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健康常识

合集下载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

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曾遭遇过胃肠道功能紊乱带来的困扰,如胃胀、胃痛、腹泻、便秘等。

胃肠道功能紊乱并非一种严重的器质性疾病,但却会对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法。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为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饮食不规律、精神心理因素、肠道菌群失调、胃肠道感染等有关。

从西医的角度来看,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主要依靠症状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手段。

症状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这些症状往往反复发作,且持续时间较长。

体格检查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但在部分患者中可能会有腹部压痛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粪便常规、生化检查等,有助于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

影像学检查如胃肠钡餐造影、胃镜、肠镜等,可直观地观察胃肠道的形态和结构,以确定是否存在病变。

在治疗方面,西医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对于腹痛、腹胀明显的患者,可能会使用解痉药如山莨菪碱;对于腹泻的患者,会给予止泻药如蒙脱石散;对于便秘的患者,则可能使用通便药如乳果糖。

此外,还会使用调节胃肠道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同时,对于存在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等,可能会给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治疗。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紊乱属于“胃脘痛”“痞满”“泄泻”“便秘”等范畴。

其病因多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脾胃虚弱等有关。

中医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往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来诊断胃肠道功能紊乱。

望诊主要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包括听声音、嗅气味;问诊则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饮食、睡眠、情志等情况;切诊通过触摸脉象来判断病情。

中医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具有独特的优势。

中药治疗方面,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和护理对比哪个更好?就业前景呢?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和护理对比哪个更好?就业前景呢?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和护理对比哪个更好?就业前景呢?长春中医药大学中西结合和护理对比哪个更好?就业前景呢?(篇1)专业特点中西结合专业:此专业旨在融合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与技术,培养学生掌握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

学生将学习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方法,以及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

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

护理专业:护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等方面的能力。

护理专业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将学习如何为患者进行临床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

就业前景中西结合专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对传统医学的认可,中西结合专业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广阔。

毕业生可在中医院、综合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科研、教学等工作。

此外,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毕业生还可以在国外的医疗机构或中医诊所工作。

护理专业:护理专业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支柱,就业前景一直较好。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护理专业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毕业生可在医院、疗养院、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也可在医学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对比分析中西结合专业与护理专业在就业前景上均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选择哪个专业更好,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规划。

如果你对中医和西医都有浓厚的兴趣,希望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那么中西结合专业可能更适合你。

如果你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喜欢与患者直接接触,提供直接的护理服务,那么护理专业可能更适合你。

就业方向中西结合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各类医疗机构中找到工作,包括但不限于综合医院、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等。

此外,随着中医药的国际化,你还可以考虑在海外中医诊所或医疗机构工作。

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则主要在医院、疗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工作,负责病人的日常护理和康复工作。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定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定义指出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和/或烧灼感的症状源于胃十二指肠区域,并排除可能引起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和代谢性疾病。

本病属中医“痞满”、“胃脘痛”范畴。

【诊断标准】1.病史: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等症状。

2.常规检查: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肝炎病毒标志,甲状腺激素;心电图、X线、B超、胃镜排除可解释上述症状的器质性病变。

特殊检查:胃电图、胃排空功能测定及胃内压力测定了解FD有无运动功能障碍。

诊断之前6个月开始出现症状、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

【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属“痞满”、“胃痛”、“嘈杂”范畴。

其病因可由外邪、食积、气滞等邪郁阻;或脾胃虚弱,中焦升降失常,不得宣通;或肝气郁结,侮脾犯胃,影响中焦气机运行,亦致胃脘痞满。

临床辨证以上腹部痞满不适、餐后早饱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痞满”;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可命名为“胃脘痛”。

当分有邪无邪,辨其寒热虚实,可分五型(一)肝郁气滞证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主证:胃脘胀痛,胸胁痞满。

