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浅谈高等教育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日的模式及其意义
、
背景
换、 双学位 、 联合培养等项 目是大学之间以互惠互 利为原则 , 开展校际实质性合作的重要形式。该类 项 目一般是基于大学之间的学生交换合作协议 , 以 联合培养学生促进教育合作 为目的, 互派一定名额 的学生赴对方学校培养一段时间, 互相免除接收学 生的学费, 并认可学生在外所修课程学分。不涉及 学位授予的交换项 目通常安排 1 学期或 1 学年, 视 各国大学的学期制的不同, 通常为 4 _ 2 4 个月。 在外 学习形式主要以课程学 习为主 ,也包括毕业设计 、 科学研究等。 ( 四) 学生交流项 目。 学生交流项目( 区别于“ 交 换” 的概念 ) 是短期的交流实践活动 , 大多安排在暑 期( 寒假也有, 例如冬令营等) , 是利用学生学期之外 的假期时间, 出国交流学习的较好机会。短期的交 流时间通常在一周至八周。该类项目由于不 占用学 生学期内的正常上课时间, 短期 出国交流拓展视野 感受文化, 同时选拔范围较大、 参与的人数较多, 也 受到学生的青睐。项 目的交流形式也多样 , 包括暑 期学校( 夏令营 ) 、 海外实习、 国际会议、 科技竞赛 、 文 化交流等。 三、 开展学生国际交流项 目 的意义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是高等教育 的重要职 责。是 “ 优先发展、 育人为本 、 改革创新 、 促进公平、 提高质量” 的工作方针, ( 一) 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对外 开放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逐渐扩大, 高等教育的国际 化已越来越被重视。
( 二 )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 策的需求。
( 三) 是全面提升高等教 育国 际化教育水平 的 需求。通过对 外开放 , 积极吸收和借鉴 国外的有 益经验 ,有益 于促进教育 质量和科研 水平的提 高。学生国际交流项 目, 是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 合作最重要 的也是最实质的校际合作形式之一 。 通过多种合作模式 ,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 选 派学生出国交流学 习, 有益于增进教育交流与合 作 ,促进学科 的国际化建设 和人才的 国际化培 养。 【 四) 是培养高素质高能力学子的需求。 为落实 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 标, 大学致 力于与世界知名大学和机构开展合作 , 大力推动学 生参与国际交流 , 以丰 富学生的海外经历, 拓展国 际化视野 , 促进多元文化交流,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 力、 交流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 创新能力, 满足国家高 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 四、 结语 高等教育应充分关注社会发展的变化及对国 际化人才的需求 。 大学应 积极 开放 办学 . 有效 地 汇聚优 质教 育 资源 , 发展 学 生 国际交 流项 目 , 探 索 国 际合 作培 养人 才 的多 种模 式 。人 才 培 养的过 程 是开 放 的 , 也应 当是面 向 国际 的 , 在 人 才 培 养方面 ,应 该 注重 培 养人 才 的创 新 能 力、 专业 能力 、 实践能 力、 交流 与合作能力 、 综 合 解 决问题的能力 , 关注人才的全 面发展。只有 这 样, 大学才能更充分地履行历史 和社会赋 予它的 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 i 1高校国际 化人才培养的 探 索与实践,裴文 英, 《 江苏高教》 2 O O 7 年第6 期。 【 2 1 现代教学理念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 罗 三桂, 《 高等教育研究} 2 0 0 5 年第 4 期。 『 3 1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胡斌 , 《 教育评 论》 。 2 0 0 6 年第 1 期。 国 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 和发发展的人 才。 对于大学来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 索和深入研究 的命题。现今 , 当社会进入到全球化信息爆炸的知 识经济时代如 何提升人才的杨 争为, 对大学也 提出了 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 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常见实施模式 从参与大学国际交流工作的经历中了解到 。 学 校组织学生 出国交流学习的项 目, 根据项目合作形 式、 选派对象 、 交流时间、 学习形式、 学费安排 、 资助 政策、 回校安排等 的不同 , 项 目的种类和开展模式 较多。通常实施的项 目 包括学生出国攻读研究生学 位项目( 如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 目) , 学生短期出国访学项 目, 校际学生交换、 双学位、 联 合培养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 目,国际视野拓展、 国 外暑期学校 ( 夏令营 ) 、 海外实习、 国际会议、 科技竞 赛、 文化交流等短期出国交流项 目等。 ( 一) 出国攻读研究生学位项目。 重点对国家建 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 目 进行分析。 该项 目由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工作。包括 选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两 种组织形式。 选派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出国留学的 对象 包括国内高校优秀在读硕 士生 、 博士生( 包括 应届硕士毕业生 ) 、 应届本科毕业生。选派联合培养 博士研究生出国留 学。 一般针对国内高校全 日制优 秀在读博士研究生( 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 。留学 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 、
浅谈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以温州大学为例
一
2 — 01
文化 教 育 I『f
科
浅谈国际化视 野下 的高校 文化软实 力建设
以温州 大学 为例
刘 建 东
( 温州大学 国际合作学院 , 浙江 温州 3 5 o ) 2 00
摘 要: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 大趋势要求我们不 断提升学校文化软 实力, 以适应 国际交流合作和 学校 长远发展 的需要 。要 提高学校文化软实力 , 至 少应该从 学校层 面、 师层 面和 学生层面三个 角度 来入 手 , 教 只有 三方面都得 到改善 , 学校 的文化 软 实力 才能得 以提升 , 大学 才能成为真正实力 ; 管理理念 ; 育人理念
