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报告

合集下载

浅读叔本华

浅读叔本华

前天读完了那二十几万字,书名叫做《sbh思想随笔》。

早就该为此写点什么的,可是还是磨蹭着推到了此刻。

还是这本书太深刻的缘故,读完想法虽会有很多,但是要表达一二于我却不是易事。

这本书前后读就读了半个月,读完之后又闲了这两天,所以从打开书到现在写点感想,已经是十七八天的时日跨度。

在具体一点一点地阅读的时候,片刻的体会很多,而且深刻,但是其中不少还是一边读着一边就忘了。

推到这个午后才来翻出心中所想,也是好的,我记得这本书中有过这样一个观点——阅读并不是能助你增强认知力,而只是唤醒了你内在的某种本质。

书中关于不同领域不同理论有着成百上千的观点,可在读完写感想的时候我偏偏只记得住“此类”而忘却了“彼种”,为什么?这只是因为那些能“被我记住的”其实是我内心潜意识早就存在的,而这本书只是通过文字载体做了一项“唤醒”的工作。

所以我现在写的我的感受,都是我“内心被这本书唤醒了的本质”。

多读书的好处就是让自己更多的潜意识里的本质被唤醒,多读好的自己又感兴趣的书唤醒的效果会更好。

现实中的例子总是与sbh这个观点不谋而合,处于自在状态下同读一本书的两个人所能记住的书中文字就是不一样,这体现在记住的内容、数量和深刻程度上,这是由内心本质、兴趣各异和智力高低决定的。

有这样一种特殊情况,那就是通过不断的重复,可以做到把本记不住的文字背诵下来,很多学生应付考试就对此屡试不爽,但是他们所记住的那些文字由于根本不合符他们的本心,谈不上“唤醒”而只能称作强加,所以只要考试结束,他们立马就会忘掉其中大部甚至——一字不留。

通过不断地努力而成才的一位博闻强记的学者也许可以做出和一位真正天才所创造的相差不多的成果,但若非要从表面深入本质的话,还是难以媲美的,就像“哲学史家”和“哲学家”的差距(突然想起了读过的王国维死因分析的一篇文章,王国维发现自己只是个哲学史家而产生绝望了?),前者成才靠经验,后者主要靠悟性,论二者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后者显然会远超前者。

叔本华读后感

叔本华读后感

这本书序言是尼采写的,尼采说他在读完叔本华的第一页以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将要阅读他写过的每一页,将要倾听他说过的每一个字,他喜欢叔本华的诚实、喜悦和振奋人心,还有坚忍不拔,他理解叔本华的孤独和精神上的自由。

叔本华的著作早期多年不被人所欣赏,而尼采只读了一页就成为了忠实的追随者,并且从内心理解叔本华的哲学思想,这种从文字中寻觅到灵魂知己的经历读起来真是让人又感动又羡慕。

正文是从叔本华的各部作品中摘录了一些经典语段并且根据主题进行了分类,人性·性格·道德、人生·幸福·痛苦、自己他人、爱情婚姻、阅读学习等,看类别就能知道这本哲言录涉及范围很广泛,但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由于是独立段落,没有长篇大论,很适合放在案头睡前读一两段,读起来就能感受到如序言中尼采所说的,叔本华的文字没有浮华,文笔朴素而流畅,读起来很舒服。

大到谈人生,小到谈自我,再细致到谈心理感受,叔本华都能用精炼朴实的文字讲的深入我心,带给我深深地思考。

现在就从不同主题中各挑出来一条感触深的谈一谈。

【人生·幸福·痛苦】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越长大越不喜欢热闹了,可能是性格本身也是好静不好动的,再加上体会到了很多眼下所谓的好友终究只是过客,经过时间筛选剩下来的一直都在身边的人并不多,所以越来越喜欢独处。

正如叔本华所说,独处的时候是真的自由,思想和言行不必迁就旁人,可以以自己最舒服的状态去深度思考。

【自己·他人】很多时候,我们比自己所相信的更加愚蠢,但在另一方面,则比自己认为的要聪明。

事过境迁以后,我们才会有这个发现,并且那也是在经过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以后。

客观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事情,若对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不能够准确把握,可以多听取身边人的评价,多进行自省。

无论是平时的为人处世,还是在工作、学习中,既不能妄自尊大,要多多虚心求教,也不能妄自菲薄,对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自信。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1000字哲学书我一直看的很少,因为觉得全是大白话,道理翻来覆去的说。

初看,哇,好有道理,自己想想,又觉得貌似什么也没说,因为哲学在逻辑上的论述,都是可以合理解释的,最后的选择还是需要自己做判断。

最近马马虎虎地看完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

我对叔本华并不了解,是看到了有推荐这本书的,正好想看书了,就决定看一看。

这本书内容很少,但是精炼,有深意。

对于人生的智慧,叔本华到没有直接去说,只是围绕着“人”来讲一些道理,讲到了人,幸福、不同层次的需要、别人眼中的人,人的一生幼青老阶段以及延伸出来的一些作者的看法和人生建议。

