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人生戏剧化
人生阅历大文章━━谈海外作家王鼎均的散文艺术
人生阅历大文章━━谈海外作家王鼎均的散文艺术在海外,王鼎均的名字已斐声华文文学界了,但是大陆的文坛和读者就陌生多了,应当感谢百花文艺出版社把王鼎均的散文纳入“百花散文”书系,使我们得以认识海外这位在艺术上与余光中齐名的“散文大家”。
王鼎均,1927年生于山东临沂,先后在台北任职于中国广播公司和幼狮文化公司,并一度主编《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七十年代后期远游南北美洲,最后定居于纽约。
王鼎均一生多灾多难,颠沛流离,艰辛的人生阅历成为他极为宝贵的文学矿藏,也锻造了他广博深邃、沉郁顿挫的文风。
他的散文或议论的事、或抒写性情,或谈人生修养或记游踪感怀,旁鹜八极,思接六合,含蕴深潜,包容乃大,字里行间渗透着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具有浓郁的哲理性和思辨性。
他的“人生三书”(包括《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和《我们现代人》),原是与青少年谈修养的专栏文章,最能体现他散文的哲理色彩,是海外二十多年来长销不衰的“畅销书”。
成就更高,更富创造性的思乡怀旧散文。
正是这些散文,“奠定了他散文大家的基础”(《海外华文文学史初编》第八章)一、幻化的乡愁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王鼎均一代游子尽望乡。
“乡愁文学”是台湾、海外文学中的一道独特景观。
小说、诗歌、散文,各种体式,蔚为大观,佳作迭出,俯拾皆是,而且几乎全是呕心沥血、发之肺腑的感人之作。
王鼎均很早就加入到“文化乡愁”的合唱行列之中。
早期的散文集《情人眼》中就有《咖啡路》这样“浓得化不开”的乡愁。
文章写“梦中的小精灵”沿着又涩双黏的“咖啡路”,向故乡飞,历尽险阻,寻到了故乡的“那一片黑瓦”,却是空寂无人,像进入迷宫,“冲进一扇门双一扇门,门外有门,门内无人”,而在“最后一道门”外,有一条笔直通向地平线的路,同样是“咖啡色,又苦又涩,没有辙迹”。
这篇运用超现实手法写成的散文,通篇充斥着黏涩的咖啡路、蔽天的蚱蜢、煤灰般的雾、壮男的半截尸体、山洪、水灾和幽寂的庭院等意象,驳杂繁复,色调灰暗,很有点颓废情调。
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作者:陈蕾
来源:《语文世界(中学版)》2022年第07期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于传统耕读之家。
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广播公司,并曾担任多家报社副刊主编。
51岁移居美国,1979 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任教,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著作近40种,被誉“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他的创作范围很广,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
有人曾经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诗心散文脸戏剧身段。
”从1992 年至2009 年,历时17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
另有《人生观察》《長短调》《世事与棋》《海水天涯中国人》《江河旋律》《春秋花果》等散文集行世。
丰沛的内在能量,饱满的创作激情,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其成为一代散文大家。
王鼎钧说过,他和文学的关系是: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
“文学是他自救的良药,他的洞察力惊人,文字洗练,具有穿透力。
他的创造力旺盛,忌讳重复,务求超越。
他是讲故事的高手,信手拈来,却意蕴深幽。
他更是布局谋篇方面的大家,构思巧妙,流畅之中富有张力。
”这或许是对王先生散文最好的评说。
王鼎钧
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一、简介(能让你大致了解一下王鼎钧)末期弃学从军,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
王鼎钧从14岁开始写诗,19岁写成《品红豆诗人的诗》,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
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国人的眼睛”、“崛起的脊梁”。
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
二、人生经历及写作经历王鼎钧一生受两个人影响最大,幼年受沈从文作品影响,立志写作;后来受夏丏尊影响,立志帮助文学青年。
王鼎钧14岁开始写诗,16岁尝试评论《聊斋志异》,19岁在陕西安康日报发表第一篇作品《品红豆诗人的诗》。
1942年夏去大后方投入李仙洲将军创办之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
