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
《梁宁_产品思维30讲》
![《梁宁_产品思维30讲》](https://img.taocdn.com/s3/m/b7895d284028915f814dc29b.png)
《梁宁产品思维30讲》整理怎样用系统能力给人提供确定性这一课将进入到第三模块——系统能力。
什么是系统能力?我以前问过这个问题,给你泥土和水,你能做出一个苹果吗?几乎每个人都会茫然,但是苹果树可以。
用泥土和水做出苹果就是苹果树的系统能力。
我们看到的所有结果,都是系统能力的产物。
你可以回到《机会判断: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一课里,思考为什么一个“点”没那么重要?因为任何一个“点”都附着在一条“线”上,每一个“点”其实都是一条“线”的截面。
这也是为什么结婚教练建议以结婚为目的的相亲,第一次见面正常平淡即可,没有必要专门地表现自己,因为每个人的自然呈现都是系统能力的结果。
比如一个人好的身材,其实是长期自律的结果;一个人得体而有美感的着装,其实是长期的审美陶冶的产物;一个人的神情和谈吐,其实是学识和性情的产物。
所以一个人很自然地展现的一切,是层层叠加、长期积累的系统能力的产物。
当你说你要做一个产品,你需要的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
就好像你想拥有好的身材,就必须得有控制饮食和保持运动的系统能力一样。
整体流程与确定性这一课有两个关键词:整体流程与确定性。
2011 年,我加入腾讯的时候,被震惊到的地方就是,这家以产品著称的公司,在内部沟通时没有人提产品这个词,谁说产品谁外行。
大家经常会用的词是什么呢?服务。
为什么?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生产一个打孔机,用户要的是这个吗?其实用户不需要一台打孔机,用户需要的是墙上有一个洞。
如果你定义自己在做的不是一个产品,而是一个服务的话,你的逻辑就会变成:我需要提供怎样一种服务让用户的墙上有一个洞?那至少有几种方案:第一个就是做一个打孔机,然后卖给用户;第二个就是做一个打孔机借给用户,或者提供一个服务,用户需要的时候,我就上门去给他打孔。
以用户得到这个孔为目的去提供服务,而不是想着我要做一个打孔机,然后卖出去,这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区别。
如果大家总是在谈产品,会很容易以产品经理为中心,就想着要做一个产品来改变世界。
产品思维30讲
![产品思维30讲](https://img.taocdn.com/s3/m/f3e7745d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e.png)
得到《梁宁·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希望这一年,世界在你眼前展开,一切清晰与分明起来。
愿你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建立确定性,并与人彼此依赖。
愿你向这个世界交付你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梁宁 · 产品思维30讲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根据观察和判断,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确定性运用交互的能力,在连接和迭代中,深化与用户的关系•日常对接大多基于角色,无法建立深层关系•资源结构让我们走向不同系统、不同角色•存在感是触发情绪和行动的开关•为了强化存在感,人们会去扩充能力圈存在能力资源角色感知乔布斯改来改去,朝同事发脾气,不是因为他要追求卓越,而是因为极度不爽。
满足一个人需要时间和思考,才能调用后天学的知识但是,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愉悦不爽恐惧愤怒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
加在一起的确定性满足,就会成瘾。
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恐惧是人的边界和动力,也是产品痛点人的每个动作,70%是潜意识的选择一旦让用户思考,就会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角色化生存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做到去角色化,才能做好产品01点线面体 / 趋势痛点痒点爽点两套用户画像产品的场景1、产品抓手: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2、用户画像: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时满足了吗?3、市场规模: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4、竞争分析: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5、趋势判断:谁为我赋能,我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胜出?6、找到场景: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7、起好名字:当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是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巅推动千钧之石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切入点在怎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人的恐惧即时满足虚拟自我先要让第一只羊活下去,让它得到即时满足;然后出现头羊管羊群,代表着开始拥有网络效应;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向B端收费,那B端就是“狼”。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e5c755c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11.png)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读完梁宁的产品思维,就像是在产品的世界里逛了一圈,还顺便被一个超级导游拉着,把那些藏在角落的宝藏都给挖了出来。
梁宁说的“痛点、痒点、爽点”这几个概念,真的是让我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以前看产品,就觉得这个好用,那个不好用,但说不出个所以然。
现在明白了,原来一个好产品得精准地戳到用户的痛点,就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比如说,那些能够解决上班族没时间做饭又想健康饮食的外卖平台,就死死地抓住了“没时间做饭”这个痛点。
痒点呢,更像是一种心里痒痒的感觉,可能不是特别必需,但就是能勾起人的兴趣。
像一些精美的手账周边,对于手账爱好者来说,看到就忍不住想拥有,就是挠到了他们的痒处。
爽点就比较直接啦,简单来说就是让用户感觉“哇塞,好爽”。
比如短视频平台,手指轻轻一划,就能看到各种有趣的内容,这种即时满足感就是爽点。
还有她提到的用户画像,感觉就像是给用户画一幅超级详细的自画像。
以前觉得用户不就是那些用产品的人嘛,但现在知道了,得把用户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个体,了解他们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习惯、消费心理等等。
就像相亲的时候要全面了解对方一样,做产品也得对用户了如指掌。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让用户真正喜欢的产品。
比如说一款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手环,要是不了解老年人的视力可能不太好、操作要简单等特点,那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就会无人问津。
