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法对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的影响
给药途径与剂量对药效的影响研究
给药途径与剂量对药效的影响研究药物治疗是现代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包括口服、注射、外用、吸入等多种途径给药。
药物剂量与给药途径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在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药师和医生要深入研究加强掌握,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和剂量,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一、给药途径的影响药物在体内发挥效应的途径决定了药物的作用方式和药效。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引起药代动力学方面各种变化,如药物吸收速度、分布范围、作用时间和代谢速度等。
比较常见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注射、外用、吸入等。
1.口服口服给药是最常见、最方便、最广泛的给药途径之一。
药物在口腔、胃肠道吸收后经过肠道和肝脏的代谢作用达到作用部位,然后才能发挥作用。
在口服给药中,药物会经过胃肠蠕动、酸性环境、酶的分解等环节,从而影响到药物的溶解性、分离度和吸收速度等。
这一过程中也可能会受到饮食、健康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因此,在口服给药中,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低生物利用度和药效不均等问题。
2.注射注射是将药物快速注射到体内血液或肌肉下等位置,绕过胃肠道、皮肤等部位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中,药物能快速分布到全身各部位。
由于不经过胃肠蠕动、肝脏代谢等环节,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时间显著改变,药效可高达100%,但同时可能会存在局部不适和其他安全性问题。
3.外用外用给药一般以药膏、贴剂、喷雾等形式施用,直接作用于患处的皮肤或黏膜等部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与口服、注射等给药途径有所不同。
外用给药的优势在于直接作用于目标部位,可以有效减少对人体其他器官的影响,但也易发生局部过敏和其他皮肤刺激等问题,需注意使用情况。
4.吸入吸入给药主要是指将药物吸入口腔属性肺气道,把药物通过呼吸道传入肺泡和血液系统,达到治疗效果。
吸入给药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且能与血液快速饱和,效果较明显。
不过,吸入给药见效快、作用明显,但是易出现局部刺激、过敏和其他副作用,同时如何控制药量和吸入的条件也需要谨慎对待。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摘要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发现给药途径将会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过程,从而影响药物疗效。
在实验中,分别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在三只小鼠身上分别注射了相同剂量的药物,并在规定时间内记录了药物的药效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静脉注射的药效指标最高,其次是皮下注射,而口服的药效指标最低。
本实验结果说明,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具有显著影响,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口服等禁忌症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以提高药物疗效。
关键词:给药途径、药物疗效、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引言药物治疗是临床医学治疗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药物的疗效不仅仅与药物本身的作用有关,还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因素有关。
给药途径是影响药物JlrsorpEPtion、distribution, metabolism, and elimination()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给药途径将会导致药物不同的生物利用度和不同的疗效。
例如,有些药物禁止口服,需要通过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
然而,目前对于药物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还存在着争议。
为此,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以期为药物治疗中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材料与方法试验材料:成年雄性小鼠3只,体重100±10g。
药物:XX药物,纯度99%。
实验设备:注射器、胶管。
试验方法:1、将3只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只)。
2、在同一时间点分别给3只小鼠使用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给药途径注射相同剂量的药物,注射后记录时间节点。
3、静脉注射方案:在小鼠尾静脉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10mg/100g。
皮下注射方案:在小鼠背部注射药物,药物浓度为10mg/ml,剂量为40mg/kg。
口服方案:将药物通过灌胃管灌入小鼠胃内,药物浓度为20mg/ml,剂量为80mg/kg。
药理学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影响的研究一、实验目的1. 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药效的影响。
2. 理解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的关系。
3. 学习和掌握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作用的强弱。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
一般而言,腹腔给药大于皮下给药大于灌胃给药的药效。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小白鼠18-22g,2只/组。
2. 实验药物:戊巴比妥钠溶液(0.2%、0.4%、0.8%)。
3. 实验器材: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电子天平、计时器、实验记录表等。