抗战末期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随国民党军队宪兵团经南京、上海、沈阳、秦皇岛、天津、青岛。
1949年王鼎钧来到台北,考入张道藩创办之小说创作组,受王梦鸥、赵友培、李辰冬诸先生调教,奠定基础,终身自学不息,力行不懈。
1950年代初期,王鼎钧进入中国广播公司做剪报、贴资料的工作。
有一天,编撰组一位撰稿人员临时请假,主管就叫他临时写了一篇广播稿,结果比原来那位老手写得还好,于是就把他调去专门写稿。
在中广公司,他先后担任过中国广播公司编审组长、节目制作组长、专门委员等职务,写了许多广播剧本;后来又进入中国电视公司做编审组长,并且参与电视剧写作。
王鼎钧在50年代初期,先后主编过《台北扫荡报》副刊、《台北公论报》副刊、《征信新闻报》副刊、《中国语文月刊》等;亦曾为正中书局编审,并且做过台北三大文艺基金会评审委员。
1953年至1954年间,在台湾“文艺协会”主办之“小说研究班”,从事小说创作之研究,并开始从事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之工作。
1963年至1966年间,王鼎钧还担任《中国时报》的主笔和《人间》副刊主编,也曾担任过幼狮公司期刊部的总编辑。
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来美,任双语教程中心高级研究员,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
一本能助人成长的好书——王鼎钧和他的《开放的人生》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头狮身人首的怪兽,名叫司芬克斯。
它向过路人提出这样一则谜语:“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请问是什么动物?”猜谜的条件是:如果过路人没有猜中,就要被吃掉;如果过路人猜中了,它就跳岩自杀。
后来,聪明的俄狄浦斯猜中了,怪兽果然信守诺言,跳岩而死。
那么,俄狄浦斯的答案是什么呢?他说这种动物是人,因为人在幼年时不能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到了老年又要拄一根拐举了许多新鲜的事例进行释义,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充满了人生智慧,在报纸上刊载后,立即引起广泛的关注,一时间竟有九家出版社欲将这些短文结集出版,最后被刚刚成立的尔雅出版社争得版权,成为该社成立后献给读者的第一本书。
没想到,这本书问世之后,很快成为畅销读物,许多学校和家长都把该书作为作文和修养品德的补充教材,甚至还被有些部门列入员工必备读物,要求人人都应拥有一册。
出版社在惊喜之余,不得不一版再版,
一本能助人成长的好书
——王鼎钧与他的《开放的人生》
文/靖一民。
王鼎钧通达文章
王鼎钧,1925年生,山东临沂兰陵人。
1949年到台湾,1978年应新泽西州西东大学之聘赴美,任职双语教程中心,编写美国双语教育所用中文教材。
退休后定居纽约。
革命怎么可以有个人自由呢?2022年,王鼎钧回忆录的四部曲已经出版了三部,第四部《文学江湖》是写台湾三十年,我深表期待之情。
“我现在写得很慢,材料太多,有时候觉得慢一点也好,这是我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如果匆匆赶完,以后做什么呢?岂不是等死?”王鼎钧说,抗战、内战、台湾,很多人写过,可是他写的有自己的特色:“如果一个作家讲出来的话跟人家一样,这个作家就死掉了。
可是你的说法跟人家不一样,人家不喜欢;当伙计,老板不喜欢;当朋友,朋友不喜欢;当教徒,牧师不喜欢。
伙计也做不好,情人也做不好,信徒也做不好,只有做作家。
可怜的作家,他也是一个浮士德,他的灵魂抵押给文学。
”王鼎钧生于山东临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家乡的抗日游击队,后投入李仙洲创办的国立第二十二中学,辗转安徽、河南、陕西各地。
我好奇抗日游击队的经历:“打游击时您拿过枪吗?”王鼎钧说:“我小学毕业12岁,那年抗战发生。
14岁参加过游击队,那是我们家乡人组织的,国民党给它番号。
他们发给我一个特别短的枪,叫马枪,那时候骑马用长枪不方便,专为骑兵造的一种枪。
我受过射击训练,没有实战经验。
游击队里什么枪都有,中正式,汉阳造,还有一种土造的枪,一次装一颗子弹。
有过战斗,但是我没有上前线,我太小了。
”王鼎钧从流亡学校初中毕业即辍学从军,经沈阳、天津、上海到台湾。
他回忆1949年以前对时局的理解:“当年社会不公平,国民党没有办法改变这个社会,只有在旧的基础上来建立它的政权,仍然不公平,所以下层的人民非常盼望公平。
那时候的口号:要平等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没有平等。
革命怎么可以有个人自由呢?那时候许多人说:我们宁愿牺牲自由,我们要平等。
很多有志青年要改造这个社会,或者是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要出气的,都去参加八路军。
人生舞台:读《人生》感悟人生剧场的戏剧性
人生舞台:读《人生》感悟人生剧场的戏剧性《人生舞台:读《人生》感悟人生剧场的戏剧性》人生,如一场瑰丽的戏剧,不同人在其间饰演着各自的角色,刻画着独特的人生篇章。
曾阅读过著名作家矛盾的《人生》,我沉浸在其中,对于人生这个剧场的戏剧性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
第一幕:出生之谜人们的人生从出生开始,如同一个神秘的谜团,等着我们去探索。
正如戏剧中的开场白,我们以无法选择的方式降临到这个世界,蒙上了眼睛与未知对话。
