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制改革背景

合集下载

大部制改革3

大部制改革3

二、背景: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行政环境进入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无论是目标的确立还是路径的选择,都要从新的起点思考和分析。

目前而言,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的环境已经基本成熟。

第一,我国进行大部门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的经济社会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从生存型社会进入发展型社会。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作为社会发展的领导者———政府必然首先要面临自身科学发展的问题,只有其科学发展才能领导社会走向和谐。

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我国政府推进以职能转变为主导的大部门机制建设已经迫在眉睫。

第二,公共服务问题的突出,公民参与能力的增强,尤其是公民社会的自我发展和健全,是我国进行大部门机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以往我们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强调经济总量和物质财富的增加,忽视了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同时,社会参与意识的增强,信息渠道的增加,要求现代政府的建设必须本着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多方参与的方向发展,才符合多元利益主导下的社会发展方向。

因此,转变政府职能,确定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就更加重要。

第三,政府自身建设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也对政府改革造成现实的压力。

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十年里,根据十五大和十六大要求进行的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的努力没有取得预期的进展。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由于我国缺乏法治的传统和历史文化积淀的惯性,对苏联模式的传统意识形态未做系统的清理,并且由于实行民主法治势必会对一些政府官员的权力和利益造成损害,导致出现官员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

因此,鉴于大众的预期和社会的实际需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尽可能朝着一个良好的公共治理结构的方向发展是进行大部门机制改革的又一重要背景。

三、困境:我国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障碍(一)政府整体职能定位的落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的五次机构改革未从根本上解决现有行政机构设置的弊病,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整体职能定位落后,主要表现在:首先,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彻底,职能范围不清,使得越位、缺位、不到位的情况仍然存在。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国有企业体制亟待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为此,2024年,我国将启动大部制改革,旨在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管理结构,提高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改革目标1. 提高经营效率:通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作,提高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决策效率,保护股东权益。

3. 激发创新活力:鼓励国有企业加大科研创新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4.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改革,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引导国有企业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等的投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改革,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提升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三、改革举措1. 职能与产权分离:将国有企业的政府职能与企业经营管理分离,落实企业的独立经营权。

政府将不再过问企业的日常经营事务,而是通过健全监管机制,进行监督和指导。

2. 重组与整合:通过资产重组和整合,优化国有企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对于亏损和效益不好的企业,将采取淘汰、兼并或改革等措施,以提高整体效益。

3. 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国有企业引入民间资本,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革。

引入民间资本可以带来新的管理思路和市场化运作方式,进一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4.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监事会制度和高级管理人员聘任制度。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资本的安全。

5. 激励机制改革: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采取多种方式,如股权激励、分红制度等,激励员工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6. 资本市场支持:加强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

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

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五篇范文)第一篇: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大部制改革研究综述一、什么是大部制我们在对大部制改革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即什么叫大部门制。

只有先了解什么是大部门制,然后分析大部制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是什么,大部制改革才能顺利和有序的进行。

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什么是大部门制。

对于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国内外的学者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的表述,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我认为大部门制就是对政府中相近或者相同的职能进行有效的整合,归入一个更大的部门管理,由相关的部门进行协调处理公共事务的制度。

或者说是对相近或者相同的机构进行有效的整合,把他们归入一个更大的机构,实现统一职能、统一职责,以及分工和协作的有机协调。

从而实现我国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廉价政府的目标。

二、对于大部制的评价“大部门制”这个概念在我国官方首次提到的时间是在2007年10月15日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

这次报告提出规范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加大整合机构整合和改革力度,探索实现职能统一的大部门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务院已经批准了15个地方政府的改革方案,这一举动同时也标志我国的大部制改革已经从中央政府向地方征服稳步的前进了。

对此我国学者对大部制改革也掀起了一股浪潮。

对于大部制的改革背景,各路学者也给予了不同的见解。

比如有的学者认为从推动大部制改革的直接动因是大部制改革致力于改革中国长期以来机构重叠、职责交叉、职能交叉以及政出多门的问题,但从深层次来说,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政府致力于推动大部制改革是把中国历次机构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当成入口点,他们认为现行中国的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存在许多有缺陷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分工的情况与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不相协调,同时政府运行过程中的对于机构改革的进程缓慢滞后也与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息息相关。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

