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薪酬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与政治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一直是世界文明的研究重点。
在中国的数千年历史中,政治文化和官僚制度不断地演变,塑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特色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
一、官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官僚制度在中国的历史上起源于商代,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明清两代的官僚制度。
官僚制度是一种集中政府权力、依靠选才上位的行政制度。
在官僚制度下,政府各级机构的领导人员都是通过考试选拔出来的,这种制度强调了政治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和公正性。
中国的官僚制度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官员之间的地位和职权都是严格划分的。
官员的职位通常是以品级来划分,从低到高分为九品、八品、七品、六品……一品。
每个品级中又细分为正、从、员、佐等不同级别。
中国的官僚制度也有独特的薪酬制度。
在明清两代,官员的薪水不是以货币形式发放的,而是通过发放米袋和衣物等实物来实现。
这种薪酬制度能够保证官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财政开支。
二、政治文化的内涵与时代特征政治文化是指一种由政治、文化、历史和思想等因素交织而成的文化现象。
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是一种兼具道德、礼仪和法律因素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强调了礼仪作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正如《尚书》所言: "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 这种强调礼仪的思想在中国社会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文化还体现在官员的道德和责任意识上。
官员在中国古代被视为公仆,必须时刻为百姓着想。
并且在官场上,道德水平和能力是选择官员的重要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标准保证了政府中的人才选拔高效和公正。
三、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在中国史上的作用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在中国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维护社会秩序和谐。
古代的年终奖
古代的年终奖作者:陈品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21年第12期古代的年终奖最初和年底的腊祭有关。
君王在敬天法祖一番之后,会把一些牺牲祭品之类的送给重臣们飨用。
但真正意义上的年终奖励制度,到东汉才确定下来。
东汉:高官年终奖抵年薪东汉的年终奖叫“腊赐”,即腊日发放。
《汉官仪》有载:“腊赐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汉代一枚五铢钱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到五毛钱,二十万钱折算下来,大概就等同于现在的八万至十万元。
而像大将军、三公之类的高级官员,月薪约一万七千五百钱,合人民币七千元,年薪则有八万多。
这样一算,仅实打实的奖金这一项,就相当于全年工资。
唐:唇膏面霜是标配至德二年(757年)的七月和十月,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将领讨伐安史叛军,收复長安、洛阳两京。
唐肃宗准备在腊日这天好好地犒赏一下跟着他“创业”的兄弟们,这里面包括千里迢迢逃难回到长安的杜甫。
据说杜甫见到肃宗的时候已经穷得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了。
肃宗非常感动,于是封他做了左拾遗。
腊日这夜,肃宗赐宴紫宸殿。
第二天,杜甫拿着他的年终奖喜滋滋地回了家。
家人们列队迎接,却见杜甫手里只有两个小盒子,盒子里装的是口脂面药和翠管银罂。
所谓“口脂”,是用以防止寒冬口唇开裂的唇膏,面药则用以洁面护肤,均有滋润皮肤、预防皴裂的效果。
至于“翠管”和“银罂”都是拿来盛放口脂面药的器具。
宋:赐花与赐羊到了宋代,随着腊节逐渐衰微,发年终奖的日子变成了冬至。
宋代皇帝的年终奖第一项就是赐花。
在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流行士大夫戴花,因此在宴会时,皇帝会赏赐官员鲜花、绢罗花等物。
除了用赐宴、赐花来增添节日的喜庆外,北宋皇帝还会赐予官员各种食物。
按照官员品级,宰相、亲王、使相、枢密使会得到五只羊、两石米、五石面、二斗米酒。
其余官员按照等级,依次递减。
(摘自《北京青年报》)。
中国古代薪水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薪水制度的演变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壮大,薪水制度也在不停地演变,从最初的“打趸”到后来的“钱粮制”,再到现代的“工资制”,中华文化的薪酬制度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进程。
接下来,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薪酬制度的演变及其背后所体现的社会变迁。
一、薪酬制度初现中国古代的薪酬制度缘起自封建社会的初期。
当时,劳动者的薪酬主要由自耕自食和朝廷分配占据。
晋代的南华寺佛像制作记录中曾提到:“斤斗两度无计算。
赏作名著不刻铭。
” 这说明,在早期的薪酬体系中,未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用时进行计算,而是使用无数,则工匠们能够领到的薪水则与作品的成品和质量有关。
在随后的宋代,官员们经常会获赠物品,例如米、面、布匹等等。
这时的薪酬形式叫做“打趸”,是一种物物交换的货币形态,完全没有现在的货币等级。
凭此作为官职、工作的补贴。
直到唐代中期,社会的商业经济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民间手工业者也进入商品经济领域。
此时,钱币逐渐成为交易的主要形式,官公们的糧餉薪役以钱和米的形式出现。
二、工资制度出现工资制度的与众不同在于其不直接依赖物品或货币的流通,而代表的是劳动本身的价值。