对“人”从里到外,从以前到现在,从内窥自身到外审整体,从财产、技术到精神、幸福都谈论到了。

基于目前的阅历,我能得到的思考可能不多,但文中有两处内容,让我很有感触。

“我们幸福的原因在于我们自身之内,而非自身之外。

”这句话,咋一看其实就是一句白话,更像是一晚陈年鸡汤。

我们或许会说,幸福是比较出来的,你没有那么重的攀比心,就是幸福的,各自有各自的幸福。

我们或许会说,你总拿自己的不幸和别人的幸福相比,又怎么会感到幸福呢。

这些话我也拿来去安慰过朋友,宽慰过自己,但始终没有说服自己,因为一段时间后,我又会陷入不自觉的比较、难过、不幸福的感觉中。

叔本华的想法是说服了我。

他说“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就不会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外在的感官享受的幸福,那么感官麻痹后就需要更具刺激性的事物去刺激感官。

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是某个领域的研究成果,他会对这个领域的内容感到非常兴奋,那么他对于其他人或者事所表现的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层面的东西。

我并不觉得追求精神或者追求物质有不同或者高低之分,只是真正明白了内心深处了想法,才会明白怎样满足自己,怎样提高幸福指数。

“如果一个人缺少符合他年龄的神韵,那么他就会拥有他那个年龄特有的各种不幸,我们终其一生都只是生活在现时此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了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老友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对话。

这可不是那种随便聊聊天气、聊聊八卦的闲聊,而是真真正正能触动内心、让人深思的交流。

叔本华在书中提到,人生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物质和名誉,而在于内心的丰富和宁静。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时候,我刚刚工作不久,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为了能在职场上出人头地,我拼命地工作,加班加点成了家常便饭。

我渴望得到上司的认可,渴望升职加薪,渴望拥有别人羡慕的目光。

于是,我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几乎没有了个人生活。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我就匆匆起床,洗漱完毕后随便塞几口早餐就冲向地铁站。

在拥挤的车厢里,我被挤得像个罐头里的沙丁鱼,连转身都困难。

好不容易到了公司,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一头扎进工作里。

各种报表、方案、会议,把我的一天填得满满当当。

晚上下班,看着灯火辉煌的城市,我却没有一丝欣赏的心情,只想着赶紧回家倒头就睡。

那段时间,我觉得自己特别疲惫,不仅身体累,心更累。

我以为只要努力工作,就能获得幸福,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虽然在工作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上司的表扬,工资也涨了一些,可我却一点都不快乐。

直到有一天,我生病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看着白色的天花板,我突然觉得自己很可悲。

我为了所谓的成功,牺牲了自己的健康,牺牲了和家人朋友相处的时间,牺牲了原本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

那一刻,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病好之后,我决定改变。

我不再把工作当成生活的全部,而是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

下班后,我会去菜市场买些菜,回家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周末的时候,我不再宅在家里加班,而是约上朋友去爬山、去公园散步。

我开始重新拾起自己曾经的爱好,读书、画画、听音乐。

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变得轻松了,笑容也多了起来。

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和浮躁,而是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比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脸上的温暖,路边一朵绽放的小花的娇艳,还有朋友之间一次真诚的拥抱。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最近读了叔本华的,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我耳边娓娓道来生活的真谛,让我对人生有了许多新的思考和感悟。

叔本华说:“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初读这句话时,我心里“咯噔”一下,仿佛被人戳中了要害。

想想自己的生活,每天忙忙碌碌,为了迎合他人、融入群体,做了多少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

这不就是庸俗吗?可当我想要独处,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时,却又害怕被人说孤僻、不合群,这种矛盾的心态真是让人纠结。

就拿我之前的一次经历来说吧。

那时候,我参加了一个所谓的“社交活动”,大家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表面上热闹非凡。

我一开始也努力地参与其中,跟着大家一起笑,一起闹。

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并没有真正地感到快乐。

我只是在随波逐流,为了不显得孤单而强迫自己融入这个群体。

在那个活动中,有个人一直在吹嘘自己的成就,声音大得整个房间都能听见。

他眉飞色舞地讲述着自己如何在职场上步步高升,如何赚了大钱。

周围的人都投去羡慕的目光,不停地附和着他。

而我,站在一旁,心里却在想:“这真的是值得骄傲的事情吗?为了功名利禄如此张扬,难道不累吗?”还有一个女生,从头到尾都在谈论最新的时尚潮流和名牌包包,说自己又买了哪个限量版的东西。

她的眼神里充满了虚荣和炫耀,似乎只有这些物质的东西才能证明她的价值。

我看着她,心里觉得无比空虚。

而我自己呢,为了能和大家有话题可聊,也在拼命地找一些无聊的话题,说着一些言不由衷的话。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庸俗,好虚伪。

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为了不被孤立吗?回到家后,我感到无比的疲惫和失落。

我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

难道这就是我想要的人生吗?每天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自我,在喧嚣和浮华之中迷失方向?从那以后,我决定改变。

我不再盲目地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而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

我开始读书、写作、画画,做那些真正让我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情。

一开始,身边的人都不理解我,觉得我变得孤僻了。

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

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

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对塑造十全十美的人格而言,阅读并非全部,但就增长一个人的智慧而言,书籍无疑是最有力的工具。