浅谈大部制改革第一篇:浅谈大部制改革浅谈大部制改革一、“大部制改革”基本概述所谓“大部制”改革,就是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门制,是国外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政府管理模式,比如“大运输”、“大农业”等,并在公共管理变革中有了新的发展,如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等。

“大部制改革”最早起源于西方,但是历数我国近代维新的各项举措,不难发现中国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过程中,也曾对大部制有过试验。

然而由于改革过于急切,机构改革缺少事前筹划和事后补救,缺乏对裁撤官员的安置方案。

改革的效果如何还不能确定。

在国外,“大部制改革”也是近几十年来进行的一系列的长期的摸索、探索的过程,比较成功的是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他们的内阁核心部门的数量一般都不超过20个,比如说美国是15个,法国15个,德国14个。

“大部制”实行顺畅的这些国家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市场经济比较完善、发达,同时政府的主要职能基本覆盖到了社会各领域,但政府不是什么都管,主要负责经济调节。

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所以核心机构数量相应较少。

从国外几十年的改革成果不难看出,“大部制改革”绝不是简单的部门相加,关键是要出台行政组织法确定好每一部门的职责权限,并且尽可能使其职责权限相互不发生冲突,这样以来,不管大部门体制的运行有多复杂,它还是可以顺利地履行好政府的职责。

然后,随着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的机制逐渐在每一级政府内部和每一个大部门内部形成,不仅能使行政管理告别过去的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扯皮多、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而且使管理水平不断向科学、民主、法治的目标迈进。

从1982年到2003年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机构改革,五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是政府机构数量有所减少。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是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决策,旨在推进机构改革,优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此次改革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我国政治制度和行政能力建设的一次重大创新。

一、改革方案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行政体制越来越没能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存在的问题逐渐凸显。

首先,传统的行政机构设置存在重复、交叉的情况,导致政府职能失调,决策效率低下。

其次,长期以来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导致官僚主义、权力寻租等问题严重。

此外,目前我国政府职能过于繁琐,政府机构存在过多与不过精的现象。

改革大部制的背景就在于解决这些问题,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政府的现代化管理。

改革方案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体制改革,打破现行行政体制的束缚,推动政府效率的提升。

在改革中,《方案》提出,要合理设置和调整行政区划、机构设置,简化行政许可、审批等程序,优化政府的职能结构。

可以预期,改革后的政府某些部门的运转更加灵活、高效,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大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1. 合理设置行政区划。

方案明确,要优化我国行政区划,减少重复的行政区划设置,合理划分行政区域、县级行政区域、乡镇行政区域等区域,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地方政府服务水平。

同时,方案还进一步深化了行政管理的分级体系,精简县级行政区划。

2. 改革机构设置。

方案要求各级机构精简,推进政府机构职能简化,通过对政府制度进行改革,减少行政部门的层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降低商业企业的担负,让企业更快的发展,在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同时,还能为全国经济增长注入更多活力。

3. 推进财政制度改革。

财政制度改革是大部制改革的重要环节。

方案要求深化财政分权、金融自主和公共财政支持等方面的改革,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和监管会计工作,同时保障公共利益。

4. 优化行政审批流程。

行政审批程序繁琐,审批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和群众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中国的大部制改革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 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 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 部管理。 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 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 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 承担。
3.作用 一是职能整合、运转协调。 二是结构优化资源共享 三是机构精简"裁汰冗员 四是统一领导"一致行动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协同性理念 公共服务理念 民主理念 生态环境理念
二、改革的理论背景
整体性治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为大部制改革奠定了 深厚的理论基础整体性治理理论 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作为 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指南! 备受学术界和政策 层面推崇强调市场竞争%效率导向%顾客导向! 将私营部门和工商企业的方法用于公共部门! 一度使僵化的政府科层制有所改观! 提高了政 府运作效率但与此同时!新公共管理理论倡导 的专业化% 结构化分工导致了严重的碎片化和 部门利己主义
二、改革开放后的6次政府机构改革回顾
■第五次:2003年: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 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 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 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2003年:主要调整政府内部组织机制 国务院29个组成部门经过改革调整为28个; 新组建国资委、商务部、建立银监会、国家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三、2013年大部制改革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 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 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导言大部制改革是指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本文将从背景和意义、改革目标、主要内容和举措等方面对大部制改革方案进行分析和介绍,以期帮助读者了解该改革并提供参考。

