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名词解释
创新教育名词解释创新教育是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通过新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
以下为创新教育常用术语的解释。
1. 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一种改革教育方式的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
2. 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和创造力的个体,能够在创新环境下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解决问题和面对挑战。
3. 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以创新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注重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勇于思考和质疑,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4.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提出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它包括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创业意识、协作能力等方面。
5. 创新教师创新教师是指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能够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6. 创新课程创新课程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和教育理念,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
7. 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指通过创客文化和创客实践,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它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创新实践和项目实践。
8.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问题驱动学习的缩写,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和合作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9. STEAM教育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英文缩写,STEAM教育强调以跨学科的方式整合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0. 数字化教育数字化教育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教育资源数字化,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实现教学和学习的方式。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通论
第25卷第4期V ol 125 N o 14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N ormal Un iv ersity (H umanities and S ocial Sciences )2006年7月Jul 12006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通论向 燕(黑龙江鸡西大学西语系,黑龙江鸡西 158100)[摘 要]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
创新教育体现的是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探索精神所施加的引导和影响;教育创新则是对教育科学本身发展规律的研究与揭示。
社会需要和科技进步是实施创新教育和推进教育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是必然要求。
[关键词]创新;促进;传承;突破[中图分类号]G 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78X (2006)04-0140203[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向 燕(56),女,黑龙江省鸡西人,黑龙江省鸡西大学副教授,从事英语教育教学研究。
教育的崇高使命在于不断地传承、延续和发展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渐积累、总结和形成的科学理论和文化成果,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各类专门人才。
教学和认知是教育的基本属性,突破和创新是教育的主旨要求。
一纵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从中看出教育不仅由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生产实践决定,还要受到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及继承和突破关系的影响。
如此看来,在教育历史演变进程中创新扮演了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构成了活的画面。
这里的创新意味着两个不同层面上的关于教育的非选择性的命题,即隐含在教育本质背后结构形态之中又渗透于教学活动全过程的对被教育者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科学品质、探索精神、潜移默化地施加引导和影响的创新教育以及把教育视为一门科学,就其发展规律、组织模式、课程体系和实施途径、方法、手段等诸方面因素不断加以探究,使之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价值取向,是教育发展的客观反映,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客观联系。
教育创新
论创新教育我们围绕教育创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研究这个话题。
创新教育是什么?创新教育是指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 以全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 以构建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造能力相统一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目的, 以新的教育质量观为衡量标准的一种教育。
如果说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观念的转变, 是全民素质的普及, 那么, 由“素质教育”到“创新教育”则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一场深刻变革, 它必将导致全民素质的极大提高。
创新教育其内容包括:1、教育观念的创新。
拥有相对成熟而又开放的教育观念,是教育者走向成熟的基本标志。
一方面教育者立足自身教育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反思总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接纳外在的优秀教育理念,保持个人教育思想空间的源头活水,在个人教育经验与外在教育知识的不断交流碰撞之中。
获得个人鲜活的教育理念的生长、生成。
2、个人知识的创新。
作为教育者,知识更新的问题不再只是一种外在规定,而成了一种内在需要,敢于面对知识更新的时代需要,开放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地吸纳能提高个人综合素养、更好地引导学生的知识,以一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生存姿态,去实践“教学相长”这古老的教学格言。
3、教育行为的创新。
教育者的教育创新最终要落实到教育者的教育行为之中。
落实到教育者的教育方式方法之中。
当然,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观念和知识引导之下的创新,是有内涵的创新。
其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只有当教育者行为的创新真正体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对教育的真知,这种创新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价值的创新。
