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新性教育

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

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

创新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迈进21世纪之际对教育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先导性的科学理念,是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学校教育的实践、将这一要求体现为教育改革的内涵,这便是一种金新的教育尝试,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需要加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在认识上达成基本一致以后,进行由点到面的探索和试验,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起来。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调研,并召开了主要由试点学校校长加的"创新教育座谈会",认真听取来自实践第一线同志的意见,渐形成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的总体方案,供所有试点学校参照施行。

总的来说,我们对我省实施创新教育形成以下初步认识:创新教育的探索,实际上是对已有教育一种带有方向性的并且是全方位的实质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需要在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子系统内取得突破,即在教学过程(内部)系统和教学支撑(外部)系统内取得破。两者的本质区分在于,前者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后者的实施主体教育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这些认识,构成我省实施创新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

(一)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系统"

在这一系统内,我们确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三个认识纬度,即:在价值取向上,要努力培养能充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的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在操作因子上,要竭力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体现方法和途径、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丰富性与多元化。

1.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一代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需要。为此,我们确定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具有指南性的研究课题供各试点学校参照:

--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课题包括:创造潜能的早期开发、创欲望的激发与成就动机培养、审美素养与创造性人才的启蒙、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创造性个性培养等。

--创造能力的发展。具体课题包括: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劳技制作与创造技法、科学教育与创造力、艺术教育与创造力、现代信息工具的掌握与创造性人才、科学实验能力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人文素养、创造性人才的选拔与提高等。

2.创造教育的操作因子

毋庸置疑,创新教育具有与众不同的操作因子,这些因子最终应有利于学生个体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为了在宏观上帮助试点学校对之作出较为准确的把握,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可资设定的操作因子:

--课程与教材。根据创新教育的目标与各试点学校的实际,对现行课程体

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必要时也可自主选择相应的教材。课程调整的原则为:(1)压缩必修课,增设"综合创新活动课";(2)增设选修课,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3)改革活动课,形成以创新活动为特色的活动课。

--师资。师资是创新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师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允许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教学技能的教师;(2)吸收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担任主干学科教师;(3)吸纳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选修课或活动课的特色教师;(4)逐步形成教师的创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教学。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与制度。要求试点学校及教师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追求开放的教学方法;(2)探索激励性的教学评价;(3)创设多样性的考试制度;(4)形成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3.创新教育的模式

从整体上来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不难发现,"一成不变"是其固有的顽症。在很大程度上,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观念,几乎都在恰守着相同的操作要义。知识的传授、传授、再传授,这就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至多只是在知识的层次上体现着相应的差异而已。也正是在这种相同的操作要义下,我们的教育几乎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手段来测算教育的成效,并据此来定、筛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创新教育"贵在"新","新"贵"异","异"贵在"变"。根据这一逻辑推断,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必须破超稳定的"统一性",追求教育模式上的丰富性和多元化。为此,我在认真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不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我省中小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在不同年龄段中不同操作模式与应达成目标的原则建议:--小学阶段。基本模式为:"做中学",达成目标为:鼓励儿童创造性想象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学习活动,调动各种段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初中阶段。基本模式为:"学中学",达成目标为:以创造性习方法与学习心理的自我调节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兴趣,初步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

--高中阶段。基本模式为:"创中学",达成目标为:初步养成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营造创造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教育的"教学支撑系统"

创新教育的教学支撑系统,是教学过程系统能有效运作所必须的具有维持和强化作用的系统。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层面:政策创新(政府层面)和制度创新(学校层面)。我们认为,创新教育能否卓有成效地实施,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是否勤于探索、敢于求异、勇于创新。这不仅意味着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而且也意味着对现有规范、制度等的突破抑或否定,所以,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相应的保证,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自主的创新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