一、背景和意义1. 背景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然而,长期以来,国有企业面临着效益不高、管理不规范、行政干预等问题,这不利于国有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因此,改革国有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2. 意义大部制改革的实施对于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以及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改革,可以使国有企业更加市场化、法人化、企业化,提高其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

二、改革目标大部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企业从资源配置者向市场参与者转变,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加强企业法人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改革,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率。

3.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4. 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主要内容和举措1. 改革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增加董事会和监事会的权力和职责,加强对企业决策的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 推进国有资本市场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上市或引入社会资本,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率。

同时,优化国有资本的配置,降低资本运作成本,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3.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和重组整合,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减少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提高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

此外,还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激励企业员工和管理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提升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科研和创新平台的建设,培育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笔记本上,笔尖在纸上舞动,思路如泉涌。

关于2024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我决定以意识流的方式,将十年的经验倾注其中。

一、改革背景202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提高政府治理效能,优化资源配置,减轻企业负担,我们提出大部制改革方案。

二、改革目标1.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社会成本。

3.提升企业竞争力,激发市场活力。

4.加强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三、改革措施1.合并相似部门,减少管理层级。

将相似职能的部门进行合并,如将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合并为农业农村水利局,将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合并为教科文局。

这样做可以减少管理层级,提高政府治理效能。

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监管和服务。

政府职能要从过去的直接管理向监管和服务转变,强化对市场的监管,保障公平竞争。

同时,政府要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减轻企业负担。

3.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内部调整、外部招聘等方式,优化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选。

同时,加强对公务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工作效率。

4.强化部门间协调,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合力。

通过建立跨部门工作小组、召开协调会议等方式,确保政策制定和执行的高效协同。

5.推进数字化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互通,实现部门间的无缝对接。

四、改革步骤1.调查研究:对现有政府机构、职能、人员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制定大部制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目标、措施和步骤。

3.宣传发动:广泛宣传改革的意义和目的,赢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

4.组织实施:按照改革方案,有序推进政府机构调整、职能转变等工作。

5.监督评估:对改革效果进行监督评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改革措施。

关于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关于我国大部制改革的思考

公比较薄弱;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权责脱节、互相推 共诿、效率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部门条块分割、导致利益 管 理部门化,行政运行和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对行政权力的监督
制约机制还不完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现象
2008.3(总第 57 期)
仍然存在。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政府全面正确履行公共服务
部门私利,导致了多元利益主体的出现和各种 “集团性利
益”的产生,这就逐渐淡化了整体观念,凸显了部门中心意
识。
2. 日益膨胀的行政权力、苍白乏力的行政监督使部门
利益化愈演愈盛,导致“权力衙门化”。由于行政权具有自由
量裁、强制性、超脱性的特点,现代政府的行政权力出现了
迅猛扩张的趋势。理论和实践表明,如果行政力量绝对地超
(二)富余人员分流的瓶颈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大部制的实行,是由管理型向服务 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实现政府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为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按照职能统一原则,把多头领导整合为一个部门综合管理, 梳理职能,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政府部门设置相对总数减 少的基础上,真正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机构精简和 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人员分流是机构改革的一个重要 保证,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更是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 富余的分流人员如果得不到妥善安置,就不可能达到精兵简 政的目的,即使一时精简了,还可能出现回潮,其改革成果 也难以巩固。人员不能安全有序分流,不仅不利于政府机关 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且易使已有的政府机构改革成 果丧失殆尽。因此,如何切实做好政府机构改革中的人员分 流,是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性课题,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 的保障和基础,关乎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官僚主义色彩浓厚的国 家,自古以来就有‘官者,管也’的传统。”[1]而且这种思想在 很多人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脑子中根深蒂固,反映到现 实中就是官僚作风和“官本位”思想。而现时中的人员分流, 只分流一般工作人员,很多部门领导干部职数没有减少,出 现减“兵”不减“官”的现象,违背改革的初衷;在分流中按年 龄或者学历搞“一刀切”,把分流人员的多少作为衡量机构 改革的标准,导致干部队伍没有优化,没有体现能者上劣者 下的局面;长期以来,政府工作人员被称为“干部”,有较高的 社会地位,较稳定、优厚的经济待遇,在这种官文化的“陶醉” 下,导致一些工作人员进取心减弱,在市场经济的社会环境 中缺乏竞争力,变为保守者,“对变革采取不对称的态度:一 方面,他们强烈反对使目前拥有的权力、收入和声望受损失 的变革;另一方面,却有获得更多的这种‘物品’的强烈愿 望。”[2]而在改革中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周详步骤计划,使 他们有后顾之忧,而一些单位激进的做法和不负责的态度, 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思想压力和顾忌,增加了分流工作的 难度。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大部制改革是指对我国国有企业进行的重大改革措施,旨在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这一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化国有经济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下面将从大部制改革的背景、目标和成效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大部制改革背景。