和温州 市“ 世界温州人研 究中心 ” 文教 育研究 管理为例 , 华 如何管理 大量 的留学生 ? 按照管理 中 所 。尤其是温州华裔青少年 “ 寻根之旅 ” 夏令 营 国学生 的方式只会处处碰壁 。 已经成 为温州侨界 的一个 品牌项 目,赢得 了温 3 从学生 的角度加强文化 软实力建设 - 3 州海外华侨华人 的普遍欢迎 。 00年至今已连 20 3 . 文 明礼仪教育 。当今大学之 中 , .1 3 选修 续成功举办 了八届 ,有近 8 0 0 名温州华裔青少 课众多 ,但似乎开设礼仪课 的并不多 。孔 子的 年参加过在温州大学华文教育基地 开展 的 “ 寻 “ 六艺 ” 把 “ 放在 首位 , 中, 礼” 足见 它的重要性 。 根之旅 ” 夏令营活动 。 外来 文化 的冲 击使得 传 统 的礼 仪 变得 日趋 薄 3如何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弱, 很多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 , 在处理各种关 系 在办学 国际化 的大 背景下 , 强校园文化 时往往很不得体 , 加 显得无所适从 。 不能不说 是 这 软实力建设 , 至少需要从三个层面人手 , 即学校 我们教育的一个败笔。应该把 “ 礼仪教育 ” 纳入 层面 、 教师层面和学生 层面。 只有三个层面都得 学校的必修课。礼仪教育至少应该包括 日 常礼 到提高 , 学校文化的软实力才能上一个台阶 。 仪、 商务礼 仪 、 外事礼 仪等 , 把他 纳入 整个教学 3 从学 校的角度 加强 文化软实力建 设 . 1 体系, 融入学 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 3 .制度建设 。国家的法 制建设 讲究“ .1 1 有 3 .制度观念教育 。 .2 3 现在 的大学生追求个 法可依 ” 。对于学 校的软实力 建设 而言 , 也是如 性解放 , 不喜欢制度 的束缚 , 是作为社会 中的 但 发展。 此。 只有具备了完善可行的制度 , 学校这台机器 人 , 只能在 一定 范围内 自由跳 舞。 我们 西方社会 近年来 , 高等教育 的国际化开始在 我国得 才能运行正 常 , 能事事有章可循 , 盲 目性 是一个讲究制度 的社会 , 按制度 办事。 才 减少 一切 这一 到广泛的重视。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 国 和随意 性。 不可否认 , 形势的发展会产生很多新 点在合作办学 中显得尤 为突出。很 多学 生在面 外高等教育发展 的有益 经验被不断地介绍到我 的课题 , 但我们需要及 时修改完 善我们 的制度 , 多外教 的一大堆制度时显得茫然失措 。一个优 国, 在学生与教师方面的交 流 日趋频 繁 , 教学与 使之跟上时代 的步伐 ,满足新形势 的需要 。例 秀的学生应该知道 自己什 么可 以做 , 么不可 什 科 研领域 的合作也逐步深入 。 可以说 , 国际化 已 如 , 各部 门如何与 国际合作办学接轨 ; 国外优 秀 以做 ,并且在规则允许 的范 围内施展 自己的才 经不仅是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的 口号 ,而且已经 教育资 源如何 引进 , 并且 消化吸 收; 如何建立 针 华 , 获得 自己的最大发展 。 成 为一项具体 的实践 。高等教育 国际化 的发展 对特殊人才 的人事制度 ;如何在合作办学 中维 4加强校园文化软实力建设 的意义 趋 势要求我们必 须尽快提高学 校的软实 力 , 以 护 中方学生的利益等等 ,有很多课题都值得我 著名教育家梅贻琦 先生曾经说 过 , 大学非 适应新形 势的需要 。 们去思考和研究 。 大楼之谓 , 乃大师之谓也 。笔者认为 , 还应该 加 2温 州大学 办学 国际化 的情况 31 育人理念。 .2 - 中国近几年 的“ 就业难 ” 问 上“ 大气” 二字。我校的硬件设施和师资 队伍 已 21 .合作办学情况 题, 一再冲击着我们传统的育人观念。 我们需要 基本上具 备本科 院校的设置条件 ,然而学校 的 温 州大学 与美 国、 国 、 英 加拿 大 、 日本 、 新 培养什么样的人 , 教育的 目的是什么 , 由此带来 文化建设 、软实力的建设将会经历一个漫长 的 加坡 、 澳大利亚 、 国等多所 国外高校建立 了友 的课程设置、 泰 学科设置等一系列问题。 教育是为 积淀过程。“ 大气” 体现在发展定位上敢 于和高 好 院校关 系, 积极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 已与 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是培养学生的谋生能 水 平大学争 高低 ; 现 体现 在教育 管理中要能够 同 美 国库克 大学成功合作开展 中美合作库克项 目 力 , 抑或其他种种? 教育到底应该侧重技能还是 国际化接轨、 与社会 结合 ; 体现在学生管理 中要 ( 其前身是瓯壮学院 ) ,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开 更应该侧重“ 情商” 只有 目标 明确 , ? 才能有 的放 放 心 、 放权 、 放宽 , 给学 生更多 的 自主权 和 自学 展在 校生 2 2管理学双学士学 位项 目, + 与泰 国 矢 , 才能使 得我们 培养的学生受 家长欢 迎 , 受社 空 间 ; 体现在学术科研 活动中善 于探 讨社会实 东方大学 和温州 医学院联合开展泰国东方大学 会欢迎 , 成为对社会 , 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践中人们普遍关 注的热 点、难 点问题 和研究高 孔子学院 ,与美 国劳伦斯科技大学联合开展劳 3 从教师 的角度加强文 化软实力建设 . 2 端技术上 ;体现在治学心理上要有强 烈的事业 伦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取长补短 的胸 怀。 只有提升了学 3 .师德规范 。 学高为师 , .1 2 “ 德高为范” 作 心 和宽广博大 、 , 2 . 2留学生教育情况 为一位名师 , 不光要有高超 的教学科研 能力 , 更 校 的文化软实力 , 才能成 为真正的大学。 我们 学校积极 开拓 留学 生教 育 , 针对 留学生开 需要具 备高尚的师德 。 教书育人 , 缺一不可。 尽 参 考 文 献 设汉语培训班 、 一年制对 华贸易人 才培训班 、 国 管“ 育人 ” 在后 , “ 但 育人 ” 应该是 “ 教书 ” 的主要 『1 1吕育康诽 主流教 育新视 野——人 才供给 非 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本科 专业 等 ,已成 功招收 目的之一 。只有 有了“ 人” 我们 才能配得 上 稀 缺阶段 的 中国教 育『 1 州 : 州大 学出版 育 , M. 郑 郑 和培养 了来 自加纳 、 巴基 斯坦 、 肯尼 亚 、 毛里 求 “ 人类 心灵 的工程师 ” 这一称号 。否则 就成 了一 社 . 0 4 20. 斯、 日本 、 国、 韩 泰国和美 国等国家的留学生 , 努 个纯粹 的“ 书匠 ”或者称为 “ 教 , 上课机器 ” 我们 『1 明远 , 。 2顾 薛理银 . 育 国际化与 比较教 育的课 教 力创建留学生学 历教育基 地。 应该教会学生 “ 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 、如何 题f . J 比较教育研究 ,9 5 5 . 1 . 9( ) 1 2 华文教育 开展情况 - 3 学 习” 。育人应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 的责任 。 【 陈学飞. 3 】 美国、 国、 国、 本 当代 高等教 育 德 法 日 温州 大学是 国务院侨 办首批 华 文教育 基 322思维观念 。 .. 国际化 办学的趋势要 求我 思 想研 究f 1 海 : 海 教 育 出版 社 ,9 8 M. 上 上 19 . 地, 为海外学 子尤其是华人 、 华侨学生进行汉 语 们 主动转变传统观念 , 国际接轨 。例如 , 与 以前 作者 简介 : 建 东( 9 1 ) 男, 东东营 刘 18~ , 山 言文化学习和教育 提供机会 。温州大学华 文教 都是 中国学生能够走 出去 ,而现在越来越 多的 人 , 士 , 硕 助教 , 研究方 向 : 华文教 育 , 对外 汉语 育基地注重教学与科研 相长 ,开设海外 华文教 外 国学生进入 中国大学学习 ,他们的教学 和管 教 学。 为温州大学国际合作 学院教 师, 现 温州市 师培训班与温州华 裔青少 年“ 寻根之旅 ” 夏令 营 理等都不能采用传统的模式 。以留学生 的住 宿 世界温州人研 究 中心华文教育研 究所成 员。 1高等教育 国际化 的背景 高等教 育国际化 , 是指一 国高等教育 面向 国际发展 的趋 势 , 国际 的 , 把 跨文 化的 , 全球 的 观念融合 到高等学校教学 ,科研和服务等诸 项 功 能的过程 。具体来说 ,高等教育 国际化是 指 “ 在 保留合理 的本 国教育特性 的基础上 , 追求 与 国际上通行 的高等教育制度接轨 ,追求人 才培 养模式 的国际化 , 教育质量 国际化 , 学历文凭 国 际化 ,教育服务 国际化 ……是建 立在 经济 , 科 技, 信息等全球化基础上 的, 是世界全球化 的重 要组成部分 。” 吕育康 ,o4高等教育 国际化 ( 2o ) 的根本 目的在于培养 出能满足本国和世界 的需 求 , 思想 、 在 知识 、 技能诸方 面都具有 国际竞争 力的人才 。 国高等教育必须顺应这种趋势 , 我 加 快 国际化 进程 , 促进 中国经济 、 科技 、 文化迅 速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1.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续1)
