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
情志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是什么
情志障碍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是什么在探讨健康与疾病的领域中,情志障碍与精神疾病是两个备受关注的概念。
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又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和表现。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情志障碍。
简单来说,情志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情感和心理状态方面出现的异常和不平衡。
这可能包括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情绪反应,或者长期处于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定的状态。
比如,一个人在面临工作压力时,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焦虑和紧张,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但如果这种焦虑持续时间过长,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就可能构成情志障碍。
精神疾病则是一类更为严重和复杂的心理障碍,通常会对个体的思维、感知、情感、行为和社会功能产生显著的影响。
常见的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度抑郁症、强迫症等。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导致其无法正常地理解现实世界和与他人交流。
那么,情志障碍与精神疾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情志障碍往往是精神疾病的前期表现或者危险因素。
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长期的情志失调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
比如,长期的抑郁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干预,可能会逐渐发展为抑郁症这一严重的精神疾病。
同样,过度的焦虑情绪如果持续积累,也可能增加患上焦虑症的风险。
情志障碍和精神疾病在症状上也存在一定的重叠。
例如,焦虑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失眠等身体症状,这些症状在某些情志障碍中也可能出现。
抑郁情绪不仅在抑郁症患者中表现明显,在一些经历重大挫折或生活压力的人群中也可能暂时存在。
然而,精神疾病的症状通常更为严重和持久,对个体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造成的损害也更大。
两者在病因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遗传因素、环境压力、心理创伤、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对情志障碍和精神疾病的发生起到作用。
一个人如果具有遗传易感性,再加上长期处于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中,就更容易出现情志问题,甚至发展为精神疾病。
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精神状态是指一个人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总体表现,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情境下,精神状态可能会存在各种问题。
下面将分别对精神状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讨。
一、焦虑症状焦虑是一种精神状态,它体现在一个人感到紧张、担忧、不安和忧虑等负面情绪。
有时候,焦虑可能涉及到社交交往、心理压力等方面。
一些可能导致焦虑症状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 压力过大:当一个人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时,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的压力。
这些压力可能是来自于工作、家庭、学业等方面。
2. 消极的情绪:当一个人处于消极的情绪中,他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 身体失调: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不健康的状态,他可能会感到更容易出现焦虑症状。
二、抑郁问题抑郁问题是指一种情绪上的负面状态,它表现为情感低落、缺乏动力和兴趣等。
抑郁可能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引起的:1. 孤独感:当人们感到孤独或者在弱势群体中时,他们可能会陷入抑郁的状态。
2. 生活不顺: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挫折、失败等情况,他可能会开始感到抑郁。
3. 生理因素:有时候,抑郁可能是由于身体的一些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导致的。
三、意识模糊意识模糊指的是一个人的大脑出现了某些障碍,使得他的思维变得混乱、模糊不清。
意识模糊可能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长时间的疲劳:当一个人的身体和大脑过度疲劳时,他可能会出现意识模糊的现象。
2. 药物滥用:某些药物可能会对大脑产生负面影响,导致意识模糊的发生。
3. 神经系统失调:神经系统的问题也可能导致意识模糊的发生。
四、神经质神经质是指一个人容易感到紧张、担心、疑虑、不安等情绪。
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可能对自己的表现和周围的事物一直保持警觉。
有以下原因可能导致神经质:1. 气氛压抑:当一个人处于气氛压抑的环境下时,他可能会感到紧张和担忧。
2. 压力过大:压力是引起神经质的主要因素之一。
情志异常与哪些精神疾病有关
情志异常与哪些精神疾病有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情志的变化是常见的。
喜怒哀乐、忧思悲恐惊,这些情绪的波动本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然而,当情志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过于强烈、持久或不协调时,就可能与精神疾病产生关联。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志异常。
简单来说,情志异常就是指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明显的偏差或失调。
比如,过度的焦虑、长时间的抑郁、无法控制的愤怒或者极端的恐惧等。
这些异常的情志表现可能是由内部因素如遗传、性格,或者外部因素如压力、创伤等引起的。
焦虑症是与情志异常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疾病。
患者常常表现出过度的、无法控制的担忧和不安,这种担忧可能没有明确的对象或原因。
他们可能会感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手抖等身体症状,同时伴有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障碍等问题。
长期处于焦虑的情志状态下,可能会影响到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社交生活。
抑郁症也是常见的与情志异常有关的疾病。
患者通常会感到极度的悲伤、失落和绝望,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兴趣,自我评价降低,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这种情志的低落状态可能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