我国国有企业曾经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资源配置来运作。

这种体制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了国企的效率低下、成本高昂等问题。

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国有企业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改革国有企业体制成为当务之急。

其次,大部制改革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的目标是为国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其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具体来说,大部制改革的目标包括:促进国有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真正做到市场为导向;加强国有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力,降低其负债率,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加大对国企的法治监管力度,防止腐败、浪费等问题的发生;促进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再次,大部制改革的成效。

大部制改革在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大部制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在大部制改革的推动下,国有企业开始注重市场导向,努力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大部制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创新。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国有企业加大了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了企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同时,大部制改革还推动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创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和人力资源效益。

此外,大部制改革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积极影响。

首先,大部制改革推动了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

通过资产收益权和产权流转,实现了资本的高效运作。

其次,大部制改革提高了国有企业的风险防控能力。

将决策权限下放到企业一线,加强了企业的自主经营能力,降低了决策层面的风险。

再次,大部制改革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权力配置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

公共权力配置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

公共权力配置视角下的大部制改革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深化,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一个重要的改革议题。

大部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文将以公共权力配置的视角,分析大部制改革的背景、意义和挑战,为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一、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大部制改革是指在国有企业体制下,通过改革集团公司、控股公司等大部门,实现国有资产集中配置和统一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部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中国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明、经营不规范等。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权益,需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提高其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大部制改革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需要。

加强国有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统一配置,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运行。

通过大部制改革,可以促进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资源整合,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社会效益。

大部制改革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

作为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衔接,形成有机统一的国家治理体系。

大部制改革可以在国有企业层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有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大部制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从公共权力配置的角度来看,大部制改革的实施需要解决产权、管理、监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需要充分考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

下一步应当重点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二、大部制改革的关键问题和解决路径1. 加强产权制度建设。

产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内部公共权力配置的重要基础。

加强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建设,明确产权关系、规范产权行为、完善产权保护机制,是大部制改革的关键所在。

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产权法律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体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明晰、权责的明确、经营活动的规范。

大部制改革中外对比讲稿(1)

大部制改革中外对比讲稿(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指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坚定推进大部门制改革”。

因此,大部制改革是我国未来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从大部制的视角,对中外政府机构进行比较,分析其各自特点并借鉴其经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背景1.经济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会带来了巨大影响,这提升了西方各国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视程度。

而政府能力是一国综合能力和竞争力的主导因素,政府如何有效引导和调控国民经济运作,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促进经济发展,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府机构设置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2.国内政治压力加大纵观西方各国的大部制改革,无不是在国内经济、社会陷入困境时进行,这符合社会进步的规律:当旧的体制不能很好的管理社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时,就革除它。