四、实验方法1. 将小白鼠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只,分别编号为A、B、C。
2. A组:腹腔注射0.2%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3. B组:皮下注射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4. C组:灌胃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5. 给药后,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白鼠的睡眠时间、活动情况等。
6. 实验结束后,对各组小白鼠进行麻醉,观察并记录其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A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3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B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5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C组:小白鼠睡眠时间为20分钟,活动减少,呼吸平稳,心率正常。
2. 实验分析本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戊巴比妥钠剂量的增加,小白鼠的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活动逐渐减少,呼吸和心率保持平稳。
这说明药物剂量与药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同时,实验结果也表明,腹腔注射、皮下注射和灌胃给药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六、实验结论1. 戊巴比妥钠的药效与剂量呈正相关,剂量越大,药效越强。
2. 不同给药途径对戊巴比妥钠的药效有一定的影响,其中腹腔注射的药效最强,其次是皮下注射,灌胃给药的药效最弱。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四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通过哪种方式将药物引入机体内,以达到发挥药效的目的。
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环节产生影响,从而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以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材料与方法: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这三种常见的给药途径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选取了一种常用抗生素,阿莫西林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组别分为口服组、皮下注射组和静脉注射组。
每组分别选取10只小鼠(体重相近),按照体重随机分组。
口服组:将阿莫西林以悬液或药片的形式通过口腔给药,剂量为10 mg/kg。
皮下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皮下注射,剂量为10mg/kg。
静脉注射组:将阿莫西林以注射液的形式静脉注射,剂量为10mg/kg。
给药后,观察动物反应、记录一些行为变化,并分别在给药后0.5小时、1小时、3小时、6小时之后采集小鼠的血液样本。
同时,对每只小鼠进行解剖,采集重要器官(如肝脏、脑、心脏等)样本。
结果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观察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首先,从动物反应方面来看,口服组在口服后较长时间内动物表现正常,没有明显的不适反应;而皮下注射组在注射后,小鼠会有局部疼痛或红肿的表现。
静脉注射组在注射时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反应,如动作僵硬或不安。
这些结果表明,口服给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给药途径,相对安全可靠;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则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会对动物的生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
再从药物作用方面来看,通过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药物浓度检测,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和药物浓度均有影响。
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但药物浓度较为持久;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较快,但药物浓度较低,持续时间较短;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的吸收速度最快,药物浓度最高,但持续时间较短。
这说明药物的给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代谢,直接影响药物的作用效果和持续时间。
不同剂量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1. 观察不同剂量尼可刹米对小鼠的影响。
2.加深对药物量效关系的理解。
【原理】尼可刹米为中枢兴奋药。
尼可刹米对中枢有兴奋作用。
药物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血药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尼可刹米,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
【器材】粗天平、注射器、鼠笼等。
【药品】 0.2、2、4%尼可刹米溶液【动物】小白鼠。
【方法】1.取小鼠3只、称重、编号2.给药 1号鼠ip0.2%尼可刹米溶液0.2ml/10g体重;2号鼠ip2%尼可刹米钠溶液0.2ml/10g体重;3号鼠ip4%尼可刹米溶液0.2ml/10g体重。
【结果】1.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2.记录结果把结果填入表1。
表1 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注意】1.药物必须准确注射到腹腔,给药量要准。
2.比较各鼠所出现反应的严重程度和发生快慢。
【思考题】1.通过实验,明确量效关系、最小有效量、最大有效量及常用量等概念。
2.了解药物的剂量和作用的关系对于进行药理试验和临床用药有何重要意义?(二)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目的】观察地西泮的不同给药途径对家兔作用的影响【原理】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动物药效出现的快慢来作判断指标,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器材】婴儿磅称、注射器等。