再说说产品的迭代。
这就像是养孩子,不能生出来就不管了,得根据它的成长情况不断调整。
梁宁强调产品要根据用户反馈不断改进,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很多时候大家都容易忽略。
比如说,有些APP一开始功能很多很杂,用户用起来反而觉得不方便,后来根据用户的吐槽和建议,慢慢精简优化,才开始越来越受欢迎。
这就告诉我们,产品得跟着用户的脚步走,不能闭门造车。
另外,梁宁对于产品经理的理解也很独特。
产品经理可不是简单地指挥别人干活的人,更像是一个全能选手。
得懂技术,这样才能知道哪些功能在技术上可行,哪些是天方夜谭;得懂设计,知道怎么让产品看起来美观又易用;还得懂用户心理,这样才能做出有人情味的产品。
当我开始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时我想到了什么
![当我开始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时我想到了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c5e78636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18.png)
当我开始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时我想到了什么燕⼦碎碎念写作有时候感觉挺难的,经常在开始写⼀篇⽂章的时候,好像有很多想写的却⼜不知道怎么写,迟迟不能动笔。
可是不管怎样还是要提笔写,完成⽐完美更重要,因为马上要交作业了,哈哈!今天我想跟⼤家分享⼀下我读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些⼼得感受,⾮常的受益匪浅,很多平时想不通的问题,在读的过程当中就渐渐都想明⽩了。
最近的状态不是很好,不能说最近,感觉近⼏年状态都不好,经常焦虑,想的太多,在做⼀件事情的时候总是瞻前顾后,经常感觉到迷茫,经常对做⼀件事情没有把握,经常不知道⾃⼰⼲什么。
梁宁⽼师说她也是从⼀⽆所有⾛过来的,她还记得那种茫然⽆措的感受。
因为没有认知框架,所以每天⾯对各种正⾯、负⾯的信息,任其冲击情绪,却不知道如何处置。
这些信息是否重要,到底如何识别?梁宁⽼师的建议就是:培养⾃⼰的产品能⼒。
产品能⼒会给你带来⾃信。
因为产品能⼒就是训练⼀个⼈: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的价值打包成⼀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任何学习归根结底,都是需要对⾃⼰当下的⽣活和⼯作有⼀定的影响,就像凌帅说的,成年⼈的学习是功利性的,不管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还是⾏动上的。
这个课不管是对⽣活还是⼯作绝对是有指导性的作⽤。
我是室内设计毕业,⼀直在⼀个装修公司⾥上班,主要担任⽹络销售的⼯作,期间还做着很多其他事情,⽐如前台,客服,跟单,编辑,推⼴等,听着还不错,实际上都没做好,因为精⼒和时间太分散,⾃⼰知道没做好却不知道如何改变;曾经想做⼀名设计师,可是总是各种担⼼,各种理由把这个念头打消;对⾃⼰当下的⼯作不满意⼜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今天我想根据梁宁⽼师关于⼈和产品的五个层次来分析下我⾃⼰和我当下的⼯作。
1,感知层我是做⽹络销售⼯作的,听上去很⾼⼤上的感觉,因为现在是互联⽹时代,⽹络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向,这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2,⾓⾊框架层。
梁宁⽼师说,⾓⾊很重要,我们每个⼈都⽣活在⾓⾊⾥,并且被⾓⾊训化。
梁宁《产品思维》笔记心得
![梁宁《产品思维》笔记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4c395a451e79b89680226f7.png)
《梁宁产品思维30》第一课Key point: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听完课激动不已,特别同意那句:产品能力就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这世界上有一种“爽”叫做终于有人把我心中那个模糊的概念说清楚了。
首先我先谈谈我对“产品”这个概念的理解:1、产品不是过程,而是一个确定性的结果。
2、产品不是对原料、素材的简单堆积,而是对它们结构性的整合和组织。
3、产品不是创造者所锁在保险箱里的东西,而是要能被其他人使用和检验。
4、产品能独立对世界产生影响,它应该能创造出正向价值,使人受益。
5、产品也是人与人、人与物、人与世界沟通的媒介。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就如同创业一样,我们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就是不断创造自身最小化产品的过程。
比如: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公司实习的经历不是产品,但是如果你能将实习经历写成系统性的总结报告,让更多人了解就可以把它当作产品;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不是产品,但对于这本书深入透彻分析的文章就算作产品了,会做PPT这项技能不是产品,但是你能通过这项技能做出课件、模板、海报甚至产品发布会的展示作品,那就是产品。
这些产品就是一个人才华展示的载体,你的才能通过产品传播出去,供他人欣赏,品味并及时获得反馈,然后就可以继续做出更好、更优秀、更复杂的产品,这就是产品的迭代,它会随着能力的不断提升不断更新,这也是一个人能不断进步的原因。
其次,以我本人为例,虽然我目前不是产品经理,但是我曾经代表公司参与过几个大型的系统开发,对我而言,那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是我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整个系统开发的过程中,我作为唯一较为了解客户需求的员工,要不断与技术进行反复的沟通,现在想想,确实是在做一个产品经理在干的活儿,整个过程也是很曲折,正如梁宁老师所说那样,不断的推翻先前已经证明的结论,重新去定义产品,反复不断,最终才能确认一个相对比较合理的方案,而整个系统而言,也是不断通过实际运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迭代。
尽管过程很艰辛,但当系统完成后,我内心所感受到的那种充实和满足感无以言表,我想这就是梁宁老师说的那种脚踏实地的感觉。
梁宁《增长思维30讲》 15000字 读书笔记
![梁宁《增长思维30讲》 15000字 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f2a622f050876323012127b.png)
梁宁《增长思维30讲》好句摘录人生的分野,企业的分野,就是在一个一个作决定的路口。
人是会被情境裹挟的,人是会集体心流的,人是会逻辑自洽越想越对的。
我们大量事后来看荒谬的决策,在当时那个作决策的场景中,在场所有的人,都会无比真诚和无比确信地认为,我们作出的决策是对的。
心理能量有尽头,不要把所有的问题归在意志力上。
节能是生物的本能,意志力是靠不住的,靠模式才有可能。
只是很少有人会从日常生活,或者竞争的惯性里,跳出来审视一下,自己其实拥有的自由度,以及如何让这个自由度成为自己人生的变量。
美国微生物学家玛葛莉丝,认为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她说:“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三体》里有一句话: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地球生物进化的一个里程牌,但那些上岸的鱼再也不是鱼了。
发刊词增长能力,就是持续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増长能力,就是持续作出正确决定的能力。
作决定,不是直觉,不是玄学,它其实首先是技术,然后才会上升为艺术。