次证:脘腹或胸胁窜痛,嗳气呃逆,自觉咽中有物,不思饮食,喜叹息,烦躁易怒,气怒怔忡舌脉:舌边尖红,脉沉弦。

(二)肝郁脾虚证病机:肝气郁滞,脾气虚弱。

主证:胃脘胀痛或不适,纳少便溏。

次证:脘腹胀痛,烦燥易怒,失眠多梦,嗳气反酸,食后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舌脉:舌胖大,脉弦细。

(三)脾虚痰湿证病机:脾虚不运,聚湿成痰。

主证:胃脘痞满,舌苔白腻。

次证:餐后早饱,食后腹胀,呃逆嗳气,大便溏粘,疲乏无力,痰涎量多,舌脉:舌体胖大,苔白腻,脉细滑。

(四)饮食积滞证病机:饮食伤胃,胃失和降。

主证:胃脘痞满,嗳腐酸臭。

次证:厌恶饮食,胃胀拒按,恶心呕吐,吐后症减,矢气臭秽。

舌脉:舌苔垢腻,脉弦滑。

(五)寒热错杂证病机:寒热互结,气机壅塞。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消化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体消化道功能正常运转的各类疾病。

近几十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日益受到重视。

中医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疗方法,使其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消化系统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胃炎及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以中医为主导,西医为辅助。

中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中药疗法。

常用的中药如黄连、大黄、黄柏等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在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此外,中医还运用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调整胃肠功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治愈率。

西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以抗酸药物为主,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胃酸的分泌来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西医治疗胃炎及胃溃疡的目标是迅速缓解症状,消灭幽门螺杆菌等致病因子,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炎及胃溃疡中,中西药的相互配合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可以通过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和提高胃黏膜的修复能力来促进溃疡愈合;西药则可以快速缓解症状,迅速抑制胃酸的分泌。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没有明确病因和病理基础,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

中医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纳为“脾胃虚弱”范畴,强调脾胃为消化的重要脏腑。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功能,例如用健脾益胃的中药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改善气滞和食滞症状。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更加倾向于通过对症治疗,例如采用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改善消化吸收功能,缓解腹痛,腹胀等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键在于综合考虑脾胃功能调理和对症治疗的双重策略。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脾胃,增加消化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西药则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总结和评估摘要:本文旨在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评估。

通过文献综述和临床经验总结,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效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评估方法包括中医证候学调查、胃肠功能等相关指标的检测等。

胃肠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症状包括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调整,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各有优缺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旨在发挥中医和西医各自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临床经验,并对其进行评估,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肠功能,但在优化治疗方案和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疾病;临床经验中医认为胃肠道疾病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多采用调理脾胃、疏肝理气等方法。

西医则多采用抗炎、保护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等药物进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和针灸等。

中药汤剂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具有个体化的特点,但煎制麻烦且口感不佳。

中成药具有服用方便、口感好的优点,但种类相对较少且部分药物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

西药治疗针对性强,但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胃肠道疾病治疗中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多作为辅助治疗使用。

[1]一、临床经验总结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在症状缓解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

例如,对于胃溃疡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发作频率。

其次,在治疗效果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提高胃肠道疾病的治愈率和好转率。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中西医来告诉你功能性胃肠病怎么治

悦读专栏·甄选Family life guide -137-严伦 (德阳市旌阳区中医院)功能性胃肠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肠道功能紊乱,这是一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发病一般和患者的生理、精神心理等情况相关,部分患者的病情也与社会因素有关。

由于这种疾病的病因与诱发因素复杂多样,所以患者的病情极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病情持续加重后,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

近年临床上对功能性胃肠病的治疗尤为关注,治疗方案也倾向于综合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本文就着眼于中西医的角度,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下述科普。

西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密切相关,一般日常生活中的应激事件会引起功能性胃肠病,或者是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据有关调查显示,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常具有神经质、情绪化等人格特征,所以日常生活中具有这种情况的人,患功能性胃肠病的风险较大,且发病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大多数患者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躯体化症状。

也有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伴有呼吸困难、心慌或者慢性头痛、肌痛等症状,这些精神方面的疾患会对患者的身体与精神造成很大的折磨。