其他几种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观点解释:
• 1.1 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思想、经验及 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对话、交流的过程。 这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 际政治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及通讯、信息等科学技术 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也大大地加快了国际化的步 伐。
4. 通理合作学位教育项目简介(续11)
4.4 通理项目展望 • 依照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进境
外优秀的教育资源及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并逐 渐消化吸收。
• 进一步加强两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现有两个硕士项目(MBA、MScIS)和一个专升本的
学士项目(HCM),已不能满足西部开发发展对高 端建设人才的渴求,还需进一步提高办学层次。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
1. 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 2. 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哪些特点? 3.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哪些内容? 4. 通理合作学位教育项目简介。
1. 何谓高等教育国际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AU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定义:把跨国界和跨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 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 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变化过 程,既有学校内部的变化,又有学校外部的变 化,既有自下而上的,又有自上而下的,还有 学校自身的政策导向。
2.4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5大步骤:
树立国际化的宽广眼界;制定科学发展的战略和规划; 构建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宽 领域的双向、多向互动;检讨与评估。(上海市4项举措)
3. 高等教育国际化包括哪些内容?
• 教育理念 培养目标 • 管理模式 师资来源 • 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 • 教学模式 教材选用 • 招生生源 毕业去向 • 教学监管 评价 标准 • 设计----入口----过程----出口-----反馈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及策略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教育资源的不足
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高等职业教育在国际合作和交流中可能 面临资源不足的问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不均衡现象,这也可能 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受到限制。
教育体制的制约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导致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受到制约。
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证和资格认定也存在差异,这给国际合作和交流带来了一定的 难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产教融合
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 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开展国际化合作办学
积极与国外高校和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优质教育资源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国际化培训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访问学者等项目,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学术交 流能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全球背景 、跨文化交流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为国际社会培养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为全球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 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高等教育国际化能够为各国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培养大批 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推动全球经 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建立国际化教师团队
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背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教 师团队。
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
提高教学质量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加 强教学质量监控,提高教学质量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
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实现中国教育国际化呢?本文将浅谈关于世界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国际化战略。
一、世界文化交流的背景世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自远古时代起便有着不同领域的文化交流。
然而,近代化进程的日益加速使得文化的交流更加密集和频繁。
