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知/月刊2010/1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栏目主持人双艳珍电子邮箱shuangyzh@
着力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文/刘雪颖
曹新
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也是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突出问题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发展与差距将更加突出,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和重工业、轻农业的城乡差别发展战略所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的两种身份、两种教育体制、两种就业制度、两种财政税收体系等不平等的制度,导致了中国城乡之间的隔阂、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和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从城乡收入分配来看,只有不足
40%的城市居民却拥有绝大多数购买力,而农村人口的消费水
平大致只相当于城市人口的1/3,也就是说,3个农民才等于1个城市居民的购买力。农民收入问题从“九五”后期尤其是
1998至1999年以来就受到普遍关注,突出的现象却是农民收
入增幅逐年下降。有报道称,2009年城镇人均收入为17,175元人民币,而农村地区仅为5,153元。2009年城乡收入比为
3.33:1,较2007年的3.32:1和2008年的3.31:1有扩大的趋
势。由此可见,农民增收困难仍然是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收入问题已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因此,如何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解决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是能否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大问题的关键所在。
从1999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至今已10年有余,120多个重点工程项目在国家的支持下开工建设,西部地区的投资明显增加,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但东西部差距仍在进一步拉大。1980至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人均GDP 相对差距,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
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由
1:1.25扩大为1:1.27。从2000年到2009年,西部地区的生产
总值从1.66万亿元增加到6.68万亿元,增加了3倍,虽然在官方的政策倾斜和大力投入下,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相对增长速度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00年,西部和东部的人均GDP 相差7000元,2009年,这一差距拉大到了21000元。这种差距的扩大,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因此,以科学发展观来促进不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就是要解决不同区域收入差距过大和经济发展差距过大的问题。
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区域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否平稳,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十二五”时期,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发展,把握“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共同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迎接世界新的科技革命,最重要的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因为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然而,中国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能不面临这样一个客观现实:我国虽然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但科技创新能力却严重不足。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选择。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目前工业和服务业的很多产业部门中,低附加值产业仍占很大比重,而部分高附加值产业如信息产业,虽然产值和数量增长很快,但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导致大部分产品和服务的高额利润被外国公司赚取。日本和韩国当年在引进国外技术时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资金分别是引进资金的5
一、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亟待缩小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必须加快创新型国家
建设步伐
4
学习贯彻
倍和8倍,而我国仅为7%,致使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有研究表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位居第28名,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而发达国家低于30%,美国和日本则在5%以下。这种状况如不尽快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将被长期固化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层次。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加快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则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其中,企业首先应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科学发展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开始。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加紧推进中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迫在眉睫。21世纪将是一个经济、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的100年,而世纪初期的前二十年更为关键。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变动最为剧烈的时期。我们面对着世界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发展,国际竞争和综合国力较量日趋激烈,以及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方面占据的优势对我们构成巨大压力的新形势。许多发达国家和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夺市场,提高本国的竞争地位,正以推动本国传统产业向现代高新技术产业过渡为主攻目标,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新调整,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施了产业重组和企业重组。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结构调整热潮正在全球展开。
从国内经济发展来看,加紧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持续快速增长阶段,出现了需求结构的剧烈变动,高档次产品需求猛增,低档次产品需求急速下跌,且出现供给相对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合理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经济结构中生产结构与资源结构的矛盾,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技术结构滞后与外部竞争加剧的矛盾,企业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存在战略性缺陷等,已日趋明显和尖锐。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进一步融合,使国内外市场的界限逐步消失,出现了经济市场化、国际化日益强化的新趋势。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正处在重要关头,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问题,迫切需要真正走出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关系中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任务。在“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既要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又要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供求关系变化的新特点,以及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结构重组的趋势,进行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的结构调整。要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重点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努力占领国际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抓紧研究提出培育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思路,强化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抓紧落实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高度上全面调整供需、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够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战略结构。
对我国来说,21世纪头20年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中国正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及迎接全球化挑战的新阶段。在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中,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化工业将加快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快速增长,现代服务业方兴未艾。与此同时,消费结构升级步伐加快,并进一步带动一批重化工业快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然而,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至今,进展并不尽如人意。中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仍然不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钢铁、铁矿石、氧化铝、铜、水泥等消耗量最大的国家,是世界能源消耗的第二大国。在中国工业行业中,冶金、化工、建材等高耗能工业,产值不足工业产值的20%,但能源消耗却超过工业用能总量的60%。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初步分析,从2005至2010年,中国主要耗能工业部门的节能潜力为1.05亿吨标准煤,2010至2020年为2.5亿吨标准煤,其中大部分节能潜力必须通过加快淘汰电力、钢铁、建材、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来实现。据测算,中国钢铁行业、水泥行业产能过剩很大,电解铝、造船、煤化工、平板玻璃等行业均存在较为突出的产能过剩问题,多晶硅、风能设备等新兴产业因投资过度,也开始出现新的产能过剩。这说明中国单位产出消耗过高,经济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
由此可见,中国经济不转变发展方式,资源将难以支撑;不转变发展方式,环境将难以承受;不转变发展方式,国际竞争力将难以提升。中国正面临日益紧张的资源环境压力及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竞争的压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势在必行。在“十二五”时期,必须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战略性调整必须抓紧推进
四、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
式转变势在必行
5
求知/月刊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