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贤令
曹操求贤令文言文翻译
“夫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非一人之天下,而一人独有之。
是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荆州未定,曹操当此之时,自思非我之有也。
今欲求贤,以辅佐吾之不逮,庶几可以恢弘先帝之业,还于旧都,克复汉室,还于正道。
吾闻古之圣王,不以独智之明,而以众智之广;不以独勇之略,而以众勇之力。
是以能成大业,安社稷,垂拱而天下治。
吾今欲求天下之贤,以共成吾之志,岂不亦宜乎?夫贤者,国之宝也,士之英也。
有贤而不用,犹金玉满堂,而不用之也。
是以吾今特此令,求天下之贤,不拘一格,不问出身,不论资历,但问其才德,能使吾事业更盛,国家更安者,皆宜收录。
昔刘备,布衣蔬食,三顾草庐,终成帝业。
吾虽非刘备,然亦愿效其三顾之诚,以求天下之贤。
吾闻刘备之得诸葛亮,如鱼得水,事之如师,敬之如父,终成大业。
吾亦愿求如诸葛亮之贤,共谋天下,以安社稷。
然求贤之道,非一日之功,非一纸之令所能成。
吾今令至,愿天下之贤士,闻吾求贤之意,皆能自奋,不因吾之命而止。
吾将以诚心待之,以信义结之,以道德服之,使之尽忠报国,共图大业。
夫贤者,不患无位,而患无才;不患无才,而患无志。
吾今求贤,非以求位,而求才;非以求才,而求志。
若有志之士,能辅吾以成大业,吾将委之以重任,使之展其所长,以安天下。
吾闻古之圣王,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今吾求贤,非以求富,而求安。
若天下之贤,能各安其分,各尽其职,吾虽不才,亦足以安天下。
吾今令至,愿天下之贤士,各怀壮志,共图大业。
吾将以诚心待之,以信义结之,以道德服之,使之尽忠报国,共图大业。
若吾之事业,得以成功,则吾之愿也;若天下得以安宁,则吾之愿也。
愿天下之贤,共成吾之愿,共安吾之国。
呜呼!天下之贤,岂易得哉?然吾今已发求贤之令,愿天下之贤,闻令而动,各展其才,共成吾之大业,以安社稷,以利苍生。
吾虽不才,亦将竭尽所能,以辅佐之。
愿天下之贤,与我同此心,共成此业,以光我中华,以振我华夏。
”曹操公此令一出,天下贤士闻风而动,纷纷投笔从戎,共图大业,从而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为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话。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
求贤令中引用的句子: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三国·魏·曹操《求贤令》。
《求贤令》是秦孝公所作古文,是为寻求贤能的人颁布的法令,这法令也为秦国后来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自《史记·秦本纪》。
原文: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东平晋乱,以河为界。
西霸戎翟,广地千里。
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是光美。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徒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
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历史趣谈:秦孝公求贤令是怎么回事 秦孝公变法的原因揭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孝公求贤令是怎么回事秦孝公变法的原因揭秘导语:相信对秦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商鞅变法”这件事情,商鞅秦国的施行的这场变法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轨迹。
正是因为商鞅的变相信对秦国的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商鞅变法”这件事情,商鞅秦国的施行的这场变法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轨迹。
正是因为商鞅的变法在秦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才为之后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商鞅作为一个来自其他国家的人,在秦国施行自己的政策主张离不开当时的秦国国君秦孝公的所颁布的求贤令和对商鞅的大力支持。
秦孝公,出生于公元前381年,赢姓,赵氏,是秦献公嬴师隰的二子,在前362年的时候继位,当时只有二十一岁。
秦孝公继位之初,秦国经过秦献公的精心治理,已经止住了继续衰退的趋势,国力正在恢复当中。
但是跟当时最强大的几个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
秦孝公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的君王,他决心要让秦国成为当时凌驾于所有国家的最强盛的国家。
为此,他广施恩德,救济孤寡老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措施就是颁布求贤令,向天下招募能人志士,谋求富国强兵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卫国的一个叫商鞅的人慕名来求见秦孝公。
但是商鞅并没有马上就宣扬自己的治国之道,而是打算试探一下秦孝公是否值得自己尽心辅佐。
于是商鞅先讲了王道之术,秦孝公对此并不在意,之后他又讲了霸道之术,秦孝公还是没有什么反应。
当商鞅讲起如何治理国家的政策时,秦孝公终于提起了精神,一直与商鞅畅谈了几天几夜都不尽兴。
之后秦孝公便重用商鞅,让他在秦国推行自己的主张和举措。
商鞅也不负众望,经过他的几年治理,秦国的国力得到了明显的增强,无生活常识分享。
曹操三下求贤令
唐 太宗 经常 训导选 拔人 才 的官 唐 太 宗 向来 注重 选 拔 人才 . 严
格 选 拔 任 用 贤 能 志 士 他 常 常 叮 嘱
然 后 想方 设 法 争 取过 来 为 己所 用 。 事 实上这 些人 都为 曹魏集 团建 立 了 丰 功伟绩 。 他爱 才情 深 . 常常产 生对 人才 的深 深怜惜 , 的数 哭郭 嘉 、 他 典
封德 彝无 可奈 何地 说 : 臣一直 “ 尽 心尽力 发 掘人才 .但是 现在 确实
才苑广 角 . 名人 掠影 I IG E L E iG MI R N . YN ' i . U
载 . 了招揽 人才 . 为 曹操 不为汉 末选 官 的陋 习所 束缚 .从东 汉建安 八年 开 始的十 五年里 。 续多 次颁发 《 连 求 贤令 》 下诏 求 贤 , 纳 治 国之士 和 , 招
众 宾 绝 满 归 . 人 苦 不 悉 ” 表 达 了 主 .
