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与进展
吴撼 平
( 南省 冷 水 江 市 中 医 医院 ,湖 南 7. 2 【 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17 .8 0( 0 2 80 1.2 证型 :I D 6 47 6 2 1 )0 . 150 B
要 】 目的:观 察应 用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的 床 疗效 ,探讨 中医中药在治疗溃疡性结肠 炎方面的治疗进展 。方法: 临
将 21 0 0年 1 0月~2 1 年 1 01 0月入住我 院的溃疡性 结肠 炎患者 9 6例随机分为 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为 4 8例。实验组接 受中医辨证 施治联合 中药保 留灌肠 治疗 ,对 照组采用美沙拉嗪结合地塞米松灌肠常规疗法 。比较 两组治疗 2个月后的临床症状 、肠镜结 果及 不良反应 的情况。结果:实验组采 用治疗方案后 的总体有 效率 9 .%,不 良反应发生 率为 2 8 58 . %,对照组 的总体有 效率 8 . 0 8 %,不 5 良反应发 生率为 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 25 P<0 5 o结论 :溃疡性结肠 炎病人 采用中药治疗方案 比常规 西医治疗 的效果 . 0 显著 ,疗效有优 势值得 进一步推 广。
(< .5. o c s n Tet gucrt ecli i C h s o de etbR rta s gs ge ra n t sl i ,s n 尸 00 ) C n l i : ra n l ai oisnT M a g o f c, e e h nui i l t t t hmea zn iwo h uo i e v t a n n e me wi a e
i i g n h a e o d e s e c i s a t r 2 mo t s o ame t Re u t f d n s a d t e c s f a v re r a t n fe n h f te t n . s l :T e e p rme t lg o p S e e t e r t s 9 .% .t e n o r s h x e i n a r u ’ f c i a e i 7 9 v h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

寒 热错 杂 、肝 郁 脾 虚 、脾 肾 阳 虚 、阴 血 亏 虚 6 型 ,分 别 选 用 芍 药 汤 、参 苓 白术 散 、乌 梅 丸 、痛 泻 要 方 合 四 逆 散 、理 中 汤 合 四 神 丸 、驻 车 丸 等 加 减 … ,该 方 案 已 日渐 为 广 大 医 家 所 接 受 。
胶 、黄 连 、炮 姜 、当 归 、生 地 黄 、瓜 蒌 、白术 、茯 神 、黄 芪 、龙 眼 肉 、酸 枣 、人参 、木 香 、生 甘 草 )治 疗 ,有 效 率 为92.3% ,明 显 优 于 口 服 柳 氮 磺 胺 吡 啶 对 照 组 (有 效 率 61.5% ) (P <
患 者 临 床治 愈 率 及 有 效 率 分别 为 13.95% 、83.72% 和 6.8% 、 82.50% ,治 疗 组 明 显 优 于 对 照 组 (P<0.05)。 尹 志 辉 等 ”
肠 炎 中 医诊 疗 共 识 ”,将 UC证 候 分 为 大 肠 湿 热 、脾 虚 湿 蕴 、 治疗 39例 阴 血 亏 虚 型 UC患 者 ,方 用 驻 车丸 合 归 脾 汤 方 (阿
· 74 ·
中医 研 究 2015年 1月 第 28卷 第 1期 TCM Res.January 2015 Vo1.28 No.1
文 章 编 号 :1001—6910(2015)01—0074—03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中 医治 疗 进 展
· 综 述 ·
任 彦 ,王 文荣
(福 建 中 医药大 学附属 第二人 民 医院脾 胃研 究 室 ,福建 福 州 350003)
作 用 多 或 价 格 昂 贵 ,患 者 不 易 坚 持 长 期 用 药 ,且 复 发 率 较 高 , 结 肠 溶 胶 囊 (苦 参 、地 榆 、青 黛 、白及 、生 甘 草 等 ),另 加 服 艾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在西医治疗上,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将中医治疗UC的辩证分型、经方治疗、中西医结合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字: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疑难病,其发病原因至今无法明确的,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病程多在4~6周以上[1]。

现代西医治疗UC,临床上常给予氨基水杨酸制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微生态制剂及手术等方法,但仍存在该病的复发率偏高,疗效时间偏长,价格偏贵等不足。

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医药在减轻UC患者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减少该病的复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一、中医的病因病机中国的医学中并没有UC一词,但根据其临床的变现可以反应与UC相应的病名。

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将本病归属中医“痢疾”“久痢”和“肠澼”等病范畴。

中医认为UC的病因与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洁)、情志不畅、禀赋不足等有关,病机属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

病位在肠,与肝、脾、肾、肺诸脏密切相关。

二、中医内治法(一)辩证论治李毅等[3]研究表明UC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肠道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血瘀肠络证、阴虚肠燥证。