此时,企业家们根据员工的工作时间、工作质量以及其他因素支付批发的薪酬。
在现在的观念里,这种工资制度可能被视为极为正常的形式,但是在世界很早以前,工资的概念却是出奇的新鲜。
尽管僧侣、官员、宫廷中必然存在着上述的解放或其他形式的劳动者,但是他们只是根据工作的规模领取零碎的物品和食品等等。
到了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工业的发展,劳动者逐渐走向城市,工业企业也开始普遍实行工资制度,这种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三、劳动价值观的变迁从薪酬制度的演变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变迁,劳动价值观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在封建社会时期,土地是国家和贵族家族的主要资源,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自耕自食开始,到后来逐渐进入雇佣制,从劳动被视为低贱和恒久之物,到现在自THEN手创作且被视为鼓励和自主性的代表。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
中国古代俸禄制度与廉政建设内容摘要: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制度利于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对吏治有重大影响。
中国古代的廉政建设与俸禄制度息息相关。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关键词:俸禄制度廉政建设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是封建官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官吏制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
俸禄是我国古代官员的物质报酬,俸禄制是官吏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合理的俸禄利于促进官员尽职尽责的工作,且会对吏治产生重大影响。
俸禄制度的发展影响着廉政建设,俸禄制度是廉政建设有辅助的作用。
一、中国历代俸禄制度中国古代官吏的俸禄制度始于战国时期,俸禄之设是为勉励、督促官员尽忠职守,以充分实现国家机器的职能。
隋唐时,实行单一品级制度,即完全官品高低实行不同的待遇。
官俸体系主要内容是,禄米、职田、役力以及公廨田。
当然,皇室对宗亲还需要提供更加优厚的待遇为巩固统治服务。
统治者采取了类似西周时期分封制的赐食封的方法 ,按功勋的大小来确定所食的户数。
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官员的俸禄支出在唐朝财政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
唐玄宗在天宝年间下诏曰:“衣食既足,廉耻乃知。
”此语道出了唐朝给官员提供较优厚的俸禄薪酬待遇,使官员能够获得良好的生活保障,以拒贪腐的用心。
于此同时实行罚俸制度,罚俸是针对官员的一定违法、失职行为实施的,对官员有一定的约束和惩戒作用。
宋朝时,同样延续隋唐的俸禄制度,但相比,宋朝是实行厚禄制度的典型。
宋朝官员俸禄大体分正俸、加俸、职田及公史钱等一些变相收入。
宋朝的俸禄给国家财政极大的负担,造成冗费的局面。
两宋时期,尽管朝廷以厚禄待官,对官吏贪污亦屡申禁令,但赃吏之多却屡禁不止,故论者常发高薪未必养廉之叹。
然而,从总体看来,俸禄高低与贪官多少呈现出明显的反比:宋代宰执大臣享禄优厚,其贪赃枉法的行为相对州县一级的官员要少许多,这决非偶然。
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赋税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税收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
赋税制度演变及其影响千百年来一直是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隋唐这一时期的赋税改革为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首先,起源于西汉的隋朝赋税制度改革了西汉那种古老的赋税制度,并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官的滥收赋税的行为,建立了一种更公平合理的赋税制度。
其次,隋朝建立了官府收取赋税的框架,明确了财政收入的来源,将以往复杂多变的赋税税率和收取方式统一了起来,使赋税收入更加公正平等。
隋朝的赋税改革立足于促进财政稳定,当时的统治者们重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合理分配,这导致了赋税的制度改革。
另外,隋朝还把赋税关系到国计民生,以税收为基础,重视朝廷分配资金和支持民间活动,用以抵御灾害和解决民众喊冤等情况,使民间成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支柱。
隋朝的赋税改革为以后财政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唐朝继承隋朝的赋税制度,但也做出了许多改革,取消了隋朝的许多赋税,如官僚的学费税、商人的贩卖税等,并增加了一些新的赋税,如田田租税、水陆交税、贩卖税等。
唐朝也改革了税率和收取方式,将用于支付官府的费用的财政收入显著增加,稳定了朝廷的财政收入,并用以支付官府的人员薪酬和设施建设等支出。
唐朝的赋税改革,不仅为中国古代财政制度的演变奠定了基础,而且也改变了当时财政秩序,使国家政府拥有了土地收入和商品税收,这也就成为中国古代财政秩序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综上所述,隋唐之间的赋税改革,对中国历史上财政制度的演变至关重要。
隋朝赋税改革加强了财政的管理和合理分配,使政府更容易控制财政收入和支出,并为唐朝的财政改革提供了基础。
唐朝取消了隋朝一些不合理的赋税,增加了新的赋税,并对税率和收取方式进行了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财政收入,为中国古代政府的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东汉俸禄制度范文
东汉俸禄制度范文
其次,东汉时期的官员分为九品和十八寺,俸禄也分为九级。
九品官
员是指从四凤、四雀、十凤、十六翊、十六威、十六辅、凤中、云中和翰
林等九个等级。
而十八寺官员是指东汉时期设立的各种寺庙和机构的官员,如少府寺、国子监寺、太舆寺等十八个寺庙。
官员的等级决定了他们的俸
禄数额,等级越高,俸禄越高。
第三,东汉时期官员的俸禄内容主要包括俸禄、供给、禄物和禄米等。
俸禄是指官员的基本薪酬,每年发放一次。
供给是指官员的衣食费用,官
员可以得到官府提供的粮食、布匹等生活用品。
禄物是指官府发放给官员
