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
理解公共政策
第一节、公共政策是什么一、公共政策的概念:所谓公共政策就是政府等社会公共权威组织为实现社会目标、解决社会问题而制定的共行动计划、方案和准则,它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法令、策略、条例、措施等。
(1)公共政策是由所制定的计划、规划或采取的行动(行动包括了作为和不作为)构成;(2)该计划、规划或被采取之行动系由某权力中心作出;(3)该计划、规划或行动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必定是从一系列相关的计划、规划或行动中选择出来的;(4)这种选择隐含着人们的价值观和偏好在里面。
二、为什么研究公共政策?五、公共政策的发展历史日本政策学者药师寺泰藏认为:政治学中的公共政策学的产生有三个根源,第一个是行为主义;第二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公害和社会问题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第三个是政治学的理论问题。
首先,从社会实践层面来看,克服经济危机和不断加剧的社会问题的需要,催生了公共政策学。
其次、解决社会问题的需要。
再次,理论上,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和各种分析工具的出现,推动了公共政策学的形成和发展。
拉斯韦尔把公共政策的制定划分为七个过程:即信息、建议、法令、援引、实施、评价、终止,并认为这七个方面的内容构成了政策科学的体系,是政策科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同时,拉斯韦尔还阐述了公共政策学这门学科应具备的特征:(])公共政策学是关于民主主义的学问。
(2)公共政策学的哲学基础是理论实证主义。
(3)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学问。
(4)公共政策学具有跨学科的特性。
(5)公共政策学是一门必须和政府官员共同研究的学问。
(6)公共政策学是一门以社会发展变化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林德布洛姆对公共政策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他主张从“政治互动”的动态途径来分析和解释公共政策制定过程。
第二,他倡导政策分析思想。
第三,他提出并系统阐述了著名的“渐进决策”模型。
(2)发展时期代表人物及作品是以色列学者叶海卡·德罗尔的政策科学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的再审查》(1968年)、《公共政策科学》(1971年)、《政策科学探索》(1971年)。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政府针对某一特定的社会问题,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并借助一定的行政和法律手段,来达到解决这一问题所指定的方法和措施。
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公共政策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公共政策的主体: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主体主要是公共权力机关。
在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关的主要代表,是实施公共政策的基本力量。
公共政策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政府,其他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可以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
2. 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手段:政府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行政和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主要是通过行政程序、行政机制、行政方式来推动政策的实施;法律手段主要是通过立法、司法活动来规范、指导、推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3. 公共政策的目标:公共政策的目标是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实现特定的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始终。
4. 公共政策的对象:公共政策的对象主要是特定的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在社会系统中,由于系统内部或系统之间矛盾运动而引起的问题。
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需要有一定的过程,并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因此,了解社会问题的产生、发展的过程和表现形式,有助于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性质和特征,从而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提供依据。
以上就是关于公共政策含义与内容的简要介绍。
总的来说,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解决特定问题、达成特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旨在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公共政策分析
第一章理解公共政策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在公共生活领域,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达成公共目标,由公共权威主体针对特定的公共事务、公共问题制定并执行的公共行为规范或行动方案2、利益整合: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以整合利益关系为基本原则的利益协调机制,以协调并解决社会的各种利益矛盾或利益冲突,从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3、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采取的对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二、简单题1、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府政治行为的产物。
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杂的,尽管某一政策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但这些问题总是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孤立地解决某一问题,往往是不成功的,即使暂时解决,也会牵连其他问题或产生新问题(3)超前性:尽管公共政策是针对现实问题提出的,但它们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与指南,必须具有预见性(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格。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于政策的“公共”特征,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6)合法性:政策与法律之间存在着特殊关系,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人行为”。
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们都共同体现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公共性;政治性、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目标性、价值性;相对稳定性;复杂性)2、简析公共政策与制度和法律的关系。
公共政策与制度:①公共政策是制度的一个层面②公共政策与制度的本质相同③公共政策与制度存在交叉④制度是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为准则。
制度的形成需要一系列政策的配合公共政策与法律:①公共政策与法律的本质相同②政策是法律建立和修订的基础③政策与法律互为补充④制定主体不同⑤制定程序不同⑥表现形式不同三、论述题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的本质(1)“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什么是公共政策?