宋晓红[4]将UC分为湿热型、肝郁气滞型、脾阳不振型、脾肾阳虚型;其中治疗湿热型的处方为白术、白头翁、苍术、赤芍各15g,黄芪、木香、白蔻、竹茹、陈皮、黄连、佩兰各10g、桔梗9g、当归12g;治疗肝郁气滞型的处方为白芍、焦三仙、柴胡、香附、桃仁各15g,当归10g,防风、槟榔、大黄、红花、陈皮、炒枳壳各6g;治疗脾阳不振型的处方:土白术、党参、炙黄芪各15g,肉蔻、炙甘草、炮姜、陈皮各10g,柴胡、升麻各9g,当归6g,大枣10枚;治疗脾肾阳虚型的处方:土白术15g,党参、罂粟壳、补骨脂、诃子肉、肉桂、赤芍、吴萸、肉蔻、当归各10g,木香9g;治疗14d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57/60),对照组为 71.67%(43/6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摘要] 文章从 中医辨证分型治 疗、 中医专方专药治疗 、 中药灌肠 治疗 3 个方 面综述 了溃疡性 结肠 炎 的中医药治疗研 究
进展 。并对其疗效进行 了分析 。
[ 关键词 ] 溃疡性结肠炎 ; 中医药治疗 ; 综述 [ btc T e ae e one e r r snta etf ot r iwt T M fm te pc , h h e nr e A sat h pr x udd h o e et n o lig v i C o r a et wi r s d m r ] p p t p g si r m ci as h s r hes s c w ey o
[ e w r ] Cl s a s T e p M; ei Ky o s d ot  ̄ ; hr y f C R v w i g ir a oT e [ 中图分类号] 263 [ 1 5.4 文献标识码 ] [ 1 A 文章编号]62 91 20 )6 02 — 3 17 - 5X(07 0 — 10 0 溃 疡 性 结 肠 炎 ( l ri ot , C 是 炎症 性 肠 病 Uc av c i U ) e te li s ( D 的一种 , I ) B 此病于 17 年 由 Wis M xn 85 l 及 oo 首先进行 了 k 描述 , 并将其从慢性 腹泻疾 患 中独 立 出来 , 0 , l 及 1 3年 Wis 9 k Ba 定名为“ o s 溃疡性 结肠 炎 ” 数十 年来 一直 沿用 此名 。为 , 与结肠特异性 炎症 区别 , 习惯 上称之 为“ 非特异 性溃 疡性结 肠炎” u 。 c是一种原 因不明的慢性结肠 炎… , 主要位于 病变 结肠 的黏膜层 , 且以溃疡为主 , 累及 直肠和 远端结肠 , 多 但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3 1 中药 内服 治 疗 .
UC临 床表 现 复 杂 , 情 轻 重 不 一 , 世 各 医 病 后
家往往 根据 其各 自的 临床 体 会 及认 识 不 同 而有 各
自不 同的 临床辨 证施 治方法 。
3 1 1 辨 证 论 治 : 绍源口 . . 余 临证 常 分 如 下证 型 辨治 : 气滞 湿阻 型治 宜疏肝 理气 、 祛湿 导滞 , 方用 四 逆散合 痛 泻要方 加 减 ; 热 蕴 结 型治 宜 清 热 祛湿 、 湿 行气 消滞 , 方用 白头 翁汤 合 芍 药 汤加 减 ; 虚 湿停 脾 型治 宜健 脾益气 、 湿消滞 , 祛 方用 资生 丸加减 ; 肾 脾 两虚 型治 宜温 补脾 肾 、 涩肠 固脱 , 方用 四神 丸加减 。 陈治 水[ 1 本 病 分 为 六 型 论 治 : 肠 湿 热 型 治 以 将 大 清热 化湿 、 调气 行血 , 方用 芍药 汤加 减 ; 胃气虚 型 脾 治 以健脾 益气 、 阳除湿 , 升 方用 参苓 白术散 加减 ; 脾
因多责 之 于肝 、 、 脾 肾功能 失调 , 因责之 于湿邪 和 外 气 滞血 瘀 。
或长期 迁延 呈慢 性 经 过 , 发 生 于 任 何 年 龄 , 女 可 男
发病 率无 明 显 差 别 。祖 国 医籍 中 , 有 UC 的 名 没 称 , 据其 临床 表 现 , 病多 被归 于 中医学 “ 根 本 泄泻 ” 、 “ 痢疾 ” “ 及 肠辟 ” 范畴 。但 虽似 “ 泻” 却 无脓 血 等 泄 ,
阳虚 、 郁脾 虚 、 热 错 杂 、 毒 炽 盛六 个 证 型 l 。 肝 寒 热 _ 7 ]
樊春华 L 则 根据 吕永 慧教授 治疗 UC经 验 , 8 将本 病
产生 , 而造 成肠 黏膜 的损 伤 口 ] 进 。中 医古 籍 对 本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况综述如 下。
1 病 因病 机
脾虚型 , 治宜疏肝理气 、 健脾 调 中, 以痛泻要 方合 四逆散加 减; 阴血亏虚 型 , 治宜 养血 滋 阴、 益 气健 脾 , 驻 车 丸合 四君 子汤加减 ; 血瘀 肠 络型 , 治 宜活 血 化瘀 、 理 气 通络 , 少 腹逐
瘀 汤加减。
采用 免疫 抑制 剂 、 水杨酸制剂 、 肾上腺皮 质激素 等等 , 虽有

定疗效 , 但存 在 的不 良反应 较大 、 价 格也 比较 昂 贵。 中
医在整体观念 与辨 证论 治 的指导 下 , 采取 辨病 、 辨 证相 结 合 的模式 , 治疗 手段 因人 而异且 具有 疗效 确切 、 毒副作 用 小、 复发率低等特点 , 积 累了丰 富的经验 , 现将 研究进 展概
豆蔻 、 五 味子 等 ) ; 肝郁 脾虚 型 , 治 以痛泻 要方 加 味 ( 陈皮 、 白术 、 白芍 等 ) ; 气 滞 血瘀 型 , 治 以少腹 逐 瘀 汤加 味 ( 蒲 黄
炭、 五灵脂 、 当归等 ) 。陈治水 等 将 本 病分 为 6型论 治 : 大肠 湿热型 , 治宜 清热 化湿 、 调 气行 血 , 芍 药汤 加减 ; 脾 胃 气虚型 , 治宜 健脾 益气 、 升 阳除湿 , 参苓 白术 散加 减 ; 脾 肾 阳虚型 , 治宜 温脾 补 肾 、 涩肠 止泻 , 真人 养 脏 汤加 减 ; 肝郁
山西 中 医
2 0 1 3年 5月第 2 9卷第 5期
S H A N X I J O F T C M M a y .2 0 1 3 V o 1 . 2 9 N o . 5
・ 5 3・
中 医治疗 溃 疡 性 结 肠 炎研 究进 展
文 0 媛 苏娟 萍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530001;2.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 530023)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科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研究指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UC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机制,中医药在调节UC肠道菌群平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及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论述了中药口服、灌肠、针灸等中医药治疗方法如何调控肠道菌群从而治疗UC,以便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将其应用于预防和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关键词:中医药;肠道菌群;溃疡性结肠炎;中药复方;研究进展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肠炎性疾病,是胃肠病学中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

UC的病变主要从直肠粘膜开始,以连续性的方式向近端延伸发展[1]。

近年来,UC的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2],我国UC患病率约为11.6 / 106,UC导致癌前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病率增加,最终有9%~11%的UC患者死于结肠癌和直肠癌。

然而,有关FD的发病机理还未彻底了解清楚,现阶段有研究[3]表明,肠道菌群是UC发病的起因和推动因素,在UC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医药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理论方法,随着对中医药逐步的深入了解,中医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治疗UC体现出了独特的优势。

1.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关系人体的胃肠道中遍布了大量复杂的微生物群,称为肠道菌群。

正常人肠道菌群具有营养和代谢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反应,提供生物屏障,以及为肠道黏膜屏障供给能量。

肠道菌群按致病性可分为有益菌、中间菌和致病菌三大类。

有研究发现[4],UC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变动是有益菌下降和致病菌增长的原因导致的。