【药品】 3%戊巴比妥钠溶液【动物】家兔【方法】1.家兔2只、称重、编号。
2.给药 1号兔iv0.5%地西泮溶液1ml/kg体重。
2号兔im0.5%地西泮溶液1ml/kg体重。
【结果】1、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2、记录结果把结果填入表2。
表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注意】注射药物后作用发生较快,需注意观察动物反应。
【思考题】1.通过实验,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的概念。
2.给药途径不同,药物作用为什么会出现差异?。
实验一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通过比较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三种给药途径对同一药物的作用效果,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不同给药途径下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实验材料:
(列出实验所需材料)
实验步骤:
1. 准备药物溶液:(描述制备药物溶液的具体步骤,包括用量、稀释等)
2. 实验分组: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口服组、静脉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
3. 给药操作:(分别描述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的操作步骤)
4. 观察记录:(描述观察记录的指标,包括药物作用的其它指标)
5. 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不同给药途径下的药物作用情况)
实验结果:
(根据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结果,叙述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作用的影响,例如作用时间、作用强度等方面的差异)
实验讨论与结论: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关解释,包括药物吸收、分布和代谢等方面的解释说明)
实验的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对本实验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方向,例如实验动物选择、样本数量等)
本实验的意义与应用:
(阐述本实验对进一步研究药物作用和临床应用的重要性,并提供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的指导意见)
结语:
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可以得出在不同给药途径下,药物的作用效果会有所差异,进一步扩展了我们对药物作用机制的认识。
这对药物研发和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药物和治疗领域下的给药途径选择,以优化药物疗效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不一样给药门路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目的】察看不一样给药门路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原理】给药门路不一样可直接影响药物效应的快慢和强弱,依照药效出现时间从快到慢,其次序一般为:静脉说明、吸入、腹腔注射、舌下、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本实验我们只采用静脉说明、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这五种注射方式。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克制作用,因剂量不一样而表现出冷静、催眠、抗惊厥等不一样作用。
其作用体制与相像,可能是因为阻断脑干网状构造上行激活系统使大脑皮层转入克制。
为中效催眠药,连续时间约3—6 小时,主要用于催眠、冷静、抗惊厥以及麻醉前给药。
【实验资料】动物:小白鼠器械:电子秤、注射器、头皮针、灌胃针头、玻璃钟罩。
药品:%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
【实验方法】1.取体重靠近的小白鼠5 只,称重编号,察看其正常活动、翻正反射及呼吸状况。
2.而后以 % 异戊巴比妥钠溶液ml/10g 体重分别给药, 1 号鼠灌胃; 2号鼠皮下注射、 3 号鼠腹腔注射、 4 号肌肉注射、 5 号皮下注射。
3.察看并记录各鼠翻正反射消逝(将小鼠放倒,使其四脚朝天而自己不可以从头站立)时间及呼吸克制状况,记录结果,比较剖析不用给药门路对药物效应快慢的影响。
【实验结果】将结果记录于下表中。
鼠号体重剂量给药方式翻正反射消逝时间、呼吸克制状况1口服灌胃2皮下注射3腹腔注射4肌肉注射5皮下注射【注意事项】1.掌握正确的灌胃操作技术,不要误入气管或插破食管,前者可致窒息。
2.实验中严格依照动物体重计算给药量。
3.为除去实验偏差,保证各鼠抽取药液及给药分别由同一人达成。
4.腹腔注射的操作 :左手固定小鼠,头低腹高位,右手 45°在左或右边下腹部进针,针尖刺入腹腔时有落空感,而后略抽回针头2mm ,贴着腹腔壁轻轻推液。
注射结束后,不宜太快抽回针头,否则漏液过多,关于小剂量的注射影响较大.。
实验报告: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 验 报 告五、实验结果六、实验分析戊巴比妥钠根据剂量不同可表现出镇静,催眠,麻醉的作用。
1号小鼠注射低浓度戊巴比妥呼吸变慢起到镇静作用,2号小鼠注射中等浓度戊巴比妥表现安静,肌肉松弛,3号小鼠注射高浓度戊巴比妥,兴奋度极度降低,触碰无反应。
1号家兔给药速度过快,血药浓度过高,产生急性中毒死亡。
若给药速度过慢,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一、实验目的了解不同剂量戊巴比妥对小鼠的影响。
观察相同剂量的氯化钙注射液注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二、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药。
戊巴比妥钠对中枢有抑制作用。
药物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血药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给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
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动物药效 出现的快慢来做判断指标,了解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一)仪器:鼠笼,天平,注射器,针头,小鼠尾静脉注射用固定器,小鼠,兔固定箱,磅秤,家兔。
(二)试剂: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戊巴比妥钠溶液,0.2%戊巴比妥钠溶液,5%氯化钙注射液。