为什么要搞创新教育?在人类社会经历了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美好未来之时,它又面临着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这种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它强调劳动者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认为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理念、理论学说等以创造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
[演讲稿——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发展
《[演讲稿——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创新的教育和教育的创新发展》摘要:”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作新世纪教师不能老是沉浸“春蚕”、“红烛”赞誉声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代潮流,引导学生对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使各种知识、技能相迁移、渗透成体系终形成“能力链”、“知识树”整体络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关键历史期既面临实现跨越式发展重机遇也面临着拉与发达国差距严峻挑战因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知识和人才是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赛我们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具备创新精神人才以适应代要”而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摇篮创新是民族进步灵魂是国兴旺发达不竭动力每学校既要爱护和培养学生奇心、知欲又要助学生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探精神、创新思维……言以蔽国呼唤创新教育然而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不是与生俱创新学习能力也不是然形成而是培养、训练结学生创新学习必须依靠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这种教师除了具备般优秀教师基特征外还必须具备健全“创新”人格和较强教育创新能力正如教育部长陈至立所说那样“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识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非常明白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教师要创新必须努力实现身放促进身创新素质提高要“放眼睛”看形势随着我国教育改革深化教师创新精神、创新识和创新能力越越与己前途和命运紧紧系起作新世纪教师不能老是沉浸“春蚕”、“红烛”赞誉声而要积极投身到创新教育代潮流;要“放头脑”敢人先教育教学勤动脑才能有新思路;更要“放双手”开辟教育创新路靠己用双手开拓教育新理念、新创、新事物靠教师己用双手创造;还要“放嘴巴”多质疑谈天说地话创新促进问题识发展才能是真真创新;当然也要“放空”、“放”教师深入钻研业是应该但不能固步封要超越固有验乃至习惯束缚必须加强学习及充电从繁忙业圈子里跳出看报上迈出课堂走入社会吸取先进创新理论和创新验丰富己想想子练练技能鉴赏鉴赏艺术教师要实现身放成创新型教师应作以下几方面努力首先要变教育观念任何种教育都要受定教育观念制约教师教育观念不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萌芽状态教师面对是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青少年学生知识学习只不是青少年成长因素部分而不是它全部如作名教师不研究对象身成长全部要只是把他们看作种知识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人性固有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和谐发展成完整而不是畸形、充满活力和富有性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新人这样势必要我们正确处理师与生关系确立以学生心教育主体观学生主体性越突出己动脑、动口、动手主动参与、独立探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从而使其特长得以发扬、性得以张扬、成学习主人当然不能忽视教师主导性只有将主体性活动与主导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创新性成学习程鲜明特色其次树立了创新教育观念还应有创新精神并体现他教育教学他会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安全由、和谐愉快”课堂气氛坚持正面激励、宽容和理学生允许学生探出现错误不全责备因他知道干扰与错误不再只是具有消极义因素而可能成引发学生部认知重组积极诱因是通往创新必由路他将发挥他创新思维科学地处理教材、艺术地切入突破口、捕捉契机、灵活地变换角程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他们创新学习动机把继承性学习提升创新学习再次具有了创新精神更能重培养学生异创新思维他会遵从创新教育置疑性原则让学生思维处定疑惑状态提出诱发创新思维问题诸如“这道题还有别法吗?”、“通上面例子我相信能发现条很有思规律”他会紧紧抓住这些创新精心设计、巧妙诱导让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提出己题思路、方法及依据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识他定也能领会置疑性原则精髓抓住创新教育关键不仅己设置诱发性问题而且更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因“疑问”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茫然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这程才可能实现创新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教师会鼓励他学生冲破思维定势束缚发挥逆向思维、延伸思维、发散思维不惟、不惟师、不惟权威克从众心理勇标新立异、胆质疑、独树帜、追创新语老师布置学生制作桔灯检发现竟有几学做是萝卜灯、苹灯动手前学生肯定曾问萝卜能不能做?苹行不行?创造性想、创造性地做了出这便是创新学习创新地学创新地教具有创新精神教师还会淡化学科位识、淡化学科人差异重学科交叉、渗透既会学科部各教学容纵向系还会不学科横向沟通由语课上“双重否定就是肯定”想到数学上“得正”;地理课上讲到“地球南北有极而东西方向环绕”候想到成语“南辕北辙”而不能“东辕西辙”等等引导学生对不学科知识进行综合、重组使各种知识、技能相迁移、渗透成体系终形成“能力链”、“知识树”整体络如我们每位教师都具备以上素质何愁培养不出具有创新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性人才?相信我们都有共感受这就是创新教育呼唤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高素质教师相关热词创新演讲稿呼唤。
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与创新
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科技教育以科学技术为基础,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
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关系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科技教育则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进现有技术和创造新技术。
创新教育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而科技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科学思维。
科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1. 教育内容的融合: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应该从教育内容的设计入手。
教育者可以将科技教育的核心内容嵌入到创新教育中,使学生在创新的过程中能够运用科技手段进行创造和实践。
2. 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需要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
教育者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和工具,如网络教学、虚拟实验、多媒体教学等,来提升教学效果,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
3. 课程设置的融合: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也需要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有机结合。
例如,可以设计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项目,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