——兰德女士只有那些假装爱书的人,才舍不得动笔,不忍心在书上做记号,把书的漂亮封面看得比内容更重要。

——亚瑟·李现在的书极多,其中大多是骗钱的。

为达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情投意合、串通一气。

只要是新出版的,必然受到愚蠢之辈的追捧,而那些大思想家的名著却被人弃之不顾。

伟大的著作永远高高在上,我们必须借助别人的洞察力来了解它们。

今天花了十来个小时重读《叔本华:怎样读书才有效》,并整理这篇笔记。

该书从人类思想文库中精选了29篇与读书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涉及读书的意义、读书的传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乐趣、好读者的标准、名著的畅销、名著研究计划等多个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叔本华认为,人生是痛苦的,造成痛苦的根源在于意志而不在于理智,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不可遏止的冲动。

当欲望不被满足,人会感到痛苦;当欲望得到了满足,目标即可丧失,人便陷入无聊之境。

因此,人生就像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

凡事过犹不及,读书也是如此。

有的人,读书太多反倒愚蠢了。

“食物虽能滋补身体,但吃得过多反会伤及肠胃乃至全身。

我们的精神,如摄取过多营养,同样是有害无益的。

读书过多,则读过的东西留存在精神中的越少,如此会使精神成为一块黑板,虽然上面重重叠叠地写满了字,却让人辨认不出究竟写的是什么。

读书必加以思考,否则绝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终因浅薄而不得生根,大概不久就会被遗忘。

”一个人若一味地读书而不思考,只能为书本所累,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

“我们在读书时,别人在为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其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读书太多,或几乎整天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养精蓄神,却可能渐失自主思想的能力。

”“经常读书甚至得闲便读书,这种办法比常做手工活更容易麻痹精神,因为在做手工活时我们尚能沉浸于自己的思想。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第一篇
嗨,亲爱的朋友们!今天我想跟你们聊聊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一些感受。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就像走进了一个深邃又有点神秘的世界。

叔本华这家伙,可真是个犀利的思想家!他把爱和生的那些烦恼,赤裸裸地摆在了我面前。

书里说,人生就像是一场充满痛苦和无聊的旅程。

哎呀,听到这,我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能这么悲观呢?但仔细想想,好像还真有点道理。

我们总是在追求各种东西,得到了又觉得不过如此,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可不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来回折腾嘛。

读这本书让我对人生和爱有了更多的思考。

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那些被我忽略或者不愿意面对的真相。

虽然有些观点让我有点小郁闷,但也让我变得更加清醒啦!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快来跟我聊聊你们的想法吧!
第二篇
朋友们,我来啦!今天要跟你们唠唠我读叔本华《爱与生的苦恼》的那些事儿。

你们知道吗?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苦恼啊?结果越读越觉得,哎呀妈呀,叔本华真的是把人性和生活看得透透的!
他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会痛苦,满足了就会无聊。

这可把我给说懵了,仔细琢磨琢磨,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如说,我一直想要个新包包,没得到的时候心里痒痒的,难受得很;等真的买到了,新鲜劲儿过了,也就觉得不过如此,又开始想要别的东西。

这可不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反复横跳嘛。

再说说爱,叔本华觉得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私的动机。

这可让我不太乐意了,我觉得爱应该是纯粹的、无私的呀!可是再一想,有时候我们在爱里确实会希望对方按照自己的想法来,会想要从对方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爱,这不也是一种自私吗?。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人生智慧是叔本华最为著名的哲学著作之一,本书由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于18世纪初期创作完成,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智慧而闻名于世。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与触动,对于人生、幸福和智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叔本华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独特的哲学观点,他认为人类的欲望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并且无法被满足。

然而,他并不是在嘲笑人类的欲望,而是试图告诉我们,在追求欲望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学会满足和心态平和。

他引用了伊壁鸠鲁的观点:“欲望的极度满足只会带来短暂的快乐,而长期的艰难和痛苦。

”这一观点给了我很多启示和反思。

叔本华主张放弃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他认为,过度追求欲望只会导致人类感到痛苦和不满,而真正的幸福在于控制自己的欲望,学会适应和满足现状。

这种宁静和平和的状态被叔本华称为“消极的智慧”,他相信它是人们获得真正幸福的途径。

这让我深思,原来追求欲望无时无刻不在伴随着痛苦,而真正的幸福在于积极调整心态,寻求内心的平和。

叔本华还通过对人类普遍存在的悲观情绪的探讨,阐明了他对人生智慧的理解。

他认为,人类常常被欲望和获得不满足所困扰,从而导致了一种悲观的心态。

然而,他并不认为悲观是一种坏事,反而强调了悲观对于人类的积极意义。

他指出,悲观可以使人接受生活的苦难和不可预测性,从而减少对于幸福的依赖。

这种对于悲观的重新诠释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悲观并不是消极的心态,而是一种积极应对生活的态度。

在读完《人生智慧》后,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生活。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时常追逐功名利禄,追求物质上的富足和精神上的满足。

然而,叔本华通过他的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的积累和外界的认可,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当我们能够控制欲望,学会满足现状,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平和和幸福。

通过阅读《人生智慧》,我认识到了叔本华独特的智慧观点,这使得我对于自己的人生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尽管我们生活在一个追求欲望和功利的社会,但是对于个体来说,内心的平和与满足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读后感读完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但又并非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洗礼,更像是在街头巷尾与一位智者的闲聊,他用平实的话语,为我揭开了生活的面纱。

叔本华说,“人的自身比起财产和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 一开始,我对这句话只是一知半解。

