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文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柏文书》

《李柏文书》当瑞典人斯文·赫定发现楼兰遗址时,日本人大谷光瑞正在伦敦留学。斯文·赫定在罗布沙漠之中发现古代中国的边城楼兰一事,在当时欧洲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斯坦因随后在1900年-1901年的首次中亚探险,也因所获颇丰而震惊了欧洲。受到欧洲人西域掠宝的感染,日本人也迫不及待地加入了掠宝行列。

大谷光瑞是日本净土真宗本愿寺教派的第22代长老。他在从伦敦归国的途中,于1902年8月,和其他人一起在俄国组成商队,进入喀什,对塔里木盆地进行了调查。在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他盗割了一些壁画,运回了日本。

1908年,大谷光瑞又一次派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到新疆。他们从北京到达蒙古乌兰巴托,横穿蒙古,从科布多进入准噶尔。此时在中国的新疆,各欧洲列强们正进行着一场夺宝大战,德国、俄国甚至为争夺"主权"而欲武力相向。各帝国主义列强睁大了贪婪的眼睛,跃跃欲试,塔克拉玛干被剑拔弩张的气氛烘烤得更热了。

橘瑞超在1909年2月到达库尔勒,然后进入罗布泊地区,直奔楼兰。在一座古城内,橘瑞超获得了著名的"李柏文书"。李柏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前凉派遣到此的西域长史。他于公元328年到达罗布泊地区。"李柏文书"即李柏当时写给焉耆

国王等的信函,其中两封是完整的,还有39片残片。还有些信是前凉张骏讨伐高昌(吐鲁番)的晋戊己校尉赵贞时,为了安抚与高昌邻近的各国而写的。信涵写于麻纸上,两封信的草稿分别长23厘米,(约相当于晋代一尺)宽27厘米;长23厘米,宽39厘米

二、

李柏文书《李柏文书》,李柏书于晋咸和三年(328)。纸本墨迹。1908一1909年日本西本阬寺探检队在楼兰发掘。现存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此书共有三件:一件为残纸,疑为初稿;另一件为9行,用墨丰润,为二稿;再一件为12行,墨色枯,全用笔尖写,为三稿。作品名称

李柏文书

作者

李柏

年代

晋咸和三年(328)

发现地

楼兰

现存地

日本京都龙谷大学图书馆

目录

1作品简介

2年代背景

3作品鉴赏

4考古发现

内容

争议

研究价值

1作品简介

《李柏文书》是前凉惟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

迹,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为李柏于公元328年从海头--罗布淖尔湖畔给焉耆王等几个国王发出信函而留的草稿,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李柏文书》之一长23厘米,宽27厘米,《李柏文书》之二长23厘米,宽39厘米。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因此,文书的出土,

对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2年代背景

从公元220年开始,魏、晋王朝一统内地,继承了东汉遗制,依然保持着对西域的统治。焉耆以西虽然出现了小邦分立的局面,新疆东部地区由于有大量汉军垦区存在,仍然处于中央王朝的有效治理之下。魏、晋在中国西部最大的城市凉州(今武威)设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其管辖范围包括全部河西地区和西域部分地区。护羌校尉权限很大,其职权主要是兼总西域事务,号令西部诸边裔民族,包括号令西域诸侯。下设西域长史驻节楼兰,保护丝路交通,迎送来往使者,主持本地区的屯田。两汉时期的西域城邦之国,至魏、晋之时已分属六大政权,其中且末、小宛、精绝并入楼兰,并改名鄯善;戎卢、扜弥、渠勒、皮山以及曾为汉军屯驻中心的轮台、乌垒并入于阗,以上为丝路南道两大国。尉犁、危须、山国并入焉耆;姑墨、温宿、尉头并入龟兹;莎车、竭石、渠沙、

捐毒、休循等并入疏勒,是为丝路中道三大国,原来迁入天山北麓的车师后国等山北六国并入车师前部,以车师为名。前凉继承晋代遗制,在楼兰设置西域长史府,在高昌设置戊己校尉。晋咸和二年(公元327年),戊己校尉赵贞叛,自署高昌郡太守,意图分裂割据称雄,独霸一方。晋咸和三年五月,西域长史李柏请求出击赵贞,反为所败,得到张骏宽恕,免予死罪。不久,张骏亲自征讨高昌,大获全胜,生擒赵贞,并于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在高昌设郡,是为中原汉人在高昌正式设郡之始。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李柏第二次出任西域长史。“李柏文书”是李柏在出击赵贞之前致书给焉耆国王龙的书信稿,意在善言问候,表示关心与尊重,先取得焉耆王对讨逆的支持,庶免腹背受敌之虞。

3作品鉴赏

这三件文书虽是同日写就,但是由于所写时的心理状况、思路的不同,所表现出宋的意趣也稍有不同。从第一件残纸和第二件看,均属初稿,书风大体相同,用墨都很饱满。临文把笔,边想边思,姿态平和,风神沉静。纵横之笔,基本上采用尖锋顺笔入纸法,故起笔尖圆,中截微丰,收笔圆润,如第三行”恒不去心,今奉台使宋西。”句。所使用的毛笔,大体与《平复帖》相同,笔腰甚为圆健,故只要直按而下,

顺势行笔,无须藏锋,起行自圆。捺法大都易用点法或折法,

前者如“史”、“今”、“奉”、“大”等字;后者如“迥”、“足”、“遣”、“通”;心字大都釆用点法,如“心”、“息”、“意”,但第二笔较长,有上挑之势,此乃未脱尽隶法的缘故。转折虽方圆兼备,但颇不自然,却与汉简中的折法一致。总的来说,其书风与羲之早期书《姨母帖》较为接近,都是介于隶行之间的书体形弍。但第三件同前二件的书风相差很大.不仅用笔大有所异,结体也不都相同,其原因主要是两个万面:此三件文书句法大都同似,文字又不多,几次改稿后,对文中的内容和句法已熟记心中,故一旦下笔,几乎达到了不加思索的程度。匆匆写来,笔势与书势也就因此而发生了变化,即所谓“翰逸神飞”;其二,当书者写到第二稿时。墨已不多,他也无心再去磨墨,就用仅有的那么一点残墨一口气写来,这便造成了满纸飞白的特点,没想到反而使作品显得神采飞扬,古拙老辣,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这不是任何人有了上述条件就能达到的,只有当书者的书艺达到了熟而又熟、心手双畅的程度,这种潜意识的发挥才能达到最佳境界;书者的用笔技能并不十分丰富,而是他严守着古老的顺笔中锋的原则,笔笔能中,笔笔能压住纸,中截入纸最深,故锋能留得住,不使轻滑。也正是这一点,尽管其运笔甚枯,但笔画的中心线上墨色最深,而两边墨虚似有口子,这是书法中最难得的笔法,意味也最深。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