3.政府机构弊病显现在西方国家行政机构调整过程中,往往在编制中增添许多新的机构和人员难以适应政府管理范围的扩大化,但这使西方政府的工作重复、混乱,浪费、权力和管辖权的冲突现象严重,政府机构之间矛盾重重,出现了行政管理混乱的现象。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西方国家的大部制改革就势在必行。

西方国家大部制改革的方法步骤部门体制作为政府组织形态变革的重要举措,涉及面广,各国在推行过程中都十分慎重,采取了很多办法来推动改革,以充分发挥大部制对改进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

1、注重整合,加强协调在促进部门之间协调方面,各国采取的办法有:通过总统和总理完成部门问的协调;通过减少副首相等副职数量、提高部分部长的地位来实现;通过成立专门委员会或部际联席会议进行协调。

随着部门数量的减少和职能的扩大,各个大部具有较为独立、完整的行政资源和权力系统,容易造成各个大部之间的协调难题,从而影响政府政策的整体性。

2、体制支撑,配套改革为了推行大部制,各国进行了一系列配套改革,主要有:设置各种执行机构,大部具有功能综合性、设置稳定性的优点,直属机构具有运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呼应社会变迁对政府职能的新要求,与大部相配套。

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2008年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内容、意义

大部制改革的背景十七大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谈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即“大部制”改革问题。

他说:“这次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主要围绕转变职能,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调整和完善行业管理机构,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针对职责交叉、权责脱节问题,明确界定部门分工和权限,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健全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

”所谓的大部制,即在政府机构设置上,在横向整合职能和管辖范围相近、业务性质类似的政府部门,组建一个大的部门统一行使相关管辖权的管理体制。

与传统的专业性部门相比,大部门管辖范围较宽,侧重于宏观管理,侧重于制定战略和大的政策。

此次大部制改革是自1982年以来中国进行的第六次机构改革,从1982 年开始,大约每隔 5 年左右中国都会进行一次大的机构改革,从精兵简政到政府职能转变,每次机构改革的侧重都和中国体制改革的进程相配套。

此次“大部制”改革,也有其特有的背景。

经过改革开放30 年的发展,中国由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这是“大部门体制”改革的一个基本背景。

近年来社会矛盾在某些方面愈发激化,部门利益日甚,贫富差距加大,要求政府将工作重心和重点放到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上来。

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过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改革阻力较大,难以贯彻,以上种种现象必然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可以说,大部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直接相关。

十七大以后,各方面对新阶段的大部制改革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建立完善的公共治理结构,推进全面改革。

这次机构改革不只是一般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而是要实现政府转型,实现部门利益的突破,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做好社会管理与公共管理的统一。

我国进行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是发展市场经济和发展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贯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2023年大部制改革最新方案

2023年大部制改革最新方案

2023年大部制改革最新方案一、背景介绍大部制改革是指通过优化和调整国家的组织架构,实现更高效的管理和运作。

2023年,我国将推出最新的大部制改革方案,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提高机构的效能和服务质量。

二、改革目标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目标主要包括:1.优化国家机构职能,提高工作效率。

2.加强机构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化配置。

3.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4.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三、改革方案3.1 优化组织架构根据新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将对国家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和调整。

优化后的组织架构将更加紧密地联系各个部门,实现协同合作。

具体措施包括:•调整机构设置,避免职能重叠和工作重复。

•简化行政管理程序,降低决策层面的沟通成本。

•加强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提高工作效率。

3.2 加强协调与合作为了更好地实现机构间的协调与合作,改革方案将采取以下举措:•建立跨部门的工作协作机制,推动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

•设立联席会议,解决跨部门事务,并提高决策的效率和准确性。

•加强对合作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合作效果的最大化。

3.3 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改革方案将推动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具体举措如下:•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服务的覆盖范围和质量。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推行信息化管理,提高服务的效率和便捷性。

3.4 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为此,改革方案将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推动。

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科研投入,支持科技创新。

•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实施措施为了确保2023年大部制改革的顺利实施,改革方案将采取以下实施措施:1.建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和监督。

2.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和责任人。

中国大部制改革

中国大部制改革

简述大部制改革党的十七大在部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时,明确指出要“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