在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呈现出高速度的发展。
强大的技术和经济的支持,使得文化交流的范围和形式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文化的交流可以创造出更加深入的相互了解和互联互通。
人们之间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拓展,这也促进了国际和谐的构建。
因此,世界文化交流成为了重要的特征和价值观,各个国家亦越来越重视在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活动,加强自己的文化实力和影响力。
二、中国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性教育既是传承文化的过程,也是塑造未来的手段。
因此,教育领域中的国际化战略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共识和趋势。
对于中国而言,不仅需要进行文化的交流,而且需要促进中国教育全球化,并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推进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提高中国教育的国际声誉推进中国教育国际化,能够使得世界对于中国教育的认知变得更加深入。
通过通过吸引更多的外国学生和高端人才的到来,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此外,通过跟国外的高等学府建立联系,撬动更多的教学资源和学术资源,这也能够提高中国国际教育发展的声誉。
2.拓展中国学生的视野和能力推行教育国际化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可以拓展其视野和能力,使得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以外的文化,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程度。
同时,还可以通过引入国外教育资源,提供世界前沿的教育理念和研究,帮助中国教育在高端领域发展。
3.推进中国教育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教育国际化可以为中国的教育变革和升级提供更多的机遇。
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中国的教育结构能够全面性的进行升级和改革。
浅谈高等职业教育走向国际化的背景及策略
03
推行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认证制度,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认证标准和程序,鼓励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国际认证,提升其国际认可度和竞争力。
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充实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人才引进
建立国际化教师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鼓励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和管理,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和投入机制。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和合作,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建立健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的监督评估机制,加强对学校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的监督和评估,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安全。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等手段,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提高教育供给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改革创新
标准制定
01
参照国际通行的高等职业教育标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规范,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
评价体系
02
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引入国际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学生素质、毕业生就业等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信息化趋势,推动教育信息化。
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合作,促进国内外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交流,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均衡发展。
加强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规范化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确保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浅谈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合作办学
浅谈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合作办学作者:谷雨黄丹郭晓颖来源:《知识力量·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23期[摘要]国际合作办学,不仅能够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加速教育体制的改革,而且能吸纳国外先进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经验、方法,以实现教育与国际的接轨,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国际合作办学质量一、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高等教育国际间合作的程度也日益加深,跨国高等教育((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的兴起正是体现了教育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重新配置和教育投资方式的多元化,我国兴起的中外合作办学(SFCRS)被视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使得我国对高素质、国际化的各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培养更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成为必然选择,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合作办学的行列,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国内培养方式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出国门,便可以在国内现代化的环境里学到与国际接轨的知识,受到国际化的高职教育。