王青等[5]分析了86例UC患者(缓解期45例、活动期41例及健康人40例)肠道微生态的改变,发现活动期UC患者粪便中消化球菌、乳酸杆菌以及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数量明显低于缓解期和健康人,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致病菌的数量明显高于缓解期和健康人。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7-08-24T16:24:36.923Z 来源:《西部医学》2017年5月作者:郭树鹏1,朱琪1,沈竑1,通讯作者:余增洋2[导读] 本论文综合近年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医院吴泾分院,上海 200241;2.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上海 200437)基金项目:上海市闵行区卫计委科研课题 (No 2015MW18)作者简介:郭树鹏(1988-),男,河北人,硕士,初级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E-mail:gsp88@;通讯作者:余增洋(1988-),男,河南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药理学,E-mail:330246941@摘要: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常发于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的炎症性疾病,通常临床表现出结肠炎症为特征,发病机制尚未有确切的报道,可能与黏膜免疫反应的调节异常与肠道菌群还有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对人类健康影响巨大,但目前西医中也还没有针对此病的特效药物,却不可长期服用。

几种类型的药物用于控制或减少炎症的症状。

中草药疗法是除常规西医疗法以外的具有广泛实践性的疗法。

近年来,文献报道了多种中草药具备抗溃疡性结肠炎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诸多研究。

在此,本论文综合近年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有效中药;作用机制前言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以下两种肠病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 Crohn's disease,CD),发病病因通常较为复杂且具有特发性的特点的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1-2]。

溃疡性结肠炎(UC)也是一类发病原因多样却目前尚无清楚机制的慢性溃疡性肠道疾病,发病部位最常见于结肠粘膜和粘膜底层,通常具有腹痛、腹泻和便血等临床病症[2]。

目前研究尚未发现导致UC疾病的确切的原因,在临床治疗上也未见针对此病的特效药,因此WHO也把其列为较难治疗的疾病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收稿 日期 106—1 20 2—0 5
维普资讯
n℃M. r 2 0 , Ma . 0 7 Vd.4, 2 NO. 2
虚弱型, 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 党参 、 茯苓、 白术、 扁豆 、 薏苡仁 、 炙甘草、 山药、 砂仁 、 黄芪 、 薏苡仁)脾 肾阳虚 ;
风”“ 、肠辟” “ 、便血” 等范畴 , 对这些病症的治疗, 有丰 富的理论认识和诊治经验 。近几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普 遍应用, 中医药对 U C的治疗研究取得 了较大进展 , 现 将近 6 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小茴香、 赤芍、 白术、 黄芪 、 乌药、 白花蛇舌 草) 。治疗
吕氏 ] 分肝脾不和、 气郁湿滞和脾虚湿盛、 寒热夹
杂2 , 型 分别采用小柴胡汤加味 ( 柴胡、 党参 、 黄芩、 半
夏、 甘草 、 大枣、 生姜) 及理中汤加味( 党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五味子 、 大黄炭 ) 酒 治疗 。观察 3 例 , l 痊愈 7 例、 显效 l 例 、 3 好转 9 总有效率 9 .%。张氏[分 例, 35 3 ]
药 3. % > 65 7 祛湿药 1 . %>行气药 l. % > 46 5 34 4 理血 药 l. % > 22 9 清热药 98 % > . 2 敛涩药 48 % > 肾药 . 9 补
36 % 。 .7
汤( 白头翁、 秦皮 、 黄连、 黄柏 、 白术、 茯苓 )痛泻要方合 、 四君子汤( 白术 、 防风、 白芍、 陈皮、 柴胡 、 枳壳 、 乌梅、 五 味子、 川芎、 丹参 、 木香) 四神丸( 、 补骨脂 、 吴茱萸 、 附子 片、 肉豆蔻 、 炮姜 、 党参 、 黄芪、 仙灵脾、 五味子、 白术、 木 香、 山楂) 加减治疗。3 例患者 , 6 治愈 2 例 , 5 有效 6 , 例 无效 5 , 例 总有效率 8 .1 61%。姚 氏[ 等分 4型施治 , ]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可达直肠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累及直肠、乙状结肠,甚则向全结肠蔓延,并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1]。

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均被认为与UC 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若病情严重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贫血、消瘦、低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紊乱等[2-3]。

中医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久痢”“肠涕”“便血”“滞下”“泄泻”“肠癖”“腹痛”“肠风”“下血”等范畴。

在治疗方面,单纯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大,价格相对昂贵,临床应用欠佳。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无明显不良反应,在UC 治疗中的优势和特色得到了体现和重视,已成为本病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该病在祖国医学中没有相同名称,一般将其归于“久痢”“肠涕”“便血”“滞下”“泄泻”“肠癖”“腹痛”“肠风”“下血”等范畴。

《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中有“飧泄”“注下”等病名的记载。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则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

”《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曰:“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泄泻叙论》中提出:“喜则散,怒则激,忧慢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以致溏泄。

”《景岳全书·泄泻》曰:“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等。

王长洪[4]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脾虚失运是其发病基础,热毒内蕴是其发病条件,瘀血阻络是其病理产物。

并提出“有一分脓血则有一分热毒”的见解。

魏玮[5]认为该病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素体脾肾不足所致,病机为脾肾亏虚,邪气乘犯,经络不利,气血失和,常涉及多个脏腑,临证强调权衡虚实,气血共调。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刘苗,申睿,谈望晶,朱向东△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摘要]从病因病机、内治法、外治法及中医综合疗法4方面入手探讨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在中医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方面新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存在疗效不稳定且长期应用副作用大,患者耐受差等;中医药治疗UC 具有一定优势,疗效不亚于西药,且不良反应较小,所需费用较少,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应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制出更高效、低毒、方便的剂型,应加强远期疗效的研究及实验动物研究、机制研究以进一步展示中医药治疗UC 的广阔前景。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一)【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

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

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对病因病机的认识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