这一幕将我们融入到戏剧中,注定了我们即将经历的各种人生事件。
第二幕:奋斗与磨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需要付出努力与奋斗。
正如剧中主角在面对生活的抉择时,需要付出代价般。
在这个人生剧场中,每一个个体都在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
第三幕:情感的纠葛在剧情中,情感纠葛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人生亦如此,我们会经历喜怒哀乐、爱与被爱的情感之旅。
这些情感不仅构成了戏剧的精彩,也为我们的人生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有时,我们会扮演爱情的主角,有时又在友情和家庭的戏码中尽显真情实感。
第四幕:成功与失败人生剧场中也无法避免成功与失败的交织。
戏剧的张力往往来源于主角的胜利与挫折。
在人生舞台上,我们不仅会在成功中体会到胜利的喜悦,也会在失败中尝遍苦涩。
然而,正是这种曲折与起伏,让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人生的真谛。
第五幕:人生的定格当剧情即将走向尾声时,人生的定格也随之呈现。
与戏剧结局一样,我们必须直面生命的极限和终结。
在人生舞台的最后一刻,我们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或许我们曾是某个戏剧中的英雄,或许我们只是某个戏剧中的配角,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在这个人生剧场上演绎了独一无二的故事。
在《人生》这本书中,矛盾以戏剧的形式探讨了人生的戏剧性。
通过那些戏剧人物的命运与情感,我们有机会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
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深受触动。
从而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珍惜人生。
王鼎钧散文的魅力
王鼎钧散文的魅力王鼎钧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不及余光中、刘墉、张晓风、三毛等台湾作家,但引起的好评和尊敬却丝毫不亚于后者。
楼肇明认为王鼎钧与余光中共同完成了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黄万华认为王鼎钧的散文有超凡的诗意,也有日常的情意,是我们自己久久渴望而不得的好文章。
自1994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了王鼎钧散文集《大气游虹》,此后大陆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的王鼎钧散文集主要有:《王鼎钧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讲理》(山东文艺出版社,2003)、《风雨阴晴》(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情人眼》(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人生试金石(三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作文三书(全三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一方阳光》(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齐鲁晚报》曾开专栏刊载王鼎钧散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王鼎钧散文在大陆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源自于王鼎钧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王鼎钧的散文有丰富的人生含量,王鼎钧散文的魅力首先在于它的深刻性。
王鼎钧自一九五一年开始写作,一直笔耕不辍,主攻散文,出版各种散文集数十种。
优秀的散文对于作者的要求是要通透人情世故,真正做到“世事洞明”,从而写出“人情练达”的好文章。
王鼎钧的散文充满了智性,往往见他人之所未见,发他人之所未发,读后让人有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王鼎钧散文中的智性是他生命经验的结晶,王鼎钧是一个注重内敛修身的传统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意识的现代人。
他自觉地追求一种个人人格的大境界,在他的散文中,基督的博爱、儒家的担当、道家的淡泊、西哲的洞见常常融入叙事抒情之中,不管是写给少年的书,写给青年的书,还是写给老年的书,王鼎钧都以其深刻的见识给读者以启迪。
“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这是经验的提纯,智慧的浓缩。
”(《六字箴言》)短短的一句话,总结了人一生中应该有的两种人生态度。
名人妙语人生三步曲_作文素材
名人妙语人生三步曲
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名人妙语人生三步曲,感谢您的阅读!