无论阶段,创始人其实都有三个痛苦:战略的痛、产品的痛、组织的痛。
好像我们天天都在作决定,其实不然。
大多数时候,我伺只是在做惯性的动作。
就像那句有名的话,用战术的努力,回避做战略上真正的思考这门课会给你三个东西:第一,一张全景作战地图。
∙它也是商业世界的全景图,草莽玩家、腰部玩家、头部玩家、顶级玩家,你能清楚看到各种玩家的位置、打法和能力限制,以及它们如何相互进攻。
第二,四个増长关卡。
∙增长有四个重要的关卡:机会拿捏、模式取巧、组织扩容、战略借势。
第三,几十个真实案例。
模块一地图企业在生死进退中增长怎样判断是维持还是增长?#理论∙维持•如果你的年营业额、利润的增长,和国家GDP增长水平基本相当,甚至低于GDP的增长水平,这种状态就是维持。
∙增长•有GDP增长率的2倍属于惯性增长;•爆发式增长能超过GDP增长率的4倍。
•在成熟市场,这样的增长,是可以依靠管理实现的。
《梁宁.产品思维30讲》1——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梁宁.产品思维30讲》1—— 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4d1d58d94b73f242326c5f54.png)
《梁宁.产品思维30讲》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作者xxxx------------------------------------------日期xxxx《梁宁.产品思维30讲》1——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几乎所有互联网大佬、新品牌的创业者,都自称产品经理。
那么多成功者都在强调的“产品能力”,到底是什么?其实,产品能力是一种人生的底层能力。
第一次得知梁宁其人,是从刘江峰的微信里,知道了她的微信:梁宁-闲花照水录,知道了这位互联网才女。
梁宁在得到开课,《梁宁.产品思维30讲》,作为一个to B大神产品经理(自封的)学习to C大神产品经理的产品思维,我将进行同步共享学习心得。
01 发刊词|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1、产品能力是人生的一个底层能力。
拥有产品能力,能让你有一种踩在地上的自信和踏实感。
【Megan注:很多能力之所以称之为底层能力,因为它们是核心的可迁移能力。
作为一个To B的产品经理,不断的突破自我的边界,做品牌练就演讲能力,做解决方案练就PPT和逻辑思维能力,项目拓展和运作锻炼客户买点包装、客户心理分析、商业模式设计和竞争管理能力,项目管理+销售管理则是利用流程(经验固化)、协作提升对资源的全盘把控,市场洞察加深对行业、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了解。
而在这基础上最终究的最底层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的可迁移能力——来自颠覆哈佛的“密涅瓦大学'的启示2、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3、从一个普通人,到成为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
先建立信息的秩序,再建立自己内心的秩序。
在一片纷杂里,你会知道自己该放弃哪些点,抓住哪个点,慢慢建立起掌控。
4、这个过程里,你会碰到数不清的diss,被各种吐槽,被指着脸批评,还有数不清的推倒重来。
《产品思维》心得
![《产品思维》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4db1afc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0.png)
《产品思维》心得这几天,在得到上学习梁宁的大师课《产品思维30讲》。
第一节开场白就深深的打动到我,产品能力是每个人必修的底层能力。
我们从一个普通人变成一个产品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学习建立认知框架的过程,这期间,一定会碰到数不清的批评、吐槽和推倒重来,这是产品人的生活日常,能承受也就打磨出一项高级技能:去除玻璃心、打造抗挫力!丘吉尔说: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继续保持前行!谁的一生都无法一帆风顺,当我们面临挫折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直面困难、继续前进,不断奔跑!第一模块:同理心在同理心这个模块,梁宁类比了相亲对象,告诉我们看一个产品和人的五大层次,分别是:1、感知层;2、角色层;3、资源层;4、能力圈;5、存在感。
认知五层次,其中感知层和角色层属于浅层认知。
相亲的时候,如果对方只关心你穿的衣服、戴的手表、开的车和年收入,其他事项毫无交流,其实是很低级的,因为外表是非常容易包装,而一个人的深层是无法短期修炼的。
以前,对人和产品的认知也基本停留在感知层,今天明白了要深入的看问题,我们活在一个又一个角色中,为什么无法和大多数的同事深度交流,那也是因为我们都基于在公司职员的这个层面交流,内心会有很多防范,并未真正打开心扉,畅所欲言。
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是认知的三个深层次。
资源层不仅包括财富、人脉,还包括了精神资源。
伴随后面两项:能力圈和存在感。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走出了不同的轨迹和高度。
人为什么会焦虑,不停的找人、找事、找钱,那是因为存在感没有被满足,有些人只要人际关系好、家庭和睦就满足了,而有些人则需要更大的舞台、更多的影响力,甚至改变世界,比如马云、比如乔布斯、比如埃隆·马斯克。
对于浅层关系,我们只要最表层的感知就够了,但如果追求的是深度关系或长期关系,需要看到的就绝不仅仅是表面上已经呈现出来的结果,而要深入了解一个产品、一个人的其他各层。
梁大师还八卦了乔布斯的三个女人,为他生下第一个孩子的布伦南,他最爱的蒂娜以及他的夫人劳伦.鲍威尔,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代帮主身后的女人,其实内心是非常强大的。
逻辑思维梁宁演讲:从一无所有,到整个世界
![逻辑思维梁宁演讲:从一无所有,到整个世界](https://img.taocdn.com/s3/m/3a4379a9c5da50e2524d7fc9.png)
得到《梁宁·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世界如此精彩,我们当然不能置身局外。
希望这一年,世界在你眼前展开,一切清晰与分明起来。
愿你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建立确定性,并与人彼此依赖。
愿你向这个世界交付你的价值,并且获得回报。
产品能力就是训练一个人——根据观察和判断,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确定性运用交互的能力,在连接和迭代中,深化与用户的关系序01愉悦 / 不爽愤怒 / 恐惧用户潜意识角色化生存•日常对接大多基于角色,无法建立深层关系•资源结构让我们走向不同系统、不同角色•存在感是触发情绪和行动的开关•为了强化存在感,人们会去扩充能力圈存在能力资源角色感知乔布斯改来改去,朝同事发脾气,不是因为他要追求卓越,而是因为极度不爽。
满足一个人需要时间和思考,才能调用后天学的知识但是,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愉悦不爽恐惧愤怒拉动你玩游戏的,就是微小的愉悦感,和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的爽感。
加在一起的确定性满足,就会成瘾。
