬飘逸,仿佛是蓝天中飘着朵朵白云;下句转入低音区低回歌唱,以“1”为中心围绕进行,是上句的下五度自由模进,低回婉转的旋律,犹如撒在草原上斑斑如银的羊群,展现了草原牧区美丽、壮阔的景象。
2.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AA1A2尾(1—8)(9—16)(25—40)(41—57)(58—69)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近景──远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需要所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曲调为四二拍,采用了调式交替(降B小调、降D大调、降G大调)的和声手法,节奏悠长,旋律舒展、悠扬,描绘出美丽草原的迷人景象,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多媒体辅助下的七年级音乐教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多媒体辅助下的七年级音乐教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导语:音乐教育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享受音乐的美妙,更能够培养人们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天,我们将来探讨一种多媒体辅助下的七年级音乐教案《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看这个教案是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欣赏音乐的。
一、教案简介《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是一篇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的器乐曲,整篇曲子由具有草原特色的乐器合奏而成,有着优美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会了解到中国的草原文化,了解不同的草原乐器和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而学习和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二、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中国草原文化,了解优美的草原音乐;2.认识草原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3.理解《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音乐特点和曲式结构,进一步提升音乐鉴赏能力;4.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三、教学内容1.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草原文化,教师可通过多媒体的形式,对中国草原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2. 教师可播放草原乐器的演奏视频或现场演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不同的草原乐器,如琴、胡琴、马头琴、二胡、笛子等。
3. 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演奏视频,并解释曲子的节奏、调式和曲式结构。
4. 老师可以让学生跟随节奏,体验曲子的节奏和旋律,鼓励学生自由演唱曲子的主旋律,并进一步感受草原的广袤和自由。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和解释《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音乐特点和中国草原文化;2. 演唱和合奏法:通过唱咏和合奏,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3. 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们可以将传统的音乐教学更好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更加直观、简单和有趣。
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word教案文档【三篇】
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三篇】精选教案/试卷/文档/模板/课件合集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三篇】【导语】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的教育带有乐趣。
为大家准备了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三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教学内容:1、唱歌教学——《牧歌》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长调民歌《辽阔的草原》、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3、音乐知识——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的旋律形态教学目标:1、自信而有感情的演唱《牧歌》2、了解蒙古民歌的旋律形态,认识民族乐器马头琴及其音色。
3、对音乐与地理环境和当地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教学过程:(一)唱歌教学《牧歌》(1)播放歌曲《天堂》片段引入问题及导语。
(2)问题:这段音乐描述的是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3)导语: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和学习蒙古草原上的音乐。
古诗有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28页,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首先,我们来学习一首蒙古民歌《牧歌》。
(4)播放歌曲《牧歌》,让学生一边听一边从歌词中找出描绘颜色和景物的词,想一想,歌词描绘了多少景物?表达了歌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教师随伴奏范唱《牧歌》,或根据条件播放《牧歌》,学生小声跟唱。
(6)教唱歌曲《牧歌》两遍。
并演唱《牧歌》简谱。
(二)欣赏教学1、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1)播放录音,学生聆听,并思考问题:(2)这首《牧歌》与原先播放的民歌在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你能否听出这首歌是用什么乐器来伴奏的?(3)师:《牧歌》已经被改编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刚才我们欣赏的就是由作曲家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无伴奏合唱可以说是合唱的艺术形式之一。
顾名思义,它没有伴奏乐器,但由人声的不同声部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
七年级上册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
一、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大地上的草原风情和民族文化
2.认识《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音乐作品并能够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情
感
3.通过学习和演唱,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
能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能够准确表达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
听课、分组合唱、集体演唱
五、教学内容
1.引入
学生们坐成半圆形,教师将电脑接入音箱,播放《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在欣赏了音乐之后,老师提问:你们认为这首音乐是描绘什么场景的?如何表达的?