德国诗人歌德,以一首小诗概括人生走向成熟与完美的经历:“少年,我爱你的美貌;壮年,我爱你的言谈;老年,我爱你的德行。
”
中国诗人刘大白,曾赋诗一首赞美人生三部曲:“少年是艺术的,一件一件地创作;壮年是工程的,一座一座地建筑;老年是历史的,一页一页地翻阅。
”
诗坛老将臧克家,写有一首小诗这样表现旧中国农民穷苦悲惨的生活:“儿子,在土里洗澡;父亲,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
女作家尤今,则通过三辈人对饮料的不同喜爱来反映现代生活:“儿子喜欢汽水,他只尝甜味;父亲爱喝咖啡,这里亦苦亦甜;爷爷要喝白开水,因为它极淡极淡。
”
学者王鼎均,对人生三部曲更有其独特的体味:“上帝把幼小的我们给了父母,把青壮的我们给了国家社会,到了老年才把我们还给了我们自己。
”。
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王鼎钧散文论
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王鼎钧散文论肖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中文系,武汉430073)内容摘要:多年的战争经历使王鼎钧具备了和平年代的作家难以企及的阅历、悲悯和智慧,非常年代的特殊经历使作者领悟到危急时刻极具个人性的表意系统和修辞方式,从而写出“因果纠结、生死流转”中“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
作者在忧患意识和审美境界的相互转换和辩证统一中,通过种种关于“非常情非常理”的书写,参悟人事的道理、万物的灵性和创作的奥妙,以积极入世的随缘心态破解“非常”背后的“平常”,力争达成人生和艺术的三重境界的修为。
关键词:战争;忧患;审美;非常;平常王鼎钧文学创作的精髓在于他写出了“因果纠结、生死流转”中“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而能不以常情常理而度之者,首先以阅历开阔眼界,次之以悲悯形成观照,最终以智慧做出了断。
由怒目少年到江湖鼎公①,年近期颐的王鼎钧曾经多年流离失所,几次背井离乡,经历“七个国家、五种文化、三种制度”,“多难、多学、多寿”使他拥有二十世纪中国人少有的人生厚度、宽度与长度,因此才能写出人生中“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
正是通过这些难以言喻、莫可名状之处,王鼎钧才得以透视人性的驳杂,感悟造化的奥妙,发起文学的大愿。
为何王鼎钧能参悟“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之处3我以为战争是首要的原因!王鼎钧*作者简介:肖画,文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天学中文系副教授#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天项目“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项目标号:14ZDB080)阶段性研究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华文文学和华语传媒的共生态研究”(项目编号:17BZW036)阶段性研究成果,中央高校基本科研项目“中外文化互渗里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青年教师创新)(项目编号103/31511910301)阶段性研究成果#①沈卫威:《“流亡学生”齐邦媛、王鼎钧对历史的见证》,《读书))2018年第10期#221/生于1925年,从抗日战争到国共内战再到国际冷战,二十世纪足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王鼎钧无不直接、间接厕身其中。
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两篇散文读后随笔 百度赤道中人
台湾作家王鼎钧《活到老真好》和《脚印》读后感言赤道中人王鼎钧的这两篇散文,都是写关于人生修养、喜怒哀乐交织的人生漫漫旅途和如何看待人生的矛盾冲突中的无奈及无奈中的应对态度,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观,间接或直接地教化读者对这世事苍茫的人生,和这个有时被称之为大千世界的一种认识与警言。
如果人生阅历还不算广的青年朋友读了这两篇散文,也许会觉得作者有些老气横秋、倚老卖老的口气,但对我——一个已知天命的人来说,看着墙上的挂历一页页日渐日地撕去,读这两篇文章,却正当时。
人生是什么?大不了是生、老、病、苦、死。
读了《脚印》的朋友,是不是可按文中的“今圣后贤”创造出生老病苦死皆乐来?我想是可以的,起码我们现在已经有“生日快乐”、“乐龄人”、“苦中作乐”和日后将成为世界各国都合法化的“安乐死”四个,加上一个享受人生“健身防病乐”,只要在不发生战争或海啸,或其它的天灾或横祸下,也勉强能够凑数成了“人生五大乐”了。
既然能够,为什么我们不就如作者那样的天马行空般拾起那些曾经散落过的回忆、泪、歌声、梦的脚印呢?我读了几遍《脚印》,想从文中中准确知道假使自己即成鬼魂,是不是要从从呱呱坠地时始的第一个脚印捡起到临终前的最后一个?还是从离世时的最后踏在土地的一步往过去捡起?或是想从哪就从哪捡起?但看来作者对这认为这并不重要,从哪儿捡起都可以。