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恐惧是人的边界和动力,也是产品痛点人的每个动作,70%是潜意识的选择一旦让用户思考,就会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角色化生存是我们真实的生存处境但是只有做到去角色化,才能做好产品01点线面体 / 趋势痛点痒点爽点两套用户画像产品的场景1、产品抓手:解决了什么问题?是痛点、痒点,还是爽点?2、用户画像:为谁解决这个问题?他得到即时满足了吗?3、市场规模:多少人需要解决这个问题?4、竞争分析:目前人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5、趋势判断:谁为我赋能,我为什么能在竞争中胜出?6、找到场景:用户会在什么样的场景触发情绪?7、起好名字:当用户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会想到哪个名字?做成一件事,本质上不在于你有多强而是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巅推动千钧之石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切入点在怎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人的恐惧即时满足虚拟自我先要让第一只羊活下去,让它得到即时满足;然后出现头羊管羊群,代表着开始拥有网络效应;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向B端收费,那B端就是“狼”。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1b33b71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7c.png)
梁宁产品思维读后感读完梁宁的产品思维,就像被人拿着小锤子,在我那有点迷糊的脑袋上敲了几下,一些之前混沌的概念突然就清晰了起来。
首先啊,梁宁讲的用户画像那部分真的很绝。
以前我看产品,就觉得,哎,这不就是个东西嘛,有人用就行。
但是她告诉我们,得把用户当成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着不同情绪和痛点的人。
就好比是去相亲,你不能只看表面的条件,还得了解人家心里的小九九。
你得知道用户在什么场景下会使用你的产品,是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行的时候,还是悠闲地在沙发上消磨时光的时候。
这就像是给用户画一幅超级细致的肖像画,从他们的头发丝到脚趾头,从他们的开心事到烦心事,都得摸得一清二楚。
还有那个关于痛点和痒点的分析。
痛点就像是你牙疼的时候,恨不得马上拔掉那颗捣乱的牙齿,这时候如果有个产品能快速解决牙疼,那就是抓住了痛点。
而痒点呢,更像是看到一件超级好看的衣服,你心里痒痒的,不买就觉得缺了点什么。
我就突然明白了为啥有些产品看起来没什么实际用途,但是大家还是趋之若鹜,原来是挠到了痒点。
这就像是在人的心里轻轻挠了一下,让人欲罢不能。
再说说产品的五层模型。
最底层的感知层就像是人的外貌,是我们一眼就能看到的。
但是越往里走,就越能发现产品的本质。
从角色框架层到资源结构层,再到能力圈和最核心的存在感,就像是剥洋葱一样。
这让我意识到,一个好的产品不能只在表面做做文章,还得有深层次的内涵。
就像一个人,光有好看的皮囊可不行,还得有有趣的灵魂。
一个产品如果只注重外观设计,而内部结构混乱,资源配置不合理,那肯定是走不远的。
梁宁在书里提到的很多案例也特别有趣。
那些成功的产品和失败的产品,就像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在给我们上课。
看着那些案例,我就像是在看一场产品界的“大戏”,有喜剧也有悲剧。
成功的产品像是舞台上闪闪发光的明星,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而失败的产品就像是演砸了的小丑,灰溜溜地下台。
这些案例让我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产品思维的重要性。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看产品的眼光都变得犀利了起来。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听后感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听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496e386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06.png)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听后感梁宁的产品思维就是以下5点围绕产品思维展开论述:微观⾓度1、同理⼼包括集体⼈格,潜意识、愉悦VS不爽,恐惧VS愤怒,⾃我VS⾃律中观⾓度1、机会判断⼀套底层思维(点线⾯体,类似势道术),三个具体⽅法(痛点|爽点|痒点,⽤户、场景),发现机会2、系统能⼒,四个步骤,打造个⼈、公司核⼼能⼒,确定性,效率,迭代,关键任务3、⽤户体验,五⼤具体⽅法,优化表达界⾯和产品体验,⽤户体验层次,⽤户体验地图,上瘾点,峰值终值,产品服务蓝图宏观⾓度1、创新模式五个创新模式,洞悉顶级公司的创新模式⽤户价值体系做选择交叉视⾓跨界创新新环境新物种抓趋势三级⽕箭推体系颠覆式创新⾃我进化能⼒点⼀共四个,观察能⼒,交互能⼒,系统能⼒,迭代能⼒,觉得这段逻辑也不对,⾄少⽬前是这样觉得。
以下是刚开始听的时候写的,后⾯因为各种原因,写不下去了。
第1讲:产品是每个⼈的底层能⼒。
看到底层能⼒这个词,不免让我皱眉头,觉得这还真是个万⾦油的词语。
梁宁⾃⼰定义的产品能⼒是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的资源,把⾃⼰的价值打包成⼀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所以说产品的终极⽬标还是敏锐地把握关键信息,利⽤有限资源打造⼀个产物,⽽且这个产物还是⽤户驱动的。
其实⼤部分⼈并不能精确表达出⾃⼰的感受需求,这就需要产品能⼒的第⼀步其实对事实的辨识能⼒。
⽽产品能⼒的底层其实更多的是理解⼒或学习⼒,西⽅⼼理学叫⼼智能⼒,脑科学叫右脑能⼒。
⼀个产品解决的是现实世界的问题,⽽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本不是靠知识就能解决的,现实社会中也不仅仅是⼈。
所以当我们要去了解⼀个⽤户的时候,因为这个⽤户是个⼈,所以⼀定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来研究的。
那这个产品的能⼒就涉及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和你对世界,你对⼈的思考了。
这样思辨下去没完没了了,还是划下重点吧:对关键信息本质的提取整合。
第2讲:⽤户体验与结婚教练。
这⼀讲真的很讨喜,毕竟得到的⼤部分⽤户是适龄青年呀。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887682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9d.png)
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篇一》读完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我就像在黑暗中摸索许久后突然被点亮了一盏明灯,心里那叫一个透亮。
这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想,嘿,产品思维,那是那些搞产品开发的人才需要的东西呗,跟我一个普通学生有啥关系?可是啊,读着读着,我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
就好像是原本以为自己在一个小胡同里溜达,结果发现这是通往一个超级大商场的路。
梁宁在书里讲的用户体验,真的是绝了。
她把用户比作是一个无比复杂的人,有痛点、有痒点、有爽点。
我就突然想到我自己逛淘宝的时候,为啥有时候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件东西呢?就像上次我看到一双超级酷炫的运动鞋,那就是戳中了我的爽点啊。
我一看,眼睛都放光了,心里想“哇塞,这鞋穿上我不得立马变身运动达人啊”,然后就直接下单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商家就是抓住了我这种想要变酷的爽点,把产品推销给我了。
这就好比钓鱼的时候,商家知道我这条“鱼”爱吃什么饵,就把带这种饵的钩子扔到我面前了。
还有她讲的产品的五层结构,什么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表现层。