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如木柴、酱油、酒等。
禄米是指官府发放给官员的粮食,一般每个月发放一次。
东汉时期的俸禄制度相对比较完善,保障了官
员的生活需求。
此外,东汉时期还有一些特殊的薪酬政策。
例如,官员在任职期间,
如果有家庭成员去世,朝廷会进行一次补偿。
另外,官员还可以兼职或者
出使外国,这样可以获得额外的津贴。
对于一些有特殊贡献的官员,朝廷
还会给予一定的奖励。
总的来说,东汉时期的俸禄制度是一个相对完善的制度,保障了官员
的基本生活需求。
它的实行也为东汉政权的稳定和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东汉时期的俸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影响,成为了
中国古代官员薪酬制度的基础。
古代发工资称“给力”
古代发工资称“给力”
作者:暂无
来源:《祝您健康》 2012年第2期
2010年最热网络用词——“给力”,其出处众说纷纭。
原来“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
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
家政服务。
秦汉以来,历代朝廷都制定法律规定,百姓除纳粮外,成年男子必须为朝廷服力役和兵役。
服力役的百姓,有“力”、“力人”等各种称谓,所以朝廷向官员供给劳役就叫作“给力”。
(摘自《共产党员》)。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
中国古代官员的工资待遇我国官员俸禄制度的正规化始于汉代,而在此之前的秦朝,官员们是依靠食邑的收入和非常规性的赏赐来养家糊口的。
至于说待遇高低,这个只能平均比较,因为品级不同,俸禄差异会很大。
但从总体上来看,唐宋两朝的官员工资待遇较好,尤其是唐朝玄宗时期和宋朝仁宗开始及之后的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各代,都比较好。
而相对最低的就要数明朝了,以至于后人在修《明史》时竟得出了“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
而清朝虽然在正式工资上向明代看齐,但各级各类补贴非常多,所以至少要在明朝之上。
下面乐奀就和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
汉朝:建立了实物和钱币兼具支付的俸禄制度秦始皇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以“衡”的单位“石”来表示粮食计量。
到了汉代,以“秩”作为官员官阶等级,以“禄”作为官员的报酬标准,以“石”表示,如万石、二千石等;官俸则用“量”的单位“斛”来计算(十斗为一斛,一斗为1斤),如最高秩万石月俸三百五十斛等。
汉代官俸虽以“量”为单位,但俸禄形式并非都是实物。
尤其是在粮食运输困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下,于是出现了将谷粮折算为钱币发放的形式。
实际上西汉时大多以钱币支付,而东汉则是“半钱半谷”,除常俸外官员还有衣物的供给,酒肉果品的赏赐以及医疗待遇等。
汉武帝时的州只是设立的监察区,没有实际的权力,其州刺史仅为六百石。
后来,州郡升格了,其州刺史和郡太守成为真两千石。
东汉后期刺史升格为牧,牧是一州最高行政长官,为中二千石,比两千石高一级。
而比两千石低一级的叫“比两千石”。
中二千石月钱九千,米七十二斛;真二千石月钱六千五百,米三十六斛;比二千石月钱五千,米三十四斛。
而中郎(皇帝侍卫和随从)秩为比六百石(月60斛),侍郎(宫廷近侍)比四百石(月45斛),郎中(护卫、陪从)比三百石(月37斛)。
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
县令秩六百石至千石不等,县长是三百石至五百石不等。
而一般的小吏最低为百石,月钱800,米4.8斛。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内容
俸禄制、均田制和三长制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制度,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和地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俸禄制是中国古代官员的薪酬制度,始于战国时期的秦国。
俸禄制的实行,使得官员的收入与其职位相挂钩,有助于提高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俸禄制下,官员的俸禄主要由粮食、布匹、钱币等组成,根据职位高低和工作表现进行发放。
均田制是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始于北魏时期。
均田制的实行,使得农民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效率。
在均田制下,政府将土地按照人口分配给农民,农民需要缴纳一定的赋税。
三长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期的基层地方组织制度,即五家为一邻,设邻长;五邻为一里,设里长;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三长制与均田制相辅而行,三长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
这些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研究
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是研究中国古代官员选任和管理的制度和规则的学科,它涉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历史等多个领域。
研究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官员选任制度:研究古代中国官员的选拔和任命制度。
这包括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贵族世袭制度、举荐制度等不同的选拔途径和程序。
2. 官员职责与权力:研究官员的职责和权限,包括官员的级别、官职名称、职责范围、权力等。
不同官员在政府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研究的重要方面。
3. 官员考核与监察:研究古代中国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
包括官员的评定标准、考核方式、考试和考核的程序、监察机构等。
4. 官员晋升与降职制度:研究古代中国官员的晋升和降职制度。
包括官员的升迁路径、降职途径、任期限制等。
这些制度反映了古代中国官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官员同政府关系的制度规定。
5. 官员的薪酬与福利:研究古代中国官员的薪酬和福利制度。
这包括薪酬的发放方式、福利待遇、福利与官员等级的关系等。