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

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

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

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

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

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

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

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1 O ] 刘巧 , 张永杰. 从 毒 论 治银 屑 病 1 0 0例 l 临床 研 究 [ J ] . 中医杂志 ,
2 0 0 1 , 4 2 ( 9) : 5 5 0 - 5 5 1 .
中西 医 结 合 皮 肤 性 病 学 杂 志 , 2 0 0 9 , 8 ( 2 ) : 1 2 8 - 1 3 1 .
2 0 0 8 , 2 9( 3 ) : 1 5 - 1 6 .
[ 1 5
北京中医医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第二辑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2 7 0 - 2 7 4 .
[ 6] 郑 志广. 中 医辨 证 治 疗 寻常 型银 屑 病 的 临 床 观 察 [ J ] . 中 国 现 代
1 5 4 1 5 5.
[4] 陈丽红. 消银汤治疗寻常型银屑 病 6 5例 [ J ] . 福 建 中医 药 杂 志 ,
2 0 0 4 , 3 5 ( 2 ) : 2 6 .
[ 5] 张颖. 中 医 辨 证 分 型 治疗 银 屑 病 2 8 0例 [ J ] . 云南 中 医 中药 杂 志 ,
医生, 2 0 0 8 , 4 6 ( 2 8 ) : 1 5 6 . 1 5 7 .
[ 1 6 ] 查旭 山, 程喜平. 榻 国维 教 授 治 疗 寻 常 型 银 屑病 经 验介 绍 [ J ] . 新
中医, 2 0 0 6, 3 8 ( 6 ) : 7 - 8 .
[ 7] 许鹏 光 , 罗 艳玲. 辨证论 治 配合药 浴治 疗寻 常型银 屑病 6 2例 [ J ] . 现 代 中医 药 , 2 0 0 6 , 2 6( 2 ) : 2 6 - 2 7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0 9 . 1 2 3 文章编号 : 1 0 0 3 — 8 9 1 4 ( 2 0 1 3 ) - 0 9 — 1 9 7 7 ・ 0 4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王建成;齐洪军;郭洁洁
【期刊名称】《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年(卷),期】2024(38)2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

西医尚无可治愈该病的特效药物,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虽对本病均有一定疗效,但服药时间长,不良反应大;中医药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自身特点和独特优势,疗效稳定,不易复发,避免了西药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且治疗费用低廉,符合国情,深受患者欢迎,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该文就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讨,综述如下。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王建成;齐洪军;郭洁洁
【作者单位】青海大学;青海省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9
【相关文献】
1.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2.基于NLRP3炎症小体相关信号通路探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代谢组学研究
进展4.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核心证型及治法的研究进展5.中医药调控内质网应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概况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概况

A S u r v e y o f TCM i n Tr e a t i n g Ul c e r a t i v e Co l i t i s
Z HANG J u YE Y l  ̄ w e i
L a n z h o u U a i v e r s i t y t h e F i r s t Ho s pi t a l , L a r t z h o u 7 3 0 0 0 0 , C h i n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 医药在 治疗 溃 疡 性 结肠 炎 方面 的优 势和 新 进 展 。 [ 关 键 词] 溃疡 性 结 肠 炎 ; 中 医药 ; 治疗; 综述 [ 中图 分 类 号] R 5 7 4 . 6 2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4 - 6 8 5 2 ( 2 0 1 3 ) 1 2 - O 1 5 0 - 0 3
可 因 禀赋 不 足 , 脾 胃素 虚 , 感 受 寒湿 或 饮 食 生冷 ,
l 病 因病 机
溃 疡性性 结肠 炎为现 代 医学 名词 ,传 统 中医 学 中没 有相应 的 名称 , 一般将 其归 入“ 久痢 、 肠涕 、 便血、 滞下、 泄泻 、 肠癖、 腹痛、 肠风、 下血” 等范畴。 《 黄帝 内经》 就存 在“ 肠癖 ” 的记载 , 症 状 即包括“ 便
A b a t r a c t Ba s e d o n T CM e t i o l o g y ,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n e w s t u d y o f c l i n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i n r e c e n t y e a r s , t h e a d -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中图 分 类 号 ;2 9 76 1 5 .4 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89 7 2 1 ) 2 0 60 10 —8X(00 0 - 5 - . 0 4
溃疡性结肠炎 ( C 是一 种慢性非特 异性 的结 肠炎症性病 U ) 变, 与克罗恩病同属 于炎症性肠病 。其发病可能与感染 、 免疫 和 遗传 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 或反复性 的腹泻 、 液脓血 粘 便伴腹痛 、 里急后重 以及不 同程度 的全身 症状 , 可有肠外表现 。 病变可 累及 直肠 和 乙状 结 肠 , 也可 侵 及到 其他 部 分或 全部 结
统 一的认识 。蔡淦在 《 中医 内科临床手册》中, 根据本病 表现将
本病分为湿 热蕴脾 、 脾虚 湿热、 瘀热 互结 、 脾肾两虚 四证型。李 培等根据本病 的病 因病机 将该病分为湿热 内蕴型 、 气滞血瘀
学 的一些研究 方法 , 中西 医结 合 对溃 疡 性结 肠炎 的临床研 为
究、 药理研究和动物模 型试 验研 究搭 建 了新 的桥 梁 , 为我们对 该病的进一步认识 与治疗研究提供 了新的视角。
热伤血络而为病 。 日久湿浊不化 , 瘀血 留滞 , 可反复发作。而脾
显 著 , 示 出 中 医药 治 疗 本 病 的优 越 性 和 广 阔 的前 景 。在 发 病 显
前 医学界对 溃疡性结肠 炎的中 医辨证 分型 尚无统 一标准 , 常以
本虚标实为纲结 合本病 虚火 湿热或 瘀血 等特点 分为脾 虚湿盛 型、 肝脾不 和型 、 肾阳虚型 、 脾 血瘀湿恋型 四种常见证型。
型。北京中医医院李乾构结合其 自身 临床经验 , 先将 本病分 成 2 期: 个 急性活动期 , 多属 于脾 胃虚弱 、 大肠 湿热证 ; 缓解期 , 多属于脾 肾俱 虚、 湿邪 留滞证 四种证 型。陈鸣旺等 认为 , 目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体重减轻 , 通常在餐后较为严重。 大部分学者认为, 糖尿病 患者在高血糖 的基础上可致内脏 自主神经病变, 胃肠激素 异常及微血管病变, 使胃张力减低和运动速度减慢 , 从而导
致糖 尿 病 胃轻 瘫 。 中医将 糖 尿 病 胃轻瘫 将 归于 “ 痞满” 的范
无效 : 症状无改变 , 胃钡条排空率<3 0 %。 以治愈+显效+好 转的例数计算有效率。
溃疡性结肠炎( U l c e r a i t v e C o l i t i s , U C ) 是一种病因尚不
明确的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 黏膜下层, 以腹痛、 腹泻、 黏液脓血便、 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 状。 多累及远端结肠、 直肠, 亦可遍及全部结肠, 部分患者病 变可仅限于直肠。 发病年龄 以2 0 - 4 ) 岁青壮年为主 , 男女发 病率无明显差异。 大多学者公认的观点是本病是多种因素相 互作用的结果 , 主要与遗传、 感染、 精神、 环境和免疫因素有 关。 U C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 , 同时与大肠癌 的发病存在一定关 系。 在治疗方面, 西药有氨基水杨酸类药
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
2结果
2 . 1 两组有效率比较 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 3 . 5 5 %, 明显高 于对照组的6 4 . 5 1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 0 5 ) 。 见表1 。
郁气滞、 胸痞胀满、 胃脘疼痛等症 , 该方以“ 四逆散” 为主方。 四逆散载于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伤寒论 , 是治疗肝郁气滞、
运 化得 以复健 , 从 而诸症 得消 。 枸橼 酸 莫沙 必 利 是 胃动 力药 , 为 选择 性5 一羟 色 胺
治疗 组 3 1 对 照 组 3 1