我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看天书,那些词儿一个接一个地往我脑袋里钻,乱成一锅粥。
可是我耐着性子看下去,突然就有点明白了。
这就像是盖房子,战略层就是你为啥要盖这个房子,是为了自己住得舒服,还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呢?范围层就是这个房子里要有几个房间,厨房、卧室怎么安排。
结构层就像是房子的骨架,框架层就是窗户门怎么安,表现层就是房子最后装修得漂不漂亮。
我想啊,我要是以后做个什么项目,是不是也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来呢?不过呢,我也有点疑惑。
在实际生活中,真的能这么完美地按照这五层结构去做产品吗?也许在大公司里可以,那小公司或者个人创业者呢?他们可能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时间去一层一层地精心打磨。
就像我自己想做个小手工卖给同学们,我难道也要先规划个战略层吗?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呢?但是又想想,也许正因为是小项目,才更需要有个清晰的思路,不然不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嘛。
《产品思维》听后心得
![《产品思维》听后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ff375ff02d276a201292e3b.png)
《产品思维》听后心得
很荣幸有机会对学习梁宁老师的课程,作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资深人士,梁宁老师在课程中以独到的视角对体系性产品观的塑造、结构性思维的把握以及核心要素进行了提炼。
我个人认为这是近几年我读过最好的产品体系和系统思维搭建的方法论。
这门课程一大模块是在阐述人的心理,进行了“同理心训练”。
我想对于一个产品人来讲,读懂客户情绪并且能很好地管理自我情绪是一项很重要地能力。
梁老师说:愤怒、生气、厌倦等等负面情绪的产生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
这和王小波地“一切痛苦源于自己的无能”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否身为产品人,我们都应当首先做到自律,有意识地进行管理情绪,不囿于原有情绪,提高能力,然后服务于客户。
产品有时候只是一种介质,但这种思维结构是我们服务客户的重要枢纽。
在我看来,产品经理与心理医生相似,看到并且理解客户的“痛”和“疾”,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再不断地复诊、沟通。
最后一部分,梁老师主要讲述了“人生逻辑大于商品逻辑”,梁宁老师提到“产品能力是现实的、功力的动力”这句话让我记忆尤深,我认为,人生就是我们自己愿力、思维、行动力和耐力的综合产品,如果我们能将产品基础和人生逻辑梳理成一个系统,那么产品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对于工作、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有帮助的。
一种好的思维始于产品,但远远不止于产品。
梁老师的这门课程格局与细节皆具,以女性独特的细腻为我们呈现出不一样的思维模式。
《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
![《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c7031f8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8.png)
《产品思维30讲》学习笔记第⼀部分同理⼼:⼈欲即天理——看懂情绪、找到天分⼀、专业化的观察和判断1.存在感是触发情绪和⾏动的开关。
为了强化存在感,⼈们会去扩充能⼒圈,⼀旦存在感满⾜,能⼒圈也不会继续扩充了2.⼈在不同的资源推动下,会去到不同的地⽅,还要看到触发情绪和推进⾏动的开关,要看到持续变化的内在动⼒⼆、读懂⽤户的底层情绪1.理性的调⽤需要时间和思考,驱动⼀个⼈的,可能只是⼀瞬间的情绪。
⽤户往往⽆法准确说出体验,只能展现情绪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关系服务⽤户,本质即⽤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什么是好的产品?2.“愉悦”(被满⾜)+“爽”(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确定性满⾜(成瘾)3.做让⼈愉悦到爽或者帮⼈抵御恐惧的产品,恐惧即痛点,是⽤户花钱的动⼒。
帮⽤户抵御恐惧,让⽤户感受到愉悦三、顺应⽤户的潜意识1.⼀个产品需要迎合⽤户潜意识下的选择,思考会让⼈产⽣顾虑和戒备,不能让⽤户思考2.善于沟通的⼈,擅长打破防御、说服⽤户;但⼀个好的产品经理,则根本不会触发⽤户的防御意识。
创造⼒是“⾃我”的延伸。
四、认清⾓⾊化⽣存本质1.张⼩龙“好的⽤户体验,⽬标就是做到⾃然。
”⾃然——“去⾓⾊化”2.为“个体”设计产品,要把对⽅当成鲜活的⼈,抛开刻板想象,不去假设他“应该”处在哪个⾓⾊。
五、总结⾸先,⽤专业化视⾓对⼈和产品做出判断,思考在哪个层⾯下功夫。
然后,回到内⼼,看到⾃⼰的天分、看到⽤户的情绪,了解他们的潜意识和集体⼈格,不要触发防御意识。
这是我们做好⼀个产品的起点。
个⼈感悟:①做产品之前要充分分析⽬标⽤户,知道他们的痛点即恐惧在哪⾥,知道怎么样能帮他们克服恐惧,实现“爽”。
第⼀次令⽤户获得满⾜之后,让他们持续获得满⾜,持续保持愉悦感,是⽤户粘性的关键。
②要做成⼀个好产品,需要让⽤户在不加思考、不被个⼈定位限制的情况下使⽤,让产品变成他的⼀种轻松习惯。
第⼆部分机会判断:求之于势,不责于⼈——从⼀个“点”,看到⼀个“体”⼀、点线⾯体的战略选择1.从⼀个点开始着⼿做产品,这个点附着在哪个⾯上?这个⾯如何展开?⾯在哪个经济体上?这个经济体是在崛起还是沉沦?选择能做到的、能稳定提供的那个点时眼光要放在线、⾯、经济体上⼆、产品机会:找到痛点、痒点、爽点1.痛点:⼈的恐惧2.爽点:需求被即时满⾜3.痒点:虚拟⾃我,如⽹红经济:让⽤户成为理想的⾃⼰三、为⽤户绘制“⽤户画像”——按照⼀定的动机和⾏为⽅式,抽象出的⽤户标签和模型1.需求明确型(百度)、需求不明确型(淘宝)、⽆需求打发时间型(腾讯)2.种⼦⽤户、KOL、利润贡献者两套画像互为补充,想服务2中的那⼀个,按照1三种不同的需求,来设计产品。
运用第一性原理,高效解决问题
![运用第一性原理,高效解决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40df246f1aff00bfd51e54.png)
运用第一性原理,高效解决问题想要能够简便地解决问题,首要要做的是建立思维方式,其中最重要就是培养多层面思考,洞察问题本质的能力。
梁宁在产品30讲里引用了这么一句话:爱恋逻辑大于商业逻辑。
这是我在回顾过去一年最喜欢的一句话,听起来如同诗与远方,但虽说蕴含深刻的哲理。
人生逻辑就是一个人生人底层的观念方式、价值观、格局等。
可看一个人能走多远多高,是看他底层逻辑。
在工作中起点差不多的两人,却在几年之后相差甚远,事实上核心差距就在于底层思维方式、格局不同。
今天主要聊聊思维方式对的一些影响,我们思维所谈到高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里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深度思考,洞察风险问题本质的能力。
我们经常在一些会议上所,会遇到有相异来自不同岗位的同事,有做运营的、有做产品的、有做开发测试的、也有做设计的。
能我们会发现会议中有的人不会提问、有的人提出问题角度仅仅东站站在自己的领域方面,导致多方的结构性问题混乱陷入一个泥潭,而有没有一些人则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局面提出完全这样一样的角度,但却是有逻辑直击问题的核心要害,当我们妥善解决解决完这个核心问题,多方矛盾自然就消除了。
这就是说到底的深度思考,洞察问题本质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所看到的不是冰山一角的视角,而是全局思考下深刻察觉藏匿在冰山表面之下的问题根源。