四、实验方法(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3只,称重,编号。
2.给药,1号鼠ip0.1%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2号鼠ip0.2%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3号鼠ip0.4%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
3.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把结果填入表一。
(二)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家兔两只,取家兔1只称重,观察正常呼吸,心跳和活动情况后,由耳静脉快速注射5%氯化钙注射液5ml/kg 。
在5~10秒内注射完成,观察家兔呼吸、心跳有何变化,注意是否发生心脏停搏。
另取家兔1只,称重,用上述相同剂量的氯化钙缓慢从耳静脉注射,4~5分钟内注射完成,观察家兔呼吸、心跳,与前一只家兔有何不同。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直接影响着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作用,不同的给药途径会导致药物的药效、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的差异。
本实验旨在比较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为合理选择给药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以小鼠为实验动物,年龄相仿、体重相近。
2.药物制剂:选取一种常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 给药途径:将小鼠分为四组,分别采用静脉注射(IV),口服(PO),皮下注射(SubQ)和肌内注射(IM)的给药途径。
4.实验设计:a.每组小鼠均随机分配10只。
b.静脉注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药物。
注射剂量根据小鼠体重按比例计算。
c.口服组:将药物悬浮液灌胃给药。
药物剂量根据小鼠体重按比例计算。
d.皮下注射组:将药物溶液以注射器注射到小鼠的腹部皮下。
e.肌内注射组:将药物溶液以注射器注射到小鼠的腿部肌肉。
f.所有给药途径的药物剂量均相同,以确保比较的公平性。
5.观察指标:a.药效:观察给药后小鼠的行为和生理参数,如活动情况、呼吸、心率等。
b.速度:记录给药后药物作用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c.生物利用度:测定给药后小鼠体内药物的浓度。
结果与讨论:1.药效观察:根据对比四组小鼠的行为和生理参数,发现静脉注射组的药效最为迅速和明显,其次是肌内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口服组效果最慢且稍微较弱。
2.速度观察:记录给药后药物作用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
静脉注射组的起效时间最短,持续时间也相对较长,肌内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次之,口服组的起效时间最长,持续时间也最短。
3.生物利用度观察:取样分析小鼠体内药物浓度。
由于静脉注射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生物利用度最高;肌内注射和皮下注射较之稍低,但仍比口服高;口服给药途径的生物利用度相对较低。
4.实验结果表明,药物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药效、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等具有显著影响。
静脉注射是初始药效迅速、药物生物利用度高的给药途径,适用于紧急救治和对药物浓度有严格要求的情况。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一:实验目的1·了解常用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2·掌握常用实验动物的编号、捉拿与固定,以及几种给药方式的基本操作方法3·掌握不同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二:实验原理1·实验动物的捉拿方法小白鼠:用手轻轻提起鼠尾,置于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的拇指、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项背部皮毛,然后将鼠置于左手中,用无名指及小指夹住鼠尾。
大白鼠:右手轻轻提起鼠尾,置于鼠笼上,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将大鼠压住并抓紧固定在左手中。
2·动物的给药方法(1)注射给药皮下注射:注射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抓住两耳及头皮,左手无名指及小指夹住鼠尾,右手持注射器在鼠腹部两侧作皮下注射。
腹腔注射:注射时用左手拇指、食指抓住两耳及头皮,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从下腹部朝头方向刺入腹腔,注射药液。
(2)经口给药大、小白鼠灌胃法:用左手抓住动物,是腹部向上,右手持灌胃针,从右侧嘴角沿着上腭通过食管插入胃内,然后将药液灌入3:实验动物的编号方法染色法:3%~5%苦味酸溶液动物取俯卧位,左前肢为1,左后肢为2,右后肢为3,右前肢为4 ,头部为5,尾部为10,背部为204·药物剂量和效应之间的关系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药效与药物剂量成正比,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或减少,药效也相应地增加或减少,当达到最大效应时,药效不再增加。
5·给药途径和效应之间的关系:给药途径不同,药物起效的快慢不同,药效的强弱以及药效的维持时间也不同;不同的给药途径,有时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如硫酸镁,口服有泻下和利胆的作用,注射给药有抗惊厥和减压作用三:实验动物:小白鼠,大白鼠四:实验用品1%及10%水合氯醛溶液,电子称,注射器,针头,鼠笼,10%硫酸镁溶液,3%~5%苦味酸溶液五:实验步骤1· 取小白鼠2只,称重并编号12,放入鼠笼内,观察正常活动后,两鼠分别腹腔注射1%及10%的水合氯醛溶液0..1ml/10g体重,置于鼠笼内,观察其活动有何变化,记录给药后至药物效应发生的时间和症状。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在医学和药学领域,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至关重要。
药物的给药途径多种多样,包括口服、注射(如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吸入、外用(如涂抹、贴敷等)以及直肠给药等。
每种给药途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从而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最终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口服给药是最常见和最方便的给药途径之一。