2.学习音乐歌词
老师给学生们分发歌词,并让大家一起跟着听CD唱歌。
学习过程中,教师要
点拨学生在发音和情感表达上的错误。
3.分组合唱
根据人数,老师将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负责练习1-2句歌词,并进行分组练习。
在小组练习完毕后,进行集体合唱。
4.集体演唱
针对每个小组的练习情况进行综合排练。
在学生掌握演唱技巧之后,进行集体演唱。
六、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表现,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掌握了音乐作品的情感表达
2.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歌词中所表达的意思
3.是否能够进行有感情的演唱
七、教学后记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不仅能够认识祖国大地上的草原风情和民族文化,更能够学会一首美妙的音乐作品的演唱,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造力。
音乐教师优秀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师优良说课稿范文:《神州大地——广阔的草原》说课稿说教材我选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神州大地——广阔的草原》我们的故国幅员广阔,各地不合的地形地貌.风土情面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平易近族珍贵的精力财宝.栖身在我国南边草原上的蒙前人平易近,他们的歌声像广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响亮清白,跳舞艺术更是丰硕多彩,表达了蒙前人平易近对草原.对生涯无穷的酷爱.弘扬平易近族文化,造就学生的平易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导者的义务和任务.依据教授教养设计,联合课标“感触感染.鉴赏.创造.摸索”精力,本节课安插了以下内容:①学唱蒙古平易近歌《农歌》.②观赏无伴奏合唱《农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驰》.《赞歌》.教授教养目的1.经由过程唱歌和观赏教授教养,使学生懂得蒙古音乐的作风特点和根本常识;懂得音乐与地理情况之间的关系.2.造就学生酷爱英俊好生涯和酷爱平易近族艺术的情感;造就学生对平易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摸索兴致.教授教养重点和难点经由过程学唱歌曲《农歌》和观赏教授教养使学生懂得蒙古音乐的作风和特点,造就学生对平易近族艺术丰硕的想像力和鉴赏力.教授教养预备钢琴.音响材料.课件.说教法依据本节课的教授教养内容和目的,我重要采取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示引诱法.评价鼓励法.起首,平易近族艺术是从劳动听平易近的生涯劳动中来,反应人们的思惟情感,要懂得一个平易近族的音乐说话,起首要懂得本平易近族的风土情面,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前人平易近生涯场景和精巧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的留意力和兴致,又丰硕了学生的人文汗青常识,开辟学生的视野.其次,依据学生好奇爱动,爱展现自我的特点,我采取了设置疑问,启示引诱和评价鼓励的办法,以“先生为主导.进修为主体”,让学活泼静瓜代.热忱活泼的氛围中增加常识,得到美的陶冶.说学法凝听法.小组运动法.起首,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懂得音乐的基本.造就学生居心凝听音乐是造就学生表示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腕.其次,应用小组运动法,让学生在互订交换中摸索新常识,不但造就学生的集团协作精力,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教室氛围.说教授教养进程一.导课起首播放短片播完后上标题: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A.蒙古族生涯在我国南边蒙古草原上B.被称为“马背上的平易近族”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D.回族E.成吉思汗设置意图:经由过程不雅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留意力,并经由过程评论辩论,师生交换激发学生联想,丰硕学生有关草原人文汗青方面的常识.在这环节中,先生要做好引诱工作,让学生懂得地理情况与人们的生涯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前人平易近生涯的摇篮,人们酷爱草原就像酷爱本身的性命一样.宽广的草原付与人平易近宽敞的胸襟和豪放热忱的性情.蒙前人平易近的歌声像广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响亮清白,跳舞更是丰硕多彩,有表示生涯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下面观赏合唱《农歌》.二.新课(一)观赏无伴奏合唱《农歌》观赏前,把学生分组,让他们用蒙古景致或汗青人物为本身定名,如:“草原豪杰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播放乐曲]听后评论辩论问题,在这个环节,勉励学生畅所欲言,先生恰当引诱激发学生想象.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合的音色组合,不合的力度变更,展现出草原俏丽广阔的气象.引起人们无穷的联想,让学生一路朗诵书上《农歌》的歌词,配合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妙回想和联想.并让学生懂得无伴奏合唱的常识.(二)学唱歌曲《农歌》起首,先生有情感地范唱一遍.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宽广.悠久.蜜意,表示大草原的广阔俏丽及人们无穷的酷爱之情.2.学唱歌曲1)跟先生学唱谱子,并找出曲谱中旋律邻近的末节,如许有助于学生对旋律与节拍更精确地掌控.2)跟琴唱歌词要肄业生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3)学完后,采取小组比赛的情势跟伴奏唱,勉励学生创造不合的演唱情势,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赞同”等,如许既演习了歌曲,造就了学生的表示力和创造力.在此环节,填补蒙古歌分长折衷短调常识.三.观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驰》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点的乐器,因琴头上镌刻马头而著称,吹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播放乐曲]找学生简略谈一谈乐曲表示的内容:万马奔驰的壮不雅局势.此环节只作观赏懂得.四.创作与摸索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在这个环节,勉励学生大胆应用各类艺术情势来表示蒙古草原的俏丽广阔与生涯习俗.比方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拟扮演摔跤.跑马等,先生要行当地指点.用小组比赛的情势扮演,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阁下.五.停止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硕的天然资本是蒙前人平易近赖以生计的基本,人们酷爱草原,像酷爱本身的性命一样,蒙古草原丰硕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前人们对美妙生涯无穷的酷爱之情和积极乐不雅的生涯立场.请学生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
教学案例分享:七年级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精品教学案例分享:七年级音乐《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音乐是一门神奇的艺术,它让人们可以用旋律、和声、节奏等手段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它可以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抚慰,疲劳的身体得到休息,更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爱自己的祖国。