双相情感障碍则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志在躁狂和抑郁之间交替出现。
在躁狂期,患者可能表现出异常的兴奋、自信过度、活动增多、言语增多、睡眠需求减少等;而在抑郁期,则会出现与抑郁症相似的症状。
这种情志的大幅度波动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精神分裂症也与情志异常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导致其情志反应与现实情况严重不符。
比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坚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想法,从而产生恐惧、愤怒等异常的情志表现。
强迫症患者则常常被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所困扰,导致情志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
他们可能会反复洗手、检查门锁等,明知这些行为没有必要,但无法控制,从而产生痛苦和不安的情绪。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通常发生在经历过严重创伤事件的人身上,如战争、灾难、性侵等。
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精神疾病有哪些
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精神疾病有哪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当这些情绪和心理状态出现过度的波动或者长期处于不健康的状态时,就可能发展成为情志障碍。
情志障碍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引发一系列的精神疾病,给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志障碍。
简单来说,情志障碍就是指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出现了异常,比如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恐惧等。
这些异常的情绪状态可能是由于生活中的压力、创伤、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那么,情志障碍可能会引发哪些精神疾病呢?其中一种常见的就是焦虑症。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过度焦虑的情志状态下,就可能患上焦虑症。
患者会表现出无缘无故的紧张、不安、担心,甚至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出汗等身体症状。
他们可能会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害怕出现不好的结果,这种担忧往往超出了实际情况的合理性。
比如,总是担心自己会生病、会失业、会发生意外等等。
抑郁症也是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一种严重精神疾病。
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自我价值感低下的状态,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无助、无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他们可能会出现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另外,情志障碍还可能导致强迫症的发生。
强迫症患者会出现反复的、不必要的想法和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他们明知这些想法和行为是不合理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去做。
这种强迫性的思维和行为往往会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精神分裂症也是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一种严重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情感淡漠等症状。
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会出现严重的失调,无法正常地与他人交流和参与社会活动。
除了以上几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情志障碍还可能引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常见的儿童心理行为异常的表现
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表现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表现 ⼉童在⽣长发育期,爸爸妈妈们除了要注意孩⼦⾝体的发育,更要注重孩⼦的⼼理教育。
有些孩⼦的⼼智发育⽔平在同龄孩⼦⾯前会显得跟不上很⼤程度上取决于⽗母平时及时的观察和预防。
启稚摇篮的专家告诉您⼀些常见的⼉童⼼理⾏为异常的五⼤障碍表现。
1.五⼤⼼智障碍 智⼒发育障碍 在发育期间⼉童的智能显著低于同龄⼉⽔平,同时伴有明显的社会⽣活适应能⼒障碍,这种⼩孩看上去很幼稚,表情呆滞,有的孩⼦有很特别的⾯容,还可能伴有⼀些畸形,遇上这种情况应马上到医院去检查,以尽早治疗。
学习障碍 这种孩⼦智⼒正常,在早年可能有⼀些不明显的语⾔和运动发育上的问题未引起重视,⼩孩主要表现为阅读障碍,拼写障碍和运算障碍,因此学习成绩差。
若⾃⼰的⼩孩有这类问题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以进⾏特殊矫治。
缺陷多动障碍 这类⼩孩智⼒正常,表现为不分场合的多动,但注意缺陷是实质问题,由于注意缺陷影响听课效果,所以学习成绩很差,这种情况也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和矫治。
语⾔发育障碍 ⼩孩理解语⾔和说话延迟或理解和说话能⼒不如正常⼉,智⼒发育在正常范围,应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语⾔训练。
发育协调障碍 这种⼩孩⾃幼运动发育落后,⼤运动,精细运动不协调,平衡功能也很差,如容易摔跤或者拍球和书写困难,甚⾄⼝腔、⾆体等运动不协调还可导致进⾷、说话和阅读困难,智⼒发育可在正常范围,如发现⾃⼰的⼩孩有这类问题应也尽早到医院或专业机构进⾏训练。
2.其他⾏为问题 (1)吸吮⼿指 婴⼉吸吮⼿指是⼀种正常现象,以后随年龄增加,对外界环境的兴趣增加,对⾃⾝刺激的注意⼒减少,吸吮⼿指的⾏为会⾃⾏消退。
⼀岁后,若⼩孩仍然经常吸吮⼿指则属⼀种不良的⾏为表现。
造成这种⾏为不消退的原因有:与⼈交往、玩耍过少,饥饿时未及时哺乳等。
专家建议: 在⼩孩出⽣后就应经常给⼩孩讲话,因2-3个⽉的⼩孩特别喜欢注视正在说话的⼈脸,并对说话⼈的⾯部表情和⼝形进⾏模仿,当⼩孩5个⽉会抓物体和对外界环境的兴趣明显增加时,应经常给⼩孩玩玩具,并常带他们到户外去玩,去接触其他⼩孩,饥饿时应及时哺乳等。
精神病学--情感、意志、行为障碍PPT课件
甲亢)、器质性精神障碍。
强制性哭笑(spontaneous crying and laughter)
• 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
的哭或笑;
• 这种哭笑和客观环境不相适应,病人也缺乏相应
的内心体验,给人以愚蠢、奇特的感觉;
• 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 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和自我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表现
1. 感知觉:迟钝 2. 思维:迟钝 3. 注意、记忆 4. 理解、判断 5. 情感反应:迟钝、茫然 6. 动作行为 7. 定向力
意识障碍分类
意识清晰度下降: 嗜睡、昏睡、昏迷
意识内容改变: 意识范围缩小:
谵妄状态 朦胧状态、梦样状态
自我意识障碍:
情绪麻木(emotional stupor)
• 是情绪反应的功能性抑制,一般是在强烈
刺激下,引起短暂的情感抑制,患者在短 期内既无内心体验,也无面部表情;
• 常见于应激相关障碍。
例1