当药物通过口服进入胃肠道后,会经历一系列的过程。
首先,药物需要在胃肠道中溶解,然后通过胃肠道黏膜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口服给药也存在一些限制。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会在胃肠道中被破坏或分解,导致生物利用度降低。
此外,药物的吸收速度可能会受到胃肠道蠕动、食物、pH 值等因素的影响。
静脉注射则是将药物直接注入血液循环系统,这种给药途径能够使药物迅速达到有效浓度,产生快速而强烈的药效。
但静脉注射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并且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静脉炎等。
肌肉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中,药物通过肌肉中的毛细血管逐渐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相比于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的作用速度稍慢,但相对较为安全,且操作较为简便。
皮下注射则是将药物注入皮下组织,药物通过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
这种给药途径常用于胰岛素等药物的给药。
吸入给药主要用于治疗呼吸道疾病,药物通过呼吸道直接到达作用部位,能够迅速发挥药效,同时减少全身的不良反应。
然而,吸入给药的效果可能会受到患者吸入技巧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外用给药适用于局部疾病的治疗,如皮肤炎症、创伤等。
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进入局部组织发挥作用,但外用给药的药物吸收量通常相对较少。
直肠给药则是将药物通过直肠黏膜吸收,适用于一些不能口服或难以注射的情况。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以某种药物为例,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组,分别采用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等给药途径,并观察和记录药物的起效时间、药效强度、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
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不同给药途径实验报告引言: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比较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和药效的影响。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对象,将同一种药物以不同给药途径进行给药。
分别记录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效的差异。
实验过程与结果:1. 口服给药: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溶解在蒸馏水中,用针筒将药液灌入小白鼠口腔中。
观察小白鼠进食情况,并记录给药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药物在胃肠道中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然而,药物的吸收速度较慢,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因此药物的起效时间较长。
2. 皮下注射: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到小白鼠的皮下组织中。
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局部疼痛,并记录注射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皮下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速度较快,药效迅速显现。
然而,由于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较为局限,因此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
3. 静脉注射:将药物以适当剂量注射到小白鼠的静脉中。
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和局部疼痛,并记录注射后的时间和剂量。
结果显示,静脉注射给药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吸收速度最快,药效迅速显现。
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生物利用度较高,药物的效果更为明显。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口服、皮下注射和静脉注射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比较实验,我们发现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生物利用度和药效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口服给药虽然简单易行,但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因此起效时间较长。
皮下注射给药虽然吸收速度较快,但由于药物进入体内的途径较为局限,生物利用度较低。
静脉注射给药吸收速度最快,药效迅速显现,生物利用度较高。
因此,在选择给药途径时,需要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标来综合考虑。
对于需要迅速起效的急救药物或严重疾病的治疗药物,静脉注射可能是更为合适的选择。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验一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引言:药物给药途径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的传递和分布途径,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的作用速度、强度以及副作用等具有显著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并通过实验证明这种差异性。
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使用小白鼠作为实验动物。
2.药物:选择一种具有明显生物学效应的药物,如阿司匹林。
3.给药途径:选取不同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
4.实验组设置:将实验动物分为不同的实验组,每个实验组包含相同数量的动物,代表不同的给药途径。
5.记录观察指标:记录给药后动物的行为变化、体温、心率等相关生理指标。