中医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屠庆祝,E -m a i l :r z b 9667@126.c o m第一作者:王兴家,E -m a i l :956676101@q q.c o m 中医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王兴家1石鹏岩2,屠庆祝2(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2.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山东泰安271000)ʌ摘要ɔ 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U C )是一种反复发作㊁病程迁延难愈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㊂该文通过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缓解期U C 的相关文献,发现中医采用内治法㊁外治法㊁内外合治法㊁与西医相结合等方法治疗缓解期U C 临床疗效显著,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㊂ʌ关键词ɔ 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痢疾;肠风;泄泻中图分类号:R 25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4.0836 溃疡性结肠炎(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 C )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且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㊁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㊁黏液脓血便㊁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㊂本病多发于青壮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U C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㊂U C 临床类型可分为初发型㊁慢性复发型㊂初发型指无既往病史且首次发作,慢性复发型指临床缓解期再次出现症状,此类型临床较常见[1]㊂西医主要采用免疫抑制剂㊁生物制剂㊁糖皮质激素㊁氨基酸水杨酸类药物等治疗该病,但疗效欠佳,且长期用药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中医药治疗缓解期U C 具有独特的优势[2]㊂本文总结近年来中医治疗缓解期U C 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㊂1 中医对缓解期U C 的认识中医认为,U C 归属痢疾 肠风 泄泻 等范畴㊂‘杂病源流犀烛“言: 肠风者,肠胃间湿热郁积,甚至胀满而下血也㊂ ‘诸病源候论“记载: 夫久水谷痢者,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㊂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 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脏气隔绝,精神夺散,必致溏泄㊂ 由此可见,本病由脏腑虚衰,外邪侵袭,情志失调,湿热郁结诱发[3]㊂现代医家对缓解期U C 病因的认识大致相同,主要为脏腑虚弱㊁情志失调㊁感受外邪等,但对本病病机的认识各抒己见,且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采用个体化方案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㊂国医大师李佃贵认为脾胃虚弱是缓解期U C 的发病之本,浊毒内蕴是病机的关键,治疗以给邪以出路和杜绝疾病源头为原理,进行分期辨证论治,发作期重在泄浊解毒,缓解期重在健益脾肾,病证结合,标本兼治[4]㊂单兆伟教授认为缓解期U C 病因病机为病情日久导致脾肾阳虚,治疗应以健脾为主,重视温阳,五脏并治[5]㊂魏丽彦等[6]认为缓解期U C 根本病机为脾胃虚弱㊁脾不升清致湿邪内生,久而导致情绪郁滞引起气滞阻络,临床治疗应在健脾疏肝㊁化湿活血的基础上联合升发清阳法,以达更佳疗效㊂郭淳等[7]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为病程迁延难愈导致脾阴耗伤,治疗当以滋阴㊁化阴㊁育阴为主,恢复脾的正常生理功能㊂叶柏教授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以肺脾气虚为主,兼夹湿热瘀血,治疗应予扶正固本,在健脾补肺的同时,注重化湿固肠[8]㊂刘兴隆等[9]认为缓解期U C 病机为脾虚湿滞㊁气血失调,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配合运脾化湿㊁调气和血㊂笔者认为缓解期U C 根本病机在于脾虚㊂脾主运化,脾虚则无力运化水谷,水谷久滞肠间生湿,湿久化热,致湿热蕴结肠道,发为泄泻㊂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统摄无力,血逸脉外,发为便血㊂脾阳不足,脾中虚寒,寒性凝滞主痛,引起拘挛疼痛㊂2 中医治疗2.1 中医内治法 各医家对缓解期U C 的辨证各不相同,施方加减见解独到,临床疗效显著㊂龙太荣等[10]研究发现采用健脾益气方治疗缓解期U C 疗效7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A p r.2024,V o l.32N o.8显著,且安全性较高㊂张天彬等[11]研究发现运用健脾活血解毒颗粒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可改善患者腹泻㊁腹痛㊁黏液脓血便㊁里急后重等症㊂张丽萍等[12]研究发现采用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U C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小㊂赵玉洁等[13]研究发现采用溃愈汤治疗脾肾阳虚型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且安全性较高㊂魏永生[14]研究发现采用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U C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白细胞介素-17㊁肿瘤坏死因子α㊁γ干扰素水平,抑制炎性反应,促进溃疡愈合㊂刘思雨等[15]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对缓解期U C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发现高剂量健脾泄浊解毒方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保持机体健康,有效预防U C复发㊂孙中美等[16]研究发现采用清肠温中方治疗缓解期U C,可显著改善患者腹痛㊁便溏㊁腹胀㊁食少等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㊂综上所述,采用中药内服治疗缓解期U C可促进肠道黏膜修复,改善肠道菌群紊乱状态,抑制炎性反应,且可根据个体差异灵活加减方药,临床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㊂2.2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包括穴位埋线㊁中药灌肠㊁针刺㊁灸法等,皆可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㊂陈小朝等[17]研究发现采用穴位埋线治疗U C 具有毒副作用小㊁复发周期延长等优势㊂刘亚[18]研究发现炎性反应和微循环障碍贯穿U C始终,发作期炎性反应强烈,微循环障碍程度严重,进入缓解期后,炎性反应和微循环障碍程度减轻,但持续存在,这可能是U C复发的关键病理机制㊂此外,刘亚[18]研究发现采用解毒化瘀方灌肠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降低复发率㊂刘竺华等[19]研究发现采用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保护肠黏膜,灌肠剂能直达病所,穴位埋线能够调理肠㊁脾㊁肾,二者配合既有针对局部的治疗,又有整体的辨证调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㊂张林华[20]研究发现采用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㊂耿丽梅等[21]研究发现采用天灸疗法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修复,减少复发㊂许宝才等[22]研究发现采用雷氏银盏隔姜灸联合补火生土法干预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肠道炎症㊁免疫功能有关㊂综上所述,穴位埋线㊁中药灌肠㊁针刺㊁灸法等中医外治法能够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疗效显著,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㊂2.3中医内外合治法内治法与外治法配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㊂娄华等[23]研究发现采用健脾补督汤联合循督火龙灸治疗缓解期U C,可有效减轻患者炎性状态,保护肠黏膜屏障,有利于患者转归㊂胡传文等[24]研究发现采用半夏泻心汤联合保留灌肠治疗U C疗效显著,能够有效调节患者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黏膜恢复,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㊂李连会等[25]研究发现采用中药内服联合灌肠治疗缓解期U C疗效确切,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理想效果㊂亚东等[26]研究发现采用理中汤加减联合雷火灸治疗脾肾阳虚型缓解期U C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㊂综上所述,在中药内服的基础上联合中医外治法,两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修复肠道黏膜,维护肠道生态平衡,达到更佳的治疗效果㊂3中西医结合治疗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缓解期U C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中西医联合优势互补,疗效确切㊂彭彬等[27]研究发现采用健脾清热化湿方联合美沙拉秦可改善脾虚湿热型缓解期U C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㊂陈国忠等[28]研究发现采用柴芍六君颗粒联合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缓解期U C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且复发率较低㊂石鹏岩[29]研究发现采用自拟中药方加减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缓解期U C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杨颖等[30]研究发现采用健脾补督汤联合美沙拉秦治疗缓解期U C,可调节肠道菌群紊乱状态,保护肠黏膜,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㊂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互补,可有效改善缓解期U C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4小结U C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缓解期病程迁延,8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A pr .2024,V o l .32N o .8复发率高㊂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发展,各医家对本病的施治各有千秋㊂中医治疗本病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毒副作用小,可长期施治,但不足之处在于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尚未统一,因此,在日后的研究中应不断完善本病的中医诊断标准与疗效指标,注重文献的挖掘,以及各医家的经验总结与分析,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㊂参考文献[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05-111,120.[2]杨泽云.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30):180-181.[3]赵景明.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认识进展[J ].中国卫生产业,2012,9(30):168.[4]王庆泽,李雪可,刘建平,等.国医大师李佃贵基于浊毒学说分期辨治溃疡性结肠炎[J ].吉林中医药,2021,41(2):179-182.[5]徐艺.单兆伟论治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总结[J ].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11-2312.[6]魏丽彦,韩雪飘,郭珊珊,等.运用风药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环球中医药,2021,14(8):1504-1507.[7]郭淳,张北平.从脾阴虚论治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验案1例[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12):975-977.[8]周敏红,叶柏.叶柏教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临床经验浅析[J ].四川中医,2016,34(2):1-3.[9]刘兴隆,黄秀深,贾波,等.浅议逆流挽舟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治疗中的运用[J ].四川中医,2015,33(9):21-23.[10]龙太荣,李世川.健脾益气方治疗缓解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 ].实用中医药杂志,2021,37(2):181-182.[11]张天彬,祁树浩,匡朋,等.健脾活血解毒颗粒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1):5491-5494.[12]张丽萍,陈欣欣,陈博,等.自拟益气健脾化湿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1,38(11):1379-1382.[13]赵玉洁,张新,曹志群.溃愈汤对缓解期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肠镜下黏膜恢复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19,38(9):1-3.[14]魏永生.健脾愈疡汤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4):146-147.[15]刘思雨,郎晓猛,刘建平,等.基于肠道菌群变化探讨健脾泄浊解毒方预防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大鼠复发的实验研究[J ].河北中医,2022,44(9):1507-1511.[16]孙中美,陈晓伟,胡立明,等.清肠温中方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远期作用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9):619-623.[17]陈小朝,杨向东,岳朝驰.穴位强化埋线疗法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J ].中国肛肠病杂志,2020,40(1):77-78.[18]刘亚.基于缓解期解毒化瘀方灌肠的溃疡性结肠炎免疫机制研究[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19]刘竺华,任顺平,郝海蓉,等.穴位埋线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14(4):43-45.[20]张林华.针刺联合中药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 ].光明中医,2012,27(7):1399-1400.[21]耿丽梅,马晓莉,刘红燕.天灸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疗效观察[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2):53-56.[22]许宝才,陈伟.雷氏银盏隔姜灸联合补火生土法干预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评价[J ].中华全科医学,2022,20(5):844-847,902.[23]娄华,乔虹.健脾补督汤联合循督火龙灸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J ].光明中医,2020,35(17):2613-2615.[24]胡传文,江红娟,郑小春,等.半夏泻心汤结合保留灌肠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及对肠道内菌群水平的影响[J ].新中医,2020,52(3):10-12.[25]李连会,李洪翠,庞秀,等.中药内服配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的临床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2018,10(22):84-86[26]亚东,白春颖,马瑶瑶,等.理中汤加减配合雷火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脾肾阳虚证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80-81.[27]彭彬,文艺,张诗静,等.健脾清热化湿方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脾虚湿热型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的单病例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3):293-297,304.[28]陈国忠,李桂贤,李敏,等.柴芍六君颗粒合用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44-146.[29]石鹏岩.自拟中药方加减联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20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间疗法,2021,29(15):74-77.[30]杨颖,王昊,黄清,等.健脾补督汤联合美沙拉秦对缓解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J ].中成药,2021,43(11):3023-3027.(收稿日期:2022-12-13)[编辑:周荣荣张思思]911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4月第32卷第8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为基础 , 结合本病常夹湿热或滞食等特点辨证分型。 何氏等_将其分为 四型: 胃虚寒 型方用参苓 白术 4 j 脾 散合黄土汤加减 ; 脾虚湿阻型方 用香砂六君子汤加
减; 脾虚 湿热 型方 用 白头翁 汤加 减 ; 肾阳虚型 方 用 脾 四神 丸 合 四 君 子 汤 加 减 , 治 疗 18例 , 有 效 率 共 1 总
冶疗 3 2例 , 总有效 率 9 .8 69 %。朱 氏将 其 分 为 四