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并实施的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公众福祉的规划和行动计划。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变革,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那么,什么是公共政策,其特征是什么,又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呢?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和特征1.1 定义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公众福利而制定和实施的行动和计划,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民生质量,实现社会公正和发展。
公共政策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1.2 特征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公共政策的对象是公众。
公共政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公众福利而制定和实施的,因此它的对象是公众,具有广泛性、普遍性和公共性。
(2) 公共政策的目的是提高公众福利和社会福利水平。
公共政策的核心是提高福利水平,实现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3) 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政府承担主导作用。
政府是公共政策实施的主导者,在整个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公共政策的实施需要经过制定、执行和评估等一系列流程,程序的完整性和透明度能够保障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2.1 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通常由政府主导,包括如下几个步骤:(1) 政策议题的确定2制定公共政策前,首先需要确定具体的政策议题。
政策议题的确定需要参照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结合当前社会问题和公众福利状况。
(2) 政策方案的设计政策方案的设计主要包含方案目标、适用范围、执行方式、监督机制等方面的制定。
(3) 政策实施的程序设计政策实施的程序设计包括方案公布、资源配置、行动计划制定等过程。
(4) 决策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政策实施的监测和评估是政策的最后一步。
只有通过评估和监测,才能够确定政策是否取得预期成果,进一步完善和调整政策措施。
2.2 公共政策的实施公共政策的实施是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最后一环节,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节,主要需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1) 资源配置和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公共政策前,需要先确定政策所需的资源和经费,并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公共政策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制定和实施的影响社会、经济、环境等领域的行动计划和决策。
它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 目标和价值观:每个公共政策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旨在达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些目标和价值观通常反映在政策文件中,并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
目标和价值观:每个公共政策都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旨在达到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些目标和价值观通常反映在政策文件中,并在决策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
2. 政策制定:政府或公共机构根据社会需求、政策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
制定政策时,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可能的影响。
政策制定:政府或公共机构根据社会需求、政策目标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制定具体的公共政策。
制定政策时,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分析,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可能的影响。
3. 实施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施是指将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政策的执行由政府、公共机构或其他相应的机构负责。
实施和执行:公共政策的实施是指将政策转化为具体的行动计划,并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来实现政策目标。
政策的执行由政府、公共机构或其他相应的机构负责。
4. 监督和评估:公共政策实施后,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定政策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监督和评估是公共政策完善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监督和评估:公共政策实施后,需要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定政策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监督和评估是公共政策完善和提高的重要环节。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引导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并提供公正和公平的服务。
它对于保障公民权利和福利、促进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公共机构为了实现社会利益而制定和实施的行动计划和决策。
它是引导社会发展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需要在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过程中保持透明、公正和有效。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的实质: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2、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政策的主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公共政策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
政策主体主要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4、政策的客体: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5、根据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飞高低,将政策工具分为三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和市场)、混合性工具(信息与规劝、补贴、产权拍卖、税收与使用者付费)和强制性工具(管制、公共企业和直接提供)6、政策的制定:社会问题被列入政策议程,如何制定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优选方案。
7、政策的评估:设计出各种政策方案之后,就要对它们进行评估和论证。
一般来说,政策方案评估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价和可行性评估,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8、公共政策合法化:广义: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就是具有合法性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过程。
狭义: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来解释公共政策合法化;包括决策主体的合法化、决策程序的合法化和决策内容的合法化。
9、政策执行就是政策方案被采纳以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经解释、宣传、组织、实施、服务等活动将政策的观念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10、定量分析:分析一个对象内部几个因素之间或者几个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运用各种数量方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获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或满意)的方案及形成对人们有用的信息。
公共政策概念