[1]随后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我国新时期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在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

2008 年3 月15 日,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高票通过,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大部制的改革正式拉开帷幕。

一、大部制的含义所谓大部制即大部门体制。

按照一些专家的提法:在政府的部门设置中,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雷同的事项相对集中,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目标。

大部制改革不仅包括中央大部制改革和地方大部门改革的内部横向整合,还包括了中央与地方之间上下联动的纵向整合。

实行大部制,最核心的目标是转变政府职能。

目前,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和“缺位”现象并存。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部门职能配置不够科学、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大部制改革将会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不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转移出去,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好,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换言之,推行大部制就意味着政府职能必须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己任,从而使得政府权力得以规范、回归公共服务。

实行大部制,另一个着眼点是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配置脱节、多头重复管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影响行政效能的体制性障碍。

例如在城乡建设、环境资源、交通运输、食品药品管理等领域,都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实行大部制,从体制上减少职能交叉现象,理顺部门关系,明确部门责任,无疑有助于提高政府效能。

二、大部制实施的背景及意义十七大提出大部制的改革思路,是在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的行政管理经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借鉴发达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熟经验基础上,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个新举措,因此大部制的出现有其时代背景。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

大部制改革的简述1、大部制改革的主要背景。

(1)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我国长期留存下来的官本位价值取向,是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主要原因。

从官本位过度到权力本位,所谓“学而优则士”,人们追求行政级别,能上不能下,能官不能民,人员分流触及到了部门和人员的切身利益,再加上中国传统人情观念的影响,使得改革阻力巨大。

各地方机构的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还要繁杂,这给政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地方政府机构职能上,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相互扯皮。

机构之间互相扯皮,是影响行政效率的一大顽症。

“三不管”事件层出不穷,“三不管”地带众多,往往是有利益一起插手,无利益谁也不管。

行事要牵扯到各个相关部门,难以提高效率。

因此,此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着力解决职责交叉、权责脱节等突出问题,不断健全部门协作机制,积极探索明确和强化责任的途径及方法。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2、大部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西方政府改革实践主要有三种类型;以英美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的改革、以德法为代表的渐进主义改革和以意大利希腊为代表的争取行政合法性或强制性制度化的改革,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改革,都穿插着对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对我们当前的地方政府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1)机构设置方面。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要求,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规范机构设置,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完善行政运行机制。

新公共管理思想指导下的公共部门精简,主要目的是寻求更少的政府开支,它的方法就是目标直率,假设政府有极大地浪费因此必须削减。

正如波利特所说,大多数评论者都偏好专门化的、经受的、扁平的、资质的组织形式,而不是规模庞大的、多功能的等级官僚制组织。

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

年份 1982 1988
机构数(个) 100-61 72-67
编制数
职能定位
减少25%(3万) 撤并机构,减人员(定编不定人) 减少20%(1万) 强调政企分开,政府职能为核心 精简、统一、效能
1993
86-59
减少20%(4.1万)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 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减少47.5%(1.7) 精简人员、撤销所有工业经济部门 和部委办直属局等 幅度不大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 公共服务
• 以职能转变为 核心 • 稳步推进大部 制改革
2003年
2013年
2008年大部制改革图示
组建部门(法定地位) 国家能源局 (发改委管理的国家局) 工业与信息化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交通运输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环境保护部 (国务院组成部门) 撤并机构(原法定地位) 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 (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信息产业部 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 交通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国务院直属机构)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人事部(国务院组成部门)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务院直属机构)
机构
职能整合 但如何 “有机”
权力
一个基本判断 从行政学的视角来看,大部制改革的实践, 厘清了机构与职能之间的理论关系

机构裁剪=职能转变 机构整合 职能的重新配置和优化
大部制推行中的难题
难题一:大部门的边界如何区分?
通常政府组织职能分工依据管理服务的对象、流程或是领域
划分,大部门大到多大比较合适? Case: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管理职能
案例:铁道部的大部制改革(政企分开)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

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要点(____字)一、背景介绍2024年大部制改革方案是我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生活幸福而进行的一项重要改革。