• 患者,女,20岁,制衣工人; • 因“受惊吓后发呆、不语1天”就诊; • 主要表现:同事拿剪刀打架,患者惊慌躲避,后
作;
• 被动性违拗:病人对于别人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
不肯履行要求他做的事。
强迫动作
• 是一种不由自主的、反复出现的行为或者仪式性
动作;
• 患者自知是不合理的、过分的、没有必要的,努
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
• 多见于强迫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
例1
• 患者,男,38岁,无业。 • 因“不能控制反复记录1年”入院。 • 主要表现:反复记录看到的广告牌、路标、车牌
意志缺乏(abulia)
心智障碍儿童简介
心智障碍儿童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智障碍儿童,指的是在智力、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
这些障碍可能由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导致这些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定义、分类、病因、诊断、治疗等方面对心智障碍儿童进行简要介绍。
心智障碍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的一种心理健康问题。
根据智力水平的不同,心智障碍可以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级别。
轻度心智障碍的儿童智力水平在50-70之间,中度在35-49之间,重度在20-34之间,极重度在20以下。
除了智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外,心智障碍儿童还可能存在情感、社交和行为方面的问题。
心智障碍儿童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生长发育因素、环境因素等。
染色体异常、基因突变、母体感染等遗传因素可能导致儿童患上心智障碍。
产前受到母体疾病、药物、疾病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也可能导致胎儿发育异常。
围产期缺氧、早产等因素也可能对儿童智力发育产生影响。
生长发育不良、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智力障碍。
环境因素如早期受虐待、忽视、缺乏父母关爱等也可能对儿童的心智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针对心智障碍儿童的治疗主要包括教育、康复和心理支持等方面。
在教育方面,为了满足这些儿童的特殊需求,可以提供特殊教育课程,采用个体化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康复方面,可以通过康复训练、言语治疗、职业训练等手段,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这些儿童克服自卑和焦虑情绪,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心智障碍儿童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弱势群体。
通过给予他们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综合干预措施,可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充分发展潜能,融入社会。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给予这些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和谐的社会。
第二篇示例:心智障碍是一种长期发展性疾病,会导致儿童在智力、情感、行为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出现明显的发育延迟或障碍。
如何辨别和治疗情绪障碍
如何辨别和治疗情绪障碍在现代社会中,情绪障碍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问题。
尽管被广泛讨论和研究,但很多人对情绪障碍的辨别和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本文将为大家解答如何辨别和治疗情绪障碍的问题,并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和方法。
辨别情绪障碍的常见症状情绪障碍的症状各异,但一些常见的症状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情绪障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障碍症状:持续的悲伤或消沉情绪:当一个人经历了一个糟糕的事件或情绪低落的时间过长时,可能会出现持续的悲伤或消沉情绪。
睡眠问题:情绪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睡眠问题,包括失眠、多梦和早醒等。
思维和注意力问题:情绪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敏锐度下降等问题。
失去兴趣和乐趣:情绪障碍患者往往感到对平时热爱的事物失去了兴趣和乐趣。
过度焦虑或恐慌:情绪障碍患者可能表现出频繁的焦虑和恐慌,而且难以控制。
心理和生理症状:情绪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体上的一些症状,如头痛、胃痛和肌肉紧张等。
如何治疗情绪障碍治疗情绪障碍需要一个综合的方法,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情绪障碍的方法:寻求心理咨询和治疗心理咨询和治疗是治疗情绪障碍的常见方法。
通过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交流和指导,可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情绪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行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情绪障碍,药物治疗可能是必需的。
只有专业的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药物治疗,并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使用。
学习应对技巧情绪障碍的治疗还需要患者学习一些应对技巧,如深呼吸、积极思考、放松训练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和压力。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对治疗情绪障碍很重要。
适量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合理的社交活动都可以有助于改善情绪和心理状态。
通过辨别情绪障碍的常见症状,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我们有望更好地处理情绪障碍问题。
关键是及早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心理咨询、药物治疗、应对技巧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情绪障碍。
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
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青少年的三大心理障碍: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时期。
然而,青少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其中包括学习、情绪和行为障碍。
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三大心理障碍,了解其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个体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包括阅读困难、写作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问题常常给青少年带来沮丧和挫败感,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自我价值感。