官员薪酬和福利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当时政府财政状况和政治经
济环境的变化。
研究中国古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可以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可以从制度层面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社会、政府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该研究领域对于理解中国政府和官员系统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对比现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我国东汉时期各级官吏工资标准表——建武秩禄表浅析
我国东汉时期各级官吏工资标准表 ——建武秩禄表浅析□ 生云龙汉王朝是中国早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一。
承袭了秦朝开创的文官制度,汉代的官吏俸禄制度也主要承自秦制。
根据对现存史料记载的分析,我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正规化应始于秦,经过西汉的完善,成熟于东汉。
秦汉时期官吏的职位等级和俸禄等级是一致的,都由其“秩”决定,其俸禄制度称为“秩禄”“禄秩”或“吏禄”制度。
秩禄收入是官吏的常俸、正俸,相当于官吏的工资性收入。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颁行的官吏秩禄表(简称建武秩禄表)应为目前可见的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各级官吏工资标准表。
这张工资标准表影响很大,甚至被视为整个汉朝的官吏秩禄表。
一、建武秩禄表概况(一)建武秩禄表的基本内容《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光武帝于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春正月,诏有司增百官奉”。
即光武帝诏令有关部门增加百官俸禄(“奉”,通“俸”),颁行了建武秩禄表。
按唐代李贤等注引西晋人司马彪《续汉志》(简称李贤注),建武秩禄表的内容为:“大将军、三公奉月三百五十斛,秩中二千石奉月百八十斛,二千石月百二十斛,比二千石月百斛,千石月九十斛,比千石月八十斛,六百石月七十斛,比六百石月五十五斛,四百石月五十斛,比四百石月四十五斛,三百石月四十斛,比三百石月三十七斛,二百石月三十斛,比二百石月二十七斛,百石月十六斛,斗食月十一斛,佐史月八斛。
凡诸受奉,钱谷各半。
”《汉书·百官公卿表》唐代颜师古注(简称颜师古注)载西汉秩禄、西晋人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简称《百官志》)载建武秩禄与李贤注所记略有出入。
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颁行的官吏秩禄表(简称建武秩禄表)是目前可见的中国古代较为完整的各级官吏工资标准表。
该表涵盖了各级官吏的秩禄,压缩了最高与最低秩级官吏的禄额比率,以钱币和实物两种形式发放,在制度上从年俸改为月俸,是先秦至两汉官吏俸禄制度探索的结晶。
秦朝官吏管理制度
秦朝官吏管理制度秦朝官吏管理制度是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一项重要制度,对于秦朝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秦朝的统一中国之前,各个诸侯国存在着各自独立的官吏管理制度,不同的政权对于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秦朝统一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官吏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和统一,为秦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介绍秦朝官吏管理制度的一些重要内容和影响。
一、官吏选拔和任用在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中,对于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秦始皇通过设立丞相、御史等官职,对官吏进行选拔和委任。
丞相是秦朝的最高政治权力机构,负责国家的统治和军事指挥,因此丞相本身及其下属官吏的选拔和任用也相当重要。
御史则负责监督官吏的行为和言论,对于官吏的选拔也起着一定的影响。
在官吏的选拔标准上,秦朝采取了一定的文官武将并重的政策。
除了重视军功的官吏外,文官的学识和才干同样受到重视。
由于秦朝初期政权的不稳定和战争的频繁,军功自然成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但是在统一后,学识和才干的重要性逐渐增加。
秦朝还实行了门阀世卿的制度,即官吏的推荐和选拔也与家世和门第相关。
这一制度使得一些有权势的家族能够将自己的家族成员推荐为官吏,从而使得官吏的任用更加倾向于家族势力。
这一制度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官吏的素质和廉洁程度,因此在后来的历史变革中,这一制度受到了改革和废除。
二、官吏的薪酬和待遇在秦朝的官吏管理制度中,官吏的薪酬和待遇是重要的管理内容。
由于秦朝的统一和征伐,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各地的统治和军事行动,因此官吏的薪酬是非常重要的。
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规定官吏的薪酬和待遇,使得官吏得到了相对合理的待遇。
秦朝制定了官吏的俸禄制度,规定了不同官职对应的俸禄标准,使得官吏的薪酬能够得到保障。
官吏的待遇也得到了一定的规范,例如丞相和御史等官职都有相应的官吏待遇和生活条件。
三、官吏的管理和监督在秦朝官吏管理制度中,官吏的管理和监督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在历史上发展演变过多次,形成了特有的演变特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正职及官员创设者的类型发生了变化。
中国古代早期官制,官员创设者是诸侯国的君主,官员制定者是诸侯国及其封建制度。
到汉代,朝廷统一了整个诸侯国,开始依据统治理念进行统一制定,正职官及职位数目也明显减少。
二、选拔节奏和渠道发生了变化。
早期古代官制内应外合,既采取宗族定官制度,也采取应试选拔制度;春秋末期开始出现”以修养录用“的渠道;到汉代这一渠道正式成为主流,应试制度逐渐淡出;到秦汉以后,文官逐渐分为立司官、文史官和行司官三大类。