脾胃虚弱型方选参苓 白术丸加减; 湿热脾虚型方
)部;临虚 子合《减导选 葛汤白虚阳 2合肝方原 l 理颁药脾型 根四术;要 年 参郁床则 芩神散选方 中布新肾方 卫 苓脾指》 汤了药泻明 连丸加痛[ 生中 , 。
愈, 脾病 及 肾 , 脾 肾双亏 。脾虚 乃 为本病 的发 病之 则 本 的观 点 已得 到普 遍 认 可 _ 2。本 虚 为 发病 的基 础 , 2 _ 但标 实 是发病 的关 键 。本 虚 。朱氏等_用小柴胡汤治疗 U 0 , 7 J C 3 例 痊愈 1 例, 8 好转 1 例 , 1 无效 1 , 例 有效率 9 %。周 氏认 7 为血竭为活血圣药 , 专人血分 , 活血破瘀 , 祛腐生肌, 有强大的抗炎镇痛作用 , 故血竭用于治疗 U , C 尤对 于减少 出血效果 明显 , 日 3次 , 次 1 服 , 般 每 每 g吞 一
用药 5 ~7天 后 , 者 出血 量 均 明显 减 少 Ⅲ 。黄 氏 患 8 J
虚弱为主 ; 标实为湿热毒邪蕴结 , 气血凝滞 , 夹寒 兼 湿、 肝郁等。气滞 、 气虚 、 湿热诸邪均可致瘀 , 而血瘀 形成后更加阻滞气 血, 瘀血既是 U C之病理 产物又 是U C的重要致病因素 , 故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 。
所, 局部药物浓度高 , 而且通过药物作用使肠道溃疡 面得到保护 , 促进其修复 , 改善局部血运 , 又可避免 胃酸对药物的影响。() 1灌肠。吴氏等【 J 加 采用复方 丹参注射液保留灌肠治疗 U 3例, C4 治愈 3 0例 , 有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标签: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进展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受累多见。