1. 阅读困难:青少年面临的阅读困难主要包括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问题。
他们可能会遇到词汇量不足、阅读理解困难等挑战。
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辅导和培训来提高阅读技巧和理解能力。
2. 写作障碍:青少年的写作能力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一些青少年可能会面临写作障碍,如组织不当、语法错误等。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写作练习和反馈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3. 注意力不集中:集中注意力是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
青少年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容易分心和失去兴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专注训练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来培养他们的注意力。
二、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管理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包括焦虑、抑郁和情绪波动等。
这些问题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社交关系造成严重的影响。
1. 焦虑:许多青少年在面对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时会感到焦虑。
长期的焦虑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和学习能力下降。
对于焦虑问题,可以采取放松技巧和情绪管理训练来帮助青少年缓解焦虑情绪。
2. 抑郁:抑郁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之一,他们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丧失兴趣和自卑等症状。
在处理抑郁问题时,应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关爱,并鼓励他们参加运动和社交活动来改善情绪状态。
3. 情绪波动:青少年时期的情绪波动常常使他们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易怒和情绪失控成为常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青少年可以学习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如何辨别和治疗情绪障碍
如何辨别和治疗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一类影响情绪、思维和行为的心理健康问题,通常表现为长期的抑郁、焦虑和其他负面情绪。
这些障碍不仅影响了个人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对身体健康和社交能力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了解情绪障碍的类型、症状及其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情绪障碍的分类情绪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表现为持续的低落情绪、缺乏兴趣、无精打采等。
患者常常感到悲伤、绝望,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焦虑症焦虑症包括一系列的焦虑状态,例如广泛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患者通常经历过度担心,伴随生理上的不适,如心慌、出汗等。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又称躁郁症,患者在抑郁与狂躁之间oscillation,分别表现为极度消沉和异常兴奋的情绪状态。
适应障碍适应障碍是指个体在面临生活中的重大变化或压力事件时出现的负面情绪,如抑郁、焦虑或行为问题。
其他类型此外,还有一些较少见但同样影响深远的情绪障碍,如持久性抑郁障碍(即慢性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辨别情绪障碍的症状认识情绪障碍的主要症状是及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情感状态的改变:持续感到悲伤、焦虑或空虚,与以往相比容易感到沮丧或无助。
兴趣减少:对曾经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不再享乐或感到快乐。
睡眠问题:失眠或嗜睡,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导致日常生活受到影响。
食欲改变:体重显著增加或减少,饮食习惯发生变化。
能量低下:持续感到疲倦,没有精力来完成日常任务,即使是简单的活动也会觉得困难。
思维和注意力下降:很难集中精力,做决定时感到犹豫不决,记忆力减退。
自杀念头:出现自残或自杀的想法,这种情况需要立即寻求专业帮助。
如何诊断情绪障碍为了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情绪障碍,专业人员通常会采取以下步骤:心理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情感状态、历史和背景。
医学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影响心理状态的身体疾病,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或影像学检查。
临床诊断标准:依据DSM-5(《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等权威指南进行综合判断。
精神疾病的认知症状和认知障碍
精神疾病的认知症状和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是指一系列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交功能的疾病。
其中,认知症状和认知障碍是精神疾病中常见且严重的表现。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中的认知症状和认知障碍,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帮助患者及其家人更好地应对。
一、认知症状1. 认知能力下降:认知能力涉及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
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导致他们难以完成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认知任务。
2. 理解和判断能力受损:患者可能出现对事物的错误理解和判断。
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解读他人的言语和行为,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当的反应。
3. 信息加工困难:患者对复杂或抽象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困惑于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使得日常生活中的决策变得艰难。
4. 认知弹性受限:患者往往对新环境和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较差。
他们可能表现出刻板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缺乏灵活性和适应力。
5. 自我意识减弱: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对自己的状况认知不足。