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儿。

就拿我身边的一个例子来说吧。

我有个朋友叫老陈,是个特别朴实的人。

老陈家里并不富裕,工作也普普通通,就是个小职员,挣着一份不算多的工资。

可他整天都乐呵呵的,好像从来没有什么烦心事。

有一回,我们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聊天,有人就问老陈:“你这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咋还这么开心呢?”老陈嘿嘿一笑,说:“我这人啊,没那么多讲究。

虽然咱钱不多,但是每天能吃得饱,睡得香,还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儿,这就够啦。

”老陈喜欢钓鱼,一到周末,他就扛着鱼竿跑到河边,一坐就是大半天。

他也不在乎能不能钓到多少鱼,就享受那个过程。

有时候,他甚至连鱼饵都没带够,可那又怎样?他说看着河水流动,感受着微风拂面,心里就特别舒坦。

相比之下,我们当中有个叫小李的朋友。

小李是个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人,总想着要出人头地,让别人高看一眼。

为了这个,他拼命工作,加班加点,挣了不少钱。

可他却很少有时间休息,整个人看起来疲惫不堪。

而且,他还老是担心别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一点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紧张半天。

有一次,公司里有个项目出了点小问题,其实也不是小李的责任,可他却担心得要命,生怕领导对他有看法。

结果,那几天他吃不好睡不好,精神状态差得很。

从老陈和小李身上,我算是深刻体会到了叔本华这句话的含义。

老陈不在乎外在的东西,专注于自己内心的感受,所以他过得轻松快乐;而小李过于在意财产和别人的看法,把自己搞得疲惫不堪。

叔本华还提到,“我们应该把现在所做的事看成是将来的预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一次旅行经历。

那次,我一个人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村子里的生活节奏特别慢,人们每天就是种种地,养养鸡,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最新叔本华随笔读后感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一】:叔本华哲学读后感最近看了叔本华的一本书!有些地方感觉很费解,如果你要接受,总有种颠覆我们所学所接受的知识!但是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其实还是非常正确的!书中有段这样解说人生!人这一生,幸福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有的时候你越是追求。

幸福越离你很远!幸福总是在你不确定的时间地点出现。

而痛苦却是真实存在的,是可预料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我们一直在追求的幸福,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初看这些话得时候感觉很不爽!总感觉作者对于人生太不积极!可是你慢慢想来,却是生活的真实写照。

幸福确实是虚无缥缈的一种东西,每个人都无法说自己现在是否幸福。

有钱的,没钱的等等!幸福其实是一种琢磨不定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反映往往是不同的。

因为尺度不同所以衡量就会有区别,尤其内心!但痛苦却是我们实实在在的可以感受得到的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

当你身体的某一部位受伤的时候,你的全身会因此而难受,当你因为某些事郁闷时,你的心情会烦闷!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描述的,感觉得到的。

在所有人身上也是同一种感官的!因此当我们要追求幸福的时候只要减轻自己的痛苦,幸福感自然会出现,所以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避免痛苦!有的时候,我们遵循了几千年的东西如果换个方位考虑,也许会更接近真理!而作为我们人类,我们除了继承,我想更重要的是创新以及前进!希望我们大家学会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

或许世界会给你不同的他。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二】:读《叔本华思想随笔》有感纵观西方源远流长的哲学史,有很多人物值得我去写,但是我唯独挑选了他——叔本华。

至于其中的原因其实很是简单,我很喜欢他所说的一句话“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句话,将人生的矛盾冲突体现的淋漓精致,也十分的符合我当下的心态。

在整篇文章中,我不想对于叔本华的悲观人生哲学进行任何的评价,我觉得自己的程度还不够,也没有任何的必要。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_0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_0

叔本华随笔读后感叔本华随笔读后感【第一篇:高贵的静默——叔本华《爱和生的苦恼》读后感】论及叔本华之前,想到了被人为推得很高的鲁迅。

官方形容这个斗士的论述是:两面作战。

指向不同,但这个词组恰好也能概括在我的眼中对鲁迅的定义:他能可贵地本着知识分子的良心对自己所在的精英阶层提出过一些指正,但是,这星星点点的闪光很快就被埋没在他代表精英阶层挟太山超北海般对草根进行的所谓国民性批判中。

鲁迅,不能免俗地,和他所在的阶层的大多数人一样,将中国近代贫弱的屎盆子一股脑扣在草根身上一一国家的落后在于阿Q想得到一张宁式床。

这群精英们在总结祸是草根闯的之后,自己栖身上层的合法性似乎就是不言自明了。

鲁迅是从一个没落的旧上层阶级废墟走出、渴望重拾认可、穿着新学知识精英外套的落魄户,是本没能够“货与帝王家”的边缘知识人。

然而,时局变化,危、机并存。

谁能痛心疾首地指出社会弊病,谁就能迅速转正、中心化。

暴发户的气息是我对鲁迅的刻板成见。

四百字赘言之后,叔本华以一个与鲁迅对立的文化贵族的身份闪亮登场!的确,有人指责叔本华不言社会、寻求僧侣式的说教,而没能给出一个活脱脱的、所谓积极的救世良方——那么,鲁迅给出了吗?鲁迅的劣根性说教至多是另一种消极的鞭策。