其主要临床症状有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本病当属祖国医学“久痢”范畴,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在稳定病情、预防复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现笔者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关于本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大多数医家认为系脾肾两虚,肝脾失调,湿热阻滞大肠。

正如《景岳全书》曰:“凡病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脾肾虚弱之辈,但犯生冷极易作痢”,“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指出该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或忧思恼怒引起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损伤肠膜脉络而发病,病本为脾肾两虚,标实为湿、痰、热、瘀、毒。

罗文纪等[1]认为,凡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精神抑郁,过度劳累,或气滞、血瘀、痰饮,皆可损伤脾胃,因此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浊内阻为标,湿邪日久可壅滞气血,化腐成疡;任光荣[2]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健。

脾胃居中焦,禀纳谷、腐熟、输布、运化之功能,并具升清降浊之职。

无论是外感湿热毒邪,或是嗜食肥甘,化生湿热,或是过食生冷,湿浊内蕴,郁而化热还是劳倦太过,情志失调,皆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气滞湿阻,气血壅滞,脂膜血络受损,肉腐血败,内溃成疡,化为脓血,大肠传导失司,混杂而下,导致本病[3]。

叶柏教授认为,本病多在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不健基础上感受湿热之邪,或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油腻,辛辣厚味,湿热内蕴肠腑,与气血相搏结,气滞血瘀,脂络受损,血败肉腐,内溃成疡,即为“内疡”,其病理特点类似中医红、肿、热、痛之痈疡,正如《医略》所云:“以痢之赤白为脓血,即是痈疡之类”;“论痢之证治之理,正与痈疡机宜暗合”,以肠腑湿热为标,脾肾两虚为本,病位还可涉及肝肺二脏。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 综
述・
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实验研究进展
程 雪 ,董 晓琳 ,严 琴 ,查 安生 。 ( 1 .安徽 中医药 大 学 2 0 1 1级硕 士研 究生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3 8 ; 2 . 安 徽省 中 医院消化 内科 ,安 徽 合 肥 2 3 0 0 3 1 ) [ 中图分 类号 ]R 2 2 8 . 2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4 - 2 8 1 4 ( 2 0 1 4 ) 0 1 - 0 0 6 9 — 0 3
溃疡性结肠炎 ( U l c e r a t i v e c o l i t i s ,U C)是一种肠道 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侵及肠道黏膜和黏膜下 层 ,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 ,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 ,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 、腹泻 、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 , 以结肠黏膜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 。 U C的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尚未 完全 明确 , 目前认 为 U C 的发病主要涉及免疫调节紊乱、遗传易感性 、感染 、环 境及肠黏膜屏障受损等因素。U C治疗手段有 限,目前 西药主要为氨基水杨酸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免 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等,但复发率高、副作用大 ,疗效 并不理想。近年来 ,中药治疗 U C取得 了很大进展 ,现 就 中药 治疗 U C的实验研 究 进展 概述 如下 。 1 影响免疫功能 u c发病与免疫功能紊乱有密切的关 系。张纨 等 u 采用 2 ,4 ,6 一三硝基苯 磺酸 ( T N B S ) / 乙醇 法建立 溃 疡性 结肠 炎 ( U C) 大 鼠模 型 ,观察 兰 茵凤 扬化 浊解 毒 方 ( 佩兰 、茵陈 、凤尾草 、飞扬草等 )对模型大 鼠 c D 4 十 / C D : 。 细 胞亚 群 表达 的影 响 ,结果 中药 大剂 量 组外 周血 中 C D 4 + / C D j T细胞 亚群数量低 于模 型组 和 S P A P 组 。证实 兰茵 凤 扬 化浊 解 毒 方 对 T N B S / 乙醇 法 的实 验 性 U C大 鼠 有 良好 的治疗作用 ,可能是通过抑制 C D V C D 2 9 + T细胞亚 群表达起到调节免疫 的作用 。刘喜平等 实验研究发现 参苓 白术散可显著降低脾虚证模型大鼠的 C D C D 。 表 达 ,表 明参苓 白术散的作用机理可能与恢 复机体的免疫 功能,下调 C D C D 的表达,抑制局部炎性介质、化 学趋化物及炎性细胞的释放 ,降低肠黏膜炎性反应有关。 刘先知等 用二硝基氯苯 一乙酸复合法制作溃疡性结肠 炎大鼠模型 ,给予清 胃理肠胶囊 ( 枳实、栀子 、白及等 ) 治 疗 后 ,结 果 外周 血 C D 、C D 百 分 率提 升 ,C D 4 + / C D 水平降低 ,因此推断清 胃理肠胶囊主要通过调节机体免 疫 功能 实现 对 U C的治 疗作 用 。 2 影响细 胞 因子 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 因子之间的平衡失调一直 以来被视为 u c的一个重要的发病机制。何本求等 采 用E L I S A法检测 发现侗药 五味止泻 汤 ( 登虐 辰 、尚圣 篾 、奴域等 ) 能有效提高 U C大 鼠血清 I L — l 0 含量 ,降 低I L 一 6 含量 ,并对损伤的大肠黏膜有明显的修复作用 。 说明侗药五味止泻汤抑制促炎细胞因子 I L 一 6 并促进抗炎 细胞 因子 I L 一 1 0生成 ,是治疗 U C的作用机理之一 。柳 越冬等 用 T N B S / 乙醇法建立 u c大鼠模型 ,经优化溃 结方 ( 黄芪 、炒 白术 、苍术等 ) 灌肠治疗后 ,发现治疗 组的 E G F 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从而表明优化溃结方对 U C大 鼠模型通过上调结肠组织 E G F的含量 ,提高 了机 体细胞 的增殖化分能力和组织生长修复及保护肠黏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单纯保留灌肠治疗 沈氏[22]应用肠康液大肠水疗系统给药(白术、白芍、防风等制成药液,用大肠水疗治疗机注入结肠并作适当保留)治疗30例UC,对照组口服SASP片,并用甲硝唑等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7%,两组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吴氏等[23]用黄桂灌肠剂(大黄、黄芩、黄柏等) 治疗47例UC,对照组以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刘氏[24]用结肠汤(黄芪、党参、白术等)加云南白药保留灌肠治疗36例UC,并与氢化可的松等保留灌肠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陈氏等[25]应用三黄汤加减保留灌肠(黄连、黄柏、黄芩等)治疗76例UC,对照组用灭滴灵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更新日期: 06-03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药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的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疾病。