二、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高职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研究还属起步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规模化和体制化的时间并不长。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高职教育学历层次低于本科,使得其在发展方面往往受制于本科教育的发展,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外合作办学之中。
与本科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起步较早、发展较为成熟相比,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端发展还是近几年的新事物。
我国2003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2004年7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2006年2月7日教育部出台《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外合作职业技能培训办学管理办法》。
国际化潮流下的中国本土化高等教育
浅谈国际化潮流下的中国本土化高等教育【摘要】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其关键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相互学习,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通过英国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加强课程建设与课程国际化和创立自身品牌价值获得成功的做法可知,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发展成功地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土壤中,才是教育国际化的根本。
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弊端有二:拿来主义并不适合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化教育与时代气息脱节。
所以要发展本土化教育,必须做到确立其根本地位、重视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以及发展交互式教育理念、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相结合,从而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同时,建立属于我国自己的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独特的中国式高等教育模式。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本土化;高等教育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美国的阿勒姆和瓦特给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含义:“与国际研究、国际教育交流与技术合作有关的各种活动、计划和服务。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能使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主动吸收世界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积极参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同时还能使自身融入多样化的世界高等教育之中,从而丰富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具有包容性、民族性、依存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意味着承认多元化和多样性,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过程是不同国家高等教育的相互学习过程,不是西化,更不是美国化。
(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如果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往往也是世界科技和文化的中心。
众所周知,英国一直是高等教育强国,借助工业革命的奇迹,其高等教育也在世界独领风骚。
当时为了加快教育的国际化进程,英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首先是加强国际化交流,重视国际合作。
英国的政策不仅重视校际间的合作,还关注境外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办学,同时积极参与欧盟,这样就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优秀的平台、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成长空间。
浅谈教育国际化与伊拉斯谟计划的互动
浅谈教育国际化与伊拉斯谟计划的互动作者:倪好来源:《教育界》2011年第30期【摘要】为了促进欧洲范围的师生流动和教育资源的共享,欧共体出台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政策,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就是其中之一。
伊拉斯谟计划的实行,促使欧盟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课程的联合开发以及推动学分转换体系的建立与使用,又促进着欧盟教育国际化趋势的进一步加速,教育国际化与伊拉斯谟计划形成了良性互动。
【关键词】伊拉斯谟计划教育国际化互动一、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ERASMUS)计划的全程是欧洲大学生流动行动计划(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是欧洲乃至世界最成功的鼓励学生流动的项目之一。
它由欧共体在1987年正式确立,它的最终目标是,所有欧洲学生中的10%在其他欧盟成员国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
也支持各国校际间老师的交换和流动,一部分教师有机会获得在另外的欧盟成员国中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参观学习和访问。
现在,伊拉斯谟项目的目标是把大学生流动发展成整体的合作行动。
在整个大学学术项目中发展“欧洲范围”——“把大学生带到欧洲,把欧洲带给所有大学生”,这也是伊拉斯谟项目的最新精神。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吸引各国大学生接受跨国教育,建立一种“国际流动文化”,负责该计划的伊拉斯谟项目办公署设立奖学金制度,并全权负责奖学金的发放与管理。
奖学金的发放考虑到各国18-25岁学生的人数,以及优先考虑进入小语种国家学习的学生,以鼓励学生在语言障碍突破上所作的努力,也一定程度上平衡各国接收与送出学生人数。
从1987年秋正式确立该计划至1994年夏,所有成员国中共有212万学生接收国外的教育,从这个庞大的数字便可看出该计划为欧洲各国人才供应补充了新鲜的血液[1]。
1994年后,伊拉斯谟计划与其他计划进行整合,欧盟提出了“苏格拉底计划”“里奥纳多计划”等。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作者:周慧敏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4年第03期摘要:用全球文化发展的理论观点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向问题。