因为文章在开始时说死者鬼魂要把生平所经过的路再走一遍,说明捡脚印是从头开始,从儿时到老死的一段时间;但文中中间却又有这样一句说:“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这旅程的终点,当然就是故乡。
”——这个应该是指从死后走到生前,才能返回故乡吧。
反正是拣,重点在捡人一生的记录,从哪捡起我也认为并互不矛盾了。
说说这些检脚印的事,其实是想说明作者在不知不觉间已把我们引入了他笔下的世界,作者的引人入胜的文笔成功之处;主要我认为有:一、是因为作者的构思与众不同,运用神话或鬼话都不关紧要,只须套住了读者,使读者要继续读下去就可以,且越往下读越入神。
王鼎钧:大气游虹
r
一
F
1
( 台湾 著名 散 文 家 张 晓 凤语 ) 他 是 淡 薄名 利 的 纯 粹 文 人 , 穷 毕 。
一
日 大限将到的时候 ,牛头马面不是拿 着令牌和锁链在 从未脚踏实地? 古人说 , 读书要有被 一棒打 昏的感 觉,
旁等候 出窍的灵魂 吗? 以后是审判 ,是刑罚 ,他哪有 我觉得 “ 乡”也是。4 岁万籁无声,忽然满耳都是 还 o
时间去捡脚印?以后是 喝孟婆汤 ,是投胎转世,他哪 有能力去捡脚 印?鬼魂 怎能如此潇洒 、如此淡泊、如 还 乡、还 乡、还 乡——你还记得吗? 乡间父老讲故事 ,
王 鼎 均
乡愁是美 学.不是 经济学。思 乡不需要奖赏 ,也 陈年 旧酿。 人散落 , 泪散落 . 歌声散落, 印 落, 脚 散 我
用不 着和别人 竞赛。我的 乡愁是浪 漫而 略近颓废 的,
一 一
仔细收拾 ,如 同向夜光杯 中仔细斟满葡萄美酒。
带着像感 冒一样 的温柔 。
前留下的脚 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 事,他
也许,重要 的事情应该在 生前办理 , 死后太无凭 . 之年做 一次回顾 式的旅行 , 镜花水 月,回首都有真在。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 :人死 了,他 的鬼魂要把生 太渺茫难 期。也许捡脚 印的故事只是提 醒游子在垂暮 的鬼 魂要把生平经过 的路再走一遍。车 中、船 中,桥 若把平生行程再走一遍 .这旅程 的终站, 当然就是故 上、路上 ,街头、巷 尾 ,脚 印永 远不 灭。纵然桥 已坍 乡。 了, 已沉 了. 已翻修上柏油 . 船 路 河岸 已变成 水坝 , 一
历史就在你的脚下
历史就在你的脚下作者:李彬来源:《新闻爱好者》2015年第10期这个《新闻与文化书谭》专栏,不知不觉就要结束了,如何收束,最后一篇谈什么,自然颇费心思,正当举棋不定时,友人惠赠一套四册“王鼎钧回忆录”,同专栏开篇所谈一套四册《范敬宜文集》在新闻与文化的意味上一脉相通,以此作结也可谓首尾呼应了。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也就是《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之兰陵,1925年生于耕读世家,少年时参加抗日游击队,后以流亡学生辗转于安徽、河南、陕西。
国共内战中当过国民党的宪兵与解放军的俘虏,1949年流亡台湾,先后供职军方《扫荡报》、“中国广播公司”等媒体,晚年定居纽约。
在台湾新闻界与文化界,王鼎钧以散文著称,1992年至2009年,他陆续撰写了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以一种细腻的回忆、敏锐的感受、生动的书写,展现了现代中国内忧外患的时代风云,从抗战到内战,从大陆到台湾,“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这部宛若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的私人历史,大到风云变幻,小到家长里短,不管状人写物,还是剖事析理,无不娓娓道来,文笔自然、清新、生动,读来如饮醇醪,陶然忘机。
如此新闻与文化的书写,对普通读者了解社会、认识人生固然多有裨益,而新闻记者更是值得一读。
因为,既可从中体悟知人论世的功夫,换一种“陌生化”视角理解身处的时代与社会,从而更懂得“现实中国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又可学得或悟得“文章不著一字空”的门道,避免党八股的陈词滥调、洋八股的莫名其妙。
四部曲分为两大板块,前三部是在大陆的人生回顾,第四部是在台湾的文学追忆,而一脉相通的则是天长地久的故国情怀,如同那位同样流寓海外经年的新闻人与文化人赵浩生所起回忆录的书名《八十年来家国》。
若将四部曲比作交响乐的四个乐章,那么作为主体与精华的前三部又像奏鸣曲式的三部曲——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受想行识·化血泪成明珠(转载)
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受想行识·化血泪成明珠(转载)当代著名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于《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不是严肃的语言学专著,而是一本有关纳粹德国的“语言批评”。