叔本华的贵族气质简明两字:坦诚。

“才华横溢之士会以其富有生气的思想摆脱乏味的处境,即使身在荒野也不会寂寞。

”叔本华毫不讳言自己内心的孤高,并没有违心地逼自己俯下身站到与平庸的大多数同样的高度。

他所期待的是理智与知识驱散烦恼,获得个体的自由。

他并没有流露出一点点哀叹草根的意思、也没有流露一点点启蒙拔高草根的意思。

或许,人类的烦恼并不比他一个人的烦恼来得更让他揪心。

然而,他并没有以遮遮掩掩、道德家的面孔自居。

卡莱尔说过:“真诚是英雄的首要条件。

”他真诚,不是给与,而是真诚地任人获取,不是把一个模糊的“人民”提升到与自我同等甚至凌驾于自我之上的位置,而是真诚地吐露自己对自我实现的终极企盼。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 叔本华读后感

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可真是给了我好多好多的感触啊!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在想,这能有多深刻呢?结果,越读越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了一个充满谜题的迷宫。

叔本华说的那些话,就像一把把小锤子,不停地敲打着我的心。

他讲的爱,可不是咱们平时想象的那种甜甜蜜蜜、风花雪月。

而是深挖到了爱的本质,那种渴望、占有和失落。

我就忍不住想,哎呀,我自己经历过的那些爱,是不是也有这样隐藏的一面呢?说到生的苦恼,更是让我频频点头。

生活中的压力、迷茫、不如意,好像一下子都被他说中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在努力奔跑,却不知道方向在哪儿。

叔本华就像是那个站在旁边,冷静又犀利地指出问题的人。

不过呢,读完这本书,我倒没有变得特别悲观。

反而觉得,既然知道了生活有这么多苦恼,那咱就更得好好珍惜那些快乐的瞬间,抓住那些小小的幸福。

反正啊,这本书让我对爱和生活有了新的思考。

就像给自己的脑子来了一次大扫除,把那些混乱的想法整理了一番。

你们要是有兴趣,也赶紧去读一读,说不定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呢!《爱与生的苦恼叔本华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叔本华的《爱与生的苦恼》,这书可太有意思啦!当我拿起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叔本华他老人家啊,一开篇就把我给震住了。

他谈爱,可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剖析。

让我明白了爱不仅仅是花前月下,还有背后的欲望、恐惧和挣扎。

我读着读着,就开始回忆自己经历过的那些感情,哎呀,真的是被他说中了好多!再说生的苦恼,这可太真实了!工作的压力,梦想的遥远,人际关系的复杂,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吗?叔本华就像是我的一个知心老友,把我心里那些说不出的苦都给讲了出来。

但是哦,别以为这本书会让你一直陷在苦恼里出不来。

相反,它会让你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我们都不是孤单的,这些苦恼是人生的一部分。

读完之后,我告诉自己,别怕苦恼,要勇敢地去面对。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读后感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读后感

读书与书籍叔本华读后感
叔本华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著作深受读者的喜爱。

读完叔本华的书籍,我不禁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叔本华的著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思想独到而深邃,对人类生活的本质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通过对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反思和观察,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复杂和纷扰。

他对人类欲望和痛苦的揭示,使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困境和挣扎。

叔本华的著作也给了我一些启发。

他强调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真实的自我,超越社会的束缚和压力。

他的思想引导我思考个人的存在意义和追求真正的幸福。

叔本华的著作还给了我一些安慰。

他认为痛苦和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我们应该学会接受和面对它们。

他的思想告诉我,尽管生活中有很多困难和挫折,但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内心的平静来面对它们。

总的来说,读完叔本华的书籍后,我对人类生活和存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他的思想引导我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并且提醒我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刻。

叔本华的著作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和深刻的意义。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笔记

叔本华论说文集读书笔记I recently finished reading "The Essays of Schopenhauer" and found it to be a thought-provoking and challenging collection of philosophical reflections. 叔本华的《论说文集》让我感受到了深刻的思考和挑战。

His sharp wit and uncompromising viewpoints force the reader to reassess their own beliefs and attitudes towards life. 他那锐利的智慧和毫不妥协的观点迫使读者重新评估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态度。

Schopenhauer delves into various topics such as love, suffering, ethics, and the nature of reality, offering unique insights that can be both enlightening and unsettling. 叔本华探讨了各种主题,如爱情、痛苦、伦理以及现实的本质,提供独特的见解,既能启迪人心,也可能令人不安。

His pessimistic view of the world and emphasis on the power of the will challenge readers to confront uncomfortable truths about human existence. 他对世界的悲观观点和对意志力量的强调,挑战读者去面对有关人类存在的不舒服的真相。

One of the key themes that resonated with me in Schopenhauer's essays is his exploration of the nature of suffering and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pain. 在叔本华的文章中,一个让我产生共鸣的关键主题是他对痛苦的本质和人类痛苦经历的探讨。

叔本华辩论的艺术读后感

叔本华辩论的艺术读后感

叔本华辩论的艺术读后感叔本华就像是一个绝世武林高手,把辩论这门功夫拆解成一招一式,细致入微地展示给我们看。

我读完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原来辩论可不像我之前想的那样,只是比谁声音大或者谁能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儿地倒出来。

这里面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比如说,他强调要抓住对手论述中的漏洞,这就像是在对手编织的观点大网里找到那根最脆弱的丝线,只要轻轻一拉,整个网就可能散架。