4. 学校管理的融合: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还需要在学校管理层面上进行有效整合。
学校可以组建创新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和科技实践的平台。
同时,学校管理者也需要关注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为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创新创新教育与科技教育的融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论文
创新教育论文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创新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创新教育论文篇1创新教育及教育创新【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而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为此,我国大力实施教育改革,开展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教育创新促进创新教育。
【关键词】创新教育教育创新创新思维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大力培育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创新能力迫在眉睫,教育义不容辞担起重任。
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教育自身的改革创新,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指运用教育技术,优化组合教育资源,把人才学、教育学、创造学、心理学等有关学科的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而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观念、体制或方法,促进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
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一、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精神和压抑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
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质,而不应该是对创新意识的打压和抑制,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必先审视教育自身,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改革现有的滞后的课程教材、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等,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保障创新教育健康发展。
但十分可惜的是,我们一直忽略对教育进行经常性的反思和调节,而一味追求狭隘意义上的质量上升。
由于长期以来“创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整个教育模式向应试能力倾斜,出现一些注入式、打压抑制式、教条主义式等不利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主动自由的全面发展,严重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实施。
1.注入式徐特立老人曾经说过:“‘注入式’就是不跟学生商量,强迫学生接受,把学生已知道了的东西,也照着书去灌输;不管学生听不听,也照样念下去,这是片面的东西,是封建的旧式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总序)方展画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
"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
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
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
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
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
新时代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方式
新时代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方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改变其传统方式。
传统的教育以教师为主导,在教室内通过讲座、测试等方式进行教学。
然而,在新时代中,随着先进的教育技术不断涌现,教育和教学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时代的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方式正日益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在线教育、智慧教学、个性化教育、国际教育、产教融合等方面,详细介绍新时代教育与教学的创新方式。
一、在线教育在线教育是一种让学生在网络上学习的方式,以其方便、灵活和高效的特点,已经被广泛认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在线教育平台涌现出来,如MOOC(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微课、视频教育等,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接受教育。
此外,网络教育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
学生可以下载或在线观看课件、视频、音频等教学材料,增加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线教育还为学生提供了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可自由选择课程、组合教育内容,使个人学习与知识应用密切相关。
二、智慧教学智慧教学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记录与分析,以达到更高效、全面、个性化的教学目的。
利用这些技术,教师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智慧教学还可以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和提供可重复学习的环境,以便学生自我反思和巩固学习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将成为智慧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自己的智能来记录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推理,并为学生提供更具体的教学建议。
三、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能力、性格、兴趣、优点等方面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教学方案,以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
个性化教育不是单纯的将学生划分为“优秀”、“良好”或“不及格”的分数档次,而是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成长环境等因素,为学生设计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学习方案。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一
的 新学 科外 , 包 括科 学 、 术 、 还 技 哲学 、 学 、 文 艺术 、 法律 、 会实 践 等 等 , 人 类 物质财 富和 精 神 财富 社 即
的总 和 。因此综合 的智 慧构 成了 创新教 育 的主体 。 途径 之二 是兴趣 的激 发 , 孔子 日 : 知之者 不 如好之 “ 者 , 之者 不如 乐 之者 。这 句 话 告诉 我 们 , 对所 好 ” 人 学 习的知识 产生 了浓厚 的兴趣 , 才有 可能 进一 步地 击研 究 , 探索 , 击 才有利 于达 到创新 的 目的 。 刨新教
摘
一
要: 创新教 育是 一种 新的教育模 式 , 教育 创新为 其提 供 基础 、 方法和 动 力。 者蚺调 :
致 , 素 质 教 育 的 核 内容 。 是
关键 词 : 创新教 育 ; 教育 创 新; 实现途 径 创新 教育 与教育 创新二者 是协 调一致l , 的 相互 工作者 在这方 面肩 负着 神圣的使 命 . 扮演 着创新 育 人的重要 角色 。因 此 , 推进 创新教 育是 各 类教育 改
生 的创 新 精神 和 实践 能 力为 重 点 , 就 有理 想 、 造 有
其三是 想象 的智 慧 , 想象 是 创 造的 基 础 , 仓造 的 是 ! I 源泉 , 了丰富的想象 , 上科 学的论断 , 有 加 才有新 的 变更 。 另外分 析和解决 问题 能 力的形成 和发 展是 想
象智慧 有效。爱 因斯 坦 说过 :想象 力 比知识 更重 “