经验思维与第一性原理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一直在沿用的逻辑思维是比较思维、惯性思维、归纳思维。
即别人怎么做的?同行怎么做的?我们过去怎么做的?在实际实施中依赖于依赖于别人的经验,过去的经验。
并把这些经验作为思路的依据,形成一个偏离偏离正确的经验结论,这种思维属于从局部看整体的思维。
当这种经验思维形成了习惯就很难跳出来思考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举个例子:比如去年流行的c4d风格,大家都在说c4d很好很有效果,现在京东有些大厂的营销活动也在用c4d风格的设计做主视觉。
那我们作为一个金融行业行业的设计师是否有必要花一些时间去学习?很多人的惯性思维会会通过别人的临床经验(大家都在说c4d效果很好)、自己所见的现象(京东的c4d主视觉应用)作为经验得参数来总结出实战经验一个假设:c4d效果太棒了,我们也要学这样的风格。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296f86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17.png)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摘要:一、梁宁产品思维30讲概述二、产品思维的重要性1.人生的底层能力2.抗挫折、抗打击的能力三、从心理学出发,洞悉人性1.同理心训练2.理解愉悦与不爽四、一线产品经验工作思维精髓1.微视视、同理心中观视、机会判断2.系统能力、用户体验、创新模式五、应用实例: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化六、总结:产品思维对个人成长的启示正文:【一、梁宁产品思维30讲概述】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是一个有商业眼光的产品思维,从整体、全局的思维里,介绍产品的思维。
同时,分享了一些例子,比如健身教练,比如大明用户、笨笨用户。
再比如,会介绍心理学相关的东东,整体是非常有体系的。
【二、产品思维的重要性】1.产品的底层能力是人生的底层能力。
训练人判断信息,抓住要点,整合有限资源,把自己的价值打包成一个产品,向世界交付并且获得回报。
2.产品思维能帮助我们抗挫折、抗打击。
如果你到了地狱,那就保持前行。
这是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是我们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动力。
【三、从心理学出发,洞悉人性】1.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与不爽,满足了人就会...2.理解人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产品,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四、一线产品经验工作思维精髓】1.微视视、同理心中观视、机会判断:从微观视角看问题,理解用户需求;从同理心出发,站在用户角度思考问题;具备敏锐的机会判断能力。
2.系统能力、用户体验、创新模式:构建产品的系统能力,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探索创新模式。
【五、应用实例:在线教育平台的优化】例如,你是一家在线教育平台的产品经理,你发现用户在使用平台时会遇到课程内容枯燥、学习进度过慢、学习成果难以衡量等问题。
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你发现用户更喜欢有趣的课程内容,希望能够自主选择学习进度,并且能够及时获得学习成果的反馈。
基于这些洞察,你开始优化产品,设计出更加有趣、互动性更强的课程内容,增加自主学习的功能,提供学习成果的反馈。
【六、总结:产品思维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产品思维不仅适用于产品经理,对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200d731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a.png)
梁宁产品思维30讲读后感01、发刊词-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人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产品。
每一件事,每一次经历,都是对自身“产品”的打磨,是一种自我修炼。
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产品来设计、打磨、优化,并且整合有限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应的回报。
02.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人:通过一个结婚教练指导相亲的案例,生动阐述如何有框架地观察和认识一个人。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03.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和不爽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通过“满足”、“愉悦”和“不爽”,你可以量度,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你可以量度,你和一个人的关系;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恐惧是一个人的发展边界。
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
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我们是否能够克服恐惧,拓展边界?我觉得与当时的压力和自己的欲望等有关系,这也是“恐惧也是一个人的前进动力”的其中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暂时忘记恐惧,整合内外资源,集思广益,逐渐克服恐惧,打破边界,完善自己的操作系统。
恐惧还是产品的痛点,做产品就要抓痛点,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05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因为产品不能像真实的人那样教育用户、说服用户、只能静态地等待用户的选择。
所以要做顺应用户潜意识的产品,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
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在做用户调研时,要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梁宁30讲读书笔记
![梁宁30讲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5c616ee2cc58bd63186bddf.png)
梁宁30讲读书笔记
汇报人:李瀚涛 汇报时间:2019年1月
同理心 01
系统能力 03
产品 思维
心得
02
机会判断
对于药品行业,这是一个最糟糕的时期, 也是一个最好的时期。 对于产品经理来说,这是黑天鹅满天飞的 灾难大片,也是我们期待已久的乱世。 思考即使不能改变一个系统,但最起码思 考能使改变自己成为可能。
与亲爱的同事们共勉。
客户体验 04
05 颠覆式创新
让你披星戴月而乐此不疲的事情,是上天恩赐给你的天赋。
头羊-意见领袖
什么是正确的用户画像
基于动机和行为方式的画像,是细分市场中不可 缺少的重要因素。也是STP中重要的组分。
小闲—漫游者
场景—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触发客户情绪 时间 地点
产品和场景的嵌合
感情 需求 情与景的互动
03
系统能力
持续提供可依赖的确定性,提交确定,获得信赖。
整体流程与确定性
持续
•行走在点上,心中有线
•寻找势能,而不是动能,为组织赋能
线
•推千钧石,下万仞山,还是负千钧石,上
体
万仞山?