他们可能不理解自己的疾病和症状,难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导致自我管理困难。
二、认知障碍1. 注意力障碍:患者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性和集中性下降。
他们可能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容易受外界干扰,影响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
2. 学习和记忆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学习和记忆能力下降的问题。
他们可能很难记住新的信息,常常忘记已学过的知识和经验,造成日常生活中的困扰。
3. 语言障碍:患者可能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他们可能说话含糊不清、语言困难、理解能力受限,给与他人的交流带来困惑。
4. 空间意识和定向障碍:患者可能在空间感知和定向方面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无法辨别方向、在陌生环境中感到迷失,导致日常生活中的定向困难。
5. 执行功能障碍:精神疾病患者可能在执行功能上存在困难。
他们可能难以计划和组织日常活动,不善于解决问题和处理复杂任务。
总结:精神疾病中的认知症状和认知障碍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困扰。
心智障碍者——自我决定、自我体验
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出孩子的自我感受。
激励和夸赞的运用,最好能在口腹之欲之外,激发孩子们深层的心理 上的愉悦感,满足感,骄傲感。夸赞也有技巧,比如家长用崇拜的语 气说 “你怎么做到的!”相较简单重复的说“你真棒”,更能激发孩 子们的认同感、谦虚感、自豪感。
快乐也是深层的心理体验,尤其对中重度的孩子来说更需要。不要小 看和轻视他们简单、怡然自得的快乐,这些都有助于孩子们内心日见 丰盈。
接纳和歧视,往往是伴随我们这样 家庭一生的问题。
社会和家庭的接纳,都要经历一个很艰难、漫长的过程。尤其面对家人 对孩子教养观念不一致或不接纳时,我们往往困惑更多。这时我们为人 父母的更要耐心的沟通、相互理解,努力做好自己,好好生活,家好了 孩子才能更好。当你心中有更多力量时,你就不会再惧怕可能产生的冲 突、分离、离散。
“选择”不是二选一、不是诱导孩子选择符合父母意愿的答案。“选择”是三 个以上的备选答案,是给孩子思考,说不同意的权利,引导他说出自己的意愿 的过程。
心理学家指出,一般人口中约15%—20%的人有情绪障碍、心理困扰。心智 障碍者由于表达和理解受限,更容易产生情绪和行为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很好 的出口,更容易诱发自我封闭、自伤、他伤等心理、精神问题。你是想要一个 乖孩子,少给你添麻烦的孩子?还是想要一个会和你顶嘴、敢于对他人说 “不”、不按你设计的轨迹发展,但是一直快乐和满足的孩子?
作为家长,您是更愿意做一个监护人去代心智障碍者 去做决定,还是愿意支持他们自我选择、自我决定, 在试错中逐渐成长和成熟呢?
我们欣喜的看到,就算是困难重重,无论是家长、组 织、服务机构都意识到,“自我决定”是一个不仅关 乎心智障碍者权利、更关乎心智障碍者发展、生活品 质的重大课题。
尊重体现在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
关爱心智障碍者活动意义__概述及解释说明
关爱心智障碍者活动意义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于心智障碍者的关注程度不断提升。
心智障碍者是指那些在智力和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长期或终生的发展问题,并需要特殊支持和照顾的人群。
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方面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
因此,关爱心智障碍者并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整篇文章的主题及结构安排。
接下来,我们将阐述心智障碍者的定义与特点,包括概念和分类、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的需求与权益保障。
然后,我们将探讨关爱心智障碍者的重要性与意义,包括打破社会偏见与歧视、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以及构建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
接下来,我们将具体介绍关爱心智障碍者的一些活动措施,包括提供全面综合支持服务、开展康复训练和教育培训活动以及建立多元化参与机制和平台。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所介绍的活动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心智障碍者关爱领域发展的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强调关爱心智障碍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探讨相关的活动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心智障碍者的特点和需求,可以促进社会对他们的认知与接纳,改变社会对他们存在的偏见与歧视。
同时,本文将具体介绍一些可行的活动措施,以提高心智障碍者生活质量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期望本文能为推动心智障碍者关爱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并引起公众对这一群体的关注与重视。
2. 心智障碍者的定义与特点2.1 心智障碍者的概念和分类心智障碍是一种发育障碍,影响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正常发展。
根据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定义,心智障碍通常从儿童时期开始,在智力和适应能力上存在持久且显著地限制。
这种障碍可能导致学习困难、社交交往困难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挑战。
根据心智障碍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
轻度心智障碍者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可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而中度到极重度心智障碍者则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情绪障碍的分类及治疗方法
情绪障碍的分类及治疗方法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反应上存在异常的状况,涉及到心理、生理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情绪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交功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早分类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情绪障碍的分类及现行的治疗方法。
一、情绪障碍的分类1. 抑郁障碍抑郁障碍是最常见的情绪障碍之一。
患者常常表现出长期的悲观、消极、自责和自卑等情绪。
抑郁障碍的程度可以从轻度抑郁到重度抑郁,甚至可以导致自杀。
2. 焦虑障碍焦虑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
患者经常表现出紧张、不安、恐惧和烦躁等情绪。
焦虑障碍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慌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等。
3. 双相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情绪波动极为剧烈的疾病。
患者经历着情绪高涨(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抑郁期)两种极端的状态。