要, 因为知 识是 有 限 的 , 想 象 力概 括 着世 界 上 的 而
一
道 德、 有文 化 、 有纪律 的 , 德智 体美 全面发 展的社 会
浅析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
障。本 文浅析 了教 育创新的涵义 、 内容及 目标 , 并阐述 了为实现培 养创新 型人 才这一 目标 应积极 开展 的创新教 育。
关键词 教 育 创 新
中 图分 类 号 : O G4
创新 , 为二十一 世纪 的主题 , 作 已成为 国家 、 民族 进步 的主要 标志和增强国家 、 民族综合 竞争力 的首要 因素 。国家 的创新 能力主 要体现在 理论创 新 、 度创新 、 技创新 、 识创新 和教育 创新等 制 科 知 方面。提 高国家综合竞争力 的源泉是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 的基础是 知识创新 , 知识创 新 的关键 是人才 , 而人 才 的培 养离不开教 育 。因 此, 教育创 新是 国家创 新体 制 叶重 要 的组 成部 分 , 是理论 创新 、 I 它 制度创新 、 科技创 新 、 知识创 新 的前捉 , 它为各 个方 面的创新 工作 提供 知识 基础和人才保 障。 江泽 民同 志在 北京 师 范大 学一 百 周年 校庆 上 的讲话 发表 以 后, 全国掀起 了教育 创新热 。江泽民 同志指 出 : 创新 是一个 民族进 步 的灵 魂 , 是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 的不竭动力 , 是一 个政党永葆 生机 的源 泉。当今世界 , 综合 国力 的竞 争越来越 表现为经 济实力 、 国防 实力和 民族凝 聚力 的竞争。无论就其 中哪一方面实力 的增强来说 , 教育都具有 基础性 的地 位 , 教育是 知识传播 、 应用 和创 新的主要 基 地, 也是 培养创新精 神和创新人才 的摇篮 , 无论 在培养 高素质 的劳 动者和专 门人才方面 , 还是在提高 创新能力 和提供知识 、 技术创新 成果 以及增强 民族凝 聚力方面 , 都具有独特 的重要意 义。这些论 断 不仅从 民族 、 国家 、 政党 的前途命运 的高度 阐明了创新 的极端重要 性 ,更深刻地指 出了教育创新 的本 质 ,把教育 创新科学 地定位在 “ 培养创新 精神 和创新人 才 、 提高 整个社 会的创新 能力 、 强 民族 增 凝 聚 力 ”方 面 。 教 育 创 新 的 涵 义 1 育创新的涵 义。教 育创新这一 概念 , . 教 在开展创新 教育和教 育教学 的改革中已经引起 了人们 的广泛关注。从 词义上分析 , 教育 创新 就是用 新的思 想 、 的技 术 、 的手段 使教 育得 到发展 , 新 新 相对 于教育改革来 说 , 加强调与 时俱进 的开拓与首创。教育创新是当 更 前我 国教育改革 和发展 最迫切 的呼声 , 是对 传统教育 反思 的结 果 , 是现代教育进一 步深化的体现 。 2教育创 新的必要性。首先 , . 从社会方面来 看, 教育创新是 我国 社会发展 到今天对教育 提出 的必然 要求 ,因为我们原 有 的和现 存 的教育 中存 在许 多缺 陷 ,并且这些 缺陷 已使 我们 的教 育不能 与整 个社会 的发展 情势相 吻合 ; 其次 , 从人 的全 面发展 角度来 看 , 有 原 的教育在对 人的发展上 因其基 本矛 盾的加剧 导致大量 的异化存 在 且有 向纵深发展 的趋势 , 构成 了对人性 和个性 发展 的威胁 , 背离 了 教育促进人 性构成和人 的全面发展 的宗 旨,因此教育创 新势在 必 行; 最后 , 从教 育 自身 的发展 状 况来看 , 教育 创新是 对我 国教育 现 代化的价值定 向和对世界 教育改革经 验的借 鉴与综合 ,教育创新 是教育功能上 的重新定位 ,其 实质就是 传统教育 与现代 教育 山冲 突走 向整合 的过程和结果 。
浅析教育“创新”
浅析教育“创新”【摘要】教育创新是教育领域中的重要议题,本文从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定义和意义入手,深入探讨了教育创新的内容、实践、方法、困难与前景。
教育创新的发展受益于技术进步与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推动教育实践走向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率的方向。
但同时也面临着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传统观念的束缚等困难。
在我们提出了关于教育创新发展与推动的建议,如加强教师培训、推动教育政策改革等措施,以促进教育创新事业的持续发展。
教育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实践,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质量,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关键词】教育创新、重要性、定义、意义、内容、实践、方法、困难、前景、发展、推动、建议。
1. 引言1.1 教育创新的重要性教育创新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教育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和适应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
教育创新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出更具有竞争力和适应能力的人才。
通过教育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力,让每个人都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价值。
教育创新不仅可以提高教育质量,还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新的动力。
在这个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教育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我们有必要更加重视和推动教育创新的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1.2 教育创新的定义教育创新的定义是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
从字面意义上看,教育创新指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引入新的理念、方法和技术,以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
而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创新不仅仅是指单一的改革措施,而是一个系统性、持续性的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师培训等多个方面。
教育创新的定义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有些学者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教育创新应该是一种跨学科、跨界的思维方式,以促进教育的整体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学的创新教育
教育学的创新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其目的是改善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而创新教育是指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以激发学生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培养他们成为独立、有创意、富有同理心的个体。
本文将讨论教育学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定义和特点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与传统教育相比,创新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束缚,鼓励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策略1. 项目学习:项目学习是创新教育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并组成团队进行研究、实践和呈现。
通过项目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反转课堂:反转课堂是一种将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进行反转的教学模式。
学生在课堂上预习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实践,教师则扮演引导和辅助的角色。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 创客教育:创客教育是一种以创客空间为基础的教学方式。
学生可以在创客空间中自由尝试各种创造活动,如3D打印、编程、物联网等。
创客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4. 跨学科教学:跨学科教学是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并融入到教学中的一种方法。