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追求的不是中西对立,也不是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而是吸取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构建独具民族特色而又有时代精神的高等教育模式。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大致有两种立场,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笔者认为,上述立场都是不可取的,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逻辑应当是"和而不同"。
关键词:全球化;和而不同;高等教育;文化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05-01对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不同领域的学者们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
美国学者罗兰o罗伯森认为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全球经济的市场化",指经济(产品、资本)的全球化和跨国化。
也有人认为全球化"专门指二战以来的经济、科技、信息、文化的跨国化过程,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跨国的信息、金融、技术、商业、文化如何不断跨越民族国家疆界,而形成某种与民族国家同步的所谓社会科学还无法妥善处理的新现象、新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和回答的一个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以往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
这些看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即"西方中心主义"和"本土主义"。
1.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的现有立场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高等教育发展的文化取向大致存在以下几种立场:一是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走国际化道路,这类观点往往有"西化"或"西方中心主义"之嫌;二是认为应当坚持本土情怀,但又往往走向本土中心主义;三是认为应当坚持国际化加本土化,这种观点往往游离不定,左右摇摆,也可归结到前二者中去。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浅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的普及,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日益重要。
但是现如今,由于社会的急速发展,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不少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面向全球化的竞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国际化的竞争必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和教师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多样。
因此,高校需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以适应全球竞争的趋势。
其次,高校也需要更加注重创新与转化。
创新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许多地方长期以来都非常关注的领域。
高等教育应该不断地与时俱进,积极发展新兴领域,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
同时,应该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化,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有用的产值,为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
另外,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也是当前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更需要担负起社会的更多责任。
高校应该积极参与公共事务,推动公共文化建设,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高等教育应该更加注重思想的先进性。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高等教育应当同时注重理论结构和实践经验,强调道德素质和人文价值,增强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尝试匹配不同学科的特点,注重知识的组织应用,以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为社会提供高素质、高素养、高修养的人才。
总的来说,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不仅是学界、教改者、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关注的重要的问题,更是高等教育本身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高等教育应在发展中保持稳定,与时俱进,有效应对各种压力和挑战,不断激活教育的活力与创意,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
浅谈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思考发表时间:2018-01-04T15:03:04.25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12月总第255期作者:秦品华[导读] 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追求。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它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所促成。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
秦品华安徽省淮北市第七中学235000一、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趋势面对经济全球化、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问题,人们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把教育的全球化、国际化当成是实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一次发展机遇而不顾一切地追求,去顺应全球教育的同一性、国际化,其结果显然是要丧失“文化和教育的自我”;另一种情况是,把教育全球化、国际化过程的实现当作西方殖民统治结束以后西方对第三世界及非西方国家实施的一种文化殖民,因此,这些国家就以自己的文化传统来抵御全球教育的趋同化和国际化,当然,这可能会使他们丧失顺应潮流、推动民族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机遇。