6.统计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相关推论。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不同给药途径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到如下结果:口服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观察到药物在动物体内的吸收速度较慢,因为药物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能会被降解或者氧化。
实验结果显示,口服给药后的药物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且需要通过肝脏进行代谢。
因此,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较为持久,但也较容易受到消化系统的影响。
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皮下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皮下组织中,使药物通过间质液转移到血液中。
观察到药物在皮下注射后迅速吸收,因为皮下组织丰富的血管网可以加速药物的分布。
由于药物进入血液后能够快速传播到全身,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相对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
静脉注射给药途径:静脉注射给药是将药物直接注射到静脉中。
观察到药物通过静脉注射进入血液后,能够迅速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结果显示,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循环系统,药物的作用速度最快,作用效果也最明显,但受到药物的快速代谢和排泄机制的影响,作用时间相对较短。
结论:本实验通过对小白鼠进行不同给药途径的实验,观察并记录到了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口服给药途径的药物作用时间较长,皮下注射给药途径的作用速度较快但时间相对较短,而静脉注射给药途径的作用速度最快但时间也较短。
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题目: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不同给药途径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一(一)实验目的:1、观察不同剂量戊巴比妥对小鼠作用的差异。
作用差异从三方面体现:潜伏期的差异、强度的差异、持续时间的差异(即结果分析时,要分析全实验室三组小鼠表现出来的药理作用在上述三方面是否有差异,是否体现出计量越大,潜伏期越短,药效越强,持续时间越长)2、观察不同给药途径对硫酸镁作用的影响。
给药途径不同则药物的药理作用:具有性质差异(即可能产生不同的药理作用)或强度差异(即能产生相同的药理作用,但强度上有差异)(结果分析时,要分析是否有这两方面的差异)(二)完成实验的地点2栋403药理学实验室(三)实验对象种属:小鼠属性别:雌性体重:平均26g 数量:30只实验原理:巴比妥类药是镇静催眠药,随着剂量由小到大,中枢抑制作用由弱变强,相继出现镇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甚至出现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药后表现:正常(无效量)、镇静(镇静剂量)、嗜睡(催眠剂量)、浅昏迷(抗惊厥剂量)、深昏迷(麻醉剂量)、死亡2、硫酸镁口服不易吸收,仅产生局部作用,外敷则致组织脱水也仅致局部作用;注射可吸收,产生抗惊厥作用等全身作用。
(途径:口服、外敷、注射)(药后:正常、镇静、嗜睡、浅昏迷、深昏迷、死亡)实验材料:器材:电子天平、1ml注射器、鼠罩、小鼠灌胃针头药品:0.2%戊巴比妥钠注射液、0.4%戊巴比妥钠注射液、0.8%戊巴比妥钠注射液。
30%硫酸镁(含水)溶液动物:小鼠18只动物:小鼠12只实验方法1:取小鼠18只,编号、分别称其体重及观察小鼠正常活动情况。
各鼠经腹腔注射不同浓度的戊巴比妥钠溶液,均按0.1ml\10g(0.01ml\g)给药,分别置于小盒中,密切注意先后出现的反应(记录药后20分钟内—作用最强的类型如药后10分钟为深昏迷,但药后18分钟为浅昏迷,则记录深昏迷)实验方法2:取小鼠12只,分别称重标记。
6只由腹腔注射30%硫酸镁溶液6g/kg(给药容量为0。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实验报告药理实验报告00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一、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的不同。
2. 研究不同的给药途径尼可刹米的对小白鼠作用效果的不同。
二、实验原理1. 药物剂量的大小决定血药浓度的高低,血药浓度又决定药理效应,因此药物剂量决定药理用强弱。
2. 给药途径不同,吸收速度有差别,药物反应的潜伏期和程度亦有差别,一般是腹腔大于皮下大于灌胃的药效。
实验一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三、实验材料Mice 18-22g,2只/组鼠称、苦味酸、1mL注射器、生理盐水、戊巴比妥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四、实验步骤1、每组取性别相同,体重相近的小鼠2只,承重、编号;2、分别i.p0.2%、0.4%、0.8%戊巴比妥钠溶液0.1mL/10g (注意注射器勿搞混);3、给药后仔细观察小鼠活动情况,并记录在表1;4、实验结束后,对全班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并分析实验结果(对本组实验结果及全班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
(注:数据统计时注意剔除可疑数据。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2、表2 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全班数据)- 1 -### p0.001 表示0.4%与0.8%作用维持时间有显著差异。
以上实验结果说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对小白鼠作用的效果不同。
3、本组实验结果与全班实验结果对比——潜伏期六、思考1、了解药物剂量与作用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答:剂量-效应关系药理效应与剂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比例关系。
由于药理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较为密切,所以在药理学研究中常用浓度-效应(曲线)关系。
在剂量-效应关系(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中,纵坐标:表示效应的强弱;横坐标:表示药物浓度(用对数表示时为一条s型)对称曲线。
量效曲线说明量效关系存在以下四个规律:1、药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2、在一定范围内剂量增加,效应增加。