作者维克多·克莱普勒倒是想写一本专著出来,但是历史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战时,作为犹太人,他不但失去教职,自己的藏书被全部没收,而且连去图书馆借书也很困难——多亏他的雅利安妻子可以帮他借书,不然连这种秘密笔记的写作,也是不可能的。
纳粹最强大的影响力不是来自一个个演讲(尽管希特勒和戈培尔都是这方面的天才),也不是通过大量的文章或者传单、无数的标语或者旗帜来实现的,它所依靠的,不是任何人必须有意识地思考或者有意识地感受才能够吸收接纳的东西,而是通过一句句常用语、常用句型潜入众人的肉体与血液。
它通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将这些用语和句型强加给了大众,令人机械地和不知不觉地接受下来。
当然,这只是狭义上的语言,第三帝国的语言还包括广义上的各种符号,甚至姿势、体态等。
它带有一种十分可怕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出自它所有的表述和遗物:豪华建筑无度的夸耀及其废墟、广告牌上的冲锋队和党卫军士兵、高速公路和殡葬合墓。
这些都是第三帝国的语言。
对犹太人来说,最可怕的一种纳粹语言并不是一句话,一个词,而是“黄星”。
一块黄色布块上印着黑色的字迹——“犹太人”,框在两个套在一起的三角形里,由粗体印刷字母组成。
克莱普勒曾调查过很多幸存下来的犹太人,最苦涩的日子是哪一天?答案惊人的一致:1941年9月19日,从那一天起,犹太人都必须佩戴这样的黄星。
黄星这种纳粹符号,把所有犹太人与雅利安人区分开来,这样,犹太人是分散还是聚居在一个小区,已经不再重要。
歧视和迫害,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克莱普勒就是通过对这样具体的符号和词语的分析,揭示了第三帝国语言的可怕。
它就像毒素进入了自来水,每一个人都难以幸免。
很多看上去善良的人,会在不经意间显示出中毒迹象。
2020秋高中语文《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三单元10命名记
10命名记王鼎钧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不及余光中、刘墉、张晓风、三毛等台湾作家,但引起的好评和尊敬却丝毫不亚于他们。
楼肇明认为王鼎钧与余光中共同完成了对现代散文传统的革新,将散文的阳刚之美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齐鲁晚报》曾开专栏刊载王鼎钧散文,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
王鼎钧散文在大陆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源自王鼎钧散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美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字体赏美文脚印王鼎钧人生有时颇感寂寞,或遇到危难之境,人之心灵,却能发出妙用,一笑置乡愁是美学,不是经济学。
思乡不需要奖赏,也用不着和别人竞赛。
我的乡愁是浪漫而略近颓废的,带着像感冒一样的温柔。
你该还记得那个传说:人死了,他的鬼魂要把生前留下的脚印一个一个都捡起来.为了做这件事,他的鬼魂要把生平经过的路再走一遍。
车中、船中,桥上、路上,街头、巷尾,脚印永远不灭。
纵然桥已坍了,船已沉了,路已翻修上柏油,河岸已变成水坝,一旦鬼魂重到,他的脚印自会一个一个浮上来。
想想看,有朝一日,我们要在密密的树林里,在黄叶底下,拾起自己的脚印,如同当年捡拾坚果;花市灯如昼,长街万头攒动,我们去分开密密的人腿捡起脚印,一如我们当年拾起挤掉的鞋子.想想那个湖!有一天,我们得砸破镜面,撕裂天光云影,到水底去收拾脚印,一如当年采集鹅卵石。
在那个供人歌舞跳跃的广场上,你变成了老翁.真快,真简单,真干净!种种成长的痛苦,萎缩的痛苦,种种期许,种种幻灭,生命中那些长跑、长考、长年煎熬、长夜痛哭,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发生,“昨日令我一瞬间”,时间不容庸人自扰。
这不是大解脱、大轻松,这是大割、大舍、大离、大弃,也是大结束、大开始。
我想躺在地上打个滚儿恐怕也不能够,空气会把我浮起来。
王鼎钧的四部回忆录《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是王鼎钧先生的四部回忆录.《怒目少年》在《怒目少年》中,少年王鼎钧在流亡途中生了毒疮,幸亏一护士替他排脓换药.往下,叙述护士的身世,她本来和未婚夫同是流亡学生,为了支持爱人攻读博士学位,自己外出工作,赚微薄的薪水.“我们渐渐发现她不是一个可爱的女子,以她的身材,面容,性格,恐怕都不能使她的中学同学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回到她的身边。
王鼎钧 :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王鼎钧: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陈蕾
【期刊名称】《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
【年(卷),期】2022()7
【摘要】王鼎钧是当今华文文坛依然坚持创作的最高龄作家。