其发病原因及机理尚不完全清楚,该病缠绵难愈,易复发,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UC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可以长期维持康复治疗。本文结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UC的中医康复治疗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2 辨证分型及治法
由于病因病机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因此UC辨证有虚实之分,证型之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了本病的辨证分型标准,即:湿热内蕴,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肝郁脾虚,阴血亏虚,气滞血淤的证型[8]。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提出辨治方法[9]:湿热蕴结证治以清利湿热,佐以理气行滞;脾虚湿滞证治以健脾化湿,佐以理气行滞;肝旺脾虚证治以抑肝扶脾,理气行滞;脾肾阳虚证治以温肾暖脾,固涩止泻;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佐以健脾运湿。临床多数治疗UC的报道符合上述的原则与标准,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也有许多医家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及对该病的认识将本病分为不同的证型,进行辨证论治。董氏[10]认为本病主要病位在肠,同时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常施以调肝和脾助运、芳香化湿泄浊、清利湿热理肠导滞、活血通络止痛、健脾益气升阳及温肾暖脾涩肠诸法。王氏[11]将“溃结”辨证分为肝郁犯脾、肝脾失调,湿热犯脾、脾为湿困,脾胃虚寒与脾肾阳虚型。陆氏[12]将UC分作大肠郁热型、脾虚夹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赵氏[13]将本病分型为湿热困脾阻滞肠胃、肝郁胃滞、肠络淤阻、寒热交织肠胃、脾肾阳虚,认为总的治法应为清热、渗湿、导滞、温中、补虚、固涩六法。高氏[14]将UC分为湿热蕴结、肝脾不和、脾胃虚寒、肾阳虚衰进行治疗。李氏[15]将其分为肝脾湿热、肝郁脾虚、脾虚夹湿、脾阳虚、脾肾阳虚五证型。傅氏[16]总结文献各证型出现的频率依次为: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淤血阻络证、寒热错杂证。曹氏[17]用平衡中焦法将UC分为升降失常、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三型。
3.3 内服加保留灌肠或结合其它疗法治疗曹氏[26]采用健脾愈疡汤内服(黄芪、炒党参、山药等),配合灌肠方灌肠(地榆、白及、石菖蒲等)综合治疗本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 ,与对照组(口服补脾益肠丸,SASP灌肠)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张氏[27]采用口服愈肠胶囊(黄芪、山药、茯苓等) 结合灌肠制剂(大黄、败酱草、白及等)治疗112例UC,结果总有效率85.9%。张氏等[28]以辨证分型内服中药(湿热内蕴型投白头翁、黄柏、黄连等,脾胃虚弱型投党参、白扁豆、陈皮等,脾肾阳虚型投补骨脂、肉豆蔻、赤石脂等,肝郁脾虚型投白芍、当归、肉豆蔻等,阴血亏虚型投玄参、生地黄、麦冬等,气滞血瘀型投桃仁、当归、川牛膝等)配合保留灌肠(败酱草、丹参、白及等)治疗本病67例。结果总有效率97% ,其中对湿热内蕴型疗效最好。周氏等[29]应用口服乌白汤(乌梅、白头翁、黄连等),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乌梅、白头翁、黄连等)治疗90例,对照组口服SASP,配合甲硝唑、地塞米松保留灌肠,结果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分型内服、针灸法及中药灌肠法治疗16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9%。
3 中药复方治疗的临床研究
在辨证分型确立治法基础上,临床医家运用中药复方对UC进行治疗,取得一定疗效。
3.1 单纯内服治疗白氏等[18]采用自拟当归活血汤(当归、黄柏、生地等),治疗30例UC,总有效率92.7%。陈氏[19]采用健脾清肠汤(党参、焦白术、陈皮等),治疗62例UC,以柳氮磺胺吡啶(SASP)、氟哌酸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卞氏[20]运用温里化痰法(熟附子、干姜、党参等)治疗60例UC,对照组用SASP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张氏等[21]将112例UC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乌梅败酱方煎剂(乌梅、茯苓、黄连等)和对照组口服虎地胶囊与美沙拉嗪肠溶片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6%,两组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肠”“泄泻”“久痢”“休息痢”“肠风”“滞下”等范畴。总体上看,上述病症临床表现都与UC有相似之处,但又不能划等号。因为单从临床表现上分析,一般无法将UC与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及各种类型的痢疾等准确诊断区别。对于UC的病因,现代医学尚不明确,中医亦然。古今文献多认为因禀赋异常,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所致[1,2]。上述5种相关因素,可能是单独致病,更可能是多种病因合力致病,病位在脾胃与大小肠。其发病机理为浊邪壅塞肠中,传导失司,气机不通,气血壅滞,肠络受损,下痢赤白。现代医家对病机主要有如下一些认识:①脾虚为发病之本,湿热为致病之标,血淤为局部病理变化 [3];②证属本虚标实,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慢性静止期或慢性持续活动期则多表现为脾肾两虚或虚实夹杂 [4];③虚中有实,虚实夹杂,脾胃虚弱贯穿于整个病程中,初发期和反复发作期以邪气盛为主兼见脾虚;缓解期多邪退正虚,脾虚为主兼见邪实,而血瘀肠络为局部病理改变,更使本病迁延难愈[5];④本病发病关键是湿热留滞大肠,其病变可涉及血分,且兼夹证繁杂。在基本病机基础上,有偏寒偏热之别,偏寒者多兼气虚阳虚,偏热者多兼营热阴虚[6];⑤本病也有可能是“毒瘀致痈”,具体而言是一种“肠胃生痈”,乃因毒邪壅滞气血所致[7]。总体上看,多数医家对UC的认识可以归纳为:脾气亏虚为发病之本,湿热邪毒为致病之标,瘀血阻络贯穿疾病始终,内疡形成为局部病理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