在这个全民培养和发展文化体育的时代,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人们追逐的目标之一,在学校音乐教育方面,《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歌就成为了我们重点推荐的教材之一。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是一首具有浓郁草原特色的歌曲,以半步的民谣旋律,加以歌词中大量描写和歌唱草原、蒙古族风情的形象,表达着对中国祖国辽阔山川的歌咏之情。
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文化底蕴,能够让学生了解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激发他们爱国爱民族的情感,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准。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全面推进音乐教育课堂,让学生在欣赏和演唱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和文化的内涵。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在授课前,我们为学生精心策划了一个温馨愉悦的课堂环境,布置着祖国草原的风景图案,准备了一些鲜艳的花卉和植物的摆设,使学生们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进入到音乐学习的状态中。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视频和图片。
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学生们畅游在祖国草原的奇妙风景中,了解草原上翻滚的金色草波、草原上奔跑的草原牛羊和优美的草原舞蹈等等,以此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知,收集金色草海上的绝妙奇景,深刻感受草原的博大和神秘。
选择适当的音乐表达方式。
本课选择了蒙古大嗓音家族,让学生能够听到如同千里马奔腾般磅礴有力的嗓音,感受到草原美的气息和韵律之美,创设了一种丰富的情境和氛围来表达草原的美丽和激励情感的内涵。
学生进行多次演唱练习。
通过课堂教学中的重复练习,让学生不断加深对于《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这首歌曲的理解,更好的领悟这首歌曲的感情和内涵,提高学生对草原风情的了解和欣赏能力,为以后对该类题材的音乐和文艺作品形成更加敏锐的感知和体验加强基础。
辽阔的草原音乐教案
辽阔的草原音乐教案
单元课题名称
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
单元教学内容
1.唱歌:《牧歌》。
2.欣赏:《牧歌》《辽阔的草原》《我们的新毡房》《北方水草茂盛的家乡》《万马奔腾》《金*的阿勒泰》。
3.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
4.表演:《*的金山上》。
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音乐的基本特点,感受音乐和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草原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草原的情感。
2.学会演唱《牧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器乐曲《万马奔腾》,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
3.欣赏哈萨克族、藏族的音乐,使学生了解草原民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和特*。
4.初步掌握藏族舞蹈的特点。
单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2.培养正确的歌唱习惯,背唱《牧歌》。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
1.用有气息支持的声音演唱歌曲。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哈萨克族、藏族民歌的基本常识。
3.认识马头琴、冬不拉乐器的音*。
单元主要教学方法
听唱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多媒体直观教学法、比较法。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设计
《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草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草原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保护草原的重要性。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珍惜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介绍中国草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以及草原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环境保护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地图、图片、实物样本等。
2. 教学材料:PPT课件、教学设计手册。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呈现一张中国地理位置图,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境内的草原分布情况,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好奇和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展示草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基本信息,引导学生探究草原的生态环境和资源情况,让学生了解中国草原的辽阔和重要性。
3. 观察(20分钟)安排学生实地考察草原,根据实地观察的结果填写观察表,记录草原的植被类型、动物种类、地貌特征等内容,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各自考察到的特点和发现。
4. 分享(10分钟)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给其他小组成员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对草原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简要总结,强调草原的重要性和环境保护的意义,把保护草原的责任和义务传递给学生。
6. 拓展(10分钟)课堂结束后,布置拓展作业,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角度写一篇关于草原保护的短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同时要求学生通过多媒体形式(图片、视频等)展示自己对草原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草原的特点与重要性,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辽阔的草原说课稿
辽阔的草原说课稿辽阔的草原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七年级音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的内容。
课中选取了蒙古族民歌《牧歌》和根据它改编的无伴奏合唱。
《牧歌》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意,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了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旋律分为4小节旋律起伏不大,音调相似。
无伴奏合唱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不同,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营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从歌曲表现上看该合唱在歌词意境上较原民歌有了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近景——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作者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