通常具有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患者,极易发生胃肠道动力低下的情况,或者愤怒、厌恶等情绪会引起高动力反应,比如许多功能性胃肠病患者会因为一定程度的应激反应,而致使腹泻或者便秘加重。

日常饮食因素。

临床上许多学者认为,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的日常饮食密切相关,大多数的患者存在饮食不节制的问题,或者患者胃肠道中的菌群失调,对肠道动力学、分泌以及吸收功能产生较大的影响。

许多功能性胃肠病的患者有喝咖啡、喝浓茶的习惯,但是没有注意胃肠的保护,比如多数患者长时间空腹喝咖啡减肥等,导致咖啡因对胃肠黏膜造成较大的刺激,或者引起神经中枢紊乱,睡眠不正常,致使患者发病或者加重病情。

中医认为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机理有哪些?中医论证将功能性胃肠病归为“胃脘痛”“胃痞”“腹泻”等范畴,认为患者发病主要是因为患者外感六淫邪气和七情过激、脏腑失和等情况造成。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中西医

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治中西医

CATALOGUE 目录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辨证施治,如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

辨证施治调理脾胃滋阴补虚通过中药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如山楂、陈皮、麦芽等。

对于一些慢性病或久病体虚的患者,采用滋阴补虚的中药方剂,如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汤等。

030201
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达到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的目的。

针刺治疗
通过艾灸特定穴位,温通气血,缓解症状。

艾灸治疗将药物注射到特定穴位,直接作用于局部组织,改善症状。

穴位注射
将中药煎成汤剂灌入肠内,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药灌肠
将中药研磨成粉末,敷于特定穴位或腹部,改善症状。

中药外敷
通过推拿按摩腹部和特定穴位,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推拿按摩
其他中医治疗方法
医结合治疗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请输入您的内容
与护理
•请输入您的内容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预防与护理。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

中西医结合治疗,“纠正”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消化不良症状,包括:早饱、餐后腹胀、上腹隐痛、灼烧痛等,并且这些症状不能使用任何器质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来解释。

由于该疾病的具体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因此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不是特别理想,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目前仍然是医学界需要进行的重要课题。

现今,临床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其进行治疗,得了良好的效果,治疗后疾病的复发率较低。

病因病机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在中医学中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表现以及发病特点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

根据《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可将功能性消化不良辩证分型为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脾胃虚寒证五种类型。

西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对于其病因以及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部分学者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除了动力障碍之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自身的精神因素等存在一定的联系。

基本病因包括(1)内脏敏感性较高。

当处于同一压力作用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上腹不适症状,并且餐后症状比空腹症状更加敏感。

除了对机械因素较为敏感外,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酸、脂质以及辣椒等敏感性也很高,因此怀疑这与其消化不良相关;(2)胃酸过多。

部分患者症状与胃酸环境异常相关。

当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胃酸清除能力降低时,可出现相应症状。

(3)幽门螺杆菌感染。

当发生幽门螺杆菌感染时可导致胃部出现炎症反应,同时影响胃酸分泌、胃肠激素等导致发病。

临床上很多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病。

(4)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的表达对该病有影响,比如环氧合酶-1T-1676C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1、中医辨证结合西医治疗。

谢芳芳等选择120例肝郁脾虚型同时伴忧郁焦虑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本次探究对象,将患者平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探究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莫沙必利胶囊联合黛力新治疗,探究组使用中药方剂逍遥散(甘草、当归、茯苓、白芍药、白术、柴胡)联合黛力新治疗,治疗三个疗程后,探究组总效率为88.3%明显优于对照组71.7%(P<0.05)。

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中西医结合

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中西医结合

改善胃肠道功能的中西医结合胃肠道功能的正常与否,对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消化不良、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胃肠道问题,不仅会给我们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工作生活。

幸运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为改善胃肠道功能提供了更全面、更有效的途径。

中医认为,胃肠道功能失调往往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有关。

脾胃是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容易出现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肝郁气滞则会影响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导致胃脘胀痛、嗳气等。