通过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关联性和应用性,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创新教育的意义和影响创新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创新教育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创新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知识的探索变得主动和自发。
创新教育的发展对教育学本身也有积极的影响。
它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教育学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同时,创新教育也推动了教育学研究的深入和广泛,为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浅谈创新教育
浅谈创新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创新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时代呼唤创新性人才,呼唤教育的创新,培养孩子创新能力已成中华民族的当务之急。
有创新能力的人必须靠创新教育来培养,因此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必须依靠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育的涵义创新教育是指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孩子的创新能力虽有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后天养成的,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性一般与个体的智力、个性以及知识有关,因此创新教育也应从提高个体的智力,培养个体的个性和增加个体的知识入手。
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冲突,实际上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创新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都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所不曾注意到的。
创新教育作为塑造面向新世纪一代新人的立定点,理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境界,也是素质教育中最高的形式。
二、目前创新教育的一些不足一是把创新教育完全的等同于开发智力,甚至一些学校领导老师或家长认为创新就是让孩子进行小发明、小创造。
这种理解只看到了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忽视了创造力是个体产生新颖、有社会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解决独特性问题的能力,误以为只有通过智育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是教师和家长不重视创新教育。
孩子的创新是需要一定时间和空间保证的,我们常常把课外活动当作孩子创新实践的大好场所。
可是许多家长和老师迫于孩子升学的压力,把课外时间几乎全部当作课堂学习的提优的补差时间。
这些教师和家长希望孩子听话,不许孩子犯错,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只能是一种空想。
三、创新教育的要求1、首先要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形成了以课堂和教材习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题能动性,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姜玉波创新是一个广泛的范畴。
其内涵和本质特征大概有五个方面:(1)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2)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的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3)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变化的接受;(4)创新是指相关使用部门认定任何一种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创造物;(5)创新是产生新思想到行动的过程。
创新教育,就是教育学生怎样进行创新活动。
其中,包括创新本质、创新目标、创新方法、创新评价等。
教育学生如何根据这些原则进行创新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创新,就是人们根据“创新”的基本原理,遵循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人才培养等方面呈现出许多弊端和局限性,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革,使教育得以更新和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在当代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必须准确的理解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之间关系,推动二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进行。
1、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比较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并非“创新”与“教育”两个字眼的前后颠倒,更不是做文字游戏,而是两个紧密联系而又截然不同的概念。
创新教育是针对守成教育、接受教育或传统教育提出的,正像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素质教育一样,是着眼于教育目标层面的教育。
创新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从本质上说创新教育是指把提高人的创新性当作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意加强学生各种创新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的教育。
它既是一种反映时代需要的新思想、新理论,也是一系列为“创新而教”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教育创新是一个动态概念,它与教育改革相近,但相对于教育改革来说更强调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
教育创新主要是指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它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战线的长期任务2、创新教育是教育创新的基础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重守成轻创新,形成了我们的一种社会遗传。
论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述给大家以极大的鼓舞 和启发。 目前 , 教育定义大致可 以分为两类 : 把创新教 育 创新 一类
击力和创造性 。
第一 , 新教育 提出 了一系列关 于人 才 、 育 、 创 教 教学 、 教
创新与理论创新 、 制度创新 、 科技创 新并列 , 并寄予 巨大希望 。 以被称为我 国改革开 放后第一次具有重 大意义 的教育创新 ,
意味着 当今时代 的教 育创新应 当在思想 理论 、 实践体系 、 内在 那么相对 于守成教育特性提出的创新教育 ,则可以称之 为我 品质等方面都取得更 大更深层次的突破与进展 。 其实 , 也只有 国改革开放后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第 二次教育创新 。如果说 如此 ,有 中国特 色的社会 主义 素质 教育理论 和实践 体系才能 这第 一次教育创新确立了中国教育发展的正确方 向,那么这
一
的滞后性和经久不退的考试压力 , 我们 的教育仍然是守成有 余, 而创新不 足 , 难以满 足中国特 色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 和民
、
创新教育和教育创新的内涵
在我 国 , 教育作 为一种 思潮是在 19 年 6月《 创新 99 中共 族复兴对大量创新人才的需求。开展创新教育 , 把创新性培养 中央 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 革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 的决定 》 颁 明确地提 出来 , 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 目标之一 , 并要求在所有
教育创新这一概念 ,在开 展创新 教育和教育教学 的改 革 法造成 了巨大 冲击 的现实已经说 明了这一道理。特别是关 于 中已经引起 了人们 的关 注 ,江泽民 同志在北师大 10 0 周年校 学生仓新性 的评价与测量方 面的改革 ,必将引起我 国考试制 q 庆上 的讲话发表 以后 , 国掀起 了教育创新热。从 词义上分 度与内容 的重大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 , 全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创 析 , 育创 新具有教育改革 的“ 旧立新 ” 教 破 功能 , 对于教育改 新教 育的教育创新价值。 相 革来说更加强调与时俱进 的开拓 和首创。江泽民同志把教育 我认为 , 如果说相对于应试教育倾 向提 出的素质 教育 , 可