我就想起自己以前和人争论的时候,总是被对方的气势带着走,根本没心思去仔细琢磨他话里的漏洞。

现在看来,要是当时能有叔本华这本事,说不定就能把那些歪理邪说给怼得哑口无言了。

书中提到的通过归谬法来反驳对手,那可真是一种很妙的技巧。

就像是把对手领到一个他自己都觉得荒谬无比的境地,让他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这就好比有人说吃得多就能跑得快,按照归谬法,那大象岂不是要比猎豹还快啦?哈哈,这么一想,这种不合理的观点一下子就暴露无遗了。

不过呢,读的时候我也有点小纠结。

叔本华教的这些辩论技巧有时候感觉像是在玩文字游戏或者是一种巧妙的诡辩。

要是大家都这么精于算计地去辩论,那辩论会不会就失去了寻找真理的初衷呢?就像两个人下棋,都在想着怎么设局坑对方,而不是享受棋局本身的乐趣和从中学到东西。

但是换个角度想,在这个信息爆炸、各种观点横飞的时代,掌握这些辩论技巧也像是给自己穿上了一层铠甲。

至少在面对那些试图忽悠我们的人时,我们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武器去抵御那些不靠谱的言论。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辩论界的武功秘籍,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像是偷偷学了几招绝学。

虽然还不能成为辩论大师,但至少在以后的讨论和争论中,我能更聪明地应对,不至于像个无头苍蝇似的乱撞。

这叔本华啊,可真是给咱开了一扇通往辩论智慧世界的小窗。

《叔本华论说文集》(下)

《叔本华论说文集》(下)

《叔本华论说文集》(下)21.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应想象与之相反的情形,这于我们将大有裨益。

——P19122.世上最完美的人是遇事果断绝不慌张的人。

——P19823.年轻人往往受激情的左右,而激情给人带来无数的痛苦却很少给人以欢悦。

——P22024.宗教的缔造者和哲学家们一样,他们于世界中都是要唤醒世人,使他们免于愚昧,告诫他们生存的崇高意义。

但哲学家们所满足的知识极少数毫无约束之人,而宗教的缔造者确实为着拯救芸芸众生,他以整个人类为目的。

——P23225.我们在阅读时,是别人在替我们思想,因为我们不过是在重复他人的思想过程而已。

....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读书而置其他一切于不顾,这甚至比连续性的体力劳动还要麻痹我们的心智,体力劳动者至少还可以让人边劳动边思想。

——P26926.不应当仅仅为了读书而完全放弃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P35127.关于优点,有两种表现方式:或者拥有属于自己的优点,或者拒不承认他人的任何优点。

由于后者更为便利,友谊,被人们普遍采纳。

——P37728.倘若生儿育女仅是一件纯粹理性的行为,那么人类种族还会继续繁衍吗?谁能够忍心怀着极大的怜悯看到下一代来分担生存的重压呢?无论如何也不能冷酷无情、不负责任地把这种重压强压到下一代身上。

——P41829.欲望和厌倦是人生的两个支柱,这是一条真理。

——P42030.普林尼说:生活对于人来说是不尽如意的,无须不惜代价地拖延。

无论你是谁,即使你的生活充满了罪行和罪孽,你也必死无疑。

对于错乱的精神,最有效的弥补莫过于享受自然女神赐福人的最伟大的幸事:适时而死;其优点是适宜于一切人。

他还宣称:甚至连上帝也不能随心所欲;因为,倘若他情愿去死,他也无法决定他自己的死亡,而在我们的不行的世俗生活中,死亡是上帝赐福于人的最好的礼物。

——P43831.忧郁症是一种痛苦,它不仅使我们毫无理由地错过眼下的事情而对完全是自己杜撰的不幸未来毫无根据地焦虑不安,而且导致我们对自己的过去进行无端的指责。

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

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

叔本华论读书读后感饱读诗书的人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崇尚。

我们从小开始就被家长老师灌输我们要经常读书,要多读书。

毫无疑问,读书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

多读书可以增长更多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读书读书,读书不是简简单单地去读,不是毫无选择,毫无目的地去盲目的阅读。

读书,是一种学问。

读了叔本华的《论读书》后,对读书,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有了一个新的感悟.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

同样地,在读书领域来说“读而不思则惘”。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是在接受着作者的思想。

我们走进了书本,就如我们成了书里的主人公,一切都随着书里说的走。

当我们看完以后,留下的也只会是很浅的印象。

这样,我们读书就没有很大的意义。

叔本华说“读书而不思考,就不能心神领会,得到的浅薄印象往往就容易稍纵即逝。

”也就是说,我们读书应该要思考,如果自己不去思考,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领会书中的内容。

如此读书便没有多大深刻意义了。

因此,我们读书,不能是仅仅停留在读,除了读,更多地还要去思考,去领会。

书的内容才会真正地被我们所吸收和消化。

每一个作者,每一本书都有其自己的独特风格。

我自己也曾经试过在某段时间里因为读某位作者的书居多,所以写作的手法和方式会有点模仿那位作者。

我想这种情况也正是叔本华在文章里说的,读了书以后受到了启迪。

但是,如果我们缺少了那种天赋,我们就只会是学习了一些别人的陈词滥调,成为浅薄的模仿者。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只是一个单纯的浅薄模仿者呢?希望不是吧。