而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嗜食生冷油腻等,容易损伤脾胃;情志失调,如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也会影响胃肠道的气血运行,导致功能紊乱。

中医治疗胃肠道功能问题,注重整体调理,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按摩等。

中药调理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开具个性化的方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常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健脾益气;对于肝郁气滞的患者,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丸等疏肝理气;对于饮食积滞的患者,常用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消食导滞。

针灸则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胃肠道的气血运行和神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天枢等。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胃肠道的蠕动,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

西医在改善胃肠道功能方面,主要从生理、病理和药理的角度进行治疗。

首先,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如胃镜、肠镜、钡餐造影等,明确胃肠道的具体病变情况。

如果是胃炎、胃溃疡等炎症性疾病,会使用抗生素、抑酸剂、胃黏膜保护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是胃肠动力不足,会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会使用益生菌制剂来调节肠道菌群。

此外,对于一些严重的胃肠道疾病,如胃肠道肿瘤,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功能问题,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在使用西药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的同时,结合中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可以更好地缓解症状,减少复发。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

如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各有各的招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临床中的一种综合病症,患者症状表现主要有早饱感或餐后饱胀、上腹痛或上腹烧灼感等,通常病情会反复发作或是持续性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以要积极的进行治疗。

目前,西医和中医在该病治疗中均发挥着较大作用,能够给患者带来更多选择途径进行治疗。

一,西医治疗方法(一)一般治疗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包括:规律饮食,少食多餐,饮食卫生及少吃酸性、生冷及刺激性食物,积极的戒烟酒,还要注意不乱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抗炎药(消炎痛、保泰松等)。

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还会产生身心与心理疾病,故需要积极的咨询和治疗,以保持心理健康。

(二)药物治疗由于现阶段没有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特效药物,所以临床中还是以经验性对症用药为主,常用药物包括:1.促胃肠动力药:如果患者主要症状是嗳气、早饱、上腹胀等,可以使用此类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药及用法:西沙必利,每天三餐前15-30分钟服用5-10mg,但该药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心电图QT间期延长、腹痛、腹泻、肠鸣等,所以合并心电图QT间期延长的患者不适用;多潘立酮,每天三餐前15分钟服用10mg,能够发挥阻滞周围性多巴胺受体的作用;莫沙必利,每天三餐前1-2小时服用5mg。

2.抑制胃酸分泌药:如果患者主要症状是反酸、烧心、上腹痛,可以使用胃酸分泌抑制剂进行治疗,此类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法莫替丁等。

3.抗胃酸药。

胃舒平、铝碳酸镁等可以直接中和胃酸。

如果单一用药效果不佳,可以与促胃动力药物联合应用或轮换应用。

4.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如果患者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需要在使用上述药物同时进联合抗幽门螺旋杆菌药物(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克拉霉素等)治疗,才能促进病情恢复。

4.抗抑郁药:如果患者经过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存在抑郁、紧张、焦虑等症状,可以同时应用抗抑郁、焦虑药物,常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帕罗西丁、舍曲林等)。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

中西医药结合如何治疗胃肠道疾病胃肠道疾病的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指的是炎症性胃肠道疾病,譬如急慢性胃炎、急慢性阑尾炎以及消化性溃疡等,比较严重的胃肠道疾病也包括胃癌、食道癌、大肠癌等等。

中医流传着“十人九胃病”的传统说法,这则明确指出了胃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整体上来说胃肠道疾病病程是较长的,且治疗难度较高,患病过程中容易表现出反复发作的特点。

用西医的角度来看待胃肠道疾病,主要认为是患者胃黏膜的保护因子以及攻击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导致防御因子无法抵御攻击因子的侵袭而患上了疾病。

而中医认为,存在阴阳失调、邪不相干、邪正相争等症状是患者患上胃肠疾病的主要缘由。

1中西医结合针对常见胃肠道疾病建立的诊断标准上世纪90年代初。

在我国临床医师在努力之下建立起了中西结合的常见胃肠疾病诊断标准,建立至今20余年,相关领域的医药学者们借助于临床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对于其中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不断的完善。