3、效应的增加不是无限的。
4、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对剂量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
实验报告:不同剂量,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实 验 报 告五、实验结果六、实验分析戊巴比妥钠根据剂量不同可表现出镇静,催眠,麻醉的作用。
1号小鼠注射低浓度戊巴比妥呼吸变慢起到镇静作用,2号小鼠注射中等浓度戊巴比妥表现安静,肌肉松弛,3号小鼠注射高浓度戊巴比妥,兴奋度极度降低,触碰无反应。
1号家兔给药速度过快,血药浓度过高,产生急性中毒死亡。
若给药速度过慢,难达到有效血药浓度,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一、实验目的了解不同剂量戊巴比妥对小鼠的影响。
观察相同剂量的氯化钙注射液注射速度不同所产生的不同结果。
二、实验原理戊巴比妥钠为镇静催眠药。
戊巴比妥钠对中枢有抑制作用。
药物的作用在一定范围内与血药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通过给与不同剂量的戊巴比妥钠,了解药物的量效关系。
利用直接观察的方法,通过动物药效 出现的快慢来做判断指标,了解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一)仪器:鼠笼,天平,注射器,针头,小鼠尾静脉注射用固定器,小鼠,兔固定箱,磅秤,家兔。
(二)试剂:0.4%戊巴比妥钠溶液,0.1%戊巴比妥钠溶液,0.2%戊巴比妥钠溶液,5%氯化钙注射液。
四、实验方法(一)不同剂量对药物作用的影响1.取小鼠3只,称重,编号。
2.给药,1号鼠ip0.1%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2号鼠ip0.2%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3号鼠ip0.4%戊巴比妥钠溶液0.2ml/10g 体重。
3.观察结果,给药后各鼠表现有何不同?把结果填入表一。
(二)不同给药速度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家兔两只,取家兔1只称重,观察正常呼吸,心跳和活动情况后,由耳静脉快速注射5%氯化钙注射液5ml/kg 。
在5~10秒内注射完成,观察家兔呼吸、心跳有何变化,注意是否发生心脏停搏。
另取家兔1只,称重,用上述相同剂量的氯化钙缓慢从耳静脉注射,4~5分钟内注射完成,观察家兔呼吸、心跳,与前一只家兔有何不同。
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发表时间:2018-02-27T13:44:45.8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2期作者:杨晓玉[导读] 对支气管炎患者予以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皮下给药方式,口服胶囊疗效较差。
(遂宁市中心医院四川遂宁 629000)【摘要】目的:对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之间90例我院支气管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予以皮下注射阿莫西林,B组患者予以静脉注射阿莫西林,C组患者予以口服阿莫西林胶囊,观察并对比三种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
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3.33%,B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96.66%,C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则为70.00%,并且组间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支气管炎患者予以静脉给药的方式治疗效果最好,其次为皮下给药方式,口服胶囊疗效较差,但是,在不同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医生应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物剂型为依据,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给药方式,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有效率,并减轻患者的痛苦。
【关键词】不同给药方式;药物疗效;影响;支气管炎【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2-0130-02 在临床治疗当中,同一种药物能够具有多种不同的给药方式、常见的有涂抹、口服、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其余还有混食和混饮等[1]。
不同的给药途径能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药剂的基本性状来为患者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以促进药物疗效的发挥和患者的康复[2]。
在本次研究中,将90例支气管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每组30例患者,分别采用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胶囊的方式给药,对比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疗效的影响,现在进行如下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法对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6-06-15T11:22:26.34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1月第1期作者:肖凯
[导读] 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表达与蛋白含量相同,而经过浓度计算干预后,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与蛋白表达呈现显著差异。
结论在MFA对HSC-LX2体外药效实验中,采用单个细胞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具有稳定性效果。
肖凯
湖南省妇幼保健院药学部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目的探究根据浓度和单个细胞药物剂量给药计算方法对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体外培养人肝星状细胞株(HSC-
LX2),应用MTT法测定MFA对HSC-LX2的抑制增值效应,选择三个不同浓度进行实验,将两种不同数量细胞置于培养皿,分别以上述三个浓度与单个细胞MFA剂量进行干预,72小时后检测HSC-LX2细胞α-SMAmRNA 表达,以及细胞内α-SMA蛋白含量。
结果在两种不同数量细胞下,经过单个细胞MFA剂量干预后,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表达与蛋白含量相同,而经过浓度计算干预后,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与蛋白表达呈现显著差异。