沟渠 。 才 就如水 流般都 进来 了 。 人 但 是一 旦用 了一个 庸人 .其他 庸才 就
会 蜂 拥 而 至 ” 宰相魏 徵常 常和太 宗谈 论用人 的 标 准 .一 次 他 进 谏 说 :从 前 天 下 “ 还 没 有 安 定 下 来 .选 用 人 才 主 要 考
韦 . 人 潸 然 垂 泪 . 动 不 已 。他 宴 令 感
员 说 : 不要 害 怕 那 些 人 才 比 自 己 “ 强. 如果你 能给 他提 供用武 之地 。 你
自己 得 到 的将 更 多 ”
右仆 射封 德 彝说 :官 是 民 之父 母 , “
一
个官 吏就 能决定 人 民的安危 和苦
他 不在人 才 面前炫 耀 自己英 明 神武 , 反而 对他 们尊 敬有加 。 他还 命 人在 凌烟 阁 画 了二 十 四位 功 臣的 画
曹操政令1
1.蠲河北租赋令河北罹袁氏之难,令其无出今年租赋。
此令发布于建安九年(204),因为战乱河北百废待兴,故曹公发布此令,免一年租赋。
2.求言令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诫在面从,《诗》称“听用我谋,庶无大悔”,斯实君臣恳恳之求也。
吾充重任,每惧失中,频年以来,不闻嘉谋,岂吾开延不勒之咎邪?自今以后,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焉。
此令发布于建安十一年(206),曹公希望得到更多好的建议,故发布此令。
同时设置专员负责发送统一格式的纸张和函套,因令:“自今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朔各进得失,纸书函封,主者朝常给纸函各一。
3.存恤吏士家室令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
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
此令发布于建安十四年(209)曹公从赤壁撤退至谯郡老家,见到百姓生活凄苦,有感而发 .4.求贤令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此令发布于建安十五年(210),求贤令还发布2.次。
取士勿废偏短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此令发布于建安十七年(213),为第二道求贤令。
举贤勿拘品行令昔伊挚、傅说出于**;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曹操的《求贤令》原文、译文及鉴赏
《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作的一篇散文。
文中连用史实和典故,使得求贤标准形象地表达出来,突出“唯才是举”。
这篇文章,写得起伏交幻,感情如层峦叠嶂,行文似游龙戏水。
语言简明、洗练,要言不烦,颇具说服力。
【原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注释】令:是一种文体名称,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
受命: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
这里指开国。
中兴:由衰败而重新复兴。
曷(hé)尝:何曾,哪有。
曾:乃、往往。
闾(lǘ)巷:里巷。
“孟公绰(chuò)”二语:见《论语·宪问》,是孔子的话。
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
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
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头头。
优:有余。
滕、薛:两个小诸侯国,均在今山东境内。
这句是说,孟公绰寡欲廉洁而缺乏才能,作为大贵族家臣头头是好的,作为小国的官员是不行的。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齐国强大,成为五霸之首。
但管仲并不廉洁,早年和鲍叔做买卖,他多取利金;后为齐相,生活奢侈。
这句说齐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则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称霸于世了。
被褐(hè):穿着粗麻的黑色短衣。
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语见《老子》。
这句指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起来,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
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
魏无知了解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
曹操求贤令
曹操求贤令求贤令曹操曹操曾先后在建安十五年、十九年、二十三年三次下达过求贤令。
现将它们连同白话译文列之于下:第一次: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求贤令》:原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译文: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或者中兴的君主,哪里不需要有才能的人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这些有才能的人时,甚至没超出自己的乡里,难道他们都是运气好偶然碰到的吗?当然不是!只不过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瞧不上这些人才罢了。
现在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的时候啊!春秋时期有个名叫孟公绰的人,品德很高尚,可是叫他去当赵、魏两个卿大夫家的家臣还绰绰有余,叫他独当一面去做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却不行。
如果一定要所谓品德高尚的人才录用,那齐桓公怎能成就其霸业?现在天下难道没有穷得只穿得起粗布衣服却怀着真才实学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背着“盗嫂受金”坏名声,却没能遇到慧眼识才的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识别选拔那些地位低下因而被埋没的有才能的人。