我认为:在全球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各国家、民族的教育本土化和教育国际化之间不应该成为一对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概念,在此背景下,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的独立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应该得到强调;珍视和保护世界上各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同时也是国际性教育组织对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追求。
当今社会,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时代趋势。
它由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所促成。
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风险和严峻挑战。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也推动了教育的国际化,加强了各国之间在教育资源方面交流。
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
经济全球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物质基础。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为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浅谈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
浅谈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意义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职教育国际化既顺应了国家发展的大政方针,也是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迫切需要。
文章以高职院校国际化背景下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搭建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师生交流平台的工作探索和实践为例,就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高职院校发展的意义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高职;教育国际化;意义高职院校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突显开放性、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性是继示范性建设后,提出的关于自身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追求。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工院)与犹他州立大学、杨百翰大学等美国知名院校开展了短期文化交流,旨在促进中美学生交流,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此基础上,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并发起了“中国文化学习之旅”交流项目。
2009年5月,美方师生共12人首次圆满完成为期21天的访学任务,为两校合作拉开序幕。
2015年5月经双方共同努力,项目再次启动。
至此,每年5-6月,“盛夏五月·德阳中国文化之旅”已经成为学院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合作的常态化国际交流项目。
1. 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014年6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业院校”的任务;同年底,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加上了“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容。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开展程度与成效,直接反映出高职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能力,体现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高低。
在努力融入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一流高职院校,工院加强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采用先“引进来”再“走出去”的模式,建立与美国密苏里大学长期合作的关系,以期望能够交流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借鉴其在教育培训、信息技术、办学条件等优势,推行与国际接轨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培养符合国际化标准的高职人才。
浅谈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工作开展
资源 向全世 界 开放 ,交流 和 合作 更 加频 繁 密切 。 因此 ,经 济 全球 化 交流 。 化 拉动 了教 育 的 国 际化进 程 ,使 之 成为 不 以人 的 意志 为转 移 的趋 ( 三 )利用 网络 充分 开展 国 际化活 动
势 。 同时 ,高 等教 育 本 身的 性质 也 决定 了教 育 国 际化 的趋 势 。例 育 的 目的不 同于基 础 教育 ,是培 养 高度 专业 化 的 高级专 门人才 ; 越 需要承 担起 培养 国际化 人才 的任 务 。 传 统 的高校 共 青 团思想 政 治 工作 较 多使用 宣 讲学 习 、座 谈讨 如 大学 的建 立 是探 索 真理 、 发现 知 识 、培养 人 才 的场 所 :高 等教 论 、 开展 活动 等 “ 面 对面 ”的方 式 ,这 些方 式 的优越 性 是针 对性
综合 实力 , 更好地为 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科 学研 究工作服务 。 关键 词:教 育国际化 ;高校 ;共青 团
工作 取得 显著 成效 。
( 二 )利 用 留学生 资源 ,扩 大 国际交 流机 会 将 共 青 团 工 作 与 国 际 化 紧 密 集 合 , 留 学 生 是 不可 忽 视 的力 流 活动 ,以此 来丰 富充 余 的课 外 生活 ,更 多 的 了解 中 国的风 土人
本 文 为 江苏 大 学第 十 一批 大 学生 科研 立 项 资助 课题 ,项 目编 量 。 “ 留学 生年 纪 轻 ,精 力充 沛 ,他们 非 常 乐意 参加 一些 国际交
号 :1 1 c 3 5 8
情 ” ,学校 共青 团组织 应 充分 利用 留学生 这 一优 势资 源 ,来 扩大
在 经 济 全 球 化 的 大 背 景 之 下 ,高 等 教 育 的国 际 化 发 展 已成 本 土学 生 的 国际交 流机 会 , 帮助他 们 提 高 自身的 国 际化 素质 。由 为必 然趋 势 ,也逐 渐成 为 我 国教 育研 究 界 的重要 课 题 。高 等教 育 于语 言 障碍 和 文化 差异 等 因素 , 导致 大部 分 留学 生并 没 有融 入学 国 际化 是2 1 世 纪世 界 教育 三 大发 展趋 势 ( 终 身 教育 、 以学 生 为 中 校 主流 文化 的社会 活动 中, 与 中国学 生接 触和 交 流 的机 会较 少 , 心 、高 等教 育 国 际化 )之一 …。世 界 许 多 国家把 高 等教 育 国 际化 而 中 国学 生也 没有 主动 与 他们 进 行交 往 ,所 以 留学生 资源 利 用非 作 为本 国发 展 高等 教 育 的一项 重 要举 措 。本 文将 结 合 笔者对 本 职 常 不充 分 ,还有 很 大 的提 升空 间 , 团组织 可 以通 组织 中 外学 生共 工作 的 思考 ,从高 等 教育 国 际化 背 景下 高校 共青 团工 作 的角度 , 对 高 校如 何进 一步 开推 动 国际 化工 作进 行初 步 的探讨 。