本方案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优化和整合行政机构设置,推动权责清晰、职能有序、协同高效的政府运行机制,实现政府工作更高效、更贴近人民群众需求的目标。

二、改革目标1. 优化行政机构设置:通过整合各部委、委办局、行政机关等部门,减少冗余机构,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

2. 推动权责清晰: 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职责交叉和重叠,提高工作效率和决策效果。

3. 职能有序:将相近的业务职能集中起来,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机制,推动各类事务高效运行。

4. 协同高效: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化平台和制度机制,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提高政府工作整体效率。

5. 提高服务水平:优化政府公共服务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方便人民群众办事创业。

三、改革方案1. 精简行政机构根据当前行政体系中存在的机构冗余和职能交叉问题,精简国务院直属部门和各省市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

淘汰冗余部门,合并相似职能部门,减少行政层级。

同时,整合政务服务中心和行政审批中心等部门,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2. 高效整合相关机构将具有相似职能和业务特点的部门进行整合,建立更加协同高效的工作机制。

例如,将相关金融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形成统一、高效的金融监管机构,提高金融市场监管能力。

3. 职能划分和权责清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行政职能交叉和重叠。

制定详细的职责规定和工作要求,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

4. 建设信息化平台建设全面覆盖的政务服务与数据共享平台,将相关的行政数据进行整合共享,提高政务服务的效能,便利人民群众办事创业。

5. 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机关的监督和问责,建立健全行政审批和决策过程的审核制度。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

大部制改革方案大部制改革,即大型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革,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重要经济改革之一。

其目的是加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并推动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现代化发展。

以下是一份大致的大部制改革方案。

一、背景介绍中国的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国有企业一直面临着管理不善、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等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繁琐,影响了企业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开始实行大部制改革。

二、改革原则1. 市场化为主导大部制改革的原则之一是市场化。

国有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市场机会。

2. 政企分开大部制改革也强调政企分开。

政府不应该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干预,而应该通过宏观调控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平衡。

3. 整合资源大部制改革强调整合资源。

通过合并国有企业,可以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

4. 简化层级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简化企业层级,缩减管理人员,减少决策层级,提高企业效率和反应速度。

三、改革措施1. 合并企业首先,大部制改革需要合并国有企业。

合并可以整合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企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效益最大化。

2. 转换企业性质其次,大部制改革需要转换企业性质。

通过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可以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提高竞争力和效益。

3. 建立股份制公司第三,大部制改革需要建立股份制公司。

将国有企业改变为股份制公司,可以通过股权分散化、上市融资等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资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4. 简化层级最后,大部制改革需要简化企业层级。

通过减少企业管理人员和决策层级,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和反应速度,加快生产和营销速度。

四、改革影响大部制改革的影响是深远的。

改革后的国有企业将更加注重市场化和效率,增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形成优势产业,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和实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部制改革背景:
众所周知,政府部门在行政管理中,不时出现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相互推诿等情况,对此,民间戏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也有“九龙治水”等说法。

大部制改革,就是要将那些职能相近、业务范围趋同的部门集中成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减化行政审批,提高政策执行效能,降低行政成本。

在国务院2008年以前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

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

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

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

前景
大部制改革绝不简单仅仅是行政改革,改革的前期是政治改革,后期就是经济改革,大部制是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并不只能从行政的视角对改革进行设计,要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多元角度进行探索设计。

对大部制改革的看法
中国国务院大部制改革之:艰巨性
权力整合难
重叠的职能部门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要整合这些行政资源,就像剥蚕丝一样,每一根丝都触动一大片官场神经,稍有不慎,不是形成权力真空,就是形成新的权力交叉、重叠,还会引起官场“地震”。

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机制磨合难
一个整合了不同部门利益的强势大部委,可以打破现有部门利益格局,消解部门之间掣肘因素,压制部门利益追求冲动,从更宏观和科学的角度进行政策决策、执行和监督。

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由原来的几部委组成新部门,权力和财力势必更加集
中,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能不能有效遏制部门利益,怎样防止因权力过度集中而产生的腐败问题,成为影响改革的一大关键因素。

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

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

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