至今,一些常见的溃疡病包括胃溃疡以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建立起了中西医诊断标准以及相应的疗效评价体系。

这一项综合标准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我国胃肠疾病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发展进程。

2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思路当中也提及了,导致患者们出现胃肠疾病的主要原因,与患者胃粘膜内部攻击因子与防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息息相关。

而造成这一失衡状况的因素不外乎三种:其一是肠道内部环境存在酸碱平衡失调现象,或患者的胃肠道粘膜遭受到了化学性的伤害,以及胃部遭受到了幽门螺旋杆菌的侵染。

中医当中所论述的“邪正相争”也与这些观点一一对应。

因此西医在药物治疗方面主要使用了那些能够降低攻击因子的药物,譬如,抑制胃酸分泌的奥美拉唑或碳酸氢钠,以及提升患者胃肠动力的潘立酮及曲美布丁等等。

但西医在治疗方面的主要弊端表现在治标不治本方面,虽然治疗效果较快,但会相应产生一些不良反应,而对比来看,中医治疗的总体疗效虽然较慢却更为温和。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特点是慢性反复发作的消化不良症状,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胃胀、恶心、呕吐、胃灼热、食欲减退等。

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是一种将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首先,中西医结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病史询问包括患者的症状、病程、发作频率、与饮食、生活方式等的关系,以及过去的病史、家族史等。

体格检查包括腹部压痛、肝脾大小、肛门指检等。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并确定下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诊疗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医的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与脾胃虚弱、气滞、瘀滞等有关。

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治疗和针灸治疗。

中药治疗通常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调配,以益气健脾、理气和胃、活血化瘀为主要目的。

针灸治疗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另外,西医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是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医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消化系统功能和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能、胃镜检查等,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

西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如抗酸药、抗胆碱药、促动力药等。

此外,西医还注重改变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合理安排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吃太冷、太热的食物,同时还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疗效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道疾病的疗效分析胃肠道疾病是指发生在胃肠道内的一系列疾病,包括胃炎、溃疡病、胃息肉、炎症性肠病等。

这些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和痛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传统上,中西医两个不同的治疗体系分别对胃肠道疾病进行治疗,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胃肠道疾病的治疗中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念是将中医和西医两种治疗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综合运用中西医疗法进行治疗。

西医依靠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治疗胃肠道疾病,通过内镜检查、药物治疗、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中医则采用中医药治疗,通过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方法调理患者的身体,改善胃肠功能。

中西医结合治疗综合了两者的优势,既能有效控制病情,又能改善人体的整体健康状态。

首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

胃肠道疾病的典型症状包括腹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西医通过药物治疗可以迅速缓解这些症状,但是长期使用药物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中医通过中药治疗可以调理患者的脾胃,改善胃肠功能,从根本上缓解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综合了两种方法的优势,不但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其次,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免疫力。

胃肠道疾病常常导致患者体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的侵袭。

西医通过抗生素等药物来治疗感染,但是由于长期使用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中医通过中药治疗可以调理患者的气血,增强体内阳气,提高免疫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综合运用两种方法,既能有效控制感染,又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预防感染的发生。

最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胃肠道疾病治疗周期较长,患者需要经历反复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西医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控制病情,但是对于康复和恢复功能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医通过中药治疗可以调理患者的脾胃,改善胃肠功能,促进康复和恢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能控制病情,又能促进患者的康复和恢复。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近几年来,在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疾病中,对于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和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因为萎缩性胃炎会发展为胃癌,因此临床对于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的研究也比较重视。

除此之外,在溃疡性结肠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下主要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1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是把侧重全身性生理病理反应的辩证诊断的中医和侧重病理、病因辨病诊断的西医相结合,提高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知和对疾病分析的能力。