什么是创新教育?
推荐文章之一:什么是创新教育不同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有不同的解释,一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创新概念,是人们(包括儿童)在各自领域,以同样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东西(包括新思想、观念)的活动方式。
狭义的创新概念则是产生前所未有的新东西的活动方式。
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新"总是创新的根本特征。
国外发达国家围绕这个"新"字构建创新教育目标。
他们把目标定位于培养既有现代知识,又有创新能力、品德高尚、体魄健美、身心发展良好的现代化的新人,即善于适应变化和创新的新人上,如:日本人提出,教育要成为“打开能够发挥每个人的创造力大门的钥匙”,“教育要适应技术新时代而提高学生的价值品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谋划力和创造性智力以及为创造而进取的不屈不挠的意志?,使受教育者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
"美国人则强调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要培养"骨髓中都充满未来思想和未来意识的人"和"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
英国人在《学校课程框架》中提出了发展创新思维,了解世界群体和个人,养成正确道德观念等教育目标要求。
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新"。
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创新教育与创造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是时代背景不同。
应当承认,国内外不同时期"创造教育"的提倡都是站在那个时代的前沿,用很先进的思想提出的,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当分肯定。
什么是创新教育,为什么它很重要?
什么是创新教育,为什么它很重要?创新教育正逐渐成为当今教育的主流,那么什么是创新教育?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呢?本文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对此做出解答。
一、什么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教育新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启发思想、激发潜能和培养创新意识等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创新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自由发挥空间,逐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1. 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创新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探究、发现并解决问题,发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这样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未来的成长和人生规划都非常有帮助。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创新教育将创新视为一种能力和意识,通过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问题时能够构思和实践出新的解决方案。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
这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具备更好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三、创新教育的实践方法1. 建立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创新教育注重发扬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通过建立学生中心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主、自学、自助的感觉,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实行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创新教育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融合的教学方式,通过科技、艺术等多种手段,将不同学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和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跨界别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加强创新科技的运用创新教育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接触新兴科技和工具,用现代科技手段去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创新
创新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创新一、创新教育的内涵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前准备、铺设轨道的战略举措,也是新世纪我国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课题和任务。
而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知识为主要基础发展起来的,它依靠新的发现、发明、研究和创新,是一种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但我们知道,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它是建立在知识、转化和应用基础之上的,而这一切又深深扎根于教育基础之上,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均离不开教育对它的支撑,因此,全面提高我国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首先应从教育创新,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创新入手,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突出当代创新精神的培养,真正培养出与时代潮流相适应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创新程度。
只有这样,才可能使我国顺利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继承性、维持性的学习,它通过学习获得原来已经确立起来的观念、方法和原则,以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这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还可解决问题。
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知识、科技以及经济发展瞬息万变,竞争激烈,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以往社会大有不同。
人们不仅要适应原来社会的生活规律,更需要改造和创造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完善自我,这就需要强调创新精神,创新观念和创新行为,人们也只有接受创新的教育,进行创新的学习,才能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敏捷地接受新知识,创造世界,创新生活可以说,创新性才能是一个人最具有价值的一种能力,通过创新才会使人形成自己独有的特色,使人更快地作出与众不同的成绩,并能在原有基础上,突破自我,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综合以上观点:创新教育是通过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而实现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的教育。
城市中的城市教育和教育创新
城市中的城市教育和教育创新城市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如何提高城市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而教育创新则是推动城市教育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城市中的城市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城市教育的现状城市教育在人口聚集、资源集中的城市环境下,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和问题。