只要有才能你们就一定要推荐给我,让我能够任用他们。
注释:1、受命:接受天命,指开国皇帝。
2、“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出自《论语宪问》。
孟公绰:鲁国大夫。
赵、魏:晋国的卿。
“老”:家臣之长,此指给赵、魏这样的大贵族当总管家。
3、被褐怀玉:穿粗布短衫却怀着真才实学。
被音pi,阴平,同披;褐,粗毛或粗麻布做的短衫。
4、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指刘邦的著名谋臣陈平。
5、明扬仄陋:仄陋:仄,狭窄;陋,卑贱;此指因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明扬:识别和选拔。
求贤令
求贤令自古受命②及中兴之君,曷尝③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④,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⑥、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⑦!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⑧?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⑩,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①选自《曹操集》。
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
③曷(h6)尝:哪有。
曷,何。
④闾(l+)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
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
上之人:指君主。
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
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
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
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
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
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
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
⑩仄(z8)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
“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
”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招揽人才的诗歌“求贤令”——曹操《短歌行》新解
招揽人才的诗歌“求贤令”——曹操《短歌行》新解招揽人才的诗歌“求贤令”——曹操《短歌行》新解《短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敍事诗之一,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这首诗被传颂的原因之一是它描绘了曹操招揽人才、寻求英才的胸怀和决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短歌行》也可视为一首宣传招才引智的“求贤令”,展现了曹操敬重才干并倡导人才选拔的思想。
首先,在《短歌行》中,曹操以朴实而深沉的笔调表达自己对天下英才的渴求。
他用诗歌形式传递了他对人才的追求和珍惜之情。
诗中的“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意境,表达了曹操对才干出众之人的赞美和渴望。
曹操展现了不拘于朝堂的心境,强调他希望寻找到贤能之士,不拘于身份,只看重一人是否有真才实学。
其次,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了对人才选拔的主动态度和决心。
他在诗中提到“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显露出曹操一直在四方寻求才俊,自己也常常行动起来,再三确认并确立了自己崇尚人才的政策。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决心,不仅体现了曹操推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表明他对人才的重视和找寻工作的态度。
第三,《短歌行》中,曹操对人才选拔的尺度和标准,并用此表达了他对人才的认同和重要性。
曹操用“四时之气,八风之飘摇”来形容人才的准则。
他坚信,只有那些能够在任何施展才华的环境中都能散发光彩的人,才是真正的英才。
这种对人才招揽的标准和认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曹操注重实力和潜力的完美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只重视身份和血缘的人才选拔模式,为后世政治家的选拔树立了良好榜样。
再者,曹操在《短歌行》中凸显了招才的慷慨和广度。
他不仅有请贤诏书之说,更有敞开求才门户的雅意。
曹操展现出了一位真正英明政治家的豪情壮志和知人善任的才干。
他宽容、包容地招揽人才,不问出身,只以才能为标准。
这不仅反映了曹操的胸怀和胆识,也有利于打破壁垒,凝聚智慧。
最后,《短歌行》以其优美的文学艺术形式,将曹操招贤纳才的诚意传递给广大读者。
这首诗体现了曹操对人才的重视和追求,也深深触动了后世对人才的重视。
11.5求贤令
面谈统计
数据统计
蒋云霞伙伴:2人
蒋云梅主任:1人
房
伟伙伴:1人
蔡星红经理:2人
章丽香经理:1人
郭华芳总监:1人
主管论坛
1、目前已经储备多少准客户?团队有多少?
2、计划在开门红之前储备多少?
3、你经营客户的经常用到的方法是什么?(几点) 4、举一个经营成功的案例,或者印象十分时刻的案例 5、本次大创会有什么想法的想法? 6、目前采用的增员渠道有哪些? 7、增员话术的简单分享?