公共政策概念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公共政策概念: 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公共管理 & 公共政策二者的相互联系体现在以下几点:(1)研究对象上相同,都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解决社会公共问题.(2)实施过程的环节相同,都要经过确认问题、制定方案、计划实施到结果评估的程序.(3)公共管理要在公共政策的指导下进行.(4)在实现目标上,公共政策的目标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现.(1)两者的范围不完全一致.公共管理主要体现在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职能公共政策主要体现在解决公共问题上.(2)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完全一样,公共管理则更多地提供公共产品来改善大众的生活质量公共政策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对利益关系进行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的本质①公共政策的本质是解决社会公共利益(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增进与分配问题.②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过程是动态过程 -- 4个环节.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利益落实.③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服从于政府整体目标需要,即服从于政府对利益的追求.④公共政策对利益的分配与增进过程,是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政策的指导思想是统治阶级思想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基础是统治阶级倡导并支持的理论等.2、整体性:政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完整性;政策的过程具有完整性等.3、超前性:政策是对未来的一种安排与指南,所以必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4、层次性:不同的主体制定的不同政策是有主次之分的.5、多样性:由于政府职能管理内容的扩大,而引发的政策问题页涉及到诸多领域,从而变得多元化和复杂化6、合法性:政策体现着政府的行为,在法治国家,政府的行为必须依法而行.元政策:元政策(即总路线、总方针),是关于政策的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行的指针.基本政策:是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又被称作基本国策、方针性政策等.具体政策:又称部门政策或方面政策,是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是针对特定而具体的政策问题作出的政策规定.(1)麦考尔-韦伯分析模式A.政策分析包括政策内容与政策过程的研究.B.政策分析分为规范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C.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规范性分析描述性分析相互交叉,构成四种不同类型的政策分析.2)沃尔夫的分析模式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制定公共政策,侧重于实施前的政策方案确定过程(3)邓恩的分析模式侧重于从政策信息的转换过程去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公共政策分析要素1、政策问题;2、政策目标;3、政策方案;4、政策模型;5、政策资源;6、政策评价标准7、政策效果; 8、政策环境;9、政策信息公共政策分析的原则1、系统原则2、预测原则3、协调原则4、分解综合原则5、民主原则公共政策的主体: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官方决策者二、非官方参与者1.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2.政党: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联盟的形式出现.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利益集团更广,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当然也比一般利益集团更大.3.公民个人:“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4.大众传媒5.思想库(智库)公共政策的客体1.社会问题: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社会问题、公共问题和公共政策问题1)社会问题外延最广泛,超出私人范围影响问题.强调对社会的影响(2)公共问题:波及到非直接相关群体,受到社会普遍关注的.强调对公共利益的影响.(3)公共政策问题:列入政策议程的公共问题2.目标群体: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环境:公共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一切因素的综合公共政策工具:定义:是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手段.是连接目标和结果的桥梁,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路径和机制公共政策工具的选择与公共政策的主体、客体和环境有密切的关系自愿性工具:家庭与社区;志愿者组织:不受国家强制力约束,不以追求利润为目标;市场重要性、争议性强制性工具目标:控制和指导目标群体的行动借助政府权威和强制力管制: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对个人和机构的行为作出要求和规定的活动公共企业普遍特性:具有一定的公共产权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控制和直接管理生产的物品和服务可以在市场上出售优点:有效率的经济政所需信息较少,利润可以积累公共资金缺点:政府难以有效控制企业,运行缺乏有效约束,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直接提供:由公共财政直接拨款并由政府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大部分政府职能通过此工具完成优点:所需信息较少,资源提供,避免间接提供产生的问题,直接允许交易内部化→降低成本缺点:官僚主义,公共服务质量较差,资源浪费,内部冲突损害物品和服务提供混合性工具允许政府有限干预,但最终由私人作决策信息与规劝信息传播不具有强迫性,规劝不运用奖励和惩罚手段优点:没有明确方法时,首选规劝,改变或放弃规劝工具较容易,规劝成本低,较易实施,强调自由与个人责任缺点:没有权威性,效果有限,需要其他工具配合补贴政府给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产转移目的:影响和改变受资助者的想法,促使其采取政府期望的行为补贴形式:拨款、税收减免、凭单、低息贷款优点:易于确立并加以实施,较灵活,鼓励创新,管理和实施成本较低,具有较高的政治可行性缺点:需要财政资金,信息收集成本较高,作用效果滞后,不适用与危机处理,补贴取消程序较繁琐,产权拍卖优点:只需确定物品和服务的总量,其余事情由市场来解决,较灵活缺点:助长投机行为,不公平性税收:法定的由个人或公司向政府的强制性支付使用者付费:税收的创新,是管制和市场两种政策工具的结合体优点:较容易确立,较灵活提供持久的财政激励,有利于创新,减少官僚机构干预缺点:需要大量前期信息准备收集,不能用于危机处理,程序较繁琐,提高管理成本公共政策问题定义: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1.问题:通常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正因为这种差距,才导致很多紧张状态.2、社会问题:当相当一部分人遇到同一个问题,并且彼此意识到这一点进而认为社会规范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不再是私人问题,而是社会问题了.3、公共政策问题:当公共权力主体体会到公众的公益性并趋同于公众的诉求时,该问题就成为了一项公共政策问题.政策问题构建内涵问题情境:问题源于情境,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促使人民去质疑问难元问题:比普通问题进一层,通常涉及本体论和知识论实质问题:是指事物的根本问题,实质性的东西正式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1、小论证:分析小组对问题的不同部分分别论证2、功能论证:制定者综合,确定结构状况及所属领域.3、二级论证:政府论证政策目标、成本、效果.4、一级论证:最高级论证.是否进入议程区别一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最高层,以确定是否要做某事件;二级论证反映在政府机构进行规划时,所优先考虑的背景条件,以及目标群的确定等;功能论证反映在具体规划上;小论证反映在特定项目中.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1、政策问题的关联性2.政策问题的主观性3.政策问题的人为性4.政策问题的动态性政策议程:那些被决策者选中或决策者感到必须对之采取行动的要求构成了政策议程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的区别(1)前者仅有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还很模糊;仅是整个政策过程中的问题发生或提出阶段;它可以不涉及可行性解决方案问题,所体现出来的往往是众说纷纭的特点.(2)后者则由一些较具体的项目所组成;处于政策问题认定的最后阶段;主旨在于最终认定与政策问题有关的种种事实.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形成的权力奉陪隔绝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决断子系统:又叫中枢子系统,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核心部分.其职能在于决策目标的确定和决策方案的抉择.