【精品】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
浅谈在教育国际化条件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及策略摘要: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是现实必需的。
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理解,浅谈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国际化;必然;策略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教育国际化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这其中的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更是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
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走国际化的道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必需和必然的。
一、什么是高职教育国际化(一)定义所谓国际化,就是不拘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局限,与其它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保持一个动态的、同时又是稳定的发展进步的状态。
而高职教育国际化,顾名思义,也就是在高职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交流沟通,以促进其发展。
它有个比较官方的定义:高职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高职教育以国内化甚至区域化为基础和前提,面向国际发展的、动态的、渐进的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民族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高职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诸功能中的过程。
高职教育国际化在发展中,更注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和相互对接;更注重各国和地区的高职教育在办学理念、教育目标、功能设定、运行机制、管理方式、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手段等方面的沟通、交汇与整合;更注重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也就是说,高职教育是全球性观念大融合的真正体现,其实质是高职教育的市场化(赵龙祥,2005)。
(二)特征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更新,教育国际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面对这样的时代与现状,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显现出了它的十个主要特征:一是教育观念国际化。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
育 国 际 化 , 可 以 成 为 高 校 乃 至 整 个 国 家 既
而各地如 火如 荼的课程 建设工程 中 , 同 也
积极 开 展 以 学 校 为 主体 的 国 际 交 流 工
换 提 高 教 育 质 量 、 养 国 际化 人 才 、 强 国际 ’时 存 在 着 互 相 照 搬 照 抄 、 汤 不 换 药 的 现 作 , 疑 是 主 动 适 应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发 展 培 增 无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途 径 , 时 也 对 国家 的 宏 观 象 , 重 影 响 了 教 材 建 设 的 实 际 成 效 。 同 严 趋 势 的 直 接 推 动 力 , 体 而 言 , 从 以 下 两 具 应 教 育 政 策 和 教 育 发 展 战 略 , 及 以 大 学 为 以 在 国 际 化 的 发 展 背 景 下 , 们 需 要 的 大 方 面 做 好 工 作 。 我 主 体 的 国 际 交 流 工 作 , 来 了 诸 多 挑 战 与 是 既 积 极 与 国 际 接 轨 、 充 分 考 虑 本 国本 3 1对 内强化 整合 带 又 . 压 力 。 文 将 结 合 笔者 对 本 职 工 作 的 思考 , 校 实 际 情 况 和 市 场 需 求 的 专 业 与 课 程 设 本 () 新 观 念 , 1更 有针 对 性 地 制 定 国 际 化 从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发 展 的 角 度 , 广 大 高 置 , 教 材 的 更 新 换 代 更 是 需 要 深 入 学 习 对 而 发 展 战 略 : 当 前 高 等 教 育 国 际 化 大 发 展 在 校 如 何 进 一 步 开 展 国际 交 流 工 作 进 行 初 步 学 科 发 展 动 态 和 学 生 的 需 求 , 泛 借 鉴 国 的 趋 势 下 , 文 科 院 校 , 论是 国 家 重 点 大 广 各 无 的探讨 。 外 优 秀 教 材 , 设 具 有 国 际 视 野 和 时 代精 学 还 是 地 方 高 校 , 应 积 极 推 进 国 际化 发 建 都 展 , 不 应 认 为 国 际化 仅 与 少 数 学 校 或 学 而 神的教材 。
浅谈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形式
学 者 都 引 用 威 廉 ・ 姆 斯 的 话来 论 证 赏 识 激 励 能 达 到 意 想 不 詹
() 3 赏识 中也要有批评 。李乐萍 , 明珍等学者都在其各 李
到的效果 :一个没有受过激励 的人仪 能发挥其能力 的百分之 自的论 文 中提到赏识 中也要有批评 的问题 , 如果一味 “ 赏识 ”
安全感。 五 、 用 赏识 教 育 应注 意 的 问题 运 六、 结论 与 总 结
在素质教育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今天 , 用怎样 的教育手段 、
() 1 表扬要到位 , 符合实际。一位哲人说 过“ 只有真实 的赞 教 育方 法提高学生 的全面素质是 现代教育界 的研究热 点 , 此 美最 能打 动人 的心灵” 。所 以通过细心观察 , 掌握学生的心理 时 赏识教育 的出现给人们标示 了一个好 的模范 ,积极 正确 地 特点 , 实事求是地赞美他们是很有必要 的。肖一波指出有 的教 运 用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而且对 于教 学中难 师一 味地表扬学生 , 管他们做对做错 , 不 即使学生 回答问题错 点 问题 的解决也很有帮助 。例如 , 后进生 问题 、 现在普遍存 在 了 ,也要牵强 附会地说什么 ,这 个同学的答案很接近正确答 的学生心理疾病 问题 。在赏识教育中学生能健康快乐 、 积极 高 案 , 正确答案 的引 出有 一定 的借鉴意义 , 对 回答 的很有创意 , 效 地学 习。但是 , 马克思主义辨证法也告诉 我们 , 凡事 都有 个 值得鼓励 之类 的话 。这种不符合 实事求是的做法是不值得提 度 , 赏识教育 的运 用要把握度 , 对 不能用过 头 , 否则会滋长 学
生 的健 康 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