工作备忘
同时她也开单福来宝10000P,问小艾可以享受到什么利益,
为她所在的小组争取到什么利益?(假设主管已经首周开单 2000P)
1、方案获得
个人:(1+2,5万) 达成 3500元方案
营业组活动经费:400 x 2 = 800元
2、跨越成长政策
1、两个增员皆达成400C, 奖励推荐人:400x2=800元
合众飞扬
求贤令
《求贤令》是东汉末年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作的一篇散文。文
章第一段以开国中兴的历史经验,总括写出人才的重要,只要访求,
不难发现,而当前正特别需要访求人才。第二段引孔子的论断和齐
桓公用管仲的史实,讲自己求贤的标准。第三段提出自已求贤才的
目标在下层,重点在才干。文中连用史实和典故,使得求贤标准形
2、第一个月20000P,对应4000C,新人入星业绩条件已经 达成,只需要完成件数要求即可入围荣誉体系
700x2=1400元
3、基本法
1、增员津贴:20000*20%*11%*2=880元
2、转正奖励:700*2=1组季度奖等利益
合计: 个人增员利益:3500+800+1400+880+1400=7980元 所在营业组利益:活动经费800元 如果是主管:还可享受管理津贴、季度奖等利益
浅谈从《求贤令》看曹操用人的德才标准
浅谈从《求贤令》看曹操用人的德才标准作者:曾欢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7期古往今来,凡有识之士无不对选才、用才高度重视。
曹操正是这些有识之士的佼佼者。
《三国志、武帝纪》记载了三篇曹操为举才而颁发的诏令,这三篇求贤的诏令体现出曹操在人才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即“唯才是举”。
今天,对于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这三篇诏令为《求贤令》、《敕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
《求贤令》发布于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即公元210年,在历史著名的赤壁大战发生后两年。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暂时无力南下,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这种局面并不是曹操所希望的,他统一天下的志向仍是坚定不移的。
为完成统一大业,曹操在失败之后,痛定思通,更充分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急需人才的迫切性。
他在《求贤令》中谈到:“今天下尚未定,特此求贤之急时也。
”反映出渴求人才的急迫心情。
接下来,他以历史人物借古证今,举管仲、陈平这些有明显缺点和毛病的人才为例,认为用人不能求全责备,“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了霸业,是难得的辅国之才,但管仲却又是一个缺点和毛病非常明显的人,管仲自己也谈到他有贪财、怕死等弱点,但由于鲍叔的慧眼识才荐才,使其充分展现了治国平天下的大才。
陈平被人荐于刘邦时,也有人认为他有“盗嫂受金”的劣迹,但魏无知力荐之,向刘邦说:“楚汉相争,我推荐奇谋之士,主要是看他是否对国家有利,至于盗嫂、受金又算得了什么呢?”刘邦从大局出发用陈平,其后果然成辅国大才。
荐于此,曹操怀着急切的心情发出“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的询问,企盼这样的人才出现。
最后,他明确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观点。
《敕司取士毋废偏短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
在这篇诏令中,曹操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唯才是举”的观点,以“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为例,说明人才都有缺点和短处,但不能因此而不用,并且提出了“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的著名观点,一反东汉社会用人注重所谓“忠孝仁义”的道德标准,使人耳目一新。
曹操“求贤令”的现实意义
再次,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我国早期的“两弹一星”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归国人才居功至伟,然而中国的教育始终不能培养出适应中国科技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高校丑闻频出,教育不达标,那么为了弥补教育不足造成的人才当前中国高端人才的大量流失,也要求我国尽快弥补由于高端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人才智力真空。只有不拘一格启用人才,只有任人唯贤,才能留住人才,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弥补人才流失所造成的不足。
曹操的这样的一种胸襟和这样的一种作风使他广纳了人才,有人统计,到曹操去世前,他的核心谋士、重要谋士、一般谋士一共有102人,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前期五位,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五大谋士。如果来检索以下,我们就会发现这五大谋士基本上都是自己投奔曹操的,其中有四个人是从敌营当中投奔曹操的,贾诩来投奔的时候还捎带了一个张绣。这些人来到曹操身边的时候是有原因的,郭嘉和荀彧是从袁绍那里投奔曹操的。郭嘉临走的时候跟袁绍的谋士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很重要,郭嘉是这么说的,他说:
“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笔者认为,正因为魏蜀吴三国对人才的态度不同,最终造成了东吴苟延残喘,西蜀富不过“二代”,北魏“一统天下”的结果,东吴依赖士族的力量统治,看出身、看门第、看长相,致使有“凤雏”之称的庞统一气之下甩袖而去,西蜀仅凭诸葛亮一人支撑大局,诸葛亮一死西蜀也就迎来了灭顶之灾,而北魏曹操的三次求贤,为曹丕储备了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可以说北魏的胜利是曹操用人思想的胜利,在中国古代以出身门第论英雄的时代,曹操开辟了一个先河。那么曹操的“求贤令”有何现实意义呢?