咨询子系统:也称“思想库”、“智囊团”,其作用是在决策过程中向中枢子系统提供政策信息、科学知识与备择方案.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专门从事信息搜集、整理、贮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的机构.监控子系统:对决策者的决策行为、决策内容和决策程序进行监控的子系统.执行子系统:使方案转化为现实,使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全体一致规则: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每一个决策者的否决,都将导致决策方案被否决.要通过一项决策方案,该方案必须对所有决策者的利益来说都是最佳方案,都是令人满意或者至少是可以接受的.决策者的选择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利益,还要充分关注其他决策者的利益.规则的使用将随着决策组织规模的扩大和决策成员数目的增加,而使形成决策结果的困难程度成倍增加.优点:绝对平等缺点:复杂、投票成本高、难以实施多数裁定规则: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优点:成本低、容易实施缺点:多数剥削少数,投票“循环”现象政策方案规划的特性:目标导向,变革导向,选择取向,理性取向,群体取向政策方案规划的原则:公正无偏原则,个人收益原则,劣势者利益最大化原则,分配普遍原则,持续进行原则,人民自主原则,紧急处理原则政策方案的评估: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可行性评估: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政治可行性行政可行性政策执行:政策过程的实践环节,将政策理想转化为政策现实、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效益的唯一途径自上而下的研究途径自上而下的分析方法把中央政府的高层决策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认为上层政府及其官员确定政策目标,形成政策偏好,基层政府及其官员执行政策内容,落实政策目标;同时强调层级节制的指挥命令关系.优点在于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了清晰的路线.批判:它更关注上层的政策决策者,而不是下层的执行者倾向于对行政执行机构的自由裁量权持否定看法;它要求的所谓完美的必要条件很难具备;在执行中无法维持;带有个案研究的局限性自下而上的研究途径以组织中的个人作为出发点,以政策链条中较低和最低层次为研究的基础.强调应给基层官员或地方政府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之能够应对复杂的政策情境.贡献:它促使我们能够正视执行过程中执行机构间懂得互惠性与裁量权;促使我们重视彼此意见与利益的沟通交流.批评:它过分强调了基层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只适合于分权的政治环境;它对自上而下的研究取向的批评有失公允.公共政策执行研究的基本理论行动理论:强调政策执行是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基本观点:政策执行作为政策过程的一个环节,包含着政策执行者一系列行动.行动是政策执行的关键,政策执行的研究应以行动过程和行为性质为中心.在阐述政策执行行动过程时忽略了对行动主体的研究;忽略了对政策执行产生影响的一些环境因素.组织理论:重视组织在政策执行中的特点和作用,认为组织是政策执行的关键,研究政策执行必须充分了解组织的运作,才能理解所要执行的政策. 1)组织是政策执行的主体,任何政策都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得以执行的.(2)不论是政策方案本身还是执行环节导致的政策成功或失败,都可以通过组织得到集中反映.(3)组织的研究可以从政策执行角度反映公共政策的过程和特征.博弈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交易过程博弈理论把公共政策执行视为各级政府或各级部门之间的互动博弈过程.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1)进行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政策宣传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者的政策认知;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的政策认知.政策宣传的内容包括政策的公布和政策方案的解释、说明.(2)做好组织准备(3)进行物质准备:经费和设备两个方面(4)制定执行计划制定计划必须遵循的原则:客观原则、弹性原则、统筹原则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是实现政策目标、提高政策效益的关键环节,包括政策实验、全面推广、指挥协调和监督控制等内容.政策执行的过程---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这是政策执行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为知道新的着呢刚才做准备.包括绩效评估和追踪决策绩效评估的作用:首先,政策执行绩效评估是检验政策执行效率、效益、公平性的基本途径;其次,是决定政策去向的重要依据;再次,是进行追踪决策的必要前提.评价:通常指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得出可靠且逻辑的结论本质上是一个判断的处理过程评估:是指依据某种目标、标准、技术或手段,对收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析、研究,判断其效果和价值的一种活动,其评估报告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书面材料.是对评估对象的价值或所处状态的一种意见和判断公共政策评价的类型正式评价: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正式评估占据主导地位,直接关系到评估活动的质量,应该大力提倡,不断改进.非正式评估一方面可视为正式评估的必要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正式评估的一种重要补充,因此,在政策评估中,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缺一不可,都应给予足够重视.2)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评价机构的地位)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3)事前评价、执行评价和事后评价事前评价是在公共政策实施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价.内容大致包含三个方面:(1)对公共政策实施对象发展趋势的预测(2)对公共政策可行性的评价(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预评价.执行评价就是对执行过程中的公共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价事后评价是公共政策执行完成后对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也叫效果评价,这是对一项政策的最终评价.它在公共政策执行完成以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价方式.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发现政策问题——规划——执行——评估——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了一个周期;公共政策终止:是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而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公共政策终止的障碍1、心里抵触(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2、组织的持久性(组织为了生存下去而想尽办法避免政策终止)3、反对势力的联盟:反对政策终止的力量集合各方面力量反对终止.4、法律上的障碍:终止的法律程序复杂.难以及时终止.5、高昂的成本:沉淀成本(已经投入无法挽回);终止的实施需付出的成本:出路的安排,与利益相关者的矛盾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探索方法的一般结构,阐述它们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以及科学研究中各种方法的相互关系问题狭义的仅指自然科学方法论即研究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数学方法等.广义的则指哲学方法论,即研究一切科学的最普遍的方法决策论:是根据信息和评价准则,用数量方法寻找或选取最优决策方案的科学,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和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对同一个问题所面临的几种自然情况或状态,又有几种可选方案,就构成一个决策,而决策者为对付这些情况所取的对策方案就组成决策方案或策略.面向未来,对目前或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所进行的决策.决策论包括:五个因素:状态、方案、概率、报酬函数、期望值类型: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事实分析:事实分析就是对政策分析对象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及变化进行度量、描述与推理的过程.价值分析:考察公共决策过程中某种目的是否值得为之争取、采取的手段是否被接受以及改进系统的结果是否良好.三种价值关系:一致性、统一性局部矛盾:互相损害.战争;市场经济.处理矛盾的原则:政治与经济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利益分析:以利益为视角的政策分析.作为公共管理研究基本方法的利益分析,是制度分析、权力分析、组织分析、文化分析和伦理分析的基础.