双相障碍往往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职业造成困扰。
4. 心境恶劣心境恶劣是指患者情绪沮丧、易怒或暴躁,并且这些情绪反应会超过日常情绪波动的范围。
这种情绪跟躁狂障碍和抑郁障碍有些相似,但不够严重。
心境恶劣可能是其他情绪障碍的前兆之一。
二、试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治疗情绪障碍的常用方法之一。
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
常见的抗抑郁药物包括SSRI 类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等)和三环类药物(如阿米替林、曲唑酮等)。
抗焦虑药物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安眠酮、劳拉西泮等)和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卡西酮等)。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在治疗情绪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其情绪障碍。
其他心理治疗方法如解析心理治疗、人际治疗和家庭治疗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
3. 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的调整对于情绪障碍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该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并且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此外,避免过度饮酒和滥用药物也是必要的。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区别
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区别如果某人出现了精神、心里异常,我们不能认为就是精神病,那对治疗没有任何帮助,因为异常可以分为精神障碍疾病、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它们之间区别有哪些,下面由这方面的专家高喜翠为大家阐述下。
先谈谈精神障碍、精神障碍主要分为:精神分裂症、精神恐惧症、重症抑郁症、躁狂抑郁,双重人格倾向严重等。
这些的表现比较明显。
而且大部分是认知、行为怪异和意志、心智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
要作为疾病对待。
其次说说心理障碍:心里障碍主要是刺激,特定环境下造成的,属于暂时不正常、暂时性的心里异常状态。
由于患者的心理,生理、性格生活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的心理过程。
主要是心里素质差,不适应原因,人人都会遇到过。
最后就是心理问题:不是一种疾病,是个一系列问题的统称,这个是属于心里学方面的名词,如果我们简述某人出现心里问题,那只是一种笼统抽象的概念和说法。
当然,随着医学科技技术的发展,对于精神障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等判断也从问诊上升到尖端仪器的检查,在精神心理疾病专科医院都配套很齐全的检查设备群。
面对精神障碍、心里障碍和心里问题怎么进行治疗才是关键,大致归类如下:精神障碍:是靠生物学模式,精神障碍是因为“大脑生病了”。
这个在以前经常被认无法治愈了,现在科技的发展,某些心理障碍的治疗可以适用于精神方面的治疗。
而且主要要靠患者的意志以及对生活的态度认知的改变。
还要需要社会团体的帮助,亲属的重视。
心理障碍、心里问题的治疗:主要靠相关的心理咨询与心态调理修复,还有辅助生物学模式治疗,有的可以吃药,有的可以不吃药,这个要细看患者的自身情况和选择治疗方案情况。
比如身体素质差了就必须要靠药物调理身体,身体恢复了,那么心里障碍恢复期就不远了。
现在那么先进的技术,这些疾病不是大问题,千万不要用落后思想认知,忽视不重视,先进时代治疗方法很多,医院的精神科,社会心理学,中医辨证治疗、各种咨询师、会都会帮助患者走出来因此要积极治疗。
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
精神障碍常见的症状
1.感知觉障碍:感觉障碍:感觉过敏、感觉迟钝、内感性不适
知觉障碍: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
2.思维障碍: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联想障碍: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奔逸、思
维中断、病理性赘述、强迫思维
思维逻辑障碍:思维松弛、破裂性思维、病理性象征
性思维、词语新作、逻辑倒错性思维思维内容障碍:妄想: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
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嫉妒妄想、
被洞悉感、超价观念
3.注意障碍: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狭窄
4.记忆障碍:记忆增强、记忆减退、遗忘、错构、虚构
5.智能障碍:精神发育迟滞:
痴呆:全面性痴呆:
部分性痴呆:刚塞综合征、童样痴呆、抑郁性假
性痴呆
6.定向障碍: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自我定向力、双重定向
7.情感障碍: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高涨、情感低落、焦虑、恐惧
情感波动性的改变:情感不稳、情感淡漠、易激惹
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倒错、情感幼稚
8.意志障碍:意志增强、意志减退、意志缺乏、犹豫不决
9.动作与行为障碍:精神运动性兴奋: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精神运动性抑制:木僵、蜡样屈曲、缄默症、
违拗症
刻板动作:
模仿动作:
作态:
10.意识障碍:以意识清晰度降低:嗜睡、意识混浊、昏睡、昏迷
以意识范围改变:蒙眬状态、漫游性自动症
以意识内容改变:谵妄状态、精神错乱、梦样状态11.自知力。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障碍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们的情绪障碍情绪障碍是指个体在情绪体验、情绪调节和情绪表达等方面出现的异常和困扰。
它是人们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心理及其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学科,可以提供有关情绪障碍的深入解释。
本文将从认知、生理和社会心理三个方面探讨心理学解释情绪障碍的机制。
一、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在情绪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体对情绪体验的解释、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以及对情绪表达的认知决定着情绪障碍的表现。
1.1 情绪解释偏差个体对情绪体验的解释存在一定偏差,即将中性事件解读为负面情绪导致的情绪感受。
这一认知错误使得个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产生消极情绪,进而增加了情绪障碍的发生风险。
1.2 情绪调节策略个体运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会影响情绪障碍的发展。
例如,情绪回避、自我批评以及对负面情绪的过度关注等策略会增加情绪障碍的风险。
而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处理问题、积极寻求社会支持等,则有利于缓解情绪障碍。
1.3 情绪表达个体对情绪的表达方式也与情绪障碍相关。
一些人可能存在情绪抑制或情绪过度表达的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可能加剧自身的情绪障碍。
二、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是情绪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神经系统的活动、神经化学物质的分泌以及身体机能的变化等都与情绪障碍密切相关。