曹操在知人善任方面也有出色表现,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弃暗投明,曹操慧眼识才,不仅由衷赞赏,而且加官晋爵,委以重任。特别是晚年,重用与自己意见相左而非常有才华的司马懿,最终实现统一中原的愿望,把唯才是举的思想运用到完美无缺的境地。
曹操《求贤令》
曹操《求贤令》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注释】①夫:句首发语词,无义,读第二声。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以静修身,以俭杨德”。
③无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以,用来,表凭借。
无以,意译为“不能”,联想“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句。
④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励精,振作精神。
⑤广:使动用法,使-----广,翻译成另一个动词,扩充,增加。
⑥年与时驰,意与日去:互文见义句,两句翻译成一句:随着时间的流逝,年华消失了,意志也消磨了。
一比较就觉得古文写得好!整齐匀称,触目惊心。
【译文】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修身养性,靠节俭来培养品德。
不淡泊就不能表明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志存高远(如果不能做到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不能有明确的志向,如果没有一种宁静的心态,就不能达到一种高远的目标)。
学习必须宁静,才能必须学习。
不学习就不能扩充才学,不立志就不能完成学习。
追求享乐或安于怠惰,就不能奋发向上,性情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着时间而流逝,意志被时间所消磨,于是成了枯枝落叶,这样大多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悲摧地呆守在破屋子里,那时后悔哪里还来得及?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援兄子严、敦,并喜讥议,而通轻侠客。
援前在交趾,还书诫之曰——吾欲汝曹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龙伯高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
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
父丧致客,数郡毕至。
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
文言文曹操《求贤令》阅读练习及答案(河北邢台2023学年高一上)
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二、古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
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
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
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
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初,公举魏种孝廉。
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
”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
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
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
”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
既出,遂亡归吕布。
及布破,谌生得。
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
”以为鲁相。
(摘编自《三国志·魏武纪》)文段二:建安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何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何以霸世!诸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十六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摘编自曹操《求贤令》)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B.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C.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D. 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人的表字,在本名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通常有相同相近关系的称谓。
求贤令 曹操
求贤令(曹操所作散文)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2,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3?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4,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5。
”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6!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7?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8?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9,唯才是举10,吾得而用之。
注释:令:是一种文体名称,是皇帝或大官向文武官员或民众发布的一种告谕文字。
受命:古代把开国即帝位说成是受天命。
这里指开国。
中兴:由衰败而重新复兴。
曷(hé)尝:何曾,哪有。
曾:乃、往往。
闾(lǘ)巷:里巷。
“孟公绰(chuò)”二语:见《论语·宪问》,是孔子的话。
孟公绰:鲁国人,性寡欲,廉洁有德。