运用利益分析方法,需要明确公共管理的利益主体及其关系,判断利益主体真实的利益需求,规范利益主体寻求利益的方式,协调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寻求实现和增进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利益.系统包含三大基本特征:第一,系统是由要素组成的;第二,各要素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第三,由要素及要素间关系构成的整体具有特定的功能.公共政策系统:是政策制定过程所包含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因素,包括公共机构、政府制度、政府官僚机构以及社会总体的法律和价值观系统分析: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构成事物的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关系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优化可行方案,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可以将系统分析看作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从事物的整体出发,着眼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结构及层次、结构与功能、系统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求得最优化的整体目标的现代科学方法及政策分析方法.。
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政策的内涵简介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有关公共事务和公民利益的规划、决策和行动。
它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层面,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性: 公共政策关乎整个社会或某个特定群体的公共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
2.政府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
3.目标性: 公共政策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和利益而采取的。
这些目标可以是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
4.多元性: 公共政策涉及到许多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包括经济、教育、环境、健康等。
因此,公共政策需要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和协调。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问题识别: 政府或政策制定者首先需要确定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
2.政策制定: 在问题识别的基础上,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这包括设定政策目标、确定政策措施和资源分配等。
3.决策和实施: 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进行决策,并将政策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这需要相关部门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和合作。
4.监督和评估: 政策实施后,政府需要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定政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调整和改进。
公共政策的影响和作用公共政策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1.社会效益: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可以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资源优化: 公共政策可以合理分配社会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社会正义: 公共政策可以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促进社会公正和权益的保护。
4.社会改革: 公共政策可以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结论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而制定和实施的行动方案。
公共政策的含义与内容
1
政策调整建议
根据政策效果评估结果,提 出政策调整的建议,为决策
者提供参考。
政策终止或延续
根据政策效果和评估结果, 决定是否终止无效政策或延 续有效政策。
政策学习与改进
总结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促进政 策制定和实施水平的提高。
03
政策执行与监控
推动政策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执 行,同时建立监督机制,确保政
策的贯彻和执行效果。
02
政策资源配置
组织和调配资源,确保政策实施 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得到保障。
04
政策调整与完善
根据政策执行的情况和反馈,及 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确保
政策目标的实现。
公共政策评估与调整
政策效果评估
政策网络分析是一种用于揭示政策制定和执 行过程中各种行动者之间复杂关系的方法。 它关注政策过程中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 多个主体之间的互动,并分析这些互动如何 影响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政策网络分析 ,决策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政策的动态性和 复杂性,从而提高政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05
公共政策的挑战与改革
环境政策
针对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气候 变化等方面的政策,以维护生态平衡 和可持续发展。
外交政策
涉及国家间关系、国际合作、国际安 全等方面的政策,确保国家在国际舞 台上的利益和地位。
不同类型公共政策的特点与实例
社会政策特点与实例
具有福利性和公平性,如社会保障政策、义 务教育政策等。
经济政策特点与实例
THANKS
感谢观看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关 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 问题,实现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简述什么是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政府采取的措施,旨在满足公众利益的要求,以实现共同和长期目标。
它可以是关于政策的计划、规定、法律、政策以及通过政府采取的行动。
政府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工作可以分为认识论和实践论。
公共政策的认识论以调查为基础,总结、分析、解释、推理、叙述等,认识到各种关于公共政策的知识,勾勒出公共政策的概念、原则、发展趋势和体系,是研究公共政策的基础阶段。
公共政策的实践论涉及动作和活动,也是形成公共政策的基础,例如,政府要实施公共政策,就需要形成相关规章和政策,制定预算,审计账单,把各种项目和规则应用于实践,管理、运用和维护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系。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公众的福祉,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此,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特别注重和考虑多重利益及社会各个阶层的公正性。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了实施措施,以实现公众利益的诉求,而采取的一种政策战略,从而达到良性的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的福祉。
它不仅注重公共政策的正义性和有效性,而且非常重视公共政策的公正性和可持续性。
因此,公共政策作为政府的工具,对政府实现辉煌的职责和使命至关重要。
- 1 -。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G;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公共政策评价:是指论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5.公共决策体制: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活动程序。
6.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公共政策理念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所持有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判断。
90年代罗尼.莱森提出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管理理念,与这三种管理类型相对应,必然存在基础型、理性型、发展型三种公共政策观念。
7.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8.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现实地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及其行为方式,从而塑造着社会公共生活的形态。