在中医四诊中将西医的内窥镜下的疾病情况、生化改变、病理活检以及功能试验等客观指标,是宏观和胃管辩证结合的体现。

1.1分型在我国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分型分为5型,即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阴不足型、胃络淤血型、脾胃虚弱型(含虚寒)。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南北前后差异较大、生活习惯也有很大的区别,各个分型的患者分布也有所不同,在北京、河南青岛等长江以北地区,大多为脾胃虚寒型,(气阴两虚)在福州、上海、南京等长江以南的地区则大多为脾胃湿热型和脾胃阴虚型,在脾胃虚寒型中还有很多患者兼有气滞者,也叫脾虚气滞症。

1.2治疗目前对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其治效果已经超过维酶素、五肽胃泌素、猴头菌片等西药的疗效,中西医治疗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有效率高达90%,病理治疗有效率为60%~70%,胃镜治疗的有效率也有70%。

治疗的过程中还发现在萎缩性胃炎中的腺体萎缩和异型增生、伴发肠化等病理变化是可以逆转的。

目前临床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服用胃萎安冲剂、温胃舒冲剂和养胃舒冲剂,另外还有黄芪健中汤加良附丸加减、柴胡舒肝散和黄鹤丹加减、沙参麦冬汤加减、三仁汤和藿朴下苓汤加减,通过辩证的将以上治疗方法应用于不同分型的胃炎中,在胃镜下的治疗效果均较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功能性胃肠病

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功能性胃肠病

中西医结合如何诊治功能性胃肠病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这种疾病,西医的治疗方式通常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患者胃酸过多,那么针对这类患者会使用抑酸剂类的药物中和胃酸,降低患者痛苦,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雷尼替丁等。

对于那些经常吃一点就感到饱腹的患者,需要使用促胃动力药帮助其胃肠道蠕动,缓解腹部不适症状,常用药物有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则是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通过健脾和胃,疏肝理气,消食导滞等调理帮助患者恢复胃肠道健康,常用方剂包括香砂六君子汤、三仁汤、半夏泻心汤等。

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国家鼓励中医、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

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来保护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发展中医药,是非常有意义的。

谈到中西医差异及各自优势,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天人合一,治疗上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例如,对于便秘,西医通常只是单纯针对肠道进行治疗,促进肠道运动、分泌等,而中医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有时会从开肺气角度调理,往往能取得很好效果。

中药复方本身的配伍也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当然,西医也有其优势。

随着医学发展,西医对人体生命的本质做出越来越精准的定量分析,从整体到器官、组织、细胞再到分子,层层深入,尤其是在当今倡导精准医学的背景下,西医对疾病的治疗甚至精细到靶向某一具体靶点,器官移植、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领域的研究更是为西医治疗疾病开辟了广阔道路。

中医的理论体系更宏观,将人作为整体进行调理,西医则更关注于局部,即具体的某一系统或器官。

西医在诊断方面可能优于中医,拥有许多先进诊断手段,这也是值得中医借鉴的。

西医对疾病机制的探究也较中医更深入。

但在治疗方面,西药作用有其局限性,对感染性疾病,西药中的抗生素可起到明确的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作用,但西药对于一些功能性疾病常疗效不佳,甚至存在较大副作用,对此种情况选择中药在整体上进行调理可能是更适宜的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观察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常常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

传统的中医治疗用药可以缓解症状,但效果并不稳定。

现代医学则主张消化不良的治疗应该综合运用中西医学方法,根据病情、症状和患者的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观察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本次观察对象为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共有38例。

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

年龄在25岁至5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岁。

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发病并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标准。

本次治疗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即中医内服药物,西医口服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式。

中医方面:选用叠氮酸铋钾颗粒(长春华正)和大柴胡汤(杏林制药)两种方剂。

西医方面:选用双歧杆菌制剂(拜耳制药)和复方丁美他嗪片(海南医药)两种药品。

按照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内服上述药物,并接受必要的护理。

二、观察结果与分析本次中西医结合治疗共持续8周,通过对患者的症状、体质量、体重和体检数据的观察,可得出以下结论:2.1 症状缓解情况在治疗第二周后,患者的症状开始明显缓解:食欲逐渐增加,腹泻、腹胀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