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辗转于世界各地,他以大慈悲情怀记录历史,以真、醇、理、趣笔致洞见人心。
或许你曾听说过他的“人生四部曲”,听他用“一代中国人的眼睛”历抗战艰苦,看两岸相隔,述人生悲苦;或许你也曾听过他自命“聆听哭声的捕蝶人”,在黑白人世捕捉华美幻影,写下《碎琉璃》《情人眼》《左心房旋涡》;或许你也曾听过他在黑夜回顾往昔,在人心不古中祈望时间与上帝,写下《活到老真好》《黑暗圣经》……他的文字,气质与沈从文最相契合,辞工旨丰,慧美丰赡。
所以,著名作家韩少功才说:如果有青年要学写散文,我总是推荐中国台湾散文一哥王鼎钧。
所以,与他并称华人散文双子星座的余光中才会说:海外作家鼎盛,风格多般,其旅外尤久而创作不衰者,诗人首推杨牧,散文家首推王鼎钧。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陈蕾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工业科技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乳·水·酒·药——读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
2.天地大美,生生不息——王鼎钧散文《自然》的解读
3.那永恒奉献着却最终消亡的树——评王鼎钧散文《那树》
4.不可以常情常理而度之--王鼎钧散文论
5.文本细读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以王鼎钧《那树》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王鼎钧“人生三书”中的“信心”
论王鼎钧“人生三书”中的“信心”裴井纯【期刊名称】《德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28)005【摘要】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人生三书”通过小故事讲述大道理,以建立信心作为人生的根基,将出世情怀融于人世精神之中,让人生变得既积极进取又豁达从容。
“人生三书”的要义可以概括为“有信有望有爱”,其中“信心”贯穿于“人生三书”始终。
本文试从中西方文化关于对“信”的阐释人手,通过“信心为人生之本”、“信心为修为之首”、“信心需要培植”等三个章节,梳理“人生三书”中对“信心”的诠释和升华,展现“人生三书”中人生智慧的冰山一角,并借以帮助处在困惑中的现代人。
%Taiwan writer Wang Dingjun's Book of Life, through the small storys tell the truth of life, was wrote in the nineteen seventies, influencing generations of young people, known as the"modern Analectsof Confucius". Be diffent with Positive spirit Which in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Book of Life" can be summarized as"Have faith, hope, love",the "confidence'is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building foundation.【总页数】4页(P58-60,64)【作者】裴井纯【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济南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相关文献】1.飘摇人生路怜慰世间情——王鼎钧散文析论 [J], 孟二伟;;2.华文作家的异域书写与身份探寻——以王鼎钧为论(中) [J], 黄雅莉3.论王鼎钧作品中的“兰陵文化”情结 [J], 曲筱鸥;4.论王鼎钧作品中的“兰陵文化”情结 [J], 曲筱鸥5.文本细读在散文教学中的渗透——以王鼎钧《那树》为例 [J], 桑小燕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鼎钧:人生戏剧化
发表时间:2015-12-04来源:光明日报
我喜欢把生活经验记下来,让许多人都知道,我有“记录癖”。
后来我知道,只会记录并不够,作家要把他的人生经验戏剧化,再写成作品。
“戏剧化”是翻译过来的术语,意思是作家创造出含有戏剧性的事件,“戏剧性”一词也是自外引进,最初没有标准译法,一度有人翻译成“精彩”,有人翻译成“有声有色”。
佛经上说,有这个因就有那个果,“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
冯梦龙把它戏剧化了,他说,某个地方有一座庙,庙里供着一尊用木头雕成的佛像。
村子里有一户人家很穷,到了冬天,没有燃料做饭,他到庙里去偷那尊佛像,把佛像劈开当柴烧。
村子里有一个木匠,他到庙里去烧香拜佛,发现佛像不见了,就回家雕了一尊,送到庙里供奉。
那个穷人到处找燃料,他听说庙里又有佛像了,就再去偷,那个木匠,那个佛教徒,也赶紧再去补充。
一年又一年,年年冬天都是这样。
后来,偷佛像的人和雕佛像的人都死了,阎王审判他们的灵魂。