赵、魏:晋国赵氏与魏氏两家,世为晋卿,封邑比小国还大得多,后与韩三家分晋。
老:家老,家臣,私家奴仆的头头。
优:有余。
滕、薛:两个小诸侯国,均在今山东境内。
这句是说,孟公绰寡欲廉洁而缺乏才能,作为大贵族家臣头头是好的,作为小国的官员是不行的。
齐桓: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任用管仲,使齐国强大,成为五霸之首。
但管仲并不廉洁,早年和鲍叔做买卖,他多取利金;后为齐相,生活奢侈。
这句说齐桓公如果一定要用廉士,则不能用管仲,也就不能称霸于世了。
被褐(hè):穿着粗麻的黑色短衣。
被褐怀玉比喻怀才不遇流于困顿,语见《老子》。
这句指姜尚(字子牙),殷商末年钓于渭水岸边,被周文王访到,尊为国师,治理国家,使国家兴盛起来,最后佐周武王灭了商朝。
盗嫂受金:指陈平。
汉高祖的谋臣陈平曾经和嫂子私通,又曾接受贿赂。
魏无知了解他是个人才,就推荐给刘邦。
刘邦问他有无此事,魏说,你问的是“行”,我荐的是“才”,当前最需人才,盗嫂受金算什么!后刘邦重用陈平,建功立业。
二三子:诸位,你们,指臣僚下属。
佐:帮助。
明扬仄(zè)陋:发现推举那些埋没在下层贱业中的人才。
求贤令断句
求贤令断句1. 求贤令这玩意儿,断句还真有点门道呢。
就好比一道密码锁,你得找到正确的组合才能打开它。
比如说“求贤令”这三个字简单吧,要是断错了,可能就完全理解错了古人的意思。
要是你把“求贤”断开,“令”单独看,就像是把一个完整的招聘启事给拆得七零八落,本来是要招揽人才的大事,结果让人摸不着头脑。
2. 求贤令的断句啊,就像给拼图找对位置。
我之前就碰到这么个事儿,和朋友一起研究一篇古代的求贤令。
他想当然地断句,结果读起来那叫一个别扭。
像“国之兴,在贤君,求贤令发”,这断句就很奇怪。
正确的断句能让整个求贤令的意思明明白白,就像拼图严丝合缝一样,“国之兴在贤,君求贤令发”这才对嘛。
3. 嘿,求贤令断句可不是小事啊!你想啊,这就跟分蛋糕似的,要是分得不对,每个人拿到的份额都不对味。
就说曹操的求贤令吧,如果断句成“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很清晰明了。
要是断成“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这不就乱套了吗?整个求贤令的意思都被搞得乱七八糟,就像好好的蛋糕被切得惨不忍睹。
4. 求贤令的断句,那是相当有讲究的呢。
这就像在走迷宫,一步错步步错。
我有个同学,读古代典籍里的求贤令时,断句错得离谱。
本来“贤能者,君所求也,令天下知”这么简单的句子,他断成“贤能者君,所求也令,天下知”,这可把大家笑得不行。
正确的断句才能让求贤令传达出该有的意思,不然就像在迷宫里乱撞,找不到出口。
5. 哟,求贤令断句可不容易哦。
这就像给一首歌定节奏,节奏不对,整首歌就垮了。
比如有个古老的求贤令“君求贤,贤来则国安”,要是断成“君求,贤贤来,则国安”,那可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就好像一首歌本来是悠扬的旋律,被你弄成了嘈杂的噪音,完全失去了求贤令本来吸引人才的魅力。
6. 求贤令断句啊,感觉就像在搭积木。
一块搭错了,整个建筑都不稳。
我曾经看到有人解读求贤令,断句的时候把“求贤于四海,令贤归吾邦”断成“求贤于,四海令,贤归吾邦”。
哎呀,这简直就像搭积木的时候把柱子当成了横梁,整个结构都摇摇欲坠,对求贤令的理解也是一塌糊涂。
求贤令
秦国求贤令
秦公嬴渠梁告天下之士:秦自穆公称霸,国势有成,大业有望。
然,其后诸君不贤,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世政昏。
内乱频出,外患交迫,河西尽失,函关易手,秦始由大国而僻处一隅。
其后献公即位欲图振兴,连年苦战,饮恨身亡。
当此之时国弱民穷,列国卑秦,不与会盟,且欲分秦灭秦而后快。
国耻族恨,莫大于此。
本公即位,尝思国耻,悲痛于心。
今,嬴渠梁明告天下,但有能出长策、奇计,而使秦国恢复穆公霸业者,居高官,领国政,与本公共治秦国,分享秦国。
战国第一雄文的千古《求贤令》
战国第一雄文的千古《求贤令》公元前362年,为汉朝出征一生的秦献公旧伤发作而亡,年仅21岁的嬴渠梁在内忧外患之中继承了君位,为引人才入秦,拯救风雨飘摇的楚国,他发布了那篇堪称战国第一雄文的千古名篇《求贤令》。
“宾客朝臣有能出奇计西戎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能西戎者封爵裂土,成了汉朝对天下人才的承诺。
商鞅变法之后,设置二十等军功爵制,凡有功者,无论尊卑,即可获得封地,将秦孝公的承诺弄成了明文的律法。
从秦孝公到秦王嬴政,晋国始终秉持商君之法,有功即可得爵,例如在汉朝贡献和声誉都很大的历朝重臣,商鞅为商君、张仪为武信君、樗里疾为严君、穰侯魏冉、应侯范雎、文信侯吕不韦、武安君白起、武成候王翦等等。
武成侯王翦是秦王嬴政时期晋国主要将领之一,与他的妻子王贲一道,成为秦灭五国最主要的功臣,五国之中除日本外的吴国、楚国、燕国、齐国都与这母子两人有关。
王翦一生出征无数,打进了吴国都城,横扫了燕国全境,以六十万大军战败了最大最强的汉朝,且其用兵智而不暴,绝少有谋害无辜的行为,这在战国那样的乱世,变得十分的难能可贵。
同时,王翦极善为臣之道,懂得“功高盖主白起被封为什么爵位,尾大不掉,必无善终”的道理,激流勇退,明哲保身,其实这点招数用在千古一帝秦始皇的脸上,变得有点多余。
王翦凭着一生功劳,被封为“武成侯”,尽管不及汉朝太公吕望的“武成王”,却也是极高的封号了。
这么,同样是“战国四大名将”白起的“武安君”和王翦的“武成侯”谁的军衔品级更高呢?白起的“武安君”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封号,在五国中他是一个非常尊崇的称号,位在上卿之上,知名的“战国四公子”如平原君、信陵君等封号都是君,通常权倾一时、功高盖世的将军也都被封为“君”,如河津君李牧、昌国君乐毅、信平君廉颇等等。
在汉朝,封君与五国不同,远没有六国那样尊崇,许多被封君的人都是刺史出身或则属于“皇亲国戚”,例如内乡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华阳君芈戎、安国君公子柱等,其实也有例外,如武信君张仪、刚成君蔡泽、昌平君、昌文君等。
春秋战国的小故事50字
春秋战国的小故事50字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小故事流传至今,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下面介绍几个有趣的故事。
1. 孟尝君求贤令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贤明君主,他不仅善于治国,还十分重视人才。
一次,他下令在城门口张贴求贤令,寻找有才能的人才。
一张被人恶意涂改的求贤令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写着:“想做官的都不要来应聘。
”孟尝君觉得这是个有智慧的人,果断将其招入宫中。
2. 孟子教导弟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诲精彩而生动。
一次,他的弟子们问他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
孟子回答说:“吃饭。