揭示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愉快的心情及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2、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和学会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低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的独特魅力。
能力目标: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说学情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掌握的音乐基础知识较少,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
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他们从小就很少跟音乐接触,因此,对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还缺乏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
想要让学生很好而又迅速的掌握音乐知识,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运用大量的图片视频结合音乐让学生直观感受,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动力。
三、说教法针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听唱法、谈话法、表演法等。
四、说学法从本课的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如下学法:整体感知法、视听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法。
五、教学过程和设计意图:一、体验1、导入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音乐说课稿范文八篇
音乐说课稿范文八篇音乐说课稿篇1说教材我选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
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神州大地 辽阔的草原
第四单元神州大地(1)辽阔的草原课题: 1、唱歌教学《牧歌》(民歌)2、欣赏教学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课时:第一课时课型:新授教学准备:音响、CD唱片、影碟;钢琴、打击乐器(木鱼、铃鼓、双响筒、三角铁等)重点与难点:重点: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难点:音乐材料比较多,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唱《牧歌》。
2.通过欣赏,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
教学过程:(一)唱歌1. 请学生从课本的谱例上找出描绘颜色的字词,提示学生讨论这些美好的视觉形象是如何通过音乐来展示的。
2. 请学生从谱例上找出相近的旋律片段。
(比如:1、2小节,于5、6小节,9、10小节在节奏上相同;最后四小姐基本上是5-8小节的低五度变化形式。
)3. 采用跟随录音(CD唱片)哼唱、教师范唱、随琴教唱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唱《牧歌》。
4. 组织学生演唱。
可以采用全班齐唱、小组唱、上下巨结肠等方式进行。
5. 跟随录音或钢琴伴奏放声高歌。
(二)欣赏 1.《牧歌》(1)向学生介绍:《牧歌》已经被概念为多种舞台表演形式,如大提琴独奏、小提琴独奏,无伴奏合唱等。
下面我们听听由作曲家瞿希贤改变的无伴奏合唱《牧歌》。
(2)播放录音。
(3)提出问题:无伴奏合唱《牧歌》与原民族的表演方式上有什么不同?(4)根据学生回答,介绍无伴奏合唱的有关常识:无伴奏合唱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顾名思义,他没有伴奏乐器,但有人生不同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同样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
(5)请学生结合教科书中的画面(教师也可另外提供一些图片)和蒙古族民歌的介绍文字,谈谈欣赏这首作品时的感受。
2. 欣赏《万马奔腾》(1)向学生介绍:马头琴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因为琴头上雕有马头装饰,故称之为马头琴,马头琴的音色比较独特。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音乐教案《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docx
人教版初一七年级音乐教案《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辽阔的草原》教学设计宁夏银川市第十二中学马进设计思路《辽阔的草原》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音乐教材第四单元《神州大地》一辽阔的草原。
是一节以学习蒙古族民歌为主,其他教学方式相互配合的综合课。
通过对《牧歌》的学唱以及对无伴奏合唱《牧歌》的欣赏,让对地域性民歌特征不甚了解的七年级学生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思路上体现了“体验、探究、升华”的教学方式。
体验:在歌曲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听唱法直接学唱歌曲,有利于学生感受、体验、掌握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对于歌曲的处理,层层深入,让学生在反复体验中感受和理解,为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作好铺垫。
探究:通过播放草原风貌,介绍蒙古族独具特色的衣食住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让学生在看、听、想、议中去发现、探究影响草原民歌的因素,从而进一步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特点,特别是“长调”的特点。
升华:通过看、听、唱、对比等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蒙古族民歌的纯美,通过学生的才艺展示以及了解“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已不多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美化家乡的情感。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和演唱《牧歌》,感受蒙古族民歌的风格特点;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的影响,体验内蒙民歌独特的魅力。
2、通过对比、情景展示、体验等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民歌特征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能力。
3、通过学生眼睛与心灵的对话,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对民歌的学唱及对内蒙民歌风格特征的把握;探究地域文化对草原民歌旋律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体验1、导入师:“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到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地方,请同学们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随我一同前往。
”师:请同学们把你所看到和听到的美丽的东西告诉大家,并谈一下你的感受。
生:看到了美丽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听到了腾格尔演唱的《蒙古人》。
辽阔的草原