结论在MFA对HSC-LX2体外药效实验中,采用单个细胞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具有稳定性效果。
【关键词】给药计算方法;药物效应;甲基阿魏酸(MFA);细胞实验
药物剂量和药物作用联系紧密,两者在确定范围内呈比例,剂量改变后会激活剂量相关靶,进而使药物效应出现变化,主要是质或者量产生改变。
在实践中评估药物作用,要极其重视药物剂量这个影响因素。
现阶段细胞实验中普遍应用的给药计算方法是根据质量分数、体积分速、摩尔浓度等。
本文主要基于药物效应和单个细胞药物剂量具有相关性,对根据质量浓度、单个细胞药物剂量这两种给药计算方法对药物干预,研究不同细胞数量时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式,对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的影响。
现将报告如下。
1.材料与仪器\\zuoz haimei dakuan
(1)细胞材料:选取人肝星状细胞株(HSC-LX2)。
(2)药物试剂:甲基阿魏酸(MFA)、高糖DMEM 培养基、胎牛血清、TGF-β1、高纯总RNA快速提取试剂盒、第一链合成试剂盒、鼠抗人 GAPDH/α-SMA 单克隆抗体、HRP标记兔抗鼠二抗[1]。
(3)仪器:培养箱、冷冻离心机、PCR仪、显微镜、凝胶电泳仪/电泳槽、全自动凝胶成像分析系统、蛋白电泳仪/电转膜仪。
2实验方法
2.1细胞培养
人肝星状细胞株(HSC-LX2)置于浓度为10%的胎牛血清、含有100U/mL青霉素和100nmol/L链霉素高糖DMEM培养基,培养温度为37℃,培养箱内二氧化碳浓度为5%(5%CO2)[2],次日更换培养液,细胞为80%密度情况下,将0.25%EDTA 胰蛋白酶消化,隔2~3小时传代1次,实验取按照指数繁殖的细胞进行。
2.2实验分组与给药
将 HSC-LX2细胞接种于培养皿,各培养皿细胞数分别为5×104和10×104个,各16皿[3]。
实验建立对照组、TGF-β1模型组、根据浓度分成1.25、2.5、5mg/L组,根据单个细胞MFA剂量分成1.13×10-7、2.25×10-7、4.5×10-7mg组。
选择MTT法检测 MFA对TGF-β1刺激HSC-LX2增殖的影响,RT-PCR检测HSC-LX2细胞α-SMAmRNA 表达,检测细胞内α-SMAmRNA蛋白含量[4],得出胶片由凝胶成像分析系统分析,取三次平均值统计分析。
2.3统计学分析
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取SPSS17.0统计软件展开分析。
其中,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若P>0.05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MFA对HSC-LX2细胞增值的影响
MFA质量浓度范围在0.31~5.0mg/L情况下,MFA浓度越高,对 HSC-LX2的增殖抑制作用越强,两者成正相关;MFA质量浓度范围在5.0~40.0mg/L情况下,MFA浓度越高,对HSC-LX2的增殖抑制作用越弱,两者成负相关;MFA 浓度为5mg/L时对HSC-LX2增殖抑制作用最强。
选择浓度较小、抑制作用较强的三个浓度继续实验,分别是1.25、2.5、5mg/L。
3.2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法对MFA抑制细胞α-SMAmRNA表达的影响
分别根据浓度对MFA干预72小时后,培养皿细胞数是5×104情况下,MFA2.5mg/L组抑制α-SMAmRNA表达效果相比于模型组更好(P<0.01),MFA1.25mg/L、5mg/L组抑制α-SMAmRNA表达效果与模型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培养皿细胞数是10×104个情况下,MFA1.25mg/L组抑制α-SMAmRNA表达效果与模型组对比差异不显著,而MFA2.5mg/L、5mg/L组抑制α-SMAmRNA表达效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
根据单个细胞MFA剂量给药72小时后,两种不同细胞数量下每个相同MFA含量组α-SMAmRNA 表达趋势相同,相比于与模型组,2.25×10-7、4.5×10-7mg两组差异明显(P<0.01),1.13×10-7mg组无统计学差异。
3.3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法对MFA抑制细胞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分别根据浓度对MFA干预72小时后,培养皿细胞数是5×104情况下,MFA2.5mg/L组抑制α-SMA蛋白表达效果相比于模型组更好(P <0.01),MFA1.25mg/L、5mg/L组抑制α-SMA蛋白表达效果与模型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培养皿细胞数是10×104个情况下,MFA1.25mg/L组抑制α-SMA蛋白表达效果与模型组对比差异不显著,而MFA2.5mg/L、5mg/L组抑制α-SMA蛋白表达效果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明显(P<0.01)。
根据单个细胞MFA剂量给药72小时后,两种不同细胞数量下每个相同MFA 含量组α-SMA蛋白表达趋势相同,相比于与模型组,2.25×10-7、4.5×10-7mg两组差异明显(P<0.01),1.13×10-7mg组无统计学差异。
4.讨论
在细胞试验过程中,药物效应是药物分子和细胞间互相作用的结果,药物效应受到细胞原本功能水平变化、细胞密度、细胞受体位点、细胞亲和力等影响。
本次研究结果中,在两种不同数量细胞下,经过单个细胞MFA剂量干预后,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表达与蛋白含量相同,而经过浓度计算干预后,相同MFA剂量组α-SMAmRNA 与蛋白表达呈现显著差异(P<0.01)。
在适当的细胞密度条件
下,根据浓度给药也会得出相应试验结果,这就说明在对细胞接种时必须控制好细胞数量[5]。
在MFA对HSC-LX2体外药效实验中,采用单个细胞药物剂量计算方法具有稳定性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成芳,李丽,李勇文,钟毓娟,熊美丽,方舒萍.两种不同给药计算方法对体外药效实验结果的影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01:35-39.
[2]程钰.甲基阿魏酸对人肝星状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对α-SMA和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D].桂林医学院,2014.
[3]容明智,李丽,李勇文,庞文肖,程钰,何善云,冯小珍. 甲基阿魏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J]. 中国医药科学,2012,23:32-34.
[4]秦棪楠,钟耀刚,李铮. 人肝星状细胞激活和抑制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1,10:1127-1136.
[5]杨成芳,李丽,李勇文,容明智,庞勇军,方舒萍,韦冰华. 甲基阿魏酸对乙型肝炎病毒转基因小鼠的抗病毒作用研究[J]. 中国药房,2016,13:1791-1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