”弟子们听后不解,孟子解释道:“如果你们不吃饭,就无法生存;如果你们无法生存,就无法学习。
因此,吃饭是最重要的。
”3. 孟母三迁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懂得家教的重要性。
为了让孟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她三次搬家,换了三个学校,直到找到了最好的老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庭的环境和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4. 贾谊的南冠客贾谊是汉朝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南冠客”是一个成语,它的典故就源自于贾谊的事迹。
贾谊曾经很穷,没有一顶帽子。
有一天,他到南方出差,天气酷热,但他又没有帽子遮阳。
他找到一个富翁借了帽子,又因为富翁有事要出门,于是借了整整一年。
最后,贾谊以“南冠客”闻名于世,成为富有和有名望的人。
5. 孙膑的“百步穿杨”战国时期的孙膑是一位著名的战略家和兵器制造家。
他擅长制作弩弓,并设计了一种特殊的训练方法。
他让士兵在百步之外射箭,每次都要命中靶心。
通过不断训练,士兵们的射箭技术大大提高,成为战场上的精英力量。
以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有趣小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观。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那个时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智慧和生活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逸才令》或《举贤勿拘品行令》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
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
萧何、曹参,县吏也;
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于载。
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
作为一代奸雄的曹操,走上了一条与当时普遍选才标准相左的极端,不可否认在当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然而并不说明这没有问题在里面。“收益”是当时的社会现状给予的,是他认识到了“士有偏短”的一面。优等人才的选择必然是两个方面的优势集合,有才无德如现代的一些战争狂人、罪犯,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墨索里尼、希特勒等人,在登上权利宝座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才能令人跌镜,至今传播学研究中一个题目便是纳粹德国的宣传。他们虽然有了才能但是并没有为社会带来任何的正面效益,只带来了混乱、残暴、战争。当然他们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但如果历史重新选择的话,再次出现的那些战争狂人少点他们的才能,或许世界就少了点灾难。也就是才能越大而没有完善的体系(包括道德体系)的约束和监控,那么约束体系的薄弱将带来更大的破坏。二战就是明例。同时也需要指出的是——有德无能带来的灾害比洪水猛兽差不了多少。比如西汉平帝之后出现的“新”朝廷便是个反证。当时王莽靠着杀儿子、克己奉公等等假面具换来了举世未有的德行,有人甚至比之周公辅政,最后却下毒害掉皇帝小儿。然他却是个没半点才能的主儿,庄稼歉收就跪地哭雨,两兵交锋竟然引经据典地弄来大象狮子无数,据说这样可以招来天将助威!人家刘秀稍稍放了一些洪水便吓跑了狮子大象,畜生逃亡时帮着刘秀踏死官军无数。真是无知无用的很!至于改革币制之类,无疑是用故改今,得到的必然是害得民不聊生。最后被一商人枭首,被人耻笑到如今!也许换作曹操便不会有这样的结果和境遇。
需要说明的说,东汉后期的官场考核晋升的主要因素是看世家大族的威风。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或许还记得这样的情节,在讨伐董卓组建军团时,选举袁绍为司令官,很大原因是说他家三世公卿,桃李满天下,也就是羽翼极多,势力更是绝对强势。既然看世家大族的脸面行事,那么也就没必要说什么才能了,而德行是总有的,就是祖上的德行的延伸。在当时以“德、孝”为百姓、人才、官员的考核评价标准,那么就助长了虚伪的“德”,而使得寒门中有才之士沦为贱民,无法施展拳脚难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这种情况发展道到南北朝时无以复加。所以出现了“望马为虎”怯懦的豪门懦夫,和最闲的“秘书郎”这种“清官”(俸禄极其丰厚,而基本上担任很少或者不担任任何差使。)
以上两则材料反映了一代枭雄曹操的用人思想,即选材重才而轻德,或者舍德,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一统江山的大业中及其虚伪的封建道德占上风的社会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和开放性,但是这种取材法在当时,在现在必然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人才的选拔是个对立统一的问题,才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德的才是很可怕的,不仅有可能毁灭掉本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更会严重彻底地损害他人的利益。然而在当时的诸侯割据逐鹿中原的形势下,为本君王上司的利益奋斗才是正经,因而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不是很高。本来他们争夺天下就要以多数人的血泪来铺垫自己踏上权利顶峰的路。
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短令》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
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