辽阔的草原第一篇:辽阔的草原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时间:2009-12-27 13:48:54 来源:作者:说课稿说教材我选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
培养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初中音乐课说课稿《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我选的内容是第四单元《神州大地——辽阔的草原》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各地不同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孕育出千姿百态的音乐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居住在我国北方草原上的蒙古人民,他们的歌声像辽阔的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艺术更是丰富多彩,表达了蒙古人民对草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
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情结是我们音乐教育者的责任和使命。
根据教学设计,结合课标“感受、鉴赏、创造、探索”精神,本节课安排了以下内容:
①学唱蒙古民歌《牧歌》。
②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唱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特征和基本常识;了解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们热爱美好生活和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感;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艺术的想像力、鉴赏力和探索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学唱歌曲《牧歌》和欣赏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蒙古音乐的风格和特征,培养学生们对民族艺术丰富的想像力和鉴赏力。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资料、课件。
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我主要采用了视觉图像法、设置疑问法、启发引导法、评价激励法。
首先,民族艺术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中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绪,要了解一个民族的音乐语言,首先要了解本民族的风土人情,所以,我选了一部分有关蒙古人民生活场景和精美画面在导课时播放,既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又丰富了学生们的人文历史知识,开拓学生们的`视野。
其次,根据学生们好奇爱动,爱展示自我的特点,我采用了设置疑问,启发引导和评价激励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习为主体”,让学生们动静交替、热情活泼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得到美的熏陶。
说学法
聆听法、小组活动法。
首先,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听是我们感知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
培养学生们用心聆听音乐是培养学生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重要手段。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探索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们的团体协作精神,又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创造优良的课堂气氛。
说教学过程
一、导课
首先播放短片
播完后上题目:选择与本片内容相符的项
A、蒙古族生活在我国北方蒙古草原上
B、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
C、有敬水、敬火的习俗
D、回族
E、成吉思汗
设置意图:通过观看声像具备的短片,可以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注意力,并通过讨论,师生交流引发学生们联想,丰富学生们有关草原人文历史方面的知识。
在这环节中,老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们了解地理环境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及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
如宽广的草原是蒙古人民生活的摇篮,人们热爱草原就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
宽广的草原赋予人民宽阔的胸襟和豪爽热情的性格。
蒙古人民的歌声像辽阔草原和天空一样嘹亮明净,舞蹈更是丰富多彩,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盅碗舞”、“挤奶舞”等。
下面欣赏合唱《牧歌》。
二、新课
(一)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欣赏前,把学生们分组,让他们用蒙古风景或历史人物为自己命名,如:“草原英雄队”、“千里铁骑队”、“成吉思汗队”、“呼伦贝尔”。
提出问题:歌曲用什么声音,塑造了什么音乐形象?
[播放乐曲]
听后讨论问题,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畅所欲言,老师适当引导激发学生们想象。
僻如:歌曲纯粹用人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组合,不同的力度变化,展示出草原美丽辽阔的景象。
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让学生们一起朗诵书上《牧歌》的歌词,共同回味合唱带来的美好回忆和联想。
并让学生们了解无伴奏合唱的知识。
(二)学唱歌曲《牧歌》
首先,老师有感情地范唱一遍。
提出问题,歌曲旋律有什么特点?
宽广、悠长、深情,表现大草原的辽阔美丽及人们无限的热爱之情。
2、学唱歌曲
1)跟老师学唱谱子,并找出乐谱中旋律相近的小节,这样有助于学生们对旋律与节奏更准确地把握。
2)跟琴唱歌词
要求学生们轻声唱,唱出歌曲的意境和情感。
3)学完后,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跟伴奏唱,鼓励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男女生合唱”、“女生唱男生哼鸣附和”等,这样既练习了歌曲,培养了学生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此环节,补充蒙古歌分长调和短调知识。
三、欣赏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
介绍马头琴是蒙古族比较有特色的乐器,因琴头上雕刻马头而著称,演奏时像二胡,但音色像大提琴。
[播放乐曲]
找学生们简单谈一谈乐曲表现的内容: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
此环节只作欣赏了解。
四、创作与探索
播放背写音乐草原歌曲《赞歌》
在这个环节,鼓励学生们大胆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蒙古草原的美丽辽阔与生活习俗。
比如唱歌、舞踏、美术、朗诵、模仿表演摔跤、赛马等,老师要行当地指导。
用小组比赛的形式表演,以调动学生们积极性,此环节占课时比较长,约十五分钟左右。
五、结束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蒙古草原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蒙古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们热爱草原,像热爱自己的生命一样,蒙古草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表达了蒙古人们对美好生活无限的热爱之情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请学生们收集有关蒙古草原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