首先,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
城市中拥有大量的学校、教育机构等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同时,城市还聚集了大量的优秀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为教育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
其次,城市教育面临的竞争压力较大。
由于城市中教育资源多元化、竞争激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这就要求城市教育要不断提高办学质量,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就近的学校或教育机构。
然而,城市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城市学校规模庞大、管理较为复杂,可能存在教学质量不均衡的情况。
另一方面,城市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分配不均,城市教育的优势并未完全惠及每一个学生。
二、城市教育创新的意义教育创新是提升城市教育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所在。
城市教育创新能够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满足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推动教育公平。
首先,城市教育创新能够优化资源配置。
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和管理模式,城市可以更好地整合和利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优质教育资源更加均衡地分布在城市各个区域。
其次,城市教育创新能够提升教学质量。
通过引进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培养优秀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才,城市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求,提供更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此外,城市教育创新也可以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创新教育体制、改革招生方式、推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等措施,城市教育可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三、教育创新的实践案例城市教育创新在许多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首先,一些城市通过建设数字化校园,推行智能化教育,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创新性教育一、创新教育--时代对教育的必然选择世纪之交,人类社会别无选择地进入了一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同时又充满机遇的新时代。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当令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基于这一基本认识,江泽民同志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特殊的使命。
"这实际上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内涵与取向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调整。
2000年1月,国务院转批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划》,明确提出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以培养造就一批高水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200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贯彻创新精神、进创新教育实践,已成为当代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责无旁贷的新使命。
我国的教育曾经历过两次重要的大调整。
一次是进入封建社后,为适应当时社会需要而形成的以科举考试为基本形式,以经史之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另一次是近代以后形成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大大加强了现代科学知识内容的"新式教育"--学科教育。
今天,我们实际上正面临着第三次教育大调整。
因为植根于农业经济社会、后来在工业经济社会日趋成熟的当代教育,已难以适应即将到来的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
中华民族能否在21世纪实现强国梦,首先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根本上作出变革从而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也取决于我们的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出大批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事实上,如何根据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作出积极的调整,是全世界面临的一个共同性的问题。
1999年,世界银行发表了《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其主题就是:"有利于发展的知识"。
(Knowlege forDevelopment)这份报告呼吁各国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来实现增加财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并充分肯定了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知识战略。
该报告着重强调,知识经济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新机遇,发展中国家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知识更快地生产、传播与使用,当然,关键的问题是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跻身全球知识经济的分工体系。
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应该而且必须把握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履行其特殊的历史责任,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以及竞争力方面,在国家形成有效使用知识的能力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从而为我国在21世纪更有力地脐身全球知识经济分工体系作出贡献。
--以上是我们对创新教育必要性的一点认识。
二、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认识框架与研究方案创新教育,是我们这个社会迈进21世纪之际对教育提出的一种具有前瞻性、先导性的科学理念,是2l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一种新的要求。
将这一理念付诸于学校教育的实践、将这一要求体现为教育改革的内涵,这便是一种金新的教育尝试,而且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需要加以系统的思考和研究,在认识上达成基本一致以后,进行由点到面的探索和试验,使我们的创新教育能积极、有效地开展起来。
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调研,并召开了主要由试点学校校长加的"创新教育座谈会",认真听取来自实践第一线同志的意见,渐形成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的认识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的总体方案,供所有试点学校参照施行。
总的来说,我们对我省实施创新教育形成以下初步认识:创新教育的探索,实际上是对已有教育一种带有方向性的并且是全方位的实质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此,需要在两个相辅相成的教育子系统内取得突破,即在教学过程(内部)系统和教学支撑(外部)系统内取得破。
两者的本质区分在于,前者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后者的实施主体教育管理者(包括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