三、前科制度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前科制度并不明显,其要求官员宣和让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才艺知识;到汉代,前科制度逐渐改变,重视科考考核,取首推行“乡试科举”制度;到晚汉期间,高级官员重视”经商补充”,低级官员重视”经营和入学考试“,这也使官制得以完善。
四、关于薪酬分配、官职禄和封地分封的发展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早期的薪酬福利相对较低,封禁也有分封等级,以决定官员的地位;到汉代,薪酬福利得到了一定改善,封禁则逐渐不重视;到末汉时期,封地分封更为完善,还出现了把科举士人分配到各地官署任职的制度。
以上就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
它以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这些特点较好地体现出古代政府的统治理念,充分反映出古代人对选官制度的重视,为今日的国家完善规章法则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参考。
我国官员俸禄制度
我国官员俸禄制度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是指对于公职人员及政府官员的薪酬待遇安排。
这个制度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并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下面,我将结合背景、现状和问题等方面,对我国官员俸禄制度进行详细的分析。
首先,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背景和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封建时代。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薪酬是以官职等级为依据的,高级官员的俸禄待遇要远远高于普通官员。
这个制度在开放之前一直沿用,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这一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府体制,其中包括对官员俸禄制度的。
根据1980年代的思路,政府开始逐步转变官员的薪酬制度,从“官饷”制度转变为“工资”制度。
这一旨在实现官员的工资确权、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工资分配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等目标。
此后,我国官员的薪酬标准逐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确保公平竞争和公正分配的原则得以体现。
目前,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基本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采用层级化的薪酬结构。
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根据不同职务职级划分层级,由此确定官员的薪资水平。
通常情况下,高级官员的俸禄较高,而普通官员的薪资待遇相对较低。
第二,标准化的薪资调整机制。
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通常会根据国家工资调整幅度和职级进行相应的调整。
这一机制旨在确保官员的薪资得以及时调整,同时也保证薪资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第三,配套的福利待遇。
除了基本薪资外,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还包括了一系列的配套福利待遇,例如住房津贴、交通津贴、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
这些福利待遇可以为官员提供一定的保障,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质量。
尽管我国的官员俸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进行了和完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薪酬标准不尽合理。
我国的官员薪酬水平与国际接轨存在较大差距,并且高层官员的薪资远高于基层官员。
这种差距不仅导致了薪酬不公的问题,也可能引发腐败和贪污等不良现象。
其次,福利待遇过高。
一些官员的福利待遇过高,甚至超过了他们的实际工作需求。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相关文献
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相关文献一、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三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财政收入完全依靠赋税的方式,赋税是封建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基础。
早在最早的夏商时代,中国就已经开始了赋税制度。
夏商时代的税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雏形,主要税种有田赋和民赋。
到了西周时期,赋税制度更为完善。
周朝年间,税收主要来源于两种渠道,分别是田赋和粮租。
田赋主要是对田地征收税收,而粮租是要求农民将一定比例的粮食上交给政府。
政府通过这两种渠道获得了丰富的财政收入,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政府机构的运作。
到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赋税制度更加完善。
春秋战国时期,赋税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减轻负担、调节赋税政策、对贵族收权等措施,提高了赋税制度的效率和公平性。
到了秦汉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税收制度进入了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
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唐朝时,税收制度更趋于完备,形成了以田赋、赋役、钱粮、官物为主要税种的税收体系。
唐代的税收形式有了很大的多样性,比如土地税、农田契税、赋役、居民捐税等。
到了宋元时期,赋税制度得以进一步发展。
宋代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税收种类更加丰富,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
