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论编辑的责任和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论编辑的责任和素养-新闻

传播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论编辑的责任和素养

赵海霞

【摘要】编辑工作者肩负着传播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重任,在今日其责任更为重大。近现代文化史上的诸多名人,除了作家、学者等身份之外,他们还是恪尽职守的编辑人,他们品高识博,有识见、具慧眼,对待工作细致严谨的态度等优秀品质都是今天的编辑工作者应该学习的。继承先贤,提高素养,共同为编辑出版业的发展贡献才智。

关键词编辑;责任;素养;文化;家园

当下,民众每天都会被很多共同信息包绕着,但哪些信息才是他们需要的重要信息和持久信息呢?可以说,那些能解除迷惘或者烦恼,切实满足民众精神饥渴的信息才可以称为重要信息。而提供这些信息的是那些传播优秀文化、守望精神家园的编辑们。

翻开近现代文化史,可以发现很多名人都曾从事过编辑工作,有的甚至如雷贯耳。比如,鲁迅、叶圣陶、巴金、郑振铎、茅盾、丁玲等人,陈独秀、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陶孟和等人就曾担任过《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还有办过《学衡杂志》的吴宓等等。他们不仅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而且通过编辑出版阵地,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为传播优秀文化竭心尽力,为后人作出了表率。他们身上具备什么特质?什么样的编辑才是受作者、读者喜欢的?编辑应该如何去做,才能赢得认可和满意呢?

首先,编辑要有识见,具慧眼。

有识见的编辑才能促使优秀的、高质量的作品出炉。关于此方面的例子,很出名的便是金心异(钱玄同)与鲁迅的例子。如果没有钱玄同的鼓励、劝告、敦促,也许就不会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优秀小说了,那么在小说史上也有可能就没有鲁迅现在的地位了。这只是一种猜测,事实是面对虽然怕狗、即使已经落座还能听到心在乱跳的朋友,以及“你钞了这些(古碑的钞本)有什么用?”的疑问,鲁迅“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于是有了《狂人日记》,而且如先生所说,“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鲁迅为我们记录的编辑形象是一个执着的,有见解、有胆识的文化人。正因为钱玄同对鲁迅了解、懂得,也才会去促使他在多领域尝试。钱玄同在《我对于周豫才君之追忆与略评》中说:“他(鲁迅)读史与观世,有极犀利的眼光,能抉发中国社会的痼疾,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等小说及《新青年》中他的《随感录》所描写所论述的皆是。”钱玄同不仅对鲁迅其人持论公允,而且对他的作品也评价甚高,“这种文章(《狂人日记》等),如良医开脉案,作对症发药之根据,于改革社会是有极大的用处的。”可以说,鲁迅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一系列作品,在当时唤醒了国民沉睡的心灵。

鲁迅在作为编辑时,也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作者,其中就有曹靖华、台静农、柔石、韦素园、孙伏园、李霁野等人。《三天半的梦》是张天翼的处女作,该作起初几次被退稿,后经鲁迅指导,在《奔流》杂志上刊发。巴金的处女作《灭亡》也是因叶圣陶的“发现”而得以发表,这也坚定了巴金将文学创作作为职业的信心。在现代文学史上,被巴金发现的新人也不乏其例,比如何其芳、罗淑等便是因为巴金的“慧眼”发现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巴金对戏剧家曹禺的发现,更为感人。巴金第一次看到已存放了一段时间的《雷雨》剧本时,甚为喜爱,一口气

将其读完,读过之后,他自言不仅“被它深深感动”,“而且为它掉了泪”。一部作品能让编辑掉泪,那么读者也定会喜欢,巴金破例将这个四幕剧一次性登在《文学季刊》上,让《雷雨》这部“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得以面世,随即在上海引起轰动,茅盾曾赞日“当年海上惊雷雨”,该剧在当时可以说妇孺皆知。

其次,编辑要有细致严谨的态度。

叶圣陶从事编辑工作60余年,《文学周刊》《小说月报》等他都担任过主编或编辑工作,编教材是其编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教材的受众是学生,关乎下一代的成长,对编辑的责任心和细致程度要求就特别高,叶圣陶认为好教材,不应该有毫发之憾。从人选语文教材的文章他就提出了严格的标准,要将那些编辑乐编、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作品编入,做到“一册之中无篇不精”。入选文章不仅要达到这“三乐”,还需“文质兼美”。这二者都具备了,叶圣陶还要求编辑那一关精益求精,尤其是翻译作品还需精通该文语种的编辑对照原文,对译文的准确性仔细推敲,集体会诊,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修改后还需提请普通话精通的编辑把关,审定翻译是否符合语言规范和民众的阅读习惯。此外,叶圣陶审稿极严,即便是名人之作,不符合标准他也勇于说“不”。比如,人教社在1978年拟将郭沫若《水调歌头(大快人心事)》人选新教材,但叶圣陶在审阅时发现该作有六句在平仄上与词律不合,便建议不宜选用。可见其心中只有“文”,而不论“人”。因而经过叶圣陶手中的教材,有不少堪称经典。叶圣陶严谨细致的编辑态度值得今日的编辑出版人继承和学习。

在工作细致严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司马迁认为编辑的主要使命是“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这就是说,编辑在二次劳动时,对稿件有修改权。但在修改稿件时应该谨慎,不能滥用职权,凭自己的观点和主观臆断去修

改稿件。巴金通过自己几十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经验指出,编辑“修改别人文章不论大删小改,总得征求作者同意”。要小心谨慎,“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你就是犯了错误。”但谨慎并不等于即使发现稿件有问题也置之不理,拿去就发表了,巴金给编辑们的建议是:可不改的就不改,或者尽量少改;如有改动,无论大小都要和作者商量。这样才会避免误会和错误,也会让编辑和作者之间关系融洽,合作愉快。

最后,编辑本身要品高识博。

打铁先要自身硬。编辑也需要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学识让作者信赖,读者信服,这样他们编辑出版的书刊才能畅销,甚至成为经典。一提起名编辑,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清代的纪昀等便进入人们的视野,前者修订六经,创立了儒家学派,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的人物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为万世师表;后者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编成《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撰有《阅微草堂笔记》,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近现代的编辑们,大多为品格高尚、学识渊博之人。如鲁迅从事编辑工作长达30年,1907年他即在日本筹办《新生》,在他去世前夕,仍为曹靖华的译作《苏联作家七人集》写序,他还担任过十几种期刊和报纸副刊的编辑工作,而替他人校订、校勘过的作品达百余种之多。鲁迅自己的皇皇巨著是对其学识最好的证明,他涉及领域之广,可从对他的评价看出,他被称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可以说,鲁迅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再看一下百科全书式的编辑郑振铎,他是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