9.公共道德:是一种非正式软约束力量,它既调节着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它既有历史沉淀的结果,也具有普遍持久的效力。
10.公共利益: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11.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12.公共政策回路:指以决断系统为中心,由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和制约、互相作用而构成的功能传输(输入—转换—输出)的回归过程。
13.公共决策问题:指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公共问题才成为公共决策问题。
14.公共问题:是那些有广泛影响,包括受到交互过程的间接影响,以及所有这些影响都达到了必须认真对待程序的问题。
公共政策概论 (2)
公共政策概论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各项措施和决策。
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问题的识别、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可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政策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公共政策也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性:公共政策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不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公共政策应当符合公众的意愿和期望,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应该是政府的单方面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意见征求。
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提高政策的质量。
3.复杂性:公共政策通常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方,因此具有很高的复杂性。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冲突,做出权衡和平衡。
4.动态性:社会变革和问题的出现会促使公共政策的调整和改变。
公共政策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问题的识别:政府需要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社会实际出发确定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目标。
2.政策的制定: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和征求意见等方式,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3.政策的实施: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机构的安排、法律的规定等方面的因素。
政府需要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
4.政策的评估:政策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检查和反馈。
政府需要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成效和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
公共政策
叶海卡·德罗尔:政策科学应包括基本政策、 元政策、政策分析、实现战略等内容。
克朗:从方法论角度看,政策科学应包括 五个基本范畴:政策战略、政策分析、政 策制定系统的改进、政策评估、政策科学 的进展。
公共政策分析——是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 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本质、产生原因 及其实施效果的研究。
2、政策目标
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 目标。
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
把笼统的目标具体化的方式:把总目标分 解成更低层次的子目标或实行量化,给目 标定出必须实现的数量界限。
政策目标要具有稳定性和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
拟定可供选择的被选方案,是政策分析的 基础。
政策的导向是行为的导向,也是观念的导向。 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直接引导和间接引导 导向功能的作用:正向引导功能和负向引导功能
3、调控功能
政府运用政策在对社会公共事务所出现的各 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中所起的 作用。
政府的调控作用主要体现在调控各种利益关 系,尤为重要的是物质利益关系。
使政府考 提出解决 虑解决问 问题的措 题的行动。 施。
对某一具 通过政府 体建议的 的行政机 支持,这 器将政策 样能使政 运用于解 策合法化 决问题。 和权威化。
政府为确 定政策效 果所做的 努力为什 么能起到 这些效果 和为何起 不到这些 效果。
使政府接 受某一特 定的解决 问题的方 案。
将政府政 政策发生 策用于问 作用。 题的解决。
好坏、优劣在对比中才能发现,所以要拟 定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
公共政策的定义和重要性公共政策是一种为解决公众问题而制定的规则、计划和行动方针。
它是政府通过具体的政治过程和决策来应对社会挑战和问题的方式。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共政策的定义、制定和实施的过程,并重点讨论公共政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公共政策的定义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公众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决策和行动的体系。
它是一种广泛的行动指南,旨在解决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医疗和其他领域的问题。
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通过政治过程和决策来寻求达成一致。
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政府通常会进行问题诊断、制定目标、制定方案、选择政策工具、实施政策和评估政策等环节。
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政府的智力、决策能力和资源,同时还需要与民众、利益相关者和社会的有效沟通和合作。
二、公共政策的重要性1. 问题解决:公共政策的制定可以帮助解决社会中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政府能够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如扶贫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等,有助于改善社会的发展状况。
2. 公共利益:公共政策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公共利益。
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保障社会的公正、公平和公共服务,并促进社会的公共利益最大化。
3. 社会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政府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来调整资源配置、解决社会矛盾,提高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减少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
4. 经济发展:公共政策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经济政策来引导和促进产业升级、创新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5. 社会发展:公共政策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教育、医疗、福利等公共政策,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健康服务,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三、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问题鉴定、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等环节。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一)公共政策的定义一般认为,公共政策是公共法权主体制定的对适用法人、自然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表现形式包括法律、法规、条例、规章、政令、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战略、规划和计划以及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等。
在有些情况下,公共部门不采取任何行动也代表着一种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法权主体意志的体现。