元代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税收管理更加规范和完备。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得到了更为完备的发展。
明清时期,赋税制度得以进一步的完善,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
明代时期,税收种类更加丰富,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
清代时期,税收的征收和使用得到了更好的规范和管理,税收制度得到了更为完备。
二、中国古代税收制度的税种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涵盖了多种税种,主要包括田赋、民赋、钱粮、赋役、关税等。
这些税种在中国古代的税收体系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田赋田赋在中国古代的税收制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最早的一种税收形式。
田赋是以农田为对象进行的征收,主要是对土地的税收征收。
汉朝俸禄制度
汉朝的俸禄制度主要分为“月俸”和“常俸”两个方面。
其中,“月俸”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固定工资,而“常俸”则是指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福利津贴。
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月俸”主要包括:常俸、禄米、俸钱、军功奖励等几种形式。
其中,常俸和禄米是最基础的俸禄部分,而其他几项则是官员在任职期间所获得的一些额外津贴。
以汉朝公职人员的薪酬制度为例,丞相作为百官之首,俸禄最高,为“金印紫绶,秩俸万石”。
此外,后宫昭仪等同丞相,但实际上昭仪拿的年俸并没有丞相多,为4200斛。
以上只是最基本的俸禄,还没算朝廷给官员配发的各种“补贴”和皇帝的奖赏,如果官员拥有爵位,他们能获得的收入只会更高。
如需更多汉朝时期的相关知识,可以查阅汉朝历史文献,或者咨询历史学家获取帮助。
中国古代的战争和士兵制度
战争策略和战术的演变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密切相关,受到不同时期战争环境的影响。
战争中的兵种和武器
武器:刀、剑、枪、弓箭等
战争形式:车战、水战、山 地战等
兵种:步兵、骑兵、弓箭手 等
战术:奇袭、伏击、火攻等
战争的规模和影响
士兵制度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战争的胜负和国家的兴衰具有重要影响。
士兵制度的发展和改革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变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第三章
中国古代士兵的招募 和训练
征兵制:国家强制征召士兵,主要 针对男性
士兵的招募方式
谪兵制:将罪犯征召为士兵,补充 军队数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募兵制:国家招募士兵,给予报酬 和待遇
民兵制:民间自发组织的士兵,自 备武器和粮食
士兵的训练内容和方式
基础体能训练:包括跑步、跳跃、投掷等,提高士兵的身体素质。 战斗技能训练:包括使用各种武器、战斗策略和阵型等,提高士兵的战斗能力。 纪律训练:通过严格的纪律和惩罚,培养士兵的服从意识和团队精神。 思想教育:灌输忠诚、勇敢、正义等价值观,提高士兵的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
四章
中国古代士兵的待遇 和保障
士兵的薪酬和福利
添加标题
薪酬制度:中国古代士兵的薪酬主要由军饷和赏金组成,军饷是固定的薪水,赏金则是根据战功或任务 完成情况发放的奖金。
添加标题
福利制度:除了薪酬,中国古代士兵还享有各种福利待遇,包括食宿、医疗、抚恤、安置等方面的保障。
添加标题
薪酬水平:中国古代士兵的薪酬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维持家庭生计,这也是导致军队士气低落、兵 变频繁的原因之一。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等都是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
首先,古代中国官职的设立有固定的制度和等级。
在古代中国,皇帝是绝对的统治者,他制定和掌握了官职的设立和分配权限。
官职分等级,一般可以分为九品官员和三公九卿。
九品官员依据官员的地位和职权等级师徒,高品随着等级的提升,官员的职权逐渐增大,从九品为最低级,到一品为最高级。
三公九卿是皇帝掌握的权力最大的官员,分别是宰相、司徒、司空、太尉、大理寺、太僕、光禄勋、卫尉、太子洗马,他们是朝廷的最高权力机构。
此外,官职还有具体的名称,如御史、大将军、司马、监察御史等等。
其次,古代官员的选拔是基于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指的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来担任官职,这是古代中国官职选拔的主要方式。
科举制度的主要有科举的科目,分为殿试和乡试两个部分,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乡试是由地方官员组织的考试。
科举制度主要是选拔文官,如官员、御史等。
古代官员的待遇也是文化常识的一部分。
官员的待遇与官职的地位密切相关,高级官员享受的待遇自然更好。
薪酬方面,官员可以领取俸禄,俸禄的多少取决于官员的职级,高级官员的俸禄自然更高。
此外,高级官员还可以享受诸如住房、衣食、车辇等特殊待遇。
这些待遇使得官员的地位更加尊贵,也让人们对官职趋之若鹜。
最后,官职在古代社会中也有着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官员需要遵守各种规定和法律,为国家和百姓服务。
他们需要维护社会的秩序和正义,推行政策和法令,处理纠纷和案件,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官员还需要处理财政和军事等方面的事务,为国家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总的来说,古代关于官职的文化常识涉及到官职的设立、官员的选拔、官员的待遇以及官员的责任等多个方面。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它不仅决定了官员的地位和角色,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公务员”:北魏没工资唐宋还发消费券
小官我月俸只有“十一斛”大将军我有钱有肉有粮食地方官:拿钱五千万京官:还是地方官油水多本官除了加俸、职田外,还有“公使钱”靠死工资本官连饭都吃不饱,但我们有补贴呀!