我们都希望自己能够通过读某个作者的作品时能得到有益的东西从而受到启迪,发挥我们的才能。

作为一名读者,我们要读书就要去读一本好书。

而不是没有任何选择性去读。

书海中有各种各样的书,稂莠不齐。

我们要读,就应该去选择一本有益的书去读。

叔本华在文章里说到“坏书是灵魂的毒药,读得越少越好,而好书则多多益善。

”读得坏书多了,我们的心灵便会受到污染,会使我们有错误的判读错误的想法,读这样的书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读书的目的是好的,因此我们也要把书读好,读好书,我们才是真正能发现书中的黄金屋。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

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有感读《人生的智慧》这本书,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把幸福分成三类:从外界获得,从我们灵魂中获得,从我们的身体中获得。

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一个人的生活。

我很欣赏他的想法。

时至今日,他的理论中充满了金刚经般的人生智慧,让我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以下几点印象深刻。

首先,关于痛苦和无聊的讨论。

人生就像一个钟摆,总是在痛苦和无聊中徘徊。

而且我能忍受痛苦,但我不想把生命浪费在无聊上,没有更多的细节。

其次,我对孤独感受最深。

在成长的过程中,大概是从初一住校开始尝试一个人,高一以后习惯了一个人。

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会觉得很开心,和自己相处得很有效率,很开心。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可以安排自己的时间。

即使看娱乐节目,也有自己的体会,观察生活的收获。

叔本华认为,人在独处时最能感受到自己,不能享受孤独的人也不能享受自由。

这对我来说太有体会了,大多数天才都是孤独的。

我这辈子遇到的强者大多都是独来独往的,他们并不是不喜欢社交,只是觉得无所谓而已。

对我自己来说,除了偶尔遇到一次作为群居动物无法摆脱的友情,什么都没有。

这些日子,我和自己相处,我的生活很精彩。

我不需要浪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和别人说话。

并且有更多的时间浏览一些重要的东西,完成一些个人的工作和学习。

第三,关于对这个世界的使命感。

叔本华从青年时代起就一直在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努力,收集材料,不断验证。

其实这和我的理想不谋而合。

我一直在尝试旅行,尝试体验,不是追求快乐,而是追求内心的平静(这与他对快乐的否定不谋而合)。

我总是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要我们把它变得精彩。

再丰富的环境,如果你只是一个单调的人,一切还是平庸的。

因此,我去不同的地方,来体验世界的美好。

叔本华说,最幸福的人能够同时平衡现实世界和美好的精神世界。

有人告诉我,我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我从不忏悔,以后也不打算忏悔。

“一个人的内心拥有什么,这是幸福的首要元素”,为什么要走出来?我开始明白,没有人真的在乎你住在哪个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的叔本华
——《叔本华论述文集》读书报告
有人说,叔本华是悲观主义者;我说,毋宁说他是孤独主义者。

字里行间,我可以看见他的孤独——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孤独。

或许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所以只能学会平淡,学会不计较。

正因如此,我深深体会到他的无奈:拒绝人群才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真相。

为了探寻世界的本质,天才选择背离人群,而把别人用以寻欢作乐的时间用来思考人生。

他是一刻不停地思考,用这种方式来麻痹、掩盖自己的孤独。

一.热爱独处
叔本华曾坦言: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我想,因为独处才能提供人的闲暇,即享受人的理智平静的宝贵机会。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谁要是不热爱独处,那他也就是不热爱自由,因为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拘谨、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社交聚会。

”诚然,现实中的叔本华并不否定适度地参与某些志同道合者的聚会,但无疑那是以不违背理智能力为前提而言的,对于玩牌等低劣的而有时难以避免的社交娱乐,他是深恶痛绝的。

从他笔下的哲学体系来看,叔本华更爱独处。

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叔本华接纳独处、咀嚼独处、享受独处。

叔本华的孤独并不是令人费解的个例。

纵观整个人类的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极其普遍的规律:一个人在大自然的级别中所处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独。

这是根本的,同时也是必然的。

叔本华甚至曾写道:“跟与己不同的人进行频繁的交往会扰乱心神,并被夺走自我,而真正受到损害的他并不会得到任何补偿。

”凡夫俗子难以觉察,而敏感的天才却将其视为一种理性的伤害和痛苦,因为正如叔本华所承认的那样,天才的感受性远比普通人来的强。

“在泛泛和平庸的社交聚会中,充满思想见识的谈话绝不会比低级的调笑来得受人们欢迎。

所以,在这种社交场合要取悦他人,就绝对有必要把自己变得平庸和狭窄。

”而叔本华拒绝为大众平庸的审美而拉低自己理智的能力,因此,他转而把空暇留给思索,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致最完美的和谐,而不是与朋友或者配偶,因为人与人之间在个性和脾气方面的差异肯定会带来某些不相协调,哪怕这些不协调只是相当轻微。

”叔本华不能容忍这些不协调,于是他必然孤独,而且他还批判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友谊、爱情和荣誉紧紧地把人们联结在一起,但归根到底人只能老老实实地寄望于自己,顶多寄望于他们的孩子。

”在这方面,他或许是太过严苛了,眼里连小小一颗沙子也无法容下。

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只有那些依靠自己,能从一切事物当中体会到自身的人才是处境最妙的人。