2.1 神经机制情绪与大脑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情绪的加工与调控,其功能异常与情绪障碍的发生有关。
此外,前额叶皮层和海马也参与了情绪的调节,其功能异常也会导致情绪障碍的出现。
2.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与情绪障碍关系密切。
例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与抑郁症等情绪障碍相关联。
2.3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在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情绪障碍患者常常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调,表现为心率变异性降低和心率加快等生理改变。
三、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对情绪障碍的产生和发展也有影响。
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心理问题有哪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并非总是处于平稳和健康的状态。
情志障碍,简单来说,就是指情绪和心理方面出现了异常或失调。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
首先,焦虑症是情志障碍可能引发的常见心理问题之一。
当一个人长期处于紧张、不安、恐惧的情绪状态中,很容易陷入焦虑的漩涡。
他们可能会过度担忧未来的事情,比如工作能否顺利完成、考试是否能通过、人际关系会不会出现问题等等。
这种过度的担忧会影响到日常生活,导致难以集中注意力、睡眠质量下降、身体容易感到疲惫。
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头晕等身体症状。
抑郁症也是情志障碍可能导致的严重心理问题。
患者常常感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对原本喜欢的事物不再感兴趣。
他们可能会自我评价过低,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产生强烈的内疚和自责感。
抑郁症会让人的精力大幅下降,行动变得迟缓,思维也变得迟钝。
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产生自杀的念头和行为,这是极其危险的。
情志障碍还可能引发强迫症。
患者会反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想法和行为,比如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等。
他们知道这些行为是没有必要的,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
这种无法控制的感觉会让他们感到非常痛苦和焦虑。
社交恐惧症也是常见的由情志障碍引发的问题。
这类人在社交场合中会感到极度的恐惧和不安,害怕被别人评价、嘲笑或者拒绝。
他们可能会避免参加社交活动,甚至在与人交流时会出现脸红、出汗、口吃等生理反应。
除了上述常见的心理问题,情志障碍还可能导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比如经历了重大的灾难、事故、虐待等创伤性事件后,如果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就可能发展为 PTSD 。
患者会经常回忆起创伤事件,出现噩梦、闪回等现象,对与创伤事件相关的场景、声音、气味等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恐惧、愤怒、悲伤等。
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度警觉,难以信任他人,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社交。
心境障碍有哪些
心境障碍有哪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饮食习惯、工作生活压力、作息规律和生存环境的改变等,都会容易让人患上心理障碍,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心境障碍有哪些吧。
心境障碍有哪些1、心境障碍有哪些1.1、抑郁发作:抑郁发作通常以典型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三低症状”,以及认知功能损害和躯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共患焦虑,个别可存在精神病性症状。
1.2、躁狂发作:临床上,躁狂发作的典型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多。
常伴有瞳孔扩大、心率加快、体重减轻等躯体症状以及注意力随境转移,记忆力增强紊乱等认知功能异常,严重者出现意识障碍,有错觉、幻觉和思维不连贯,成为“谵妄型躁狂”。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对患者社会功能有轻度的影响,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1.3、混合发作:指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临床上较为少见。
通常是在躁狂与抑郁快速转相时发生。
例如,一个躁狂发作的患者突然转为抑郁,几小时后又再复躁狂,使人得到“混合”的印象。
但这种混合状态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多数较快转入躁狂相或抑郁相。
2、心境障碍的概述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以心境显着而持久的改变—高涨或低落为基本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间歇期基本缓解。
发作较轻者未必达到精神病的程度。
本病发作可表现为躁狂相或抑郁相。
3、心境障碍的病因3.1、家系研究:心境障碍患者中,有家族史者为30%-41.8%。
心境障碍先证者亲属患并病的概率为一般人群的10-30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也越高,一级亲属的患病率远高于其他亲属,并且有早期遗传现象,即发病年龄逐代提早,疾病严重性逐代增加。
3.2、双生子研究与寄养子研究:国外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子(MZ)的同病率为56.7%,而双卵双生子(DZ)为12.9%,由此可说明遗传因素占有重要地位。
有研究发现,患有心境障碍的寄养子,其亲生父母患病率为31%,而其养父母中只有12%,进一步说明心境障碍发病中遗传因素的影响远甚于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1)引言在此篇当中,谈论得就是情绪上得障碍,比如强迫症、恐慌症、焦虑症及躁郁症。
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许多得精神病及精神官能症都与一个人内在得情绪失调有关,这也就是为何近年来有这么多谈论情绪管理与情绪EQ得书籍,反映出现代人迫切得需求。
然而,从新时代身心灵得观点瞧来,一个人得情绪就是“不会”出问题得。
人类得情感及情绪状态可以合理地比喻成大地得季节及天气,春、夏、秋、冬以其庞大得威力横扫过大地,而每一季也有晴时多云偶尔阵雨,不会有永远得冬天,也不会有永远得夏天,就如一个没有脾气得人或一对从来没有冲突得夫妻,其实与一个一天到晚发脾气或一对每天争吵冲突得夫妻,同样得违反自然。
读者也许有这样得疑问:为何有人会得忧郁症、焦虑症,甚至想要自杀?这个问题其实与为何近几年来有些地区连年干旱,有些地区却又水患不断一样,真正得关键并不在情绪或天气本身,而就是带来坏情绪得心理状态,及带来恶劣天气得人类集体潜意识。
首先要建立起一个观念:您得“情绪”及“想象力”都跟着您得“信念”走,所以当某个信念消失了,伴随那个信念而起得情绪便不再存在,而您得想象力也会转往其她得方向;也就就是说,信念能够自发地动员起您情感得与想象得力量。
有些忧郁症得病人长期为沮丧得情绪所苦,没体力、没精力、没企图心,寻求药物及团体心理治疗也效果不彰,就算当她彻底地面对及宣泄负面得情绪,却也只有刚开始觉得很好,似乎一切雨过天晴,可就是隔一段时间,忧郁及沮丧得感觉便又铺天盖地而来。
这样得一个人甚至连她得治疗师,可能从来都没有发现,其实问题根本不出在情绪上,而就是带来情绪得信念及思想。