虽然我国古代并无“公务员[微博]”这个概念;但各级官员和办事员其实也属“公务员”范畴。
在公务员工资成为热议话题的今天,一起看一看,古代“公务员”的俸禄什么样?
西汉东汉
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
古代“公务员”也是拿工资靠俸禄生活的,但古代“公务员”更看重补贴的丰厚。
所谓补贴,则指正常工资之外的正当收入,不属于贪污腐败、巧取豪夺得来的灰色收入。
在古代,“公务员”最典型的工资性补贴之一,是各式各样的“赏赐”,一直到清代都不绝。
以西汉为例,赏赐便有定期赏赐、庆典赏赐、功勋赏赐三大类别,有的直接赏钱,更甚的则是赏缯帛、酒肉、车马,甚至连奴婢、房子都赏赐。
朝廷一年有两次定期赏赐,分为春赐和腊赐。
腊赐更实惠:除了钱、粮,连牛肉都赏赐。
如“大将军、三公钱各二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
在汉代,官做得越大,所得赏赐便越多,很多时候得到的赏赐性补贴超过正式工资,官员仅靠赏赐便能致富。
如汉武帝时期酷吏张汤,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廉官员。
《汉书·张汤传》记载,元鼎二年十一月(公元前116年12月),因遭构陷,时任相当于今中央监察部部长的御史大夫张汤冤狱自杀,死后清查,其“家产不过五百金,皆所在,得奉赐,无它赢”。
当时的1金为1万钱,张汤所任最高职位御史大夫月俸4万钱,“五百金”的家产仅靠死工资的话,不吃不喝也要积攒10年。
张汤生前不腐败,这些钱财大部分都是靠赏赐得来的。
但张汤所代表的是汉代的高级“公务员”阶层,朝廷的赏赐一般到不了下级官员之手,西汉、东汉皆如此。
一般“公务员”不只工资低,补贴也很少,甚至没有。
如东汉,当年最普通的“斗食”级“公务员”,月俸仅“十一斛”,相当于1100钱,而当时一个打工仔(雇工)月工资都有1000钱。
因工资少,一些下级官员便向老百姓伸手,弄点补贴,逐渐发展成为腐败。
南北朝时期
当官没有工资?是的,就在1600余年前的北魏
魏晋时代,官场实行“九品官人法”,对各级“公务员”的评议划分出九等考核标准。
魏晋“公务员”低工资,一家老小怎么生活?靠的也是补贴和外快,综合起来,魏晋“公务员”的实际收入并不比汉代低多少。
其补贴来源,一是如汉代一样有价值不菲的赏赐,二是在编制内的一至九品官员,可以合法占有50顷到10顷的土地,这笔外快远远超过法定俸额。
不管怎么给公务员上调薪水,都没减少贪污。
所以,历史上大多数时期官员都是低薪,甚至还有一段时期,当官是没有工资的。
当官没有工资?是的,就在1600余年前的北魏。
北魏创建之初,制订了许多奇怪的制度,官吏无俸就是其中之一。
究其原因,大概北魏是马背民族,为鼓励大家拼杀,不设俸禄,以战利品自给,这在战争时期还行,在和平年代弊端就显而易见了。
官员们上有老下有小,那时老婆没工作,孩子好几个,皇帝吃饱了,不管手下人死活。
当然,官员们不会眼睁睁饿死,既然没有俸禄,那么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就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一些地方官员需要靠地方豪强来供养。
在南朝,国家机关的“公务员”(京官)没有地方“公务员”(地方官)实惠,就是因为地方“公务员”补贴多。
地方大员除享有基本的“菜田”之外,还享受“杂供给”、“迎新送故”等制度允许的收入。
“杂供给”,由地方政府根据本地情况自行征收,很多官员将之当作福利补贴,甚至连鸡鱼肉蛋都向老百姓征收。
南朝齐国吴兴太守谢籫,本为京官,就任吴兴太守后不思政务,整天就盘算着敛财捞外快,萧鸾(齐明帝)当皇帝的建武初年,他向吴兴老百姓征收鸡蛋,收受了数千只鸡。
公开收礼则是地方“公务员”工资补贴的又一重要渠道。
南朝“迎新送故之法”规定,地方官员调进调出都得送礼,“饷馈皆百姓出”。
“送故”所得又叫“还资”,一般送故以三年为期,即离任后三年内,原任职所在地每年都得送礼,当时州郡都设有“送故”官员,称为“送故主簿”。
“迎新送故”的数额,似乎没有统一规定,富裕的地方可能多送,穷地则少送。
以相当于今市县一把手的郡县太守“迎新”礼金来说,有的数百万钱,有的几十万,最少的也有20万钱。
“迎新”礼金又叫“见资”、“行资”,应该比还资更丰厚,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时,名叫曹虎的官员出任雍州刺史,“得见钱五千万”。
所以,不少京官都希望出任地方官,希望多得外快和补贴。
有的皇帝还把地方官的任命当作一种福利送给宠臣好官。
如梁武帝时,扬州刺史府长史萧介比较清贫,梁武帝亲自给吏部尚书何敬容打招呼:“萧介清贫,可以处一郡。
”
唐宋时期
“公务员”也有消费券
到了隋唐,于东汉末年开始的“菜田”、“禄田”制度被进一步引入“公务员”工资收入体系中。