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认为,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构成了政府公共管理的主要过程和活动。
(二)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或社会、不同的政策领域,公共政策会有不同的属性,但是,它们在本质上会有一些共同的属性。
1.价值相关性一般认为,在整个政策过程中,政策制定阶段与价值紧密相关,而政策执行阶段则应该追求理性化与科学化,做到价值中立。
实际上,政策执行阶段同政策制定阶段是难以截然分开的,政策执行同样会受到执行者、政策对象信奉的价值观的影响,因此,绝对的价值中立是难以实现的。
与政策的价值相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其利益相关性。
可以说,多数公共政策都关系到对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的分配。
2.合法性公共政策要发挥对有关法人、自然人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不仅必须符合程序条件,而且必须以政策对象的接受为实践条件,无论政策对象是因为政策符合其利益与意愿而自愿接受,还是因为慑于政府的威力与惩罚而被迫接受,都是如此。
否则,政策就没有约束力,难以付诸实施,也就不能成为真正的政策。
这就是公共政策的合法性。
3.权威性和强制性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与其合法性紧密相连的。
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既然政策的合法性在本质上是通过为公众所认可、接受的合法化过程取得的,那么,只要政策具有合法性,它就必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权威性又与强制力相联系。
同样,这种权威性的取得可能是因为政策符合政策对象的利益而被他们自愿服从,也可能是因为政策对象慑于惩罚而被迫接受政策。
简述公共政策的类型
简述公共政策的类型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满足公共利益,制定、实施和管理的政策。
公共政策的广泛涵盖范围包括社会福利、教育、卫生、环境、经济、能源、国防等等。
本文将简述公共政策的类型。
1.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指政府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社会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弱势群体和保障人民享有基本权利。
社会政策的主要领域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
2.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刺激就业、控制通货膨胀等目的而制定的政策。
经济政策的主要领域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
3.环境政策环境政策是指政府为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环境政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
4.安全政策安全政策是指政府为保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国民利益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安全政策主要涉及国防、外交、反恐等领域。
安全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
5.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政府为促进科技创新、提高技术水平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科技政策主要包括研发资金、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才引进等领域,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6.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指政府为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而实施的政策措施。
教育政策主要涉及教育资源配置、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等领域,对于提高国家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7.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指政府为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而制定的政策措施。
外交政策主要包括对外政策、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领域。
国家间的经济、文化、政治、安全等都需要进行外交互动,外交政策对于国际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总之,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制定和执行的各种措施和规定。
它们覆盖了社会、经济、政治、安全、外交等方方面面,为民众提供了各种服务和保障。
在制定公共政策时,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确保公共利益被充分保障和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政策(同步练习册)一、简答题:1、简述基本政策的特征。
答:基本政策具有如下四个特征:(1)层次性:一般说来,制定和发布基本政策的国家机关规格和级别很高,通常是由国家最高权威机构或其授权机关制定和发布。
(2)广泛性:从范围上讲,基本政策要么覆盖全国,要么覆盖整个领域。
(3)稳定性:从时间上看基本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特征。
(4)权威性:基本政策是具体政策的制定依据,具体政策必须符合基本政策的要求。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哪些?答:制定政策和组织实施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现其职能的基本手段,而公共权力机关在使用这一手段时也就对它的功能做了设定,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四种:(1)管制功能:就是政策主体制约、禁止政策对象不做什么,或者说要使政策对象不发生政策主体不愿见的行为。
(2)引导功能:为了解决某个政策问题,政府依据特定的目标,通过政策对人们的行为和事物的发展加以引导,使得政策具有导向性。
(3)调控功能:公共权力机关的治理是通过政策来实现的;或者说,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实行治理的手段、工具和杠杆。
(4)分配功能:在通常情况下公共政策容易把价值或利益分配给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者,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及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3.元政策、基本政策、部门政策及其相互关系?答:(1)元政策也称总政策,是政策体系中管总的或具有统摄性的政策,对其他各项政策起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是其他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是政策主体用以指导一定历史时期全局性行动的高度原则性的指针。
(2)基本政策指针对某一社会领域或社会生活某个基本方面制定的、在该领域或方面起全局性与战略性作用的政策。
(3)部门政策指为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贯彻基本政策而制定的具体行动方案和行为准则。
(4)它们之间存在着涵盖与被涵盖、衍生与被衍生、统摄与被统摄的关系。
4、简述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
答: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客观的社会现实;(2)问题的察觉;(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与组织活动;(5)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5、简述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答:(1)实事求是。
依据该原则,政策目标的确定首先必须从实际的公共政策问题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意愿出发;其次该原则还要求我们在确定政策目标时一定要切实可行。
(2)面向未来。
政策目标本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未来的预期性,该特征要求我们在确定政策目标时必须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公共政策的目标常常要在不同的群体利益和价值取向间寻求协调。
(4)具体明确。
一旦能确定有关政策目标,就要使目标具体明确。
(5)伦理考量。
6、政策执行的手段有哪些?答:(1)行政手段,它是指依靠行政组织的权威,采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及规章制度等方式,按照行政系统,行政层次和行政区划来实施政策的方法,其特点是权威性、强制性,对象的有限性和时效性。
(2)法律手段。
它是指通过各种法律、法令、法规、司法仲裁工作,特别是通过行政立法和司法方式来调整政策执行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方法。
其特点有:权威性、强制性、稳定性和规范性。
(3)经济手段。
它是根据客观经济规律和物质利益原则,利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政策执行过程的各种不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以促进政策顺利实施的方法。