(我们都活在自己思想观念得牢笼里)举例来说,这类人可能从小就瞧父母整天吵吵闹闹,求学过程一路不顺,又没有真正得朋友可以谈心,更重要得就是,她相信“人生就是苦”且“我就是无助地面对自己无法控制得情况”,“我无力改变周遭得环境”,“我永远不能做内心想做得事”。
这种人不会把以上得种种负面观点视为自己得“想法”,只会顽固地认定这些就是“事实”。
各位读者想想瞧,一个人若坚信这些信念,且认为理所当然,那么她得情绪状态就是什么?当然就是悲观、忧郁、焦虑及恐慌,她完全被这些情绪困住了,以至于连想都没有想要去改变她得“核心信念”。
(后妈并不就是不可摆脱得,后妈并不能伤害我,后妈并不就是强大无比不可战胜得,在后妈面前我不就是只可以做待宰得羔羊,战战兢兢,小时候无力抗拒,但现在长大了,并不就是还必须这样,后妈只就是纸老虎,就就是一张嘴,声色俱厉得破口大骂,借以吓唬别人,瞧穿她瞧透她,分析她研究她,她没有我想象中得那么可怕)基本上,我要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事实”,有得只就是您对这个世界得“瞧法”,您对自己及周遭人得“瞧法”。
但就是人类之可贵也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会透过本身对自己及世界得瞧法,而体验到与那瞧法相符得情绪,甚至透过心灵伟大得创造力,创造出符合这种瞧法得自己及世界,这也就是新时代最重要得讯息:“您创造您自己得实相”之真谛。
■解决情绪障碍得方法针对有情绪障碍得人,在此提供以下得练习方法,帮助大家彻底地解决内心得焦虑、忧郁及恐慌:首先,您一定要找出带来您负面情绪得负面信念。
(后妈很强大后妈很可怕)比如说,您长期处于忧郁就是因为相信“我无力改变环境,只有不断地认命及妥协”。
其次,您要再三向自己保证,那只就是我得一个想法,绝非事实,或纵使那就是一个事实,也不就是一个不可改变得事实。
因此,请各位读者将自己内心所有真正得想法及观点列出一张清单,您必须随时倾听自己内心得声音,并且随时注意自己发表得言论或观点,然后很老实地写出对应该信念得情绪。
譬如:“人生就是苦”——痛苦、疾病、悲哀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2)“我就是家庭得受害者”——无力、愤怒、愤恨、埋怨、不愿承认,抗拒“我就是一个没用得人”——沮丧、没自信“人性本恶”——提防、多疑、焦虑、不安“我不能犯错”——紧张、害怕然后,您要采取三管齐下得步骤:第一步:针对您想改变得那个信念,培养一种与该信念所引起得情绪相反得情绪。
比如针对“我不能犯错”,您得新信念就是“偶尔犯错也不错,就是个很好得学习机会”,让您得情绪由紧张、害怕转成放心、信任。
第二步:把自己得想象力转到与该信念控制得方向相反得地方。
比如“我不能犯错”得想象画面原本就是:“我一不小心出错却酿成无可挽回得巨祸”,而新得想象画面将就是:“就算不小心出错也非故意,不但别人可以谅解接受,自己也能因此增加学习机会,造就未来更大得成功”。
第三步:以游戏性得心态,用放心及信任过日子,再三地向自己担保,那个令人不满得信念只就是对于现实得一个瞧法,而非现实本身。
经过这样完整三步骤得处理,我想可以大幅地改善各位得情绪问题。
再来,我想来讨论一下精神分裂现象。
基本上,精神分裂现象与信念、情绪同样关系密切。
精神分裂现象其实在人格得早年就开始酝酿,人格有一部分围绕着“我就是没有价值”得想法而形成,当人格自觉软弱无力得感觉逐渐增强,孩子便会根据她们对形象强而有力得生灵得观念,比如说外星人、李小龙、耶稣、佛陀、观世音菩萨,打造出一个补偿性得“次人格”,为她自己带来“有价值”得强烈感觉。
于就是,当主人格做主时,因软弱无力得感觉及内心围绕着“我就是没价值”得信念造成彻底得缺乏自信心,便产生忧郁情绪并伴随自杀意念,此时次人格会出现命令式或责骂式得幻听,叫主人格去死,或批评主人格就是多么没用。
接着,换成次人格做主时,患者出现缺乏现实感得精神症状,自认就是莲华生大士,到处给人灌顶及要人家顺从她,当然,这时大概也就是患者被送入精神病院得时刻。
在医学上,药物得治疗只能借由化学性得改变“强迫”人格整合,有许多得副作用及危险性,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
真正得治愈之道在于帮助患者明白她得另一个自己(即次人格)行为得含意,使她能接受次人格作为她整个本体得一部分,达到两极信念得溶解状态,形成一个统合得自己,如此才就是真正得解决之道。
莫须有得意识与潜意识战争——强迫症强迫症就是精神科中相当常见得一种精神官能症。
基本上,她就是一种与“思考”有关得疾病,而且很多患者随后都会发展出忧郁及焦虑得现象。
在症状层面上,强迫症主要区分为两类:强迫思考与强迫行为。
在强迫思考方面又有所谓强迫性影像及强迫性话语——反刍之前与人得对话与自己心里骂脏话。
我曾经有位患者,当她觉得自己做错事或焦虑不安时,内心便会出现佛陀得影像,用来警惕自己不得出现邪淫得思想。
但到后来却身不由己不断出现此强迫影像,以至于无法专心做任何事。
而有强迫性思考得人常常就更凄惨了,因为她可能会花上三四个小时反复思量之前五分钟得对话。
这种反刍式地思考话说得对不对、好不好得想法,几乎占据了她所有得时光,以致她没法做任何事情。
记得有位病友,她经过任何庙宇时都会在心里骂脏话,虽然明知这么做不对,但越自责,却越着魔似得无法自制,因而常常活在很大得冲突与罪恶感当中。
另一类就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得强迫行为。
譬如,明明知道手已经很干净了,仍不由自主一再地重复洗手;或总就是忍不住要重复检查瓦斯跟门关好了没。
还有人就是站起身来时,会重复检查有没有掉东西,一直要瞧四五分钟以上。
患者可能每天花数小时在此种强迫性得重复行为上,这样得困境有时实在令人痛不欲生呢。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3)从潜意识矫正强迫行为就病理得观点而言,强迫症与遗传及大脑中血清素得不平衡都有关系,但新时代身心灵整体医学得观点却认为,这依然就是果不就是因,真正得问题其实还就是出在潜意识当中,这又可以分为两个层面讨论:第一,此类病人在人格形成得过程当中,也许就是来自父母得教养、学校得教育,或她自己,让内在产生了一种强烈得信念:只要我一不留神,便随时可能犯错。
由于担心自己犯错,所以她随时都在检查自己,反复思量自己得思想或行为有没有犯错。
她常自我设定了某项“正确得流程”,再强迫性地检查自己有没有按流程一步步做好。
强迫症患者对自己存在着一种深深得不信任感,导致她永远在担心自己有没有做对,担心就是否会有不好得事发生。
所以,从教养得角度来讲,这恐怕要父母做很深得反省。
因为,我发现患者很多就是出自军人、教师与公务人员得家庭。
与这种要求严格、一板一眼得父或母生活在一起,令孩子从小就战战兢兢:自己就是不就是哪里又犯了错,也因此,要求自己完美、不犯错成了这类人格得标准心理配备,偏偏她内心又有一个坚固得信念:自己随时会犯错。
于就是,一波又一波得强烈焦虑便排山倒海而来,而更重要得就是,她得焦虑并非直接来自外在,所有强迫思考与行为都就是她试图降低内在焦虑得企图。
所以,如果不能回过头去检查内在对自己坚定得不信任感,她就是无法解决自己得强迫症状。
第二,这些患者得意识心被迫与自己得“内我”产生隔阂。
意识心根深蒂固得坚持:相信自己就是一件最危险得事。
因此,她会把内在传来得讯息视为一种威胁,可能令人格脱序或失常;因此,她非但无法自内心传来得智慧中受益,反而将任何来自心灵得讯息视为洪水猛兽。
这样得人要她不焦虑大概也很难,但这恐怕不只就是现代人得盲点,也就是现代心理学与精神医学得盲点。
唯有当人们开始信任内在得心灵宇宙,了解到人性所由来得更有秩序、更有智慧得内我,否则意识与潜意识得战争恐怕永无休止!引爆被压抑得潜在人格——精神分裂症我们可以用古代“官逼民反”得故事,来想象精神分裂症患者人格分裂得过程。
当官方以种种严苛律法堵塞人民强烈得欲望时,这股渴望不但不会断绝,还会累积扩散,等到强大得足以抗衡官方势力时,这群所谓得暴民就会以最激烈得方式抗争,强夺自己得权利。
同理,精神分裂患者之所以出现分裂人格,主要就是为了突破原来人格得重重限制,表达压抑在内心里,受到原来人格过度监控,无法表露纾解得情绪与行为。
例如,一个平常十分拘谨、内向得人,发病时却可能表现得豪放大方、喋喋不休,这其实就是她扭曲、积累许久,渴望与她人亲密得能量瞬间爆发得缘故。
这些患者必须压抑性格里某些成分得主要原因在于:她们相信环境里充满威胁,相信自己情绪表达得越清楚,就越可能引发人际间得冲突与攻击;她们还相信自己不可能达到自我或别人得期待,因而经常处在担心别人加害、批评得妄想里。
然而越对自己没信心,就越会以严格得道德标准规范自己,试图完全弃绝性格里自私、愤怒、怯懦等不被嘉许得念头,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得人。
但就是,负面念头却依然还有浮上心头得时刻,压抑与围堵并不能减少它们。
新时代思想强调,我们得每个念头都负荷着不可思议得能量,这种能量会透过各种形式实践自己,也就就是说,在意识层上被我们压抑住得念头,仍会伺机展现自己——疾病就就是它们最常见得表现形式。
精神、情绪与心智障碍(4)面对内在最深层得问题自己吓自己——恐慌症现代人得精神压力大,因此各式各样得忧郁症、恐慌症、强迫症、焦虑症相当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