隋朝,在禄米之外,又根据官员地位和品级的不同,提供相应份额的田地作为官员俸禄的补充,称之为“职田”。
此外,又提供本钱(公廨钱)和相应田地(公廨田),以其收入作为办公经费,实则大半被当作了个人补贴。
唐代“公务员”的收入相对稳定,除了基本工资(禄米)、职田之外,还有以现金形式发放的“俸料钱”:月俸钱、食料、杂用等。
月俸钱,就是每月官员俸禄的现金部分;食料用于工作餐和个人生活,有点类似现代餐费补助;杂用则用于自备工作所需物品。
唐宋“公务员”不仅收入稳定,收入也高,特别是宋代“公务员”,还有更多的补贴,名目多多。
虽然也曾因边境开战、财政紧张而减薪;但正常情况下宋代“公务员”的福利还是令人羡慕的。
宋代“公务员”的俸禄主要有正俸、加俸、职田三类,其中后两类属于补贴性工资。
北宋初年,“公务员”的工资并不高,工资水平只有唐代俸禄标准的一半。
到赵恒(宋真宗)当皇帝时,国家财政有了好转,“富有多积”,于是在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开始考虑给“公务员”加工资。
加俸,主要有职钱、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添支。
其中职钱是最主要的补贴性收入,也是正式工资之外的一项固定性补贴,主要加给大学士等职名奉差遣外任的官员,依级别享受加俸。
职田补贴始于咸平元年,之前并没有,其补贴对象是外任差遣官员。
依咸平二年的规定,当时一个小县县令可以有7顷职田,中县县令8顷,大县县令10顷;最高的是两京、大藩镇官员,可以分到40顷职田。
宋代“公务员”除了加俸、职田外,赏赐也是少不了的,另还有“公使钱”、可以支配的有价证券等。
公使钱相当于现代的接待费,实际也都被官员之间用来下馆子、买礼品消费了。
证券有驿券(免费乘用交通工具)、馆券(免费住宿)、仓券等,这些券和现代各种消费券基本无异。
约在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白居易为校书郎时,他在诗歌中写道:“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馀……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白居易便升左拾遗,工资跟着增加了一倍。
史载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54岁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不知是因为苏州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还是白居易资历比较老了,反正那时候他的工资已经比较丰厚了,工资已是他刚做官时的十倍。
明清两代
明代“公务员”工资中国历代最低
到了明清,政府奉行“薄俸”制度。
比较起来,明代“公务员”的工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制定的工资标准,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正一品大员,俸禄仅900石;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提高了标准,正一品为1000石。
至于普通“公务员”,其俸禄就更低了,相当于副科级的从八品为65石,后加至70石。
但明代低工资并不等于没有补贴,如在洪武十四年的工资改革中,便在岁米之外,增加了不同数额的现金(俸钞)。
废除了中国古代“公务员”传统补贴制度中的“职田”,在部分地方官员中实行“养廉地”补贴,其享受对象是镇守边疆的官员。
正德年间规定:“镇守给水旱田各十顷,副总兵各半之……原无者各给水田一顷,永为养廉定例。
”明代“公务员”是一个特权阶层,享有诸多特权,如赋优免(免税),这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工资补贴。
清代“公务员”待遇,比明代也好不到哪去,靠死工资连饭都吃不饱。
清政府吸取了明朝薄俸易发贪腐的教训,增加了“公务员”的工资性补贴。
顺治年间一度实行柴薪银、心红纸张银、蔬菜烛炭银、案衣什物银等,后因财政紧张方取消。
为了生活,地方政府便采取半合法的手法,增加“公务员”个人补贴,实物征税时增大消耗比率,向纳税人多征,多出的部分叫“耗羡”,截留在地方使用,实际多被官员作为补贴吞没。
胤禛(清世宗,雍正皇帝)当皇帝后,改革全国财税制度,耗羡归公;但考虑地方没有耗羡后,官员生活可能困难,首创“养廉银”制度,发给一笔补贴,远远高出正俸,导致官员靠补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