其特点有:间接性、无偿性和关联性。
(4)思想引导手段。
这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它通过运用各种方法做人的思想工作,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自觉自愿地去贯彻执行政策,而不从事与政策相违背的活动。
7、简述公共政策评估者包括哪几类。
答:(1)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处于政策活动的关键位置。
他们直接组织和参与政策活动,能较全面地掌握政策过程的全貌,获取有关政策效果的第一手材料,评估结论也容易被直接采纳。
(2)专业机构人员。
一般说来,政策系统内部的机构和人员以及政策系统外部的受托者,其评估经费、评估条件由政策系统提供,评估对象由政策指定,他们的评估结论也容易引起重视。
(3)政策对象。
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受体,又可能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的体会,因而有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估。
8、简述政策持续的原因。
答:(1)公共政策所指向的问题仍未解决。
公共政策是用来解决公共问题的,一项政策的寿命原则上应该与所面临的问题相始终。
(2)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均衡。
既得利益者指那些因是受惠的个人和组织。
这些大多数是该项政策的积极倡导者和拥护者,他们从政策中获取利益并满足于这种状态。
对他们来说,除非政策朝着更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变动,否则他们就会强烈地要求保持原状,维护现有的政策。
(3)目标具有长远性,有些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比较远大,实现目标的时间也较长,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明显的效果。
(4)执政者的长期稳定。
一项政策的持续与否往往与执政者的地位是否稳固密切有关,一项政策持续的时间一般跟政党或主要领导人的执政时间一致。
9、简述公共政策研究组织的类型。
答:政策研究组织是学术研究和实际决策有机结合的部门,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服务对象各有不同。
就其性质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它不仅提供咨询意见,还拥有部分决策权力,这一点使其在国家政策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2)半官方的政策研究组织。
(3)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
二、论述题1、试述我国公共政策的形式构成。
答:(1)中国公共政策在横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党的政策+人大决策+行政决策。
①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政策是它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一定的任务而规定的调整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各社会群体之间的行为的依据和准则。
在当代中国的现行政治体制中,党的政策,以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形式成为公共政策。
从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看,党的政策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形式应是其唯一的形式,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
②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不是处于平等的地位而是高于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人大在立法上享有最高权限,其立法权限的行使不受任何制约。
其立法决策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宪法;第二,基本法律;第三,法律;第四,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第五,人大决定。
③行政决策,它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做出的决策。
当代我国行政决策包括五种形式:第一,行政法规;第二,行政措施、决定和命令;第三,部门规章;第四,地方性规章;第五,地方性行政措施,决议和命令。
(2)中国公共政策在纵向结构上的形式构成为:中央政策(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基层政策。
①根据现行宪法,当代中国基本政策的制定权属于中央,地方政策的制定须在中央指导下进行,地方政策只是中央政策的具体化。
②从形式上看,我国的地方政府有省、市、县、乡四级,鉴于乡政府不具有政策制定的功能,而基本上是执行政策,我们将乡政策从地方政府中划出称为"基层政策",其它三级政府制定的政策称为"地方政策"。
③地方政策、基层政策仍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④中央政策具有明显的全局性,称之为宏观政策,地方政策具有明显的中观性,基层政策则是微观政策2、一项政策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和障碍有哪些?答:社会中的政策问题往往很多,但真正能进入政策议程的并不多。
一个政策问题要进入政策议程,应具备一定的条件,许多政策问题不能进入政策议程是因一定的障碍因素所致。
(1)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主要有:A、事件或问题必须明朗而严重。
一些问题必须充分暴露且表现得非常严重才有可能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组织的高度关注,从而进入政策议程。
B、要有政治权威领导人及专家学者的预测性发动,政治权威人物对问题的察觉往往较易于建立政策议程,而专家学者的察觉则不然,必须同时也得到有关权威人物的认同和支持才能进入政策议程。
C、要有正常、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上述两个条件都仅属一些特别的条件,他们并不能经常地发挥作用,即使能经常地发挥作用,也并不是经常单独发挥作用,而必须与正常、民主、开放的问题察觉机制、过程相配合才能奏效。
只有如此,一些有可能变得严重的社会问题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并不必非要等到特别严重时才引起人们的重视,也不必非得权威人物的认可、支持和提出才倍受关注。
(2)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主要有:A与进入政策议程条件相反的条件可构成障碍因素。
事件和问题并没有明显的严重化,仍处于潜在的轻微的程度,领导人和有关学者并未察觉其严重性;缺乏正常的、民主和开放的察觉机制、过程。
B在政策议程建立的过程中有双重关卡:一是社群的价值规范,二是制度和程序上的限制,凡不合乎社会既得利益者的价值规范或不合乎社会制度或程序要求的问题都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C一项政策问题能否进入政策议程还有一定程度上与对该问题的表达方式和技巧等有一定的关系。
3、试论政策方案设计的原则。
答:政策方案的设计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要确保方案质量,必须注重以下原则:(1)紧扣政策目标,政策方案的设计必须时刻以有关政策目标为核心,与目标保持一致,真正全面贯彻目标的要求,设计方案所要紧扣的目标并非只是那些暂时的、直接的政策目标,还要注意符合一些长期的、间接的或更重要的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
这一原则属理性决策模式的要求,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既可以让人们利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去尽可能充分地考虑一切可能的解决方案,从而进行优中选优,同此也能为此后修正、调整和更新政策方案提供便利条件。
(3)方案彼此独立。
该项原则要求所设计的多重方案彼此要相互独立,互不隶属,当然,彼此可同属某一大类。
(4)方案要有创新。
创新是做任何事情的生命和灵魂,在政策方案的设计中也是如此,尽管有些政策问题具有重复性、雷同性,方案的设计从内容到思路依靠已有的经验和模式也可以进行,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每一个问题的特殊性及其未来的变化性,应该力求通过不同程度的创新性方案更好地解决问题。
(5)方案切实可行。
目标要可行,实现目标的方案也要可行。
要充分考量现有和将来的条件,去设计实现目标的主体、手段、技术、步骤等,力争它们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
4、试论政策执行过程的诸环节及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功能。
答:政策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等环节。
(1)政策宣传。
政策宣传是政策执行过程的起始环节和一个重要的功能活动。
要使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必须首先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政策宣传就是统一人们思想认识的一个有效手段。
(2)政策分解:政策分解就是通常所说的制定计划,它是政策实施初期的另一项功能活动,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必经之途。
应遵循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
(3)物质准备。
物质准备是保证政策执行顺利进行的经济基础,是必不可少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