产品机会
恐惧的背后
药品行业最容易忽略的点
痛点
想成为的自己
产品经理最应该想到的点
痒点
愉悦的满足
药品行业最容易做到的点
爽点
产品 机会
点的机会
XXX的产品思维30讲
![XXX的产品思维30讲](https://img.taocdn.com/s3/m/e270c5a3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89.png)
XXX的产品思维30讲XXX读懂《梁宁·产品思维30讲》最精华内容产品思维:每个人的底层能力。
科技进步、产品迭代、公司演化、组织变迁⋯⋯不变的是用户的情绪和人性。
那些信奉“用户驱动” 的人,从普通人变成了行业大佬,建立了自己的世界。
XXX、XXX、XXX、XXX、XXX、XXX、XXX⋯⋯这些改变世界样貌的产品经理,究竟具备一种怎样的能力?产品思维,需要我们根据观察和判断,建立系统能力,向用户交付确定性。
运用交互的能力,在连接和迭代中,深化与用户的关系。
这也构成了《梁宁·产品思维30讲》的5个课程模块:1、同理心:看懂情绪,找到天分2、机会判断:从一个“点”,看到一个“体”3、系统能力:组建系统,制造确定和依赖4、用户体验:让产品拥有效率、进行演化5、创新模式:找到创新模式,发现新大陆同理心:人欲即天理做好产品,最重要的是理解用户和自己。
1、专业化的观察和判断只抓表面数据,无法成为优秀的产品经理。
但我们对于大多数事物的认识,都停留在非常浅的层面。
好的产品经理,要看到人在不同的资源推动下,会去到不同的地方,还要看到触发情绪和推进行动的开关。
要能看到延续变化的内在动力,能拥抱变化,变得成熟。
一个人为了强化自己的存在感,会不断扩张自己的能力圈;一旦存在感满意,能力圈也就不会继续扩充了。
就像很多女人结了婚就不化妆,汉子满意了就不奋斗了⋯⋯2、读懂用户的底层情绪用户往往无法准确说出体验,只能展现情绪。
把人比作“手机”,后天学的知识就像一个个“App”,而情绪是底层“操作系统”。
理性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驱动一个人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情绪。
通过产品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在一段双方彼此了解的良性关系中,可以读懂对方的“满足” 和“不爽”,并给予对方“满足”。
“愉悦”就是被满足,“爽”就是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被满足。
读懂情绪,看到天禀和运气。
为什么你照着PPT练三次就很痛苦,而XXX为了一场发布会对着PPT练100次依然乐此不疲?你不厌其烦愿意一直去做的事,就是你的天分所在,是给你的操作系统初始密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发刊词-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产品能力是每个人的底层能力,我觉得换一个角度来看,每个人本身可以看作一个产品。
每一件事,每一次经历,都是对自身“产品”的打磨,是一种自我修炼。
我们要把自己当做产品来设计、打磨、优化,并且整合有限的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应的回报。
02.用户体验与结婚教练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人:通过一个结婚教练指导相亲的案例,生动阐述如何有框架地观察和认识一个人。
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
03.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愉悦和不爽满足就愉悦,不满足就不爽。
通过“满足”、“愉悦”和“不爽”,你可以量度,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你可以量度,你和一个人的关系;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04 同理心训练:怎样理解愤怒与恐惧恐惧是一个人的发展边界。
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
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我们是否能够克服恐惧,拓展边界?我觉得与当时的压力和自己的欲望等有关系,这也是“恐惧也是一个人的前进动力”的其中一个很好的证明,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暂时忘记恐惧,整合内外资源,集思广益,逐渐克服恐惧,打破边界,完善自己的操作系统。
恐惧还是产品的痛点,做产品就要抓痛点,要么做一个让人愉悦到爽的产品,要么做一个可以帮人抵御恐惧的产品。
05 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因为产品不能像真实的人那样教育用户、说服用户、只能静态地等待用户的选择。
所以要做顺应用户潜意识的产品,不要让用户思考,不要激发用户的防御心理。
因为,意识即防御。
所有的思考,其实都会让你产生顾虑。
你让用户思考,就是让用户戒备。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
在做用户调研时,要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06 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在职场上,我们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领导按照公司的战略带领大家完成共同的愿景;员工在领头羊的带领下,完成使命。
无论是领导还是员工,只有不断的学习,汲取营养,共同努力,才能达到双赢。
因此,我觉得在职场上角色化生存是必要的。
在生活中,我们要去角色化生存,放弃对伴侣、朋友的理想化、角色化预期,去认识并接纳那个在“寄居蟹的壳”下面真实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感情和友情。
如果想做一个好的产品经理,那么首先要学习的就是通过“去角色化”来研究真实的用户,而不是用一堆“应该”来臆测用户的行为。
07 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靠愉悦驱动的人,往往自我;靠恐惧驱动的人,往往自律。
这两类人,哪类人适合做产品经理?答案是,自我的人更适合做产品经理。
因为创造力是自我的延伸,而控制力是自律的延伸。
创造力要求对自我有极深的体察和释放,但控制力是自律的体现,是社会化的产物,是对别人的体谅与迁就。
上一讲中讲到“教育就是反人性的”,“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让我们处在角色化生存的环境中,让很多人收敛自我,而不适合做产品经理,但是,无论是“自我”还是“自律”的人,这两者,都会诞生非常优秀、非常成功的人。
08 机会判断:点线面体的战略选择如果从没享受过线性周期回报,这就叫穷人勤奋的一生。
你在做选择的时候,要看到你切入的点是在一条什么样的线上,这条线在一个什么样的面上,以及这个面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体上。
审时度势,学会判趋势、乘东风;要懂得体会人心,站在人性,需求的层面,给予满足。
09 机会判断:怎样找都有势能的趋势“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关注势能,不过度苛求周边的人。