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患者症状逐步减轻,疗效显著。

在治疗结束后,所有病人的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

2.2 体质量变化经过治疗,患者的体质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体质量较轻的患者体重有所增加,体质量较重的患者体重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所有患者的体质量变化幅度在1%-5%之间。

2.3 体检和检查数据经过治疗,患者的体检结果和相关检查数据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胃肠镜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肠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和糜烂,治疗后黏膜恢复良好。

同样,患者的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和心电图等项目数据也得到了改善。

三、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缓解患者症状具有显著的疗效。

中医药制剂对于缓解患者症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西医口服药物则可以在辅助消化不良治疗方面发挥作用。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化心身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困扰。

消化心身疾病涉及的症状较多,表现出来的病状复杂而丰富,从而对诊断和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消化心身疾病的综合性与复杂性,导致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越来越被相关医疗机构和医生所关注,其发展也已成为目前的趋势之一。

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的角度,探讨消化心身疾病的诊疗及预防措施。

一、什么是消化心身疾病消化心身疾病又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类独立于器质性疾病之外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因是由于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消化系统功能失调,表现为一系列的消化系统症状。

消化心身疾病的流行率高达10% ~ 25%,对人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消化心身疾病的表现1.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慢性腹泻、便秘、腹部胀气、腹痛等2.神经系统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嗜睡、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等,这些症状得到缓解后,消化系统症状也会缓解。

3.心理症状:包括焦虑、紧张、烦躁、易怒等。

4.社交症状:包括恐惧、社交障碍等。

三、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原则1. 消化心身疾病的治疗应以综合疗法为主,包括针灸,推拿,草药,中药浴,康复运动等多种治疗方法。

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控制症状、改善生活方式,减少环境因素的影响等方法进行治疗。

2.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选择合适的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方法,协调中西医治疗的优缺点,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和优势,追求更优的治疗效果。

3. 中医推拿、针灸等治疗方法可以使肠道舒张,促进肠道的蠕动,从而达到调节消化系统的作用。

4. 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平衡和内分泌平衡,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等方法,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社交状况,从而实现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的效果。

四、注意事项1. 采用中西医结合整体治疗时,要充分了解每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避免把患者的身体带入治疗误区。

长春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健康常识

长春中西医结合医院胃肠健康常识

人的肠胃比较娇气,在饮食上如果不加节制,吃得过于油腻、吃得过饱、晚餐吃得太晚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让肠胃遭殃。

均衡饮食才能养肠胃肠胃是人体吸收营养、排除废物的重要器官,肠胃还被比作人体的“第二大脑”。

因为肠胃有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独立发挥搅拌食物、摄取盐分、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功能。

但是,如此全能的肠胃实际上是很“娇气”的。

中医学认为,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

在饮食上,胃喜欢柔润、温热的食物,所以生冷、肥甘厚腻、刺激性食物对肠胃不利。

其次,粗细搭配,荤素都要吃,尤其要吃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

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不仅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还能抑制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活动。

保持胃肠健康两原则值得提醒的是,胃对酒精也不耐受,过量的乙醇会损伤胃肠黏膜,对消化道分泌也有影响。

很多急性胃炎、溃疡病和应激性肠炎都是因为喝酒太多而引发的。

因此,想让胃肠少出麻烦,还得尽量讨好它。

保护肠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维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让肠道中的益生菌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抑制各种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酸奶、奶酪和其他一些发酵食品中都含有益生菌。

另外,含有富含低聚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葱及芦笋等也可以刺激益生菌的增加。

坏习惯让肠胃很受伤一日三餐,肠胃定时工作,定时休息,如果打乱了这个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肠胃一定出问题。

临床上,不少胃病患者就是因为不定时、不定量,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生。

注意,以下三个坏习惯会对胃肠造成很大的伤害——(1)不按时吃早餐按照自然规律,肠胃应在早上8点左右开始工作,如果进餐时间与自身作息时间不一致,不但会影响肠胃的正常工作,还可能由于不按时吃早餐而强行干扰胃肠休息,使得消化系统长期处于疲劳应战的状态,扰乱肠胃的蠕动节奏。