毁坏佛的金身是大罪,那个小偷罪业深重,要下第十七层地狱。
那个木匠,那个不断为佛陀造像的人,受的处罚更重,阎王把他打入第十八层地狱。
为什么呢?阎王说,正因为你造了那么多佛像,他才毁坏了那么多佛像,佛的金身才受到这么多的污辱,要不然,那个小偷哪里有机会造这么严重的恶业?木匠的责任比那个小偷的责任还要大。
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剧化”,看不见的起心动念转变成看得见的言行造作,就像演戏。
不光说我累了,他喝醉了,不光说他是武松,他
很勇敢,不光说好可爱哟,好可怕哟,好烦哟,好小气哟。
报馆里来了个新编辑,常常受总编辑责备,生了一肚子闷气。
有一天他买了一个西瓜,特别选了红瓤的瓜,左手捧着西瓜,右手拿着切西瓜专用的大刀。
他说我请总编辑吃西瓜,“咚”的一声把西瓜放在总编辑的办公桌上,手起刀落把西瓜劈开,然后“咔嚓咔嚓”一连几刀,刀尖对着总编辑伸出来又收回去,收回去又伸过来,刀上带着血红的西瓜汁。
他这是干什么?这就是剧化。
这时候我知道,为什么说文学作品是表现人生,不是记录人生,记录还没有戏剧化。
为什么说文学作品是诠释人生,不是解释人生,解释还没有戏剧化。
人人都有一种烦恼,理智和情感的冲突。
可以说,人每天都在理智和情感的冲突之中。
纽约市的某一位市长公开告诉市民,纽约市地铁上的乞丐都是骗子,他们的收入比你好。
可是,你坐在地铁的车厢里,看见一个女孩爬过来,你还是忍不住掏钱给她。
事后想想,她不能走路可能是假装的,究竟该不该对她施舍?你就有了理智和情感的冲突。
这时候,你的“理智和情感的冲突”还没有戏剧化。
在《白蛇传》里面,“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就完全戏剧化了。
白娘子代表人的情感,法海和尚代表人的理智,那个许仙承受两方面的压力,“情感”教人做喜欢做的事,“理智”教人做应该做的事。
我喜欢抽烟,医生说不要抽烟,应该戒烟,医生就代表理智。
有人抽了又戒,戒了又抽,抽烟有害处,我认了,担当了,戒烟有益处,但你那点儿益处我不要总可以吧!这是普通戒烟。
如果是戒鸦片,戒毒,往往要警察
把吸毒的人送进医院,限制自由,他既是病人,又是犯人。
毒瘾发作的时候,医院把他绑在病床上,由他忍受痛苦,这时候,理智就很冷酷,情感就很激烈,这个病人要自杀,或者要杀护士。
理智冷酷,情感任性,冲突不断升高,就会闹出乱子来,所以法海和白娘子斗法,水漫金山。
戏剧化是“客观化”,可是在戏剧化的过程中,作家的性格、修养、见识、格局都是变量,客观中又有主观,因此,戏剧化也是个别化、特殊化。
“此起故彼起,此生故彼生”,原文照念,人人一样,但经过戏剧化的诠释,就有了分别。
有人将其解释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不是戏剧化,这是哲学化。
人对他的生活经验可以戏剧化,也可以哲学化,文学作家倾向戏剧化,他唯恐哲学化造成简化,简化往往制造教条。
善恶因果,一言难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仅为其一,可能善有恶报,恶有善报,可能目前的善报日后演变为恶,目前的恶报日后演变为善。
冯梦龙的诠释超出了善恶论断,他没说善恶,没说谁是瓜谁是豆,善恶因果可以有多种组合,因此,戏剧化又是深刻化,丰富化。
人生在世要尽很多责任,很累,忽然想放松一下,逃避一下,自己对自己犒赏一下。
诗人说:“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这个表述倾向哲学化,他做出结论。
另一个诗人说:“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他倾向戏剧化,写出过程。
表述过程时,结论尚未产生,做出结论时,过程业已消失。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苦于白昼太短,夜太长,就用肢体活动冲破夜的牢笼。
所谓秉烛,应是高举火把,可以想象,书桌上的烛台,经过电影“融出融入”的剪接手法,化为火把。
火把的光
线很强,手持火把的人为同伴照明,自己眼中的能见度很低,所以当年夜间出游必定呼朋引类,成群结队,一片火把制造暂时的白昼,南北朝的大诗人这么干的时候,地方官府误以为出现山贼。
哲学化使读者思考,戏剧化使读者兴味盎然。
文学作家大都追逐戏剧化。
有时候,生活经验的本身就带有戏剧性,受过写作训练的人能够发现它,珍惜它,使用它,没有受过写作训练的人反倒把它抽象化。
抗战时期,日本军队占领了半个中国,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到处都是抗日的游击队。
那时候我的年纪很小,也参加抗日,我们受到日本军队的攻击,就往山区里头逃,日本军队紧紧地跟在后面追,从白天追到黑夜。
老天爷降下倾盆大雨,天地间一团漆黑,要靠天上有闪电的时候才看得见脚底下的羊肠小道。
山路崎岖,人人一直拼命往前走,走着走着前头怎么停下来了,原来前头是个悬崖,前有悬崖,后有追兵,这可怎么办?人人望着司令官,司令官毫不犹豫,他下命令向后转,走回去!冤家路窄,万一碰上日本军队呢,那也得回头走,总不能守着这个悬崖。
走进来是危机,走出去是更大的危机,危机一步一步升高,这就如戏剧。
当年一同历险的一个人,他对这一段生活经验另有一番说法,他告诉人家,做领袖的人要果断,要有担当。
这是倾向哲学化了。
(王鼎钧,作者为著名作家,现居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