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情,其实本质上不是在于你多强,而是你要顺势而为,于万仞之上推千钧之石人生的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
你的选择应该是一条“线”、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的收益。
个人的努力,只是在“点”、“线”、“面”、“体”的既定框架内,作为一个“点”的挣扎而已。
10 痛点、痒点、爽点都是产品机会痛点是恐惧;爽点是即时满足;痒点是满足想象中那个理想的自己。
产品经理可以从这三个不同的切入点做产品,这个就看产品经理自己对用户的哪个点感受最深、手感最准。
11 两套经典用户画像第一套用户画像:产品就是你的草场,第一个用户是第一只羊,先让第一只羊活下去,让它得到即时满足,才能引入更多的羊。
然后出现了头羊管理羊群,代表了开始拥有了网络效应。
如果你的商业模式是向B端收费,那B端就是狼。
第二套用户画像:对自己的需求非常了解、非常清晰,对价格敏感的是大明用户;有大概的需求,但是不够明确,闲逛的是笨笨用户;没有消费需求,就是为了来打发时间的是小闲用户。
你想服务具体哪种用户,你就要按照大明用户、笨笨用户、小闲用户,三种不同用户的需求,来制作你的产品。
12 设计产品时要包括产品的场景什么是场景?要把场景拆开,场和景。
“场”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一个场就是时间加空间。
用户可以在这个空间里停留和消费,如果一个人不能在某个空间去停留、消费,这个场就是不存在的。
景就是情景和互动。
当用户停留在这个空间的时间里,要有情景和互动让用户的情绪触发,并且裹挟用户的意见,这就是场景。
场景的核心是在空间加时间的点上触发别人的情绪。
只有能触发用户情绪的场景才是真正的流量入口。
产品如果没有把场景考虑进去,那它就是不合格的。
13 怎样用系统能力给人提供确定性不要想着你要做一个产品改变世界,而是要想你能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服务。
要以用户服务为出发点的思维去谈产品设计。
而以服务为出发点,就会以用户获得和用户满足为中心来做设计,能让我们更全面、更系统地设计产品和解决问题。
想要保障确定性,就需要完整的系统能力为其保驾护航。
14 效率系统:小米的效率革命效率是系统能力的核心指标。
小米打造了一个全员面对用户的组织结构,接受来自用户的压力,快速迭代。
企业的存在就是社会效率分工的产物,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在企业中如何提高工作效率?1.不浪费时间--积极的做事,不要消极怠工。
2.把时间用来干正确的事情--保证自己所做的事情确实能够帮助自己完成目标。
3.从管理学的角度而言,提高效率的途径在于资源的有序分配。
通过设立标准流程、操作规程、分工协作等规范化体系,以实现管理系统的良性运作。
15 系统世界观:微信、米聊、陌陌产品设计应该找到内核,小步到迭代,而不是憋大招。
首个版本要功能简单,直指人心;迭代次序很重要,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预动作。
产品经理人的微观体感不同,会让产品迭代成不同的样子。
16 系统迭代:微信红包的意外与刻意微信红包让我想起了一件事,记得会用微信建群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建立了同学群、朋友群等等,但是有的群特别是小学、初中群,这类由于通讯工具等原因,失联已久的同学,即使建立了群,大多数都在潜水,我发了个红包,立马有人跳出来问我这个功能怎么用,还说还是我厉害,用了一招就让群里活跃起来了。
这就是微信红包的魅力所在,简简单单,发的就是红包,点开就是钱,再没有其他的东西了,拿到就很爽。
大家不在乎红包的数额大小,在乎的是瞬间运气爆棚和收获的满足感。
我觉得这就是微信的产品经理将“爽点”作为切入点做出的确定性产品。
从好的内核开始,做好微小迭代,成就你的产品和人生。
不断自我升级,从认知到习惯,从思维到行动。
17系统生死线:猎豹和它的关键任务面对生死考验的时候,你能依靠的不是管理能力,而是领导力。
领导力的核心,是甄别“关键任务”,然后动员大家穿越生死。
所有的产品都是某个系统能力的结果,你要的不是做一个产品,而是建设一套系统能力,然后为你的用户提供确定性。
系统能力的效率优势、系统的迭代能力,都不是最后你呈现的产品表面能看得出来的,但是你的系统能力是你的产品能否存在的本质。
18 用户体验的五个层次看一个人或使用一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可以分为五层,分别是:1、战略存在层:要通过这个产品得到什么?2、能力圈范围层:我们要做到哪些事,具体要提供什么样的确定性。
3、资源结构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4、角色框架层:框架的设定,决定着资源的关系、规则……5、感知层:颜色、声音、嗅觉……19 怎样绘制用户体验的地图让自己用用户角度来思考,好产品从好故事开始。
数据是水管里流的水,是一个常态,是一个结果。
用户研究,重要的不是收集数据,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对错,而是建立一个有代表性的故事。
20 服务蓝图的核心要素:峰值、终值服务蓝图要做一眼、一条路、三个点。
就是首先产品要第一时间让用户“一眼”看到自己的目标。
其次要有一个清晰的路径,让用户能够知道如何使用你的服务,用来达到或者接近自己的目标。
然后尽量集中资源,打造体验的峰值,最后再做一个体验终值的美好小尾巴,当然,整个过程中不要突破用户的忍耐底线。
体验一个事物或产品,体验过程中,肯定都会有各种小bug,但是峰值和终值好,你的回忆便是好的。
比如:在迪士尼,峰值一定是某个刺激游戏;终值是累了一天,晚上坐在地上看花车游行和园区上空的烟火秀,大家一边休息,一边仰着头说:“好美啊”。
21 上瘾机制:用户激励系统我觉得这一讲不仅仅是讲上瘾机制的设计,同时也是在讲管理机制的设计。
人的本性是懒惰的,怎样让一个人发挥自己的潜能,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很重要,因为内在激励让人能够找到感觉,持续深入,把事情做到位;而外在激励能够非常强有力的短期改变人的行为。
用外在激励和内在激励交替地持续激励员工,同时要与对方的能力相匹配。
22 名字是你的文化资产名字是最先给用户的体验,名字是召唤世界的咒语,强大的名字是带有强烈情感的,对我们有咒语般的作用。
所以,当你要起一个名字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是在寻找一句咒语。
通过这个咒语,你和你的同伴一起召唤你的产品,把它从无到有召唤到这个世界上。
就好像古人在黑茫茫的一片中,喊一个名字,就有人回应。
判断一个名字是不是有力,在于能在对方心中召唤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口碑,就是替消费者设计一句他要说的话,一句他们口口相传的时候要说的话。
23 用“用户价值公式”衡量创新俞军的用户价值公式: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换成本。
用户价值是产品经理打破旧的利益平衡,建立对己方有利的新利益链、新平衡的一个工具。
用户的替换成本包括品牌认知、获取成本、学习成本、使用成本以及使用过程中遇到问题得到及时帮助的便利程度等。
只有有用户价值的产品,才能得到可续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
同维度竞争,体量第一。
增体量,不仅要新增用户,还要抢用户。
小企业唯一的活路就是创新。
在没有人踏足的地方,踏上自己的足迹,离开存量市场,寻找增量市场。
速度第一,快速感染用户铺开市场,让最多的用户体验到你。