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具体分析,不难发现曹操的这种择人谋略还是成功的。特别是他所提出的观点——“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即人才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在此地可以称作人才并可以大展宏图,但是在彼地又是不名一文(原文为: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这是朴素的辨正思想。其中似乎还含有人才的“时空绝对相对统一性”道理。随后他又列出了两个有名的道德上的“败类”才智上的“完人”来证明他的观点,即“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与“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唯才是举”在当时有其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时值三国鼎立争霸全国的多事之秋,有志成就功名夺取天下的各地诸侯皆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人才的作用。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三顾茅庐”之典,也有曹操的“赤脚迎士”的美名。然而在很多人看来,刘备、孙权等人的策略还是很大成分上依靠原有的人才观,没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很多时候秉承的还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的窠臼。对官员、人才标准的评价还是从标准模糊且暧昧的“德行”来说,这样便养了很多的死读书的人。相较而言曹操的观点虽然大逆不道却是赚足了便宜。
【字词注释】
①选自《曹操集》。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③曷(h6)尝:哪有。曷,何。④闾(l+)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⑩仄(z8)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
曹操于建安十五年颁布《求贤令》:“‘孟公绰为赵、魏老则尤,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公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又建安十九年颁《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云:“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
《求贤令》、《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
●《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所以才能的有无,德行的有无,都不能作为唯一的判断、选择标准,要用对立统一矛盾的观点来看。有德之人,还要考其德行,如果其没有良好的德行,便要考察其处的地位是否有良好完善的制约机制来制约他,如有方可用之。无才之人,不算人才,不在讨论之列.
【诗文翻译】
自古以来开国和中兴的君主,哪有不是得到有才能的人和他共同治理国家的呢?当他们得到人才的时候,往往不出里巷,这难道是偶尔侥幸碰到的吗?不!只是执政的人去认真访求罢了!当今天下还未平定,这是特别要访求人才的最迫切的时刻。“孟公绰做赵、魏两家的家臣才力有余,却不能胜任像滕、薛那样小国的大夫。”如果一定要所谓廉士方可使用,那么齐桓公怎能称霸当世!现在天下难道没有身穿粗衣而怀揣真才干像姜子牙那样在渭水边钓鱼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蒙受“盗嫂受金”污名还未遇到魏无知的人吗?你们要帮助我发现那些地位低下而被埋没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出来,让我们能够任用他们。
求贤令
自古受命②及中兴之君,曷尝③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④,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⑥、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⑦!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⑧?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⑩,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异质,或堪为将守;
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
求贤令①
自古受命②及中兴之君,曷尝③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④,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⑤。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⑥、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⑦!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⑧?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⑨?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⑩,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
①选自《曹操集》。 ②受命:即受于天命,指开国。 ③曷(h6)尝:哪有。曷,何。 ④闾(l+)巷:里弄,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里”,里门叫“闾”。 ⑤上之人求取之耳:上层的人去寻求他。上之人:指君主。 ⑥孟公绰为赵:孟公绰,鲁国大夫,廉士。做晋国世卿赵、魏的家臣才力有余,但没有能力去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⑦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齐桓即齐桓公。如果一定要廉士方可使用,那齐桓公怎么能称霸当世。 ⑧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被,同“披”;褐,古代贫贱人穿的粗布衣服。被褐怀玉:比喻身份低下而怀有真才实学的人。钓于渭滨:相传姜子牙80岁时在渭水边钓鱼被周文王访得,拜为丞相,后又为武王起兵伐纣,完成了兴国大业。 ⑨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盗嫂受金,指的是陈平被魏无知推荐给汉高祖刘邦当谋臣,有人攻击他,说他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但刘邦不予理睬,仍然重用。 ⑩仄(z8)陋:狭隘、卑贱,指身份贫贱而被埋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