绝对的才华给了叔本华背离人群的可能,因为理智的能力已经为他创造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愚昧者逃离世事是因为无力承担生活的重压,而叔本华是为了寻找一条通向光明的幽径。

他把人的群居生活视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精神取暖,这类似于人们在寒冷的天气拥挤在一起以身体取暖。

不过,自身具有非凡的思想热力的人是不需要与别人拥挤在一块的。

与其把世界的本质交给人群稀释,不如自己好好感悟内在涌动的精华。

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叔本华无疑是孤独的,但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热爱独处。

“对独处的热爱并不是一种原初的倾向,而是在经历经验和考虑以后的产物。

虽然在这世界上不乏许许多多的糟糕东西,但最糟糕的莫过于聚会人群。


二.人生智慧
叔本华走在追求幸福的路上,他的身影也是孤独的。

他对大众追求的“幸福”嗤之以鼻。

对他而言,幸福和快乐都是转瞬即逝的,唯有痛苦才是真实存在的,追求幸福和快乐是人类自身无法抑制的愚蠢行为。

他追求幸福的方式独具一格。

叔本华反对追求外在源源不断的快乐,认为那是日后痛苦的来源。

相反,他认为“幸福”是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也正是如此,他把人有什么和人在他人评价中的位置看得极轻,而把人格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

“人生幸福的主要因素就在于人的内在素质;也就是说,主观因素的影响远比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大得多。


对金钱的追求就是无限地扩大欲望的缺口。

欲望就像一口干枯的井,即使我们已经知道它没有水源,我们还是要继续挖掘它。

我们越是饥渴,我们挖得越快,井也越宽越深,但最后我们能感受的除了是口干舌燥,就是令人心酸的枯井。

对身份地位的追求就好比抓着一根直冲九霄云外的绳子往上爬。

野心越大,我们爬得就越快,爬着爬着就累了休息一下,却发现自己独自一人悬挂在半空中。

我们身心疲惫地恍然大悟,这片天空其实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与期望,这片大地才是我们内心的归属。

当我们对某种身份地位有追求时,我们是永远活在别人的眼皮底下,所以永远是最累的。

当我们不想再爬了,我们要么慢慢抓着绳子后悔地往下滑,要么纵身一跳摔出个名誉扫地。

所以一切对财富和地位的不必要的追求都会引起额外的痛苦,它所带来的快乐不过是眼前暂时的虚幻。

然而我们常常被这虚幻的快乐所欺骗,并以此作为衡量幸福的不二标准。

于叔本华而言,一个人能够获得幸福的程度,已经被内在的人格决定了,是人必然会经过的命运。

外在的财富和名誉与人格相比,正如一粒粟米与一片大海,最多只能引起小小的波动。

然而世人绝大部份都是他笔下的凡夫俗子,一直不懈地追求外在地财富和名声,将感
官的享受视为真正的幸福。

然而一旦这些刺激失去它们振奋人心的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引起人内心的空虚,因为这快乐就是虚妄的。

叔本华把理智的能力看作获取幸福的决定者,而把世人汲汲的“眼目的情欲并今生的骄傲”视为低级的娱乐和腐蚀心灵的元凶。

他无法理解大众,大众也无法理解他。

因此他注定是孤独的,而他也不屑于掩饰自己的孤独。

于是,他说:
“在这世上,真正具备价值的东西并不会受到人们的注意,受人注意的东西却往往缺乏价值。

对于一个具备自身价值的人来说,如果他懂得尽量减少自己的需求以保存或者扩大自己的自由,尽量少与他的同类接触——因为这世上人是无法避免与其同类打交道的,那么,这个人也就具备了真正的人生智慧。


他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而否定外在事物的影响,这本身就是一种孤独。

“一个具有深远和高贵思想的人不应该允许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琐事和低级烦恼所占据,以致无法进行深远、高贵的思考,因为这样做确实是“为了生活而毁坏了生活的目的”。

·我们关心的只是如何使一个人以本性的内容和特质所允许的方式发挥他的本性,既不应该希望改变、也不可以干脆谴责别人的本性。

·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


三.人生本质
叔本华之所以被认为是悲观主义者,是因为他看透了人生的本质,并毫不留情地揭露了它。

然而这个真相是那么残酷以至于使人绝望,被人认为悲观。

连叔本华自己都承认自己的哲学远不及那些乐天派的哲学受人欢迎,但他也不屑于所谓的“受人欢迎”。

因此,我认为叔本华是孤独的。

叔本华看来,人生就是痛苦。

他说,意志的本质首先就是挣扎。

一切事物都经常维系着一种你死我活的斗争,意志的本质也就是痛苦。

如果已达到目的为幸福,反之为痛苦,那么意志永远处于痛苦之中,因为一切欲求和挣扎都是由于欠缺和不满足,而欠缺和不满足正是痛苦。

而且人们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欲壑难填,欲望无止境痛苦也无止境。

意志愈臻于完美,痛苦也就日益显著,意志愈发达,痛苦也愈烈,因此天才永远都是痛苦的。

欲望不满足会带来痛苦,欲望暂时满足却只能带来无聊。

人生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就像钟摆一样来回的摆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二者就是人生最后两种成分。

因此在叔本华的眼中,人生本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愚昧的人却妄图从中吸取蜜汁。

这就是叔本华,一个孤独的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