(2)午饭后匆忙进入工作状态饭后应当休息片刻,可增强胃肠的抵抗力,尤其在中午要尽量小睡一会,避免肠胃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3)晚上吃完就睡晚饭后要隔3-4小时才能休息,因为晚上睡眠时,大部分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养”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肠胃比较娇气,在饮食上如果不加节制,吃得过于油腻、吃得过饱、晚餐吃得太晚等不良的饮食习惯,都会让肠胃遭殃。

均衡饮食才能养肠胃
肠胃是人体吸收营养、排除废物的重要器官,肠胃还被比作人体的“第二大脑”。

因为肠胃有自主神经系统,可以独立发挥搅拌食物、摄取盐分、吸收营养、排泄废物等功能。

但是,如此全能的肠胃实际上是很“娇气”的。

中医学认为,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

在饮食上,胃喜欢柔润、温热的食物,所以生冷、肥甘厚腻、刺激性食物对肠胃不利。

其次,粗细搭配,荤素都要吃,尤其要吃谷类、薯类、豆类、蔬菜瓜果。

一定量的膳食纤维不仅可以促进肠胃蠕动,还能抑制肠道内的有害细菌活动。

保持胃肠健康两原则
值得提醒的是,胃对酒精也不耐受,过量的乙醇会损伤胃肠黏膜,对消化道分泌也有影响。

很多急性胃炎、溃疡病和应激性肠炎都是因为喝酒太多而引发的。

因此,想让胃肠少出麻烦,还得尽量讨好它。

保护肠道健康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维持肠道内的菌群平衡,让肠道中的益生菌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抑制各种有害菌的生长和繁殖。

酸奶、奶酪和其他一些发酵食品中都含有益生菌。

另外,含有富含低聚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葱及芦笋等也可以刺激益生菌的增加。

坏习惯让肠胃很受伤
一日三餐,肠胃定时工作,定时休息,如果打乱了这个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肠胃一定出问题。

临床上,不少胃病患者就是因为不定时、不定量,容易导致胃炎、胃溃疡等的发生。

注意,以下三个坏习惯会对胃肠造成很大的伤害——
(1)不按时吃早餐
按照自然规律,肠胃应在早上8点左右开始工作,如果进餐时间与自身作息时间不一致,不但会影响肠胃的正常工作,还可能由于不按时吃早餐而强行干扰胃肠休息,使得消化系统长期处于疲劳应战的状态,扰乱肠胃的蠕动节奏。

(2)午饭后匆忙进入工作状态
饭后应当休息片刻,可增强胃肠的抵抗力,尤其在中午要尽量小睡一会,避免肠胃血流量进一步减少。

(3)晚上吃完就睡
晚饭后要隔3-4小时才能休息,因为晚上睡眠时,大部分器官进入代谢缓慢的“休养”状态。

但晚饭后立即入睡,食物滞留在胃里,无异于强迫胃肠道“紧张工作”,不仅胃黏膜得不到修复,还会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同时,破坏胃黏膜,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导致胃糜烂、胃溃疡等疾病的发生。

肠胃也怕坏脾气
胃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所拥有的神经细胞数量仅次于中枢神经,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胃肠道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人的消化功能会随着情绪波动而出现
“情绪化”的反应。

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紧张、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都会使得胃肠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下降、上腹不适、腹胀、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等症状,从而导致功能性胃肠病。

像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便秘等的发病都与不良情绪有关。

在胃镜下会看到,胃肠会唱“红脸”和“白脸”。

保持胃肠健康两原则
(1)发怒:胃黏膜会充血发红,胃的运动加强,胃酸分泌会增多,容易引起胃炎或胃溃疡。

(2)忧伤:胃黏膜变得苍白,胃的运动减弱,胃液分泌也减少,容易产生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