这些认识,构成我省实施创新教育试点工作的基本认识框架。
(一)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系统"在这一系统内,我们确定了实施创新教育的三个认识纬度,即:在价值取向上,要努力培养能充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挑战的富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在操作因子上,要竭力促进学生个体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在教学模式上,要充分体现方法和途径、内容和形式、目的和手段的丰富性与多元化。
1.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换言之,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一代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社会对人才的新需要。
为此,我们确定以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具有指南性的研究课题供各试点学校参照:--创新意识的培养。
具体课题包括:创造潜能的早期开发、创欲望的激发与成就动机培养、审美素养与创造性人才的启蒙、创造性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创造性个性培养等。
--创造能力的发展。
具体课题包括: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学习习惯培养、劳技制作与创造技法、科学教育与创造力、艺术教育与创造力、现代信息工具的掌握与创造性人才、科学实验能力与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的人文素养、创造性人才的选拔与提高等。
2.创造教育的操作因子毋庸置疑,创新教育具有与众不同的操作因子,这些因子最终应有利于学生个体充分、和谐、自主、个性化地发展。
为了在宏观上帮助试点学校对之作出较为准确的把握,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了我省创新教育实验可资设定的操作因子:--课程与教材。
根据创新教育的目标与各试点学校的实际,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重组,必要时也可自主选择相应的教材。
课程调整的原则为:(1)压缩必修课,增设"综合创新活动课";(2)增设选修课,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3)改革活动课,形成以创新活动为特色的活动课。
--师资。
师资是创新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为此,我们就师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1)允许创新教育试点学校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富有创新意识与创新教学技能的教师;(2)吸收非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担任主干学科教师;(3)吸纳有一技之长的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选修课或活动课的特色教师;(4)逐步形成教师的创新教学观念,尊重学生,注重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
--教学。
要创造条件,努力形成一种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与制度。
要求试点学校及教师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1)追求开放的教学方法;(2)探索激励性的教学评价;(3)创设多样性的考试制度;(4)形成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3.创新教育的模式从整体上来审视我们现在的教育,不难发现,"一成不变"是其固有的顽症。
在很大程度上,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我们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我们的教育观念,几乎都在恰守着相同的操作要义。
知识的传授、传授、再传授,这就是我们不变的追求,至多只是在知识的层次上体现着相应的差异而已。
也正是在这种相同的操作要义下,我们的教育几乎把"考试"作为唯一的手段来测算教育的成效,并据此来定、筛选、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创新教育"贵在"新","新"贵"异","异"贵在"变"。
根据这一逻辑推断,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必须破超稳定的"统一性",追求教育模式上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为此,我在认真研究了不同年龄段学生创造性发展的不同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形成了我省中小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在不同年龄段中不同操作模式与应达成目标的原则建议:--小学阶段。
基本模式为:"做中学",达成目标为:鼓励儿童创造性想象为突破口,积极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学习活动,调动各种段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初中阶段。
基本模式为:"学中学",达成目标为:以创造性习方法与学习心理的自我调节为主要内容,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形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兴趣,初步实现学生的优化发展。
--高中阶段。
基本模式为:"创中学",达成目标为:初步养成学生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发展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化教学,营造创造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教育的"教学支撑系统"创新教育的教学支撑系统,是教学过程系统能有效运作所必须的具有维持和强化作用的系统。
它应该有两个基本层面:政策创新(政府层面)和制度创新(学校层面)。
我们认为,创新教育能否卓有成效地实施,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是否勤于探索、敢于求异、勇于创新。
这不仅意味着要在观念上有所创新,而且也意味着对现有规范、制度等的突破抑或否定,所以,在政策和制度上给予相应的保证,为他们提供一个相对自主的创新空间,就显得尤为重要。
国外有关技术创新的研究证实,在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方面,非技术创新因素的作用占80%,工艺等技术创新因素所产生的作用只占到20%;而在非技术创新因素中,体制改革、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灵活运用又显得最为重要。
因此,我省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创新教育实验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鼓励试点学校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各种制度,以利于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
目前,在这两个方面,我省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在政策创新方面,2000年以来,我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已先后出台一系列鼓励创新教育试点学校进行"创新教育"实验与探索的政策,为这些学校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和有序的自主发展空间。
--在制度创新方面,所有试点学校的领导都十分重视实施创新教育这项工作,对所在学校的现有制度体系作了不同程度的调整,根据创新教育实验的需要形成了一些新的制度,如在校内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并支持教师在职进修、允许创新教育实验班学生不受校内常规管理的局限(如不参加校内的统一考试)、制定学校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管理办法和奖惩措施,等等。
我省这一方面的具体做法,可从下面这部分内容中进一步了解。
三、浙江省推进创新教育的工作思路与具体进展我省在历史上素有"文化之邦"的美称,浙江这片沃土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据统计,在两院院士中浙江籍院士占了10%),而且也一直在为繁荣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自己特殊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基础教育不仅在综合实力上脐身全国先进行列,而且也诵现了诸如杭州天长小学"三自教育实验"那样的一大批符合创新教育精神的开拓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